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福州三迪南站1品小區周邊配套怎麼樣
三迪南站1品小區地址:倉山區倉山福峽路和中央大道交匯處(倉山臚雷村)。周邊直線1KM范圍內交通配套資源有(臚雷,臚雷亭,臚雷新城1區,臚雷新旅盯城5區,永南路西,臚峰前橋,臚雷新城7區,利濟橋,溫墩,石步,臚雷小學)等。
直線2KM范圍內教育資源有10個(瑪爾比恩國際早教中心(旗艦店),炫彩美術工作室,夢幻初中培訓工作室,小茉莉教育(樂成校區),超群教育培訓,千尋舞蹈藝術文化中心,樂成培訓學校,小茉莉教源知育總部,福建省少年兒童圖書館社區分館福州臚雷蒙養書院,鑫匯豐駕校(黃山校區))等。
周邊2KM醫療資源有1個,其中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衛生院距離小區1397米,為醫療需求提供保障。
三迪南站1品周邊商業配套有:(朴朴超市,光祿超市雹鎮消,永輝超市(臚雷新城mini店),易惠購超市,永輝生活No.334,鑫輝生鮮超市(臚雷店),佳美佳生活超市,億家利生活超市(竹樓店),億家利超市(石步店),新天宇購物廣場)等。
點擊查看更多:三迪南站1品小區詳細信息
B. 福州高鐵站在哪裡
截至2019年10月,福州有兩個高鐵站,福州站在福州市晉安區新店鎮華林路502號,福州南站在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浦道街(浦頭道)自然村。具體介紹如下:
1、福州站
福州站位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是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原上海鐵路局福州鐵路分局)管轄的一等站, 是峰福鐵路、溫福鐵路、福廈鐵路、昌福鐵路和合福高速鐵路的交匯站,是中國十大區域樞紐之一。
福州站規模2.6萬平方米,建築總高度35.77米,長度193.9米,寬度49米,可容納近7000人旅客候車。
(2)福州臚雷亭在哪裡擴展閱讀
福州站的歷史沿革:
福州站建於1958年,2002年5月,福州站在原址新店鎮華林路和東浦路、東浦支路交匯處改建。2006年12月31日,原橫南鐵路(橫峰站至南平南站)和外福鐵路(南平南站至福州東站段)合並更名為峰福鐵路;8月,福州站正式投入使用。
2014年1月,福州站北廣場候車大廳正式投用。2015年1月20日,福州站北站房全部啟用; 同年6月28日,合福高速鐵路通車,福州成為峰福鐵路、杭深鐵路、昌福鐵路和合福高速鐵路的樞紐站。同時開行至合肥南站、貴陽北站、青島站的G字頭列車。
2018年9月23日起,福州站開行至香港西九龍站的G字頭列車。福州站成為全國58個可直通香港的站點之一。2019年7月10日起,福州站開行至蘭州西站、成都東站的G字頭列車。2019年8月27日,福平鐵路引入福州站右線道岔改造封鎖施工順利完成。
C. 福廈高鐵福州站在哪
在城門臚雷村,坐落於城門鎮臚雷村東側,設計范圍為螺城路、環島路、站前路、站後路的區域內,西距福峽路約1500米,距市中心五一廣場13.9公里.
以下公交都有經過:
30路[大義專線] 大巴 台江廣場-安平小區(下行)-台江步行街-橋南-匯達廣場-三叉街-三叉街新村-三盛實業-白湖亭(下行)-後坂-公交大修廠-葫蘆陣-黃山-排下-城門-三角埕-臚雷亭-石步-浚邊-峽北-峽南-省少管所-枕峰-陵園-祥謙鎮政府-尚干-蘭圃-鏡上-前洋-青口-傅築-青山鞋業-宏三-吉山-大義 夏季 台江廣場6:00-17:00 大義7:05-18:05
冬季 台江廣場6:00-16:30 大義7:05-17:35 起:台江廣場
終:大義
全程:28.4公里
30路[青口專線] 大巴 台江廣場-安平小區(下行)-台江步行街-橋南-匯達廣場-三叉街-三叉街新村-三盛實業-白湖亭(下行)-後坂-公交大修廠-葫蘆陣-黃山-排下-城門-三角埕-臚雷亭-石步-浚邊-峽北-峽南-省少管所-枕峰-陵園-祥謙鎮政府-尚干-蘭圃-鏡上-前洋-青口 夏季 台江廣場5:00-18:24 青口5:55-19:20
冬季 台江廣場5:20-17:54 青口6:15-18:50 起:台江廣場
終:青口
全程:24.2公里
31 大巴 台江廣場-安平小區-台江步行街-橋南-匯達廣場-三叉街-三叉街新村-三盛實業-白湖亭-後坂-公交大修廠-葫蘆陣-黃山-排下-城門-三角埕-臚雷亭-石步-浚邊-峽北-峽南-省少管所-枕峰-陵園-祥謙鎮政府-尚干-蘭圃-鏡上-前洋-青口 夏季 台江廣場5:00——19:00 青口6:00——20:00
冬季 台江廣場5:20——19:00 青口6:15——20:00 起:台江廣場
終:青口
全程:24.2公里
803 大巴 南門-於山-五一路-紫陽立交橋(下)-公交國運公司(上行)-紫陽-大名城-雙坂-源福花園-光明橋-鰲峰洲(連江中路)-港頭-四十中-高湖村-蓋山鎮政府新村-則徐廣場-白湖亭(下行)-後坂-公交大修廠-葫蘆陣-黃山-排下-城門-城門郵電所-三角埕-臚雷亭-石步-浚邊-峽北 6:30-21:00 起:南門
終:峽北
全程:17.2公里
803支 大巴 南門-於山-五一路-紫陽立交橋(下)-公交二公司(上行)-紫陽-大名城-雙坂-源福花園-光明橋-鰲峰洲(連江中路)-港頭-四十中-高湖(連江南路)-則徐廣場-白湖亭(下行)-後坂-公交大修廠-葫蘆陣-黃山-排下-城門-城門郵電所-三角埕-臚雷亭-石步-浚邊-峽北-橋頭-峽南 夏季6:30-18:00
冬季6:30-19:00 起:南門
終:峽南
全程:21公里
83 小巴 (省醫大附一醫院-祖廟)-茶亭公園-台江區委-亞細亞廣場-達道-中亭街-中洲島-倉山影院-附中-對湖-師大-程埔頭-市體育中心-上三路口-三叉街-三叉街新村-三盛實業-白湖亭(下行)-後坂-公交大修廠-葫蘆陣-黃山-排下-城門-城門郵電所-三角埕-臚雷亭-一橋-陳紹寬故居(臚雷村) 6:30-18:30 起:茶亭公園
終:陳紹寬故居(臚雷村)
全程:15.5公里
大義專線 大巴 台江廣場-安平小區(下行)-台江步行街-橋南-匯達廣場-三叉街-三叉街新村(城南醫院)-三盛實業-白湖亭(下行)-後坂-公交大修廠-葫蘆陣-黃山-排下-城門-三角埕-臚雷亭-石步-浚邊-峽北-峽南-省少管所-枕峰-陵園-祥謙鎮政府-尚干-蘭圃-鏡上-前洋-青口-傅築-青山鞋業-宏三-吉山-大義(前街) 夏季6:30-18:05
冬季6:30-17:35 起:台江廣場
終:大義(前街)
全程:28.4公里
青口專線 大巴 台江廣場-安平小區(下行)-台江步行街-橋南-匯達廣場-三叉街-三叉街新村(城南醫院)-三盛實業-白湖亭(下行)-後坂-公交大修廠-葫蘆陣-黃山-排下-城門-三角埕-臚雷亭-石步-浚邊-峽北-峽南-省少管所-枕峰-陵園-祥謙鎮政府-尚干-蘭圃-鏡上-前洋-青口 夏季5:00-19:20
冬季5:20-19:20 起:台江廣場
終:青口
全程:24.2公里
D. 福州地名~倉山區臚雷
臚雷村,臚雷二字,有些許陌生。
若說陳景潤,你不陌生。
若說陳紹寬,你不陌生。
他們來自福州城門鎮臚雷村,
一座曾有七百年歷史的古村。
可曾想過?
十年,彈指一揮間,
老屋、小河、石橋、村道、古榕,
在造城運動中,
在塵土飛揚中,
皆成瓦礫廢墟。
當廣廈拔地而起,臚雷村難尋蹤跡。
城鎮化快速推進,村成了行政定義。
遙想陳氏先祖,在唐末入閩避難,
於南宋末年間,為躲避蒙古鐵騎,
福州東門易俗里出發,跋山涉水,
橫渡閩江,翻越臚峰,
為子孫繁衍生息,苦尋風水寶地。
那日,陳氏先祖陳令圖站在臚峰之巔,
往南眺望,山峰南麓,沃野千里,
有河往南蜿蜒曲折,入烏龍江。
陳氏先祖終尋得風水寶地。
此處依山傍水,三面環山,南面臨水。
地形可藏風聚氣,蘊意此地可納福納財,物華天寶。
河流南下入烏龍,蘊意子孫可鵬程萬里,福祿雙擁。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
陳氏開始在此繁衍生息,
因村在臚峰山脈內,簡稱臚內,
福州話「雷」通「內」,亦稱臚雷村。
在七百年的時光,
從陳氏先祖開始,耕讀傳家,聚族而居。
族人陸續光耀門楣,
明清兩代,秀才、舉人、進士達46人;
民國至今,臚雷村在歷史上熠熠生輝。
一個小小的臚雷村。
一朝二部長,
二世兩將軍,
三代雙院士。
陳可忠,求學生涯
就讀於清華大學、深造於耶魯大學。
一生輾轉多所民國國立大學,奔走學術與教育間。
一生致力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歸來時,以教育興國為使命,推動中國科學發展。
抗戰時,主持國立編譯館,翻譯西方科學文獻。
建國後,在台灣協助梅貽琦建設台灣清華大學。
離開大陸後,老先生再未歸來,
與臚雷村總是隔著一灣海峽,
或者總是隔著一片汪洋。
在大陸,卻有他的故事。
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
他的陳氏定理,
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領域上披荊斬棘,
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
那塊寫著「陳氏定理」匾額還掛在陳氏祠堂里,
那是一種榮耀,
這種榮耀也是種傳奇,激勵一代又一代學子。
陳紹寬,曾任中華民國海軍總司令。
清末至民國,一生致力於海軍發展。
抗日時期,四方奔走,積極抗戰。
江陰海戰,陳將軍海戰最後一役,
民國海軍在此一役,全軍覆沒。
對抗日軍虎狼艦隊,以弱敵強,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雖敗猶榮。
那一戰,史稱江陰海戰。
從八一三淞滬抗戰開始,
陳紹寬率海軍,
沉民船商船封江,主動出擊日艦隊,
致力於後方布防。
與日軍苦戰周旋三月,
12月3號,江陰淪陷,
民國海軍全軍覆沒。
這場仗,敵我雙方實力懸殊。
陳將軍毅然而然,挺身而出。
這場仗,雖敗猶榮,
因為這場仗,
中國海軍與日本海軍周旋三月,
這三個月,
為民國政府撤退提供寶貴時間,
為淞滬前線70萬陸軍做擋箭牌。
為宜昌的大撤退提供寶貴時間。
致敬海戰中犧牲的中國軍人,
12月3號江陰淪陷,12月13號南京淪陷。
在此哀悼南京大屠殺的難民。
謹記國恥。
那年1945,日本無條件投降,
民國政府委派陳紹寬代表中國海軍出席日本的受降儀式。
解放前,國共內戰,
陳紹寬深思熟慮後,抵制內戰,
後辭官,離開南京南下福州,
隱居臚雷鄉,粗茶淡飯。
直至新中國,擔任福建副省長。
當今日漫步於臚雷村,
再難見村中的古榕下閑時群聊的老人,
再難看見在利濟河中嬉戲打鬧的小孩,
陳氏祠堂的戲台上多了一層灰,
很久沒有閩劇的戲班在此唱戲。
陳紹寬故居門口再也看不到村中趕集。
如今的臚雷,放眼望去,盡是高樓,
似乎滿眼盡是繁華。
以前的臚雷村,
一磚一瓦皆有故事,
沿著蜿蜒巷道步行,
村中的雜亂無序的電線,在電線桿間纏繞,
卻是指引回家的路。
村道旁的水泥紅磚的房,偶爾看到灶台煙,
門口的老人靜坐著。
臚峰守著臚雷已數百年,小河流淌也百年,
一代又一代的守候。
臚峰陳氏祠堂的拗九節,百名廚師齊上陣,
一年又一年千叟宴。
後來,城鎮化運動如火如荼,
火車南站選址在臚雷村,
從那時候起,村內塔吊如林,
望之所及,磚瓦房皆成瓦礫廢墟,
渣土車穿梭於其中,
塵土飛揚,古榕孤立於工地之上。
後來,以火車南站為中心,
打造南站商圈,
臚雷村的地開始城市化,商業化。
當臚雷路橫貫在火車南站西廣場前,南北走向。
臚雷村不復存在,
南站西廣場還保存著陳紹寬故居,
庵前一路的東側保留著陳氏祠堂。
陳紹寬故居與陳氏祠堂隔著一條臚雷路,遙相呼應。
有一規則,村與城達成一種默契,
城鎮化進程中,
城中村的祠堂必然保存。
祠堂在那,你尚有根可尋,知道自己曾來自哪裡。
祠堂是一座村的精神支柱,是一座村的魂。
城市化,多少城中村消逝在我們視野,
它無形地撕裂人與人之間親密的紐帶。
有時想,村民之間的情感其實很簡單,
在豬肉鋪前為一塊排骨砍價,
在水果鋪了攤上自然的吆喝,
在農村便利店買煙酒的賒賬。
身披睡衣腳踏拖鞋那是標配……
在城市化,也許再難看到,
當祠堂留下,尚有念可想,
精神的紐帶還未被撕裂,
哪天累了,哪天想臚雷村了,
還可以到那祠堂走走。
看看祠堂建築上飛檐翹角,
看看祠堂二十四孝圖浮雕,
看看祠堂中那榮耀的匾額。
哪怕祠堂門口,苔痕上階綠,
哪怕祠堂門前,照壁牆破裂,
哪怕祠堂後面,霓虹燈閃爍,
哪怕祠堂前面,眼前盡是繁華。
你都會想起,
這里曾是一座村,
這里曾是故鄉。
對於老一輩,
也許從未想過,
離家鄉那麼近,
卻有無盡鄉愁。
遺憾的是,
下一代的孩子,
不懂近在咫尺的鄉愁,
不懂城鎮化帶來的傷感。
也許那時,
孩子們都長大,
住著臚雷新城,
走在臚雷路上,
上著臚雷小學。
總有一天,
走在臚雷村的牌坊下,
或者在臚雷亭休憩時,
不經意間的一問,
「為何叫臚雷,這里曾是村?」
長輩會帶著晚輩去一趟臚峰陳氏宗祠,
參觀一趟陳紹寬故居,
長輩告訴晚輩,
這里的曾是臚雷村,
這里的陳氏先祖們曾經榮耀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