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評書的起源及歷史
「評書」之評是什麼意思呢?張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橋》里說:「評者,論也,以古事而今說,再加以評論,謂之評書。」評書因地區不同而名稱各異。北方叫做評書;江浙一帶以及福州叫做評話;湖北、四川等地仍叫做評書。
評書是古老的藝術,歷史淵源流長。據《墨子·耕柱》篇載雲:「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
這里說「說書」並不是指說唱藝術,不便作為評書的源頭。
優孟、優旃、淳於髡等古代「俳優」的勸諫活動,其中就有說故事的,可以看做構成「說話」藝術的重要因素。
隋代笑話大王侯白所說的故事,明顯地孕育著評書的因素。
到了明代,北方評書已臻於成熟。從那時起,評書的發展過程出現了四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在明末清初。那時,評書名家輩出,柳敬亭是其中的佼佼者。關於他的生平經歷,沈龍翔《柳敬亭傳》載雲:
「敬亭名逢春,字敬亭,面多麻,人皆以柳麻子呼之。本姓曹,泰州曹家莊人也。李公三才開府泰州,緝地方不法,長吏以逢春應,時年十七八歲一惡少耳。開府輕其罪,乃出亡,雲泰興,佣於某,久之意不樂,遂去。游四方,至寧國,醉卧敬亭山下,垂柳拂其身,遂慨然曰:『吾今姓柳矣,即號敬亭可乎?』於是名逢春,號敬亭焉。偶聞市中說彈詞,心好之,輒習其說,遂以說聞。」
這里的「說彈詞」其實就是說書,因此,柳敬亭後來被譽為大說書家。他從師莫後光,頗得真傳,擅長說《水滸》、《三國演義》、《精忠岳傳》等,技藝卓絕,爐火純青。周容《春酒堂文集·雜憶七傳柳敬亭》載雲:「癸巳借敬亭於虞山,聽其說數目,見漢壯繆,見唐李郭,見宋鄂、蘄二王,劍戟刀槊,鉦鼓起伏,髑髏模糊,跳擲繞座,四壁陰風旋不已,予發肅然指,幾欲下拜,不見敬亭。」
在觀眾眼前,但見說書人物,不見說書藝人,像莫後光說的:「聽者倘然若有見焉;其竟也,恤然若有亡焉。」說書說到這般境界,可謂出神入化。
敬亭之後,雖無敬亭,卻有他培植的桃李,其中應該一提的是承前啟後的評書名家王鴻興。據傳,王鴻興之後有所謂「三臣、五亮、九茂、十八奎」之說。
第二次高潮在清末民初。代表人物有號稱評書大王的雙厚坪。
雙厚坪,生年不可考,卒於1926年,滿族人,藝名雙文星。與戲界大王譚鑫培、鼓界大王劉寶全並稱「三絕」。
雙厚坪所會書目甚多,最拿手的是《隋唐》、《水滸》、《封神榜》、《濟公傳》。他的藝術風格細膩、風趣、透僻、生動,最善於描繪細節,於細微處顯神奇。尤以刻畫人物見長。他說《隋唐》,說到秦瓊發配到北平,遇見姑母,把他們之間悲歡離合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催人淚下。他虛心好學,博採眾長,藝術功底極為深厚。
第三次高潮,30~40年代。代表人物有王傑魁、連闊如、陳士和等。
王傑魁(1874~1960),青年時代就開始在北京說評書,漸漸享名。他最拿手的書目是《七俠五義》。如果說,評書以細膩為藝術風格特色,那麼,王傑魁則是細中又細。他說書,吐字慢,像在拉長音,娓娓說來,別具藝術魅力。又善於使用「變口」,用不同的方音刻畫人物。
連闊如(1902~1971),滿族人,早年從師李傑恩學說《西漢》,後來又向張誠斌學說《東流》。抗日戰爭前即以《東漢》享名。《三請姚期》、《馬武大鬧武科場》、《戰昆明》等片斷最為精彩。他博採眾長,勇於創新,特別是吸取京劇的表演技巧,豐富了評書的表現力。他的說功、做功、打功都有獨到之處,尤其是摹擬馬跑、馬嘶,堪稱一絕。
第四次高潮,是50年代以來。這時,涌現了一批技藝精湛、深受歡迎的評書演員,如陳蔭榮、袁闊成、李鑫茌、姜存瑞、田連元等。他們各有特色,陳蔭榮表演細膩、逼真,尤擅運用典故,李鑫茌藝術功力深厚,表演細膩、平和,而袁闊成則是熱鬧火熾、幽默風趣。
評書藝術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一劫,中斷達十年之久。粉碎「四人幫」之後,劉蘭芳的《岳飛傳》一炮打響,先後有數十家電台競相轉播,形成了風靡全國的「岳飛傳熱」。劉蘭芳嗓音洪亮,吐字清楚,語言流暢,氣勢雄渾,感情充沛,風趣幽默。
以劉蘭芳《岳飛傳》為突破口,評書藝術得以迅速復甦。不論傳統評書,還是新編評書,都獲得空前的發展,評書園地呈現了百花吐艷的動人風貌。
下面再談一談評書的藝術結構內容。評書的藝術結構十分豐富,這里只說說「梁子」、「扣子」以及剪裁藝術。
所謂「梁子」,就是舊時評書藝人手裡類似提綱的底本。根據「梁子」說書,曲藝術語叫「匝」或「跑梁子」。新編評書大抵是先有文學腳本,然後排練演出。雖不排斥即興式的「現掛」,但文學腳本與實際演出內容出入不大。舊時說評書的情形有所不同,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由師承關系口傳心授得來的,曲藝術語叫做「道兒活」;另一類型是由文學著作發展而成的,曲藝術語叫做「墨刻兒」。不論「道兒活」還是「墨刻兒」,都可能有「梁子」,即專門供藝人說書時使用的提綱式的底本。
隨著時代變遷和評書藝術的發展,新編評書大抵都有了文學腳本,「梁子」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跑「梁子」所體現的「匝」的功夫卻仍有一定的現實作用。不論文學腳本多麼嚴謹和完備,評書表演中的即興發揮仍是不可缺少的。它反映了口頭文學藝術的變異性,如果一位評書演員熟諳跑「梁子」的技巧,將大有裨益。
評書的情節由大大小小的單元組成。曲藝術語稱大的單元為「坨子」,如《水滸》里有關武松、宋江等幾個十回書,俗稱「武十回」、「宋十回」,就屬於「坨子」。小單元稱作「回目」,即演員說的「當日書」,如「赤壁之戰」里的「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蔣干盜書」、「草船借箭」、「闞澤下書」、「龐統獻計」、「孔明看病」、「借東風」、「華容道」等。有時一個「回目」也不見得當天說完,其中又可以包括若干小的「回目」。如「武十回」里的大「回目」「殺嫂」又包括「武二回家」、「武大顯魂」、「告狀」、「殺嫂」、「怨兄」等幾個小「回目」。「回目」之間*扣子連接。譬如《朱元璋演義》五十一回《逛滁州太量探軍情,布陣迷元帥攻心術》里說到脫脫看練把式,覺得此人真有本事,頓生愛將之意,正待上前,結尾處拴了「扣子」:
脫脫一看,正是個好機會,我去跟他們爺兒倆商量商量,脫脫想罷,剛要往把式場里邊走,忽然身後有人往前一擠,說了聲:「慢走!」他回頭一看,驚叫道:「哎呀,不好!」欲知後面來者何人,且看下回。
脫脫大聲驚叫,說明來者不善,逗起了人們的好奇心,只好「且看下回」,可是,「他扭頭一看,原來是剛才在當鋪門口把算卦先生帶走的那個老頭」。「扣子」解開,就接著往下說。
「扣子」有大有小,每個「回目」里「扣子」常常不止一個。大「扣子」可以貫穿到底,小「扣子」俯拾皆是。評書《王者》的大「扣子」是60萬兩餉銀的下落和巡撫、州佐的命運,貫穿著整段評書。其中較為重要的「扣子」有廟里失銀,巡撫限期追回銀子,進山見到王者,持函復命,再次尋找王者,巡撫喪命。每一個「扣子」都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又環環相扣,步步發展,構成曲折多變,搖曳多姿的情節。有些「扣子」並非出自情節,也可以*語言敘述引起懸念。
評書講究剪裁藝術。什麼「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一張嘴難說兩家話」,「剪斷接說」,「有話即長,無話即短」,「無巧不成書」,「說時遲,那時快」,這此些評書術語都是多年積累的藝術經驗的概括。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一張嘴難說兩家話」,都屬於處理頭緒和線索的剪裁方法。評書里的人物、情節、線索常常不止一個,為了便於敘述,必須分清先後順序,輕重緩急,用這類剪裁方法加以處理。「各表一枝」的「枝」應當是大情節的枝杈,至少兩個,多則不限,說完一個,再說一個,可以解決頭緒紛繁的問題,而從積極意義看,則解決了時間錯落和空間轉移的問題。
「剪斷接說」,又稱「剪短截說」、「簡短捷說」,屬於省略的剪裁手法。「有話即長,無話即短」的「話」,不是「說話」的意思,而是「故事」的意思。「一路無話」,「一夜無話」的「無話」就是「沒有故事」的意思,也是省略的剪裁手法。如評書《向杲》里的一段:
波斯一聽向晟兄弟是那麼知理,心裡自然格外的喜歡,當天就規定好了迎娶的日子,其實一千兩銀子哪行?波斯把自己積下來的錢,全都加在一塊兒,這才夠了身價的數目。銀子交給了領家媽媽之後,又拿出了若干錢給跟人、唱手、伙計的,就這么一說哇,波斯光光彩彩,歡歡喜喜的離開*院了。簡短捷說吧,波斯成了向晟的妻子,已經有兩三個月了。
《岳飛傳》第六回《槍挑小梁王》說到小梁王柴桂在武科場耀武揚威,有這么一段:
楊再興這一敗走,科場的舉子更議論了:「這小子使的是寶刀,削銅剁鐵,切金斷玉,一般兵器不行。」你捅我,我捅你,都自己掂量自己,不行,別給人家湊數。另外,柴桂現在玩命了,叫他傷了白傷。
剪斷截說,小梁王柴桂連勝五傑,威震科場。等他再叫陣,科場上鴉雀無聲,沒人答言。
這兩處「剪斷接說」雖然都是省略手法,但也略有不同,前者著重於時間的跳躍性,在向晟與波斯結婚後的兩三個月里,沒有什麼事可講,因而一筆帶過。後者則著重於情節的跳躍性。小梁王打敗楊再興之後,武科場里並非沒什麼事,而是發生了「小梁王柴桂連敗五傑」的故事,如果一一寫來,藝術上雷同,索然無味,不如省略。有故事之處多說,沒有故事之處盡量節省筆墨,是這一剪截手法的要領。
「無巧不成書」,此屬誤會手法。就是把具有偶然性的因素編織在一起,構成富於變化,饒有情趣的情節。如評書《向杲》里的一段:
向晟就在這個地方來回地遛:由北頭遛到南頭,再由南頭轉回來往北遛,每天就這在這地方轉著。等走到庄公子住的胡同兒,自己就微微的探身往裡看看,走到這兒就掉臉往裡瞧瞧。他是每天如此,說話,可就有這么四五天的功夫了。
事有湊巧,這天向晟在胡同口兒外來回遛著,正趕上庄公子的管家買好,這小子也不知出去買什麼去了,提著一包東西從外邊回來。剛要進胡同啊,一眼就瞧見向晟了。
向晟在庄公子住的胡同外邊來回遛,是一件事情;庄公子的管家買好從外面回來,是另外一件事情。兩件事情碰到一起,庄公子管家買好就瞧見了向晟,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寓必然於偶然,就是「無巧不成書」的「巧」。只有偶然性而沒有必然性,則是隨心所欲,信口開河。只有必然性而沒有偶然性,平鋪直敘而已。俗語說的「哪壺不開提哪壺」,當然蘊含著一個「巧」字;其實,「哪壺開了提哪壺」,也蘊含著一個「巧」字。正確地把握偶然性與必然性的關系,就能充分發揮「無巧不成書」的效用。
「說時遲,那時快。」評書《頭請姚期》里說到邳彤跟姚期交手有那麼一段:
只見邳彤催馬擰槍奔了姚期,抖槍就扎,槍尖直奔姚期的哽嗓咽喉,姚期也不躲不閃,「蹲襠騎馬式」往那兒一蹲,左胳膊往前一伸,左手握拳,右手的鞭搭在左胳膊腕上,使了個「霸王亮甲式」。劉秀在旁邊兒這份兒著急啊!心說:「糟了!這是什麼把式?『狗熊耍扁擔——挨揍的把式』啊!甭說邳彤用槍扎啊,就是人家用馬一沖一撞也受不了啊!完了!姚皇兄非喪命在邳彤的槍下不可!」說時遲,那時快,眼瞧著邳彤的槍真扎來了,劉秀「哎喲」一聲:「姚皇兄性命休矣!」一閉眼,准知道這回姚期完了。邳彤手中槍扎過來也藏著招哪,姚期要是讓扎,那他就真扎唄;要是不讓,那就抽槍變招。可是,姚期他真不躲不閃,那邳彤還真不扎,扎槍惡狠狠地奔了姚期,眼瞧著就要紮上了,姚期不躲是不躲,穩如泰山;要躲,急如風,快如電,「唰」的一聲,兩條腿就並到一處啦,往右邊稍微一躲,邳彤的槍就扎空了!
邳彤大槍一紮,姚期巧妙一閃,間不容發,「那時快」嘛。但演員說到這兒,必須拉長時間,慢慢地把事情說個一清二楚,「說時遲」嘛!只有如此,才有助於渲染緊張氣氛,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2. 什麼時候去黃山旅遊最好
黃山旅遊旺季(五一、十一黃金周):這一時期其實是旅遊平季中比較特殊的時期,因為基本都是長假,出遊人數大大增加,而山上賓館酒店床位有限,就造成這段時間,黃山遊客人滿為患,酒店賓館價格普遍上揚並很難訂到。 \x0d\x0a\x0d\x0a黃山旅遊淡季(11月16日-3月15日):黃山開始執行淡季價格:門票86元,纜車56元,同時山上酒店賓館房間價格也完全回落,部分酒店賓館關門歇業。這段時期,天氣較冷,遊客也較少,是飽覽黃山冬景的大好時機,所需旅遊費用也是全年中最低的。 \x0d\x0a來過黃山的,但沒有領略過黃山壯美冬景的,可考慮在此季節再登黃山,體會冬韻十足的不同其他季節的黃山自然美景。 \x0d\x0a\x0d\x0a黃山旅遊平季(3月16日-11月15日):冬去春來,黃山迎來一年中最好的旅遊時期。黃山開始執行平季價格:門票131元,纜車66元,酒店賓館陸續都開業,房間價格也漲回平季價格。 \x0d\x0a這段時間遊客較多,山上酒店賓館房間價格會出現周末價格和非周末價格的不小差異(周五、周六為周末,周日至周四為非周末),手頭緊張的朋友應盡量避開周末。
3. 滿族民風民俗
滿族風俗習慣 滿族是一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個富取博收外來文化並善於融匯創新的民族。滿族的風俗習慣很有特點。
服飾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過去,滿族男人冬季穿長袍,有的加外衫,套馬褂,穿皮、棉、氈單臉厚底鞋,戴氈帽頭,三塊瓦狐皮或羊皮皮帽,春、夏、秋三季穿長衫,外套單夾馬褂,內穿汗、背心。女子冬穿棉旗袍、套坎肩,春、秋穿夾旗袍,罩坎肩,普遍加絛子(右開襟)襟上,袖口鑲五顏六色的雙絛子。梳旗頭、戴耳套、穿棉、單帶臉勾雲、綉花厚底鞋。滿族姑娘臨出嫁前綉門簾、枕頭頂,做許多綉花鞋。
居住 滿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適應他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滿族農村房屋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便於採光,均在東端南邊開門,形如口袋,俗稱「口袋房」,便於聚暖。東西各有廂房,配以門房,這便構成通常所說的四合院。房屋多為起脊磚瓦房,俗稱「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門向南開,高大寬敞。房內正對門一間謂堂屋,又稱外屋,設廚灶鍋台、水缸,灶通西內室火炕,火炕,滿語稱「土瓦」。從堂屋西牆開門為裡屋,為南、北、西三面構成「萬字坑」或「蔓枝炕」。滿族尚右,西牆供祖宗牌位,不住人,下通煙道。南北對面炕。上鋪炕席,或糊炕紙刷油。炕梢置衣櫃,櫃內裝衣物,櫃上疊置被褥、梳妝用品。夜間長輩居於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為御北方寒冷,有的還建有火地。屋外西山牆頭砌有圓形煙囪(滿語稱為呼蘭),高出房檐數尺。煙囪根底有窩風窠,以擋逆風。南北牆上有窗,窗戶紙糊在窗欞外,窗欞及門上亮子窗欞構成各種圖案。窗戶分上下兩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風。
禮儀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滿族人見面或拜見客人,有各種禮節,其中有打千禮、撫鬢禮、拉手禮、抱見禮、半蹲禮、磕頭禮等。其中,打千禮、抱見禮、磕頭禮主要為男人所用,其他則用於婦女。打千禮用於晚輩對長輩、下屬對長官,抱見禮是平輩之間用,晚輩對長輩也可用,不過晚輩要抱長輩的腰,長輩撫晚輩的背,等等。現在,有些繁瑣的禮節已被簡化。 滿族尊老敬上的傳統更為明顯。晚輩每日早晚要向父、祖問安,途中遇長輩人要讓路,吃飯時長輩先坐先吃。滿族重感情講信義,對賓朋真誠相待,有客人必設宴招待,所允諾之事必全力去做。
婚姻 滿族傳統的婚姻儀式較為復雜,大致經過通媒、放定、納彩、過箱、迎親、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門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請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兩家都同意後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贈如意或釵釧諸物為定禮。然後是定婚,即選擇吉日,男方家及其親戚往女家問名,女家設宴款待,男方家長致辭求婚,女方家同意後,才算定下婚事。此時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長輩。定婚後要過禮,也是選擇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綢緞、羊、鵝等禮物。男方家還要贈銀兩錢財。此時要議定婚期。進入迎親階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妝,俗稱「過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謝。迎親時,新郎在迎親隊伍的陪伴下趕著彩車迎親,在途中兩車相錯時,新娘的哥哥將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車,俗稱「插車」。新娘至新郎家,換車乘轎,花轎落地,新郎要虛射三箭。新娘蒙紅蓋頭下轎,與新郎站在事先擺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後撤天地桌,新娘進入臨時搭的帳篷,謂之坐帳。坐帳時「開臉」,換頭型。坐帳後,新娘跨過馬鞍進洞房,新郎用秤桿揭去蓋頭扔到房檐上。夫妻飲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孫餑餑,眾人鬧洞房。在婚日當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後第一天,新娘給夫家親戚裝煙敬茶,拜宗族,認明輩分,謂之分大小。一般在結婚三日之後,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見娘家人並拜......>>
滿族的風俗習慣150字 尊老愛幼講究禮數是滿族人的特點,清代都知道旗人禮數多。滿族的風俗習慣太多了,實在不勝枚舉。
飲食上:喜歡吃粘食 肉食 蘸醬菜 高粱米水飯,黃米粘豆包,蘇子葉餑餑等都是滿族人愛吃的食品。
住宅上:有錢的人家常住里外帶院子的宅子,進門有影壁。一般家庭住瓦房或土房,講究三面萬字炕,煙囪立在山牆傍邊,窗戶紙糊在外。
行文舉止方面:見到長輩要打千。小輩每日要請安問好。滿族女子歷史上從不裹腳。
穿著打扮上:男子穿長跑馬褂,女子穿旗袍梳二把頭。男子喜歡佩戴玉佩 香囊 荷包 扳指純手打
滿族的風俗有什麼?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
滿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滿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文創制於16世紀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創制的。17世紀四十年代,滿族大量入關後,普遍開始慣用漢語文。
滿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獵、戰斗的活動演化而來。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後部留發梳辮留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婦女則喜歡穿旗袍,梳京頭或「盤髻兒」,戴兒環,腰間掛手帕。滿族入關後,其服裝與漢族服裝趨於一致,但旗袍卻以其獨特的魅力流傳下來,成為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
習俗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忌諱: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 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婚俗
滿族婚禮既帶有本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礎少漢民族的風俗禮節,一般地講要經過以下程序: 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長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親,便 托媒人給子女許訂終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識,托媒人為子女訂婚,並由媒人轉交雙方的門戶貼,開具雙方的旗佐、履歷、姓氏、三代。此外,還要互相檢驗生辰八字。
放定:即遞財禮。分放大定和放小定兩種。放小定是未來的媳婦拜見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親時,得到財物。放大定叫做「過大禮」,俗稱「下大菜」,就是選擇吉日,男方將聘禮送到女方家。 結婚前一日,送親的要喝「迎風酒」。新娘則離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稱「打下發」。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車送親,由其哥哥護送。彩車到新郎家時,洞房門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讓喜轎車抬著新娘從火盆上經過,俗稱過火避邪。為趕走或殺死隨轎而來的鬼怪,新郎要向轎門虛射三箭;也有實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轎底射,以免傷著新娘。接著,新娘被人扶出轎來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拜完北斗後舉世聞名行「撇盞」儀式。即頭戴紅蓋頭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豬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薩滿單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滿語念經,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拋向空中,同時端酒盅齊把酒潑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蒼保佑新婚夫婦,使他們子孫滿堂,白頭偕老。舉行完以上這些儀式後,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攙進洞房。新娘過門坎時,在門坎上放有一副馬鞍,新娘必須從上面跨過去。新房的床鋪必須全科人鋪設,洞房鋪好後要在房內奏樂,稱 「響房」。新娘入洞房時,一小女孩手拿兩面銅鏡,對新娘照一下,然後把銅鏡掛在新娘的前胸後背。接著,另一小女孩遞過兩只錫壺,裡面盛有米、錢等,新娘或抱在懷里,......>>
滿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滿族節日風俗習慣 (商都文化網配圖) 5、太陽日:農歷二月初一 滿族人認為農歷二月初一是「太陽的生日」。用面做糕上放用粘米面掐成各色的花小雞。予喻金雞報曉,迎日出。 6、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 滿族認為這一天要「引龍回家」,即用草木灰從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或河邊。灰道彎曲如龍,以示請龍到家,祈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一天給男孩理發,是「龍抬頭」的日子,希望男孩變得聰明、學業進步。這一天還要接出嫁的「姑奶奶」回娘家,好吃好喝招待。這天吃餑餑(餃子)叫吃龍鱗,吃烙餅叫吃龍皮,吃元宵叫吃龍眼,吃米飯叫吃龍糞,吃鍋貼叫吃龍爪。 7、結緣日:農歷四月初八 農歷四月初八,這一天要「普結善緣」,用煮熟的一碟鹽水豆,彼此互敬互吃對方兩顆「結緣豆」,表示「普結善緣,天下一家」。結緣都是先敬長輩長者,長者再從自己碟內掐兩顆給晚輩吃,表示不分長幼尊卑,團結友善。 8、民俗節:農歷四月初八日之後的第一個周六 農歷四月初八日之後的第一個周六,為滿族同胞的除「頒金節」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節日―民俗節。是沈陽滿族聯誼會於二 OOO 年六月份邀請遼沈地區滿族專家、學者進行考查論證後確定的。是日在春光明媚的郊外舉行民族慶祝活動。
滿族的風俗習慣 *** 爾族 *** 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凈。室內砌土炕,牆上掛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飲食方面,他們以麵粉、大米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麵粉烤制的饢。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肉粥、拉麵、湯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 爾族的傳統服裝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綉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鏈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 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 *** 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 *** 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 *** 爾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有經商傳統,同時傳統手工業十分發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製作的地毯、刺綉、絲綢衣料、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大部分從事畜牧業。在牧區,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攜帶的圓形氈房,冬天住平頂土房。哈薩克族飲食很豐富,他們愛吃用牛、羊、山羊奶製成的奶皮子、酥油、乳酪、奶疙瘩,愛喝馬奶、駱駝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區,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鮮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並喜歡吃馬腸子。肉煮好後,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蔥、大蔥、胡椒,便成為哈薩克族最愛吃的「納仁」。另外,哈薩克族人還吃用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傑尼提」、饢、「包爾沙克」、抓飯等食物。
在牧區,哈薩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駝毛絮里的大衣;褲子多用牛皮縫制,名曰「夏里巴爾」。婦女喜歡穿紅色和其他顏色的連衣裙,天冷時外罩對襟棉大衣,也穿羊羔皮、狐皮、狼皮大衣。姑娘們穿各種綉花衣服,在花帽上以貓頭鷹羽毛作帽纓。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氈帽,婦女戴白布披中,天冷時戴絨頭巾,伊犁地區的哈薩克族則戴圓形皮帽。哈薩克族牧民都穿長統皮靴,冬天穿用氈子縫制的長襪,外著皮靴。哈薩克族熱情好客,招待來客要拿出家裡最好的食物,並宰殺羊只。進餐時,主人先將帶有羊頭的一盤肉獻在客人面前,客人將盤中的羊頭拿起後,割下羊頭右面頰上的一片肉自己吃下,再割羊耳給主人家年幼者,然後將羊頭送還主人。
哈薩克族男女都嫻善騎術。青年男子喜歡摔跤和刁羊,每逢節日和喜慶,牧民都要舉行各種騎術表演和比賽;「姑娘追」是青年們最喜愛的娛樂項目。
*** *** 主要從事農業,部分經商,與漢族經濟文化聯系密切,酷愛養花,庭院中繁花似錦,屋內栽養盆花,講究清潔衛生。飲食方面,肉食只限於牛、羊、駝、雞、鴨、鵝、魚。禁食豬、驢、騾、狗等肉。飲食有自己的特點,家庭飲食一般以拉條子、拌面、揪片子、蒸饃、烤餅和香豆子花捲為主,還有肉湯、羊肉泡饃、蒸肉、清湯牛肉麵、涼粉等獨具風格的食品, *** 喜歡飲茶,主要喝磚茶、紅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時,一般還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紅棗。
服飾方面,散居在城鎮的 *** 穿著基本上和漢族相同。在 *** 聚居區,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襯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婦女愛穿純樸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襖。已婚婦女一般都要盤頭,戴白色、青色布帽或頭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辮子,不戴頭巾。中青年婦女有佩帶耳環、戒指等金銀首飾的習慣。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
民風民俗的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製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願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後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
寫滿族的風俗習慣 滿族生活中有許多忌諱,犯忌則被視為無禮貌。滿族不興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諱別族人戴狗皮帽進家來。西炕不許隨便坐人。院中有鎖龍桿,不許拴牲口等。新媳婦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飯。長輩在吃飯時,媳婦在旁伺候,否
則,就視為不敬不孝。大爺伯父輩不得同侄兒媳婦開玩笑。侄兒媳婦不許在大爺面前露胳膊露腿。過去滿族婦女旗袍長至蓋腳背,袖長至手背後,與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徑庭。
滿族有敬老尊上的風尚。青年人見了長者要垂手站立並要和顏悅色地回答長者的問話。有人沖父母狀況,子女必須起立回答。對老人,三天請小安,五天請大安。
請安禮,男有問安、打千兒、叩頭。問安,是請小安,垂手站問好。打千兒是請大安,也叫單腿跪,滿語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撣下袖頭,左腿前屈,右腿後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頭與身略前傾。叩頭禮,即磕頭,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請安首必四叩,至三則跪而昂首,若聽命者然。尊長者以好話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則不起也(《柳邊紀略》卷四)。
對神佛、祖先、帝王則三跪九叩。女人禮儀不同於男人,有蹲安禮,俗稱半蹲兒,即雙腳平行站立,兩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狀。婦女平日相見,以右手撫其額,點頭為拜,俗稱撫鬢兒,即手指從眉上額頭鬢角連撫三下,隨後點頭目視。
婦女相見,興手拉手之禮,俗稱拉拉禮,與漢族婦女拜見禮有別。至親久別相見彼此抱腰接面,然後執手問安,是謂抱腰接面大禮。如幼輩見長輩,兩手抱其腰,長者用手撫其背。老年夫妻相見有頂頭禮,老夫婦久別重逢,老伴迎上去用頭頂住老頭胸脯,老頭輕輕撫摸幾下老伴後腦勺或後脖頸。
滿族人,路上遇見不相識的長者,要鞠躬垂手問賽音(滿語,好的意思);如騎馬,要下馬閃在路旁讓長輩先行。長者也很客氣地說:謝謝阿哥,請上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馬趕路。
滿族十分重視對子女的生育。婦女一旦懷孕,被視為全家吉事,這時婆母便告訴她一些保胎知識和傳統禁忌。如:不準孕婦到別人的產房去,不準坐鍋台、穿台。不許大哭大笑,不準侍奉祖先神。懷孕五月,不許去馬棚,不許牽馬等。
新年伊始,全家團聚吃團圓餃子,俗稱」揣元寶」。煮餃子時,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來了嗎?」其他人同時回答:」起來了!」他們把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起來了。然後讓小孩爬上櫃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個高」。
響棚
滿族辦喜事接新娘要選一個良辰吉日。吉日訂妥後,在結婚前,男方要給女方家老酒一壇,肥豬一隻作為女子宴請親朋好友所用。
第一天,娶親去的人為單數,即新郎、媒人、兩個娶親婆、一個壓轎男孩。新郎到女方家,進院首先要到上屋面向西給老佛父叩頭。然後有人陪著在一個單獨的屋內住下。在這一天,新郎、新娘不能見面。
亮轎
第二天,選定良辰,請新娘上轎,新娘在鼓樂聲中揮淚與家人告別,母親則把新娘的洗臉水潑在花轎停放過的地方。
滿族迎娶新娘時多用轎,但花轎不是用人抬的,而是用馬拉的。花轎是在馬車上紮成的,先固定好四框,然後用紅綾子圍上,上面也用紅綾拉成翼狀轎頂,轎門有紅綾檔簾。在轎頂上是有木刻的「麒麟送子」。
有的還在轎的兩側裝上透明鏡。迎娶時,轎內要有壓轎......>>
滿族風俗的滿族禁忌 滿族禁忌較多。不允許褻瀆神靈和祖宗。比如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許住人和放雜物,不能有各種不敬行為。不許打狗,更禁忌殺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許外族人戴狗皮帽子進家。傳說努爾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獸,盡可以打來吃,但是,今後不準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義犬。從此愛犬、敬犬便成了滿族的習俗。另外,滿族人不僅不食烏鴉之肉,還有飼喂烏鴉、祭祀烏鴉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