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三防七巷在福州哪裡
擴展閱讀
北京兒童咳嗽醫院哪個好 2024-11-27 06:06:19
福州哪裡有賣ablejeans 2024-11-27 06:05:30

三防七巷在福州哪裡

發布時間: 2024-06-13 10:13:29

⑴ 三坊七巷在福州哪個

三坊七巷在福州鼓樓區。

三坊七巷位於福州鼓樓區楊橋東路,屬於市中心地帶。一條南北喚念此向老街,左右兩旁的小巷子皆為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西三片稱「坊」,東七條稱「巷」,古名三坊七巷。

老街擁明清古民居近300座,那時就是福州士大夫、名門望族的居住地,包括清總理船政大臣沈葆楨、林則徐後人、民國名人林覺民、嚴復等故居,大咖出沒之高碧地。

三坊七巷建築特色

三坊七巷和迅傳統民居建築主要以木結構作為建築內部結構,而最令人過目不忘的則是其獨具特色的裝飾木雕,這也是受到明清江南風格的影響,在工藝精美的裝飾木雕的點綴之下,三坊七巷顯現出當地具有的審美氣息以及別具一格的建築風格。

在中國傳統民居建築裝飾方面,藝術形式眾多。譬如雕刻、泥塑、刺綉、竹編等,並且隨著不斷遷移變化的歷史文化,人們也實現了裝飾藝術的豐富與創新。其中在三坊七巷當中以木雕作為最重要的建築裝飾手法,尤其是對門窗扇的雕飾更是精巧華美。

在木雕窗飾上有榫接式圖案漏花、純木雕式窗扇等各種樣式,通過工匠的精心設計,利用直線型、曲線型等造型為榫接式漏花雕刻創造出美輪美奐的裝飾效果。而在榫接式的基礎之上,還有透雕式、浮雕式等各種技術手法。

⑵ 福州的三坊七巷在哪裡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向西三片稱「坊」,向東七條稱「巷」,自北向南依次為:「三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此街區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⑶ 福州三坊七巷是什麼地區

你好 福州三坊七巷 福建省 福州市 鼓樓區南後街。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佔地40公頃,現有古民居268幢。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桂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位於福州繁華的八一七路邊,乘公共汽車至南街或道山路口站下,往吉庇巷、道山路或西側的一些不起眼的巷子里鑽便是了。以南後街、官巷最值得一觀。您可以在火車站或北站乘坐5、18、22、55路公交車到雙拋橋站下車,在南站乘坐K1、8、801路到南街站下車,在西客站乘坐5路到雙拋橋站下車。
希望對你有幫助,若是有用請及時採納。

⑷ 三坊七巷在哪

具體地址參見如下地圖:
地理位置:三坊七巷位於福州繁華的八一七路邊,靠近八一七路、白馬路、通湖路等城市主幹道。以南後街、宮巷最值得一觀.。
公交線路:三坊七巷周圍道路共有近50條公交車線路,您可以根據您需要游覽的地方選擇乘坐公交車到達
(1)南後街、楊橋巷(路):乘坐5、18、22
、27、55、61、66、80、128路到「雙拋橋」站下車可到;(2)光祿坊:乘坐16、18、27、61、109、105路到「省電影公司」(白馬路光祿坊口)站下車可到;(3)吉庇巷(路)、宮巷:乘坐1、K1、8、11、20、66、76、77、80、101、117、121路到「道山路口」站下車可到;(4)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乘坐1、K1、8、11、20、66、76、77、80、101、117、121路到「南街」站下車可到;
3、停車:吉庇巷內有停車場。
三坊七巷(福州市南後街和兩旁坊巷)
三坊七巷是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是福州老城區經歷了拆遷建設後僅存下來的一部分。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晉、唐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國走向輝煌。區域內現存古民居約270座,有159處被列入保護建築。以沈葆楨故居、林覺民故居、嚴復故居等9處典型建築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福州中心城區(老城區)的三坊七巷擁有38公頃的完整保護范圍。三坊七巷為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有「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稱。2009年6月10日,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獲得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批準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榮譽稱號。
三坊七巷是福建省福州市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改造過)。三坊七巷街區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約有38公頃。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後街)。
「三坊七巷」這一街區形成於唐王審知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正房、後房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福州市三坊七巷,作為中國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在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以高票獲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2009年7月19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後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

⑸ 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有古民居268幢。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坊巷概況概述 福建省福州市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 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此街區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約有40公頃。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後街)。 三坊七巷全貌 「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 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後廳、正房、後房、左右披榭、前後天井。天井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為宅內交通樞紐,並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氣流暢,排水便利。室內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 三坊七巷圖 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在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我國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獲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 2009年7月19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6�1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後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 衣錦坊 衣錦坊 衣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衣錦坊水榭戲台最具特色。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台,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於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現存的水榭戲台。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為文儒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祿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歷史上,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在今光祿坊公園內)。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 光祿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萬曆間舉人、畫家林有台,提學孫昌裔,以及學政許豸,其子許友、許賓,孫許遇,曾孫許鼎、許均,玄孫許良臣、許藎臣,都是詩人、書畫家。清康熙年間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學家,著有《來齋選古》、《來齋金石考》等。林佶精詩文,著有《朴學齋詩文集》,又善書法,他手寫的刻本《漁洋山人精華錄》、《堯峰文抄》、《古夫於亭雜錄》、《午亭文編》非常有名,被稱為「林佶四刻」,在中國印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還有詩人、著名藏硯家黃任,琉球國冊封使齊鯤、同榜兄弟兩進士——劉齊衢和劉齊銜、博物學家郭柏蒼、近代小說翻譯家林紓、著名作家郁達夫等等。還出過不少才女,如黃任之女黃淑宨和黃淑畹,齊鯤之女齊祥棣,郭柏蒼之女郭拾珠姐妹,她們或精書畫,或工詩文。 光祿坊名勝以光祿吟台最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勝,以及宋至清摩崖題刻多處,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光祿吟台西荔枝樹下,原有石刻「鶴磴」,是紀念林則徐晚年放鶴處。還有清代大木構造、寬敞明亮的劉家大院(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末古樸木構房的黃任故居,高牆窄道的早題巷,明代石板鋪設的老佛亭橋,都保存了明清建築的特色。 可惜的是,在「文革」期間以及改革開放初期,光祿坊的一些老建築被損壞嚴重(特別是通湖路口附近)。為了重現老巷的風姿,目前該地正在進行整體大修工作,預計2010年國慶節前全部完工。 楊橋巷(路) 楊橋路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路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楊橋而改名。民國時因城市建設需要,已被擴建為馬路,所以後來便更名為「楊橋路」。在楊橋路與南後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後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父謝鑾恩。冰心小時候在這里居住過,《我的故鄉》中,亦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巷道擴大為道路後,林覺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可參見詞條「福州冰心故居」),有相當部份被保存下來。 楊橋巷(南)有座「雙拋橋」,規模不大但傳奇多。一是此橋所處內河溝道,是東西兩水「合潮」的地方,「萬里潮來一呼吸」的內河奇觀,在此感受得最為真切。二是雙拋橋邊兩岸相向而長的一對榕樹,在空中竟枝葉連理,相擁成陰,於是就有個青年男女殉愛的凄美故事,傳之久遠,以至後人已說不清先有愛後有樹、先有樹後有橋,還是相反。近聞有海外作家將之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絕唱相提並論,更添了幾分悲情。不過,由於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設的緣故,雙拋橋已經由「橋」慢慢變成了一座街邊的「亭」,成為路人歇腳品茶的場所。 郎官巷 郎官巷,在楊橋巷南,南後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八一七北路東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能八一七北路鬧市區,西能南後街。據《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後改文興。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於此也。」此大塔位於巷北,並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徵。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後未見記載。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跡紀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 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傳有一首贊譽他詩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至今仍傳為美談。 黃巷 黃巷在塔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據志載,晉永嘉年間(307-312的)中原黃姓人家避亂入閩,落戶在此,故稱黃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里。黃巢軍入福州,因聞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過黃巷"滅燭而過",勿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巷內歷代多住儒林學士人文薈萃,成為文化名人和社會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楹聯大師梁章鉅、進士陳壽棋、趙新等,都曾居巷內。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後稱新美里。巷內有一「唐黃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還有人見過。 黃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黃樓」,屬於文物保護單位。 安民巷 安民巷位於黃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文儒坊相對,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據《福州地方誌》載:「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舊有錫類坊,以宋劉藻以孝聞,後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歷史上巷內人家多為社會賢達。元行省都事賈訥居之。巷西側民居舊宅仍保留勻稱格局和古樸風韻。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駐閩辦事處設在其間。今此老宅列為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宮巷 宮巷 宮巷在安民巷之南,東西兩端分別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後街相接。據清《榕場面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後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明得改英達。」 宮巷裡的豪門住宅結構精巧,單是室內的木雕石刻構件就今人嘆為觀止。如漏花窗戶採用縷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過木格骨骼的各種精心編排構成了豐富的圖案裝飾。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飾以重點雕刻。各種精巧生動的石刻在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上隨處可見。可以說是福州古建築藝術集大成者。 吉庇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稱「吉避巷」。宋鄭性之中狀元衣錦還鄉時,巷中居民因凌辱過他而趕緊迴避,遂稱「急避巷」。明代以諧音改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改革開放後,吉庇巷成為一條溝通東西方向的主幹道,一度更名為「吉庇路」。2009年福州市將其復名為「吉庇巷」,並開始對北側的破損古建築進行改造。 福州著名的「安泰樓」酒樓也就位於吉庇巷口。 南後街 福州三坊七巷不僅僅是三條「坊」和七條「巷」,還有一條聞名遐邇的南後街。 三坊七巷之南後街 福州南後街西起楊橋路口,南至吉庇路達澳門橋,全長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內「三坊七巷」的中軸。它的東側有七巷,西側有三坊,是從福州三坊七巷興起至民國期間主要的商業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賈雲集。 這里柴米油鹽、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業)一應俱全。還有專為文化人服務的刻書坊、舊書攤、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兩節的燈市。「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後街。客里偷閑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清末舉人王國瑞這道詩中將南後街比為北京正陽門外琉璃廠,體現南後街以前的文化風貌。明、清時期的南後街依舊是「粉牆黛瓦石板路」、兩旁鋪面林立的熱鬧街市。至民國時,將路面拓寬,改成柏油馬路。 南後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軸, 翻修後的南後街將充滿古色古香韻味,路面的寬度將達到12米,包括中間寬7米的步行街和兩側各2~2.5米的路側帶。起於楊橋路、止於吉庇路的南後街全長只有634米,定位上,它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休閑文化商業街。 歷史上的南後街曾聚集了花燈、裱褙、書坊等許多福州傳統工藝行業。有關人士說,根據相關規劃,南後街的定位是傳統文化商業街,初步打算根據老字型大小的經營現狀選擇一部分予以恢復,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書坊、花燈等百年老字型大小,市民喜愛的傳統燈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舉辦。此外,有關部門還有意邀請壽山石刻、脫胎漆器、軟木畫等福州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在南後街設置工藝美術大師展示店,以增加傳統商業氛圍。 現在,在南後街的經營商業業態規劃上,出現了酒吧咖啡、頂尖奢侈品等「新面孔」。這些新面孔的出現,將給傳統的南後街注入現代化的因素。 南後街沿街保護性修復工程於2009年1月全面完成,目前已經開街,再現其「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後街」的歷史風貌。 附屬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68415.htm?fr=ala0_1 希望你玩的開心!

⑹ 福州最長的早市街在哪裡

三如散坊七巷。福州最長的早市街是三坊七巷,三坊七巷位於福州市鼓樓區,始建胡橡族於公元742年唐開元年間,是福州市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老建築群,三坊七巷全長約1.2公里,由三個坊和七條巷組成,是福州古老城區內保存最為完好的民居建築群之一。現在的三坊七巷保留了褲弊傳統的福州風貌,成為了遊客觀光和品嘗福州特色小吃的熱門景點之一。

⑺ 涓夊潑涓冨販紱葷忓窞絝欒繎榪樻槸紱忓窞鍗楃珯榪

紱忓窞絝欍傛牴鎹鏌ヨ㈢櫨搴﹀湴鍥懼畼緗戞樉紺猴紝紱忓窞絝欒窛紱諱笁鍧婁竷宸風害6鍏閲岋紝紱忓窞鍗楃珯鍒頒笁鍧婁竷宸鋒槸16.6鍏閲岋紝鎵浠ョ忓窞絝欒繎銆備笁鍧婁竷宸蜂綅浜庣忓緩鐪佺忓窞甯傞紦妤煎尯鍗楀悗琛楋紝鎬誨崰鍦扮害45鍏欏鳳紝鏄浠庡崡鍚庤椾袱鏃佷粠鍖楄嚦鍗椾緷嬈℃帓鍒楃殑鍧婂販鎬葷О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