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學護理專業有身高要求嗎
學護理一般對身高沒有要求。但是醫院招護理人員的時候一般有身高要求。護理專業一般要求女生最低150cm以上,男生160cm以上。
因部分醫院明確註明要求身高必須在多少以上,有的要求凈身高1.60,省級的大醫院甚至要求到1.62-1.65。這也只是很好的醫院才對身高有要求,而且各個地域也有差別
(1)福州哪裡有醫護上門輸液擴展閱讀:
就業前景
國內方向
護理專業被教育部、衛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國家緊缺人才專業,予以重點扶持。世界衛生組織對各成員國衛生人才資源統計結果顯示,許多國家護理人才緊缺。在我國,護士的數量遠遠不夠,醫護比例嚴重失調。按照衛生部要求,我國醫院的醫生和護士的比例是1:2,重要科室醫生和護士的比例應是1:4。而全國1:0.61的醫護比例遠遠達不到衛生部的要求,與1:2.7的國際水平相差很大,與發達國家1:8.5的比例相差更遠。
國際方向
隨著國際醫療市場對護理人員的需求激增,「護士荒」現象已日益突出地擺在各國醫學界面前。未來10年,美國、英國、加拿大、紐西蘭、新加坡、日本及全球其他國家將急需200萬護理人才,國際人力資源公司已經把目光瞄準中國。世界性的護理人才資源的短缺,給我國護理人員創造了更多邁出國門、邁向國際市場就業的機會。業內專家介紹說,護理職業一直是國際上地位較高、薪水豐厚的職業之一。
② 網上很多網約護士的信息,說足不出戶護士上門是真的嗎
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網約護士」的服務價格由市場決定,護士主要是利用業余時間提供服務。有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制定政策,完善相關監管措施,推動保障「網約護士」和患者雙方權益與安全,規范行業發展。
手機下單護士直接上門
30歲的濟南某三甲醫院護士趙飛是一名院前急救護士。從2017年開始,他有了一份「兼職」:利用業余時間在一個名為「醫護到家」的APP上接單,為患者提供上門護理服務。如今,他已是「醫護到家」濟南片區的護士長。據悉,濟南已有超過300名護士在這個APP上注冊,注冊護士主要來自各大公立醫院。
從去年底開始,10餘個提供「網約護士」服務的手機APP陸續上線。患者在手機上進行注冊和身份認證後,選擇所需服務,上傳醫療機構開具的處方、葯品及病例證明,即可等待護士接單。訂單通過審核後,護士就可與患者預約時間,開展上門服務。
記者登錄「醫護到家」APP看到,包括輸液、打針、靜脈采血等服務,已經有1萬次以上的購買記錄。
類似的互聯網醫療正成為手機應用開發的熱點。「健護寶」是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搞的創新項目。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雙創中心主任、「健護寶」APP創始人李其鏗說,依託學校教學資源,「健護寶」於今年4月上線,目前平台擁有上千名注冊用戶。在「健護寶」注冊的護士,很多來自在衛生學校取得了相應資質的學生,他們有時在老師的在線指導下開展服務。
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專家認為,「網約護士」的運作規律不同於傳統的醫療,有關部門應盡快介入,規范相關行為,避免一哄而上、管理滯後。
另外,「網約護士」管理也需分層級、分類別。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護理部主任林興鳳認為,目前醫院的護士是分類的,如有的是臨床護士,有的是門診護士。同時也是分層級管理的,如有的是助理級別,有的是副高級別。未來,隨著「網約護士」的發展,提供的服務事項日益增多,分類、分級別管理將十分必要。
③ 母愛啊!的作文!快
母愛,釅釅無聲
自從我紀事起,母親就一直忙個不停 ,我們很少有機會坐下來談心,她與兒女之間的語言不多,但我們之間的感情卻內較而深刻。
細細看,不惑之年的母親開始微胖,記憶中潤白的臉已不復存在。頭發里冒出的絲絲銀白也隱約提醒著我母親老了。我的心莫名的痛。母親在我不知道的時候,一點一點送走了她的青春,為我。
母親雖然不認識字,但她卻非常關心我們。每天上學時她永遠不忘叮囑我:「路上車多,騎車慢點兒。」這時候,我就會不耐煩的回一句「知道了」。小時候母親總不讓我出遠門,我為此常與她鬧便鈕。偶然看到劉墉的《你是我綁來的人質》,他在裡面寫道:「我們都是人質,只要離開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哥哥姐姐,就會牽著他們的心,成為人質。」「每個被愛的人是人質,每個愛人的人是贖金。」「贖到最後,把自己也貼上去了。」也許是因為這樣,母親才不讓我出遠門吧,她怕勾起她那顆牽掛的心。
母親每天不僅要上班,回到家還要為我們做飯,而她從來沒抱怨過什麼。記得有一次,那天很冷,我一回到家,母親就馬上為我端來了熱湯,邊忙還邊叮囑我小心燙著,她怕我沒聽清楚,還一連說了好多次。這也許在常人看來就是煩人的嘮叨,但卻隱藏著另一種深沉的東西。我的眼淚大顆大顆的掉在了熱氣騰騰的湯里。
母親自己總是省吃儉用,對我們卻顯得落落大方。每當有好吃的東西,母親總要讓給我們吃,而當我們不肯接受時,她又會編造一些謊言來拒絕我們。母親從來沒為自己買過一件好的衣服,有時姐姐買衣服給她,她也老是說不合適或別的什麼的,其實是她捨不得花錢。即使母親生病了,也總是撐著。
記得小時候我曾問過母親,為什麼她的腳底上有那麼多裂痕,而她只是一直微笑不說話。等到長大後我才知道,母親的腳底隱藏著對我們太多的愛。
母愛,永遠是濃濃的愛的河流,從未變少,從未遠離孩子的左右。無論她是傳統的媽媽,還是現代的媽媽,無論她是年老還是年輕,她們的愛總在不遠處守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