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營茶莊作用意義
國營茶莊作為重要的經濟實體,其運營遵循嚴格的標准,致力於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健康起到了積極的支撐作用。這些茶莊在維護國計民生的穩定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確保了茶葉質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此外,國營茶莊還是中國茶道文化的傳承者和研究者,通過他們的經營,我們可以深入了解和體驗豐富的茶文化內涵,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它們不僅是茶葉交易的場所,更是文化交流的平台,讓遊客在品嘗佳茗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華傳統藝術的魅力。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國營茶莊起到了推動綠色生態旅遊的作用。它們將茶區的自然景觀與茶文化相結合,吸引了眾多遊客,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繁榮,同時也提升了人們對生態保護的認識。
最後,國營茶莊在保存和傳承中華歷史文明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每一片茶葉,每一杯茶水,都承載著千年的歷史痕跡,通過國營茶莊的經營,這些歷史記憶得以延續,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總的來說,國營茶莊在規范經營、文化傳承、生態旅遊和歷史保護等方面,都發揮著獨特且深遠的影響,是構建和諧社會和推動國家文化繁榮的重要力量。
(1)福州哪裡有國營茶莊擴展閱讀
快速減肥--去【國營茶座】買二兩......
② 有關普洱茶的那些人和事——茶莊篇
向逢春家族與易武同興號的故事
易武是普洱茶的聖地。雖然它的聲名鵲起較倚邦為晚,但由於它有老茶存世,有老街、老故事存留,相較於倚邦,它名氣更大。
在易武眾多的故事中,最富戲劇性、最高大上的一個人物(家族)故事,卻並不為易武人所熟悉。這個人就是向逢春,這個家族就是同興號向家。
▲故宮和中國茶葉博物館的「向質卿造」方茶據說是用這個模具壓出來的
認識同興號是在公元2000年前後。最初,通過鄧時海教授的《普洱茶》一書,以及後來參加的一系列展覽,我對同興號的內飛、大票、商標等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知道存世的同興號主要有圓票同興向質卿圓茶、方票向繩武圓茶、中國茶葉博物館館藏的向質卿方磚和「雙象蓮」商標圓茶。這四種茶尤其是向質卿圓茶和向質卿方磚,已成為普洱老茶的標桿,老茶中的神話,價格高挺。能有幸品嘗的,往往象徵著社會地位、經濟實力以及文化品位的非同凡響。
向質卿是向逢春的二兒子。1897年,向質卿創辦了同興號茶莊,「揀采易武春季發生之嫩尖,名曰新春正印細白尖,並為摻雜別山所產」,生產普洱茶。民國初年,由於他忠誠正直,見多識廣,商業有成,被推選為易武商務分會會長、易武石屏同鄉會會長。隨後,他帶領兒子向式谷、侄子向式璋、女婿羅壽衡等置辦騾馬,在石屏開始同順祥茶號,在滇南各地互通有無,貿易鹽茶。他還「倡議籌款購屋,作石屏會館,使鄉人旅易,得有聚會之所」。
狀元家茶——乾利貞宋聘號
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字《品鑒普洱茶》中,我們看到這樣一個關於號級普洱茶的品鑒價值的排位:「第一名宋聘,第二名福元昌,第三名向質卿,第四名雙獅同慶,第五名陳雲號」。
▲存世的乾利貞宋聘號老茶
這里,我們先從最基礎的什麼叫「號級茶」說起。我們知道,歷史上,普洱茶產自雲南滇南的西雙版納六大茶山一帶,大約在清代的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很多茶農和外地的茶商開始在六大茶山建立茶莊。當時,茶莊主要集中在倚邦街附近。那是的倚邦街,既是交通要道,又是六大茶山最大的土司(土千總)曹家的駐地,經濟繁榮,流通順暢,其地位有點像當地的首府。這些茶莊中最有名的包括恆盛號、乾利貞號、同昌號、宋慶昌、宋聘號、宋寅號、宋元號、元昌號等。這些私人茶莊(也叫茶號)的茶品一直被保存著,存留到現在,為了將這些茶品和1950年後國營茶廠生產的茶品相區別,這些由私人茶莊生產的茶就被稱為號級茶。
▲1917年乾利貞、宋聘要求注冊的呈文
乾利貞號脫胎於廣東人在道光初年建立的「利貞號」茶莊,大約在1865年,江西人趙開乾以「乾利貞」號牌印重開利貞號,這應該是後來所公認的乾利貞號建號時間。宋聘號也是在1868年前後成立的,當時倚邦的四個帶宋字的茶莊都是滇南石屏人所開。
20世紀初,乾利貞號的經營者變成了雲南石屏人——特科狀元袁嘉穀家族和他的姻親們的企業,而宋聘號也已經與乾利貞號合並。
沱茶鼻祖永昌祥
沱茶的發明人是永昌祥,永昌祥的故事頗為傳奇。
1903年,嚴子珍和他的親戚喜洲人楊鴻春以及彭永昌三人合資,共集資白銀一萬一千多兩,創建了一個叫永昌祥的商號,經營生絲、茶葉、布匹、洋貨、葯材等生意。
1911年,楊鴻春退出永昌祥,1916年,彭永昌也退出了。盡管兩家都退出了永昌祥,但他們在昆明的住宅仍然互相通聯,保持著良好的關系。
▲1923年注冊的永昌祥的松鶴商標
就在彭永昌退出的這一年,永昌祥改革工藝,在景谷姑娘茶的後面壓出一個背窩,變成一種窩頭的形狀,他們管這種茶叫沱茶。1916年,他們生產了十擔窩頭型的沱茶,銷往四川。試制階段的沱茶可能仍是用思茅和勐庫原料,因為那時鳳慶種茶時間不長,名氣也較小。從他們1923年注冊的商標上我們可以看到:「本記向在雲南迆西下關,不惜工本由普洱各山自行提辦春尖普茶,發各埠銷售。貴商光顧,請認招牌為記。」可見,到1923年的時候,他們還沒有主打鳳慶、勐庫牌,而是說自己賣的是「上品普茶」。早期的沱茶由於較多地採用普洱茶,湯色介於紅、綠茶之間。
1917年,他們將沱茶定型為每筒五圓,每個重9兩的形制。別小看這個五圓,它是下關沱茶與稍後出現的景谷沱茶最直觀的區別。
隨後幾年,沱茶在四川大賣。永昌祥開始用各種原料嘗試生產。由於鳳慶的茶種植未久,條索漂亮,白毫凸顯,滋味卻有些過分尖利,因此,他們用比較厚重的勐庫茶作為主要的基茶,鳳慶茶作撒面,定型成永昌祥沱茶的標准。此時的沱茶有兩種湯色,上等貨呈綠湯,很明顯,原料考究,加工及時,芽葉細嫩。中等和下等沱茶,湯色則偏紅,按嚴子珍第三子楊克成的記述,美國人認為它是介於紅茶和綠茶之間的產品。
▲1951年注冊的「松鶴牌」副牌利記沱茶商標
1930年,永昌祥在下關成立了自己的茶廠,生產關庄沱茶,分為本牌沱茶和副牌利記沱茶兩種,用料均為鳳慶料和勐庫料。
隨後,他們又在昆明、重慶、宜賓成立茶廠,用景谷料、勐庫料、鳳山料生產正記景關沱茶。
在永昌祥的帶動下,沱茶的經營者們都集中到了下關。1938年,他們在下關成立了「下關茶業同業公會」,公會負責協調各茶廠之間的矛盾和合作,訂立春茶開盤價格和各商號頭撥春茶收購數量定額。頭撥春茶收購完後,二撥春茶以及二水茶、秋茶則不受同業公會控制,可以自由買賣。
在四川及長江流域,永昌祥的沱茶是行業的標桿,它的品質最佳,價格最高,各茶館都以經營永昌祥沱茶做招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