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倉山城門書法紙哪裡能買到
擴展閱讀
蒼南到杭州東要多久 2024-11-27 14:37:01
北京二審上訴到哪個法院 2024-11-27 14:25:59

福州倉山城門書法紙哪裡能買到

發布時間: 2024-11-27 12:25:02

Ⅰ 急需:福州地名的資料!!!!!!!

福州地名浩繁而有趣,一九八0年普查資料,福州地名計有4260多條。《七閩現代骨董錄》載.過去福州民間把地名串編起來的,「進京路引」,這里不妨摘錄一段:「青圃藍圃慢慢行,烏龍過江三角埕,黃山城門鄉下路,後琯直達白湖亭,下渡紅牆十錦廟,梅塢過嶺倉前橋,中洲大橋設稅館,中亭街魚貨兩邊排,小橋左邊排水果,安民崎頂掛退衣,橫街幾家酒米店,惠澤境內剔棕毛,文山橫山吉祥山,吉祥山下鑄銅鑼,茶亭粉店多熱鬧,福德橋邊祖廟前,洗馬六柱九仙鋪,斗中街一派制頭梳,月爿池幾家銅鈷店,闖進南關一座城……從南到北一直念到省外。通過這段,「路引」,我們對解放前福州地名和市貌可略見一斑。
有人利用福州地名串成對聯,譜寫詩詞和對子,如:「竹橫前後嶼,柳倒大小橋」。上聯嵌竹嶼、橫嶼、前嶼、後嶼等四個嶼名,下聯列柳橋、倒橋、大橋、小橋等橋名。又如,「路有東、北大,街分上、下杭。藤結上中下,門辟東西南」。分別點出東大路、北太路、上杭街、下杭街、上藤路、中藤路、下藤路.東門街、西門街和南門街。這類聯對既饒風趣,又便於記憶。
pppp有的單個地名也可配成有趣的對子,如:蛇山對猴嶼,碗弄對桶
街,鳳凰池對麒麟弄,野貓弄對春牛亭,白鴿樹對鯉魚廟等等。
至於用數字命名的地名,也是遍及各處,如一真庵、二橋亭、三叉街、四寶園、五柱廳、六印路、七間里、八角井、九獅廟、十錦祠。
pppp福州地名和店名多冠以「三」,「三」字在福州話中和「生」同音,是吉利的字眼。如,福州戲班有「三賽樂」,澡堂有「三合泉」,布店有「三多」,點心店有「三成炳」、「三成協」,地名有:三坊七巷、三叉街、三保街、三角井、三門里、三合弄、三條檔、三角池、三牧坊、三座排、三民里、三縣洲、三穿井、三興弄、三通橋、三和巷、三官堂、三角坂、三捷透、三邊洲、三一弄、三座厝、三官巷、三眼井、三角埕、三門橋等。
ppp更有意思的是,民間還常利用地方特點編成歇後語來說明生活中某些現象,例如:「烏尾里推刀——推到底」,(指責推辭責任的人)「下渡尾迎神——好看在後」,「黃巷逐豬——兩頭跑」,「鼓樓前拾柴屑——自幼結識肝膽兄弟」,「聖君殿水—一雙頭潮」等等。這些都已成為福州人民的口頭語。

福州,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陸、空交通樞紐。三山傲首挺立,閩江穿流城區,白塔、烏塔,兩塔對峙,構成榕城獨特的「三山兩塔一條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設、山水靈秀、氣勢非凡,素有「東南都會」」福地寶城」之美譽。 福州,現轄五區二市六縣(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五個區,福清、長樂兩市,閩候、羅源、連江、平潭、閩清、永泰六個縣)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萬,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萬。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後裔無諸(受封為閩越王)在此築城建都,稱為「冶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稱「福州」。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夾城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石山、屏山圍在城中,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別名。因王審知受封閩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的「閩國」,定都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了「閩都」之稱。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發動市民廣植榕樹後「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又得「榕城」之美稱。
福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著歷代英才。他們中有五代開閩的王審知,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等等,僅宋、明、清3個朝代,福州籍進士達3632人,其中狀元7人,位居全國各州府的前列,近現代名人燦若繁星,舉不勝舉。福州又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從清朝到民國先後13任海軍總長、次長、總司令為福州人囊括。1991年,國家對近現代中國傑出專家學者所作的統計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學部委員、院士47人,均列全國各城市的前茅。
福州名勝古跡眾多,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觀與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互相融合、交相輝映。至今許多文物名勝古跡仍完好無損。據普查統計,已發現古遺址、古建築、古墓群等各類文物點4497處。其中有新石器時代遺址81處;商周遺址67處;宋至清代木構古建築2040處。唐至清代的古塔、經幢64座,古橋354座。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保護單位54處。著名的文物有:建於1000年前的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華林寺,立於1000年前的,被譽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琅峫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稱為書法藝術「世寶」的唐篆書法名家李陽冰親書的烏石山摩崖石刻,閩候縣曇石村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遺址等。
福州臨江吻海,閩江橫貫城區,年均徑流量600多億立方米,海洋面積近1.2萬平方公里,水產魚類620多種,是全國三大海水養殖基地之一。海岸線長達1137公里,有可建萬噸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處。福州與台灣島一水相連,東澳港至台灣新竹僅70海里。馬尾港距香港488海里,距上海433海里,是溝通中國與亞太地區的海上樞紐。歷代到海外謀生創業者眾多,如今已有250多萬僑胞分布在世界各地。歸僑、僑眷和港澳眷屬近百萬人,在台灣地區有60多萬福州鄉親。
福州氣候宜人,綠樹長青,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全年無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1700-1980小時,相對濕度77%。年平均氣溫為19.6℃,最時是1月份平均氣溫為10.5℃,最熱時是7月份平均氣溫為26.8℃,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農作物一年三熟,四季瓜果飄香,四時蔬菜紛呈。福州山地佔80%,森林資源十分豐富。
福州是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也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旅遊城市。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豐富,山水特色凸顯,左旗(旗山)、右鼓(鼓山)、北蓮(蓮花峰)南虎(五虎山)拱衛,盆地面積1440平方公里。閩江橫陳,吉祥山、煙台山、高蓋山、五虎山逐案抬升,烏石山、於山分列左右。白塔、烏塔各置東西,晉安河、白馬河如蛟龍出水,以屏山為珠,呈「雙龍戲珠」之勢。福州的第一勝景鼓山,國家級重點佛教寺院西禪寺早已蜚聲海內外。市區的西湖公園、左海公園、森林公園、溫泉公園、鱷魚公園各具特色,景色千姿百態。郊縣平潭海壇度假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還有省級風景名勝福清石竹山、連江青芝山、永泰青雲山、閩候十八重溪等等。這些名山秀水風景如畫,與悠久的歷史,多彩的文化相映生輝,吸引著無數中外旅遊觀光者。
福州民間工藝久負盛名,傳統的工藝品脫胎漆器、角梳、紙傘被稱為「福州三寶」。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壽山石雕和200多年歷史的脫胎漆器名揚中外,與軟木畫被稱為「榕城三絕」。還有歷史悠久的閩劇和評話,古典十番、福州尺唱等傳統藝術。而以福州菜餚為代表的閩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名菜「佛跳牆」名揚海內外。魚丸、太平燕、鼎邊糊、線面等是獨具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福州還是全國三大溫泉區之一,溫泉分布在方圓約9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這在國內外大中城市中也是罕見的。
福州為何稱「都」呢?原來,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時期,王審知隨兄王潮從王緒起兵南下入閩,於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後於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受封為閩王,建立閩國。因首都定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閩都」之稱。
此外,福州在我國歷史上還曾兩次被作為臨時首都。一次是宋代末年,即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陷了當時南宋政權的國都臨安(今杭州),恭帝趙顯及太後均被元兵俘虜,其兄趙昰於五月一日在福州登基,稱端宗皇帝。當時的福州成為臨時首都,改年號為「景炎」。但是,還不到半年時間,元兵又從浙江向福州進軍,十月攻破邵武城,經南平而下,於十一月逼近福州。當時閩府尹王剛中開城門投降,端宗皇帝從海路逃往廣東。
第二次福州被臨時定都的是在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五月。明朝的南都(今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被奉監國,於是在福州稱帝,改紀元為「隆武」,這就是南明王朝的「隆武皇帝」。同時改福建為「福京」,把福州的布政使官署作為皇帝行宮,並封一批文武官員要職,猶如京城規范。其中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受封為「平虜侯」,鄭成功賜為國姓(朱)。但不久,鄭芝龍叛變降清,形勢逆轉。仙霞嶺重關百里無一兵把守,隆武皇帝見勢不妙,決定離開臨時首都福州,經南平轉閩西。第二年,清兵攻入閩北建寧縣,並直驅南平,朱聿鍵皇帝倉卒逃往長汀,這年八月(1646年)他與愛妃曾氏皆被俘而死。
福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歷代以來它有十二個別稱:分別是「閩中」、「晉安」、「鳳城」、「三山」、「長樂」、「榕城」、「天興府」、「福安」、「閩海」、「閩州」、「泉州」、「左海」等。
「閩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個郡。七年後又增設四個郡,其中福建叫「閩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廣義上稱福建為「閩中」,而狹義上則稱福州為「閩中」。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荀鶴(846-904年)池州石埭人(今安徽太平),他旅居福州時留有一首描寫福州秋天的詩,題目就叫《閩中秋思》:「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說明當時福州稱「閩中」,秋色如畫,但一千多年前交通不便,故詩的最後稱「不堪行」。
「晉安」:魏晉南北朝時,晉人紛紛避戰亂從中原入閩,始稱「八姓入閩」,不少望族定居於福州今東門晉安河兩岸,故此時福州別稱「晉安」。
「鳳城」:晉代地理學生郭璞為福州勘察新城,擴大范圍。他在《遷城記》中說,福州「其城形狀,如鸞如鳳」。於是福州被人視為「鳳城」,如今福州許多地名還都帶「鳳」,如西門的「鳳凰池」,工業路一帶的「大鳳山」、「小鳳山」,東街有「鳳凰坊」,東門有「鳳邱山」,宋代朱熹在福州書有「鳳邱鶴林」,清代三牧坊有「鳳池書院」等。如今在閩江二橋南端聳立著一座「鳳鳴三山」的雕塑,象徵福州的南大門。
「三山」: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圍進一步擴大,把屏山、烏山、於山圈入城內,故此後福州便有「三山」之別稱。如今海外福州籍華僑聚集地行會組織仍稱「三山會館」。
「長樂」:公元933年,「開閩始祖」王審知死後,他的兒子王延鈞在福州稱帝,國號「閩」,改福州為「長樂」,所以這一歷史時期的「長樂」不是指今天的「長樂市」,而是指福州。
「榕城」:宋代治平年間,福州太守張伯玉發動居民「編戶植榕」,於是「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從此福州開始有「榕城」的別稱。
「福安」:南宋末年,元兵揮戈南下,民族英雄文天祥護送益王趙昰入閩,在福州建立臨時「國都」,將福州改為「福安」。 「天興府」: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1645年),明朝國都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在福州稱帝,改年號為「隆武」,稱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
「左海」:清代福州又有「左海」之別稱,因為我國古代地名以東西方位而定,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福州位於東海之濱,故稱「左海」。清末福州城曾聳立有一座石牌坊,上書「左海流芳」四個大字,以示福州人才輩出。林則徐紀念館的大門左邊上書「左海偉人」,原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人民日報》社長拓是福州人,他常用「左海」筆名發表文章。
「閩州」與「泉州」:唐代初年福州曾叫過「泉州」,但時間很短,到了唐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改「泉州」為「閩州」,把「泉州」這個名稱移給了現在閩南的泉州,直到唐代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改「閩州」為「福州」。
「閩海」:辛亥革命後,廢除舊府建置,改福州為「閩海道」,於是出現了「閩海」之別稱,它包括福州話流行的長樂、福清、閩清、永泰、連江、古田、屏南、羅源、閩侯、平漂等十個縣市,故在海外有「閩海十邑」之稱。
福州民間長期以來流傳「三山現,三山藏,三山看不見」的民謠。其中「三山現」指屏山、於山、烏山。這三山呈三足鼎峙於今八一七路的中軸線上,十分顯目,所以稱「現」。 而「三山藏」與「三山看不見」則向無定論,一般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根據清代林楓《榕城考古略》載:羅山、芝山、丁戊山為「三山藏」;靈山、鍾山、玉尺山為「看不見」;二說是根據明代何喬遠《閩書》載,以羅山、冶山、玉尺山為「三山藏」,以龍山、芝山、鍾山為「看不見」。不論哪種說法,其「藏」與「看不見」的三山,均系「三山現」(屏山、於山、烏山)的支脈,有的如崗阜,有的似山坡,隨著歷代道路的拓寬與民屋建築的稠密,這些小山或被削平,或被遮擋,以致變成「藏」與「看不見」了。現將它們的遺址介紹如下:
羅山,在今南門協和醫院後的一座小山崗。
冶山,在今鼓屏路省衛生廳後的小山。
玉尺山,又名閩山,在今光祿坊省高級法院圍牆內。
龍山,又稱靈山,在今鼓樓七星井巷內。
福州至今還保存了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和「朱紫坊」街區了。 「三坊七巷」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胸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塔巷、宮巷、吉庇巷。在這居民區內,坊雹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龐大規模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佔地40公頃,人口約1.4萬人,現有古民居268幢。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
「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冶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桂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後廳、正房、後房、左右披榭、前後天井。天井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為宅內交通樞紐,並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氣流暢,排水便利。室內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衣錦坊
衣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為文儒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寧時,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
光祿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
閩山保福寺遺址
楊橋巷
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巷古名登俊坊蒼,因西能楊橋而改名。在楊橋路與南後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後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你謝鑾恩。冰心小時候新加坡在這里住過,好居《我的故鄉》中,亦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巷道擴大為道路後,林覺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有相當部份被保存下來。
郎官巷
郎官巷,在楊橋巷南,南後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八一七北路東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能八一七北路鬧市區,西能南後街。據《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後改文興。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於此也。」此大塔位於巷北,並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徵。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後未見記載。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跡紀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 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傳有一首贊譽他詩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至今仍傳為美談。
黃巷
黃巷在塔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據志載。晉永嘉年間(307-312的)中原黃姓人家避亂入閩,落戶在此,故稱黃巷。唐代崇文館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里,黃巢兵入福州。「以璞儒者戒無毀,滅炬而過。」宋代崔大夫及第,一度改名新美坊,後稱新美里。明代侍郎薩琦亦居此巷。巷內有一「唐黃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還有人見過。
安民巷
安民巷位於黃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文儒坊相對,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據《福州地方誌》載:「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宮巷
宮巷在安民巷之南,東西兩端分別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後街相接。據清《榕場面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後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明得改英達。」
中亭街
這是一條富有傳奇色彩的商業古街。
這老福州人的心目中,中亭街就像一種商業象徵,時刻都在牽動著榕城關注的目光。
「擠得就像中亭街」——福州人至今仍流傳的這句口頭禪,形象地道出了這條古街的千載繁華和其特有的商賈氣息。
當城市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讓中亭街的商業地位漸漸為榕城人所淡忘的時候,世紀之交的一項浩大工程,再度讓這條古街成為榕城百姓矚目的焦點。
緣於宋代的中亭街是福州商業史的驕傲。當已經衰敗、破舊的中亭街即將揩去千年歲月風塵的時候, 我們不禁要為福州改造中亭街的浩大工程而歡呼。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面對殘酷無比的市場競爭,我們不禁又為中亭街能否復興千載繁華而憂思。我們知道,中亭街的再度輝煌,僅有歷史的沉澱和恢宏的建築是遠遠不夠的。她同樣需要准確的商業定位並歷經變幻莫測的商場洗禮。 畢竟,中亭街首先是商業街而不是觀光街。它的氣派和恢宏,並不一定與客流量成正比。
還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狼煙四起的榕城商界,再也不是靠某種地利或環境就能創造商業神話的時代。更何況,現在不少福州人還有購精品、名品到鼓樓的消費習慣——位處台江區的福州亞細亞購物廣場的沉淪,曾經讓福州不少商人發出「台江開不了高檔商業城」的感嘆。
大手筆的中亭街能否從此扭轉「乾坤」,一雪台江商界的「不白之冤」?
參考資料:http://www.2xy.cn/7cd_cn.asp?ArticleID=1432

Ⅱ 福州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有哪些

林則徐(1785年-1850年),清朝末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主持禁煙,是清末一代名臣、民族英雄。
嚴復,(1854年-1921年),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
陳寶琛(1848-1935)清末大臣、學者,閩派詩壇領袖之一。
林覺民(1887-1911)近代民主革命者,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此外,還有清末民初的華僑領袖、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黃乃裳;中國近代著名的海軍將領薩鎮冰;國民黨元老林森,商務印書館元老、出版家高夢旦,中國現代法醫學創始人林幾,中國現代天文學家張鈺哲,微生物學家、化學家、科普作家、詩人高士其、數學家陳景潤等等,不勝枚舉。

Ⅲ 羊  欣(南朝·宋)《采古來能書人名》

    【羊欣簡介】

      羊欣(三七年——四四二年),南朝- 宋書法家。字敬元,泰山 南城(今山東 費縣西南)人,官至中散大夫、義興太守。親受其舅父王獻之傳授書法。沈約稱其善於隸書,子敬之後,可稱獨步。時諺曰:「買王得羊,不失所望。」而貶之者則謂欣學獻之,終不能度越獻之規矩,自成一家。南朝 梁武帝 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雲:「羊欣書如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舉止羞澀,終不似真。」

    【題解】

    《采古來能書人名》或作《古來能書人名錄》,一卷。卷首有齊 王僧虔啟雲:「昨奉勅,須古來能書人名。臣所知局狹,不辨廣悉,輒條疏上呈羊欣所撰錄一卷,尋索未得,續更呈聞。謹啟。」說郛本誤以「輒條疏上呈」為句,以此書為王僧虔撰。唐張彥遠作《法書要錄》,於其題下注雲:齊王僧虔錄,宋羊欣所傳者,目錄直書宋羊欣采能書人名。張天弓《羊欣書學論文考評》中認為「羊欣曾撰能書人名,已亡佚,而今傳《采古來能書人名》乃唐開元末至貞元初之間偽作,原題王僧虔撰,與羊欣無涉」。此說尚需考證。故仍列此文於羊欣名下。

      是篇按朝代先後記敘歷代書家,上至秦李斯、趙高,下及東晉後期的王獻之、王珉,凡六十九人。條列歷代著名書家的籍貫、朝代、官職、擅長的書體及其書事,雜以評論,記敘比較簡約。

    【原文】

      臣僧虔啟:昨奉勅,須古來能書人名。臣所知局狹,不辨廣悉,輒條疏上呈羊欣所撰錄一卷,尋索未得,續更呈聞。謹啟。

      秦丞相李斯。

      秦中車府令趙高。右二人善大篆。

      秦獄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於雲陽獄,增減大篆體,去其繁復,始皇善之,出為御史,名書曰隸書。

      扶風 曹喜,後漢人,不知其官。善篆、隸,篆小異李斯,見師一時。

      陳留 蔡邕,後漢左中郎將。善篆、隸,采斯、喜之法,真定《宣父碑》文猶傳於世,篆者師焉。

      杜陵 陳遵,後漢人,不知其官。善篆、隸,每書,一座皆驚,時人謂為「陳驚座」。

      上谷 王次仲,後漢人,作八分楷法。

      師宜官,後漢,不知何許人、何官。能為大字方一丈,小字方寸千言,《耿球碑》是宜官書,甚自矜重。或空至酒家,先書其壁,觀者雲集,酒因大售,俟其飲足,削書而退。

      安定 梁鵠,後漢人,官至選部尚書。得師宜官法,魏武重之,常以鵠書懸帳中,宮殿題署多是鵠手也。

      陳留 邯鄲淳,為魏 臨淄侯文學。得次仲法,名在鵠後。

      毛弘,鵠弟子。今秘書八分,皆傳弘法。又有左子邑,與淳小異,亦有名。

      京兆 杜度為魏 齊相,始有草名。

      安平 崔瑗,後漢 濟北相,亦善草書。平苻堅,得摹崔瑗書,王子敬雲「極似張伯英」。瑗子寔,官至尚書,亦能草書。

      弘農 張芝,高尚不仕,善草書,精勁絕倫。家之衣帛,必先書而後練;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每書,雲「匆匆不暇草書」,人謂為「草聖」。芝弟昶,漢黃門侍郎,亦能草,今世雲芝草者,多是昶作也。

      姜詡、梁宣、田彥和及司徒韋誕,皆英弟子,並善草,誕書最優。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漢、魏宮館寶器,皆是誕手寫。魏明帝起凌雲台,誤先釘榜而未題,以籠盛誕,轆轤長絙引之,使就榜書之。榜去地二十五丈,誕甚危懼,乃擲其筆,比下焚之。乃誡子孫,絕此楷法,著之家令。官至鴻臚少卿。誕子少季,亦有能稱。

      羅暉、趙襲,不詳何許人,與伯英同時,見稱西州,而矜許自與,眾頗惑之。伯英與朱寬書,自敘雲:「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餘。」

      河間 張超亦善草,不及崔、張。

      劉德升善為行書,不詳何許人。

      潁川 鍾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車征。二子俱學於德升,而胡書肥,鍾書瘦。鍾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狎書,相聞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繇子會,鎮西將軍。絕能學父書,改易鄧艾上事,皆莫有知者。

      河東 衛覬字伯儒,魏尚書僕射,善草及古文,略盡其妙。草體微瘦,而筆跡精熟。覬子瓘字伯玉,為晉太保。采張芝法,以覬法參之,更為草藳。草藳是相聞書也。瓘子恆亦善書,博識古文。

      燉煌 索靖字幼安,張芝姊之孫,晉征南司馬,亦善草書。陳國 何元公亦善草書。

      吳人皇象能草,世稱「沉著痛快」。

      滎陽 陳暢,晉秘書令史,善八分,晉宮、觀、城門,皆暢書也。滎陽 楊肇,晉 荊州刺史,善草隸。潘岳誄曰:「草隸兼善,尺牘必珍,足無輟行,手不釋文,翰動若飛,紙落如雲。」肇孫經亦善草隸。

      京兆 杜畿,魏尚書僕射;子恕,東郡太守;孫預,荊州刺史。三世善草藳。

      晉 齊王 攸善草行書。

      泰山 羊忱,晉 徐州刺史;羊固,晉 臨海太守。並善行書。

      江夏 李式,晉侍中。善寫隸、草。弟定,子公府,能名同式。

      晉中書郎李充母衛夫人,善鍾法,王逸少之師。

      琅琊 王廙,晉平南將軍、荊州刺史,能章楷,謹傳鍾法。

      晉丞相王導,善藳、行。廙從兄也。

      王恬,晉中將軍、會稽內史,善隸書。導第二子也。

      王洽,晉中書令、領軍將軍,眾書通善,尤能隸、行。從兄羲之雲:「弟書遂不減吾。」恬弟也。

      王珉,晉中書令,善隸、行。洽少子也。

      王羲之,晉右將軍、會稽內史,博精群法,特善草隸。羊欣雲:「古今莫二。」廙兄子也。

      王獻之,晉中書令,善隸、藳,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羲之第七子也。兄玄之、徽之,兄子淳之,並善草、行。

      王允之,衛軍將軍、會稽內史,亦善草、行。舒子也。

      太原 王濛,晉司徒左長史,能草、隸。子修,琅琊王文學。善隸、行,與羲之善,故殆窮其妙。早亡,未盡其美。子敬每省修書雲:「咄咄逼人。」

      王綏,晉冠軍將軍、會稽內史。善隸、行。

      高平 郗愔,晉司空、會稽內史。善章草,亦能隸。郗超,晉中書郎,亦善草。愔子也。

      潁川 庾亮,晉太尉,善草、行。庾翼,晉荊州刺史。善隸、行,時與羲之齊名。亮弟也。

      陳郡 謝安,晉太傅,善隸、行。

      高陽 許靜民,鎮軍參軍,善隸、草,羲之高足。

      晉穆帝時,有張翼善學人書,寫羲之表,表出,經日不覺,後雲「幾欲亂真。」

      會稽隱士謝敷,胡人康昕,並攻隸、草。

      飛白本是宮殿題八分之輕者,全用楷法。吳時張弘好學不仕,常著烏巾,時人號為張烏巾。此人特善飛白,能書者鮮不好之。

  (南朝··宋)羊 欣 《采古來能書人名》

    【譯文】

      臣僧虔啟奏:昨日奉旨,須要古來能書人名。臣所知狹窄,不能明察廣博的知識,就逐條上呈羊欣所撰一卷。尋找索求未得,另外繼續呈報奏聞。謹奏。

      秦丞相李斯,秦中車府令趙高,右二人善作大篆。

      秦獄吏程邀,善作大篆。得罪始皇,囚禁在雲陽獄,增減大篆書體,去掉那些繁多復雜的筆畫,始皇滿意他這樣做,放出來做御史,書名叫隸書。

      扶風曹喜,後漢人,不知他的官職。善作篆、隸,篆書稍不同李斯,被師法一時。

      陳留蔡邕,後漢左中郎將。善作篆、隸,採用斯、喜的筆法,真定《宣父碑》的文字還傳於世,學篆書的師法呢。

      杜陵陳遵,後漢人,不知他的官職。善作篆。隸、每作書,一座皆吃驚,當時稱為「陳驚座」。

    上谷王次仲,後漢人,作八分楷法的書。

      師宜官,後漢人,不知何地人、何官職能作一丈見方的大字,一寸見方的小字寫一千。《耿球碑》是宜官作的書,甚是得意。有時不帶錢到酒家,先在那牆壁上作書,觀者如雲集,酒因此大量銷售。等他飲足,將書跡削掉然後離開。

      安定梁鴿,後漢人,做到選部尚書。得師宜官的筆法,魏武帝看重他,常將鵲的書法懸掛帳幕中。宮殿的題署多是鵲的手筆.

      陳留邯鄲淳,魏時臨淄侯文學。得次仲筆法,名字在梁鵲後。毛弘,是梁鴿弟子.今天的秘書八分,都是傳的毛弘的書法。又有一位左子邑,與淳稍有不同。京兆杜度,漢章帝時為齊相,他使草書開始有名聲。

      安平崔瑗,後漢時濟北相,也善作草書。子敬在平符堅時,得以摹寫崔緩的書法,說「極像張伯英」。瑗的兒子實,官至尚書,也能作草書。弘農張芝,高尚不做官,『善作草書,精妙遒勁無與倫比。家裡的衣帛,必先書寫而後漂洗;臨池學書,池水全黑了。每作書,都說「匆匆不暇作草書」。人稱為「草聖」。芝弟剎,漢時做黃門侍郎的官,也能作草書,今世說張芝草書,多是張剎作的.

      姜詡、梁宣、田彥和及司徒韋誕,都是張伯英的弟子,都善作草書,韋誕的書最好。誕字仲將,善作楷書,漢魏宮館玉器上的字、都是誕親手寫的。魏明帝起凌雲台,誤先釘榜而未題署,用籠盛裝韋誕,轆繩長索牽引,使他靠近書寫。榜離地二十五丈,誕很恐懼,就扔掉他的筆,立等著燒掉它。便告誡子孫,要棄絕此楷法,寫作家令。他官做到鴻臚少卿.誕的兒子少季,也有能作書的名聲。

      羅暉、趙襲,不詳是怎樣的人,與伯英同時,被稱許於西州,而誇耀自負,人們頗為迷惑不解.伯英與朱寬寫信,自敘說:「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羅、趙有餘。」

      河間張超也善作草書,不及崔、張.

      劉德升善寫行書,不知是怎樣的人.

      穎川鍾繇,官做魏的太尉;同郡胡昭,官做公車征。二君俱學於德升;而胡的書形肥,鍾的書瘦勁.鍾有三種書體:一是銘石的書,是最妙的;二是章程書,傳寫宮廷秘籍、教小學生寫字用的書體;三是行押書,就是寫書信相傳聞用的行書。三法都為世人所好。繇的兒子會,官做鎮西將軍.絕好的能學寫父親的書法,改寫鄧艾向朝廷上書言事,都沒有知道的。       

    河東衛覬,字伯儒,做魏尚書僕射的官,巧於作草書及古文,稍盡其妙。草書形體微瘦,而筆跡精熟。衛覬的兒子瓘, 做晉朝太保的官。採用張芝筆法,參以衛覬的筆法,更變為草稿。草稿是作書信相傳聞的行書。瓘子的兒恆,也善作書,博識古文。

      敦煌索靖,字幼安,、張芝姊的孫子,官做晉征南將軍,來源書法 屋,書法 屋是一個書法學習基地。也善於作草書。陳國何元公,也善作草書。

      吳國人皇象,能作草書,世稱其筆勢「沉著痛快」。

      榮陽陳暢,晉時做秘書令史,善作八分書,晉的宮、觀、城門,都是暢書寫。榮陽楊肇,晉時荊州刺史,善作草書和隸書。潘岳作沫文說:「草隸都好,尺犢必為人珍藏,走到哪裡,手都不釋卷,筆動若飛,紙落如雲片。」肇的孫子經,也善作草隸。

      京兆杜畿,魏時尚書僕射;兒子恕,東郡太守;孫子預,荊州刺史:三代都善作草稿。

      晉齊王攸,善作草行書。

      泰山羊忱,晉時做徐州刺史;羊固,晉時做臨海太守:都善作行書。

      江夏李式,晉時侍中,善寫草、隸。弟定,兒子公府,同李式一樣有能作書的名聲。晉中書郎李充的母親衛夫人,善用鍾繇書法是王逸少的老師。

      琅哪王廙,晉平南將軍、荊州刺史,能作章草和楷書,謹嚴地傳播鍾繇書法。

      晉丞相王導,善作稿書和行書.導是廙的從兄。

      王恬,晉時做中將軍、會稽內史,善作隸書。是導的第二子。

      王洽,晉時做中書令、領軍將軍,各種書體都善,尤能作隸書、行書。從兄羲之說:「弟書完全不減吾。」他是恬的老弟。王雙,晉時做中書令,善作隸書、行書。是洽的小兒子王羲之,晉時做右將軍、會稽內史,廣精各種書法,特別善作草隸。羊欣說:「古今無二。」是廙兄之子。

      王獻之,晉時做中書令,善作隸書、莫書,骨力筆勢不及父,而媚趣超過他。是羲之第七子。兄一玄之、徽之.兄之子淳之,都善草、行書。

      王允之,做衛軍將軍、會稽內史,也善作草書、行書。是舒的兒子。

      太原王濛,晉時做司徒左長史,能作草、隸書。兒子修,做琅那王文學。善作隸、行書,與羲之友善,所以幾乎窮盡他書法的妙處。早亡,未能完善其美。子敬每逢見到王修的書法都說:「咄咄逼人。」王綏,晉時做冠軍將軍、會稽內史,善作隸、行書。

      高平郗愔,晉時司空、會稽內史。善作章草,也能作隸書。郗超,晉時中書郎,也善作草書。是郗愔的兒子。

      穎川庾亮,晉太尉,善作草、行書。庚翼,晉時荊州刺史。善作隸、行書,當時與羲之齊名。是亮的老弟。

      陳郡謝安,晉時太傅,善作隸、行書.

      高陽許靜民,做鎮軍參軍、善作隸、草書。是羲之的高足弟子。

      晉穆帝時,有個張翼善於學寫別人的書體,仿照寫羲之上的表,表出來,羲之經日不覺察,後來說:「幾乎要亂真。」

      會稽隱士謝敷,胡人康聽,都專研習隸、草書。

      飛白本來是宮殿題寫八分書體中最流便的,全用楷法。三國吳時張弘好學不做官,常戴烏巾,時人號為「張烏巾」。此人特別善寫飛白書,能作書的人很少不愛好他的書法的。

Ⅳ 福州的歷史

福州,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陸、空交通樞紐。

三山傲首挺立,閩江穿流城區,白塔、烏塔,兩塔對峙,構成榕城獨特的「三山兩塔一條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設、山水靈秀、氣勢非凡,素有「東南都會」」福地寶城」之美譽。

福州,現轄五區二市六縣(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五個區,福清、長樂兩市,閩候、羅源、連江、平潭、閩清、永泰六個縣)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萬,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萬。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後裔無諸(受封為閩越王)在此築城建都,稱為「冶城」。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稱「福州」。

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夾城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石山、屏山圍在城中,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別名。

因王審知受封閩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的「閩國」,定都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了「閩都」之稱。

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發動市民廣植榕樹後「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又得「榕城」之美稱。

福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

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著歷代英才。

他們中有五代開閩的王審知,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螞櫻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等等,僅宋、明、清3個朝代,福州籍進士達3632人,其中狀元7人,位居全國各州府的前列,近現代名人燦若繁星,舉不勝舉。

福州又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從清朝到民國先後13任海軍總長、次長、總司令為福州人囊括。

1991年,國家對近現代中國傑出專家學者所作的統計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學部委員、院士47人,均列全國各城市的前茅。

福州名勝古跡眾多,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觀與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互相融合、交相輝映。

至今許多文物名勝古跡仍完好無損。

據普查統計,已發現古遺址、古建築、古墓群等各類文物點4497處。

其中有新石器時代遺址81處;商周遺址67處;宋至清代木構古建築2040處。

唐至清代的古塔、經幢64座,古橋354座。

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保護單位54處。

著名的文物有:建於1000年前的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華林寺,立於1000年前的,被譽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琅峫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稱為書法藝術「世寶」的唐篆書法名家李陽冰親書的烏石山摩崖石刻,閩候縣曇石村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遺址等。

福州臨江吻海,閩江橫貫城區,年均徑流量600多億立方米,海洋面積近1.2萬平方公里,水產魚類620多種,是全國三大海水養殖基地之一。

海岸線長達1137公里,有可建萬噸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處。

福州與台灣島一水相連,東澳港至台灣新竹僅70海里。

馬尾港距香港488海里,距上海433海里,是溝通中國與亞太地區的海上樞紐。

歷代到海外謀生創業者眾多,如今已有250多萬僑胞分布在世界各地。

歸僑、僑眷和港澳眷屬近百萬人,在台灣地區有60多萬福州鄉親。

福州氣候宜人,綠樹長青,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

全年無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1700-1980小時,相對濕度77%。

年平均氣溫為19.6℃,最時是1月份平均氣溫為10.5℃,最熱時是7月份平均氣溫為26.8℃,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

農作物一年三熟,四季瓜果飄香,四時蔬菜紛呈。

福州山地佔80%,森林資源十分豐富。

福州是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也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旅遊城市。

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豐富,山水特色凸顯,左旗(旗山)、右鼓(鼓山)、北蓮(蓮花峰)南虎(五虎山)拱衛,盆地面積1440平方公里。

閩江橫陳,吉祥山、煙台山、高蓋山、五虎山逐案抬升,烏石山、於山分列左右。

白塔、烏塔姿物脊各置東西,晉安河、白馬河如蛟龍出水,以屏山為珠,呈「雙龍戲珠」之勢。

福州的第一勝景鼓山,國家級重點佛教寺院西禪寺早跡滲已蜚聲海內外。

市區的西湖公園、左海公園、森林公園、溫泉公園、鱷魚公園各具特色,景色千姿百態。

郊縣平潭海壇度假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還有省級風景名勝福清石竹山、連江青芝山、永泰青雲山、閩候十八重溪等等。

這些名山秀水風景如畫,與悠久的歷史,多彩的文化相映生輝,吸引著無數中外旅遊觀光者。

福州民間工藝久負盛名,傳統的工藝品脫胎漆器、角梳、紙傘被稱為「福州三寶」。

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壽山石雕和200多年歷史的脫胎漆器名揚中外,與軟木畫被稱為「榕城三絕」。

還有歷史悠久的閩劇和評話,古典十番、福州尺唱等傳統藝術。

而以福州菜餚為代表的閩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名菜「佛跳牆」名揚海內外。

魚丸、太平燕、鼎邊糊、線面等是獨具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

福州還是全國三大溫泉區之一,溫泉分布在方圓約9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這在國內外大中城市中也是罕見的。

福州為何稱「都」呢?原來,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時期,王審知隨兄王潮從王緒起兵南下入閩,於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後於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受封為閩王,建立閩國。

因首都定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閩都」之稱。

此外,福州在我國歷史上還曾兩次被作為臨時首都。

一次是宋代末年,即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陷了當時南宋政權的國都臨安(今杭州),恭帝趙顯及太後均被元兵俘虜,其兄趙昰於五月一日在福州登基,稱端宗皇帝。

當時的福州成為臨時首都,改年號為「景炎」。

但是,還不到半年時間,元兵又從浙江向福州進軍,十月攻破邵武城,經南平而下,於十一月逼近福州。

當時閩府尹王剛中開城門投降,端宗皇帝從海路逃往廣東。

第二次福州被臨時定都的是在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五月。

明朝的南都(今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被奉監國,於是在福州稱帝,改紀元為「隆武」,這就是南明王朝的「隆武皇帝」。

同時改福建為「福京」,把福州的布政使官署作為皇帝行宮,並封一批文武官員要職,猶如京城規范。

其中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受封為「平虜侯」,鄭成功賜為國姓(朱)。

但不久,鄭芝龍叛變降清,形勢逆轉。

仙霞嶺重關百里無一兵把守,隆武皇帝見勢不妙,決定離開臨時首都福州,經南平轉閩西。

第二年,清兵攻入閩北建寧縣,並直驅南平,朱聿鍵皇帝倉卒逃往長汀,這年八月(1646年)他與愛妃曾氏皆被俘而死。

福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歷代以來它有十二個別稱:分別是「閩中」、「晉安」、「鳳城」、「三山」、「長樂」、「榕城」、「天興府」、「福安」、「閩海」、「閩州」、「泉州」、「左海」等。

「閩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個郡。

七年後又增設四個郡,其中福建叫「閩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廣義上稱福建為「閩中」,而狹義上則稱福州為「閩中」。

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荀鶴(846-904年)池州石埭人(今安徽太平),他旅居福州時留有一首描寫福州秋天的詩,題目就叫《閩中秋思》:「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說明當時福州稱「閩中」,秋色如畫,但一千多年前交通不便,故詩的最後稱「不堪行」。

「晉安」:魏晉南北朝時,晉人紛紛避戰亂從中原入閩,始稱「八姓入閩」,不少望族定居於福州今東門晉安河兩岸,故此時福州別稱「晉安」。

「鳳城」:晉代地理學生郭璞為福州勘察新城,擴大范圍。

他在《遷城記》中說,福州「其城形狀,如鸞如鳳」。

於是福州被人視為「鳳城」,如今福州許多地名還都帶「鳳」,如西門的「鳳凰池」,工業路一帶的「大鳳山」、「小鳳山」,東街有「鳳凰坊」,東門有「鳳邱山」,宋代朱熹在福州書有「鳳邱鶴林」,清代三牧坊有「鳳池書院」等。

如今在閩江二橋南端聳立著一座「鳳鳴三山」的雕塑,象徵福州的南大門。

「三山」: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圍進一步擴大,把屏山、烏山、於山圈入城內,故此後福州便有「三山」之別稱。

如今海外福州籍華僑聚集地行會組織仍稱「三山會館」。

「長樂」:公元933年,「開閩始祖」王審知死後,他的兒子王延鈞在福州稱帝,國號「閩」,改福州為「長樂」,所以這一歷史時期的「長樂」不是指今天的「長樂市」,而是指福州。

「榕城」:宋代治平年間,福州太守張伯玉發動居民「編戶植榕」,於是「綠蔭滿城,暑不張蓋」。

從此福州開始有「榕城」的別稱。

「福安」:南宋末年,元兵揮戈南下,民族英雄文天祥護送益王趙昰入閩,在福州建立臨時「國都」,將福州改為「福安」。

「天興府」: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1645年),明朝國都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在福州稱帝,改年號為「隆武」,稱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