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連江哪裡人
擴展閱讀
江蘇與廣州哪個繁華 2024-06-26 18:19:16

福州連江哪裡人

發布時間: 2024-06-17 07:58:36

A. 司馬鎮大布鄉的連氏發祥地

連氏的初居地和發祥地,依據連氏族譜記載,始遷祖連謀於唐代由婺州(今浙江金華市)入閩,卜居「三山之連江」,「以氏名命江名,以江名命地名」。因而連江縣就成為連氏始遷的首選地方。然而,經查閱連江縣志,詢訪當地連氏族人,連江縣尚未發現有古代連氏先民活動的遺跡及史料記載。現今居住在連江縣的連氏,是從清朝以後由外地遷入的,有的是當代從水上漁民移居沿岸定居的,並無唐代世居至今的。連江縣曾名溫麻縣,約公元262年就已定名為連江縣,且境內並無稱為「連江」的河流,故以江名命地名之說並不確實。
經多方考察尋訪,反復探討,連氏的初居地和發祥地,當為今福州市倉山區連坂、連浦村,村內閩江小支流——濂江,應是連氏族譜記載的「連江」。
依據
其一:至今保存好有「連坂橋」古跡,現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連坂橋位於倉山區城門鎮連坂村的甘泉山兜,南北走向,長15米,寬1.41米,兩岸有用條石疊砌的單面階梯橋台,橋台間架兩條石樑為橋面。石樑陰刻一行楷字:「當境連滿與妻林十六娘為所生父母造橋一所願家國平安同沾利祿上元辛亥歲八月三日造」。上元是唐肅宗李亨年號,(公元760~761年)然而上元年號只有庚子、辛丑兩年,辛亥應是大歷六年。雖然記載有誤,距今也有1240多年。這座古橋是連氏在唐代中期定居在福州南台島連坂村一帶繁衍生息的佐證。
其二:據宋代編纂的《三山志》記載,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閩縣人連揔,進士及第。宋代有連作磚、連逢辰等ll位閩縣人,另有4位為侯官縣人,4位懷安縣人,皆榮登進士榜。據《福州連坂甘泉寺志》載:「唐乾符戊戌年(878年),黃巢兵陷福州,甘泉寺兵燹。里人連揔募資修復甘泉寺。」連坂村《黃氏族譜》載,其始祖母是宋末本境人連(履孫)太守之女。據說:宋代,這個村居住的大多是連姓人,建有豪華住宅,現代有人在建房時發現宅基地下有大塊石條,估計是古代連家宅遺址;連太守夫人出資興建的「蜈蚣」石板條路,到1958年「大躍進」時期才被毀壞。
其三:現今連坂村,原屬閩縣開化里。古閩縣開化里位於南台島東北部,依山傍水,河網交錯,隔閩江與鼓山相望。當地地名都有「連」字或連的諧音字。現有「連坂村」、「福連村」、「濂江村」、「林埔村」(原名連埔,明代中葉後,因連氏衰微,林氏漸大,改名為濂埔、林浦),村內小河,名為「濂江」等。「濂」與「連」諧音。這些地名與連氏族譜「以氏名命地名」的記載相吻合。
從以上文物和史料中可以推斷:連氏在唐代中期,初居地為閩縣開化里。宋代,開化里形成連氏的聚居地,因而這里的村落、山川、文物多用「連」字或其諧音「濂」字命名,帶有明顯的姓氏印記。連坂、連浦一帶河網交錯,連氏族人,過著漁、耕、讀的生活。唐咸通年間,連揔中進士。宋代,朱熹曾在「濂江書院」講學,讀書育人的風氣更濃,先後又考中15名進士和7名文章特奏名,其中有祖孫、叔侄、兄弟皆為進士的士子世家,連氏成為當地顯赫的名門望族。隨著這些仕子到各地任職為官,連氏先賢從連坂、連浦遷到省內外定居,從而使連氏後代繁衍分布至南方數省,及台灣、港澳和東南亞等地。比如,《台灣通史》作者連橫是當今台灣政要連戰的祖父,其先祖於清康熙年間遷自漳州府龍溪縣萬松關馬崎社二十七都(今龍海市步文鄉洲村馬崎社)。再往前溯源,其祖遷自大田縣,大田縣的始遷祖連胤正是閩縣連揔的五世孫,於五代末年(約960年)徙遷大田縣魁城村定居。這支連氏後裔先後衍分龍岩、漳州、沙縣、順昌、建寧等地。宋朝初年,連揔的裔孫連光裕,官湖北應山縣縣令,致仕後就在應山定居。其後裔分布在浙江、福建閩東、廣東等地。宋淳熙年間(1174~1189)連江任右丞相兼護國大將軍,致仕後歸隱仙游縣,其居住地名也叫上「連坂」,其後裔分布在惠安、德化等地。
文物史料證實,連坂、連浦是連姓發祥地,為什麼現在只有福連村有30多戶連姓人家,而且還是船民上岸定居的。為了揭開這個謎底,經筆者尋訪查證,連氏數百年前從連坂、連浦全族消失,可能與以下兩個事實有關:
一是與改朝換代慘遭殺戮有關。南宋恭宗丙子年(1276年)三月,偏安一偶的趙宋皇族,被元軍文天祥趕出臨安,朝貴大臣們簇擁著少帝趙昱,經永嘉(今溫州市)從海路逃至閩江口,在連浦碼頭登岸。五月初一,端宗趙昱在福州稱帝。五月末,文天祥也趕到連浦,皇帝授為右丞相兼知樞密院事,都督各路兵馬。文天祥在連浦招兵買馬,日夜操練水陸各軍。一時間,連浦成了全國的抗元中心。七月,文天祥揮師南劍州(今南平市),與元軍決戰,後轉戰閩贛等地。十月,元軍分水陸兩路圍困福州,皇帝從連浦浮海南逃。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經崖山海戰,南宋全軍覆沒,皇帝蹈海自盡,南宋亡。
其間,連浦、連坂的連氏青壯年,大多參加文天祥的抗元水陸軍隊,這些人為南宋王朝捐軀沙場、葬身海底。元軍佔領福州後,「連坂、連浦等境是元兵重誅之地」(《福州連坂甘泉寺志》),連氏便成元兵斬除禍根的對象。為了躲避元兵殺戮,連氏族人有的從山路遠循他鄉,有的乘船逃往孤島。連坂村傳說連姓人乘船逃到閩江口的琅岐島,至今還保留一個叫「連般」的地名,寓「從連坂搬來之間」。由於失去連坂、連浦這安居樂業的故土,又不願受異族的統治,足踏「元土」,從此泛舟江河,往來港埠,成了連家船民。因此,福州沿江和閩東沿海一帶,原有眾多的連姓船民可能都是他們的後代子孫。
二是與「風水被破要另擇吉地」的傳說有關。傳說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中進士,曾任太守的連履孫的夫人,要求風水先生找到好風水,定給重酬,並供養天年。這位地理先生吃住在連家,天天為太守夫人尋找「鳳穴」。有一次,奴僕把掉進糞池淹死的雞拾起煮給先生吃,因而得罪了地理先生。這位先生就建議太守夫人建一條石板條路,行善事,積陰德。太守夫人依言,出資在連坂境建了條「高架路」:在路中間縱向鋪一排石板條,兩邊橫向鋪兩排石板條,離地面高半尺許,蜿蜒數里長,這條石板路形似蜈蚣,被稱為「蜈蚣路」。蜈蚣路迎接的不是連太守衣錦還鄉,而是一副身首異處的靈柩。原因是元兵南下,攻破城池,連太守不屈被執斬首。當時連氏人心惶惶,緊接著元兵又殺到境內,不少人被殘殺,人們只得四處逃命。在國破家亡的血腥日子,連氏族人歸罪於「蜈蚣路」破了「鳳穴」,只好遠走他鄉,另謀生路。
至此,我們不難看出,趙宋王朝的皇恩曾給連坂、連浦的連氏一時的輝煌,連坂、連浦的連氏也隨著趙宋王朝的滅亡而遭受空前浩劫,被元兵追趕殺戮,不得不舍棄世代相傳五百多年的家園,舉族逃難四方。現在連坂、連浦已找不到世居的連氏後人。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連氏仍頑強地繁衍生息,在五大洲都能見到連坂、連浦連氏的後裔。值得欣慰的是,當年被連太守招為女婿的黃武,由於繼承連家部分田園財產,很快發展成旺族。黃家人不忘與連家的姻親關系,至今濂浦還流傳著當年連氏興衰的許多故事。
全國最大的連氏聚居地——福建泉港的壩頭,有22個鄉村是連氏所居,它們是劉上、石埕、下墩、後厝、西吳、劉山、烏邊、刈林、田墩、蔡頭橋、安兜、社塘、前埔、埭中、朝林、下坑內、北洋、中洋、頂坂、後宅、外坑及鄰近的嶺口村,人口計有2萬多人。
稽考史籍,壩頭連氏源自山西上黨。據仙游縣《鳳阿連氏阿頭族譜》和壩頭連氏族譜原本《阿頭譜》載,連姓入閩始祖愷公,字廣志,世居光州固始縣,以明經擢第,為江蘇常州尉、葉州通議大夫。唐中和年間(881~~885),因避兵燹棄官奉雙親入閩,卜居福州之閩縣。延至第九世連治,字國賓,號素俺,南宋孝宗時封右丞相兼大將軍,因侫臣變亂朝綱,三諫不納,遂隱退遷興化仙游縣雲頂山北卜居,名其地為連坂。其孫連釗,字兆欽,自連坂遷入泉州府惠安縣,居七都曾占尾,為今壩頭連姓之鼻祖。時在南宋寧宗嘉泰年間(1201~~1204),迄今已有800多年了。<br> 連姓渡台以漳、泉二府為多,其中不少是從壩頭遷去的。而據楊緒賢《白話台灣區姓氏堂號考》,1978年台灣全省連姓共28318人,名列台灣名姓中第74位。

B. 連江縣的人口

連江是福建省著名的僑鄉。祖籍連江的海外華僑華人、港澳人士計332157人。其中海外華僑74889人,華人138811人,出國人員94281人,香港居民18302人,澳門居民5874人,分布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德國、紐西蘭、法國、新加坡等59個國家和地區。 連江人有著很長的移民史,《連江縣志》記載在宋代就有連江人往返於中國與印尼之間。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城郊白沙村黃姓家族有人到日本經商,歷數十載,卒後葬於長崎崇福寺後山唐人墓地。據日本學者宮田安實地考察,該墓地其中有一方為連江人。二十世紀90年代,日本鹿兒島市白沙黃氏後裔江夏利成(「江夏」為黃姓郡望)等到白沙黃氏宗祠舉行祭祖儀式。 到清朝末年,有西方人誘拐福州人前往東南亞、非洲(如留尼汪島)、美國、墨西哥等地,稱為「契約華工」,因待遇惡劣,當時很多福州人反感的稱之為「賣豬仔」。
據統計自清咸豐至民國初,連江屬「契約華工」出國的華僑約110人。 1980年代以後,移民國外的連江人大幅增加,他們以鄉鎮農民階層為主,其中大量人通過各種方式進入並滯留於美國等發達國家,屬於非法移民,根據媒體報道,包括原籍連江人士在內的很多非法移民在所居住國生活較為艱難,處於社會低層,通過各種方法尋求身份合法化。 也有許多人通過既有的親屬關系移民,這些新移民在美國大多聚居於紐約。 20世紀末以來,福州沿海縣市非法移民現象引起中國警方重視, 連江縣有5個鄉鎮的7個村被列為非法移民整治區,當地居民護照申領難度加大。 與此同時,非法移民現象使得連江居民前往歐美等發達國家時申請簽證較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