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州市地方稅務局的機構設置
(一)福州市鼓樓區地方稅務局直屬行政機構設稽查局。
(二)福州市鼓樓區地方稅務局基層徵收機構。各稅務分局為鼓樓區地方稅務局的派出機構,為法定稅務機關。鼓樓區地方稅務局設置8個基層稅務分局:即徵收分局、洪山分局、溫泉管理分局、水部管理分局、安泰管理分局、鼓西管理分局、東街管理分局、華大管理分局。 人事教育科
人事教育科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全區地稅系統的幹部職工管理、人員編制、機構設置、勞動工資,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兩個文明建設及幹部職工的培訓教育工作,其職責是:
一、按照管理許可權負責全區地方稅務局幹部職工考核、調配、任免、獎懲;機構設置、人員編制、勞動工資以及離退休幹部管理工作。
二、檢查、指導全區稅務系統思想政治工作和兩個文明建設。
三、負責人事管理和政審工作。
四、負責組織、實施、知道區地稅系統日常黨務工作,制定幹部培訓教育規劃,組織實施。
五、組織開展全區地稅系統勞動競賽,崗位責任制、評先、評優工作。
六、負責職責范圍內的效能建設考核工作。
七、辦理局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辦公室
辦公室的主要任務是參與政務、掌管機關事務,其職責:
(一)參與政務,起草和審核重要文件、報告;審核所有以局名義發出的行政性文件。起草全局性工作總結,計劃及其他綜合性文稿。
(二)負責區地稅系統稅收工作會議和局長辦公會議的籌備及組織工作。編寫會議紀要,並對會議議定的事項進行督導和督辦及落實性的檢查和反饋。
(三)組織、實施、協調稅收宣傳及各種稅務刊物的征訂工作,編發簡報信息。
(四)負責文件的收發和運轉;打字、油印、管理文書檔案。
(五)組織辦理區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處理群眾來信和接待群眾來訪。
(六)負責協調機關各科(室)工作及創安工作。
(七)負責區地稅系統的固定資產管理;財務管理、服裝發放,及行政、後勤事務工作。
(八)負責職責范圍內的效能建設,考核、考評工作。
(九)辦理局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稅政科
一、負責地方各稅、費、金的政策管理,做好各項稅費減免稅申請的核查、核批工作。
二、貫徹執行集體、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業戶財務會計制度;組織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工作,做好企業財產損失和虧損抵補等稅基管理的審核審批工作。
三、負責地方稅收重要政策的調查研究,稅法公告工作,組織做好各種稅費政策的宣傳、培訓及考試工作。
四、負責職責范圍內的效能建設考核考評工作。
五、監督、檢查指導本局各徵收單位貫徹執行稅收政策,強化徵收管理工作。
六、完成領導交辦及上級部門交辦的各種事項。
規費徵收管理科
1、負責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生育保險、醫療保險、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工會經費、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江海堤防費等規費徵收管理工作。
2、組織、指導本局各徵收單位貫徹執行有關規費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政策,強化規費徵收管理工作。
3、負責規費業務培訓,政策問題的收集、整理、組織討論和請示以及政策執行情況反饋工作。
4、認真做好社保登記、變更、注銷的審核審批、錄入,社保登記證的列印以及工會經費的費率維護工作。
5、規費收入分析與費源監控(重點費源、重點欠費監控),掌握規費收入進度情況。
6、負責組織對規費政策、征管有關問題進行調研,並撰寫相關的調研文章,為各級領導機關提供決策參考。
7、不斷加強規費軟體的應用。
8、規費政策的宣傳、輔導。
9、撰寫規費信息。
10、與相關部門的溝通聯系和協調。
11、認真搞好本科室效能、廉政與文明建設。
12、負責本科室形成的文件做好歸集整理、歸檔、移交手續。
13、完成局領導及上級有關部門交辦的其他各種臨時事項。
征管法規科
一、負責地方稅費徵收管理工作和徵收管理辦法的擬定及組織實施。
二、負責管理稅務登記工作,包括:辦證、換證、驗證、注銷等。
三、負責發票管理工作。
四、負責本局單、雙定納稅戶稅收定額的核批工作。
五、負責稅務行政處罰聽證、復議、應訴、賠償等工作。
六、負責管理納稅申報工作,制定、完善、推行納稅申報的各項制度辦法。
七、負責對徵收管理業務的指導和考核工作。
八、指導檢查基層徵收單位稅收法制工作。
九、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計劃財務科
一、負責全區地方稅收計劃的編制、分配,分析、檢查和報告稅收計劃的執行情況。
二、做好統計、會計工作,積累整理會統資料,為編制稅收計劃提供可靠的依據。
三、嚴格稅收票證管理,做好稅收票證的領發、繳銷、保管、檢查工作,保證稅收票證的正確安全使用。
四、負責基層徵收單位經費審計和監督工作;基層所(分局)基建計劃投資的管理;稅收會計改革的實施;稅收票證、裝備的管理。
五、負責本科工作人員的廉政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六、負責職責范圍內的效能建設考評工作。
七、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信息技術科
(一)負責區局計算機技術應用於稅收管理各個環節的指導
檢查與管理工作。
(二)負責研究制定區局稅收科技工作有關政策和發展計劃。參與研究區局稅收管理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方針政策和實施方案。
(三)貫徹落實省局制定的計算機應用管理制度和標准規范,負責全市地方稅務系統信息標准和規范的組織實施、檢查和指導工作。
(四)根據市局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系統計劃資金安排方案,提出我市計算機硬體系統的選型、購置、配備和維護計劃,做好軟體系統的推廣應用維護及二次開發工作,組織辦公自動化的實施工作。
(五)負責貫徹落實省局、市局制定的省、市地稅系統計算機應用管理工作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和網路通信、網路安全管理工作,並結合區局實際,制定相關規章制度。
(六)負責組織區局計算機系統的技術培訓。
(七)負責規劃和制定與有關部門的計算機聯網和對外信息交換的方案。
(八)負責區局網路建設規劃方案和辦公樓綜合布線方案的審核、審批與指導檢查工作。
(九)參與電子商務稅收政策的制定和調研。配合有關職能部門組織區局有關人員計算機基礎普及培訓教育。
(十)完成市局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監察室
監察室的主要任務是負責指導和檢查本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效能建設,查處稅務人員違法違紀行為,其職責:
一、配合人事教育科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和職業道德、遵紀守法、廉潔奉公的教育,督促檢查落實上級有關黨風廉政建設和效能建設制度、規定。
二、監督、檢查各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執行國家稅收法律、法規、政策以及稅收紀律的情況,調查處理工作人員違法、違紀行為和人民群眾來信來訪。
三、支持保護工作依法辦事,維護其合法利益。受理工作人員對行政處理不服的申訴,和對他人違法違紀行為的檢舉。
四、制定稅務監察工作的規章制度及具體措施,按規定組織離崗審計、落實黨風、政風、行風建設和工作人員著裝風紀。
五、開展執法監察,協同司法部門查處有關案件。監督檢查綜合反饋社會投訴事件的處置落實。
六、負責縣(市)區局領導幹部離崗審計工作。
七、負責組織實施效能建設工作,及職責范圍內的考核考評。
八、完成市局領導以及上級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
稽查局
一、負責查處偷稅、抗稅大案要案,制訂稽查工作規程。
二、有重點地查處人民群眾舉報的稅收違法案件,和各類稅收違章行為的檢查或稅收審計工作。
三、組織、協調和督促各類稽查業務。
四、與公、檢、法、工商、審計、銀行、紀檢、監察、國稅等有關部門密切配合,查處涉稅案件。
五、負責全局專項檢查和專案檢查,涉稅舉報案件,承辦上級有關部門轉辦、交辦的涉稅案件。
六、落實本局的行政管理、廉政教育、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七、完成上級交辦的其他任務。
徵收分局職責
一、 負責辦理全區納稅戶納稅申報、稅款徵收。
二、負責稅務登記、涉稅受理工作、逾期登記的處罰;負責發票核銷、售賣工作、發票簡易違章的處罰;。
三、 負責臨時經營納稅戶的發票開具、有獎發票中獎者獎金的兌付。
四、 負責稅務登記證的列印、發放工作、負責新戶發票專用章的刻制。
五、 負責接受納稅戶的咨詢。
六、 負責稅收政策、征管措施在電子大屏幕和觸摸屏的公告。
七、 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溫泉管理分局
一、負責管轄區內企業申報、納稅的管理和檢查,稅收政策輔導,協調輔導,協調稅企關系,制定管理制度和工作規程。
二、認真實施對個體戶的徵收管理和特定行業、稅種的征管,協調工商、國稅等有關部門關系。做好護稅、協稅工作,積極開展促產增收工作。
三、認真負責有根據地實施單、雙定戶的調查、測算、初審和結算檢查工作,做到稅負公平、公開。
四、對新立戶認真進行實地查看和漏管戶清查、管征工作。
五、積極、負責地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稅收收入任務和具體的徵收管理調研工作,做好日常征管檔案的歸集管理。
六、加強自身政治、業務建設,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七、完成上級交辦的其他任務。
水部管理分局
一、負責管轄區內企業申報、納稅的管理和檢查,稅收政策輔導,協調輔導,協調稅企關系,制定管理制度和工作規程。
二、認真實施對個體,集貿市場的徵收管理和特定行業、稅種及專業市場的征管,協調工商、國稅等有關部門關系。做好護稅、協稅工作,積極開展促產增收工作。
三、認真負責有根據地實施單、雙定戶的調查、測算、初審和結算檢查工作,做到稅負公平、公開。
四、對新立戶認真進行實地查看和漏管戶清查、管征工作。
五、積極、負責地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稅收收入任務和具體的徵收管理調研工作,做好日常征管檔案的歸集管理。
六、加強自身政治、業務建設,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七、完成上級交辦的其他任務。
安泰管理分局
一、負責轄區內納稅人稅款徵收方式的初審,核定戶的調查測算、審核、報批以及徵收方式改變、定額調整的審核報批。做到稅負公平、公開。
二、負責轄區新立戶納稅人的下戶核實,正確填寫稅種(費種)登記表中審核人員意見,建立相應的戶管資料;負責對停、歇業戶的檢查工作;負責非正常戶的審核認定工作;負責注銷戶、移出戶的清稅、清票工作;負責漏征、漏管戶的清理工作。
三、 負責新立戶初次領購發票的審批和售出發票的跟蹤管理,自印發票的初審和管理。
四、 責對逾期辦理納稅申報,逾期繳納納稅戶的催抱和催繳工作,清理欠稅工作,負責多繳和政策性減免、退稅申請的審核、結算、報批工作。
五、 負責納稅人申報質量的審核、日常輔導、日常檢查、所得稅匯算清繳、舉報征管性漏征、漏管戶和違反發票管理辦法的檢查。
六、 負責日常稅收檢查所查補的稅費、滯納金、罰款的組織入庫,協助組織稽查部門所查補的稅費、滯納金、罰款的入庫工作。
七、 做好具體的徵收管理調研工作,稅源調查,收入任務的落實。積極、負責地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稅收收入任務
八、負責對委託代征和代扣代繳的稅收管理工作。協調工商、國稅、街居等有關部門關系,做好護稅、協稅工作。
九、負責對「零申報」戶的檢查工作
十、負責戶管檔案資料的歸集和保管。
十一、負責稅收政策的調研和執行,減免稅及稅前扣除項目的審核報批。負責戶管檔案資料的歸集和保管。
十二、負責納費人社保申報,繳納情況的檢查。
十三、作好稅法宣傳,負責納稅人稅收政策法規和涉稅事項的咨詢解釋工作。
十四、加強自身政治、業務建設,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十四、負責徵收部門和稽查部門未列舉項目的其他工作。
十五、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任務。
鼓西管理分局
一、負責管轄區內企業申報、納稅的管理和檢查,稅收政策輔導,協調輔導,協調稅企關系,制定管理制度和工作規程。
二、認真實施對個體,集貿市場的徵收管理和特定行業、稅種及專業市場的征管,協調工商、國稅等有關部門關系。做好護稅、協稅工作,積極開展促產增收工作。
三、認真負責有根據地實施單、雙定戶的調查、測算、初審和結算檢查工作,做到稅負公平、公開。
四、對新立戶認真進行實地查看和漏管戶清查、管征工作。
五、積極、負責地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稅收收入任務和具體的徵收管理調研工作,做好日常征管檔案的歸集管理。
六、加強自身政治、業務建設,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七、完成上級交辦的其他任務。
東街管理分局
一、負責管轄區內企業申報、納稅的管理和檢查,稅收政策輔導,協調輔導,協調稅企關系,制定管理制度和工作規程。
二、認真實施對企業的徵收管理和特定行業、稅種及專業超市的征管工作,協調工商、國稅等有關部門關系。做好護稅、協稅工作,積極開展促產增收工作。
三、認真負責地實施單、雙定戶的調查、測算、初審和結算檢查工作,做到管查結合,落實稅負公平、公開原則。
四、做好漏管戶清查工作、對新立戶認真進行實地查看,確保管徵到位。
五、積極、負責地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稅收收入任務和具體的徵收管理調研工作,做好日常征管檔案的歸集管理。
六、加強自身政治、業務建設,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七、完成上級交辦的其他任務。
華大管理分局
一、負責管轄區內企業申報、納稅的管理和檢查,稅收政策輔導,協調輔導,協調稅企關系,制定管理制度和工作規程。
二、認真實施對個體的徵收管理和特定行業、稅種的征管,協調工商、國稅等有關部門關系。做好護稅、協稅工作,積極開展促產增收工作。
三、認真負責有根據地實施單、雙定戶的調查、測算、初審和結算檢查工作,做到稅負公平、公開。
四、對新立戶認真進行實地查看和漏管戶清查、管征工作。
五、積極、負責地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稅收收入任務和具體的徵收管理調研工作,做好日常征管檔案的歸集管理。
六、加強自身政治、業務建設,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七、完成上級交辦的其他任務。
洪山分局
一、負責企業、個體戶日常事務的管理,集貿市場、特定行業、稅種的徵收管理。
二、負責單、雙定戶的調查、測算、初審和結算檢查,及新立戶實地查看;開展護稅協稅和促產徵收工作。
三、負責納稅申報、開票和稅款徵收,及稅款催報和欠稅催交工作。負責發票銷售,發票審核補稅,及其他涉稅業務工作,積極完成各項稅收收入任務。
四、加強稅收票證、公有財產管理;負責日常徵收檔案的歸集管理。
五、加強政治、業務制度建設,積極參加精神文明建設。做好安全保密、後勤保障工作。
六、積極負責地完成具體稅收調研、宣傳任務。
七、完成上級交辦的其他任務。
2. 中國傳統服飾各個時期的的特點
石器時代,人類已知縫衣,周口店山頂洞人文化遺存中曾發掘出骨針。新石器時代晚期,不同地區和族別的人們服飾款式各異。發型方面,大地灣文化中有剪短的披發,馬家窯文化中有後垂的編發,大汶口文化中用豬獠牙製成發箍,龍山文化中則用骨笄束發。龍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玉人頭像頭頂有髻,反映了束發為髻在遠古時已是華夏族服裝的特徵。
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西周時,衣、裳、帶、市仍是貴族男裝的基本組成部分。其衣用正色,裳用間色,特別重視裳前之市。周王在冊命典禮上頒賜的服裝中常有「朱市、蔥黃」(《毛公鼎》)「市、黃」(《詢簋》)等物。市、黃即古文獻中的衡,指蔽膝,衡則指包括系玉之組和玉件在內的整套佩飾。
春秋戰國時期,深衣和胡服開始推廣。深衣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衣裳連屬在一起,下擺不開衩口,而是將衣襟接長,即所謂「續衽鉤邊」。深衣在戰國時相當流行,周王室及趙、中山、秦、齊等國的遺物中,均曾發現穿深衣的人物形象。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細部結構表現得更為明確。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項特徵。江陵馬山1號楚墓曾出土短袖的「衣」,據《說文》的解釋,這是一種短衣。
胡服主要指衣褲式的服裝,尤以著長褲為特點,是中國北方草原民族的服裝。為騎馬方便,他們多穿較窄的上衣、長褲和靴。這種服制據《史記·趙世家》說,是趙武靈王首先用來裝備趙國軍隊的。山西長治分水嶺所出銅武士像,上身穿矩領直襟上衣,下身著長褲,腰系絛帶,佩劍,正是採用胡服的趙國戰士的形象。
胡服之中,有所謂半臂者。這種無袖或半臂之衣,皆為胡服,《罪唯錄·冠服志》雲:「歷朝挎褶,戎服也,袖短,或無袖而衣中斷,下有橫摺,又下有豎摺。若袖長,則為曳撒,或腰中間斷,以一線道橫之,謂之程子衣,無線道,謂之道袍。」這種褲褶,又變為胡服總名。凡無袖、短袖、長袖之衣,與腰中間有線道橫截或無線道橫截之袍,皆可稱為褲褶。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為秦漢武士的服裝提供了較充分的例證。他們穿的半長衣所交掩之曲裾雖較淺,但仍為深衣之屬。漢代冠制確立,上古時,華夏族之冠主要從屬於禮制,男子成年時皆行冠禮。漢代的冠則主要從屬於服制,是身份、官職以至官階的表徵。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幘而不能戴冠。冠本為加於發髻上的一個發罩,並不覆蓋整個頭頂。漢代婦女一般將頭發向後梳成下垂的圓髻,名椎髻。
魏晉南北朝時,服裝大體沿襲漢制。唯流行褶裝,且多戴當時稱之為小冠的平巾幘。南北朝時,由於北朝處在鮮卑或已鮮卑化的當政者統治之下,故流行鮮卑裝。另一方面,北魏的某些統治者出於政治需要,提倡漢化,於是皇帝和臣僚的祭服、朝服中又出現了峨冠博帶的漢魏「威儀」。唐代服裝出現了「法服」與「常服」並行的局面。作為大禮服的法服仍是傳統的冠、冕、衣、裳,常服則是在鮮卑裝的基礎上改進而成。
宋代服裝大體沿襲唐制。這時的襆頭內襯木骨、外罩漆紗,可隨意脫戴,與唐初必須臨時系裹的軟腳襆頭大不相同。宋代婦女也穿裙和衫,這時的衫子多為對襟,蓋在裙外。裙較窄,多施細摺,福州黃墓中除出羅裙外,還有開襠褲與合襠褲,可見宋代婦女在裙內著褲。
元代蒙古男子所戴之帽圓形的名鈸笠,方形或多角形的名瓦楞帽。元人之袍常在腰間施辮線,下身有褶,名辮線襖子。貴婦戴顧姑冠,以木為骨,高三尺許,外包紅絹,上綴珠玉,頂插木枝、翎毛,式樣極特殊。元初曾要求在京士庶均作蒙古裝束,大德以後則各任其便。
明代要求衣冠恢復唐制,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清代改著滿裝。清代官服區別等級時,除繼續用補子外,還特別重視纓帽的頂子。清代滿族婦女著旗裝,她們不纏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時外加坎肩。乾隆以後,滿族女裝中出現高底的「花盆底」鞋。咸豐以後,又出現高大的「兩把頭」、「大拉翅」等發型,成為滿族女裝之突出的特徵。
3. 福州哪裡有漢服
惠安女的服飾就是一種很獨特的漢服
惠安東部崇武大岞一帶,婦女按古老傳統裝扮,服飾獨具一格,歷千百年雖略有衍化,卻風格猶存。
衣褲除太青蘭、蘋果綠、黑色以外,還有白底柳條花紋或上下綠白拼接而成的,顏色甚為鮮艷。上身穿斜襟衫(截衫),又短又窄,衣身、袖管、胸圍緊束,衣長僅及臍位,肚皮外露,現出身段的曲線美;袖長不到小臂的一半且緊束,上衣下擺弧度為橢圓形。下身褲子多是黑色的,褲筒甚為寬大,褲頭只到臍下。
褲帶上的銀褲鏈是惠東女奇特裝飾的重要內容。她們穿上寬筒的黑褲時,通常都用四至八條編織帶(一般都是用色彩鮮艷的塑料絲編織,圖案精巧)扎緊褲頭,以銀褲鏈懸掛在臀部上,把腰部、臀部構成的曲線美襯托出來;已婚婦女則用多條銀練子扎褲頭,銀褲鏈先前只有一兩股,最多也只三股,後來逐漸加多,增加到五股、七股,如今最多的達九股。那些銀褲鏈一般是結婚時男方必送的禮物之一。
頭上的裝飾主要是頭巾和斗笠。頭巾有不同的顏色和小朵花紋圖案,或蘭、綠底白花的,或紅底白綠花的,戴上頭巾時多綴上大小不同、式樣各異的塑料花。圓形尖頂黃斗笠上裝飾四個綠色塑料扣子,綴上幾朵塑料花,有的還在斗笠裡面夾上彩色照片或流行歌曲的卡片等等。頭巾捂住雙頰下頷,把臉包得只露出眼、鼻、口狹小一部分,而頭笠又戴得很低,熟人也很難一下子認出斗笠下的人是誰。早年有些婦女頭戴前伸黑頭罩,上作雙角獸狀,鬢插三支劍形銀簪。
因為不論夏天或冬天,她們總是把頭包緊,而讓肚皮露出來,褲子又特別寬大,民間稱之為「封建頭,==肚,節約衫,浪費褲」。
惠女出門時多數人都戴上精製的銀手鏈,把折疊整齊的小花帕一半綴於腰側襯衫口袋,一半露出外面;手中提著精美的小竹籃子等。
隨時代發展,惠女服飾也在改變中,不過那種奇特的格調和韻味卻經久不衰。
惠女服飾的起源
惠東人群是土著(古越族)的殘余,是經過歷代漢化而演變成漢族人的。
惠東婦女服飾的起源,應是一種紀念本族歷史文化象徵,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以弱勢群體無意識的形式泛散而上的。我們所能追溯到惠東婦女服飾的整體樣式定型於唐朝,此時的惠東人群漢化已經有一個相當階段了,漢文化的影響不可避免,宋代可能成熟,而明朝就有文字記載,在張岳《惠安縣志》中曾記有:「衣服稍美者,別藏之,有嘉事遞服以出……」明清兩個朝代對服飾樣式沒有多大的影響變化,只是在紋樣上豐富了惠東婦女服飾
惠東婦女服飾主流源於南蠻集團的「苗瑤系」。可無論如何我們還是尋找到一些影響的因素,而這些因素的研究表明了惠東婦女服飾:有彝族的影響,如百褶裙、綉花翹頭鞋、帽子、挎包、手鐲、手環;有苗族的影響,許多學者也從風俗及蝴蝶媽媽崇拜里找出某些例證;有傣族的影響,如短衣、竹帽、腰飾;有瑤族的影響,如紋樣等……
據最新考證,崇武人種有蒙古血統,所以惠東婦女服飾顏色有蒙古族喜愛的顏色———綠色、黑色、藍色,如澄江漢族包頭巾等;還有壯族和布依族的百褶裙、布依族的袖子、水族衣服顏色。
從清朝官服、民服上可以看出一種影響存在於惠東服裝,特別是馬甲或者一個多紐絆的背心,由於這個時期為晚清,因此對近代惠東婦女服裝影響較大。
綜上,惠東婦女服飾主流是起源於古百越諸族,沿著自身與古百越互動的道路走上富有自己的服飾特色的道路,在歷史傳承過程中,不斷汲取其他民族的一些服飾因素,並發生一定的變異。(據黃堅《惠東婦女服飾的傳承與變異》.
泉港女紅衫褲
泉港區峰尾、後龍、南埔、山腰翟或,不管青、壯、老年婦女,只要丈夫還健在,平時都有穿紅衫或紅褲子(未出嫁姑娘穿粉紅色,寡女穿紫色)的風俗。遇到喜慶曰子,如春節、正月初九天公生曰、元宵節;孩子出生、滿月、四周月、周歲;兄弟或子女結婚,父母姑姨等上輩以及丈夫生曰或豎壽棺;新屋奠基、上樑、釘桷;大厝落成或遷入等,泉港婦女更是渾身上下都穿紅衫紅褲。
傳說北宋之後,惠安北部(今泉港區)大部分鄉村的人們為了紀念楊家將中的楊延德,在許多宮廟中為他塑像,敬奉祭祀。這楊延德(本地尊稱「王太師爺」)塑像黑臉大耳,身披紅袈裟,在香燭燈光照耀下,十分鮮艷奪目,令人心生歆羨。不久,本地的地方戲劇將其絢麗色彩移植到裝扮上,凡是王侯將相府中有喜慶之事或大團圓等,夫人或小姐都穿大紅或淺紅衫褲,配上掛紅、結綵、張燈等,越發隆重熱鬧,更增添了喜慶歡樂的氣氛。
這樣一來,婦女穿紅衫褲,就被視為是富貴、幸福的象徵。於是,泉港婦女紛紛仿效,穿起紅衫紅褲來,成為當地服飾的一大奇觀,並且形成風俗,一代代地沿襲下來。
鷓鴣姨服飾
泉州豐澤區東海鎮鷓鴣山附近的蟳埔村,古為鷓鴣巡檢司所在地,村民以漁為業。婦女從小下海捕魚撈蝦捉螃蟹,挑到城鎮沿街叫賣,人稱鷓鴣姨、蟳埔阿姨,現稱蟳埔女。她們因特定環境、特定生活,形成別具一格的服飾習俗。
鷓鴣姨上身穿褐色粗布斜領、寬袖、長襟的漁民衣,其色系染帆布用杜仲或豬血染成,耐用耐洗;下穿略寬黑色布褲;長發後梳,盤到腦後,綰成一大圓髻; 鮮花穿線串成小花環,俗稱「簪花圍」,簪戴在綰髻四周,髻中橫插一根象牙筷子。
對鷓鴣姨服飾,尤其是「簪花圍」習俗的來源,有幾種說法:
楊八姐遺風說
有研究者認為與宋· 楊文廣平閩十八洞有關,是宋·楊八姐服飾的遺風。
但廈門大學歷史系葉國慶教授《平閩十八洞研究》認為,史無楊文廣平閩事,「平閩十八洞」是借宋將楊文廣之名,其實是演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暨部將李伯瑤、馬仁等58姓入閩,平峒蠻、辟草萊、開辟閩疆之事跡。蟳埔女服飾受楊八姐服飾的影響是沒有根據的。
宋元阿拉伯人遺俗說
有研究者認為,蟳埔姨的簪花圍是宋元時代遺留下來的阿拉伯人的風俗。
但元朝汪大淵、明朝鞏珍、費信都曾到過阿拉伯國家,見過阿拉伯人的服飾。他們所見阿拉伯婦女的服飾是「穿長衫」,頭「辮發」、「編發」、「編發四垂」、「編發盤頭」、「拳發」、「丫髻」,並沒有簪花的記載。頭上「蓋頭卒不能見其面」、「用絲嵌手巾蓋頭,只露其面」、「用青紗蔽面,布幔兜頭,不露外貌」。
宋元時期居住在中國的阿拉伯婦女的服飾,宋·庄綽《雞肋編》載:「廣州波斯婦,繞耳皆穿六帶環,有二十餘枚者。」元時回回人,喜穿頭篷、纏頭或蓋頭,婦女用頭袖作蓋頭布,喜用珠翠裝飾,與中世紀阿拉伯人裝飾無異。也不見有簪花圍的記載。說蟳埔女「簪花圍」是宋元時期阿拉伯人遺留下來的風俗也難以令人信服。
古代婦女裝飾遺風說
以鮮花簪首作為一種民俗事象,早在漢代已經出現。四川成都楊子山西漢墓出土的女俑,就在發髻正中插一朵碩大的菊花,菊花兩旁還依附數朵小花。
漢代以後,簪花之俗在婦女中歷久不衰,所簪之花大多為時令鮮花。如:
茱萸:梁·簡文帝《茱萸女》詩:「茱萸生狹斜,結子夏御花。遇逢纖手摘,濫得映鉛華。雜與鬟簪插,偶逐鬢細斜。」
薔薇:梁·劉緩《看美人摘薔薇》詩:「釵邊爛熳插,無處不相宜。」
梅花:梁·鮑泉《詠梅花》詩:「可憐階下梅,飄盪逐風回。度簾拂羅幌,縈窗落梳台。乍隨纖手去,還因插鬟來。」
石榴:梁·簡文帝《和人渡水》詩:「婉婉新上頭,湔裾出樂游。帶前結香草,鬟邊插石榴。」
杏花:唐·朱揆《釵小志》:「阮元姬插鬢用杏花。」
棠利:唐·元稹《村花晚》詩:「三春已暮桃李傷,棠梨花白蔓菁黃。村中女兒爭摘將,插刺頭鬢相誇張。」
玫瑰:五代·李建□《春詞》:「折得玫瑰花一朵,憑君簪向鳳凰釵。」
茉莉:五代《燼宮遺錄》:「後喜簪茉莉,坤寧有61餘株,花極繁。每晨摘花簇成球,綴於鬟髻。」
一般情況,春天多簪牡丹、芍葯,夏天多簪石榴、茉莉,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也有簪宮花的,宮花是用羅、絹、通草等原料製成的。
節令不同,所簪花也不同:
上元夜:「婦人皆載珠翠、鬧娥、玉梅、雪柳。」「鬧娥」,剪綵做成花或蛺蝶、蟲的形狀。「玉梅」,以白絹做成的梅花。「雪柳」,以絹花裝簇的花枝。
端午節:「茉莉盛開,城內外撲載朵花者,不下數百人。」
立秋:「都城內外,侵晨滿街叫賣楸葉,婦人、女子及兒童輩爭買之,剪如花樣,插於鬢邊,以應時序。」
重陽節:「都人是曰飲新酒,訊萸簪菊。」
除了婦女簪花,唐朝已有男子簪花的現象,到了宋朝已曰益普遍,而且還成為某些典禮的儀節。
《宋史·輿服志》載:「中興,郊祀,明堂禮畢回鑾,臣僚及扈從並簪花,恭謝曰亦如之。」可見當時參加重要典禮的百官及隨侍人員都要簪花。
在民間婚儀中,按照宋朝婚俗,新郎可以「戴花一兩枝,勝一兩枚。」勝即花勝,古代的一種首飾。
宋朝朝廷宴會,「嘗以春秋之季仲及聖節、郊祀、籍田禮畢,巡幸還所至設宴,惟從官預,謂之曲宴。」皇帝要給群臣賜花,由中使為之插戴。朋友之間的便宴也可以簪花。如果遇到國家大災之年、瘟疫、忌辰等,則不可以簪花。
簪花除了有審美之外,還有避邪的象徵意義。「茉莉花能驅鬼,戴上菊花能長壽」等。
簪花是中國古代婦女裝飾的遺風,在泉州高甲戲《桃花搭渡》的唱詞中有「四月圍花圍,一頭簪兩頭重。」泉州地區的惠安洛陽、南安豐州、晉江河市、雙陽,很多婦女至今還保持「簪花圍」的風俗。
還有頭飾
泉州城四郊,包括晉江、南安、惠安農村部分婦女,保留「簪花圍」習俗。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含笑、玉蘭或小朵鮮花),用麻絲線穿掇繞成環,圍繞在發髻周邊,多至三、四環,色彩相同。還簪插玉簪、銀梳、金絲練和「佛仔線」,雙鬢腳又簪掛大朵鮮花,把滿頭青絲裝飾得明艷照人。據傳是宋元時代阿拉伯人風俗延續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