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哪裡有好玩的地名
擴展閱讀
福州鼓嶺哪裡可以看日落 2024-11-27 04:14:52
廈門r3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2024-11-27 04:14:44

福州哪裡有好玩的地名

發布時間: 2024-06-19 06:53:06

⑴ 福州定海灣在哪裡

福州定海灣不但風景優美,而且名勝古跡眾多,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到此遊玩。那麼福州定海灣在哪裡呢?福州定海灣哪裡好玩呢?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福州定海灣在哪裡:

福州定海灣位於連江縣筱埕鎮,是連江縣「三灣」之一,海域就有135平方公里,灣內11個行政村星羅棋布,其中包括中國十大魅力鄉村--官塢村,省級首批歷史文化名村--定海村,「小上海」鄉村--筱埕村,「千米金沙」鄉村--大埕岩帆山村等。此外,還有蛤沙、蠣塢、東坪、邏回、埕口、南山、鳳貴等地名古怪的海邊小漁村。

文章總結:好了,關於福州定海灣在哪裡以及福州定海灣哪裡好玩的相關知識就介紹到這里了,有需要了解更多資訊的朋友,請繼續關注齊家網,後續我們將有更好、更精彩的內容為您奉上。

⑵ 福州地名~鼓樓區三牧坊

三牧坊,

往北是衛前街,往南是東街。

此坊,縱觀歷史,人才輩出,諸多我後輩楷模。

此坊,學府書院,學子往來,孜孜不倦求學路。

那千年來,

三牧坊,群星薈萃。

曾有文臣,榮辱負重的北宋丞相許將,

曾有武將,擊敗宋江起義軍的王師心,

曾有官運,何氏三兄弟皆是明朝官員。

數百年來,

三牧坊,書香坊巷。

正誼書院在此,鳳池書院也在此。

此坊間,

少年郎,總是書生意氣,帶著雄心壯志。

三牧坊,亦稱為太平坊。

北宋時,曾有一座寺叫太平寺,

香火旺盛,坊因寺得名,

它叫太平坊。

北宋丞相許將的故里曾在三牧坊。

自有科舉制以來,

北宋時期(1063年),

許將成為福州地區第一位狀元郎。

一生以天下為己任,後官居丞相。

在廟堂之遠為官,以德執政,感化民風,

在廟堂之高為官,勵精圖治,深化改革。

王安石變法期間,圖強國強兵,較為激進,

許將權衡利弊,細化考核,選拔人才,消除官員索賄現象。

宋遼邊境沖突一戰即發時,許將敢為人先。

他深入遼營,鎮定自若,

他舌戰群儒,曉以厲害,

他捍衛著北宋領土完整。

他,一名丞相,

未曾結黨營私,

反對激進變法,

卻因朋黨之爭而被貶官,

他,能忍辱負重,以天下為己任,顧全大局。

遠離朝堂,回歸故里。

那時,

故鄉是一個平靜的地方。

鳳池裡是許將在三牧坊里的家,

朝政的斗爭,看似風平浪靜,卻是暗潮洶涌。

當回到福州三牧坊,

他心裡多了些許平靜,

那個出走半生的少年不在,

但是那顆為民為天下的心,

依舊是初心。

也許,你曾漫步於福州的狀元鏡,

或者,你也曾漫步於東街三牧坊,

丞相許將曾走過那些路。

許將一生的步伐,

少年時,求學的步伐是輕快的,

年老時,為國擔憂的步伐是沉重的。

一生橫跨北宋南宋兩朝的王師心,

亦曾住三牧坊。

王師心,你可能陌生,

但是說起宋江,你並不陌生。

一場農民起義,

將宋江與王師心的人生軌跡交織在一起。

在北宋末年,起義軍此起彼伏,

北有宋江,南有方臘。

宋宣和三年1121年

宋江起義軍在河朔地區,南征北戰,

起義軍隊伍缺錢糧,率軍南下。

時至張叔夜鎮守海州,

起義軍進入海州沭陽境內,

時任縣尉的王師心率軍伏擊宋江起義軍,

軍民一心,斷其後路,四面圍攻,

宋江起義軍傷亡慘重,

替天行道的事業付之東流。

而沭陽伏擊戰,成了王師心一生的亮點。

後王師心仕途順,在福州任職。

在歷史上,三牧坊留下王師心的足跡。

也許,

在北宋末年的亂世,

或在南宋初年的臨時安定,

王師心漫步坊內,回首往事。

他的一生最榮耀的一戰,

便是沭陽伏擊戰。

一人一舉成名,一人一蹶不振。

一人是武將,纖配一人是流寇,

在人生中選擇了各自的角色,

在明朝正德年間,

太平坊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

此坊內住有何氏三兄弟,

寒窗苦讀,仕途順遂,光耀門楣。

何顯為知府,何崗為知州,何繼周為知縣。

世人驚嘆何家的家族榮耀,

改坊名為三牧坊。

何為三牧,即為三位為官的人。

何為牧: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何為牧:

居廟堂之高,心念百姓。

處江湖之毀兄指遠,心繫百姓。

因何氏三兄弟的仕途榮耀,

福州城的老百姓深知,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古人十年寒窗苦讀,

古人頭懸梁錐刺股,

可一舉成名天下知。

古人深知,

腹有詩書氣自華,苦讀聖賢書,可金榜題名,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仕途上,為君為社稷。

風起潮湧數百年,改朝換代上演著。

但三牧坊的文風依舊鼎盛,

於清代嘉慶道光兩朝,

前有嘉慶一朝福建總督汪稼門在坊內創立書院,其名「聖功書院」。

後有道光一朝的鹽道使吳榮光擴塵早建「聖功書院」,改名「鳳池書院」。

因興教育,北宋丞相許將故宅「鳳池裡」被劃入書院范圍,

此時,鳳池書院也應運而生。

從此,三牧坊有了兩個書院。

坊東是鳳池書院,坊西是正誼書院。

遙想,那些歲月,

三牧坊巷中,有一天橋,

天橋將正誼書院和鳳池書院相連。

橫跨於坊巷之上。

綠意盎然,紫藤花開。

白牆灰瓦,石拱門下。

微風徐來,踏步於青磚,

布衣學子,肩並肩求學。

後來的歲月,

鳳池書院成了三牧坊中學,

三牧坊中學是福州市第一中學的前身。

想曾經,正誼書院的首任山長(書院的講學者),

是來自華林坊的狀元林鴻年,

冥冥之中,在歷史的安排下,

正誼書院成了福建省圖書館藏書樓,

現如今是福州市東街口少年圖書館。

三牧坊的歷史,

這里曾香煙裊裊,佛教信徒擦肩而過,

這里曾達官顯貴,丞相尚書在此居家。

這里是書香坊巷,學子為功名而苦讀。

也許,

三牧坊註定不凡。

因為坊有了歷史,

於是坊有了靈魂,

⑶ 福州地名~晉安新店

地本無名,

有了故事,或有了歷史,

便有了名。

一座城,千年城史。

歷史河流,若逆流而上。

城在跌宕起伏中千回百轉,

戰國時期,城在晉安北。

閩是蠻夷之地,

是華夏文明遺忘的角落。

蠻夷族長率閩人在此建城,

那城寬約300米,那城長約600米,

城外男狩獵,城內女紡織。

城雖小,卻有愛。

這城便是新店古城。

秦漢至今,城在鼓樓間。

福州開始了有文字記載的歷史。

史從刀耕火種到開辟蠻夷。

無諸,開閩第一人,

先協諸侯滅大秦,後助劉邦敗項羽。

功成名就,偏居一隅,開辟閩疆。

秦漢之時,他率軍在新店落腳,

擴建新店古城牆,注入大漢文化。

數年後,

新店古城演變為軍事要塞,

拱衛福州北

無諸在鼓樓建新城,名曰冶城。

新店是無諸在閩開創霸業的新開始。

時隔千年,

王審知,河南固始人,

唐末入閩,隨威武節度使王潮入閩,

在閩地開疆擴土,傳播殘唐文化。

數年後,

新店蓮花峰成為閩國龍脈,

王審知葬於此,守候榕城。

新店是王審知在閩開疆拓土的歸宿。

至北宋,

張伯玉任福州太守,攜百姓植榕綠化。

數年後,綠蔭滿榕城。

從此,

福州亦是榕城,榕城亦是福州。

九百多年後,

在新店轄區的福州國家森林公園內,

那棵種植於北宋太平年間的榕樹苗,

已成千年古榕。

遙望那樹,可謂一眼千年,

不知古榕待何人,

但見古榕見風雨。

曾想,若福州城是棵千年巨榕,

那榕城的根便是在~新店。

文化的種子在新店的土壤生根發芽。

漫步新店革新路,

城鄉之間的雜亂無章,

唯獨在夜晚,孤月高懸阡陌之上,

多了一份靜謐,多一份神秘。

當古城揭開神秘面紗,

在古城遺址中,

斑駁的夯土城牆內,

雖無秦磚,卻有漢瓦。

古城雖在此沉睡兩千年。

這兩千年,

新店卻依舊喧囂,

因為新店是古代福州通往京城的必經之路。

無論京城在長安,開封,

或者臨安,南京,北京。

終於,在元朝,

那時,通往北方的官道橫過新店,

驛站,旅館,長亭,此處皆有,

書生在長亭告別親人,

踏上進京趕考之路,

為那十年寒窗苦讀,

更為一舉成名天下知。

文書在驛站流轉片刻,

南來北往的官文書,

朝廷政令朝下夕達,

數不盡說不盡的榮辱。

商販在旅館落腳整頓,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貨通四方,誰主沉浮?

人多了,便有了交集,

於是有了故事。

後此處演變為長街,因新的店鋪之多,

百姓稱此處為新店,

區別舊路的長街。

「新店」之名流傳至今。

我欲持一盞茶,遠慰歲月滄桑。

千年歲月,白駒過隙。

新店曾有廟堂之高的位置,

亦曾有江湖之遠的過往。

當新店重新納入福州城版圖,

新店猶如飽經滄桑歲月的人,卻不墜青雲之志,以圖發展。

琴亭湖畔的夕陽余暉,

森林公園的宋古驛道,

升山古寺的摩崖石刻,

蓮花山峰的層巒聳翠,

新店古城的斑駁城牆,

泰禾廣場的今世繁華。

在新店五年,驀然回首時,

仿若路過一段路,也路過一段歷史。

   

                          木樑

                    2020年4月30日

⑷ 福州地名~華林路

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

曾經,

有華林寺,有華林坊,華林橫巷

卻無華林路。

只因屏山支脈諸古嶺,

橫亘在華林坊的右側。

華林坊往右便是山嶺。

(福建省農業廳附近的區域曾是諸古嶺)

歲月的滄桑,

有時是自然,有時是人為,

中國解放後,

拆坊擴路,挖山修路,

一條華林路,

路已通,華林坊已無,諸古嶺已平。

華林路,

我想起那句話:

城裡的人想出城,城外的人想進城。

只因

華林路西端,曾是福州古城的北門。

華林路東端,現是福州火車站北站。

(福州古城北門在鼓樓梅園酒店附近)

古時,出北門,進京趕考,

只為金榜題名,一舉成名天下知。

如今,火車站,南來北往,

也許異地求學,也許他鄉苦創業。

冥冥之中,華林路,

無論古時,還是今日,

都是榕城進出的通道。

只是,在古時,

未曾有華林路,卻有華林坊。

華林坊,

在屏山南坡山麓下,

坊內華林巷縱橫交錯,

南北走向為華林直巷,

東西走向為華林橫巷。

那時,

清泉石上流,明月松間照,

引泉水入坊,潤煙火人間。

酒肆茶樓間,馬蹄踏青石。

人在坊間走,聽聞傳奇來。

華林坊,人傑地靈的坊,

這里曾有一位狀元,

這里曾有一位烈士,

這里曾有一位棋聖,

這里曾有一座寺廟,

這里曾是商賈雲集,

這里曾有傳奇故事……

狀元篇

遙想,

在華林坊中一小巷,

白牆黑瓦,

馬頭牆在那,古榕探出牆。

布衣書生,

握書卷,誦典籍,

攜書童,背書箱,

往北門,上京城。

那書生,是榕城秀才的縮影,

那群書生中有一人叫林鴻年。

林鴻年,

他的傳奇從華林坊開始,

他是清朝福建的狀元郎,

他曾是大清大使,出使琉球國,冊封琉球王,

他曾是巡撫知府,籌糧餉軍餉,鎮太平天國。

他曾是學者山人,入正誼書院,教書且育人。

(正誼書院福州一中前身)

烈士篇

林時爽,(林文)

狀元郎林鴻年的孫子。

廣州起義的領導者和策劃者之一,

亦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孝雀

世人因《與妻書》知林覺民,而不知林時爽。

林覺民,他來自三坊七巷,

林時爽,他來自華林坊,

華林坊若在,

林氏祖孫二人故居若在,

亦可與林覺民故居媲美。

只因歷史太多的故事,

五六十年巧含早代,林鴻年故居被拆。

狀元郎故居原址在福建省公安廳內,

如今難尋蹤跡。

棋聖篇

華林坊,

坊的西南角,曾有半野軒,

有詩曰:

「越王老信山下宅,有軒曰半野」。

曾有一位棋聖,

他名叫吳清源。

他橫空出世,天賦異稟,

他出身名門,家居半野。

十一歲,他在北京的圍棋界展露頭腳,

十四歲,他遇人生的伯樂,東渡日本。

再後來,他在圍棋界與各大高手博弈。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他卻在這十年間擊敗同時代所有棋手,

棋藝精湛,難求一敗。

在日本,他是「昭和棋聖」。

在世界,他創造圍棋界的「吳清源時代」。

在他眼裡,棋局是一門藝術,

黑白子在361個交叉點上,或攻或守,

在黑白子之間上演運籌帷幄,

你暗渡陳倉,他圍魏救趙,

你無中生有,他欲擒故縱。

……

2014年,棋聖是百歲老人,在日本去世。

我記得他說過一句話「一百歲後我也要下棋,兩百歲之後我在宇宙中也要下棋。」

不同時空,

也許我們與棋聖的足跡曾重合過,

徘徊華林路三明大廈門口的時候,

我想,

棋聖的故居「半野軒」曾經在這里,

百感交集,思緒萬千。

文化雖無國界,但歷史亦不能忘。

棋聖曾是歷史爭議人物,

民國期間,抗日期間,

他入日本國籍……

有人曾評價棋聖:

棋藝無雙,大節有虧。

諸多歷史不再多談。

我想:曾有棋聖,在華林坊。

後來,半野軒遺址難尋,

北大路的斑馬線,

三明大廈的大門,

眼前的繁華,讓過客匆匆。

似乎只有一旁的華林橫巷,

訴說著這里曾有傳奇,

當年,那位圍棋少年,

漫步在華林橫巷,

異想天開的棋局,

後來他出走餘生,再未歸來。

棋聖,榕城與他的緣分未盡,

2015年,

棋聖魂歸故里,落葉歸根,

歸葬於三山人文紀念園,

那是棋聖在福州的歸宿。

會館篇

舊時福州,會館林立,

南來北往,商賈雲集,

在古城內,會館諸多:

三山會館、古田會館、

廣東會館、安瀾會館、

奉直會館、建寧會館……

何為會館:

會館,可為科舉之時,同鄉學子聚會之所。

會館,可為看戲之時,商賈談笑間定策略。

會館,可為落難之時,為同仁提供避難所。……

會館,可集會、可宴請、可聯誼、可會議……

舊時福州城,

入福州城北大門,便到華林坊。

華林坊北側,坊巷如今不在,

現是省公安廳,省委政府。

華林坊南側,曾有兩座會館,

江蘇會館和蜀滇黔會館。

現是機關宿舍,華興大樓。

歷史煙雲,

今日的繁盛,不同往日的繁華。

那年,

這里是明清建築,還是青磚巷陌。

入華林坊,

遠望白牆黑瓦的馬頭牆,

那是會館外牆。

會館前是廣場,門前一對石獅,

初入館內,戲台藻井,

天井在上,廳堂在下,

堂前聚水,水蘊意財,

聚水為財,財不外露。

前有廳堂,後有廚房,

柱為圓柱,石為方石,

蘊意極簡,天圓地方。

在江蘇會館,聽一曲崑曲,

在蜀滇黔會館,看一場蜀戲,

品一杯清茶,或飲一杯酒,

筷下荔枝肉,碗里佛跳牆。

儒商生意經,會意茶酒間。

華林路上,會館難尋。

卻有商會,冥冥之中的傳承。

寺廟篇

華林坊因寺而得名,那寺叫華林寺。

華林寺,前身為北宋越山吉祥禪院。

北宋,乾德年間,約公元964年,

吳越國王錢俶占據閩地,

為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在屏山南麓諸古嶺東側,

興建禪院。

吳越國王錢俶在位期間,

在杭州西湖畔建雷峰塔,

那年是公元977年。

時人有曰:

「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歸釋氏爾」

那時,佛教興盛。

而佛教亦是分為兩派,凈土宗和禪宗,

那時越山吉祥禪院應運而生。

入山門,

推開寺院大門,

鼓樓在西,鍾樓在東,

大雄寶殿在北,

再往北是禪堂禪房,是藏經閣。

最北,是塔林,高僧魂歸之所。

那時,

在禪院內,禪師參禪,

那時,在品茶中參禪,

那時,在點茶中參禪,

一茶一禪,一物一心。

無僧不愛茶,有寺必有茶。

在吉祥禪院,

禪師從一葉茶中參透佛法。

到了明朝時朝,

吉祥禪院更名為華林寺,

屏山坊巷更名為華林坊。

華林寺依舊香火旺盛,

信徒翻越諸古嶺而來,

閉目在經殿的香霧中,

默聞禪師誦經的箴言,

求功名求生財求安康。

清朝時期,

在香火鼎盛時,

華林寺僧人收容鰥寡之人,流浪之人,棄嬰乞丐,

華林寺,亦是救濟院,

諸古嶺北側,華林寺西側

曾有一街名為普濟街,普濟大眾之意,

因華林寺功德積累,普濟百姓而得名。

時光荏苒,

今日的華林寺,僅剩華林大殿。

歷史上破四舊,寺院香火已斷。

佇立在華林寺內,孤零零的華林寺大殿,

再無鍾樓,鼓樓相伴,

再無藏經閣,再無塔林。

華林寺大殿,似飽經風霜的老人,

在80年代的最後那五年,

在建築大師、能工巧匠的幫助下,

他步履蹣跚,

往東南側走了14.6米,往南走了8.3米。

此生有幸,能一飽眼福,

華林寺大殿,他是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

華林寺大殿,他身上可以嗅到宋朝的建築氣息。

看那斗拱梁架,嚴謹而簡潔,

看那十八根柱,為抬梁支撐,

看那淺雕彩繪,簡約而不簡。

看那建築風格,深藏隋唐風……

驀然回首時,

我心中的華林寺,曾有三段歲月,

一段歲月:風華正茂。

一段歲月:不堪回首月明中。

一段歲月: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看今天,

華林坊不在,華林寺僅存一殿。

華林路東西走向,一路繁華。

古時,

華林寺香火旺盛,

信眾百姓,達官顯貴,

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年年有餘。

今時,

華林路,是福建省政治樞紐,

福建重要政府機構,

分布在華林路。

華林路,

在八閩大地,

他現在是一條路,

一條「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的路,

一條「以人民為中心,為民服務」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