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福州解放大橋介紹
福州解放大橋,原名萬壽橋,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區,跨越閩江,連接台江倉山兩區,於1996年重建。福州解放大橋總長426.92米,橋寬12米,由萬壽橋、中洲島和江南橋三部分組成。屬於罕見的橋聯橋、橋上橋的獨特風格,見證了中國的歷史。
簡介
福州解放大橋,原名萬壽橋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區,跨越閩江,連接台江倉山兩區,於1996年重建。福州解放大橋總長426.92米,橋寬12米,由萬壽橋、中洲島和江南橋三部分組成。屬於罕見的橋聯橋、橋上橋的獨特風格。解放大橋,是閩江最早的跨江大石橋。據明代王應山《閩都記》載:「萬壽橋,橫跨台江,舊為浮橋,屢修屢壞。宋元佑間,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一頃七十二畝備修橋費。元時田入頭陀萬歲寺。大德七年(1303年),頭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橋,釃水為二十九道,上翼以石欄,長一百七十丈有奇,南北構亭二。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學士馬祖常為記,刻『萬壽橋』三字於右」。
「萬壽橋」前身是浮橋,始建於宋元祐八年(1093年),時為知州的王祖道徵集工匠以楞嚴洲為中心,南北各造浮橋1座。北橋江面寬154米,用船20隻,南橋江面寬約785米,用船100隻,以粗大藤纜緊固於江中所植的18根石柱上;船上鋪蓋木板,作為橋面,高與沙洲平,寬3.4米,兩旁設有欄桿。兩座橋總長為1000米。為方便江中行船,在江心的浮橋口還留有兩個高門。整個建橋工程於宋紹聖元年(1094年)完成。
宋崇寧二年(1103年),楞嚴洲與倉前山之間又出現一個沙洲,即中洲,江面被割為3條水道,因之浮橋也相應改建為北、中、南3座。北橋(今小橋橋位)用船16隻,中橋(萬壽橋位)用船73隻,南橋(江南橋位)用橋13隻,共用船102隻。陸游《渡浮橋至南台》詩雲:「客中多病廢登臨,聞說南台試一尋。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由於江闊水急,浮橋無力抵禦風浪的襲擊,時多損壞,兩岸交通經常為之中斷,元代時改建為石橋,即「萬壽橋」。
「萬壽橋」於元大德七年始建,元至治二年落成,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建設工程,它與後建的江南橋合稱為大橋。全長570多米,29孔立28個舟狀石墩,承托石樑。橋上鋪石板,砌以石欄。橋欄石柱雕有形狀各異的石獅。橋南北各建有風雨亭源雀。「萬壽橋」在橋梁技術上的一個創新,就是對橋梁基礎採用「睡木沉基」法,即:用木籠填石為基。先在橋墩處下木籠,然後,在籠內密填石塊為基。「萬壽橋」建成後,歷代都曾對大橋進行修葺。
1930年為適應汽車行馳,由日本大和工業合資會社承包改建成水泥路面。1971年對「萬壽橋」進行全面增高拓寬,改稱「解放大橋」。1995年至1996年拆除重建為現代化大橋。
歷史作用
解放大橋作為福州的一個標志和重要的交通樞紐,新中國成立前便對百姓生活和城區的發展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連接南北交通的孔道,連接著閩南地區,它改變了人們只能擺渡過江的出行方式,方便了閩南地區百姓同福州百姓的來往,加強了福州同其他地區的聯系。同時,由於福州城區的發展是自北向南推進的,因此解放大橋作為連接南北交通的唯一橋梁,其重要作用一直延續到現在。
曾參與解放大橋設計的福州市規劃設計院的劉總工介紹說,福州市加強了對這座充滿歷史積淀的橋梁的維護和翻修。「1994年,因閩江洪水的沖擊,解放大橋橋墩崩離原位,停止使用,1995年開始重建,1996年9月竣工。」改建後的解放大橋使用鋼筋混凝土澆砌橋墩和橋面,並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在橋的兩側設置了四組鋼管弧形的空中吊橋,分承了橋身的負荷。新橋新氣象,橘紅色的吊橋橫跨於閩江之上,似長虹卧波,為福州又添一道亮麗的風景。解放大橋上車水馬龍,昔日一片荒地的中洲島也已成為福州的特色商貿城之一。隨著福州市政建設的發展,橫跨閩江的橋梁也已由僅此一座增加到如今的6座。
「在榕城人懷舊的情結中,解放大橋作為一種獨特的精神文化存在是無可替代的,它銘刻了古今福州的歷史記憶,見證了福州每一個歷史性的發展腳步。」福州民俗專家方柄桂表示。而60年來,解放大橋既為福州市民的現代生活提供著幫助,也在泱泱閩水之上訴說著福州人局睜的歷史記憶。
更多關於建築行業獨家信息,敬請實時關注建築網微信號。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制桐裂歲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
B. 平潭到台灣多少公里
平潭島距台灣省新竹港相距僅68海里。
想前往平潭島遊玩可以先搭乘飛機抵達福州的長樂機場,再到汽車站乘坐巴士前往平潭。在平潭的北嵐嶺是一個近乎保留原生態的景點,海灘是沒有被人為修整過的,海邊的水產品非常豐富,特別是那淳樸的民風簡直就是海邊的世外桃源。在村後的山上有個石官帽,海上有個石官印,兩兩相對。在平潭最現代的建築是教堂,有很多信徒前往祈禱。在北嵐嶺的海岸線還有生存著許許多多的螃蟹貝類海藻等,這些生物是很喜歡礁石的,可是在已開發的景區里大多填埋了細沙,礁石就很少見了,需要去還未開放的海灘才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