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哪裡可以抓水蜈蚣
擴展閱讀
中通北京到寧波要多久 2024-09-18 08:52:37
k45次列車經過天津哪些站 2024-09-18 08:30:43
上海滬太路什麼時候建成 2024-09-18 08:26:20

福州哪裡可以抓水蜈蚣

發布時間: 2024-09-13 10:00:47

❶ 關於寫端午節的資料 手抄報

端午知識知多少(供您選擇):
▲端午節的起源
農歷五月五日端午節,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一般傳統的說法,都認為端午節源自於紀念屈原的活動。然而,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歷史卻比屈原的傳說還要悠久。有學者據此推測,端午節或許另有起源。其中一種說法是:端午節源於對惡日的禁忌。
端午時值農歷五月,正是仲夏疫厲流行的季節,俗稱「惡月」。所以《夏小正》上說:「(五月)蓄蘭,菽糜」(蓄:積、聚。菽:採集。糜:蓄糜)。《大戴禮》上說:「蓄蘭,為沐浴也」。沐浴的目的在於清潔,以禳除毒氣,這是針對五月這個惡月所採取的積極預防的措施。在這期間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靜養為原則。《禮記.月令》:「仲夏,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止聲色,節嗜欲」。同時,五月也有許多的禁忌。據應劭(公元178)的《風俗通•釋忌篇》記載,漢朝就有「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的俗諺。而五月五日更是惡日之尤,除了忌「曝床薦席」外,甚至有「不舉五月子」的諺語。《史記•孟嘗君列傳》就記載,孟嘗君生於五月五日,他的父親田嬰打算把他丟棄。因為田嬰相信:「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這個惡日的忌,深植民心。宜到現在,還可以從許多端午節的習俗中,找出禳毒避疫的成分。
第二種端午起源的學說由聞一多先生所提出。聞一多在《端午考》一文中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他首先引了吳均(公元467-520)的《續齊諧記》中的一段文字:
屈原五月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汩羅之遺風也。
同時,聞一多又舉了幾個文獻上的例子來支持他的學說。這些記載也都顯示,端午的起源和龍有著密切的關系。聞一多據此推測,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民族的節日。自古相傳,吳越是斷發文身之國。至於斷發文身的目的是在「象龍子」,以避免傷害。《漢書•地理志下》應劭註:「(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像龍子,故不見傷害也。」聞一多的結論是,端午應是個以龍為圖騰的民族舉行圖騰祭的日子。也就是說,一個龍的節日。
這些說法固然解釋了某些特定的現象,但若將其中任何一說,視為端午的單一起源,則未免有以偏概全的遺憾。與其如此,還不如說,惡日及龍圖騰,都是端午可能的源頭。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它們互相融合,直到屈原傳說的加入,為它們添上了新的動力,端午才從此茁壯而成為一個重要的節日。
▲端午節的傳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候,王甚任之」。因為他受到楚懷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蘭的嫉妒,就在楚懷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毀謗屈原。楚王因而逐漸疏遠屈原,連帶的也不採納他的諫言,最後甚至將屈原放逐。屈原滿懷悲憤,落拓江湖,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懷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死後數十年,楚國終因讒臣誤國而為秦所滅。但是屈原這位忠而見疑的悲劇英雄還活在楚國百姓的心中。下面這個故事可以用來說明楚人愛戴屈原的心情。
據說屈原投江後,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准備的粽子、雞蛋等食物,撲通的往江裡面丟,說是讓魚蝦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一老醫師則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了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
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須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
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從此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
有些地區,則在端什節插菖蒲或艾草於門上,這固然是因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過,關於這項艾習俗的起源,民間則有一種說法。
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湧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隻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裡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裡的男人都被征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你為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懷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裡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裡,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裡,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起了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端午節的習俗
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仍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崔寔(逝於一七○)的《四民月令》記載:「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黃連丸、霍亂丸;采葸耳,取蟾諸,以合創葯,及東行螻蛄。」除了治難產的縷蛄外,其餘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見疾病的丸葯。
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光從「長命」、「續命」等名稱看來,就可以知道,當時人是多麼畏懼惡日對生命所造成的威脅。不僅在實際上製作治病的丸葯,在心理防衛上,也要仰賴五彩絲來抵禦那超自然,不可見的鬼魅及兵災。
盡管有這些顧忌在,端午的生命力並未因之減,積極祈禳的習俗仍隨處可見。周處(240-約299)的《風土記》記載晉朝新興的端午習俗有:「采艾懸戶上,踏百草、競渡」等。懸艾固然是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後來稱為「鬥百草」的游戲。而被視為端午特色的競渡習俗,也在此時出現。據宗懍(約四九八-五六五)的《荊楚歲時記》按語:「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史記》中並未確實記載屈原投江的日期,此說顥然是受了傳說的影響。事實上,競渡、祈禳。表面上是為拯救屈原而舉行的競渡,基本精神仍不脫惡日驅邪崇的本意。
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浴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或是用來針灸。據說這種艾草,在針灸的時候別具有療效。一般人則將艾草紮成虎形,或是剪綵作為小虎,再粘貼艾葉於其上,在端午節時配戴。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來泡酒。
到了唐朝時,端午已成了個重要的節日,宮廷中也有種種的慶祝活動。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賞賜臣下。王溥(922-982)的《唐會要》卷三五記載,貞觀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筆題字的「飛白扇」賜給長孫無忌及楊師道。他說:「五日舊俗,必用服玩相賀。今朕各賜君飛白扇二,庶動清風以增美德。」不只是寵臣有賞,一般文武官員也各有賞賜。馬縞(約十世紀中葉)的《中華古今注》記載貞觀中,端午賜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唐書•禮樂志》也記載,天寶年間於端午節以衣、扇獻於祖陵。
王仁裕(880-956)的《開元天寶遺事》卷上記載唐玄宗時:「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於金盤中。以小角造弓子,纖巧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行此戲。」不過,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游戲,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經濟實惠的扇子來應景。李淖(約八八○以後在世)的《秦中歲時記》記載:「端午前兩日,東市謂之扇市,車馬特盛。」溤贄(約九○四前後在世)的《雲仙雜記》卷一引《金門歲節記》也說:「洛陽人家......端午以花絲樓閣插鬢,贈遺避瘟扇。」(早期的扇子大多以蒲葉製成,由於菖蒲具有禳毒的功效,所謂的避瘟扇,或由此化而來)。
唐朝新興的端午習俗,還有所謂的「五時圖」。段成式(約803-863)的《酉陽雜俎》卷一記載:「北朝婦人,五日進五時圖、五時花,施之帳上。」所謂「五時圖」,就是在紙上畫蛇、蠍、蟾蜍、蜥蜴、蜈公,也稱「五毒符」。據說這五種有毒的生物只有同時存在時,才不敢互相鬥爭,得以和平共處。所以,掛五時圖就可以防止這些毒蟲作怪。
宋朝的端午節物,比起歷代,更見精緻。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1147)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葯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約1225-1264)的《歲時廣記》卷二一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宋人的巧思還不僅限於此。同樣是禳毒的菖蒲及艾草,他們也會加點花樣,使它的外形藝術化。吳自牧的《夢梁錄》(序於1274年)卷三記載南宋杭州的端午:「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於門額上,或懸虎頭白澤。」也有人以泥塑天師像,以艾為頭,以蒜為拳,懸在門上辟邪。「天師」及「虎」是未朝端午最常出現的兩種形象,因為他們的外形威猛,足以鎮懾邪魔外道。同時也可看出道教對端午習俗的影響。
明朝以降,原本意在驅毒的五毒符,逐漸加入裝飾的成分,成為婦女釵頭的點綴。沈榜的《宛署雜記》(一五九三年)第十七卷記載:「婦女畫蜈蚣、蛇、蠍、虎、蟾為五毒符,插釵頭」。這一類的釵頭飾,在清朝江南一帶稱之為「健人」或「豆娘」。
明朝在北京一地,以端午為「女兒節」。《宛署雜記》第十七卷記載:「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此俗似乎僅見於北京。
*近江河的地方,則在端午舉行龍舟競渡。張岱的《陶庵夢憶》(1646年)卷五記「金山競渡」:瓜州龍船一二十隻,刻畫龍頭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後旌幢綉傘,取其絢;撞鉦撾鼓,取其節;艄後列軍器一器,取其鍔;龍頭上一人足倒豎,敁其上,取其危;龍尾掛一小兒,取其險。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畫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鎮江亦出。驚湍跳沫,群龍格鬥,偶墮洄渦,則百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團簇,隔江望之,蟻附蜂屯,蠢蠢欲動。晚則萬艓齊開,兩岸汨汨然而沸。
楊嗣昌(1588-1641)的《武陵競渡略》詳細記載了明朝沅湘一帶的競渡習俗。當地俗傳競渡是為了禳災,因此劃龍舟前要舉行種種祭祀,還要聘請;巫師來作法以祈求勝利。劃過龍舟後,居民會舀取龍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來洗澡,用意也在於辟惡。
西湖的龍舟則分為兩種。其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小孩裝扮各種歷史、神仙人物,下層載有鼓吹手,敲鑼打鼓,兩傍坐著劃船的水手,這種龍舟較具表演色彩。競賽用的龍舟則繞著大龍舟周圍打轉,待大龍舟上拋下物件,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其中以錢、鴨兩物最難搶得,因為錢幣入水即沈,鴨子則會四處游竄躲避。盡管歷代都有在端午節捉蝦蟆制葯的習俗,似乎一宜要到明朝,才有朝廷的太醫加入這個偏方的陣容。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1635年)卷二:「(五日)取蟾酥。」取蟾酥的方法是以針刺蟾兩眉之間,使蟾蜍分泌白色的乳狀毒液,再以竹片刮下保存。據說蟾酥可治疔瘡、惡腫。
另一種民間辟蟲的偏方則是飲菖蒲、雄黃酒。除了喝以外,也把雄黃酒在帳之上。顧祿的《清喜錄》(一八三○年)卷五:「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余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牆壁間,以祛毒蟲。」有的小孩子不敢喝酒,父母就會以雄黃酒在他們額上畫一個「王」字,以使百毒不侵。
▲端午節食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宜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葅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干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後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後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後,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咸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後,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後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里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後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後,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全國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李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上,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1895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沖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淅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采葯,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
黃崗縣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葯王曬葯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系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端午節詩詞
競渡曲
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劉禹錫這首《競渡曲》記敘的是沅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隊龍舟決一勝負。勝者歡欣,敗者沮喪。賽後女子在水中嬉戲,與岸邊彩旗相映生輝,為節日增添了無限的生趣。
五月五日
(梅 堯 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 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
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
只留離騷在世間。
乙卯重五詩
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五律具體描寫了南宋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了兩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枝。依舊俗,又忙著儲葯、配葯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來。從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風俗,既有紀念屈原的意思,又有衛生保健的內容。
賀新郎(端午)
賀新郎.端午
劉克庄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線衣紈扇,午風清暑。
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
早已有遊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
誰 信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
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
已酉端午
貝 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
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
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
邊 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
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
醉諷離騷不解愁。
午日處州禁競渡
湯 顯 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
舟楫何勞吊屈來 。
五日(選一)
陳子龍
吳天五月水悠悠,
極目煙雲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艷,
弄潮幾部阿童游。
珠簾枕簟芙蓉浦,
畫槳琴箏笮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
可憐江北海西頭。
▲端午節對聯
日逢重五;
節序天中。

艾旗招百福;
蒲劍斬千邪。

門幸無題午;
人慚不識丁。

榴花彩絢朱明節;
蒲葉香浮綠醑樽。

艾葉如旗招百福;
菖蒲似劍斬千妖。

綠艾懸門漆藻彩;
青蒲注酒益芬芳。

節啟朱明榴圖南瑞;
輝增翠葆艾綬翔華。

艾葉吐幽芳香溢四海;
龍舟掀巨浪氣吞八荒。

龍舟競渡,憑吊屈子懷古恨;
赤縣雄飛,喜譜今朝愛國篇。

保艾思君子;
依蒲祝聖人。
撫辰逢地臘;
建午屆天中。

堂前萱草舒眉綠;
石上榴花照眼紅。

榴裙萱黛增顏色;
艾酒蒲漿記歲年。

結艾釵頭輕戰虎;
奪標船首慣成龍。

艾人驅瘴千門福;
碧水競舟十里歡。

石榴映紅日千門喜慶;
鼓樂催龍舟萬水歡歌。

美酒雄黃,正氣獨能消五毒;
錦標奪紫,遺風猶自說三閭。

焚艾草飲雄黃,清瘴防病別為邪崇;
飛龍舟裹香粽,奠忠招魂是效楷模

❷ 福州有哪些故事傳說和對聯謎語

海日宜晞發
天風為振衣 陳寶琛題福州歲寒樓別墅海天閣
細看洞中景
方知眼界廣 福州永泰方廣岩聯,林素園撰
眼中滄海小
衣上白雲多 福州鼓山聯,林世壁撰
宅入先賢傳
門聽長者車 梁九山復集杜句改署福建福州黃巷老屋門聯
座對賢人酒
門聽長者車 梁九山手書杜句作福建福州黃巷老屋門聯
萬裏海天臣子
一堂桑梓弟兄 明葉文忠(向高)撰京師福建福州會館燕譽
安知住世君非佛
想是前身我亦僧 福建福州林陽寺——明·葉向高

百丈松楸馴鹿土
千秋圭節卧牛眠 福州:林則徐墓,在福州北郊馬鞍村
半夜絲桐彈霽月
一樽竹史醉清風 陳寶琛題福州雙門樓聚春園菜館
碧澗生潮朝自暮
青山如畫古猶今 福州:朱熹題西禪寺,在福州怡山
材擬圭璋方特達
文歸雅正薄艱深 乾隆題福建鰲峰書院鑒亭,位於福州
藏書豈為兒孫計
有志都教館閣登 福州北後街環碧軒藏書樓聯龔易圖撰
長空有月明兩岸
秋水無波行一舟 [清]林則徐題福州西湖宛在堂

春來賞雨延秋月
曉起劙桑夜課蠶 陳寶琛題福建觀文書院,位於福州
登丘望海無涯思
摩石聽松一適時 陳寶琛題福州歲寒樓別墅海天閣
地出靈泉潤海表
天生石鼓鎮閩中 ——福州望州亭

福建紳衿一馬尾
漳州道府兩頭牛 嘲福州船政局兼馬尾船長沈幼丹、漳州知府
公劉曾畫生民策
司稼常擔粒食憂 黃乃裳題沙撈越「新福建福州總公司」
古佛由來皆鐵漢
凡夫但說是金身 福州:曾異題開元寺,在福州經院巷

海到無邊天作岸
山登絕頂我為峰 福州:林則徐題鼓山

郊原雨足雲歸岫
台閣風清月在天 福州:葉季韶題西湖桂齋,在西湖步雲橋旁
進退一身關社稷
英靈千古鎮湖山 林則徐題福州小西湖李忠定公祠
君欲欺心神未許
汝敢昧己我難瞞 福州:湧泉寺,在鼓山半山腰的白雲峰麓

屴崱峰高千壑秀
靈泉勝跡一水幽 福州:鼓山屴崱峰,俗稱絕頂峰,可觀日出
流連不盡登臨興
俯仰猶思去往情 福州鼓山聯,佚名撰
龍門世澤華跗盛
鯨海威名草木知 梁同書壽尹文端(繼善)之子為福建福州將

人世大難開笑口
肚皮終不合時宜 福建福州華嚴寺彌勒龕——近·陳寶琛

桑拓幾家湖上社
芙蓉十里水邊城 黃莘田福建福州小西湖
山川寄跡原非我
天地為廬亦借人 福州:林兆恩題金山塔

似我空為門外漢
伊人宛在水中央 福州:且菽園題西湖宛在堂
苔壑泉流松蔭境
龍峰山抱水環腰 福州苔泉聯蔡襄撰

一、朱熹與晦翁岩

話說那一年,朱熹前往長樂講學,路經石龍嶺時被一群歹人劫去衣物。這下朱熹算遭殃了,身無分文,舉目無親。當轎夫,當搬運工,一個文弱書生怎能幹這等苦差事?只好化名李鐵口在潭頭街擺了個看命攤。這朱熹早年研究過麻衣相法,上曉天文,下曉地理;能知過去未來,能斷吉凶禍福。沒想到今天卻派上用場,用它來混口飯吃。

一個外鄉人,剛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生意哪會好?朱熹擺了一天攤,只給兩個人定時、合婚,掙得錢只夠吃飯,連旅店都住不起,晚上只好寄宿在土地廟中。 第二天,朱熹剛在街邊擺下攤,掛起招牌,迎面來了個戴黑巾穿藍衫的書生,年紀20掛零。這書生叫劉砥,是額頭鄉首富。朱熹眉頭緊皺,嘴裡吱吱唔唔不敢出聲。到現在他的早飯還沒吃呢,肚中早唱起「空城計」了,真想賺兩片銅板混碗飯吃。那書生哪知朱熹的心思,忙安慰道:「先生,你就直說吧,君子看命聞凶不聞吉。」 朱熹故意猶豫好大一陣,才嘆了聲氣:「貴造命相很壞,印堂發暗無光,嘴唇尖削如鼠,是雙蛇鎖口。恕我直言。」話到嘴邊又忍住了。他艱難地咽下一口從腹中泛上的酸水,又接下說:「不出三天,家中必有大難,命定求乞,三十四歲當死。」書生聽後扔下幾枚銅板,冷冷一笑:「我家有良田千畝,豈能成為乞丐?看命嘴,犬放屁。」說完拔腿就走。街上頓時圍過來一大群閑人,朱熹從地上撿起銅板,怕砸招牌忙上前將那書生攔住:「公子留步!我李鐵口禍福直斷。如若不靈,三天後再來潭頭街砸我招牌。我當街從你胯下爬過。」 這一席話果然鎮住了半街人,這是哪路神仙?這么厲害?我們不妨也試一試?

這下朱熹時來運轉,算命攤前門庭若市……

轉眼三天過去了,劉砥一家無災無難,吉祥平安。他記起三天前李鐵口誇下的海口,特意來到潭頭街找朱熹算賬。朱熹眼尖,見劉砥找上門,心想:壞事了,三天前那番話是隨口胡言亂語,為了混口飯吃迫不得以才這樣說的。今天可得認真對付了。隔了半條街,他就向劉砥作揖:「公子別來無恙?」劉砥半天玩笑地抓起招牌說:「我今天特地來砸你的招牌。」 「該砸該砸!」朱熹急出一身冷汗。好在他腦子轉得快,眉頭一皺,話頭立即一轉:「不過,在砸招牌之膠,能讓老夫再看一次命相?」劉砥應道:「再看一次有何妨?」 於是朱熹裝模作樣又把劉砥從頭到腳端詳一番。最後一雙目光停在他的臉上。只見對方印堂發亮嘴唇圓潤。「公子,你的命相變了!」朱熹驚嘆道:「過去是雙蛇鎖口,如今變成雙龍抱珠。你這是大富大貴的命相。老夫敢斷定公子你必定做了件大好事。不然你肯定逃不過此番劫難。」

劉砥聽了也怔住了,心想:「這李鐵口果我不含糊!他記起三天前發生的那件事。世間的事就有那麼巧,你說怪不怪?」 三天前,他離開潭頭街回家。算命的話他並未放在心上。走著,走著,他來到偏僻的河邊,抬頭見前面一株大樹上懸著一件東西,搖晃著,定睛一看,高喊:「有人上呆了。」嘴裡叫喊,雙腳大步奔過去,把那人解了下來。一看,原來是位年輕的孕婦。等那女人醒過來便問她:「娘子為何輕生?」 那女人未曾開口先流下眼淚,嘆道:「今春黃河決堤,家鄉遭了水災。丈夫帶奴家到這里投親不遇。上半個月,丈夫不幸病故。埋葬好丈夫,奴家身上一文不名,只好橫下心來走這條絕路,幸遇公子搭救。」

他一想:「救人救到底,半途撒手,這孕婦與肚裡的孩子還是要死的。」於是,他將那孕婦帶到家裡,請醫生為她看病抓葯。臨走時,還送了不少錢給那女人。這件事神不知鬼不覺,這李鐵口怎麼知道呢?看來,此人並非等頭之輩。想到這,劉砥放下招牌,豎起大拇指,稱贊道:「神,神!」 朱熹搖頭苦笑:「一派胡言竟也能當真?我正准備金盆洗手呢!」劉砥向朱熹深深地鞠了一躬,「請先生賞臉,到寒舍一敘可好?」朱熹滿臉含笑,答應了,便跟劉砥來到額頭。朱熹見劉砥是個正人君子,才將自己真實的身份告訴他,還向他講述此番離奇的歷險記。劉砥見客人就是朱熹,別提有多高興。他馬上喚出胞弟劉礪。兄弟倆跪在地上各自向朱熹磕了三個響頭,正式成為朱熹的弟子。

從此,朱熹就留在額頭。他在村後額頭岩白鹿洞外築了間精舍,開館授徒。在朱熹精心教導下,劉砥劉礪兩兄弟先後中了進士,金榜題名。從此額頭鄉改名二劉鄉。朱熹開館授徒的額頭岩也改名晦翁岩。真是村以人名,人又以村而益彰也。長樂民間故事分享第二篇
朱熹種墨竹
在朱熹當年講學的地方長樂三溪紫陽閣外,有一片墨竹林。一叢叢竹竿漆黑如墨,婷婷玉立,婀娜多姿。據說全中國只有三溪這兒才長有墨,這墨竹還是朱熹親自栽種的呢。

當時朱熹剛從二劉輾轉來到三溪講學,見山上只有松、梅二友,便吩咐劉砥、劉礪兩兄弟從晦翁岩移來一叢綠竹,栽在紫陽閣外。每天,朱熹講學結束之後,將寫字時剩下的餘墨、洗硯水潑在閣外竹叢上。日久天長,竹子就染成黑色的了,連新生的幼竹也墨黑如漆。朱熹好生歡喜,親自點了點數,整整九九八十一株。這可是世間的珍稀品種啊!這事很快傳遍長樂,傳遍八閩大地。許多人特地跑到三溪看墨竹來了。一時三溪村遊人如鯽。好稀奇的墨竹啊,墨黑如漆的竹身襯著翠綠的葉子在輕風中搖曳,如同一群風姿綽約的妙齡靚女,真是人見人愛。好多商家財主愛不釋手,紛紛向朱熹提出要用重金購買墨竹。朱熹總是面帶微笑耐心規勸:「我勸你們還是別買的好。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物。買了你們也種不活,即便栽活了也會變種。」客人們半疑半信,只好乘興而來敗興而去。

此事傳到鄰村一個叫邱八的財主的耳朵中。這人心腸歹毒,一肚子壞水。他居然花高價請了當地幾個歹仔去偷掘墨竹。那歹仔頭叫劉二,家就住在三溪村西頭,離紫陽閣不足三百步。他大哥在與元軍作戰中以身殉國,家中僅剩一個年近花甲的老母。那劉平日游手好閑,時常和一批無賴惡少聚眾賭博、打架斗毆。村中的人們都像躲瘟疫似的躲著他。那一夜,天上星月無光,地上寒風凜冽。劉二帶豐一群歹仔,各自帶上鎬頭、鋤頭偷偷竄到紫陽閣下。誰知一行人剛攏近那片墨竹林時,只聽「嗖」的一聲,從竹林中躥出一條丈二長水桶精的大蟒蛇,嚇得那伙人七魂去了五魄,哭爹叫娘,扔了鋤頭、鎬頭沒命地跑。有的摔斷腿,有的跌折胳膊,有的砸破腦殼。劉二見事情敗露,自覺無顏見人,連夜下海當海匪去了。從此沒人再敢來偷竹了。村裡人就說這墨竹是天上神物,玉帝派大蟒蛇來保護它。朱熹懷著虔誠的心情在紫陽閣岩頭寫下「溪山第一」四個大字。字體古樸蒼勁,與閣外墨竹林相映成趣。

再說劉二的老母,聽說兒子幹了這種丟人的事後羞愧交加。好忍受不了晚年凄涼的生活和鄰里的嘲笑,在樑上拴了根吊繩一走了之。劉家沒有後代,屍體扔在破茅房中大半個上午了也沒人收拾。朱熹心地善良,親自領著學生來幫助料理後事。可是朱熹囊空如洗,這喪事又怎麼辦得起來呢?

此事傳到邱八的耳中,他馬上派大管家趕到三溪求見朱熹,提出願出每根一百兩銀子的天價購買五根墨竹。朱熹正愁無錢料理喪事,聽那大管家講明來意後卻又為難起來,只見朱熹背著手在墨竹林里溜達了好大陣後,才咬著牙開了腔:「罷,賣了!反正墨竹長在三溪。」

那大管家千恩萬謝,掘了五根墨竹後留下一張五百兩銀票就走了。當晚,地上又竄出五根墨黑如漆的幼竹。一數,總共還是九九八十一根,真是神了。朱熹購買了一具棺木,替劉二的娘換上一套新裝,還親自為死者寫了副輓聯:
老松閱世忘年歲
叢竹生孫較短長
出喪那天,村中男女老少身披孝服前來為劉二老母送行。送葬的隊伍剛出村東頭,就被跪在路中央一位披麻戴孝的男人攔住了。原來是劉二聞訊趕回來奔喪。他見父老鄉親不計前嫌為自己母親送葬,深受感動,撲在棺木上號啕大哭:「娘啊,我對不起你,對不起父老鄉親。」哭畢,他跪在朱熹面前,掏出一把匕首,當眾削下自己的右手食指,決心今後要改惡從善。朱熹忙扶起劉二。為他拭凈臉上的淚水,這時鞭炮齊鳴,紙錢飄飛,朱熹領著眾鄉親把劉二老母的棺木送入墓地。

此次喪事辦得既風光又節儉,僅用去二兩銀子。朱熹見劉二家一貧如洗,又拿了十兩銀子給劉二,讓他做點小生意。劉二聽從朱熹勸導。果然改惡從善,金盆洗水。朱熹又將剩下的四百八十八兩銀子如數交給村祠堂,交代鄉老用這些錢贍養孤寡老人。他還不收分文束修(這個字是月字底),招了十餘名貧寒的三溪農家子弟,教他們讀書寫字。每天上完課,讓這些學生幫助村中的老劈柴挑水。在朱熹的教化下,三溪的鄉風越來越好。年老孤獨的人,每日只要將菜籃掛在門前,就有人代為買菜。水缸的水快用盡時,只要將缸蓋揭開,就人有代為挑水。這種鄉風一直流傳到今天。

再說那邱八,後來把墨竹帶到臨安,當作貢品獻給朝廷,被皇上封了個七品芝麻官,候補閩清知縣。誰知那墨竹種下不到兩個月,竹竿的顏色就褪了。皇上龍顏大怒,立即降旨將邱八凌遲示眾。

三溪紫陽閣外如今仍有墨竹。不少人從這里掘了墨竹移栽到家中,大都種不活。活了的過兩三個月後,竹子也褪盡了墨色。更有趣的是從朱熹種竹到今天,一千多年過去了,那叢墨竹仍舊只是九九八十一株。一株不增,一株不減。你說奇怪不奇怪?長樂民間故事分享之第三篇

徐承禧自題求雨詩
光緒二年,長樂調來個新知縣,叫徐承禧。徐知縣剛上任,下長樂一帶就遇上百年不遇的旱災。五十餘天滴雨未下,土地龜裂河底朝天,連榕樹都耷拉著枝丫。百姓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紛紛結伴到縣衙請徐知縣為民祈雨。

徐知縣聽了民眾的呼聲後,胸中憋者股悶氣。這徐知縣是江寧(南京)六合監生,幼年時接受了當時西方的新思想,不信邪,不信鬼,自然也不相信祈雨這一民間陋俗。然而公開反對顯然違背民願。這該怎麼辦?……天氣悶熱,連從江邊吹來的風也是熱辣辣的,帶著種烤焦的煙葉的味兒。徐知縣吸了口乾燥的熱風後,驅散了胸中的悶氣,腦子開始變清醒了:天氣這么乾燥,這雨一時半刻是下不了的。天不下雨,祈雨不靈,那時就好辦事。一條在他心中醞釀許久的方案也考慮周全!想到這里,徐知縣嘴角漾出一絲讓人不易覺察的微笑:「好吧,就依你們一回。」

祈雨先要沐浴齋戒,然後腳穿芒鞋,坐上拆去遮陽蓋的四抬大轎前往三溪天龍井。天龍井離縣城有五十里路。路途遙遠。五更雞剛鳴,徐知縣就乘轎出發了,到達天龍井時,已日出三竿了。溪邊,早搭起座高達三丈三尺的祈雨壇,上面擺著不少豬頭羊頭。聽說知縣要來祈雨,老百姓爭相趕來觀看,沿溪兩岸跪滿了民眾,萬頭攢動。傳說這天龍井底下蟄伏著一條烏龍。祈雨十分靈驗。

徐知縣在一群紳老陪伴下健步登上祈雨壇,燃香拜過天地後,在烈日下跪著禱告……隨著一聲螺號長鳴,人們紛紛搬起祭雨壇上的豬頭羊頭扔到溪中。頓時鞭炮鳴鼓喧天。沿溪兩岸萬眾齊聲吶喊:「龍王爺快下雨!龍王爺快下雨!」喊聲震天動地。赤日炎炎似火燒,藍天底下不見一絲纖雲。整個大地像籠罩在蒸籠中似的,悶得人透不過氣來。徐知縣額上開始沁出串串豆粒大的汗珠,他望瞭望四周跪著禱告的民眾,心中卻火灼似的疼,連聲默念:愚蠢呀愚蠢!

知縣祈雨過後三日,依然赤日炎炎,不見半點雨絲。第四天一早,縣衙門外出現了一道白字詩:
徐老真不通,祈雨祈南風。
白天好曬霉,夜晚好涼風。
這首白字詩很有韻味,百姓爭相觀看。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不到半天時間傳遍整個縣城。衙差急忙揭下這首白字詩呈給徐知縣。徐知縣微微一笑,望也不望一下白字詩,連擊數下巴掌:「妙哉!此乃天助我也!」竟樂得手舞足蹈,站在一旁的衙差也跟著傻笑。

見衙差轉身要走,徐知縣忙又將他喚住:「且慢走!」語畢,他從幾案上抓起把狼毫筆,隨手也寫下一詩,叫衙差貼在原來地方。那詩是這樣寫的:
百姓你莫癲,本縣不是仙;
祈雨體民意,靠人不靠天。
徐知縣的詩同樣吸引了不少百姓圍觀,並且也很快傳誦開了。通過此番祈雨,人們也從中受到一次很好的教育,明白老天是靠不住的。徐知縣見時機成熟了,開始著手實施他的方案。他召集來了各村鄉紳,發動下長樂一百另八鄉民眾自籌銀子修浚陳塘港,清理東、西兩湖。原來長樂雖然地處閩江南岸,但正中央綿亘著一座長達百餘里的董峰山,擋住了閩江滾滾東流之水。下長樂數萬十畝土地平日灌溉全靠陳塘港,東、西兩湖。陳塘港多年失修,四處漏水,東、西兩湖淤積嚴重,原先一千餘畝的湖面現今剩下不足三百畝,一遇天旱,數十萬畝望天田便顆粒無收。徐知縣一接任,就准備修浚陳塘港,清理東、西兩湖。但此時大清王朝尾了。官貪民困,各地兵荒馬亂,國庫空虛,寅吃卯糧。官府哪裡能拿出這一大筆錢來?只好交這一計劃暫擱下了。沒想到這場大旱幫了徐知縣的忙。

紳老們聽徐知縣暢談興修水利的一席話後齊聲稱贊,更為他的一片愛民之心所感動。各村紛紛捐著出祠堂銀。徐知縣當場捐出一年俸銀。銀子不夠,官府又張貼布告:凡受益田地,每畝收捐銀半兩,沒錢的可以等下季收成時用稻穀抵替。很快就湊足了銀子。眾人拾柴火焰高,下長樂一百另八鄉民眾僅用三個月時間就修浚了陳塘港,清理完東、西兩湖。第二年,盡管仍是大旱之年,下長樂一帶郊原水足,田園豐收。金峰市場上一斗米只賣四個銅錢。

列位現在要問:那第一首詩白字詩是究竟是誰寫的?這一首詩也是徐知縣寫的。他會寫好幾種字體,寫成後讓師爺找人在夜深人靜時貼到衙門外。第一首詩算投石問路,第二首詩如同煽風點火。因為這時百姓已開始覺悟了。就這樣,徐知縣沒花官府一文錢就為長樂民眾辦了一樁實事、好事。至今長樂人民仍然懷念這位心地善良的清官。長樂村西,有一條小溪。溪上有一座小橋,千百年來,當地人都叫它「降龍橋」。說起它的來歷,卻有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
不知那朝那代,在溪邊的一座祠堂里,一位老秀才教著十多位蒙童。這些蒙童都是十二、三歲光景,正是貪玩的年齡。其中有二位生得與眾不同。一位面如重棗、眼如銅鈴,其父為他取了一個單名——霸。另一位姓金,本村人氏,也是一個單名,叫做恩。長得是眉如刀劍、鼻如山樑,透著一股豪俠之氣。二人平時十分要好。

話說某年四月的一天午後,老先生犯春困,不覺在教案上打起盹來。李霸見有機可乘,便對金恩說,我們何不出去嬉一會。金恩正有此意。於是二人便悄悄溜出大門,來到綠茵茵的小溪灘上玩耍起來。正玩得興頭之上,李霸忽然跳了起來,不顧溪水寒泠,涉過齊膝深的小溪,往對岸沖去。原來,對岸沙灘上卧著一個如鵝卵大小的蛋。李霸撿起蛋,滿臉洋溢著笑意,回到了金恩的身旁。金恩感到好奇,定要仔細看看。一個不願,一個要看,漸漸地爭奪起來。李霸東躲西藏,慌亂無措中,把蛋連殼吞咽下肚。然後做著鬼臉,朝著金恩晃動雙手,一臉得意。

突然,滿臉得意的李霸現出痛苦之色,兩眼發赤,汗如雨下,口中連連狂叫,直痛得在地上打滾。狂亂中,李霸滾進溪中。不知為何,李霸的身子一碰到溪水,疼痛就消除了,只是感到口渴的要命。他便大口大口地喝著溪水,不過一頓飯的功夫,整條小溪便被他喝得見了底。望著被自己喝乾的溪底,李霸意猶未盡地站了起來,整個身上噼啪噼啪地響著,頭上冒出了角,身上長出了鱗。口中連連嚎叫:「我要變成巨龍也!」金恩由同情到驚呆,現在已經十分鎮定。看到李霸這好同窗變成這副怪樣,發怒道:「你好好地也就罷了,如作惡,我定要學好法術,把你除掉!」李霸變成虯龍後,便一刻也停頓不住,騰身而起,呼呼地向著北方而去。所過之處,狂風大作,大雨傾盆,大樹折斷,房屋倒塌,人煙之處一片哭聲。不過幾個時辰,虯龍便來到了江西五嶺山,潛伏在深山中修煉了。

再說金恩眼見李霸變成惡龍,騰飛而去,肯定去深山修煉,將來必成禍害。於是他立下決心,要尋師學藝,為民除害。第二日,金恩即拜別先生和父母鄉鄰,往峨眉山尋師去。金恩一路餐風露宿,直走了半年多,來到四川峨眉山地界。

金恩聽人說峨眉山是一座仙山,上有神仙高人。心想,今日來到仙山,肯定能尋到師傅,便把一顆半年多懸掛著的心放了下來。在山腳摘些野果充飢後,找一個叢草厚處躺下身子,便沉沉地睡了過去。不知睡得多少個時辰,迷糊中,只覺一陣狂風刮過身邊,金恩「嗖」地一下坐直身子,只見一隻猛虎,朝他撲將過來。金恩本能地一躲,然而朝著山坡滾了下去,躲過了猛虎鋒利的一爪。猛虎因長時間未曾進食,今天碰到如此美味,怎肯輕易放過。便「嗖嗖」地從高坡上往下猛撲。就在金恩眼看被猛虎撕咬的緊急關頭,一位白發老人從天而降,驅走了畜生。金恩驚飛的魂魄剛收進胸腔,顧不得道謝救命之恩,朝著白發老人倒地便拜。原來,這位老人不是別人,正是得道的峨眉老祖。當峨眉老祖問清金恩的身世和來到峨眉的緣由後,面露喜色道:「看你雖然瘦小,卻天資聰穎,又有為民除害之志,我且答應你。」金恩歡天喜地地隨師傅峨眉老祖來到一處險峻的洞穴,安下心來學習法術。

金恩在峨眉山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不知不覺已過了三年。這三年中,李霸變成的虯龍也在刻苦修煉。在江西境內,穿山進谷,掀起多少惡浪。所過之處,洪水漫天,淹沒了多少良田,毀壞了多少莊稼,使萬千百姓流離失所。

一天,峨眉老祖屈指一算,發現虯龍作惡太過。心中有意叫徒弟金恩前往除害,便由身邊小童叫來金恩。待金恩拜過師傅,峨眉老祖對金恩言道:「金兒,你在山上學道已有三載,下面虯龍作惡太甚,你願不願意下山,降伏惡龍,為民除害?」金恩大喜過望,心中想,三年夙願就要實現,哪有不允之理,便連連點頭一口應承。峨眉老祖見徒兒應允,便吩咐小童拿出秘藏寶物,一為斬妖劍,一為鐵蜈蚣,贈與金恩:「你帶在身邊,如此,如此,趕快去吧!」

金恩當即拜別師傅,不過幾個時辰,騰雲來到江西地界。只見村莊里房屋成片坍塌,瓦礫成堆,良田毀壞,成為沙灘,百姓們衣不蔽體,艱難度日。真是滿目瘡痍,慘不堪言。看到如此景象,金恩除惡之念更加迫切。於是,駕著雲頭四處探查。一日,來到一處高山之顛,睜著朗目張望,只見離此約有五里之地的正前方一處山谷之上,濃雲密布,轟隆之聲不絕於耳,金恩斷定惡龍十有八九在此,於是一個跳躍便飛向虯龍藏身之谷。只見溪邊、山邊人畜斷首離肢,山羊、麂、鹿等動物橫七豎八,溪流中的水也染成了血紅一片。正當金恩四處張望之時,忽聽一聲巨吼,山嶽震動,森林呼嘯,一條巨龍從溪中翻騰而起,朝著金恩張牙舞爪沖來。金恩大吃一驚,定了定神,只見此條巨龍正是同窗李霸當初所變。便大喝道:「李霸,你這畜生,現變為巨龍,也該想想前身,爾等如此作惡,該當何罪!」虯龍一見金恩,想起當初變身之時金恩所說的話,心中大為恐慌,今日相遇,金恩必定有備而來,便壓住恐慌之心,斗膽答道:「我們乃有同窗之誼,凡事可以商量,不要失去舊情,我成今日光景,也怪你當初搶怪蛋急迫。此是天意,望你見諒。」

金恩聞聽此言,更是火冒三丈。心想,李霸現乃巨龍,早已失去人性,哪還有聽規勸之心。便不再饒舌,咬牙切齒,舉著三尺青鋒斬妖劍,朝著虯龍三寸喉部猛力刺去。這邊虯龍把頭一擺,避開劍鋒,須發戟張,眼如銅鈴,爪若鋼鉤,瞭牙外露,張牙舞爪,口噴毒液,朝著金恩盤飛而至。金恩使出峨眉劍法,上下左右,有如一團火球,護住身心,並不時覷隙朝著虯龍致命處劈刺。一人一龍奮力拚搏,一直鬥了三百餘個回合。直斗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金恩越戰越勇,斬妖劍顯出神奇,一道金光,直射虯龍雙眼。虯龍只覺眼前金光直逼,頓時頭昏目眩,天旋地轉。心中所念,如不及早抽身,必將斃命於此。於是,虛晃一槍,一聲長吼,趁機掉頭而去,使出吃奶之力,順著浙江方向,緊裹團團烏雲,騰空而跑。

金恩在蛾眉山吃了三年苦頭,苦練收魔法術,為的是今天能一舉殲滅虯龍,眼看就要大功告成,那由虯龍自由來往,於是,駕起祥雲,朝著虯龍逃跑方向緊緊跟上。虯龍慌不擇路,循著舊路,向東直奔,經玉山,過衢州,直向龍游而來。在龍游上空見有一條小溪蜿蜒曲折,忙從高空落下,潛入小溪,順流而逃。所過之處,掀起了多少風浪,傷及了無數眾生。此情此景,更觸怒了金恩,他加速法力直追。怎奈虯龍逃命心切,又加上山溪蜿蜒曲折,虯龍遇水如虎添翼,漸漸地把金恩甩在了後面。

峨眉老祖雖在萬里之外,這邊金恩斗虯龍的一舉一動、一招一式都瞭然於胸。此時他看到金恩被虯龍遠遠的甩開,如不及時設法,虯龍定會尋機隱藏,銷聲匿跡,到時三年的心血化為烏有,豈不對自己的名譽大大損傷。於是急忙喚來執法小童,如此這般吩咐一番。執法小童聽從師傅教導,火速來到長樂村西,取來一塊紅岩石,鎮在村口,伸出食指,遙空劃動,紅岩石上頓現閃耀著金光的五個大字「泰山石敢當」。執法小童布置好「泰山石」,來到小橋上,在橋墩上帖上「靈符」,然後盤坐在橋上,口中念念有詞。

執法小童剛布置完畢,虯龍剛好飛到。他正欲穿村而過,只見村口一道金光擋住了去路。虯龍定神一看,金光之中一塊石碑高大屹立,「泰山石敢當」五個大字顯出無比威力。虯龍知道不妙,一個轉身,直向小橋而來,竟欲穿過橋洞,遁水而去。不料執法童子雙手合十,口中吐出震耳的咒語,擋住了去路。虯龍一個翻躍,盤轉身子,向後撤退。此時,金恩已經追到。虯龍見前有追兵,後有護將,只有提起精神,一聲巨吼,騰起長身,伸出巨爪,從高空直向金恩狂抓而下。金恩看到虯龍這架勢,心中一驚,知道虯龍乃是拚死戰法,便急忙架起斬妖劍,護住頭部,取出鐵蜈蚣,投向空中。虯龍一見鐵蜈蚣,情知不妙,再斗下去也是枉然,便落到地面,點頭投降。金恩把虯龍鎖住,關在小溪邊的翠屏洞中。
至今,金恩使用的鐵蜈蚣還插在橋梁中。從此,長樂橋被人們叫作「降龍橋」。

❸ 水蜈蚣是什麼東西

水蜈蚣.植物
【別名】:水蜈蚣、蜈蚣草(通稱)、無頭厚香(潮汕)、三莢草、金鈕草、散寒草、無頭厚香(南澳)、三星草、三須蜈蚣(海豐)、三莢草、三棱草、梳子草、耙齒草(惠陽)、三莢草、水蜈蚣、瘧疾草、三星草、頂棍草(湛江)、三星草、三莢草、頂棍草(廣州)、發汗草、散寒草、三角草、三莢草、瘧疾草(萬山島)、三莢草、入地蜈蚣、水蜈蚣、頂棍草(陽春)、三莢球(曲江)、三角草(連山、韶關、仁化)、水蜈蚣(佛岡)、水土香(廈門)、耙齒癀(廈門、漳州、同安)、三角草(同安、永安、長汀、建陽、壽寧)、一粒珠(莆田、古田)、金鈕草(龍海、福州、仙游、霞浦、政和、古田)、金鈕草(廣西梧州)。
【科屬】:莎草科(Cyperaceae),水蜈蚣屬
【分布】:生長於水邊、略旁、水田及曠野濕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廣西、廣東、四川、雲南、東北等省區。
【植物形態】:水娛蚣
,莎草科多年生草本,叢生。根莖帶紫色,生須根。莖瘦長,禿凈,高10~50厘米,三棱形,芳香。葉質軟,狹線形,長短不一,長3~10厘米,寬1.5~3毫米,末端漸尖,下部帶紫色,鞘狀。頭狀花序,單生,卵形,綠色,長4~8毫米,稠密;總苞3片,葉狀,連接穗下,長2~16厘米,往往外向開展;小穗極多數,長橢圓形,長約3毫米,成熟後全穗脫落;花穎4枚,呈舟狀的卵形,脊無翼,具小刺,2列,相對排列於軸上,背淺綠色,先端尖,下部2枚具不發育花,中部1枚具發育花,上端的僅具雄蕊;花無被,雄蕊3,花絲細長絲狀,葯橢圓形;雌蕊1,花柱細長,與花絲等長,柱頭二歧。瘦果呈稍壓扁的倒卵形,褐色。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葯用】:本品辛平,有疏風解表、清熱利濕、止咳化痰、祛瘀消腫的功用。主治瘧疾、感冒、支氣管炎、百日咳、痢疾、肝炎、乳糜尿、熱淋、沙淋、腎炎、風濕關節炎、疔瘡等症。
【單方驗方】:
1、治瘧疾:水蜈蚣30克,水煎,於瘧疾發作前4-8小時服。
2、治痢疾:鮮水蜈蚣30-45克,冰糖15克,水燉1小時服。
3、治百日咳、支氣管炎、咳嗽:水蜈蚣60克,用水2碗、煎半碗,1日分3次沖紅糖服。
4、治風熱感冒:水蜈蚣30克,紫蘇葉15克,生薑3片,水煎服。
5、漢乳糜尿:水蜈蚣、龍眼肉或烏棗各60克,水煎服,每日劑,連服15天。
6、治風濕骨痛:水蜈蚣30-60克,水煎服。
7、預防瘧疾:水蜈蚣、雞掇鼻(倒扣草)各30克,水煎服,每日劑,連服2日。隔半月後,如前法,再服1次。
8、治瘡瘍腫毒:水蜈蚣、香蕉根,搗爛,敷患處。
9、治足底踮傷:水蜈蚣、生艾各等量、蘇打少許,捶冷飯貼之。
10、治刀傷骨折:鮮水蜈蚣搗爛包患處,每日換葯2次。
11、治蛇傷:水蜈蚣60克,搗爛沖酒60克,一半內服,一半敷傷口周圍。
12、治蕁麻疹:水蜈蚣30克,金花草50克。先取水蜈蚣30克水煎服,留渣再加金花草,煎水洗患處。
本品內服常用量30-60克。外用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