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王審知做了哪些值得福州人民銘記的事情
王審知(860-925)開閩治閩,勛勞卓顯,因而代頌其功,史不絕書。政治上,一是尊奉中央,維護統一;一是實行「睦鄰保境,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治方略,鞏固邊疆海防,使福建免遭戰亂之災,百姓免受繁役苛賦之苦。尤其是在「四方竊據」,民富兵強,左右數度勸其稱帝時,他力排眾議,拒不稱帝,始終不渝地堅持「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真心實意地尊奉擁有中央政權的唐王朝和之後的後梁王朝,「致君愈勤,述職無怠。萬里輸貢,川陸不系其賒;一心尊戴,風雨不改其志」。同時整頓吏治,廣納賢才,以鞏固政權。在福州、泉州等地設「招賢館」,接納中原各地避亂的知識分子,或委重任,或作幕僚,或使以執教。在其當政的30餘年裡,正置群雄紛爭、武力割據的五代十國初期。而福建從未對外邦用兵,也未受外邦侵擾,境內一片昇平,成為全國最為安寧的地區。經濟上,重視和鼓勵發展生產。比如,勸農興修水利,發展農業。親自主持興建或擴建了福清、長樂沿海大堤,泉州6里陂、9溪18壩,連江東湖,晉江40餘華里灌渠,疏浚了受益幅員可達25平方公里的福州西湖等一大批骨幹水利工程。同時圍海造田,擴大耕地。在平原推廣雙季稻;在武夷山區開墾茶園,種植茶樹;因地制宜發展紡織、陶瓷、冶金、鑄造等工業生產。在傳播中原文明上,倡導文教,興辦學堂,培養人才,教化黎民,達到了府有府學,縣有縣學,鄉間有私塾。迨至宋代,閩省已成文風昌盛之地,才俊輩出之鄉,狀元亞魁、進士及第超於中原,名臣賢相、仁人志士層出不窮。《十國春秋》稱:此乃審知興教之功也。在發展商業和海外貿易上,免除雜稅,獎勵通商。躬身踏察海灣,修建碼頭,闢建港口。疏通閩江水道,擴展福州城區。福州、泉州由此成為我國東南沿海的重要港口,也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兩個港口。海上航線北至新羅(今朝鮮),南至南海諸島,以及印度和阿拉伯地區。泉州城市規模也一再擴大,吸引很多阿拉伯商人和伊斯蘭教徒來此經商或定居。到宋、元時代,泉州成為與亞歷山大港齊名的世界一流大港。活躍的海外貿易,為福建經濟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注入了巨大活力。
審知弟兄理政興閩,福澤閩邦:使「強者抑而弱者撫,老者安而少者懷」,「一年而足食足兵,再歲而知禮知義。方隅之內,仰止攸同」,「雞犬相聞,時和年豐,家給人足,版圖既倍」。
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鑒》,對王審知治閩「用仁信以御下,行慈惠以恤民」,賓賢禮士,節儉自處,選任良吏,省刑惜費,輕徭薄賦,息兵養民等多有記述,評價甚高。如稱頌審知「常衣袖絝敗,乃取酢袋而補之」。一次,有使者獻一玩物,審知自擲於地,謂左右曰:「』好奇尚異,乃奢侈之本』」。據《十國春秋》載:錢昱《忠懿王廟》碑文,盛贊王審知當政治閩有「五善」:「外涵大度,內用小心,慎刑既及於精詳,舉事悉從於簡略,犯則不赦,令比秋霜之嚴;恩本無私,惠如冬日之暖。惟民教化,吏以法繩」,此可稱善為政。「非正詞不入於聰,非公事不宣於口,居無聲色之樂,平生以禮義自守。念十家之產者,躬行節儉……」此可稱善立身。「興崇儒道,好尚文藝,建學校以訓誨」,「獨振古風,郁更舊俗」,此可稱善教化。「懷尊賢之志,宏爰客之道,四方名士,萬里咸來」,此可稱善招納。「尊天事地,奉道饗神」,「事非為已,願乃庇民」,「三十年間,一境宴然」,此可稱善謀福。「功惟理亂,志在盡忠;安不忘危,常為持險之誡;小當事大,罔違與國之道……」,此可稱善守位。王審知「傳冊封者四五世,遺愛銘於人口,忠節出於國史。臣子之盛,不亦大乎!」
天復元年(901),昭宗封王審知為琅琊王。梁開平三年(909),梁太祖封王審知為閩王,閩國正式建立。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十二月,王審知病歿,皇上賜謚忠懿。後人為追念閩王之功德,將其生前宅第改建成閩王祠,祠前立有功德碑——唐《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碑文記述了王審知家世及其生平事跡。祠內供有王審知塑像,祠堂門額上懸掛著一塊四字鎦金大匾:「功垂閩嶠」。建於泉州市的「五代閩國三王文物史跡陳列館」,向海內外觀瞻者集中展示了三王家史、生平和開閩業績。廊柱上赫然寫著這樣的楹聯:「太原望族源三晉,固始義軍靖八閩」,「望出太原立德千載,支分固始流徽八閩」。
一千多年前,王審知三弟兄由「光州固始」率領義軍(據福建學者考證為50-90餘姓)南下,拜劍開疆,一統全閩。他們用中原河洛文化、農耕文明和「修齊治平」的仁風德政與治世方略,改寫了福建這一亂世蠻荒之域軍閥割據、流民塞道的歷史,開創了閩地的歷史新紀元,使之成為社會穩定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經濟繁榮昌盛,文風蜚聲四海的「海濱鄒魯」。時至今日,福建人民乃至台灣人民,依然還在享受著王審知兄弟勵精圖治的物質與精神成果。因此,千百年來,人們用不同方式,追思他們的業績,緬懷他們的功德,弘揚他們的精神,代代相傳,歷世不輟。在一街一巷都銘記著王審知兄弟豐功偉績的歷史文化名城福州市市區,安放有閩王塑像,供市民和海內外遊人瞻仰;市區內古老的閩王宅第,業經修繕,兼作王審知紀念館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分別座落於惠安盤龍山、泉州皇績山和福州蓮花山的王潮、王審邽、王審知墓園,受到國家和民間極為妥善的保護。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閩台和海外王氏族親、義軍後裔和各界人士前來掃墓憑吊,祭奠英靈。明代由福州倉山遷居閩南龍海境內白礁村的開閩三王後裔,於永樂十年建立家廟,奉祀開閩先人。祠聯雲:「唐末開閩,光輝北地;明初分巷,派衍南台。」「分支來自固始,到白礁騰浪萬里;創業本在同安,振烏巷長享千秋。」正堂楣語:「開閩第一家。」在王審知弟兄入閩1122周年之際,白礁村王氏族人和各界人士隆重舉行了紀念活動。台灣王金平先生特意委託兄長王祝慶由台北率36位宗親赴白礁家廟祭拜先人。據福建新聞網消息,2008年元月9日至12日,應金門王氏宗親的盛情邀請,閩王王審知金身塑像在以王大盛先生為團長的福州王氏宗親訪問團78位成員護送下,由廈門直赴金門巡安。金門王氏族人和各界人士,以祥獅獻瑞、鼓吹吉樂、神輿旌旗等五個規模龐大的「陣頭」迎駕,並依照唐禮古制舉行盛大儀式,共祭閩王。另據福建王審知研究會王衍前副會長提供的消息:時隔百日,由台北、澎湖、金門、馬祖150位王氏族人組成的祭祖懇親團,於同年4月18日啟程,唐裝盛儀,回訪大陸,與當地王氏宗親2000餘眾歡聚於福州郊區蓮花山下的王審知陵園,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2009年6月19日至28日,福州晉安王氏宗親訪問團80餘眾,盛裝古樂,護駕閩王金身,在台灣各地舉行了盛大「會香巡安」活動,台灣王氏族人和各界群眾,焚香迎駕,鼓樂送行,盛況空前。閩台人民對開閩三王是何等的敬仰和愛戴,由此可見一斑。
在閩王故里——河南省固始縣,鄉親們十分懷念、敬仰三位中原驕子、治閩功臣,特意在縣城命名一條王審知大道,以表永志紀念。位於該縣分水亭鄉王堂村毀於戰亂的閩王祖宅,在縣、鄉兩級的共同努力下,復建規劃已經出台,吁請閩台同胞、海外僑胞慷慨資助,共襄盛舉。工程告竣後,將作為「三王」開閩事跡展館、豫閩台同胞懇親會館和文化交流場館對外開放。這正是閩台港澳和旅居東南亞及歐美等地的王氏族親、「義軍」後人的一致心願,共同期盼。近30年來,他們或規模組團,或三五結伴,專程赴固始尋根訪親,觀光考察,身在異鄉,情系祖地……據悉,由固始籍劇作者執筆,旨在再現三王開閩歷史的三十集電視連續劇已經完成首稿,波瀾壯闊的開閩歷史畫卷,不久將在熒屏上展開。
王審知兄弟以實現國家富強統一、社會和諧安定、民族團結幸福為己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煌煌大節,耿耿丹心,天地可鑒,河山為證。他們堪稱古代治世理政、構建和諧的一面旗幟,一部教材。對於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仍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和實踐意義。
參考書目:新、舊《唐書》、《雲霄廳志》、《漳州歷史叢書》、《十國春秋》、《閩國史匯》、《八閩之根》等。
〔陳學文:固始縣原政協副主席,固始根親文化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