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哪裡有賣舊托板
擴展閱讀
杭州戴陳弄學區屬於哪裡 2025-04-16 16:24:20
不了深圳市什麼 2025-04-16 16:23:53

福州哪裡有賣舊托板

發布時間: 2025-04-10 18:18:37

Ⅰ 福建省永安的人有誰啊

徐先豪:從竹子里找到幾個億

市興國人造板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徐先豪是一個有作為的民營企業家,他的公司資產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超過了千萬元,他從竹子里給自己的公司或在京、津、魯、冀、晉等地的老鄉找到的財富至少已有數億元。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經是一個鄉村竹蔑匠,他的事業竟是由初到北京後僅僅剩下20多元盤纏起步的,而橇動這億萬財富的杠桿竟是普普通通的毛竹。
吃苦的竹蔑匠到北京闖世界
1973年春,19歲的徐先豪高中還差一年沒畢業就和他表哥郭清森一起到上坪鄉一個徧僻的自然村西溪去學做竹蔑了。他在心裡發誓:要做一個手藝最好的竹蔑匠。
經過3年的刻苦學習,徐先豪不僅成了一位熟練的竹蔑工而且學會了木匠活。就要出師了,有的師兄弟繼續留在師傅的身邊,有的要去別的鄉村做竹蔑匠,而徐先豪卻選擇了北京做為人生奮斗的第一站。徐先豪為什麼會選擇北京做為人生奮斗的第一站呢?該不會南轅北轍吧?京城裡的人有誰要用竹席和籮筐?莫非徐先豪也要把頭梳賣給和尚?原來,有一天吃飯時,徐先豪就在啄磨,他想這竹席和籮筐做出來幹啥?圍繞著農民的一日三餐,永安農村的竹器產品是供當地農民自用,這鄉村人少,竹器的用量不多,工資也不高,要是到了北京那樣的大城市,吃饅頭的人多,要用的蒸籠也多,再說那城裡人也比這鄉村農民有錢,我到北京去 不怕找不到一口飯吃。
1976年春,徐先豪帶著表哥給他的135元盤纏踏上了北上的列車,到了北京還有80多元,怎樣用這有限的80多元去生存呢?
到了北京的第二天,徐先豪就背著一個從老家帶去的竹製蒸籠,開始攬活。直到第7天,總算讓徐先豪找到了第一份差事。這時,徐先豪除了交出去的住店租金外,口袋裡只剩20多元盤纏了。當天,徐先豪就用這20多元到當地的土產公司買來5根毛竹,第三天就做成了一套竹製蒸籠並送到了石油物探局食堂,食堂的師傅們一看徐先豪的手藝確實好, 就和徐先豪定了40多套,每套200多元。這筆業務對於徐先豪來說的確是雪中送炭,這筆業務談妥後,正在為住宿、用餐和手工製作場地發愁的徐先豪徵得定做人的同意,立馬就搬進了石油物探局,吃住、做工場地和原材料都由定做方解決了。有了這第一筆業務,徐先豪這個從偏遠山村走出來的鄉村竹蔑匠終於在北京找到了立足之地。
兩項發明使他成了百萬富翁
4年後的1980年,徐先豪已攢下了數萬元的家底,稍後國家允許個體人員從事經營活動並鼓勵一部份人先富起來,徐先豪想富,他也想大幹一番,這年徐先豪與河北省定興縣土產公司達成了一項代加工協議,由土產公司提供原料,徐先豪負責組織加工成用於建築施工的腳手板。可是,一幹才知道,按照原有的工藝,利潤很低。原來,腳手板的製作有一道工序需要將毛竹片用電鑽打6個眼,再用鋼筋串起來,費時又費力。這時徐先豪便動起了腦筋,他先找來一條板凳做成了一台簡易的鑽床,他將電鑽固定在板凳上,用電鑽的鑽頭探出來一點,再在凳子上設一個固定的卡尺,這樣既不用專人去量也不用專人去畫,更不用專人拿竹片和專人拿電鑽,5個人乾的活一個人就可以干下來了,而且還更輕便,平均效率提高了3倍。因為節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別人6元一塊不想干,徐先豪5元一塊就敢承接下來,客戶自然也就多了。為了擴大業務,不久,徐先豪自己向工商管理部門注冊了京成木業建材公司,兩年後,徐先豪手下的工人已達100多人,光靠著做竹製腳手板,徐先豪的公司賺了60多萬元。
徐先豪有不少老鄉也在北京、天津、山東、河北、山西等地加工腳手板,一聽說徐先豪發明的鑽床省工、省力、效率高,都陸陸續續跑來看,那時的徐先豪沒有專利意識,不管是誰來看他都毫無保留地帶他們去參觀,還把拍好的照片送給參觀者。這樣一來,不到兩年,這項技術就在京、津、魯、冀、晉等省市迅速普及,京成木業建材公司在競爭上失去了優勢,這時徐先豪不得不考慮開發一些新的項目了。徐先豪觀察到磚瓦廠在製作磚瓦的過程中須要用到一種叫托板的建材,這種托板要用上好的木材做原料才能達到耐磨要求,徐先豪心想「能不能用竹材來代替木材呢?如果可以,那麼竹材的纖維將比木材的纖維更硬」,他首先試制了一把特別的刀,把大約2厘米的竹片的節巴用刀颳得乾乾凈凈, 再在竹片上打眼,加栓,使分散的竹片貼成一塊板。從三維圖紙的設計到設備的定做,從原材料的選用,到破蔑、打眼、加栓,每一項工序他都親自動手,1983年夏,徐先豪發明的竹製托板研製成功了。
徐先豪的竹製托板終於在天津、北京找到了市場,由於竹製托板比木製托板便宜三分之一,而且更加耐用,用戶普遍反映良好,所以很快就被眾多的客戶所接受了。直到1985年,徐先豪的公司總資產已超過了百萬元,到了1987年國家實行了木材開放政策,徐先豪又介入了木膠板和傢具等生產和銷售,這時他的公司總資產已超過了千萬元。
只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
1990年春,徐先豪的湖南朋友陳學獎告訴他國家林業部、建設部和中國模板協會正委託中南林學院研究開發以竹代木產品——竹膠板,並由湖南省的一家人造板廠進行試產。這時的徐先豪又想,竹製模板的成本比木製模板低,而且更耐用,一定會受歡迎。不久,徐先豪找到了那家試點廠,要求合作,徐先豪主要將這家人造板廠生產的竹膠板銷往北京,湖南那家人造板廠的原班人馬主要負責生產,當時湖南方面正為產品出路發愁,雙方一拍即合,很快就達達成了協議,按照協議,徐先豪也參與生產方面的管理。
此後,竹膠模板的使用迅速在北京、山東、山西、河北、天津、上海等地鋪開,在北京,竹膠模板的使用量已超過模板使用總量的95%,至1997年,由徐先豪創辦或與徐先豪協作的竹膠板生產流水線已達到20多條,由徐先豪銷售或其下屬廠生產的竹製模板最多時曾經達到全國竹膠模板使用總量的20%以上。由於得到竹膠板的信息早,徐先豪成了全國第一家竹膠板生產廠的生產經營者,加上竹膠板的社會效益好,市場前景廣闊,徐先豪緊緊抓住機遇,先後在湖南、江西、福建等地辦起10餘家竹膠板生產廠;2001年10月,徐先豪投資800萬元兼並了永安市興國人造板廠,通過投資和技改,現已成為福建省內最大的竹膠板生產企業。
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徐先豪又把眼光投向了綠色食品行業。他快馬加鞭,在蒲田老家投資2000多萬元,於1990年3月建成了蒲田市大地之寶食品工業有限公司,靠著成功的廣告和迅速鋪開的銷售網點,這家公司的的綠色食品飲料產品很快就在各地打開了市場。
如今的徐先豪已是4家擁有千萬資產公司的董事長。徐先豪說:「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恆心和意志很重要,回想這二十多年來走過的路,我只不過具備了做一件事就要成一件事的恆心,和善於觀察發現的頭腦與眼睛;只要善於發現,不怕找不到財源,你只要想一想你的身邊有多少不方便和不盡人意的事,社會就有多少潛在的需求,只要你的產品或服務能夠滿足大眾的顯現或潛在的需求,你就不怕找不到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