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福州風俗文化
隨著我市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和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市政建設也取得了巨大進展,舊城改造與新城區建設同時進行,城區面積由原來的4.6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10平方公里多,新建擴建了十多條主幹道和三十多條次幹道,改造了近百條小街巷,成片的舊城區被改造成新的住宅區,街路兩側高樓林立,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與此同時,地名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成片的地名實體消失了,一個個新的地名應運而生。撤縣建市以來,福清市地名辦為規范城區街巷道路名稱做了大量工作。1995年7月,根據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地名管理條例》和1988年省政府頒布的《福建省地名管理規定》以及1992年福州市頒布的《福州市地名管理辦法》中的有關規定,本著「突出特點,注重歷史,照顧習慣,保持穩定,體現規劃」的原則,對融城城區內主要街道草擬了名稱,分別有:
一拂街、東門街、利橋街、後埔街、文興街、水陸街(西門街)、小橋街和鳳凰路、江濱路、龍興路、龍旺路、龍山路、融北路、下橋路、利民路、玉屏路、鳳北路、龍華路、東皋路、孤山路、鴻商路、玉塘路、城隍路、金墩路、田墘路、龍津路、向陽路、鳳南路、融西路、龍門路、橋溪路、江南路、天寶路、雙旌路、福山路、永安巷、永居巷、永樂巷、永業巷等7街28路4巷。六年來,這些名稱在城區建設中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如今,寬闊的街道車水馬龍,石板的巷道不復存在,代之以整潔的水泥路。賣茶食的小伙腳上穿的是皮鞋,筐子架在自行車後座的兩邊,一邊踩車一邊很傳統地吆喝:「茶食、茶食!」公交車穿梭於各主要街道,新建的向高街古香古色和現代氣息和諧交融。在它的旁邊,依託豆區名園,誕生了一條古玩街,與瑞雲塔前、黃閣重綸下的利橋街相呼應、相媲美。
(三)
融城的街巷道名,或依地勢地貌而命名,或據實際功用而稱謂,或具紀念意義,或為祈求吉祥如意,爭奇斗艷,意味深長。如雙旌路,東從南門橋南頭接江南路,西至雙旌山東麓,雙旌山系福清形勝之一,故路以山名。後埔街,原名夏鋪街,古為夏氏集居地,街路兩旁多為夏姓開設的店鋪,故名。因「夏」與「後」諧音乃漸成後埔街,「文革」間曾改名反帝路,1987年又改為後埔路,現恢復原名。江濱路,舊時為紀念邑人明內閣首輔葉向高,以向高號台山為名,稱台山路,民國間為紀念孫中山,改名中山路,後又名環城路,「文革」期間改名解放路,1979年恢復環城路。永安巷、永居巷、永樂巷、永業巷則以「安居樂業」四字冠「永」定名,表示居民住戶美好的心願。
在現有的街巷中,已很難找到往昔的影子了。但在沿用小橋、產塘、後埔街名的同時,有一條貫穿城區東西的街道卻越來越長,越來越漂亮,那就是一拂街。
一拂街,原名一拂路,東從華僑影劇院接東門街,西至湖濱霞接江濱路,全長0.8公里,舊時分段曾名曰學前街、福新街、府前街、魚市街、市心街、宦街等。這條街道的名稱,是為紀念北宋時福清名人鄭俠而起的,八十年代末將橫亘在縣府前的整條大街,取消各街段名稱,統稱為一拂街。1993年對一拂路西部的湖濱霞進行改造,成為一拂路西頭一小段,故再取消湖濱霞之名,歸一拂街。
紀念鄭俠為何要叫「一拂街」呢?因為鄭俠號稱「一拂先生」,這里有一段感人的傳說。
鄭俠,北宋時本縣海口人。生性耿直,一身正氣,治平四年(1067)二十七歲中進士,因關心民間疾苦,痛斥官場邪惡,向皇帝進了「流民圖」和「邪曲小人圖」,得罪了大官僚,被流放到瓊州,年過半百方獲准回京,蘇東坡保薦他到泉州當了教諭。不久,又受奸臣排擠,調回京城當看守城門的小吏。
鄭俠雖經磨難,脾氣卻越來越倔,梭角越磨越銳。有一回,他當面指斥當朝太師蔡京縱子作惡,得罪了這個奸臣。當鄭俠告老返鄉之時,蔡京攔在路上,要檢查鄭俠的十個箱子,一番唇槍舌劍之後,蔡京蠻橫地打開了鄭俠的御封箱子。誰知開了九箱,全是瓦礫石塊,最後一箱打開,只見文房四寶和書籍一應俱全,蔡京以為珍寶必在箱底,翻出之後,竟是一塵拂,鄭俠悠然自得地說:「下官一身干凈,就靠此物,時時勤拂拭,不使染塵埃。」說罷,手持塵拂往蔡京身上一拂,哈哈大笑:「可惜大人一身塵積太厚,無法拂除。」蔡京張口結舌,在圍觀民眾的譏笑聲中灰溜溜地走了。
這就是「一拂先生」和一拂街的由來,為民請命,一身正氣的一拂先生將永駐家鄉人民心間。福清市委市政府體民心順民意為清廉為政的鄭俠塑像,安放在街心公園東南角,面對一拂街人來人往,觀太平盛世融城繁華,共享改革開放成果,而一拂路,就是一拂先生鑲嵌在玉融大地上的豐碑。
融城七街三十六巷,如閩劇曲調如訴如泣,是史詩偉章如歌如頌。愛我融城,讓七街三十六巷美如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