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福州屬於哪個省
福州屬於福建省。
福州,簡稱榕,別稱榕城,古稱閩都,福建省轄地級市、省會、Ⅰ型大城市,地處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截至2021年底,全市下轄6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總面積11968.53平方千米,全市常住人口為842萬人。
福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最早在秦漢時期名為「冶」,而後因為境內一座福山鏈頌而更名「福州」。是福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批復確定的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濱江濱海生態園林城市,是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以及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組成部分。
氣候特徵
福州市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適宜,棚改鄭溫暖濕潤,四季常青,陽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無雪,夏長冬短,無霜期達326天。年平均日照數為1700~1980小時,年平殲山均降水量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20~25℃,最冷月1~2月,平均氣溫達6~10℃,最熱月7~8月,平均氣溫為33~37℃。
極端氣溫最高42.3℃,最低零下2.5℃,2013年福州成為四大火爐之首。年相對濕度約77%,常出現熱島效應,又因福州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氣溫高達36℃以上。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夏季以偏南風為主。7~9月天氣炎熱,是台風活動集中期,每年平均台風直接登陸市境有2次,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福州市
⑵ 福建省福州市在三國時期屬於哪一個國家。
福建省福州市在三國時期屬於東吳。
三國時候吳國的揚州包括荊州以東,長江以南的大片地方。包括江西,安徽南部,江蘇南部,上海和福建,州治是吳縣,後來到了京口(現鎮江),建業(現南京)。
公元前222年,秦朝設閩中郡(今福州隸屬於它)。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無諸被正式封為閩越國國王,今福州冶山一帶的冶城建都,又稱東冶,乃福州建城之始。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朝滅閩越國,部分閩越人被強制遷徙到江淮一帶,冶城衰落。直到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才在此設立冶縣。三國時期福州為東吳的造船中心之一。
吳永安三年(260年),以會稽南部都尉為建安郡,侯官縣屬建安郡。置典船校尉,主謫徙之人造船於此。福州開元寺東直巷即吳時都尉營,號船場。
(2)福建福州是哪個國家的擴展閱讀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升福州為都督府,府治設在州城內(今鼓屏路),福州之名始用至今。唐末,王審知主閩,建閩國,在子城外築羅城和南北夾城,北面橫跨越王山(即屏山),並將南面九仙山(即於山)、烏石山圍入城中,開鑿了繞護羅城南、東、西三面的大壕溝。
奠定「三山鼎峙,一水環流」的獨特城市格局,福州從而有「三山」別稱。宋治平二年(1065年),張伯玉知福州,編戶植榕,綠蔭滿城,使「榕城」福州聲名遠播。
其後,蔡襄、程師孟、曾鞏、趙汝愚、梁克家、辛棄疾等諸多名人相繼主政福州,勵精圖治,促進經濟文化發展,福州遂享有「海濱鄒魯」的美譽。
宋末、明末福州兩度成為臨時國都。鴉片戰爭後,福州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隨著洋務運動興起,福州船政成為中國近代海軍搖籃,又是中國近代文教和科技人才的搖籃之一。
⑶ 福州屬於哪個省哪個市哪個區
福州不屬於任何區,不屬於任何市,福州是福建省的省會城市。
福州簡稱榕,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現轄6區1市6縣,總面積1.2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29萬。福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建城已有2200多年歷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曇石山、船政、三坊七巷、壽山石等4大文化名片。
福建省,簡稱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福建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南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全省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依山傍海態勢,境內山地、丘陵面積約佔全省總面積的90%。地跨閩江、晉江、九龍江、汀江四大水系,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福州的地形地貌:
福州地形地貌屬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間。東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蓮花峰。境內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全市總面積12154平方千米,其中凱胡,福州市盯核攔區總面積1786平方千米。
福州的南部為盆地。北部為山地,從西南向東傾氏蘆斜。西部為中低山地。東部丘陵平原相間。福州的山地、丘陵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72.68%,其中山地佔32.41%,丘陵佔40.27%。鷲峰、戴雲兩山脈斜切南北,閩江橫貫市區東流入海。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福州
⑷ 福州市是哪個省的城市 福州有什麼風景名勝
福州市是福建省的省會城市,福州市位於我國的華東地區、福建省的東部。福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202年就已建城,在歷史上也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想更好的了解福州市是哪個省的城市的可以接著往下看。
福州市的具體介紹
⑸ 福建在春秋戰國時代是屬於哪個國家
福建在春秋戰國時代是屬於閩越國。
閩越國,屬古百越部落的一支 ,位於今中國福建省(包括廣東潮汕、梅州)。該國是戰國時期被楚國所滅的越人在逃到該地時,與當地的百越原住民所共同建立的一個國家,存在的時間大致在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111年之間。
尤其是公元前202年之後的六七十年之間,閩越國國力達到鼎盛。閩越王城始建於西元前202年,系閩越王無諸受封於漢高祖劉邦後營建的一座王城。閩越立國後,大興冶煉業,推廣鐵器具,發展生產,從而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促進閩越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
當時鐵制農具有犁、鋤、鍤、钁等;鐵制工具有斧、錘、鑿、鋸、環、環首刀、曲形鐵條等;兵器有矛、刀、劍、匕首、鏃等;並已使用得相當廣泛,普及到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這說明閩越國已擁有十分發達的冶鐵技術。
閩越國還有較為發達的建築業、紡織業、造船業、制陶業和交通業。同時,閩越國的軍事力量也相當強大。
(5)福建福州是哪個國家的擴展閱讀:
福建,遠古屬百越之閩越部落,《禹貢》屬揚州。在周朝為七閩地,春秋以後為閩越國。秦南平百越,置閩中郡。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承認騶無諸為閩越王於此。漢惠帝三年(前193年),分閩越地,封騶搖為東海王。
建元六年(前135年),封騶無諸孫騶丑為閩繇王,復封余善為東越王,元鼎五年(前112年),閩越國叛亂,漢武帝率軍平息,並以其地險阻,故遷閩越人於江淮流域,而福建隸屬於會稽南部都尉管轄。
閩越國北遷之後,自漢始元二年(前85年)漢承認冶縣、置東部都尉開始,中經東部都尉從冶縣遷到章安(回浦),留下候官管理冶縣,隸屬於會稽郡,到設立南部都尉,再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正式成立建安郡止,福建都在王朝軍事管制之下。
三國時屬吳國,設建安郡,轄建安、南平、將樂、建平(建陽)、東平(松溪)、昭武、吳興(浦城)以及候官、東安(南安、同安)共9縣。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拆建安郡為建安、晉安兩郡,到梁天監年間(502~519年),又從晉安郡分出一個梁安郡,轄興化、泉、漳等地。自晉宋至齊梁,福建初屬於揚州,至普通六年(525年),福建屬下的建安、晉安、南安三郡又歸東揚州管轄。
陳朝永定時(557~559年),陳武帝為羈縻陳寶應而設「閩州」,這是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省級建制。州治設在晉安(今福州),下領建、晉、南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閩州罷,還屬東揚州。
隋大業三年(607年),把建安、晉安、南安三郡合並為一,稱建安郡;原設置的15個縣裁並為四(即閩縣、建安、南安、龍溪)。郡治由建安(建甌)移至閩縣。唐武德初年,設泉、建、豐三州,下轄10縣。州數和縣數均為隋代的二至三倍。
唐朝,福建屬江南道。景雲二年(711年),立閩州都督府,領有閩、建、泉、漳、潮五州。開元十三年(725年),閩州都督府改稱福州都督府,隸屬於江南東道,為福州名稱出現之始。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為加強邊防武裝力量,設立軍事長官經略使。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為福建經略軍使,與福州都督府並存。這是福建名稱出現之始。
五代十國時期,福建先後為閩國、殷國、南唐、吳越各國所據,區劃名稱幾經變遷。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王延鈞稱帝,國號大閩,改元龍啟,升福州為長樂府,稱東都,領福、泉、建、汀、漳五州。
北宋時期,置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及邵武、興化二軍。南宋孝宗時升建州為建寧府。福建路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軍;府、州、軍實際是同一級行政機構,共計8個,故福建號稱「八閩」。這時,福建全省有42個縣,成為東南全盛之邦。
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軍攻破宋都臨安(今杭州),宋帝趙顯被俘。益王趙昰、廣王趙昺逃到福州,陸秀夫、陳宜中等擁立趙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升福州為福安府,定為行都,力圖恢復宋室江山。後因王積翁叛變,南劍州失守,福州被元兵攻破,帝昰由朝臣擁戴渡海去廣東。
元朝時期,置福建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行省於泉州。至元十八年(1281年)遷福州,次年還治泉州。至元二十年(1282年),又徙福州。至元二十二年(1284年),並入江浙行省。
至元二十三年(1285年),復置。次年,改行尚書省。至元二十八年(1290年),並入江西。至元二十九年(1291年),仍置行中書省。大德元年(1297年),設福建平海行中書省,徙治泉州。大德三年(1299年)撤銷。至正十六年(1356年)復置。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全省八路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洪武九年(1376年),置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成化九年(1473年),恢復被廢為縣的福寧州,直隸於布政司。終明一代,福建設八府一州。
清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下南京,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被俘殺。鄭鴻逵、蘇觀生等迎唐王朱聿鍵來閩。六月,朱聿鍵在福州即皇帝位,建元隆武,改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翌年,隆武政權覆滅。
清代,福建區劃繼承明制,設福建布政使司。省下轄有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寧、邵武、汀州八府及福寧州。順治十三年(1656年),鄭成功改廈門為「思明州」。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後,改台灣為東都,設承天府,置天興、萬年兩縣,又在澎湖設安撫司。
鄭經治理台灣時,把東都改名東寧,升天興、萬年兩縣為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統一台灣後增設台灣府,屬福建統轄,下設三縣一廳。雍正二年(1724年),升福寧州為福寧府;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龍岩兩縣為直隸州。
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府單獨設省。到清末統計,福建省共設有9府、2州、58縣、2廳。省與府之間還設4個分道作為派出機構:寧福道駐福州,轄福州府、福寧府;興泉永道駐廈門,轄興化府、泉州府、永春州;汀漳龍道駐漳州,轄汀州府、漳州府、龍岩州;延建邵道駐南平,轄延平府、建寧府、邵武府。
此外,清代在福建設置閩浙總督(駐福州或杭州)和福建巡撫。督、撫原屬臨時設置,可是後來迄未取消。由於督、撫權力很大,成為全省最高軍事、民政長官,原來正式的省一級長官——布政使、按察使,反成屬官。
另外,清朝還設置管領滿洲駐防旗兵的鎮守將軍,原和地方行政無關,卻兼管海關和糧儲道、鹽法道,遂也成省級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