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蘇州福州哪個城市好
擴展閱讀
上海江寧學校怎麼樣 2025-02-05 17:50:50
大城到北京的汽車多少錢 2025-02-05 17:46:55

蘇州福州哪個城市好

發布時間: 2023-08-30 03:31:05

⑴ 想要去江蘇、浙江、福建這三個省找工作,感覺哪裡比較好 詳細點,建議好,會追加分!

你問我算問對人了,這三個省份我都比較熟悉。
先說江蘇:江蘇省南部經濟發達,工資待遇也比較好。南京,無錫,常州,鎮江,揚州,泰州,南通這幾個城市都適合你去。南京,蘇州,無錫這三個經濟最發達。治安也很好。夏天沒有杭州,南昌,武漢,福州那麼熱。南京雖然說是我國三大火爐,其實按照夏天最高氣溫和高溫日數,南京前10都進不了。江南地區冬天遇到下雨天會很陰冷。
再說浙江:比較適合居住,生態環境比江蘇好。有千島湖,西湖等景區,名山眾多。靠近東海。適合找工作的城市有杭州,嘉興,寧波,溫州,金華等。紹興市四川人很多,溫州和台州貴州人多,金華義烏江西人多,杭州春天和秋天是天堂,夏天和冬天是地獄。中國夏天最熱的城市除了吐魯番,福州,就是杭州了、有氣象資料為證。杭州、舟山和寧波消費高,不是一般人承受得了。台州治安不怎麼好(只是相對省內其他城市而言)。浙江這邊都是民營企業,有技術好混飯吃。金華有義烏,小商品發達,服裝,襪子,拉鏈產業齊全、溫州的鞋廠、閥門水泵廠較多、有技術好混飯吃、普通人月入一萬不是夢。
最後是福建省。海峽西岸經濟區,福州,廈門,泉州,莆田,漳州這幾個城市經濟比較發達。福建西部和北部比江西省還要窮。廈門治安最好,氣候最溫和,消費也很高。廈門島外有很多工廠、外來人口眾多。福州貌似食品企業居多,泉州的服裝廠,鞋廠遍地都是。莆田不了解漳州距離廈門很近、承接了廈門市產業轉移得任務。
個人覺得去哪裡都差不多。關鍵自己要有上進心,肯吃苦,記住小富靠勤,大富靠勢。

⑵ 福州 重慶 蘇州 無錫 哪裡上大學比較好 或者說哪個城市更發達

當然是蘇州最發達,繁華,人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⑶ 福州杭州蘇州有沒有廣州繁華發達

廣州是中國的是個特大級別的城市,杭州蘇州算是一線城市把,福州稍差一些

⑷ 蘇州,無錫和福州對比,哪個城建好

蘇州
蘇州,古稱吳,簡稱為蘇,又稱姑蘇、平江等,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中部,是江蘇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東臨上海,南接嘉興,西抱太湖,北依長江。地處東經119°55′~121°20′,北緯30°47′~32°02′之間。全市地勢低平,平原占總面積的54.8%,海拔4米左右。丘陵占總面積的2.7%。

⑸ 江蘇的城市排名

第一,蘇州。蘇州排第一是毋庸置疑的,江蘇最拽的的城市,GDP嚇死人!無論是GDP還是綜合實力或是知名度和美譽度都高居第一,就象濟南不好與青島相比、福州無法與廈門相比一樣的。有崑山、吳江、張家港、常熟、太倉這幾個有錢的兒子,經濟體量省內其它城市根本無法與其相比。自詡上海後花園,把上海蘇州以外的地方一律看作貧困地區。國內最具脂粉氣的城市,吳儂語與上海話相近,難聽懂可又好聽。外資企業在國內僅次於上海深圳,產品連中文標志都不加。蘇州在江蘇的實力是屬於巨無霸型的,在可預見的將來,排名第二的城市沒有超過蘇州的可能。天堂蘇州的江南水鄉印象更是深入人心。蘇州是繁華,富裕,精緻,優雅的代稱。
第二,無錫。無錫的特臘譽點就是均衡,論外資經濟不如蘇州,論市區規模不如南京,論知名度不如揚州。但是無錫在這些方面都做的不錯,一個近代以前還是縣的無錫能成為工商發源地,這說明無錫還是有些底氣的。無錫目前的國有經濟,外資經濟,民營經濟租緩基本是三分天下。GDP超過南京居江蘇省第二。同時打太湖牌的成功極大的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但是無錫在歷史底蘊方面與蘇州差距太大,只能排第二。

第三,南京,南京有省會的優勢,經濟實力卻只在江蘇排第三,足夠令南京人自卑的,但擁有其它市所沒有的優勢,如省級機關在南京。高校眾多,科技教育實力強,但有這么多優勢南京卻遠不如蘇州,甚至落後於無錫。所以南京的地位相當尷尬,在省內被蘇州、無錫看不起。被益為國內最沒號召力的省會。經濟每況愈下,靠吃老本度日。在長三角被杭州取代。面積一半在蘇南,一半在蘇北,以語言難聽出名,民風土俗,被稱為最大的農村。最近在吵著撂挑子鬧直轄。但面積規模大,有一批有影響力的大企業,可一個省會靠幾個大企業就能支撐顯然是不現實的,也是遠遠不夠的。南京最近幾年發展步伐較快。還有南京的文化底蘊是我欣賞的,雖然知名度與蘇州不相上下,但美譽度不如蘇州,姑且南京排第三。
第四。常州。常州歷史上的地位比無錫高,歷史也比無錫輝煌,但是常州的歷史缺乏一些著名詩詞,典故的襯托,所以城市知名度不算高,比起蘇州,徐州來差距不小。常州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重要工業城市,在80年代地位尤其突出,是鄉鎮企業的發祥地之一。但在90年代後逐漸被蘇州,無錫拉開了差距。但是近幾年發展迅速,大有天追趕之勢。在城市建設方面尤其出色,雖然GDP差距沒有縮小,但是人均收入方面與蘇州,無錫相差並不大。基本屬於一個等級。
第五。徐州。徐州按道理應該在江蘇排第二或第三。徐州的地理位置重要,處於四省交界處,是重要的交通樞紐。重工業基礎還是有的,在80年代,徐州的分量應該是很重的。但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造成了徐州發展比起蘇南差很多,經濟差距也逐漸拉大,雖然徐州瘦死駱駝比馬大,但要恢復昔日的地位,尚需時日。但徐州的未來相信不是現在的排位。
第六,鎮江。鎮江在蘇南無疑要排最後一位。經濟總量不如南通,徐州,鹽城,揚州。但鎮江是我偏愛的城市,生態環境好,城市干凈,整潔,有山有水,有歷史底蘊,故排第六。
第七。揚州。揚州在全國的知名度可以輪型段與蘇州相提並論。「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千古名句令起名聲遠揚,揚州自古就是繁華之地,現在的揚州雖然經濟實力一般,但在城市規劃,宜居方面做的最好。是個適合生活的城市。我也甚是喜歡揚州。
第八,南通,南通的經濟實力本來在江蘇排第四,總量超過常州。但是南通沒有輝煌的歷史,知名度也不高,屬於近代才逐漸被人所知的城市,市區的規劃既沒有沿海城市的干凈整潔,也沒有揚州這些古城的底蘊。雖然經濟總量不錯。但是南通有接近800萬人口,是靠人多累計起來的,故排名不高。
第九,鹽城,鹽城屬於蘇北欠發達地區,在老淮陰和宿遷分開後,鹽城就成為江蘇面積最大的城市,管理的縣也最多,南部的東台大豐發展還可以,比北部的響水等縣要強很多。雖然鹽城的整體經濟仍然不發達,但是鹽城有幾個大企業相當不錯,如悅達,中大,森達等。同時鹽城還有麋鹿,丹頂鶴等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應該不錯。
第十,連雲港,連雲港的城市實力遠不能和城市地位和知名度成正比,雖然是早期的沿海開放城市之一,雖然是亞歐大陸橋的橋頭堡,擁有江蘇最好的港口,但一直發展不起來,主要是工業基礎太過薄弱,縣域就就太過弱小。連雲港最近被省內重視,提出重點開發連雲港的計劃,希望連雲港能抓住這個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哈哈。連雲港的花果山開發也不到位,沒有起到提高城市知名度的作用,看來城市品牌的經營方面,連雲港也要努力。
十一。淮安。淮安和淮陰的稱呼輪流叫了好幾遍,老淮陰曾經是江蘇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地級市。宿遷分離後,老淮安的發展步伐實際上是不如宿遷的,但老淮安畢竟是地級市,整體還是比宿遷強。在地理上看,淮安是蘇北的交通樞紐之一,未來的發展大有前途。
十二。泰州。把泰州放在12位,確實有點不公平,泰州的實力應該遠在連雲港和淮安之上,但泰州畢竟是新建的地級市,未來的路還很長,慢慢來,不急。
十三,宿遷。客觀的講,宿遷的面貌在過去十年改變是最大的城市之一,又曾經有仇和這位有作為的書記的領導,無奈基礎太過薄弱,不管怎麼排,宿遷只也能排最後一位了。

⑹ 深圳 青島 蘇州 福州 哪裡更好

毫無疑問是深圳啦~~城市GDP什麼的就不說了,我個人喜歡深圳的重點是1:城市規劃地很好,這就代表你以後在這個城市發展的話生活質量會比較好,而且深圳瀕臨香港,對深圳以後的發展絕對有提拉作用;2:深圳繼續特區的作用,發展的勢頭還會延續,現在中央的大部制改革首先從廣東佛山的順德開始,很明顯,廣東仍然是改革的首發點,而可以看出的是下一個改革就是深圳,這樣的話,深圳會是中國以後政治相對更有效的地方~

但是可能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假如你不是名牌大學的碩士生,單純的英語專業生在深圳的市場可能早就飽和了。

青島我去過,感覺和深圳或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包括上海,香港最大的差別就是沒有競爭和效率至上的氛圍,整個城市很好看,很舒服,但是缺乏了現代社會的那種,嗯,應該可以稱之為城市動力的那種意識

蘇州還是不錯的,雖然沒有親身去過,但是蘇州歷來是中國的經濟中心之一,底蘊比廣東很多城市要深。

福州嘛。。。嗯,個人看法福建省整個的經濟潛力都不大,而且到福州玩的時候覺得沒有大城市的感覺。

⑺ 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中國經濟發達城市排名

社科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搞的一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依據經濟、人民生活水平、環境、教育、科技、政府行政能力等指標,還算比較權威的 1. 上海 2. 北京 3. 深圳 4. 廣州 5. 蘇州 6. 杭州 7. 天津 8. 寧波 9. 南京 10.溫州 11.大連 12.青島 13.廈門 14.無錫 15.佛山 16.東莞 17.中山 18.濟南 19.珠海 20.常州 21.重慶 22.惠州 23.成都 24.西安 25.紹興 26.武漢 27.長春 28.長沙 29.沈陽 30.煙台 31.蕪湖 32.南通 33.哈爾濱 34.泉州 35.台州 36.威海 37.嘉興 38.合肥 39.南昌 40.秦皇島 41.鄭州 42.福州 43.呼和浩特 44.鎮江 45.金華 46.石家莊 47.淄博 48.烏魯木齊 49.南寧 50.徐州 51.濰坊 52.馬鞍山 53.貴陽 54.包頭 55.鞍山 56.揚州 57.漳州 58.濟寧 59.桂林 60.廊坊 61.昆明 62.柳州 63.舟山 64.吉林 65.湖州 66.新余 67.海口 68.太原 69.綿陽 70.大同 71.衢州 72.洛陽 73.唐山 74.泰州 75.蘭州 76.萊蕪 77.日照 78.銅陵 79.南平 80.衡陽 81.淮安 82.安陽 83.嘉峪關 84.新鄉 85.泰安 86.湘潭 87.莆田 88.三明 89.銀川 90.通遼 91.臨沂 92.景德鎮 93.棗庄 94.九江 95.濱州 96.焦作 97.許昌 98.龍岩 99.連雲港 100.遵義 101.韶關 102.赤峰 103.岳陽 104.承德 105.營口 106.南充 107.蚌埠 108.樂山 109.鶴壁 110.宜昌 111.鶴崗 112.北海 113.漯河 114.阜新 115.臨汾 116.湛江 117.株洲 118.朔州 119.雙鴨山 120張家口 121.錦州 122.長治 123.梅州 124.白山 125.天水 126.鹽城 127.葫蘆島 128.白城 129.保定 130鄂 州 131.平頂山 132.撫順 133.本溪 134.白銀 135.菏澤 136.瀘州 137.荊州 138.宿遷 139.宜賓 140.曲靖 141.孝感 142.防城港 143.襄樊 144.滄州 145.寧德 146.邯鄲 147.商丘 148.內江 149.齊齊哈爾150.貴港 151.上饒 152.運城 153.六盤水 154.七台河 155.婁底 156.黃山 157.郴州 158.駐馬店 159.東營 160.晉中 161.渭南 162.滁州 163.肇慶 164.自貢 165.隨州 166.淮南 167.伊春 168.淮北 169.撫州 170.黃石 171.揭陽 172.安順 173.開封 174.汕頭 175.邵陽 176.攀枝花 177.雞西 178.咸寧 179.欽州 180.朝陽 181.安慶 182.南陽 183.贛州 184.牡丹江 185.德州 186.陽泉 187.邢台 188.通化 189.忻州 190.濮陽 191.晉城 192.宿州 193.鐵嶺 194.巢湖 195.宣城 196.漢中 197.保山 198.亳州 199.延安 200.池 州參考資料: http://www.lnlt.cn/

⑻ 中國這么多城市. 去哪所城市發展比較好.

國社科院財貿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博士、著名城市競爭力研究專家倪鵬飛最近在廣泛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撰寫了「城市的人才競爭力比較」論文。本報特選發其中部分內容,供讀者參考。
———編者
城市人力資源的數量、流動、質量、適應性及其培養,構成了人才競爭力的主要內容。而創業者數量和適合地方發展的教育體系是從人才方面影響城市發展與競爭力的關鍵。大量的案例說明人才競爭力對城市發展和競爭力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計量和比較中國城市人才競爭力需要相應的指標體系。根據人才競爭力的定義及其對城市綜合競爭力的作用,我們設計城市人才競爭力的指標體系,它包括幾個方面:人力資本數量、人力資本質量、人力需求能力、人力資源的增長、人力資源適宜度、人力資本潛力。
本文根據城市綜合競爭力現狀,選擇綜合競爭力靠前的47個城市,就它們人才競爭力現狀、優勢和問題進行分析、比較。
上海人才競爭力居全國第二位,表明上海在人才的質量、數量和潛力方面都比較好,上海吸引人才的政策優惠靈活,熟練工人和高級人才獲得相對容易,但高級人才薪酬偏低。
深圳人才競爭力排在第三位。人力資源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基本成本最高,人力資源質量較好,教育程度高。
北京聚集了全國最多、最優秀的人才精英和科研機構,人才競爭力居全國第一。北京在人才的質量、數量和潛力方面表現都比較好。但是北京在實施吸引人才的優惠靈活政策方面,在降低生活成本、改善人才待遇方面可作更多努力。
廣州是優秀人才最嚮往創業的城市之一。人才的質量高、數量多。廣州吸引人才的政策優惠靈活,但在建立現代城市教育體系,培育人才潛力方面需要努力。
東莞人才競爭力處於中等水平,但東莞市已經逐步在中小學校普及信息技術和英語教育,建立了適合地方發展的教育體系,IT人力資源數量大。
蘇州人才競爭力一般。人才的數量、素質、發展潛力還有待提高,人力資源教育方面應加強投入。但蘇州有相當多的經營人才,上海來的技術人才貢獻給蘇州。因此,實際人才競爭力比統計顯示的要好。
天津人才競爭力高。勞動力的數量一般,但人力資源質量和配置不錯,人才培養和教育表現稍差。天津在實施吸引人才的政策方面,改善人才待遇方面需要努力。
寧波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沿海城市,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和居民人均年收入比較高,城市綜合競爭力在全國名列第10位,在浙江省以微弱優勢超過了杭州,顯示了其強勁的綜合實力。
杭州人力資源競爭力強,位於第四。一般勞動力數量及增長速度不具有優勢,但科技人員占從業人員數比例很高,勞動力平均科技文化水平較高,教育體系發達,教育現代化水平高。表明人才的整體素質較高、提升潛力大。同時杭州也採取多項優惠政策和靈活措施吸引人才。
南京人才競爭力非常強,南京在人力資源方面佔有很強的優勢。科技人員占從業人員數比例高,勞動力平均科技文化水平較高,教育現代化水平高。人才的數量、質量和提高的潛力都比較好,同時南京也採取多項優惠政策和靈活措施吸引人才。但其就業和再就業的壓力大。
無錫人才競爭力不具優勢。一般勞動者數量較少、增長速度較慢,中、高等教育事業薄弱。勞動力質量相對較高,聚集了一批優秀企業家和經營管理人才,而教育投入也相對較多。
武漢的人力資源競爭力很強,在全國位於第10.城市人口和從業人員數量較多,而且人力資源素質高,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供給豐富,高等教育發達。
青島的人力資源競爭力較強,勞動力素質相對較高,尤其是聚集了一批著名的企業家,這些企業家成為青島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推動力量。不過青島高科技人才比較缺乏,高等教育學校數量偏低,發展也不均衡,制約了高層次人才的培養。
濟南人才競爭力較強。勞動力數量質量處於中游水平,濟南教育體系發達,人力資源教育指數較好,人才競爭潛力較大。
溫州人才競爭力較弱,人力資源的數量、質量和受教育程度都表現較差。但溫州擁有大量的海外僑胞和遍布全國各地的商人,構成溫州獨特的人力資源優勢。
重慶的人力資源競爭力很強,主要表現在城市總人口和從業人員的數量上,一般專業技術人員獲得也比較容易,但是人力資源消費不足,平均教育程度低。
廈門人才競爭力不具優勢,尤其一般勞動力和高級人才數量居全國後列。但其勞動力平均科技文化水平較高,教育現代化水平高,表明廈門人才的整體素質較高、提升潛力大。
中山人力資源競爭力一般,人力資源質量較好,但勞動力數量有限,教育體系不夠發達,發展潛力小。
大連有比較先進的教育體系,人才的整體素質較高,且具有一定的提升潛力。但在勞動力數量上不具優勢。
成都人才競爭力較強,成都是西南地區人才薈萃之地,勞動力不僅數量較大,而且科研人員比例也較高,人才整體素質較高,成都的教育也比較發達。
紹興在人力資源競爭力較靠後,雖然基本教育發達,但是本地人力資源素質很差,高層次專業人才缺乏,人力資源數量不多,需要改善人才政策,增大人才需求。
惠州的人力資源競爭力很低,排在第41位。人力資源質量水平相當低,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專業人員比例很小,創業人員缺乏,而且人力資源受教育情況不理想的影響,不利於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佛山的人力資源競爭力在47個城市中位於第23位。優勢體現在大量的製造業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資源需求,發達的經濟也保證了城市就業率和人才的獲得。但是在人力資源教育方面比較落後,需要注意在引進外來人才的同時,加強本地化和高級人才的培養。
珠海人才競爭力表現很差,城市人口和從業人員數量及增長較低。珠海教育落後,科技人才不足。人口文化素質不太高,近期內提升潛力不大。同時珠海要採取優惠政策和靈活措施吸引人才。
台州的人才競爭力很弱,排在第42位。人力資源數量不少,但是質量非常差,配置指數也很低,熟練工人和高級人才缺乏,人力資源的教育情況很差,處於所有47個大中城市的末尾。
泉州的人力資源競爭力很差,位居47個城市中的第40位。人力資源數量、質量指數都較低,人力資源的教育程度偏低,高層次的人才缺乏,但熟練的工人獲得性較好。
福州人才競爭力較強,福州人力資源的數量和整體素質較好,教育發達,人力資源提升的潛力較大。同時福州具有一大批熱心家鄉發展的在外閩籍同胞的優勢。
常州人力資源方面具有一定的競爭力,教育體系較為發達,尤其是職業教育體系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勞動力素質較高,為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了訓練有素的技術工人。但高級人才較為缺乏,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夠,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
長春人才競爭力一般,勞動力數量不佔優勢,但質量較高。人力資源配置指數較高,高級人才獲得便利性很高。
長沙的人才競爭力居於中等略偏上水平,城市人力資源配置、質量和教育指數較高,但在人力資源數量和人力需求方面表現較差,說明城市規模偏小,沒有形成人才需求和供給的規模化。
石家莊人力資源競爭力較強,表現在城市就業人口及增長率較高,從業人員質量尚可,但不容易獲得高級人才,人力資源需求有待擴大。
哈爾濱人才和科技競爭力比較強,科研人員比例、科研院所數量較高,人力資源質量指數、科技創新能力指數表現都比較好。但人力資源需求指數較低,人均消費需求、人力資源基本成本低,在改善人才待遇、吸引人才就業方面需要的高。
南通人才競爭力一般,勞動力數量較多,勞動力質量處於中游水平。人力資源配置指數不高,高級人才和熟練技術工人缺乏。教育體系較為發達,尤其是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擁有一定優勢,人才競爭力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西安的人力資源競爭力較強,城市就業人口數量和增長率不高,但質量較好,各類專業人才薈萃,高等教育發達,但人力資源需求不旺,低素質人口數目也較多。
煙台人力資源不具競爭力,勞動力數量眾多,但質量和教育體系均處於一般水平。資本競爭力需要大幅度提高,尤其是資本質量和資本的可獲得性方面,應當培育有效的投融資體系,吸引境內外資本流入。
舟山的人力資源競爭力排在所有城市之末,城內人口和從業人員少,教育情況相對落後,熟練工人和高級技術人才獲得性差,人力資源需求不旺盛。
徐州人力資源數量較為充足,但人力資源質量、人力資源配置指數等指標不高,人才競爭力表現一般。
嘉興的人力資源競爭力比較弱,其中人力資源教育指數很低,中等以上學校和成人教育不發達,人力資源數量不少,熟練工人和技術人才獲得性比較好。
湖州的人力資源競爭力很差,位於第46位。除了人力資源數量比較多外,其他幾項指標都比較落後,人力資源素質和受教育程度都很低,配置指數不高,高級人才和熟練工人獲得性差。
威海人才競爭力不高,人力資源數量和質量不具有優勢,在人力資源教育體系建設上也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
鄭州的人力資源競爭力比較強,位於第11位。作為人口第一大省的省會,人力資源豐富,人才獲得性比較便利,受教育程度和人力資源質量均較好。
合肥的人力資源競爭力處於中等水平,人力資源質量較好,受教育情況良好,專業人員和勞動力充足,但是創業人員不足,人力資源需求指數很低,處於42位。
昆明的人力資源競爭力中等靠後,城市人力資源數量不多,需求也不旺盛,人力資源質量和受教育指數一般。
海口人才競爭力不高,人力資源數量和質量不具優勢,人力資源需求指數較高,人才待遇較高;教育體系不夠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