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福州路的歷史
南京路大馬路.九江路二馬路.漢口路三馬路.福州路四馬路.漢口路山西路有個三馬路酒家,成耀東范志毅一夥開的
② 上海"福州路"路名的由來
福州路原名佈道街,是上海開埠後,繼纖道路(後稱二馬路,今九江路)之後,與英大馬路(南京東路)同時辟築而成的早期馬路。早在上海開埠之前,福州路便是4 條通往外灘的土路之一。19 世紀50 年代初,因工部局董事之一、英國倫敦佈道會傳教士麥都思在附近傳教講經佈道的場所,故得名叫作佈道路,又稱佈道街。1854 年,跑馬總會仗著英殖民主義勢力,強行購進今湖北路、北海路、西藏中路、芝罘路范圍內的170 畝土地,建新跑馬場,舊稱第二跑馬場。福州路真正成為現在這個樣子,還是依了第二跑馬廳的興起,它把英租界一直擴展到了西藏中路。 第二跑馬廳建成的翌年,福州路被工部局正式命名。據說,這條路的命名源於一樁風流韻事。當時工部局五董事之一的一個名叫馬太提的英國人當初乘船來中國時,曾在福州碼頭邂逅一位風情萬種的中國女子,從此日夜神魂顛倒,想方設法終於抱得美人歸,納作偏房,把遠在英倫三島上的妻子忘得一干二凈。到上海後,工部局董事會在討論商議為延伸後的佈道街取路名時,他便提議以其妾之出生地福州作為路名,那幫英國殖民者在探得了馬太提這段風流艷事後,在董事會一班「昏君」驚艷羨色的唏噓聲中居然全票通過了他的提議,佈道街從此更名為福州路。看來文化街和美人向來便是有淵源的。 1864 年,福州路辟築成功。 海派文化的集聚地 中國的文化素有京派海派之分,而海派文化的源頭之一便是在外灘四馬路上。佈道的英國傳教士麥都思,1835 年到上海,據說他還是個漢學家,並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在上海落地後,便開始研究起了儒家學說。1843 年,他在如今山東中路仁濟醫院一帶圈了地,被稱為「麥家圈」,並在此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出版機構——墨海書館,連名字都如此入鄉隨俗了。他僱傭了一批落魄文人,來給他當槍手,傳播西學,並有個專用名詞,叫「秉華筆士」。這批既有國學功底,又吸收了西洋文化的「秉華筆士」便是日後海派文化的助推者。之後,這批「秉華筆士」又繼續在四馬路以及附近的望平街(今山東中路)上創辦起了無數最早的報館,各類書館、印刷所也相繼成立。清同治四年(1865 年)英租界工部局將它改名為山東路。1872 年4 月30 日,英商安納斯特·美查在望平街、三馬路一帶創建了近代中國歷史最久的中文報紙《申江新報》,即《申報》。當時的一批主筆融中西傳媒為一體,形成了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一家媒體。從此,四海報人、筆士相繼聚集於此。不久,總長不過千餘米的四馬路及支馬路上居然雲集了大小書報館300餘家,其中包括商務印書館等,福州路文化街的格局就此形成。
③ 上海有幾個區那個區最好
上海有16個區,黃埔區最好。
截止2019年,上海有16個區:黃浦區、徐匯區、長寧區、靜安區、普陀區 、虹口區、楊浦區、浦東新區、閔行區、寶山區、嘉定區、金山區、松江區、青浦區、奉賢區、崇明區。
最好的是黃浦區,黃浦區為上海市中心城區,也是上海最繁華的地區。
南京東路、人民廣場、豫園外灘、新天地、淮海中路這些著名地段中心都在黃浦,黃浦區是上海最核心的地段,坐擁上海最高檔的住宅地區和最繁華商業。
(3)福州路是哪個租界擴展閱讀:
黃浦區的著名景點
1、福州路文化街
上海開埠時,福州路是黃浦灘旁東西向的土路,最初為外灘至界路(今河南中路)一段,築成泥沙石子馬路,因附近設有基督教倫敦會傳教機構,當時名「佈道路」、「教會路」。
2、外灘
外灘是上海的象徵,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點。上海開埠後,西方殖民者在黃浦灘沿岸修築馬路,築成黃浦灘路。西方僑民將其喚作「The Bund」,中國人譯之「外灘」。
3、人民廣場
上海市最中心的地域——人民廣場,在解放前是眾所周知的「跑馬廳」。上海開埠後,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英租界第一次擴張時,今廣場東部的現西藏中路為其西界。總面積達14萬平方米,是整個上海的政治文化中心。
④ 外灘屬於上海哪個區
上海市黃浦區。
外灘(英文:The Bund;上海話拼音:nga thae),位於上海市黃浦區的黃浦江畔,即外黃浦灘,為中國歷史文化街區。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外灘這一帶被劃為英國租界,成為上海十里洋場的真實寫照,也是舊上海租界區以及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始的起點。
外灘地理環境:
外灘(中山東一路)處於北緯31°24′,東經121°49′,位於上海市中部、黃浦區東部,東面與陸家嘴隔黃浦江相望,西距上海人民廣場2公里,北臨蘇州河河口。外灘從北向南依次貫穿9條馬路:南蘇州河路、北京東路、滇池路、南京東路、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廣東路、延安東路,全長1.5公里。
外灘四季分明,溫和濕潤,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外灘春秋較短,冬夏較長,全年6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9月的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