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尼龍袋哪裡買
擴展閱讀
福州免費律師在哪裡 2024-06-25 14:57:02
福州哪裡可以推送微博 2024-06-25 14:56:29
福州核桃哪裡有批發 2024-06-25 14:38:14

福州尼龍袋哪裡買

發布時間: 2024-06-16 18:36:05

1. 福州的民風民俗

福州節日民俗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稱履端、元旦,今謂春節,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長的民間節日。黎明時分,各家敞開大門,焚香鳴炮,喜迎新年。這個節俗傳統禁忌甚多,說第一句話,做第一件事,都講究好彩頭,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說「恭喜」、「發財」、「平安」等吉利話,對方也報以相應的好話。當日不掃地、不打水、不挑擔、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發、不說不吉利的話。全家起床後,便穿新衣服,或穿質地最好的衣著。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線面、雞肉、鴨蛋),以祝太平、長壽;有的吃年糕(紅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孫一年平安。初一,小輩要向長輩拜年,長輩則給以壓歲錢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遠門,初二、初三人們可以訪親拜友,互賀新年。正如清人吳繼筠在《福州歲時竹枝詞》中說的:「族新衣服趨人前,禮數謙謙喜連連;路上相逢共作揖,發財恭喜賀新年。」這便是古時福州新正的景觀。有出嫁女兒的人家,要辦春酒,邀女兒、女婿及外孫回娘家飲宴團聚。水上船家(�民)的婦女,頭戴紅花,藍衫青褲,布底青鞋,結伴登岸,挨家串門,用福州話唱詩賀年:「姑嫂雙雙賀新年,紅紅傘燈掛廳前;好�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門前。」「舊年過了又新年,生意興隆賺大錢;恭喜發財平安過,送奴�粿過門前。」這叫「討�詩」,又是賀年詞,賀年討�以示吉祥。春節期間,福州大街小巷,張燈結綵,火樹銀花,歡聲笑語,到處呈現一派節日氣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級黨政領導在節前或節日期間,持禮物到軍烈屬、離退休幹部及老勞模等府第拜年。各有關部門組織春節游園、各界聯歡會、文藝晚會等活動。那些有迷信色彩的舊俗逐漸消失。九十年代初,大多數居家都安裝電話,一般親戚好友用電話互拜新年,減少節日交通擁擠。

初四清晨,家家戶戶,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鑾視事。各行各業開假,放鞭炮,商店開門營業,工廠開工,機關開始上班。九十年代後,作習時間進行調整,現在是初八上班。一些服務行業,則春節仍在營業。

元 宵 節

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亦謂上元佳節。福州元宵花燈,始於漢代,至宋代被列為京都燈節的上品。《武林舊事》記述入京的福州燈采「純用白玉,晃耀奪目,如清冰玉壺,爽澈心目。」福州的桔燈、菜頭燈、蓮花燈等,形態別致,色澤鮮艷,獨具福州鄉土生活氣息,引人注目。
據王應山《閩大記》載:福州「沿門懸燈,通宵游賞,謂之燈市。」這一習俗,也始自宋代。其時家家戶戶,張燈懸門,十里燈街,紅光輝映。州縣官吏,每逢元宵,倡導大鬧花燈,「官民同樂」。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劉瑾當福州太守,為了觀賞花燈,下令挨家挨戶捐燈十盞。郎官巷詩人陳烈,憤然在鼓樓掛上一盞詩燈:「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貧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風流太守知不知?猶恨笙歌無妙曲。」從此,官府不再強令百姓捐燈。歷代燈會時間也有變化:唐宋多為正月十四至十八日;元代朝廷不提倡大規模燈會;明代為十三至二十二日;清代為十三至十七日。民國後則無定規。

福州元宵不僅燈市輝煌,還有擺設鰲山,供人玩賞的。「春燈絕勝百花芳,元夕紛華盛福唐;銀燭燒空排麗景,鰲山聳處現祥光。」此詩描繪昔日閩都燈市和鰲山的盛景。元宵城門開禁,鰲山向外,郊外人家入城觀賞,人山人海,熱鬧非常。

從春節至元宵前夕,福州民間有送燈習俗。對出嫁之女,娘家例必送燈,「燈」與「丁」諧音,取添丁之意。第一年送「觀音送子」燈,第二年如未生育,則送「天賜麟兒」燈、「孩子坐盆」燈,第三、四年如再未生養,便送「桔」燈,寓為「焦急」之意。生育後可送「狀元騎馬」燈、「天賜麒麟」燈等,直送到外甥16周歲為止。民間有首童謠:「正月元宵燈,外婆愛外甥(外孫),送來紅紅桔子燈,吉利又添丁。」反映了外婆愛外孫的社會風尚。楊慶琛榕城之夕《竹枝詞》雲:「天賜麟兒繪彩繒,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釵卸,又報娘家來送燈。」此詩描繪當時送燈的盛況。

元宵鬧花燈自初七開始,昔日福州南後街與南台台江汛專售紙制各種花燈。挑的有八角燈、球燈、西瓜燈;扛的有關刀燈、龍搶珠燈,後來還有飛機燈、戰艦燈等;地上走的有猴騎綿羊燈、牧童騎牛燈、狀元騎馬燈;堂上掛的有宮燈、走馬燈等。當時有首詩雲:「華燈成市將元夕,色色精工費剪裁,幾種寄供新歲玩,清光四壁照銜杯。」描出了福州燈市的盛況。

元宵之夜,有的鄉鎮街道游燈上街時,結合迎神賽會。迎神隊伍中,多隨有舞龍燈、高蹺、舞獅、地下坪、陸地行舟等民間文藝活動。有的居家百姓見迎神過境,便舉燈放炮,祈求合家平安。如今,送燈的習俗仍在一些老年人中流行。

拗九節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ōu〕九節」又稱「後九節」、「孝順節」。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歲數逢九的人,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拗九節」來源於「目連救母」的傳說。據傳,古時候有一個叫目連的人,其母生前悍惡,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裡,他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均被看守的獄卒給吃掉了。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後,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這是什麼?」目連隨口答道:「這是拗垢粥。」(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臟,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連的母親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閩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稱為「上九」,十九稱為「中九」,廿九稱為「後九」,所以這粥便叫「後九粥」。以後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不管是正月廿九,還是二十九歲,都是目連的母親落難的日子,於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清明節

清明,是福州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每年春分過後15天,便是清明節。清明節日或前後,家家戶戶去郊外踏青,上山祭祖掃墓。掃墓又叫壓紙,即為墳地鋤草,在墳頭壓上錢紙,以示此墓有後人祭掃。如帶供品亦極簡單,光餅、豆腐、面點和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節供品,是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呈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卜絲等為餡捏制而成的。清明節前後,福州飲食店均有制售。富豪之家多有自行製造,但他們不用手工造型,而用木製的印模,內刻有氏族堂號,印製出的菠菠粿格外美觀,並作為饋贈禮品分給親朋好友。
掃墓歸來,要折一松枝或柳條,插在家門口,表明本戶已為祖先祭墓了。

端午節

端午,福州俗稱五日節、五月節。因節日的家宴在中午,故謂端午節。相傳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從初一開始,家家大掃除,懸蒲插艾於門前,用以驅邪消毒。端午節吃粽子、荷包,飲雄黃酒,燃雄黃炮。孩子穿新衣、掛香袋、縛紅肚兜,口鼻塗雄黃,據說能免生瘡疹,驅逐蛇蠍。

用過節餐後,各家攜小孩到福州西湖、南台萬壽橋、閩江兩岸觀看龍舟競渡。舟有的彩繪為魚,有的彩繪為蝦,都是水族標志。初一至初五均有劃龍舟,惟初五午後開展競賽,爭奪錦標,觀者如潮。

如今,端午節的優秀傳統習俗仍然繼承,如大掃除,開展夏季衛生運動。龍舟競渡列入水上體育運動項目,每年都有組織地開展活動。福州龍舟還參加國際龍舟比賽,獲得殊榮。

乞巧節

農月七月七夕,福州叫乞巧節,又稱結緣節。七月七夕,是神話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時間。
七夕,婦女以七字為巧的象徵,向天上銀河織女乞巧時,陳列瓜果七盤,茶杯七口,焚香七柱,備針七根,絲線七色,先向織女星行七拜大禮,然後盤膝而坐,借著朦朧月色,賽穿針、比引線,誰穿引得又快又多,誰就得巧最多。宋梁克家《三山志》載:「綵樓乞巧知多少?直至更闌漏欲終。」這種習俗多是官府、富豪之家的小姐為之。民間則搞分豆結緣活動。家家戶戶煮蠶豆互相饋贈,啃豆談天,消除前愆,促使家人和順、親友情深、鄰里和睦。孩童學著分豆結緣,交指和好,童趣盎然。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做半段。中元節,整個七月每一天均可活動。傳說,目連為減輕其母罪孽,於是日邀十方僧眾做盂蘭會,以普渡超生其母。
中元節日,家家舉行家祭活動。除一般供品外,還須焚燒紙衣,供給祖先鬼魂在陰間享用。

中元節正值農村早稻收割後不久,人們利用農閑時間祭田地、慶豐收。因此,福州郊縣仍然保留著「七月半」做「半段」的習俗(意謂一年已過半段),但在時間上各村不一,往往是這村做完那村做,各村輪流著進行。做「半段」時,家家都要宴請許多親朋好友。有的村莊邀請劇團演戲或講評話、伬唱等活動,以示豐收喜悅。

中秋節

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團圓節。
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有一種說法是:元朝末年,蒙古貴族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不準民間使用鐵制的刀具,規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統治者無惡不作,百姓恨之入骨。高郵張士誠暗中串聯,在月餅里夾一起義的小字條,到中秋之夜,家家掰開月餅,看見傳單,紛紛奪取菜刀,舉行反抗元朝統治者的起義。從此,人們每到中秋節,就要吃月餅,以紀念這一人民群眾的斗爭節日。

中秋節俗,福州人家備供品,燒紙衣,以祭祖先。夜設家宴,舉家歡聚,飲酒賞月。這個節日,民間還有尊老愛幼的習俗,晚輩饋贈大月餅(即禮餅)給長輩,長輩則饋贈小月餅給晚輩,在節日內互表良好祝願。中秋節俗,按《福建通志•風俗》志記載,閩都各地略有不同。福州城內「中秋士女登烏石山進香,夜燃神光塔燈,是夜婦女連臂出遊,謂『走百病』」;永泰縣「中秋望月,紳士祝魁星」;閩清縣「中秋造月餅,設酒賞月,食栗與芋,童子備�粿,用瓦片砌塔相拜祝」;《長樂縣志》述「中秋從略,各家不過具飲而已。」

中秋「擺塔」,是節日的一大樂趣。農家兒拾瓦片,砌瓦塔,至夜以柴點燃,火光四照,盤詩賞月,互相娛樂。城內人們購泥塑或陶瓷的人物形象,有《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歷史人物,並有燭台、花瓶、香爐等陳列展出,供人觀賞。富貴人家有的在廳堂搭架「擺塔」,少則三層桌,多則十層桌,最高層擺以泥塔或鐵塔,低層陳列一雙秧盆,青蔥吐綠,以示豐收。中間各層則排列歷代名人和戲曲人物,整個庭院燈燭輝煌,增添佳節氣氛。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因九為陽數,日月並重,故稱「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來源於後漢桓景登高避禍的故事,據《三山志》載:福州九仙山(於山),是漢閩越王無諸重九登高的地方,無諸與漢高祖劉邦是同時代的人,比桓景早200年。《八閩通志》載:「重陽,郡人率以是日登高,飲菊酒以延年,插茱萸以避邪。」(茱萸為中葯,味苦、性溫,有散寒、溫中、止痛和祛惡等葯效。)據說,閩越王當年盛菊花酒的大石樽,清嘉慶年間還在於山,後來不見了,但仍有「九日台」遺跡可尋。福州的九月九,除了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等,還有放紙鷂(〔tsai ieu〕風箏)的習俗。據說,放紙鷂也來自桓景與費長房的故事。一次,桓景求費長房取除邪去瘟的葯,走迷山路,後經鴿子引導,才找到費。後人為紀念此事,將紙糊的鴿子帶到山上放飛,流傳久了,就有了放紙鷂的習俗。
舊時,福州登高、放紙鷂的地點主要在於山、烏山、大廟山等。那時,大廟山有一塊登高石,據說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人稱「天星落地」。九月九時,大人帶小孩到大廟山,在登高石山上一登,便會長高,因此,吸引了福州四城門的人都往這里跑,每逢重陽節,通往大廟山的兩條石階路都被擠得水泄不通。

九月九登高,「高」和「糕」是諧音,因此,節日期間,福州還有一種特製的糕點,稱「九重粿」,即粿有九層,中間夾七層糖色,寓意節節高和登高消災之意。

每逢佳節倍思親。福州的重陽節,還有掃祭祖墳的活動,這與清明的祭墳,合稱春秋二祭。現在福州的郊區或郊縣,仍保留九月九掃墓的習俗。

重陽節發展到今天,人們又賦予它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把登高與全民健身運動結合起來,把祭掃祖墳與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結合起來,有的還把它與海外僑胞牽線搭橋、招商引資結合起來,全國人大還通過了以每年重陽節為老年節的決定。節日期間,各單位、團體還舉行各種形式的登山、健身等體育活動

冬至

冬至,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舊時,人家在此節日前夜,老小聚在廳堂,圍坐案桌搓米時。用糯米磨漿壓至半干搓成丸子,入鍋煮熟,撈起粘上糖豆粉便是「�」。案桌上放置紅桔數粒,紅箸一束,紙花一對,泥塑男女孩童(童兒牳)合,瓶插紅色菊花。搓時焚香點燭,小孩用福州方言唱童謠:「搓�矢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討依嫂,依弟單身哥。依嫂帶身喜(懷孕),爹媽齊歡喜。孩兒段(掉)落腳桶下,依哥馬上做郎罷(爸)。」冬至搓�時含有祈求添丁增福之意。當晚搓的�待翌晨冬至正日當早餐。

祭灶

祭灶,農歷十二月廿四日。按福州習俗,陰歷十二月廿三日為官家祭葷灶之日,廿四日是普通民家祭素灶之日,而水上居民(�民)則於廿五日祭灶。
祭灶,原是古代夏日祭火的一種儀式。火的出現,使人類脫離了茹毛飲血的時代,是值得大大紀念的。但後世把祭灶變成「灶神」崇拜,說灶神是可以「上天祈福、落地佑民」的「司命之神」。這個衍變過程,大約始於漢代。據《後漢書•陰丑傳》載,有一個叫陰子興的孝子,臘日(十二月廿三)早飲,見到灶神出現,連忙拜求,並宰了家中的黃羊祭祀,「自是以後,暴至巨富……故後常以臘日祭灶,而薦黃羊焉。」這個傳說隨著時間的推移,越說越神,說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的「駐戶大使」。一年一度,在農歷十二月廿四日,灶神上天向玉帝報告戶主善惡情況,上天的日子為十天,到第二年正月初四下凡。在灶神動身之前,家家戶戶都要為其餞行。祭葷灶的以雞、鴨、魚、肉、灶糖、灶餅、美酒等供之;祭素灶除灶糖灶餅外,還有甘蔗、荸薺、紅棗、花生、金針、木耳等。在祭供時,孩童們便唱著童謠:「祭灶祭糊塗(諷刺灶神糊塗官),灶前一隻銅香爐,元寶是儂褙,金褲是儂糊,灶君上天講好話,灶媽落地保佑儂,保佑儂爹有錢賺,保佑儂媽有錢長,保佑儂哥討兄嫂,保佑儂讀書變聰明。」祭供將畢,將舊的灶神圖撕下火化,貼上新的灶神圖,以示送舊迎新。在祭灶節前,外公外婆要給男女外孫送灶糖灶餅,有幾個男女外孫,就得送幾包,每包還要附送一張「花面殼」(假面具)有唐僧、沙和尚、孫悟空、豬八戒等,孩子們有吃有玩好不熱鬧。

現在,一些人家仍有祭灶的舊俗。灶糖灶餅更名為年糖年餅,成了福州春節市場年貨之一。

除夕

相傳,「年」是一個惡魔,每年除夕,就出來捉弄人。故在除夕之時,家家戶戶貼新符(春聯)、放鞭炮以驅「年」。福州還仿效舊時鄭唐燒火炮驅「年」除災的節俗。

進入十二月,人們便忙於釀酒、備年貨。十五日後,開始打掃屋宇房舍,謂之掃堂、筅堂。外出的親人紛紛返回,同家人團聚。廿五日後開始蒸年糕,備雞、鴨、魚、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謂之分年。女婿向岳父母送年禮,謂之送年。除夕之夜,紅燭高燒,合家歡樂,共飲晚宴,謂之做歲。是夜再拂掃廳堂,放鞭炮,煮隔年飯。隔年飯用木製蒸飯甑裝盛,周圍插朱紅筷子十雙,貼紅紙,扎紅繩,並撒上「五子」(紅棗、花生、瓜子、桂圓子、栗子),擺在廳堂案桌上。家中主要門戶、窗簾、箱籠傢具、貴重器皿物件壓上「金銀紙箔」,意味著這家金銀財寶多到從門縫里溢出,象徵著明年發大財。

大年三十長輩還有給小孩發「壓歲錢」的習俗,從初一到十五都可以拜年。歌謠「拜年拜年,沒桔也要錢。」一個春節下來收益還不少呢!

舊時,三十盲晡(三十晚上)是債主討債、債戶躲債最緊張的日子。舊時欠債不能過年,就是不能過三十晚上。家住城外的債戶跑到後洲尚書廟,家住城內的則跑到城隍廟看戲躲債。50年代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逼債之事早已消聲匿跡。現在年貨供應,花色品種,應有盡有。機關、工廠、商店張燈結綵,街道兩旁,彩燈萬朵,火樹銀花,大家歡天喜地,迎接新的一年到來。

生活習俗

服 飾

衣 服

從清朝至民國年間,福州男性穿著多為長袍、長衫。長袍上自肩部、下至足跗。開襟於右,前幅與後幅綴以紐扣。前內有小幅布,中縫一小袋,叫暗袋,可藏少量物品。作為外衣的長衫,是中老年男性的便服,常換常洗,多以棉布製作。其色常見的有藍、灰和月白。有身份的人夏天多穿麻織或綢織的長衫。短衫則指女性的外衣,套在襖的上面的稱為襖輪。長衫以樸素大方為上,短衫則以新穎絢麗為佳。

馬褂,是男性的短外衣,套在長袍或長衫外面,有領,對襟齊腰,綴以紐扣5粒。馬褂不用布料而多以團花青綴制面。後來在左襟側處縫一小袋,以藏掛表,叫做表袋。另一種可代馬褂的「甲仔」,又叫背褡、背心。它是無袖的短衣,套在長袍或長衫外面,故有馬甲之稱。抗日戰爭以後,穿長袍、長衫的日漸減少,長衫馬褂的更少。孫中山創造的中山衣則取而代之,並廣泛流行。

中年以上的官宦豪紳,寒冬出門穿長袍之外,還披一外衣,其長自肩及膝後,無領,無袖,以帶系之於頸,此即「披風」,亦叫「斗篷」。清代至民國,城鄉勞動者不論男女多穿對襟及膝的短衫、短襖。衫則單衣,襖則是兩重以上縫制的,有夾襖、棉襖、皮襖,按時令而更換。男襖所用的料子多為棉織品,女襖則多用絲織品。舊時婦女的禮服是襖與裙,合稱裙襖。女子結婚時,要穿大紅色的蟒裙蟒襖,嫁妝中要辦一套內衣,叫做緊身襖褲。過去婦女,以青裙為便服,紅裙為禮服,白裙為喪服。逢年過節,或家中有喜慶,或參加親友的宴會,都要穿紅裙,年老依然。丈夫死後,終身就不再穿紅裙,再醮的婦女,也不得穿紅裙。孀婦要到兒女長大自立以後,可穿綠色或淺綠色的綉花裙。一般的裙,長可及脛,多以絲織品製成,或刺綉彩色的圖案。以折迭多者為尚,即所謂百褶裙。農村婦女,在田野勞動時,都穿著紅布裙,以示有福。民國以後,穿裙者漸少。但男女從事勞作時,則以布作巾,圍在襟前,以防污衣褲,叫做圍身裙。清代,中上層婦女盛行穿旗袍,身著上下連屬的衣服,形如長袍。至民國時,旗袍款式時有改變,有高領的,有矮領的,有硬領的;長有曳於地的,有至於脛的,有短僅過膝的,甚至有不及膝的;有長袖的,半袖的,有無袖如背心的。50~70年代,旗袍幾乎絕跡。80年代後又流行起來,其式樣趨於洋化。

男女的下衣謂褲。有長褲、短褲、外褲、內褲。舊式的褲,都沒有袋子。上端統稱褲,也叫褲頭,多用高約半尺左右的白布縫接褲。著褲時另用一條帶子把褲頭綁在腰部,叫褲頭帶。腳管,無前後幅之分,左右亦可通用。褲裙俗叫褲斗,一般是合縫的,兩褲管聯成一體,叫密斗仔。

民國中期,公務員和中高級知識分子,盛行穿中山衣與西裝;中學男生穿黃色和黑色學生服,女生穿藍衫青裙;青年農民時興對襟便服,顏色以青、灰、白為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在公職人員中,男性盛行中山裝,女性盛行列寧衣。冬天則穿列寧式短棉襖,顏色多是灰色或淺藍色。1954年提倡學習蘇聯,講究穿著,青年婦女穿花連衣裙(稱「布拉吉」),農村中青年農民仍著對襟平裝,出門做客或辦事時方穿中山裝;婦女則時興用「一九藍」、「洋花布」做的大襟短衣。

「文化大革命」期間,男女青年流行軍裝,中老年衣色仍以黑、灰、藍為主,式樣仍以中山裝為多。

80年代後衣著變化較大,男女青年衣著講究,款式新穎,質量也隨著提高,服式無一定規范,或長、或短、或寬、或窄、或素、或艷,不一而足;褲管時窄、時寬、時長、時短,因人而異。青年女子四季服飾多彩多姿,時常變化,時穿長裙子,時穿短裙子,時穿超短裙、時穿健美褲。衣料從化纖類發展為呢、羽、皮、嗶吱之類的高檔製品。中老年男子從中山裝轉化到茄克衫與西裝,衣料也逐漸趨向高檔。

鞋 襪

民國前後男女老幼多穿鞋。男鞋黑色圓口或尖口,雙鼻或無鼻,圓頭低幫。夏季居家則多穿木屐拖鞋。女鞋多用紅色布制,尖頭翹鼻,鞋幫綉花,後跟加寸許厚,形似高跟。民國禁止纏足後,女鞋與男鞋相似,鞋面加橫帶紐。二、三十年代後,穿皮底布鞋、膠鞋、皮鞋的日漸增多,多數女性穿高跟皮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50年代以膠底布鞋、軍鞋和皮鞋為主。60年代隨著塑料工業發展,各種塑料鞋、塑料拖鞋進入市場,夏秋季人們以穿塑料拖鞋為主,木屐漸次被淘汰。80年代,青年男女和幹部、職工,大多穿用款式新穎、色調多種的皮鞋。

舊時男女皆穿布制的襪子,纏足婦女以薴糹齊織成寬五六厘米、長二米左右的裹腳布(俗稱「腳帶」)纏腳。四、五十年代後,針織襪、絲襪、尼龍襪取代布襪。

帽 子

近、現代流行於民間的帽子是小帽,又叫瓜皮帽、碗帽,系男性的便帽。以六辮合縫,環成圓形,有平頂、尖頂之別。帽的質料,春冬用緞,夏秋用紗,皆黑色。帽頂綴以絲辮成的結,如花果之蒂,圓而短。富人以珊瑚或瑪瑙代結,有的在帽沿前面的正中綴以小方形的翠玉為飾,到抗日戰爭時期便已消逝。高帽,二、三十年代隨著西裝從國外傳入。在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中穿西裝多戴高帽,有的穿長衫、長袍也戴高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50年代,盛行灰色軍便帽。「文化大革命」中盛行戴黃色軍便帽,有些女青年也戴此帽。80年代後,老人、小孩因禦寒戴各式呢質、紗線或毛線編織的帽子,少數人旅遊戴鴨舌帽。

首 飾

簪、釵、耳墜、戒指、手鐲為舊時婦女的主要首飾。簪、釵、耳墜,富者為金質,一般為銀質,貧者為銅質。戒指一般均為金質,手鐲多為玉質,也有銀質、銅質的。未婚女子首飾不多,一般僅耳墜、手鐲。讀書學生一般不戴首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除農村某些地區外,一般不戴首飾。80年代後,女子開始戴戒指、項鏈和耳環等,款式無奇不有。

發 飾

清代,男留長辮,已婚女子挽髻,童養媳雙側梳「蚱蜢髻」。城鄉婦女均流行戴花。據說戴花既可襯映容顏的嬌美,又可體現「戴花益子」,為吉祥的象徵。所戴的花,主要有鮮花、通草花兩種。通草花以中葯通草為主要原料製成,簡稱草花,通稱象生花。所戴的花多插於發髻上,或夾在前額的縫間,或扎於後垂的發辮中。鮮花一年四季,凡常見的花卉,或取其色,或取其香,隨時宜而選用。逢年過節或家有喜慶,要戴「紅笑」(色彩絢麗)的花,不戴素淡的花。

福州茉莉花多,花季又長,香氣濃郁,為婦女所喜愛。白玉蘭花,也經常被採摘佩戴。有的花一般人禁忌不戴,如桃花、夾竹桃,雖美麗,但被視為輕薄妖冶,習俗相沿,從無人戴。婦女在孝服期間,不能戴鮮花。年輕的寡婦更為禁忌,但等兒女長成的,才可戴素淡的鮮花。清朝康熙間,福建按察使周亮工在《閩小記•閩女》中提及有關戴花的習俗。由此可見300年前福州婦女戴花的打扮,還保留著古樸的民風。

通草花,為福州手工藝美術品之一,是用通草和彩色的綢、絨和布等製成的不謝之花。中老年婦女在年節或喜慶要戴「四季花」或「孩兒長春花」。四季花是把不同季節的花合在一整體,取四季常春意;孩兒長春花是用紙制的全裸的男嬰坐在花叢之上,意為兒孫滿堂。福州郊區有些村莊的婦女,在發髻中間插著三把刀劍形的簪,稱為三條簪或便簪。三條簪多用銀制,或用白銅,每條重約七八錢至一兩,山區僻壤貧婦則削草製成。簪的形狀扁平如劍,上尖,劍身鏤刻花紋。中一簪劍刃向上,旁兩簪左右交叉,刃皆向外,插於發髻之間。未嫁女子兩額之下留發下垂,叫為「披肩」;既嫁,則梳發髻,插三條簪。民國19年(1930年),福建省政府代主席方聲濤,以三條簪為「蠻俗」,下令嚴禁,強制執行,遂不復存在。它是歷史上流傳最為久遠的福州農村婦女一種最奇特的頭飾。

辛亥革命(1911年)後,梳髻的婦女少了,少女剪短發者增多,戴花的習俗也不行時了。男子開始剪辮子,有的短發,有的剃光頭。留短發分頭的多為對半開,也有四六、三七開,一般左少右多。「五四」運動後,知識界婦女也開始剪短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男子大多留分頭,女子多梳齊肩雙辮。「文化大革命」中,中青年男子時興留短發平頭,女子則時興梳一條羊角小辮。80年代以後,婦女基本上都留長發,中青年婦女多燙發。以後青年女子逐漸時興馬尾巴式束發,或披腦後,或歪左右。少數青年男子也有留齊肩發和小鬍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