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古代福州府衙在哪裡
擴展閱讀
杭州化妝進修哪裡好 2024-07-01 06:05:14

古代福州府衙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4-06-27 23:12:07

『壹』 福州歷史文化

1.介紹福州歷史和文化

從「知識考古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種語詞、話語的形成與使用,都源於一定的環境、階層,被賦予一定指向。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福州的一句俗語話:七溜八溜,不如福州。 原來,鄭和下西洋時,到過一個叫溜山國的島國,即現在的馬爾地夫。

據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鞏珍所著《西洋番國志》記載,它一共有三千多個小島嶼散布在印度洋上。「水皆緩散無力,舟至彼處而沉,故行船謹避,不敢近此經過。

古傳弱水三千,即此處也。」 踏遍天下驚濤駭浪的鄭和,對溜山國海面「緩散無力」的海水之說,半信半疑,便派長樂人忠武尉黃參帶領一支由極富行船走海經驗的福州與長樂水手組成的小分隊去探險。

果然,船舶被死水粘吸沉沒。幸虧黃參他們水性極好,大多被溜山國的人救上了岸。

現代科學已經弄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了。在靠近溜山國的海域,海水之所以出現緩散無力現象,是因為該區域的海水密度在表層與深層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異。

密度小的海水會集聚在密度大的海水上面,上輕下重,使海水成層分布。這上下層之間,自然形成了一個屏障,叫作密度躍層。

密度躍層是海水的溫度或鹽度由很小到很大的一個飛躍變化的過渡水層,有的甚至厚達幾米。這種穩定的密度躍層可以作為界面,把海水分成密度較小和較大兩層。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某種外力作用在這種界面上,界面就會因振動而產生波動。這叫內波,也就是所謂的死水。

由於這種波浪處於海面以下,人的肉眼完全看不見。因此,有經驗的行船走海人給內波起了一個「看不見的波浪」的別稱。

在海上航行,一旦上層水的厚度等於船舶的吃水深度時,密度躍層就可能出現死水現象。這時,如果船舶的航速比較低,原來用以克服海水阻力而推進船舶的能量完全消耗在產生和維持界面的內波上了。

所以,船舶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好像被粘在海水裡了。因此在整個帆船時代,死水現象令行船走海人為之變貌失色。

後來,在溜山國人充當向導的情況下,鄭和的船隊才安然無恙地越過了弱水海域,造訪了溜山國。鄭和率領舟師向 *** 海進軍時,原先初闖弱水海域的長樂與福州籍的水手因溺水生病,被留在了溜山島國。

要等鄭和從非洲返航時,再來收編他們。 黃參帶領著福州籍與長樂籍的水手們養病溜山國,在當地居民的照料下大多都恢復了健康。

閑得無聊的他們,便四處溜達。這時候,他們才知道,溜山國雖有三千多個島嶼,但一共只有八個島嶼上有人居住。

這個八個島嶼分別取名:沙溜、人不知溜、起來溜、麻里奇溜、加半年溜、安都里溜、加加溜和官塢溜。而且這個溜與那個溜之間,惟一的交通工具便是一種非常簡陋的用椰子皮為索穿成的小船。

這八個最後一個字都帶「溜」的島嶼,人口稀少,合起來,人口也僅有二千餘人。以黃參為首的長樂人和福州人,沒有多長時間,就把溜山國的八個帶「溜」字的島嶼反復走了許多遍。

加上當地沒有糧食稻米可餐,一年到頭惟魚蝦食之。生活上,極不習慣。

直到鄭和率領船隊從非洲返航,才把他們帶回祖國。以至於他們回到福州後,深有感觸地說:七溜八溜,不如福州。

由於,這是遊子的切身感受,至今,這句俗語話還時不時地掛在經常出差與歸國探親的福州人的口頭上。後來又被人改成了 七溜八溜,不離福州 當然,今天會講這句方言俗語的遊子,並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

象這類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極為生動的方言俗語,還有不少存活於民間。而且,每一句類似的俗語話中,大多隱藏著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生動的故事。

如果有心人能下點功夫去挖掘,再加上肯補罅拾遺,予以整理,那一定會在語言學上成就一番事業。令人遺憾的是,我們語言學家的這種神經還沒有往這一含金量頗豐的礦藏伸出敏銳的觸角。

本人不是語言學家,所以只能試舉以上幾例,聊作拋磚之舉,但願能引出一些美玉來,以作為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紀念。

2.福州哪些旅遊景點能體現其歷史文化古城的特點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於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名居有林翰尚書故居、鄭振鐸故居、陳紹寬故居、林覺民故居等.目前,福州市文物古跡屬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林則徐墓、華林寺大殿等2處.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鼓山摩崖石刻,瑞岩彌勒造像、林則 徐祠堂、枯木庵樹腹碑、三峰寺塔、龍江橋等45處,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39處.。

3.福州有哪些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 福建歷史悠久,原始社會就有人類活動,屬於古越族的一支,被稱為「東越」。

戰國時期,越國為楚兵所敗;越國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後裔與福建的閩族人融合,成為「閩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福建設閩中郡,第一次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單位出現在中國版圖上。

唐朝中期設福、建、泉、漳、汀5州。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為加強邊防;設「福建經略使」。

始有「福建」一詞。五代時期,閩王王審知據閩成立閩國基本上奠定了後來的省界。

福建又有「八閩」 之稱,南宋時福建設l府5州2軍,府、州、軍為同級行政機構,共計8個,故稱「八閩」。宋後基本延襲舊制。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設台灣府,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單獨設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縣6廳。

辛亥革命後,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除府、州制,設省、道、縣三級制,幾經調整,至解放時止,全省設2市、7個行政督察區,共有67縣。1949年福建解放後,全省設2市、8專區,共有67縣。

1951年,增設泉州、漳州2市,委託專署領導。此後20多年間,行政區劃又曾數次調整。

開革開放以來,福建根據自己的特點,調整了行政區劃,地區改為地級市,形成市帶縣體制。至2o00年底,全省設9個省轄市,共有14個縣級市、25個市轄區、46個縣(含金門縣)。

福建歷史源遠流長,科學文化曾盛極一時。5000年前,先民們就在此生息繁衍,創造了可與仰韶又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曇石山文化。

三國時因造船業和航海技術發達,福建成為孫吳的一個水軍基地和對外通商口岸。南宋和元代,泉州成為世界上最大商港之一,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通商關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

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駐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從福建揚帆出海。清同治五年間,在馬尾創辦福州船政局和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成為中國近代海軍和造船工業的搖籃。

福建歷史上人才薈萃,涌現出一批在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傑出人物,如天文學家蘇頌,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慈,思想家、文學家李贄,音韻學家陳第,學者、書法家黃道周、蔡襄,文人嚴羽、楊億、柳永,史學家鄭樵、袁樞,民族英雄鄭成功、林則徐,思想家、翻譯家嚴復、林紓,鐵路建設專家詹天佑等。他們以自己的膽識和獻身精神,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歷史上福建人民為反壓迫、反侵略進行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勇斗爭,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中國 *** 領導下,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福建人民貢獻出萬千優秀兒女,作出了卓越貢獻。

福建是全國重點老區省份之一,老區分布遍及的62個縣(市);其中有46個老區縣(市)、518個老區鄉(鎮)、7772個老區行政村、2919個革命老區基點村。

4.介紹福州歷史和文化

從「知識考古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種語詞、話語的形成與使用,都源於一定的環境、階層,被賦予一定指向。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福州的一句俗語話:七溜八溜,不如福州。

原來,鄭和下西洋時,到過一個叫溜山國的島國,即現在的馬爾地夫。據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鞏珍所著《西洋番國志》記載,它一共有三千多個小島嶼散布在印度洋上。「水皆緩散無力,舟至彼處而沉,故行船謹避,不敢近此經過。古傳弱水三千,即此處也。」

踏遍天下驚濤駭浪的鄭和,對溜山國海面「緩散無力」的海水之說,半信半疑,便派長樂人忠武尉黃參帶領一支由極富行船走海經驗的福州與長樂水手組成的小分隊去探險。果然,船舶被死水粘吸沉沒。幸虧黃參他們水性極好,大多被溜山國的人救上了岸。

現代科學已經弄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了。在靠近溜山國的海域,海水之所以出現緩散無力現象,是因為該區域的海水密度在表層與深層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密度小的海水會集聚在密度大的海水上面,上輕下重,使海水成層分布。這上下層之間,自然形成了一個屏障,叫作密度躍層。密度躍層是海水的溫度或鹽度由很小到很大的一個飛躍變化的過渡水層,有的甚至厚達幾米。這種穩定的密度躍層可以作為界面,把海水分成密度較小和較大兩層。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某種外力作用在這種界面上,界面就會因振動而產生波動。這叫內波,也就是所謂的死水。由於這種波浪處於海面以下,人的肉眼完全看不見。因此,有經驗的行船走海人給內波起了一個「看不見的波浪」的別稱。在海上航行,一旦上層水的厚度等於船舶的吃水深度時,密度躍層就可能出現死水現象。這時,如果船舶的航速比較低,原來用以克服海水阻力而推進船舶的能量完全消耗在產生和維持界面的內波上了。所以,船舶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好像被粘在海水裡了。因此在整個帆船時代,死水現象令行船走海人為之變貌失色。

後來,在溜山國人充當向導的情況下,鄭和的船隊才安然無恙地越過了弱水海域,造訪了溜山國。鄭和率領舟師向 *** 海進軍時,原先初闖弱水海域的長樂與福州籍的水手因溺水生病,被留在了溜山島國。要等鄭和從非洲返航時,再來收編他們。

黃參帶領著福州籍與長樂籍的水手們養病溜山國,在當地居民的照料下大多都恢復了健康。閑得無聊的他們,便四處溜達。這時候,他們才知道,溜山國雖有三千多個島嶼,但一共只有八個島嶼上有人居住。這個八個島嶼分別取名:沙溜、人不知溜、起來溜、麻里奇溜、加半年溜、安都里溜、加加溜和官塢溜。而且這個溜與那個溜之間,惟一的交通工具便是一種非常簡陋的用椰子皮為索穿成的小船。這八個最後一個字都帶「溜」的島嶼,人口稀少,合起來,人口也僅有二千餘人。以黃參為首的長樂人和福州人,沒有多長時間,就把溜山國的八個帶「溜」字的島嶼反復走了許多遍。加上當地沒有糧食稻米可餐,一年到頭惟魚蝦食之。生活上,極不習慣。直到鄭和率領船隊從非洲返航,才把他們帶回祖國。以至於他們回到福州後,深有感觸地說:七溜八溜,不如福州。

由於,這是遊子的切身感受,至今,這句俗語話還時不時地掛在經常出差與歸國探親的福州人的口頭上。後來又被人改成了 七溜八溜,不離福州

當然,今天會講這句方言俗語的遊子,並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象這類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極為生動的方言俗語,還有不少存活於民間。而且,每一句類似的俗語話中,大多隱藏著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生動的故事。如果有心人能下點功夫去挖掘,再加上肯補罅拾遺,予以整理,那一定會在語言學上成就一番事業。令人遺憾的是,我們語言學家的這種神經還沒有往這一含金量頗豐的礦藏伸出敏銳的觸角。

本人不是語言學家,所以只能試舉以上幾例,聊作拋磚之舉,但願能引出一些美玉來,以作為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紀念。

5.福州的歷史簡介

福州,有福之州,因城內有屏山、烏石山、於山三山鼎立,別稱「三山」;又由於自宋代以來,人們在城內外廣植榕樹,綠蔭滿城,又稱「榕城」;此外又有「合沙」「東越」「左海」等別號。

「福州小吃」是福州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歷史和影響與福州菜一樣引人注目。太平燕、太極芋泥、魚丸、等享有盛譽,台灣同胞有句口頭禪:「魚丸,燕丸,扁肉燕,男女老少吃不厭。」

1997年福州市飲食(集團)公司美食園製作的「扁肉燕」和「太極芋泥」被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為「中華名小吃」。老輩福州人有句話叫「七遛八遛莫離福州」。

意謂福州飲食的風味獨好,鄉人不忍離去。 1.魚丸 2.太平燕 3.鍋邊糊 4.芋泥5.光餅 6.線面 7.粿 8.春卷 9.肉丸 10.烰油ا11.蠣餅市標——「三山一水」雕塑:市樹——榕樹:福州植榕,古已成風。

市果——福桔:福州盆地盛產柑桔,尤以桔子為最市花——茉莉花:福州特產,產量和質量都居全國之首。民間工藝品——「福州三寶」、「榕城三絕」:傳統工藝品脫胎漆器、牛角梳、紙傘被稱為「福州三寶」。

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壽山石雕與脫胎漆器、軟木畫被譽為「榕城三絕」。傳統藝術——閩劇、評話、十番:閩劇又稱「福州戲」。

飲食文化——以福州菜餚為代表的閩菜福州擁有平潭海壇、鼓山、青雲山、十八重溪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市著名的歷史古跡有150多處。

其中,林則徐墓、福州華林寺、烏塔、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馬尾船政遺址、福清彌勒岩、曇石山文化遺址、羅源陳太尉宮等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華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琅琊王德政碑」、被稱為書法藝術瑰寶的李陽冰烏山摩崖石刻、記載明代鄭和航海史料的「天妃靈應之記碑」、被譽為中國金石史上奇跡的雪峰寺「樹腹碑」等也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

6.福州歷史文化的內涵

福州,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陸、空交通樞紐。

三山傲首挺立,閩江穿流城區,白塔、烏塔,兩塔對峙,構成榕城獨特的「三山兩塔一條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設、山水靈秀、氣勢非凡,素有「東南都會」」福地寶城」之美譽。 福州,現轄五區二市六縣(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五個區,福清、長樂兩市,閩候、羅源、連江、平潭、閩清、永泰六個縣)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萬,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萬。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後裔無諸(受封為閩越王)在此築城建都,稱為「冶城」。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稱「福州」。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夾城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石山、屏山圍在城中,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別名。

因王審知受封閩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的「閩國」,定都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了「閩都」之稱。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發動市民廣植榕樹後「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又得「榕城」之美稱。

福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著歷代英才。

他們中有五代開閩的王審知,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等等,僅宋、明、清3個朝代,福州籍進士達3632人,其中狀元7人,位居全國各州府的前列,近現代名人燦若繁星,舉不勝舉。福州又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從清朝到民國先後13任海軍總長、次長、總司令為福州人囊括。

1991年,國家對近現代中國傑出專家學者所作的統計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學部委員、院士47人,均列全國各城市的前茅。 福州名勝古跡眾多,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觀與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互相融合、交相輝映。

至今許多文物名勝古跡仍完好無損。據普查統計,已發現古遺址、古建築、古墓群等各類文物點4497處。

其中有新石器時代遺址81處;商周遺址67處;宋至清代木構古建築2040處。唐至清代的古塔、經幢64座,古橋354座。

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保護單位54處。著名的文物有:建於1000年前的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華林寺,立於1000年前的,被譽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琅峫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稱為書法藝術「世寶」的唐篆書法名家李陽冰親書的烏石山摩崖石刻,閩候縣曇石村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遺址等。

福州臨江吻海,閩江橫貫城區,年均徑流量600多億立方米,海洋面積近1.2萬平方公里,水產魚類620多種,是全國三大海水養殖基地之一。海岸線長達1137公里,有可建萬噸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處。

福州與台灣島一水相連,東澳港至台灣新竹僅70海里。馬尾港距香港488海里,距上海433海里,是溝通中國與亞太地區的海上樞紐。

歷代到海外謀生創業者眾多,如今已有250多萬僑胞分布在世界各地。歸僑、僑眷和港澳眷屬近百萬人,在台灣地區有60多萬福州鄉親。

福州氣候宜人,綠樹長青,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全年無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1700-1980小時,相對濕度77%。

年平均氣溫為19.6℃,最時是1月份平均氣溫為10.5℃,最熱時是7月份平均氣溫為26.8℃,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農作物一年三熟,四季瓜果飄香,四時蔬菜紛呈。

福州山地佔80%,森林資源十分豐富。 福州是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也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旅遊城市。

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豐富,山水特色凸顯,左旗(旗山)、右鼓(鼓山)、北蓮(蓮花峰)南虎(五虎山)拱衛,盆地面積1440平方公里。閩江橫陳,吉祥山、煙台山、高蓋山、五虎山逐案抬升,烏石山、於山分列左右。

白塔、烏塔各置東西,晉安河、白馬河如蛟龍出水,以屏山為珠,呈「雙龍戲珠」之勢。福州的第一勝景鼓山,國家級重點佛教寺院西禪寺早已蜚聲海內外。

市區的西湖公園、左海公園、森林公園、溫泉公園、鱷魚公園各具特色,景色千姿百態。郊縣平潭海壇度假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還有省級風景名勝福清石竹山、連江青芝山、永泰青雲山、閩候十八重溪等等。這些名山秀水風景如畫,與悠久的歷史,多彩的文化相映生輝,吸引著無數中外旅遊觀光者。

福州民間工藝久負盛名,傳統的工藝品脫胎漆器、角梳、紙傘被稱為「福州三寶」。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壽山石雕和200多年歷史的脫胎漆器名揚中外,與軟木畫被稱為「榕城三絕」。

還有歷史悠久的閩劇和評話,古典十番、福州尺唱等傳統藝術。而以福州菜餚為代表的閩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名菜「佛跳牆」名揚海內外。

魚丸、太平燕、鼎邊糊、線面等是獨具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福州還是全國三大溫泉區之一,溫泉分布在方圓約9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這在國內外大中城市中也是罕見的。

福州為何稱「都」呢?原來,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時期,王審知隨兄王潮從王緒起兵南下入閩,於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後於梁。

7.福州歷史文化的內涵和特點

進而了解福州歷史的開端,福州有人類活動和文化發展的歷史,從曇石山文化、黃土侖文化、閩族文化、閩越文化以及其後發展起來、融合而成的漢族移民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

其次是福州城市建設的歷史,從閩越王無諸建城到歷朝歷代城市發展、變遷的歷史。 再次是福州建置沿革、衙署發展以及政治變遷的歷史。

最重要的是福州(乃至福建)文化、教育發展的歷史。福州作為八閩首府,其文化教育發展的條件得天獨厚,其成就與效果也是首屆一指。

兩晉以後至唐代,福州教育發端並樹起重要的里程碑(「閩人知學」,由李椅、常袞倡教興學開始);王審知治閩,奠定文教大發展的基礎;宋代文教迅速發達,明清繼續鼎盛。福州由蠻荒之地一躍而成為「海濱鄒魯」、「文儒之鄉」。

府學、縣學、四門學、書院相繼持續發展;由傳統儒學,到閩學,再到近代文化及引進「西學」,延續發展,長盛不衰。 最值得稱道的還有福州人才發展的歷史。

宋代以後進士人數居全國前列,閩學及理學家眾多。福州文人學士及仕宦官員的活躍表現,近代諸多「開風氣之先」、「放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相繼涌現,表明重教育、興學堂收到顯著效果;到海外求學與發展,引進西學並啟蒙國人,表明福州人與時俱進,善於吸收外來先進文化。

福州宗教與民間信仰發展的歷史也值得人們重視。佛教最早在福州發展,外教在「五口」通商後由西方傳入,民間信仰盛行(陳靖姑、陳文龍、城隍、五帝、張聖君、裴仙爺、白馬王、榕樹神等),留下許多遺跡、歷史記載與詩文描述;有許多已經融入福州的民俗風情之中。

8.福州地區的「三坊七巷」是歷史文化的瑰寶,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

(1)①紙火鍋燒不著的原因是溫度沒有達到紙張的著火點.故填:溫度沒有達到紙張的著火點.②酒精的主要成分為酒精,完全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其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C2H5OH+3O2 點燃 . 2CO2+3H2O.故填:C2H5OH+3O2 點燃 . 2CO2+3H2O.(2)「聞香」是品茶的一道環節,從微觀角度分析,聞到茶香的原因是分子是不斷運動的.故填:分子是不斷運動的.(3)①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項目中除了可吸入顆粒物外,還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不包括二氧化碳.故填:B.②A.燃放煙花爆竹會產生PM2.5,該選項說法正確; B.PM2.5是造成灰霾天氣的「元兇」之一,該選項說法正確;C.PM2.5的顆粒比分子大很多,該選項說法不正確.故填:C.。

9.你了解福州的歷史嗎

福州地區早在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就有氏族部落長期定居,當時的土著居民就是「閩人」。

距今約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紀末至公元前16世紀初的夏朝時期,這里的閩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區的華夏族有了聯系。至周代,這里與中原的關系更加密切。

它不僅隸屬於周朝,而且也進入了奴隸社會。戰國中期,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為楚威王擊敗殺死,越國開始瓦解,王族南奔,部分越人入閩,與閩族融合成為閩越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向福建進軍。公元前 220年,秦始皇廢閩越王無諸為君長,在福建地區設閩中郡。

秦 末,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無諸率閩越族人先是反秦,繼而佐劉 邦攻項羽。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漢復封無諸為閩越王, 「王閩中故地,都東冶」,福州成為閩越國的都城。

無諸依冶山 建城,人稱「冶城」。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福州為晉安 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嚴高改建郡城,時稱「子城」。

南朝、隋 唐時,福州曾作為豐州、泉州、閩州、建州的州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改設福州都督府,從此,福州就。

『貳』 紱忓緩紱忓窞鑸規斂鏍艱嚧鍥鏅鐐逛粙緇

鑸規斂鏍艱嚧鍥鏅鍖烘槸涓鍥借埞鏀挎枃鍖栨櫙鍖烘棶娓哥嚎璺涓棣栨帹鏅鐐癸紝鏄鈥滈┈灝韭蜂腑鍥借埞鏀挎枃鍖栧煄鈥濈殑閲嶈佺粍鎴愰儴鍒嗭紝鐢卞垏鍓茶濺闂淬佸畼鍘呮睜銆佸嶅緩鍚庣殑鑸規斂琛欓棬銆佸墠鍚庡﹀爞鍜岃埞鏀挎椂絀洪毀閬撶粍鎴愩傚叾鍚嶆簮鑷鈥滄牸鐗╄嚧鐭モ濄傚嶅緩鍚庣殑鑸規斂琛欓棬褰版樉浼犵粺琛欓棬鐨勫▉涓ワ紝鎴愪負鍗楁柟搴滆欑殑鍏歌寖;鍓嶅悗瀛﹀爞鐪熷疄鍐嶇幇鑸規斂瀛﹀爞鐨勭洓鍐碉紝閲嶇幇褰撳勾鑸規斂鐨勮緣鐓屻

鑸規斂琛欓棬鍏ㄧО鎬葷悊鑸規斂浜嬪姟琛欓棬錛岃惤鎴愪簬1867騫淬備綔涓烘磱鍔¤繍鍔ㄧ殑閲嶈佷駭鐗╋紝鎬葷悊鑸規斂琛欓棬鎵杈栦簨鍔℃兜鐩栦簡閫犺埞銆佹搗鍐涙暀鑲插強鑸伴槦鎿嶇粌絳夊氭柟闈㈢殑鍐呭癸紝鏄榪戜唬涓鍥芥渶鏃╄繘琛屾搗闃層佹搗鍐涘緩璁劇殑鍥藉舵満鏋勶紝鍏峰囦簡瑗挎柟鍥藉舵搗鍐涢儴鐨勯洀褰銆       鍦板潃錛氱忓窞甯傛睙婊ㄤ笢澶ч亾139鍙       闂ㄧエ錛30鍏       寮鏀炬椂闂達細鍏ㄥぉ       鍛ㄨ竟鍏浜や俊鎮錛36璺銆37璺銆73璺銆116璺銆131璺銆137璺銆139璺蹇綰 140璺銆178璺銆180璺銆201璺銆206璺銆529璺銆532璺銆乵1璺銆佽傚厜宸村+銆佷袱椹鑸綰垮畾鏃剁彮杞

『叄』 東街口的歷史


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建晉安郡城,城內是官府衙門、官員和鄉紳住宅,商店一般都設在城外。環城鑿護城壕,南門外的護城壕是一條大河,外地運來的貨物都在此登岸。當時,南門位於現在的虎節路口,東街口位於大河南岸,是全城最大的交通點。因此,東街口成為當時最大的集市。批發商、手工業作坊和零售商店都在這里。唐末,王審知擴建福州城(後人稱羅城),南門發展到安泰橋;東街口成為全城的中心,名叫「十字街頭」。東邊叫左通衢(即今東街),大商店多設在此;西邊叫右通衢,西端有一座楊橋(今楊橋路就由此而得名),沿河兩岸種有很多護堤楊柳,客棧、茶樓、酒家多集中在右通衢。1954年,東街口興建百貨大樓,挖基時曾挖出一列唐代大爐灶,證明遠在唐代這里已有茶樓酒肆。到了宋代,福州碼頭移到澳橋和安泰橋,大宗貨物不再在東街口登岸。但由於城內人口增加,商店也多了,故以東街口為中心,南北拓展。東街以南大街兩旁溝河上均搭蓋店鋪;舊城虎節門以內的大街,不僅兩旁溝河被店鋪占滿,街東溝河外的大路上還搭蓋了一條長廊,作為臨時集市。宋代詩人龍昌期詩:「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畫出了那是東街口一帶的繁榮景象。
雖然明代以來,行戶(批發商)轉移到上、下杭街和三保,鴉片戰爭後又轉到台江、大橋頭,但東街口始終是商業中心區。
東街口曾經是不少朝代的官府駐地,清朝時期的閩浙總督衙門就在東街口,位於今天省府路一號。這是一個坐北朝南的龐大的院落群,大門左右雄踞著兩尊威武的石獅,石獅之旁,各自高聳著一株古榕樹,枝茂葉繁,蔭蔽十丈。正南隔著道路,是一面大照壁,以前壁面上畫著麒麟等祥瑞神物。千年之前,這里原為宋代的福建提刑司署址;元代,是肅政廉訪司衙門;明朝,為提刑按察司公署。到了清順治十八年(1661),閩浙總督駐節福州,這里便成為總督衙門。1935~1969年為福建省政府所在地。現為福建「省府禮堂」。
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也在附近,是全國為數不多的「繁華都市裡的古跡群」。

『肆』 鐜夊皝鐧藉簻琛欏湴鍧鍦ㄥ摢閲岋紵

鐜夊皝鐧藉簻琛欑殑鍦板潃浣嶄簬紱忓緩鐪佺忓窞甯備粨灞卞尯寤烘柊闀囧嚖楂樻潙147鍙楓傝鋒敞鎰忥紝榪欎釜鍦板潃鍙鑳戒細鏈夋墍鍙樺寲錛屽緩璁鎮ㄥ湪鍓嶅線涔嬪墠鍏堣繘琛岀『璁ゃ
鐜夊皝鐧藉簻琛欐槸涓澶勫叿鏈夋繁鍘氬巻鍙叉枃鍖栧簳鈒寸殑鏅鐐癸紝鍏跺緩絳戦庢牸鐙鐗癸紝瀵屾湁鍦版柟鐗硅壊銆備綔涓哄彜浠f斂搴滅殑鍔炲叕鍦烘墍錛屽畠瑙佽瘉浜嗗綋鍦板巻鍙茬殑鍙戝睍鍜屽彉榪併傚湪榪欓噷錛屼綘鍙浠ユ劅鍙楀埌嫻撳帤鐨勫巻鍙叉皼鍥村拰鐙鐗圭殑鏂囧寲欖呭姏銆
姝ゅ栵紝鐜夊皝鐧藉簻琛欒繕鎵胯澆鐫涓板瘜鐨勬皯闂翠紶璇村拰鏁呬簨銆備紶璇翠腑錛岃繖閲屾浘鏄鏌愪綅鐧藉撳畼鍛樼殑搴滈偢錛屽洜鍏跺叕姝e粔媧併佷負姘戦櫎瀹寵屾繁鍙楃櫨濮撶埍鎴淬傚洜姝わ紝鐜夊皝鐧藉簻琛欎篃鎴愪負浜嗗綋鍦版皯浼楀績涓鐨勪竴鍧楀湥鍦幫紝鍚稿紩鐫浼楀氭父瀹㈠墠鏉ュ弬瑙傚拰鏈濇嫓銆
鍦ㄥ弬瑙傜帀灝佺櫧搴滆欐椂錛屼綘鍙浠ユh祻鍒扮簿緹庣殑鍙ゅ緩絳戙佷簡瑙e綋鍦扮殑鍘嗗彶鏂囧寲銆佹劅鍙楁祿鍘氱殑浜烘枃姘旀伅銆傛ゅ栵紝榪欓噷榪樻湁涓板瘜鐨勬皯淇楁椿鍔ㄥ拰鏂囧寲灞曠ず錛岃╀綘鏇村姞娣卞叆鍦頒簡瑙g忓窞鍦板尯鐨勪紶緇熸枃鍖栧拰椋庝織涔犳儻銆
鎬諱箣錛岀帀灝佺櫧搴滆欐槸涓澶勯泦鍘嗗彶銆佹枃鍖栥佹皯淇椾簬涓浣撶殑緇煎悎鎬ф櫙鐐廣傛棤璁轟綘鏄瀵瑰巻鍙叉劅鍏磋叮錛岃繕鏄鎯充簡瑙e綋鍦扮殑姘戜織鏂囧寲錛岃繖閲岄兘鏄涓涓鍊煎緱涓娓哥殑濂藉幓澶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