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農用草帽哪裡有賣福州
擴展閱讀
在深圳怎麼去九華山 2025-02-04 18:44:37
坐火車去杭州游怎麼玩 2025-02-04 18:41:25

農用草帽哪裡有賣福州

發布時間: 2025-02-04 16:49:09

Ⅰ 福州的土特產有哪些

福州土特產
1、福桔
福桔是福州市市果,年產量近10萬噸,約佔全市水果產量的-半。 福桔上市期在農歷春節前後,由於色澤艷紅、果美汁甜,又與「福、吉」諧音,備受群眾喜愛。福桔產地多分布閩江下游兩岸。深秋初冬時節,閩江兩岸層層綠樹,枝頭綴滿紅果,色彩斑斕絢麗,人們譽之為「閩江枯子紅」。
由於盛產桔子,福州古時常制桔燈,寓以吉利、高升之意。桔燈的製法是,在大顆福桔近蒂處平切,取出瓣肉,留下桔殼,用紅絲線穿過桔殼堤掛,再用小鋼絲紮成燭托放人燈中,插上小蠟燭,點燃後即成新穎別致、小巧玲瓏的桔燈。古人有不少詠桔燈詩,如「阿儂巧制赤球輕,到眼圓光分外明。記得看燈時節近,紅絲高揭照人行。」著名女作家冰心曾作-篇散文《小桔燈》,寄託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2、福清光餅
據福州府志記載: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民族英雄戚繼光率軍入閩追殲倭寇,不想連日陰雨,軍中不能舉灶,戚繼光便命烤制一種最簡單的小餅,用麻繩串起掛在將士身上充當干糧,大大方便了作戰殲敵。後來,這小餅流入民間,不但普遍食用,而且還成為祭祀神靈祖先必備的供品。後人感念戚公,便把這種小餅叫作「光餅」。
在福州,人們通常把餅面沒有芝麻的叫「光餅」,有芝麻的叫「福清餅」。但在距福州60公里的福清市,人們則把餅面有芝麻的叫「光餅」。要論「津津有味」,比較起來,還是福清人做的光餅略勝一籌。福州人做光餅,從前一向用木炭烘爐,現在為圖省事,多半改用電烘箱烤了。而福清人做光餅,至今還保留著自己的一套,不但新鮮,而且有趣,誇張點說,簡直可稱之為融音樂與舞蹈為一體的勞動藝術。
福州市區賣光餅的小店,都是門市和作坊混在一起。福清的光餅卻是由作坊做好分發給小販去賣。所以,在福清,沿街到處都可見賣光餅的小攤。那小攤上的光餅堆如小山,倒成了福清的街頭一景。從前,光餅都是百姓吃用,登不得大雅之堂。可能是風水輪流轉吧,如今福州的大酒樓、大酒店,也把光餅切個蛤口,夾上糟肉、粉蒸肉、雪裡紅、苔菜,澆點醋蒜汁,當作酒席上的一道特色點心待

3、脫胎漆器
福州三寶之一,質地輕巧堅牢,造型古樸大方,裝飾豐富多彩,產品有磨漆畫、屏風、花瓶、茶具、煙具、文具等。自1898年以來多次獲巴拿馬、芝加哥、巴黎等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
福州漆器始於南宋。據傳清乾隆年間,漆匠沈紹安在一座寺廟里發現大門的匾額雖然木頭已經朽爛,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卻完好無損。細心的沈紹安從中得到啟發,回家後不斷琢磨試驗,繼承發揚了傳統漆藝,創造出了最早的脫胎漆器。沈紹安因此成為福州脫胎漆器的鼻祖。
福州脫胎漆器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珍品,與北京的景泰藍、江西的景德鎮瓷器並稱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享譽國內外。在歷史上,它曾被收藏為宮廷珍品,新中國成立後又被列為珍貴的國家禮品贈送外賓,受到國內外人士的青睞,產品不僅暢銷國內各省市,而且遠銷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各方人士曾用"珍貴的黑寶石"、"東方難得的珍品"、"髹飾之光"、"人間國寶"等詞句來形容福州脫胎漆器的精美。
福州脫胎漆器是繼承我國古代優秀漆文化發展起來的。它品類之多在全國漆器行業首屈一指,大的如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漆畫大屏風、彩繪大花瓶、脫胎仿古銅大獅等,小的如煙具、茶具、餐碗、盤、碟、罐等,共有18類1200多個花色品種;它質地堅固輕巧、造型別致,裝飾技法豐富多樣,色彩明麗和諧,可謂集眾美於一體,具有非凡的藝術魅力。郭沫若生前曾作詩備加贊譽,稱贊福州脫胎漆器是"天下諒無雙,人間疑獨絕"。

4、福州角梳
在福州的手工藝品中,如今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依然保持平民本色」的惟有角梳了。走進尋常一家工藝品店,大都有角梳賣,價格也不貴,20元上下,讓福州百姓的日常生活又多了一種享受。人們說,用角梳梳頭,可以去垢而不沾,解癢而不痛,溫潤而不掛發,還有加速頭皮血液循環,能增強免疫力,清炎涼血,鎮痛止癢,防止靜電,不脫發,祛屑護發,舒筋活血,安神健腦,促進頭發生長等獨特的保健作用。
福州角梳的選料和製作工藝更是十分講究,選料只選質地堅實、不易彎裂、不傷皮膚的「南 牛」(南方水牛、黃牛)和 「北羊」(新疆、內蒙古綿羊)的角,選蹄也只選取生性水牛蹄,經過鋸、開、劈、鑿、流、打坯、等工序製成初坯,再經過改、辦、復、剔、磨、梳等工序制出梳子,這還不算完,還要按照梳勢在角梳上印字,描上人物、山水等,貼上金銀箔方為成品。
1976年在福州新店出土的南宋貴族王升墓中,發現牛角制的黑色半圓形角梳六個,可見福州角梳至少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19世紀30年代,福州的角梳業進入鼎盛時期,大小店號達一百五十家,鄒振記角梳庄的「飛鷹牌」、「 李厚記角梳庄」的「航海牌」 ,「潤光厚角梳庄」的「童牛牌」角梳最負盛名。1933年,在美國芝加哥百年進步博覽會上,「童牛牌」角梳與脫胎漆器、紙傘同獲金獎,被並稱為「福州三寶」。

5、福州紙傘
南方多雨,傘因此成了福州人居家必備的工具之一。福州有一俗話叫「包袱傘」,意指福州 人出門的包袱中必有傘,可見傘與福州人生活的關切程度。福州的紙傘業繁盛於清代,到了清末民初,全城紙傘店最多時達三百餘家,其中以位於中亭街的「楊常利」傘店最為著名,楊常利的 傘既能遮擋炎炎烈日而不發泡、不爆裂,還能抵擋傾盆大雨沖淋而不脫骨、不漏水,甚至傘面繪制的圖案色澤也不會變。
福州紙傘品種繁多,主要有花傘、明油傘、絲棉紙傘、藍綠硼傘、雙層花傘、絹印采畫花和絹印套色童傘等。和其它工藝品一樣,即便是小小一把紙傘,製作的工藝也是絲毫馬虎不得的。傘骨必須是閩北5年以上的青山老竹,韌性大,彈力強,經過特殊處理,能防霉、防爛、防蛀。傘面用的是本省特有的精製棉紙,拉力強,刷上純潔無污的柿油,再刷上粘性大的桐油,繪上花鳥、人物、山水等圖案,俗稱「花傘」。一把傘必須經80多道工序才算完成。不論日曬、雨淋、風吹,都不破裂、不褪色、不變形,還可防雷電。福州的傳統制傘,分為相互獨立的制傘骨、制傘、傘頭、傘柄、繪花五大部分,能完成其中之一便可稱為「全藝」,可見技術專業到何種程度。福州紙傘業中制傘骨質量最好的當數「後洲幫」,制傘柄最有名的則是洋中亭王依犬家;傘畫藝人以程家寶、林永欽、劉夢秋最著名。
如今,福州紙傘由於工藝復雜已悄悄離開繁忙現實的都市生活,但它卻作為一種精美的工藝品仍深受人們喜愛而被欣賞和收藏。

6、線面
線面,福州特產,以精麵粉為原料,輔以精鹽、茹粉、食油等手工拉制晾乾後而成。福州線面主要有兩大品種:一種稱為特線面,面條稍租 , 直徑在0.7毫米以內;一種稱為「面尾」,面條較細,直徑在0.6毫米以內。
因福州民間傳說線面是九天玄女指點創制的,所以福州的線面工人拜九天玄女為「制面始祖」,家裡供奉九天玄女神像。
線面的煮食方便簡單,將線面投入沸水鍋中,待線面上浮後撈起,盛放在碗內,即倒入燉好的羊肉或雞肉、上排等高湯,芬香味美。福州風俗,過生日時要吃線面煮成的壽面,一般用雞湯,再加上兩個鴨蛋,稱為「太平面」,象徵平安長壽;外出遠行或迎送賓客,也要吃上一碗太平面,希望一路順風和居家平安。

7、福州橄欖
橄欖是-種味道特別的水果,初吃時只覺得又苦又澀,而回味後卻覺得清香、甘甜。橄欖別稱為「青果」。這是因為-般水果初生時是青色的,熟時變了顏色;而橄欖從生到熟。始終保持青翠的顏色。 橄欖又稱為「忠果」、「諫果」,這是因它先苦後甜的特別韻味有同於古代忠臣苦諫的性格而稱名的。橄欖還被稱為「福果」。這是海外華僑起名的,既說明了福州歷史上橄欖產量多,也表達了僑胞對鄉土(福州)的眷戀之情。 「桃三李四橄欖七」,橄欖需栽培7年才掛果,成熟期一般在每年10月左右。新橄欖樹開始結果很少,每棵僅生產幾公斤,25年後才顯著增加,多者可達500多公斤。每結-次果,次年-般要減產,休息期一至兩年。故橄欖產量有大小年之分。
福州橄欖品種很多,主要有檀香、惠圓、長營、羊矢等10餘種。其中檀香橄欖碰牙即碎,清香四溢,食用最佳,適合鮮運外銷;惠圓橄欖義名豬母欖、果大肉厚,適合加工成較高級的蜜餞系列產品;長營、羊矢橄欖產量多,可加工成五香橄欖、咸橄欖等產品。近年來福州的飯店酒樓中,把生橄欖捶扁,用紅糟腌後上桌,風味獨特,很受歡迎。福州橄欖產地主要分布在閩江下游兩岸,以閩候、閩清兩縣的產量最多。

8、平潭貝雕
平潭貝雕是具有獨特藝術的工藝品。利用各種貝殼的原物、原色、原紋,用拼貼、坯模、鑲嵌等方法加工而成。產品有人物、動物、山水及盆、盤、具、瓶等200多個品種,供室內陳設用。在日本展出時深受當地人士歡迎。

9、福州茉莉花茶
福州是茉莉花茶的發源地,已有近千年歷史。茉莉花是佛教四大聖花之一,秦漢時隨佛教傳入東南佛國福州,福州逐漸成為茉莉之都。由於宋代香療的普及,中醫對茶及茉莉花的保健作用充分認識,福州茉莉花茶在此環境下產生,宋朝許多史料都記載了福州茉莉花茶採摘、製作、品賞的過程。清咸豐年間,福州茉莉花茶作為皇家貢茶,開始進行大規模商品性生產。在《中國名茶志》里,福州茉莉花茶是茉莉花茶類唯一的中國歷史名茶。新中國成立至今,福州茉莉花茶一直是國家的外事禮茶,改革開放前,中國出口的茉莉花茶均為福州出產。冰心曾寫:「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利用茶的國家,是茶的故鄉。我的故鄉福建既是茶鄉,又是茉莉花茶的故鄉。解放前,四川、湖北、廣東、台灣雖也產茉莉花茶,但它們的品種、窨制技術都是從福建傳去的。

10、壽山石雕
壽山石雕產於福建福州。福州壽山石質地奇異,學名「葉臘石」,因產於福州北郊的壽山而得名。壽山石品種繁多,或以產地取名,或以坑洞命名,或以色相命名,約百餘種。以產地分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類。其中以田坑石最佳。田坑石,簡稱「田石」,零散埋藏在壽山周圍約數里長的溪流兩旁砂層中。質極溫嫩,肌內隱隱可見蘿卜細紋,色澤外濃而向內漸淡,外表常裹黃或黑色石皮。按顏色又分為田黃、田白、田紅、田黑四種。田黃石略呈透明,具有蘿卜一樣的紋條帶,呈桔黃、熟栗黃、枇杷黃或金黃色。是壽山石中罕見之珍品。其顆粒和塊度不大,歷史上最大的一塊重4、3公斤。田黃石具備石之六德:細、潔、潤、膩、溫、凝,故有「石帝」之稱。曾有人建議把壽山田黃石作為「國石」。壽山石中還有水坑石和山坑石。水坑石多呈晶瑩透明狀,富有光澤,其中「坑頭石」、「凍油石」、「水晶凍」、「魚腦凍」、「黃凍」等品種,質地優良,開采不易,亦甚名貴。山坑石中名目很多,有80多種。壽山石雕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共分圓雕、浮雕、鏤雕、薄意、印鈕五大類,品種千餘種。其中有人物、動物、花果、山水、花卉等供人們陳設的欣賞品,也有文具、煙具、花瓶、印章等實用品。

11、鼎日有油酥肉鬆
產於福建福州。相傳,清咸豐年間,有個名叫林鼎鼎的人在福州一個地方官吏家當廚師。他手藝高超,能作多種美味菜餚,深得主人器重。一次主人因受風寒,食而無味,日見消瘦。林氏苦苦尋思,取來一塊腿精肉,放在鍋內不停地翻炒,不時加入冰糖、料酒、鹽、蝦仁等佐料。炒著翻著,忽聞一股焦味,原來湯汁已被燒干。林氏以為這下可糟了。誰知一嘗,味道卻鮮得出奇。他當即送給主人品嘗,主人連聲贊道:「好吃,好吃!」太太,小姐見之大喜,也想吃,問林:「明日可有肉鬆?」林鼎鼎笑道:「有我林鼎鼎在,日日有!」自此以後,他潛心琢磨配製肉鬆的方法,終於在咸豐六 年創製成香醇色艷、味鮮帶甜的棕色肉鬆。地方官將林氏製作的肉鬆進貢清文宗皇帝,贈送給京中官員。宮中貴妃食後問:「還有肉鬆嗎?」內侍答:「有林鼎鼎在,日日有!」一時間,「鼎日有」廣為流傳,許多官使紛至沓來品味。林鼎鼎見此情景,乾脆辭去廚師之職,開設作坊,專營肉鬆。 取何店名?林氏想:「鼎日有」名聲在外,何不就掛此招牌!後來,林鼎鼎創制的肉鬆秘方日臻完善,為區別於江蘇的太倉肉鬆,便稱之為「鼎日福建肉鬆」,生意興隆。鼎日有油酥肉鬆呈深紅色,顆粒大小均勻,質酥軟,入口溶化,含蛋白質高,含脂肪低。

12、磨漆畫
磨漆畫是以漆作顏料,運用漆器的工藝技法,經逐層描繪和研磨而製作出來的畫。磨漆畫在借鑒傳統漆器技法的基礎上,溶入現代繪畫藝術手法,將「畫」和「磨」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製作出來的畫具有色調明朗、深沉,立體感強,表面平滑光亮等特點。其製作方法是:先以生漆和瓦灰按脫胎工藝技法在木板上上漆打底、磨製光滑,然後用調配好的色漆在底板上層層描繪出各種紋樣。利用上漆的厚薄不勻,使畫面產生富於變化的明暗調子,從而具有立體感。在作畫過程中,為了更好地表現物體,還可以根據畫面內容的需要,採用寶石、螺鋼、蛋殼、金、銀、錫等材料進行鑲嵌,使畫面層次更加豐富。最後,經打磨並罩上透明漆,用細瓦灰與生油推光。正因為"磨"體現了天晨漆畫的獨特工藝,故稱為「磨漆畫」。磨漆畫的創作題材有人物、走獸、山水、花鳥、魚蟲以及仿古圖案等。由於畫面多用黑漆磨光,所以表面呈現出寶石般的烏亮光澤,古樸渾厚,富麗堂皇,給人一種特殊的美感。 福州磨漆畫的製作形式有掛框、掛聯、屏風、套盤等室內裝飾工藝品,還有適合於廳堂館所懸掛和陳列的大型壁畫和小型屏風等,具有質地堅固而久、耐耐熱、揩試方便、歷久常新等特點。

13、福州軟木畫
福州三寶之一,以栓樹皮為材料,快刀作畫,雕鏤粘結成亭台樓閣、樹木花草、小橋流水、迴廊曲徑以及人物鳥獸等掛屏、屏風、大小擺件。
福州軟木畫問世於本世紀初,發源於福州東郊西園村。相傳在辛亥革命後的1913年,有人從德國 帶回一幀類似「木畫」的作品。當地民間雕刻藝人陳春潤、吳啟棋、鄭立溪等深受啟發,遂在福建工 藝傳習所工讀時,用從西班牙、葡萄牙及阿拉伯進口的栓皮櫟樹的木栓層作主要原料,把這種質地輕松、富有彈性且紋理細潤的軟木切削成薄片,運用我國各種傳統雕刻技法,以刀代筆,用手工加以精雕巧鏤,製成紋理纖細的復雜畫面,並利用畫框內有限的空間,使景物的形象立體化,安排上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各種亭台樓閣等。
軟木畫色調古雅純朴,形象逼真,畫面猶如宋人筆意,意境深邃,遠奧高古,清奇可愛,具有「叢山數百里,盡在一框中」的藝術效果。
軟木畫品種繁多,有雄偉壯觀的屏風、掛屏、大擺件、小擺件以及與實用結合的產品、旅遊紀念品等,達二三百種規格,四五百個花色品種,作品行銷全國各地及歐美、日本、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14、馬藺草編
馬藺草編,福州市著名特產,由形狀呈三角、細長而柔軟的馬藺草編織而成。品種有床席、沙發席、草帽、手提包、遮陽笠等,具有細致、光潔、堅韌耐用、散熱性強等特點。
近數十年來,福州馬藺草編織品,已多次參加了福建省及全國工藝展覽,並被用來裝飾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台灣廳。
15、福州漆筷
福州漆筷:福州漆筷廠生產,系以上等毛竹或優質楠木、櫸木製坯,以國內特產的生漆打底、附面,並採用福州脫胎漆器製作技藝製成。本品早在清代末年即由福州台江六柱橋一帶私人作坊生產。
16、福州佛跳牆
「佛跳牆」是一種高檔次的菜式。原名"福壽全",是福州名菜館聚春園於清代同治年間首創。主要由鮑魚、海參、魚翅、魚肚、魚唇、蹄筋、火腿、瑤柱、冬菇等28種原料配製而成,加上紹興酒等,貯入酒壇中,拌泥密封,以文火煨制10多小時而成。味美至極,芳香四溢,是秋冬兩季的佳餚。難怪清時一秀才吟詩贊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佛跳牆"一名由此而來。17、永泰芙蓉李干
永泰芙蓉李干,永泰特產,福建名產之一,選擇成熟的芙蓉李鮮果,採用傳統工藝精工製作而成。福建福安市是芙蓉李之鄉,芙蓉李面積、產量居全國之冠,栽培已有千年歷史。芙蓉李是李果的一種,還有胭脂李、柰李等。李干、蜜餞加工銷售已成為永泰農業產業化的「重中之重」。
芙蓉李,果皮淡綠色,果肉深紅,甜酸適口,品質上乘;平均單果重50克,7月間成熟,可鮮食,也可加工成各種蜜餞。永泰芙蓉李干,色澤豐潤,味甜鮮美。
18、福州魚面
魚肉製作,耐煮,鮮 ,味美,福州特產。產自寶島台灣只有一水之隔的福州黃岐島。
福州魚面,是用純魚肉打制而成的魚肉面條。
材料:鮮鰻魚,太白粉
製作:先是刮取黃魚、鰻魚等色白質細的魚肉。然後剔刺去皮,稍蘸番薯粉(太白粉)或散粉用棒敲打成薄片,接著烤熟後或切成菱形、方片,或切成掛面、細絲面等形式,曬干收存,用時入湯煮。
特色:松軟香脆,則柔滑如面,味鮮爽口。烹食魚面一般多以上湯再配以適當的調味料。泡熟之時 , 熱氣騰騰 , 鮮香撲鼻 , 食之爽滑無比 , 鮮味無窮 ,令人百食不厭 , 實屬上乘佳品。
19、福州閩清糟菜
名揚海內外的閩清糟菜,酸甜可口,味道鮮美,清香撲鼻,開胃開脾。它特別適合作為早餐佐菜,同時它還是燉排骨、肉骨湯、魚湯的上等佐料,尤其是用糟菜燒煮的上排湯,味道更是鮮美。糟菜還是閩清特產三寶之一。
閩清糟菜來歷,閩清六都附近白岩山,山高林密,溝深洞多,三五十里方圓古木參天,蔭翳蔽日,野獸多,猴子也多。莊稼菜園常受糟蹋,人畜不得安寧。農家為防獸驅獸,人人都會打獵捕獸,自製扒撥箭、絆獸索、張貓機等誘捕野獸。一天,有個農民在菜園中安張貓機,本來想逮野貓山兔,誰想把猴子套上了。猴子吱吱亂叫,當農民趕到時猴子已掙脫逃跑。猴子見人趕來,便起報復心。當天晚上招來群猴,把這菜園的蘿卜、芥菜拔個精光。一時吃不完,就放在懸崖頂上晾曬,曬干後,用帶咸酸味的樹汁和泥搓軟,腌藏在砍斷的毛竹里,表面用黃泥封緊,亂草遮密。不久,毛竹里的腌菜被人家發現了,人們嘗到別有風味的「酸甜菜」,贊不絕口。這事傳開了,大家深受啟發,加工出更香甜可口的腌菜:將鮮嫩芥菜曬干,用酒糟和食鹽抹菜搓軟裝入瓮中擠壓緊密,再用黃土密封瓮口,再將瓮翻倒扣蓋在草木灰上,半年後取出,就是芳香撲鼻、膾炙人口的腌菜了。因主要用紅糟腌,故俗稱「糟菜」。
20、福州肉燕
福州肉燕燕皮是用精選豬後腿瘦肉,剔去肉筋和骨膜,切成細條,用木棰搗成肉泥,徐徐加入用細孔絹篩篩過的薯粉和適量清水,反復攪拌,不斷壓勻,初成硬坯,然後放在條板上,軋輾成薄片。敷上一薄層薯粉,折疊起來,略干為鮮燕皮。繼續晾乾為干燕皮,一般包裝久貯一年不壞。包餡前,用刀切燕皮成約二寸左右方片,待用。餡選瘦豬肉和蝦米、荸薺、紫菜等共剁成醬,後加少許醬油、蔥白調味,取燕皮方片包成小扁,表如石榴狀,蒸熟即成肉燕。
福州人常將「扁肉燕」與去殼鴨蛋相配作菜餚,因福州話「蛋」叫「卵」,「鴨卵」音諧「壓亂」,取「壓」了「亂」就會平安之意,故稱「太平燕」,「燕」與「宴」同音,又稱「太平宴」。
「太平燕」是福州婚聚喜慶宴席上的一道「大菜」,上席時鳴放鞭炮,客人要待新郎新娘或長輩即席致謝後,方可食用。扁肉燕深受台灣同胞和海外福州僑胞喜愛,到福州來,必帶燕皮回去饋贈親友。
21、福州芋泥
芋泥是閩菜中的傳統甜食之一,其中又尤以福鼎的八寶芋泥最為地道。它的盛名與其選材密切相關。福鼎八寶芋泥選材自福鼎土特產——省名牌農產品福鼎芋。福鼎芋以其個大、質松、味香而聞名,是製作八寶芋泥之上品。
此菜細膩軟潤,香甜可口,看似冷盤實卻燙嘴,別具風味,吉辰喜慶,筵席上多有此菜。它的出名有一段趣聞。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9年)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州禁煙,英美等國領事為了奚落中國官員,特備了西餐冷盤,企圖讓林則徐吃冰淇淋時出醜。事後,林則徐設了豐盛筵席「回敬」。幾道冷盤之後,端上了一盤顏色暗灰而發亮,深褐又光滑,不冒熱氣,猶如冷盤的東西。一位外國領事舀了一勺往嘴裡送,燙得兩眼發直,其他客人都驚呆了。這時林則徐才漫不經心地介紹說,這是中國福建的名菜叫芋泥。
製作此菜,先將福鼎芋去皮,洗凈後切塊,上籠屜蒸1個小時左右,取出,用刀板壓成泥,注意此時要揀去粗筋。再將芋泥裝碗,加上白糖、熟豬油,用清水攪拌均勻,抹平後上籠屜用旺火蒸1個小時,取出。依據各人的口味,還可適當在芋泥中包些豆沙餡,風味更佳。上盤後,在芋泥上撒些肉果、棗泥、桂花、花生仁、桂圓、蜜棗、青紅絲等八樣配料,五顏六色,美觀醒目。八寶芋泥由此而得名。當地福鼎芋質地優良,資源豐富,民間普遍人家都能自己動手製作這一甜食。
22、永泰茶油
茶油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純天然高級木本食用植物油,是茶樹上"油茶果"提取而成,油茶果從開花、授粉到果子成熟需整整一年,歷經秋、冬、春、夏、秋五季之雨露,山茶花開於秋季,果實成熟於次年花開時節,採摘時分山茶花已是盛開怒放,花果並存,同株共茂,乃自然界一大奇觀,堪稱人間奇果。油茶樹對生長環境有特殊要求,生長在連綿疊嶂的群山之中,飽含天地靈氣,是純天然有機綠色食品。茶油降脂降壓、消炎抗菌、抗癌抗病毒、增強人體免疫、預防中風。 茶油烹調餚饌,日用皆宜,蒸熟食之,澤發生光,諸油惟此最為輕清,故諸病不忌。茶油味甚美。茶油能抗紫外線,防止曬斑及減少皺紋,對消除黃褐斑、曬斑很有效果。茶油性味甘,涼,功效潤胃通腸,退濕熱,養顏生發,促進傷口癒合。
23、魚丸
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一般用鰻魚、馬鮫等魚肉搗成泥糊狀,調拌優質薯粉為皮,用精肉、蝦仁等作餡,捏成丸子。煮熟後泡以美味高湯,加上蔥花,浮於湯面,稱「七星魚丸」。它具有色澤潔白、質有彈性、肉餡香松、口味清爽等特點,素負盛名。據說這七星魚丸是海上漁婦所創,被一出洋經商的商人學到手,返回福州後如法炮製,開了家「七星小食店」,獨家經營「魚丸湯」。後有一位進京赴考的舉人進店就餐,食魚丸後嘖嘖稱奇,口佔一詩曰:「點點星斗布夜空,玉露甘香遊客迷;南疆雖有千秋飲,難得七星沁詩脾。」店主將詩裱於店堂上,從此食客盈門,生意日隆。「七星魚丸」因此詩而得名。如今福州街巷到處都有魚丸攤店。郊縣的長樂、福清等地也有食魚丸之俗。除店賣外,還有走街串巷肩挑叫賣者,他們以調羹敲打小碗招徠顧客。做為地方風味特產,外地人到榕也多以品嘗魚丸為樂。

Ⅱ 買正宗的土特產哪裡買

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嘗過世間各色美食。出去旅遊也免不了要給親人朋友帶些當地的特產。可是到底買什麼才算是最地道的呢?

今天為大家准備了大中國各地特產合集,總有一款適合你……如果有不足的地方,還望見諒,也歡迎大家補充!

北京

六朝古都北京城,最不缺的就是老字型大小。老字型大小,代表的是一份信譽的認可,一種口味的傳承。外地遊客想購買點兒北京特產,會注意到稻香村特色鮮明的「京八件」——以棗泥、青梅、葡萄乾、玫瑰、豆沙、白糖、香蕉、椒鹽等八種原料為餡,用油、水和面做皮,以皮包餡,烘烤而成。

北京稻香村糕點,京白梨、白雞、燒鴨、油雞、果脯、茯苓夾餅、二鍋頭、北京酥糖、六必居醬菜、北京織毯、北京雕漆、景泰藍、北京玉器、內畫壺、北京葡萄酒、北京白鳳龍、安宮牛黃丸、虎骨酒、京綉……

上海

高大上的國際化大都市,濃濃的海派風格,這些關鍵詞的落腳點都是——上海。那上海又有哪些為人稱道的特色產品呢?

大理:普洱茶、大理草帽、大理雪梨、大理石工藝品、扎染布、白族服飾、蒼山杜鵑花、乳扇。

麗江:雲木香、天麻酒、竹蓀、窨酒。

其他:象牙芒果、無眼菠蘿、寶珠梨、梅子、八角、猴頭攻、蜂蜜、黑木耳、松茸、雞齎、三七、蟲草、砂仁、雲歸、宣威火腿、玫瑰大頭菜、傣族燒魚、香芋草烤雞、滇八件點心、劍川木雕、錫制工藝品、騰沖玉器、版納地毯、納西披星戴月衣、傣族竹編、傣族筒帕。

陝西

西安:扎染、西安木偶、西安刺綉、西安剪紙、仿秦俑、仿唐三彩、戲人泥哨、拓片、臨潼石榴、黃桂稠酒、彩畫泥偶、藍田玉石、樊記臘汁肉、壁畫摩木。

延安:紅棗、杏仁、延安剪紙、蘋果、核桃。

韓城:紅把苕帚、韓城花椒、韓城南糖其他:天麻、杜仲麝香、牛手參、厚朴、牛黃、沙苑子、銀耳、華縣大接杏、秦冠蘋果、火晶柿子、洋縣香米、洋縣黑米、、韓州鍋盔、牛肉乾、潼關醬筍、太白酒、秦州大麴酒、榆林柳編、張良廟拐杖、嵐振藤編。

新疆

喀什:無花果、巴旦杏、石榴、甜瓜、喀什工藝品、葡萄及葡萄乾。

其他:哈密瓜、香梨、野蘋果、雪蓮、紅花、新疆貝母、西馬茸、肉蓯蓉、甘草、和田玉、紫貂皮、啤酒花、英吉沙。

西藏

拉薩:木碗、冬蟲夏草、西藏地毯、靈芝、圍裙、青稞酒、金耳、雪蓮花、藏紅花、藏腰刀、藏羚羊角、麝香。

日喀則:仁布玉器、江孜地毯、腰刀。其他:藏香、旱獺皮、人參果、胡黃連、藏被、藏靴、藏裝、氆氌、拉薩獅子狗。

黑龍江

榛蘑、蕨菜、松茸、猴頭蘑、元蘑、椴樹蜜、黑木耳、獼猴桃、橡子、榛子、松子、白瓜子、紫梅酒、香梅酒、山葡萄酒、鹿茸、鹿腎、熊膽、人參、西洋參、紫貂皮、水貂皮、水獺皮、猞猁皮、貉子皮、香鼠皮、灰鼠皮、麝鼠皮、奶粉、乳酪、方火腿、風干香腸、大馬哈魚、哈爾濱紅腸、哈爾濱啤酒、五常大米

海南

和樂蟹、東山羊、加積鴨、文昌雞、各類熱帶水果、椰子糕、速溶咖啡粉、鹿龜酒、坡馬酒、檳榔酒、苦丁茶、胡椒、海南椰雕、海南黎錦、文昌木屐、海南貝雕、海南珍珠。

貴州

遵義:化風丹、杜仲、茅台酒、苗錦、尚稽豆腐皮、桃花、海龍米、通草堆畫、鴨溪窖酒、董酒、棕竹牛角手杖、絲綢、刺綉、遵義烤煙、遵義吳茱萸、遵義油百姓朴、黃花菜、遵義毛峰。

鎮遠:青溪大麴、侗綉圍腰、鎮遠接桃、鎮遠羊場茶、鎮遠道菜。

其他:羊艾毛峰、都勻毛尖、湄江茶、香菇、黑木耳、銀耳、黑糯米、香米、薏仁米、天麻、麝香、茯苓、黨參、三穗鴨、賞農金黃雞、習水大麴酒、平壩窖酒、獨山腌酸菜、都勻太師餅、蠟染、大方漆器、玉屏簫笛、荔波涼席、織金硯台、牙舟陶器、三穗斗笠。

寧夏

銀川:八寶蓋碗茶、素雞(外地叫豆腐卷)、黃河大鯉魚、丁香肘子、甘草、發菜、枸杞、賀蘭石、香酥雞、灘羊裘皮。

其他:沙棘、「大青」葡萄、寧夏山杏、西瓜、蠶豆、馬蓮、枸杞袋泡茶、肖桐峽柳編、賀蘭石硯、固原雞。

香港

來自亞洲各地的古玩及藝術品、攝影器材、地毯及掛毯(來自內地、印度、中東及其他產地)、陶器及瓷器、電腦、免稅化妝品及香水、電子器材、傢具、毛皮、象牙製品、玉器、珠寶首飾、皮革製品、眼鏡框及鏡片、訂制衣服、手錶、西洋餐具、玻璃餐具。

澳門

珠寶金飾、古董文玩、工藝品、首飾和海味葯材是受遊客歡迎的物品。

台灣

烏龍茶、鳳梨酥、大溪豆乾、檳榔、陶瓷、辣椒醬、金門的菜刀和高粱酒、芋頭酥、松子酥、奶油酥餅、牛軋糖、高山茶、鳳梨酥。

土特產作為一個地方獨有的東西,往往是一個地方民族風情與文化的代表,了解某個地方的民族文化得從該地吃的東西開始入手。

Ⅲ 福建有哪些特產

★福建特產★ 福建特產品種繁多,有岩茶、鐵觀音、烏龍、茉莉等名茶,文昌魚、水仙、龍眼、建蓮子、脫胎漆器、角梳、竹編、藤器等。 壽山石雕是以福建壽山出產的葉蠟石為原料,經過精心雕刻而成的工藝品。壽山石雕造型有著人物、花果、動物、山水風景、印章,為福建工藝品「三寶」(脫胎漆器、壽山石雕、軟木畫)之一。 福建壽山石雕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而馳名中外。遠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我們的祖先就能用鉤戟利劍似的簡單線條在壽山石上刻畫殉葬雕刻品(如壽山石豬),這就為壽山石雕奠定了基礎。經歷幾代人的技術相傳,壽山石雕從石踴雕刻發展到了印章、印鈕、文具、動物、人物等多品種的創作,而且能根據石形、石質,因材施藝地進行設計。清代,壽山石雕涌現出不少名匠。 康熙、乾隆年間,楊玉璇、周尚均為閩中壽山石雕名手。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的「伏獅羅漢」系由田黃石所刻,底部有陰文「玉璇」二字,人物神態逼真,作品刀法渾厚,真是「運刀妙如鬼工」。繼楊玉璇以後,周彬(字尚均)擅長印鈕雕刻,他所創作的印鈕素稱「尚均鈕」而聞名一時,其風格朴實,多為立獸,間刻寫意山水。 同治、光緒年間,又有福州西門鳳尾鄉的潘玉茂、東門後嶼鄉的林謙培及其弟子林元珠,他們在繼承了楊玉璇、周尚均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形成了壽山石雕「西門派」(潘玉茂為代表),「東門派」(林謙培為代表)兩個藝術流派。近代著名傳人林清卿、林友清分別有「西門清」「東門清」之美稱。 清末以來,壽山石雕的藝術及其技法又有了長足的發展。即由簡練的技法發展成為精細的浮雕、高浮雕、鏤空雕、透雕和圓雕等;品種也逐漸增多,由殉葬品、佛教用品、印鈕發展到各種人物、山水、鳥獸、花卉、瓜果、器皿等。從而壽山石雕成為國內外鑒賞家、收藏家評賞的八閩瑰寶。 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澤,雕刻出造型和色澤相適應的作品,是壽山石雕的主要藝術特色。壽山石雕界有種說法叫「一相抵九工」,這是壽山石雕重要的創作經驗之一。這就是說,藝人們必須細心查看石料的石質、石紋、石形和石色,據此選擇與之相適應的題材,並確定初步的造型,即「因材施藝」。這種思維有別於其他畫家、雕塑家的構思方法。可以說,壽山石雕藝術是特殊的藝術,是造型藝術、色彩藝術、刀法藝術、技法藝術的綜合反映。 壽山石作為原石(自然石),已經溫潤華麗無比,經過雕工的磨礪雕琢後,更成為巧奪天工,鬼斧神工的藝術品。 ★福州特產★ 福州特產有橄欖、福桔、龍眼、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脫胎漆器、木畫、木雕、紙傘、貝雕、瓷器等。 福州角梳是中國傳統的名牌產品,曾在巴拿馬、芝加哥、加拿大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展出過,榮獲金牌獎和金盾獎。福州角梳採用中國南方水牛角和北方的綿羊角為原料。角梳的加工,工藝精細。一把角梳從原料製成產品,需經過二十五道工序,使每支角梳都色澤瑩亮,光潤如鏡,現又增加了新品種,在製成的角梳上運用傳統漆畫工藝技法,精心繪制了虎、豹、獅、象等10多種飛禽走獸和南國花草的圖案花樣,畫面生動,永不褪色,深受國內外顧客的歡迎。 橄欖:福州名果之一,有丁香、惠圓、長營等名品,果面青綠、肉色黃白、味甘質脆。可加工成拷扁橄欖、甘草橄欖、五香果等,深受遊客歡迎。 福桔:福州名果之一,鮮紅美觀,甜酸可口,大部分都銷往華北市場,福桔皮、核、絡都具有葯效,製成的桔餅有化痰鎮咳、溫胃健脾的效用。 龍眼:福建六大名果之一,果實清甜可口,龍眼乾為滋補名品,以郊區紅核仔、長樂扁匣榛等為名品,馳名中外。 荔枝:福建名果之一,唐以後歷為貢品,有亮功紅、下番枝、紅綠、陳紫等為名品,可曬干,釀酒和製成罐頭等食品,深受中外遊客的喜愛。 芙蓉李:以永泰縣最為出名,甜酸適口,品質上乘,可鮮食,也可加工成應子、李片、李咸、李餅等,為縣外貿傳統出口商品。 福州紙傘是福州三寶之一,歷史悠久。這種紙傘做工十分的精細。工人們採用油畫、彩畫噴花和絹印等方法,在紙傘上繪制了花鳥、山水、人物等圖案,十分雅緻美觀。一把優質的紙傘可在撐開、收回一萬多次後仍不變形,在水裡浸泡二十四小時不變質,在近五十攝氏度的高溫下不變質。福州紙傘除暢銷國內市場外,還暢銷於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 不是因地得名,而是因草得名,福州郊區的馬藺草,俗稱台灣草,它來源於台灣省,它同中國東北的烏拉草及南美的巴拿馬草齊名於世,被稱為世界上的「三棵寶草」。馬藺草呈三角形,長而柔軟,用它編的各種草製品,如草帽、手提包、床席等,細致光滑堅韌耐用,散熱性強,深受用戶的歡迎。 ★泉州特產★ 泉州有各種瓜果、名木花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安溪烏龍茶、老范志萬應神曲、永春老醋、源和堂蜜餞、泉州木偶頭、永春漆籃、人造花等。 德化為中國「三大瓷都」之一。宋代,產品就遠銷海外。明代燒制的白瓷,通體透明,宛似象牙,稱為「象牙白」,被日本和歐洲譽為「東方藝術之精品」。德化瓷器的品種:建白瓷、高白瓷、普白瓷、寶石黃、建紅瓷、朱玉瓷、白炻器、紫砂陶以及開片釉、銀絲釉、各種色釉等。主要產品有各式中西餐具、咖啡具、茶具、酒具、文具等日用細瓷和各種傳統人物、動物瓷雕以及花瓶、籃、花盆、燈具、玩具等藝術陳設瓷三大類數千種。其中許多產品獲得國家輕工部和福建省優質產品獎。先後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展覽會上展出,並送往德國、美國、英國展銷。 泉州木偶藝術飲譽環球。木偶頭的雕刻以江加走大師的製品為極品,其遺作二百八十多種,被作為國家一級文物保管。藝術名師輩出,現有面譜達三百多種,造型優美,彩繪生動,性格鮮明,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的地方色彩。 永春漆藍是獨具風格的傳統竹漆工藝品。製作考究,用料二十多種,製作工序三十多道,產品分三大類、五十多個品種。最大漆籃直徑三十八厘米、最小的只有十厘米。永春漆籃曾被選送義大利、日本、波蘭等三十多個國家展覽,並多次在國內展出,受到好評。 惠安素有「石雕之鄉」之稱,歷史悠久。尚存的唐朝王審知之兄王潮墓中的花紋浮雕,已逾千載。台北龍山寺的大龍柱,鼓山湧泉寺的青石建築,南京中山陵前的華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石柱,都是惠安石雕藝人的傑作。惠安石雕主要原料是青石,花崗石等。產品有圓雕、浮雕、影雕、碑石四大類,近兩百個品種。經常參加國內外工藝美術展並茯得好評,產品銷往日本、新加坡、西歐、美洲等二十多個國家和港、澳地區及台灣省等。 泉州歷史上曾有製作絨扎花、紡綢花、紙花、通草花的民間工藝。近代,制花能手陳德良製作的通草花,造型逼真、色彩鮮艷,有著較高的藝術魅力。在歷次國內外展覽中,獲得高度評價,並被作為國家外交禮品、饋贈國寶。現在,泉州製作工藝進一步發展,通草紙花、紡綢花、滌綸花等暢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享有「比鮮花更鮮花」的贊譽。 老范志萬應神曲系清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由名醫吳亦飛秘方炮製而成,取范仲淹「不為良相,當為良醫」之志命名。曾先後於一九一一年被評為福建省優質產品。神曲以穀物、豆類為主要原料,配入五十多種中葯材,經多道工序精製而成。其處方與生產工藝有其獨到之處,具有調胃健脾,消積化濕等功能。 ★漳州特產★ 漳州特產有水仙花、茶花、蘭花等「三大名花」和蘆柑、荔枝、香蕉、龍眼、袖子、菠蘿等「六大名果」;還有各種海產干貨、片仔疲、八寶印泥、片仔疫、珍珠膏、珍貝漆畫飾板、水仙花牌風油精等。 水仙花是中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福建省的省花,漳州的市花,盛產於歷史文化名城,聞名於海內外。水仙花雕刻藝術為漳州水仙文化之奇葩,雕藝家巧奪天工,借凌波仙子風姿麗色,塑天地人間,萬千佳境,精美造型維妙維肖,超凡脫俗,吉祥美好,一盆一盞,無不匯聚閩南寶地漳州之豐饒,溶親情鄉韻純美於芬芳中,如詩如畫,如歌如舞,令人留連忘返,嘆為觀止。 漳州水仙花及其雕藝歷來為香港各界人士喜愛。1992年和1995年,漳州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等曾在香港舉辦兩屆展覽,均獲圓滿成功。1998年,漳州水仙花雕藝第三次在香港中銀大廈舉行。時近香港回歸祖國後的第一個春節,香江春暖,喜氣融融,漳州秀色為香港新春錦上添花,民族文化精華為兩地經貿合作鋪路搭橋,展事因之生輝。花團錦簇,更富春意盎然,風光無限。 ★廈門特產★ 廈門有各種亞熱帶瓜果、餡餅、魚皮花生、菩提丸、青津果、廈門珠綉、漆線雕、廈門彩塑、廈門瓷塑、香菇肉醬、廈門葯酒、海產干貨等。 廈門珠綉是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裝飾性工藝品。以新穎別致、富麗堂皇、光彩奪目見稱,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廈門珠綉產品有珠拖鞋、珠掛圖,珠綉包等一百多個品種。這些產品均採用閃亮奪目,五彩繽紛的玻璃珠子和電光膠片,運用凸綉、平綉、串綉、粒綉、亂針綉、豎針綉、疊片綉等傳統的工藝手法、綉制出淺浮雕式圖案。全珠圖案構圖嚴謹、密不容針;半珠圖案優雅秀美,清新悅目。珠綉掛圖《廈門海堤》、《南京長江大橋》、《龍鳳戲珠》等,構圖清新,設色柔和,景物逼真,層次分明,參加過全省、全國工藝美術展覽,並被選為禮品贈送國際友人。珠綉拖鞋,綉工考究,樣式大方,品種多樣,穿著舒適。有的鞋面純系玻璃珠子綉成,有的則在絲絨面上用彩珠綉成珍禽花卉等各色的圖案,絢麗多彩,柔軟舒適,尤其是夜間穿用,在燈光照射下,熠熠閃爍,光彩耀人。廈門珍珠拖鞋,以其設計新穎,造型別致工藝精細,風格獨特,受到國內外客商好評。 漆線雕是廈門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民間工藝品。自唐代彩塑興盛以來,漆線雕便被應用於佛像裝飾。早在幾百年前漆線雕像就馳譽中外,遠銷東南亞各國。漆線雕是以精細的漆線經特殊的製作方法纏繞出各種金碧輝煌的人物及動物形象,尤以民間傳統題材,如龍鳳、麒麟、雲水、纏枝蓮等為多。過去,漆線雕大都只限於木本,漆籃和戲劇道具上。近年來,已發展到裝飾在盤、瓶、爐等瓷器和玻璃器皿上,琳琅滿目。目前,廈門工藝美術廠把漆線雕與陶瓷結合起來,創作、生產了線條陶瓷作品。如線條瓷塑《鄭成功》,參加了全國工藝美術展覽,並被選送到日本展出,獲得好評。小件漆線雕工藝品用綾緞製成盒子包裝,小巧玲瓏,便於攜帶,是旅遊紀念、饋贈親友的佳品。 ★武夷山特產★ 武夷岩茶是武夷山一帶生產的烏龍茶類的總稱。武夷岩茶系半發酵茶,集紅茶、綠茶功效於一身。茶湯金黃,葉瓣邊緣紅艷,呈綠葉紅鑲邊狀,有提神消食、生津止渴、減肥健美、防癌抗病之功效,又有「減肥茶」「健美茶」之美稱,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的聲譽。是福建省主要出口商品茶,更是中外遊客爭相購買的旅遊紀念品。武夷岩茶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僅慧苑岩一帶,就有八百多種。主要品種有:大紅袍、肉桂、鐵羅漢、水金龜、白雞冠、半天腰、奇蘭等,其中尤以「大紅袍」最為名貴,被譽為「茶中之王」。 香菇古時稱為香蕈,或叫香菌,是食用菌中的珍品。《呂氏春秋》中的「味之美者,截止駱之菌」之名,講的就是香菇。香菇原是一種野生食用菌類,經人們不斷提純復壯,培養成為栽培菌。武夷山地區由於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壤肥沃,適宜香菇的繁殖和生長。這里人工栽培香菇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了。因此,來這里旅遊的人,都要爭相購買,已成為俏品。 筍是竹的嫩芽,其種類因竹而異,其中毛竹科筍,被譽為「八閩山珍」,它脆嫩鮮美,營養豐富,素有宮廷美食之稱。筍干是用春筍經過傳統製作方法加工而成的,分榨、曬、熏三大類。因製作方法不同,加工成的筍干品種也不同。有「玉蘭片」「鳳尾筍」「羊角筍」等十多種。筍干色、香、味俱全,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人體所必需的多種氨基酸、纖維素,可作為菜餚主料或配料。經傳統工藝精製的筍乾和近年生產的「清水筍」罐頭,是福建省主要外銷產品,也是中外遊客樂於爭購的佳品。 建蓮,是武夷山市一帶的主要土特產品,其中尤以五夫鎮出產的為佳。其果實圓大,潔白脆嫩,易爛面沙,品質上乘,明清時為皇上的貢品。蓮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棉子糖、磷、鈣、鐵、等多種營養素,中醫認為蓮子有養心安神、益腎健脾的功效,備受中外遊客的青睞。 薏米又叫薏仁、米仁。被譽為「生命健康之禾」,具有補肺、健脾胃、清熱、祛風濕、消水腫等功效。其有效成份薏苡脂,具有抗癌作用。它的蛋白質含量高於大米兩倍多,並富含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B1。武夷山地區栽培薏米歷史悠久,多種於山地。而今,人們把薏米視為營養豐富的盛夏消暑佳品。 建蘭在閩北有悠久的栽培歷史,一直被人們視為情操高潔的象徵,並有「花中君子」「空中佳人」「王者之香」等美稱。建蘭系多年生草木植物,除可觀賞外,還有很高經濟價值,尤其在醫葯方面,其根、莖、花都可入葯,有利消、健胃、解熱的作用。閩北民間有取蘭花蕾泡茶,清熱明目,理氣止痛,且對青光眼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