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州鼓山白雲洞具體怎麼走上去
今日親測路線:
1.遠洋站(挨著福興賓館,車麗鮮汽車服務百貨商行那邊的公交站)下車,從福興賓館和百貨商行之間的小路進去,一直走,穿過福興大道後,仍然一直走,走過小河上面的水泥橋,進入三三建材市場,穿過建材市場,就到了三環邊上。從三環底下穿過去,然後左轉,大約300米,路口右轉就到了山腳下了!大約1000米。
2.或者遠洋站下車,往硫酸廠方向走300米,到福興大道,左轉走大約400米,右轉一直走。這個時候就跟方案1一樣了,走過水泥橋,繼續就好。大約1200米。
3.直接坐車,到 埠興村 公交站,往前(不是往鼓山中學方向,鼓山中學的反方向)三四百米,右轉,就到了山腳下了。
2. 福州地名~林浦互通
一座橋,以鼓山為名。
橋北是國貨互通,橋南是林浦互通。
國貨互通,因國貨路得名。
畢竟,民國時期,實業救國的歷史在福州人心中終究難以揮去。
在舊時代,一根火柴梗,一塊洗衣皂,一身中山裝,都訴說著與西方資本博弈的殘酷史。
林浦互通,因千年古村落林浦而得名。
五代十國,林氏族人自北方入閩,
在閩江下游沿水而居。
以姓而名村,
小河匯入大河的地方名「浦」,
故村名林浦,
林氏族人,在此繁衍生息,共飲閩江水。
從宋開始,註定這個古村落的不平凡。
當歷史定格在南宋末年,
蒙古鐵騎蹂躪中原,破臨安,南宋政權滅。
南宋流亡政府應運而生,
福州在歷史上扮演起流亡政府的陪都。
那年,公元1275,落魄南宋逃亡皇帝趙昰,在文武大臣陪伴下在林浦村登岸,
那塔,邵岐石塔,佇立在邵岐碼頭的石塔,見證著落難君臣將帥的匆匆足跡。
那山,平山福地,林浦村平山建皇帝行宮,記載著文臣武將收復舊地的絕望。
那年的林浦,
來了文天祥,
來了陸秀夫,
來了陳宜中,
來了張世傑,
他們,一身正氣,從北而來,為宋而戰。
遺憾的是,
那時的蒙古鐵騎,猶如歷史的洪流,
而南宋的流亡政府,卻是一根稻草,
最勇的將,最能的臣,
卻是稻草上的螞蟻,抵擋不住歷史的洪流。
後來……福州被攻破
再後來,在廣東的崖山海戰,陸秀夫抱帝投海,
為宋朝的歷史結束畫上一個不可磨滅句號。
南宋滅,林浦村卻躲過了屠村的命運。
皇帝的行宮改名為泰山宮。
而泰山宮卻有祠,如今依舊在,
裡面供奉著南宋文臣武將的塑像。
南宋的君臣魂在林浦,
國可滅,華夏民族魂不可滅。
曾想,
小小的林浦,卻有大歷史。
南宋朱熹在此講學,在林浦的濂江書院講學,
文風興盛,冥冥之中給這個村落注入不凡。
為何不凡,因為林浦的傳奇還在繼續。
北京城,有一城門,叫正陽門,也叫大前門,
卻與林浦結下不解之緣。
那年,
甲午中日戰爭還未開始,慈禧的大壽還在籌辦,
慈禧挪用海軍軍費重修頤和園,
林浦村的鄉紳林壽熙承包采這一座皇家園林的木材,
因此重修頤和園的木材基本都是來自福建。
林壽熙成了富甲四方的人,
如今的林壽熙宅依舊訴說那一段清末的傳奇,
傳奇的一生,也許他的死也註定著一絲神秘,
在林壽熙在重修正陽門後,時隔數年,
一封來自北京家書,林浦村的傳奇就此隕落。
他的離世,至今依舊是個謎。
成了政治,敗也政治。
林浦,這個地名註定承載太多的故事,
今有林浦互通,林浦地鐵口,林浦小學,
一個地名,藏著千年故事,
站在林浦的邵岐碼頭,
看著一江之隔的海峽會展中心,
遠望著著橫江之上的鼓山大橋,
再眺望那彼岸的鼓山鼓嶺之顛,
林浦村,依舊在,只是成了城中村。
叫一聲「林浦」,總有人在那一瞬間,追尋它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