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教一些空手道的問題
空手道是巧妙應用拳、腳,探究勝負的原理,進而達到超越勝敗的境地,是磨練精神、體魄、技術,探究真、善、美的動態的禪道。通過不懈的鍛鍊、嚴格艱辛的競技,掌握高級的護身之技,養成強健的身體和健全的精神,以信心和勇氣努力實踐,從而為人類社會的正義、和平、發展作出積極貢獻。」這是日本空手道家對空手道的一種解釋。
空手道包含有格鬥、健身和人格修養之價值。從事空手道練習者的原始動機可能不盡相同,但空手道本身就是一個徒手格鬥的技術體系,健身與人格修養是通過磨練這個技術體系來完成。既然如此,在空手道之前冠以「格鬥」二字是否有嘩眾取寵之嫌?否!相對於以型(套路)為練習主體,對抗以「寸止」(即在擊中對方前一寸處停住)為判定方式的傳統空手道,本書介紹給讀者的是另外群重空手道的技術體系。
格鬥空手道吸取了傳統空手道中簡捷的擊打和防守技術,圍繞簡捷有效技術的應用形成訓練體系,不練套路或是在掌握了格鬥技術之後再練。在對抗比賽上,格鬥空手道突出之點在於採用直接擊打制。有戴護具的直接擊打,有不戴護具的直接擊打。技術以踢、打為主,有的流派還可以用快摔。與我國現行的散打比賽十分相近。但可用肘撞、膝頂,重擊打效果。相對於我國散手清晰地擊中對方即得分,他們要擊得對方倒地或擊得對失防守意識才取得「有效」。
格鬥空手道的發展,再次表現出日本民族善於借鑒、兼容他人所長的優秀才智。他們在保持傳統空手道禮儀、精神和基本技術的基礎上,兼收並蓄各種徒手博擊術之優點。他們與泰拳選手交戰,送優秀選手到泰國訓練;他們取吸拳擊訓練體系的特點,改造傳統的訓練方式;他們與韓國的跆拳道交流,汲取有益的養分;他們在歐美大地推廣空手道,又吸收那些自由奔放民族博擊術的新鮮血液;我國的一些代統技法,如卧地剪腿、搶背擊胸等技術,也已屢屢在他們的比賽中出現。他們重視吸取現代運動訓練學的方法,重視全面發展選手們的身體素質。這種空手道囑然曾被日本武道界的一些賽說成「沒有傳統、沒有思想,穿著空手道衣的雜牌貨」,但許多日本青年認為要學自衛格鬥術,必須學習「格鬥空手道」。
在日本,格鬥空手道亦稱「實戰空手道」、「打架空手道」、「極真會空手道」、「硬式空手道」等。
摘自格鬥空手道一書。
空手道流派簡介
現存在日本本土的主要流派大致有剛柔流、糸東流、松濤館流、和道流、神道自然流、少林寺流等不計其數。
這些流派的起源和系統,大致上可分為首裏手、那霸手、泊手三大門派。這三個系統總稱為「沖繩手」或「琉球拳法」,然而琉球拳法的母體是中國拳法。
剛柔流
武術家東恩納寬量在22歲時(1874年)到中國福州習武。37歲時返回沖繩,教授。他所教之武術被尊稱為「那霸手」;「那霸手」傳到其首徒宮城長順後,於1930年正式改稱為剛柔流,而他亦被尊稱為剛柔流之流祖。
剛柔流的始創者宮城長順,明治二十一年(1888) 出生於琉球縣。十四歲加入那霸手名手東恩納寬量門下。十八歲赴褔建省,學習兩年中國古拳法。歸國後,將獨特的技法唐手系統化。昭和十年(1935)武德祭之前,創流派名為「剛柔流」。目前流派中較為活躍的分支有剛柔會、剛柔館、剛柔聯盟、正剛會及琉球剛柔流。
上地流
上地流是在大正時代以流傳過去日本的中國拳法為母體的。上地流起源於上地完文(1877~1948),基本上傳承於中國南派拳法,上地完文也曾數次至中國習武.。
糸東流
系東流是由摩文仁賢和,將他的二位老師糸洲氏(首裏手)洲安恆的小林流,和東恩納氏(那霸手)的剛柔流,姓名取頭一字做為流派名稱,以綜合兩派的優點所開創的流派,故名為「系」東。摩文仁賢和(1890~1952)為創始人。
松濤流
松濤館流館,是由把沖繩唐手(空手竟)介紹到日本本土的第一功臣-船越義珍所直屬的流派。松濤館創始人船越義珍傳承於「系」洲安恆,集合少部份剛柔流技法後,定下了松濤館空手的雛型。摩文仁賢和經常與船越交流,因此「系」東與松濤使用類似的型。船越也將唐手改名為空手,並將柔道的色帶系統帶入空手道。
和道流 神道自然流
和道流以及神道自然流,則是以船越糸統綜合古流柔術所產生的二個新流派。其開山祖師大冢博紀(和道流)及小西良助(神道自然流)目前仍然健在。
和道流為大冢博紀所創。大冢博紀(1892~1982)加入松濤館前即為柔術好手,為了將實戰對打加入松濤館的課程,幾乎與船越反目成仇。後來揉合柔術技法與空手道,自創了和道流。
極真派
極真會為大山倍達(1923~1994)所創,大山本是韓國人,於日據時代移居日本,在早稻田大學習松濤流後,創下了偏重實戰的極真會。
文章摘自於網路整理而成,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