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省立心外科哪個醫生好
擴展閱讀
廣州黃埔哪裡吃王八 2025-02-05 04:59:30
懷化離杭州多少公里 2025-02-05 04:50:45

福州省立心外科哪個醫生好

發布時間: 2023-09-03 21:06:13

福州哪個醫院的醫生看胃病比較好

附一醫院的王承黨主任看的比較好,他的專長是消化內科及內鏡診治,胃腸道疾病防治。
王承黨的號很難掛啊,現在他有在台胞中心坐診

Ⅱ 在福州,哪個醫院的心臟科更好啊

協和醫院,福建的心胸外科研究所在那。陳良萬醫生,陳道忠醫生都不錯…其次省立也行。

Ⅲ 福州有好的心理咨詢的地方和醫生嗎

心理咨詢范圍及適應對象

福州心理咨詢網/福州東方心理健康研究所

學校、職場、婚姻、戀愛、青春期、更年期、人際關系、性生活等適應問題。
緊張、恐懼、焦慮、抑鬱、強迫、自卑,失眠、頭痛、不明原因軀體不適等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的。
各種神經症如:抑鬱症、焦慮症、恐怖症、強迫症、疑病症、神經衰弱等;
心身疾病如:偏頭痛、肩背痛、慢性腹瀉、消化性潰瘍、慢性胃腸炎、高血壓、心率失常等症狀;亞健康問題等。
職業傾向、人生定位、宗教信仰、自我實現、性格完善、情商培養、右腦開發、潛能開發等等。

福建省福州市在線心理醫生陳震平,

福建省醫學科學研究所門診部心理科主治醫生,

聯系電話:0591-83553626 QQ:394318118

詳細情況請查看他的網站
http://blog.sina.com.cn/doctor

Ⅳ 福建省立醫院方主亭醫生

福建省立醫院介入科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介入醫學專家。

以下是記者的報導,供您參考。
醫院「鉛衣人」:在射線中救死扶傷

發布時間:2015-04-23 | 點擊數:134 |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海都記者隨醫記③
隨醫地點:省立醫院介入手術室
時間:4月20日8:00至20:00
隨醫記者:黃演、章微、肖春道

一場手術下來,方醫生的衣服已經濕透,他換上乾衣服後繼續新的手術

在始終明亮的手術室內,一場接著一場的手術,讓醫生沒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只有困了累了,才知道該下班了

海都記者(右)也穿上30斤重的鉛衣
陳良生(老陳)——已過花甲的老主任,任性固執,說一不二。
方主亭(小方)——人高馬大,文藝青年,能把手術寫成詩歌的年輕博士。
許多人知道醫學里有「外科」、「內科」,卻很少人知道「介入科」。「介入」是現代醫療產物,它依靠醫學影像設備做引導,利用穿刺和導管進行診療。對於病患來說,這意味著穿一個很小的口,去治大病或者疑難雜症,而且只要局麻。
不過,「醫學影像」意味著輻射,這不是那種可以輕易「消化」的傷害,病人接受的是短暫的輻射;做介入的醫生,意味著經年累月地承受輻射。
4月20日上午9點13分,省立醫院導管手術室,第一台手術開始,醫生第一次踩下開關,黃燈亮起,輻射開始;之後,老陳和小方輪番上陣,9台手術結束後,已是傍晚6點30分,全程無休。其間預警輻射的黃燈開啟多少次,已無法計算。
超過12個小時的跟班,記者體驗了30斤鉛衣的笨拙,也品嘗了乏味的午餐,而這一切,只是介入醫生普通的工作日。
孤獨的手術室
因為射線的緣故,這里的手物毀術室被鉛牆和鉛玻璃包圍,與世隔絕,連穿透力極強的射線,都被嚴實地關在手術室里。
「我要踩下去了,你們要不要出去?」老陳提醒我們。手術台下,有個腳踩開關,踩動後,黃燈亮起,病人身體的透視影像呈現在屏幕上,這意味著輻射開啟。雖然記者和醫生們穿著同樣的防輻射鉛衣,但他搭螞賣們還是認為「能少一點,就少一點」。
手術室里一般是一到兩個醫生,用很細的導管和導絲在病人身體內穿行。導管走到身體的什麼地方,走的方向對不對,全靠屏幕上的透視影像判斷。有時,導管會放出一陣「煙霧」,那是造影劑。通過「煙霧」可以看清病灶的形態。然後,醫生們盯著圖像,開始手上的「針線活」。
病人在手術過程中一般是清醒的。老陳偶爾會和病人交流,甚至拋出冷笑話,緩解緊張氣氛。
因為輻射的緣故,一堵鉛牆把手術室隔成內外兩重天地。
手術室內外的互動很多,一般是通過麥克風傳話。但是,由於常年協作,默契度很高,他們常常用眼神和手勢交流。手術室外,人們常常是跑步的節奏,才能配合得上裡面的醫生。慢了,醫生是會開罵的。手術室里,醫生靜靜地做事,偶爾也有討論,說的均是醫學術語,語調很平和,比如,「要不要送個鞘進去?」「不要放,越放窟窿越大……」
50%的輻射
記者進入手術室采訪前,需要穿上很重的鉛衣,戴上鉛圍脖。
「生過孩子沒?」進入手術室前,醫生這樣問記者。
「射線首先會影響腺體,所以,要把腺體保護好。要保護骨髓,還有生殖器官。」旁邊的技術員林秋萍解釋說。
比起一般的手術醫生,介入醫生多了知逗幾件裝備:鉛衣、圍脖、鉛帽、鉛手套。整套重約30斤。這些,是在輻射環境下保護醫生的裝備,大約能擋掉50%的射線。這些裝備,又悶又重,記者穿著半小時後,就覺得背部酸痛。而醫生做完一台手術,身上就會被汗浸透,就得脫下衣服,換一身乾的。
所以,有時醫生為了更舒服地做手術,許多防護能省則省,比如鉛帽。4月20日全天,沒有醫生戴這種沉重的帽子。年紀最大的陳良生最過分,連圍脖都不戴,甲狀腺在射線環境中沒了保護。
「輻射量?可以計算的,但麻木了,算了也沒用。今天就兩個醫生,算不算,一樣都要上台。」
「干這個,就不能太計較,計較就沒法幹了。我們是連班,正常到了下午3點要下班了,但可能『正常』嗎?」
「放射假有啊,一年有一個月……但沒休過,這里一個蘿卜一個坑,你休了誰來替?」
中午12點,手術間隙,參與手術的所有人窩在狹小的儲物間吃飯。記者和醫生們閑聊了起來,因為記者的探班,醫生自己掏錢買了好吃的盒飯,而平時他們都吃食堂送來的盒飯。
醫生的情懷
介入手術室的老陳和小方是兩代醫生。兩代醫生有著不同的情懷。
老陳60歲,說話直接,大包大攬。他說治好一個病人,看著病人活蹦亂跳地離開最有幸福感。當問及「什麼事最難忘」時,回答是「把病人搞死時最難忘」,再問下去,所謂「搞死」,是同情病人但無力回天的情況,「哎,醫學真是不完美。」老陳說,有時候實在救不好病人,眼淚都會掉下來。
小方36歲,是名博士,也是文青,喜歡用散文的形式科普今天的病例,用手機拍些寫意的照片,甚至寫詩。當天,所有手術都做完了,方博士卻坐在電腦前琢磨怎麼向大家介紹今天的一台手術。於是,他借用了最近很火的「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翻看過去的文章,他幾乎把各種時事熱點都寫進介入手術病例了:鐵帽子王、DUANG、大老虎、大白……這一切,都是為了讓病人和同行更有興趣了解介入。
手術做完,天黑了,小方不放心今天做過手術的病人,跑到病區一個一個地問過去。
結束時,已是夜裡8點,高強度工作整整12小時,天下著雨。
翻開小方在微信上寫的科普文章,竟然翻到他寫的一首詩:
今晚,有雨敲窗
但願不是急促的電話聲讓我從睡夢中驚醒
今夜,有雨敲窗
就讓我心如止水,置身於墨色的靜夜
感恩歲月,贈予我們一杯清茶相伴的時光。
榕城快評之隨醫觀察二:
要允許醫學的不完美
背景:周一,海都記者在省立醫院進行12小時的跟班采訪,體驗介入科醫生的一天,近30斤笨拙的鉛衣,乏味的午餐,其間預警輻射的黃燈開啟多少次,已無法計算。
在跟訪時,手術間隙,陳良生醫生接了一個免提電話。電話那頭,朋友說,家人急腹症,痛個半死,送到醫院,醫生開了一個20多厘米的口子,才找到是尿道破裂。「你說,現在醫學都這么發達了,什麼檢查不能做,還需要開20多厘米的口子。我要告醫院!」
一聽,老陳就急了,幾乎是吼回去的:「我告訴你醫生沒有錯!你要允許醫學的不完美!」老陳說這話時有些咬牙切齒。他告訴朋友,當時,病人痛得半死,無創的檢查可能要2~3天才有結果,到時候家屬又說醫生是膿包,病人痛成這樣都束手無策。搞不好,痛得人都有可能沒了。剖腹探查是當時最有效的處置。
如今醫患關系緊張多少與人們對醫學的誤讀有關。隨著人類壽命不斷延長,醫學不斷發展,於是,人們對醫學有一種幻覺,認為醫學無所不能。只要擁有了最先進的技術,最好的設備,就可以讓人起死回生,只要肯花錢就能治好病。人們對醫學期望值越高,一旦治療效果沒有達到病人的預期,或者治療過程達不到患者的理想,醫患之間就可能由「同路人」變成「陌路人」,甚至成為「仇人」。
有不少醫鬧事件,都是因為病患不了解病理就「想當然」。在電視劇《心術》中,有一位媽媽,因為身患多種病需要做多次手術,開多次刀,結果她的兒子就向媒體投訴,說「把我的媽媽當馬路,劃拉一下就是一口子,劃拉一下就是一口子」,結果掀起軒然大波,差點毀了一個好醫生。而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也並不鮮見。
作為患者,要允許醫學的不完美,更要對自己的治療有理性的認識。稍微一點「不如意」,就惡語相向,最後不僅傷醫,更是傷己。(海峽都市報4月23日第33、41版 記者 黃演 章微/文 肖春道/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