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哪裡有姓源的
擴展閱讀
瀘州到杭州汽車多少錢 2025-01-10 02:20:24
臨安到杭州東需要多久 2025-01-10 02:14:57

福州哪裡有姓源的

發布時間: 2024-12-06 22:35:32

㈠ 百家姓福建連江陳姓來源

史書記載是在連江縣浦口鎮中麻村

陳姓原本聚居於中原地區,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國人口逐漸由黃河流域向南方拓展繁衍。

早在1800多年前的漢代,陳氏族人已進入福建。

清乾隆《泉州府志 方外 陳寨本傳》記載:陳寨,漢時人,「善禁咒,為人治病多愈」。

明何喬遠《閩書 方域志》記載:「……漢梅福煉丹於建安響山。

其徒陳先生者,每竊食之。

福怒,拔劍逐先生。

先生逃入響山洞」。

可見,在漢代,福建境內已有陳氏族人活動的足跡。

西晉末年(311)的永嘉之亂,匈奴等游牧民族攻下洛陽,擄走晉懷帝,晉室政權流亡南方,建立了東晉。

北方士族豪門紛紛南遷,進入長江以南,史稱「衣冠南渡」。

據統計,已知陳姓入閩支系達150多個,而這么多支系遷入福建又與中國數次大的人口南遷浪潮有關。

在兩晉和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動亂時期,受盡動亂苦難的中原民族,成批地向遠離中原的福建等地遷徙。

南北朝「侯景之亂」,中原士人紛紛入閩。

他們逃到福建來,仍心有餘悸,唯怕所居不遠,所藏不密,故多遷入深山窮谷,對開發福建山區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歷史上幾次北方移民南遷中,以唐朝南遷的人口最多,影響最大,而且大多是以河南光州固始人為主,大小支系達39支。

而在南遷過程中,有一路是經過安徽、浙江、江西進入福建,另一路是經江西南部翻越過武夷山,進入閩西汀州、寧化、建寧,然後又轉到廣東東部的潮州、梅縣一帶。

當時中原人口南遷,帶來了中原發達的文化和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大大促進了福建人口的繁殖和經濟的發展。

宋元之際,民族矛質尖銳,引起全國性動亂。

特別是「靖康之恥」,金兵滅亡北宋王朝,擄走宋朝徽、欽二帝,宋室被迫南遷,建都臨安(杭州),史稱南宋,這次中原文明的大舉南遷,規模之大,超過以往各次。

宋朝末年(1278年間),南宋皇帝趙昺帶了宋皇室南逃福建,掀起歷史上北方人口大批南遷的浪潮。

隨著趙氏皇族南遷的陳氏族人也很多,他們在元兵追逼下,分別遷入福建各地。

元朝的統治者從立國之初就採取了民族歧視、壓迫政策。

把國人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 *** ,四等南人。

對民賦役過度,囚籠高壓,迫使大批 *** 南遷。

明朝的建立,統治者為了加強地方管理,採取軍屯制,陳氏族人因此占很大比例而定居於閩。

清代,至少有數十支陳氏遷入福建,因其歷史不長,繁衍人口不多,小聚落散居於八閩大地。

總而言之:一部中國歷史就是一部 *** 南遷的歷史。

從晉至清,已知從河南入閩的陳氏有54支,其中從固始入閩有40支,從江西入閩有33支,其中義門陳大分遷有20支,從河南及北方等地入閩有18支,從浙江入閩有16支,從江蘇入閩有8支,還有從陝西、安徽、貴州、湖南、山東、廣東入閩各一支。

晉 朝

(420-589)

◎陳潤,潁川始祖陳實公第六世孫、南海郡守,晉永嘉二年(308)由光州固始縣渡江南下入閩,寓居福州烏石山,為陳氏最早入閩開基始祖。

◎晉永嘉三年(309),中州板盪,陳姓入閩居汀州(今長汀一帶。

◎陳玄弼,盱眙太守陳英第三子,西晉永嘉七年(313),入閩避亂,居興化。

◎陳野,於西晉建興四年(316)由光州固始遷新羅(今龍岩市)。

◎東晉元興年間(402-404),因暴發農民起義,陳姓三十餘人入晉安(福州)、及閩南沿海一帶。

南北朝

(420-589)

◎南朝年間(420-589),陳叔達由河南遷到崇安乾溪鋪(今武夷山石雄。

◎南北朝宋元嘉間(450),陳公(失名),宦遊霞浦(時為溫麻縣),遂定居霞浦赤岸村。

◎南朝永定元年(557),陳霸先子孫入閩為官,留居福建。

隋 朝

(581-618)

◎隋初,陳後主之子敬台攜兩弟領兵南據永春桃林場、肥湖,為南朝永春派之開基祖。

◎隋末,諫議大夫陳賢入閩居寧德蕉城區霍童鎮鳳洋。

◎南朝派陳霸始孫宜都王陳叔明(三世)於陳後主禎明三年(589)避禍入閩,徙居興化軍仙游縣。

唐 朝

(618-907)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閩南蠻獠嘯亂,祖籍河東、世居固始的陳政奉朝廷命,率3600名兵將鎮泉潮間平「蠻獠嘯亂」。

先居仙游縣楓亭陳廬園八年,後屯兵雲宵。

陳政逝世後,年僅二十一歲的陳元光隨祖母入閩,繼任父職,經九年浴血征戰,平定了閩粵邊境,至垂拱二年(686)設置漳州郡,陳元光首任漳州刺史,被尊稱「開漳聖王」,子孫在閩南及省內外繁衍。

◎唐神龍元年(705),光祿大夫陳福顯遷入霞浦赤岸(時為陳溪縣)陳家沃定居。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陳忠原藉京兆府萬縣都鄉胄桂里(今陝西長安),在唐朝做官,贈鄂國公。

其子陳邕,中宗神龍元年(705)時進士,官太子太傅,因與李林甫不協,於唐開元廿四年(736)與父同時被謫入閩,先居福州,遷居興化府仙游縣楓亭井上,又移泉州惠安社稷壇後,復遷漳州南驛路南廂山,後封忠順王。

生四子(三世):夷則、夷錫、夷行、夷實。

夷則為金紫光祿大夫;夷錫為諫議大夫;夷行出判河東(山西),傳裔河東。

其子夷則、夷錫居嘉禾島(廈門島),夷實移居福州一帶。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南朝陳朝宗室後裔陳環,任浙江臨海縣令時,與子陳伯宣舉家遷往仙游。

他有六子,其中第五子伯宣遁往江西廬山聖治峰,注司馬遷《史記》行於世。

為江西義門陳氏始祖。

◎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安史之亂」前夕,時任唐御史中丞陳雍眼見唐朝多事之秋,為子孫計,同次子陳野從浙江吳興遷南劍州沙邑固發沖(今永安貢川)定居,為永安陳姓開基始祖,子孫遍布三明、龍岩、泉州、南平、福州等地。

◎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5),陳淵從河南入閩居金門島。

◎唐乾符元年(874),陳基從河南潁川入閩為官,始居福州石井巷,後有守纊,分遷連江杉塘等地。

◎唐乾符年間(874-879),陳岩入閩,任福建觀察使,遂家居建寧縣開基,後裔衍析福安獅子頭等地。

◎唐乾符三年(876),陳蘇為避奉宗權之亂,從河南汝寧府華岳村靈潭境舉家入閩,定居羅源村新豐里曹灣村(今中房鎮乾澳村)。

◎唐乾符三年(876),陳諛從河南許昌府信都鄉入閩居福州衣錦坊。

◎唐廣明元年(880),陳孟三,居江蘇徐州古豐縣,居福州江南下渡。

◎唐僖宗中和年間(881-885),河南光州固始人陳鄙,偕兄弟數人從王審知入閩,於惠潮漳泉等處各擇所居,陳鄙初居泉州,後卜居仙游東鄉馬鞍山前光埔村,是飛錢世系入仙之始祖。

後其子孫分遷晉江、石獅等地開基。

◎唐乾符五年(878),陳邕四世孫、唐福建路觀察邕公五世孫、唐處置使陳聞偕長子陳顯、次子陳勛征黃巢從固始縣入閩,居福州城南石井巷,為福州陳氏之始祖。

◎唐光啟元年(885),中原板盪,陳宗敬原籍河南光州固始,隨王審知入閩,居福州上渡。

◎唐光啟四年(888),河南光州固始人陳瑞珪,隨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居福州。

◎唐中和年間(881-884),陳湟世居河南光州固始,避黃巢亂,挈家入閩,卜居仙游楓亭東門。

◎唐龍紀元年(889),陳巢雲從河南光州府固始輾轉入閩,初居永貞鎮(今羅源縣)。

◎唐乾寧間(894-898),陳毯由光州固始縣隨王審知入閩,擇閩侯大湖厚塘開基。

◎唐代,陳達(898-993)入閩創「浯陽」堂號,其弟洪銛分居後行創「浯江」堂號。

◎唐天佑間(904-907),御史中丞陳崇從河南入閩,始居福州石井巷,天佑未年遷福清玉澗肇基,為玉澗陳始祖。

◎唐天佑四年(907),陳資始先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避亂入閩,卜居長樂昌化鄉雲洞(即長樂紫薇峰招賢里雲洞之玉溪)。

◎陳崇文,李唐上舍太學生,唐時自潁川南渡入閩定居福清玉嶼(江陰)龍門。

◎陳伯倫,唐末從光州固始鐵井欄隨王審知兄弟入閩。

陳伯倫有兄弟三人,陳伯倫留居福州西園,二弟遷長樂,三弟遷閩清。

◎陳肇泰,唐末從王入閩,其後裔陳玉泉於明代遷福州北門,現子孫多聚居省城福州。

◎陳公,隨王潮、王審知兄弟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定居寧德白鶴鹽場(今漳灣鎮)為鹽工。

◎陳栗,唐使相,從河南入閩居福清北區漈頭村,俗稱「漈陽陳氏」。

◎唐末,陳四翁「十八姓從王入閩」,在同安開基,子孫分布在同安、廈門、長樂、古田等地。

◎陳高昌,原居河南光州固始縣陰德鄉,隨王審知入閩。

◎陳九,原籍光州固始縣東滌阜福鄉治平境萬室村,於唐末隨王審知入閩。

◎唐末,陳光入閩鎮守興化。

◎唐末,祖源不清的陳潼入閩,鎮守安溪,建左都營,寓居安溪開族。

◎南院陳邕八世孫陳圖,於梁開平二年(908)由光州固始入閩。

◎唐末,陳德從河南光州固始入閩,寓居侯官縣古靈。

◎唐末,陳文真由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初居興化府莆田縣(詳址失考)。

◎唐末,陳嵩由河南光州入閩,卜居泉州。

◎陳傑,唐末進士,官節度使,封福國公,從固始縣入閩。

◎唐末,陳姓先祖從河南固始縣入閩。

◎唐末,陳盈三入閩,始居福州江南下渡。

◎陳臣,唐進士,廣州太守。

唐末從浙江入閩。

◎陳略(小二公)乃陳霸先第十代孫,避亂入閩,先居建州。

五代十國

(907-960)

◎梁開平二年(909),南院派陳邕四世孫陳熹從光州固始避亂入閩,初居福州大義。

◎後周顯德三年(956),南院派陳邕裔陳校尉由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抵永春。

◎五代後晉天福六年辛丑(941),陳欽由河南光州固始避石晉亂入閩泉州。

◎五代年間,陳啟端、陳肇端兄弟自河南固始縣入閩,寓居建陽。

◎泉州清源田邊陳氏其先光州固始人,五代時避地入泉。

宋 朝

(960-1279)

◎宋初,陳宣義,字永年,隨宋太祖南遷擇居福州冶城劍池居。

◎北宋初年,始遷祖陳焰由河南淮陽入閩,定居興化府莆田縣涵江。

◎北宋,陳姓官禮部侍郎,名諱失考,入閩居親寧(今長樂)。

◎陳舍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後,卜居寧德陳山門下。

◎北宋天聖至慶歷(1023-1048)間,陳勝率兵駐守浦城縣八都溪頭,遂開基立業。

◎陳叔明長子九傳孫陳伯宣(十三世),號希夷,與馬聰友善,聰官南康,攜孫陳旺(十五世)從仙游至南康訪之,後悅廬山之勝,於唐開元十九年(731)隱居於廬會阜聖治峰前,注《史記》行於世。

陳旺定居於江州德安縣太平鄉常樂里永清社艾草坪(今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成為江州旌表義門派始祖,特授承義郎知德安縣事。

宋嘉佑七年(1062),江州義門己衍13世、3900餘口。

皇上以義門聚族太盛,詔飭江南西路轉運使謝景初、郡牧呂海等官臨門,奉旨(第二次)監分:以十二字、每行291人為分,拈鬮別大小宗,星分基業,散處各省州府縣之庄而居焉。

其中遷入福建的有:

陳宗和遷居福建侯官縣開基。

陳學誠遷居福建浦城縣開基。

陳顯先遷居福建邵武縣開基。

陳璋遷居福建泉州開基。

陳魁遷居福建汀州開基。

陳希琉遷居福建莆田縣開基。

陳汝經遷居福建清流縣開基。

陳彥光遷居福建同安縣開基。

陳明通遷居福建南平開基。

陳彥德、陳彥相兄弟遷漳州縣開基。

陳知致遷居福建長樂縣開基。

陳守昌遷居福建將樂縣開基。

陳延盛遷居福建建寧縣開基。

陳延英遷居福建興化開基。

陳道大遷居福建建陽縣開基。

陳彥悅遷居福建長泰縣開基。

陳延悅遷居福建壽寧縣開基。

陳知煒遷居福建歸化(明溪)縣開基。

陳彥豪遷居福建上杭縣開基。

陳延助遷居福建崇安(武夷山)縣開基。

◎北宋元佑末年(1094),陳道官居安徽貴池,任泉州守為坂頭陳氏開基始祖。

◎宋熙寧、元豐間(1069-1085),橋南陳氏原籍光州固始,陳文廣遷入連江東岱鎮山堂村。

◎陳葵先,世居河南,成政和縣蘇坑開基祖。

◎北宋末,陳舜仁從江西吉水歸仁里鐵吉欄村遷福州府城,然後移遷福清白嶼(今江陰),定居澤陽(占澤村)。

◎北宋末年,南朝派陳叔明之裔陳邦植,肇基崇安縣(武夷山)。

◎北宋徽宗時(1101-1125),中原板盪,陳汝載避地入閩遷寧德。

◎北宋靖康年間(1126-1127),陳高士從河南入閩,寓居福州台嶼。

◎宋朝年間,陳宗七從閭山學道成,從蘇州開源坊雲游入閩。

◎陳康伯,南宋抗金名相,祖籍江西弋陽縣南港鄉。

至宋紹興年間(1131-1162),康伯裔景仁,避地隱跡於閩。

◎南宋慶元二年(1196),陳奎從浙江龍泉西鄉三堡遷入浦城管厝鄉。

◎南宋初年,陳雄、陳雅兄弟從河南固始縣魏林鄉祥符里遷閩侯德州。

◎南宋嘉泰四年(1204),陳德光從河南光州固始轉輾入閩。

◎宋端宗間(1268-1278),陳汝秀隨祖父陳超由浙江寧波府入閩。

◎宋景炎丙子(1276),祖籍浙江杭州臨安陳邦彥,擇居石獅蚶江錦亭後辛。

◎南宋時,陳禧從自河南光州固始縣徙金陵,遷居福清東壁島。

◎陳宜中,為南宋左丞相,世居浙江永嘉,於宋景炎元年(1276)護端宗皇帝南入閩。

◎宋季,陳伯位字有賢,由浙江金華府蘭溪縣虎邱來連江龍津拱頭。

◎陳政泰為宋代進士,開基泉港藍田後龍村。

◎南宋後葉,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縣陳成庵,遊宦入閩。

◎南宋末年,陳魁字梅聰,因受賈似道陷害而出走飄泊來閩。

◎南宋時期,河南光州固始人陳榮遙,入閩居石獅。

◎南宋末年,河南光州固始縣人陳恭獻,宋江亡後遁入廈門大石湖山,後移居高殿寨上。

◎陳煜(素軒),宋末兵燹,輾轉至同安縣。

◎陳千戶,名失考,原籍河南,衍陽頭察陽。

元 朝

(1271-1368)

◎陳以祥,系貴州省分水縣宜德梁村人,元至元元年(1335)遷入龍海榜山鎮梧浦村小郭坑社。

◎陳汝榮於元朝時入閩居泉州同安從順里五都黃山前馬巷大蓬洲定居。

◎元朝年間,陳若朴從浙江龍泉二十七都入閩,寓居松溪縣大黃沙開族。

◎元朝中葉,陳氏先祖自河南光州固始縣奉旨入閩,遷泉州鯉城區。

◎元朝年間,四川梓州唐初大詩人陳子昂後裔定居泰寧城關。

◎元末明初,河南人陳萬峰任從事郎,入閩定居泉州下嶺萬石,繁衍至今。

◎元至正十三年(1353),陳氏始祖由河南固始縣入閩,居泉港區。

◎元末,陳錫從南京鐵井欄入閩,居福清漁溪岸兜開族。

◎元末年間,陳友諒兵敗,其族人為避禍來遷金門,初居後浦,後移埔後,分支洋山。

◎元末明初,陳和從江西省饒州府安仁縣入德化三班儒坑肇基。

明 朝

(1368-1644)

◎明洪武元年(1368),陳友二由南畿金陵(南京)大湖縣大平鄉宋家埠,定居永福白雲。

◎明洪武五年(1372),陳 *** 任湖廣荊州都指揮使,入閩肇遷連江丹陽新洋村。

◎明洪武十三年(1383),陳華卿由浙江奉命遷閩清四都龍溪境(今三溪村)定居。

◎明洪武二十年(1387),陳清由江西撫州府宜黃縣隨父撥軍入德化奎斗屯田肇基。

◎明洪武二十年(1387),陳真德由溫陵徙同安之東溪,爾後其父景高、祖父、子菊芳亦遷祖東溪。

◎明洪武年間,陳景春祖籍河南潁川,至南京鐵井欄轉徙來閩,始居福清星橋,尊為啟基一世祖。

◎明洪武年間,原系河南省光州府固始縣人陳秀福,遷入閩移居晉江縣十九都港塘鄉定居。

◎明朝洪武初年,陳學祖永樂二年(1404入泉州府永春縣十二都大龍閣屯種,是為開基始祖。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陳保原遷居泉州城東埭頭。

◎惠安琅玕陳氏始祖陳安東,明初因避亂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定居於惠安南方四十里的垵頭村。

◎明永樂二年(1404),陳滿郎由江西金溪奉戍邊屯田,遷永泰慶山村開基。

◎明永樂二年(1404),陳亞支由浙江溫州府平陽縣前村鎮遷永泰盤谷墘頭下洋尾。

◎明永樂十九年(1412),祖籍浙江湖州長興縣至德鄉的陳亞伴,到羅源縣定居。

◎明永樂年間(1403-1424),陳審亭由河南避禍遷長樂二難鄉嵩平里四都。

◎陳奎,山東袞州金鄉縣人,於明正統六年(1441)分居武平縣中山新城。

◎明成化至弘治年間(1465-1504),陳誠、陳信兄弟二人經商遷羅源城關司前街。

◎明成化年間(1465-1487),南朝派武寧王陳叔武之後陳文惠,遷政和縣。

◎明弘治年間(1488-1505),陳公(佚名)由固始縣入閩,居連江縣管頭東邊村。

◎明弘治十八年(1505),陳及從湖南長沙遷入福清縣,再遷居南靖。

◎嘉靖十九年(1546),陳旺從廣東省梅州長樂玉田鎮琅嶼村。

◎陳堯五、堯十於明嘉靖庚子(1561) 從江西遷居周寧貢川。

◎明末,陳幽遁由河南遷入南靖縣。

◎明末,陳維屏之父明末隨軍由常州主管征札事,定居莆田。

清 朝

(1644-1911)

◎清乾隆年間(1736-1795),陳波恩自江蘇武進來泉做官而定居泉州長埕,今分四房祧。

◎清朝中葉,陳淑信從江西撫州廣昌縣城東鄉遷居浦城官路鄉平西科頭堡。

◎清代,陳崑山從江西南豐遷居沙縣城區。

◎清代,陳直賓賜進士出身,由廣東惠州蓮坑遷仙游,為蓮坑始祖。

◎清光緒年間,陳氏先祖從江西廣豐縣廿二都遷往浦城縣忠信排珊村。

此外,除已知時間及入閩祖外,尚有諸多始遷閩者不知時間,如龍海滄溪陳姓始祖元泰,由河南固始遷往莆田闊口社,再遷廣東惠州,又從惠州遷漳州萬松關下鳳山滄溪開基。

還有南安的陳一郎,譜載「不知何時自潁川分派於河南光州固始,卜居武榮詩山霞宅」。

還有零星入閩陳氏,如江西鐵官村陳氏遷居將樂縣黃潭西溪(今上峰村西溪自然村)、西湖等村。

江西鐵板橋陳氏遷居將樂高唐鎮鄧坊等村。

福建陳氏入閩支系繁多,不管你的祖宗是從何時何地入閩,但源頭只有一個--河南淮陽、潁川。

千百年來,福建陳氏分播浙、贛、粵及祖國各地,北至黑龍江、南至海南島、西至蜀、渝,東至台灣島,遍布祖國各地。

明清以後,還遠播東南亞和世界各地。

福建陳氏,一個有著430多萬大家族中,脈絡盤根錯節、支系縱橫交錯。

雖入閩有先後,血緣有親疏,宗派有大小,但都是舜帝血脈,滿公世胄,潁川衍派,一脈相承。

千百年來,源遠流長,根深葉茂,義氣同流,仁風滂沛,萬殊同歸,千枝共榮,成為中華陳氏的主要枝幹,屹立於中華民族之林。

㈡ 源於福州本地的姓氏

福州最早的原住民是沒有姓氏的,福州歷史上很早就有居民,但在西周時期,只有貴族有姓,庶民無姓,福州地處蠻荒之地,閩族只有圖騰,沒有姓氏.
《福州姓氏志》

(一)

閩侯縣曇石山遺址出土文物表明,距今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先民繁衍生息在福州這塊沃土上,然而有關原住地民的姓氏記載,則付之闕如。從大的方面來說,由於福州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是原住先民在同中原南遷人士的融合、交匯中發展起來的,因此,福州姓氏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顯然與南遷福建的中原人士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春秋戰國時期,在浙江地區的越族逐漸強盛,建立越國。越人歐冶子到福州,設冶灶造兵器,因此歐姓為福州有史可證的最早姓氏。後越國為楚所滅,部分越人在越王族率領下來到福州,同閩族融合而成閩越族,其首領騶無諸建立閩越國。西漢時期,閩越王郢收留吳王劉濞之子劉子駒。後余善反漢,吳陽受命到福州勸降,佐漢軍平叛。吳陽原為閩越國人,可見正史記載閩越國有騶、吳、劉三姓。另外,據傳說閩越國時尚有何氏兄弟九人居福州於山,張良之子曾隱居福州旗山,說明秦漢之際,中原人民南下,中原姓氏逐漸傳入福州。

漢末三國時期,北方戰亂,人民入閩定居福州的不在少數。漢建安元年(196年),孫策進攻會稽太守王朗,王朗敗走,乘船至侯官,與侯官長商升會合。孫策遣賀齊討伐,商升乞降,其部將張雅、詹強不降,殺商升以拒賀齊。後賀齊打敗張雅、詹強,入據侯官。從這些記載上看,漢朝末年,中原姓氏已陸續進入福州。三國時期,孫權將大批戰俘、罪犯遷往福州、長樂等地造船,吳軍多次到達福州,並乘船往台灣,但史書未留定居福州的姓氏。

晉永嘉年間(307~312年),中州板盪,中原民眾大量入閩,屬於衣冠士族的有林、黃、陳、鄭、詹、邱、何、胡八姓,其他尚有楊、鍾、翁、溫、卓等姓。他們主要聚居於建溪、富屯溪、閩江下游及晉江兩岸交通方便、土地肥沃之處。福州就是其中的一個重點地區。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朝廷先後派陳政率兵3600名、45姓和其兄弟陳敏、陳敷率兵3000餘人、58姓軍校入閩執行軍事。後陳政兄弟及其部屬大多在漳州一帶定居;而其中的陳、丁、方、黃、吳、張、柳、湯、歐、沈、馬、盧、江、宋、何、韓、柯、郭、高、鄭等姓,分遷於福州地區。後來,隨唐牧馬監陳淵入閩,尚有蔣、許、翁、李、張、黃、王、宮、劉、洪、林、、蕭等姓。唐末五代時期,中原戰亂,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隨王緒統軍入閩,俗稱「十八姓從王」,這18姓指的只是軍校,據新編《固始縣志》,當年隨王審知入閩的約5000人,有王、陳、李、張、吳、蔡、楊、鄭、謝、郭、曾、周、廖、庄、蘇、何、高、詹、林、沈、施、盧、孫、傅、馬、董、薩、韓、騶、蔣、黃、包、袁、賴、鄒等34姓。再參照史志譜牒記載,唐代入閩的姓氏數多達71姓。宋末景炎元年(1276年),宋帝趙昰攜隨從入閩,定居閩中的約50個姓,其中趙、簡、游、范、杜、紀、姜、田、女、邵、童、饒、華、凌、俞、錢等姓,是此前未曾入閩的。元明清三代,入閩的主要是少數民族姓氏,如回族的丁、蒲,蒙古族的薩,滿族的粘、溥等。清末,福州有姓氏150多個,民國期間增至200多個。

(二)

從福州的姓氏發展過程看,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姓氏的外來性。福州歷史上很早就有居民,但在西周時期,只有貴族有姓,庶民無姓,福州地處蠻荒之地,閩族只有圖騰,沒有姓氏。中原士人南下福州,同閩族人融合,帶來中原的姓氏文化。今福州話仍把女子稱為「諸娘人」,稱男子為「唐部人」,可看出原住民的無姓狀態。他們同中原人士融合後,採用中原人的姓氏。

第二,福州姓氏大多來自河南固始縣。漢武帝滅閩國後,涉其民於江、淮間。後有不少人回到福建。這樣,福州同地處河南、安徽交界的河南固始縣存在一條古代交通要道,即由福州出閩北到江西,經由九江一帶過長江進入安徽,由安徽壽州到河南光州固始縣。唐代,陳政、陳元光入閩、唐末王審知兄弟入閩,帶領大量固始縣居民進入福建,留居福州。這些男子被稱作「唐部人」,為福州姓氏的主要淵源。

第三,大姓特徵明顯。福州俗稱「陳林半天下,黃(王)鄭滿街排」。福州姓氏以陳、林、黃、王、鄭居多。其中陳林兩姓占人口總數三分之一。其原因陳林兩姓在歷史上長期為福州地區豪強,人口發展很快。而從中原進入福州的多為逃難民眾,他們流落他鄉,只得依附當地豪強,一些人為生活所迫,改姓以融入當地的宗族社會,這就使大家族越來越龐大,陳林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第四,福州姓氏中還有相對較多的少數民族姓氏。福州全市有43個少數民族,人口7.04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1%。其中,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有畲、回、滿、土家、苗、壯、蒙古等7個,其他少數民族人口都在100人以下,有的只有1~2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由於國家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計劃生育諸方面對少數民族的重視,少數民族人口上升很快,尤以畲、回、滿三族。

畲族人口最多,2000年達4.82萬人,佔全市少數民族總人口的68.46%,畲族在唐代人稱為「畲」,宋時稱為「輋民」、「畲人」,畲人則自稱為「山客」、「山哈」、「山達」等,福州地區畲族姓氏主要有雷、藍、盤、鍾等,其中雷、藍、盤姓從廣東入遷,鍾姓則從閩南遷入,現已遍布全市58個鄉鎮(街道)、186個行政村,現有純畲族居住自然村366個,畲族人口在萬人以上的有羅源縣霍口畲族鄉和連江縣小滄畲族鄉。

回族是福州市第二大少數民族,2000年人口9516人,佔全市少數民族人口的14.4%。唐代,阿拉伯人、波斯人開始來中國經商,一些人留居廣州、泉州、福州。元代,東西交通發達,中亞細亞各族人絡繹而來。他們都信奉伊斯蘭教,由於長期與當地居民雜居,經互相融合而形成回族。福州市回族有蒲、田、時、賢、馬、蘭、常、丁等姓氏。其中的蒲姓主要為遷入的阿拉伯商人,田、時、賢等姓自甘肅隴西一帶遷來,馬、蘭、常從江南遷來。

滿族也是福州較大的少數民族,2000年人口2505人。福州滿族是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親王傑書帶八旗兵士討平耿精忠後駐防當地的士兵及其家屬。乾隆年間又從北京旗營抽調員兵赴榕,兵士連眷屬共計4000多人,駐扎於東大路一帶,該地後稱旗下街。在民國時期,不少滿族人改姓,不敢自認是滿族,改革開放後又紛紛復姓。

(三)

福州市是福建省姓氏最多的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由於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速度加快,福州姓氏也不斷增多。據福州市公安局統計,1998年福州市有姓氏856個,2001年底全市達1605個姓。鼓樓區有693個姓,福清市有643個姓,閩侯縣有586個姓,長樂市有542個姓,倉山區有523個姓,晉安區有518個姓,台江區有460個姓,閩清縣有447個姓,連江縣有423個姓,永泰縣有392個姓,馬尾區有360個姓,平潭縣有318個姓,羅源縣有266個姓。各區縣(市)姓氏數目都比1949年增加一倍以上。

福州市萬人以上的姓有73個(按人口數多少順序排列):林、陳、黃、鄭、王、張、李、吳、劉、楊(10萬人以上)。何、江、翁、葉、高、周、余、薛、謝、郭、許、魏、潘、俞、邱、方、施、蔡、朱、趙、徐、游、程、嚴、唐、曾、蕭、庄、盧、孫、董、胡、洪、倪、雷、藍、蔣、羅、姚、池、何、卓、梁、歐、蘇、鄒、丁、馮、馬、連、任、鍾、鄧、宋、汪、曹、毛、廖、詹、范、金、侯、石。

5000以上,不滿10000人的姓28個;1000人以上,不滿5000人的姓57個;500人以上,不滿1000人的姓32個;100人以上,不滿500人的姓109個;50人以上,不滿100人的姓有56個;1人以上,不滿50人的姓有1250個(其中1~9人的有1001個)。前100個姓氏人口占總人口的98.53%;其餘1505個姓人口只佔1.47%。

福州有1001個1人以上、不滿10人的姓氏,這些罕見姓氏有:爹、姐、刀、月、春、丹、秋、弓、猿、舊、近、財、三、四、呆、九、八、問、夢、少、神、屍、笑、寺、羞、燈、骨、光、具、友、右、黑、瓦、脫、完、輸、腸、豬、買、寶、自、無、風、北、螺、土、牆、斗、戒、零、狼、窮、仙、色、涉等。

福州有11個復姓,分別是歐陽、上官、端木、司徒、諸葛、皇甫、布爾、淳於、慕容、完顏、鮮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