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填倉節如何過
擴展閱讀
廣州堵車最快多久 2024-12-23 15:00:05

廣州填倉節如何過

發布時間: 2022-01-14 01:48:22

❶ 正月二十五填倉節有什麼風俗它的由來是什麼

"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正月二十五是填倉節,填倉節是中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又名添倉節、天蒼節,所謂填倉,就是填滿谷倉,寄託著人們對於來年糧食豐收的美好願望。

西漢名將戰神韓信也與填倉節有關,據清韶公的《燕京舊俗志》記載:「相傳倉神為西漢開國元勛韓信,俗稱之曰韓王爺。」

倉神又稱廒神、蒼王、倉官,最早的倉神是天上的倉星,後來慢慢的被人格化,因韓信在歷史上知名度比較高,他曾做過管糧的小官,功高蓋世,卻慘遭殺害,後人出於對他的悲慘遭遇的同情,而把他奉為倉神和糧行的祖師爺。

以前,許多地方都建有倉神廟,在北京朝陽門的興平倉就建有倉神廟,現在北京的東岳廟倉神殿里,還供有韓信的神像。

❷ 填倉節的風俗是什麼

1、填倉儀式

大部分地區晚間點燈以祀倉神。凡是與飲食有關的地方均要置燈。俗稱「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

2、祭奠倉官

人們為了紀念倉官,每到這一天都要進行祭奠、紀念儀式,有的是用細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內外打囤添倉,有的是向倉官畫像焚香、點燈。夜晚,點燈燒香供奉天倉官,並大聲喊「天倉爺填倉來,糧食元寶填到咱家來」,「黑小子,趕車來,元寶糧食趕到俺家來」,意在祈禱豐收,希望生活富裕。

3、地畫倉囤

壽陽在老天倉之日,要在地上畫一個糧食囤,放置五穀,用石頭壓住,象徵糧盈食滿。民俗要在院內或場面打灰窖。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勻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環套或五環套圓圈,意為糧倉或者糧囤。

講究的人家還要在灰窖旁邊撒畫出耙子、掃帚、甚至扇車等圖案。小填倉日的灰窖,象徵夏糧豐收,要在圓圈中心放置少許夏糧;大填倉日的灰窖,象徵秋糧豐收,圓圈內則放秋糧。然後用磚石將糧食蓋住,稱為壓倉。再將鞭炮點燃,在圈內爆響,取意糧食爆滿糧倉。

4、搬運填倉

在天倉之日,各縣居民都要採用擔煤、擔土、擔水等形式,寓意添倉,企盼豐年。民間有許多填倉活動,皆與飲食緊密相連。晉北地區習慣蒸莜麵窩,取其形如糧囤。用蕎面作丸,置莜麵窩中空處,是謂填倉。晉東南地區用黍米面作團,置於糧倉。

5、打掃院落

祁縣等縣在天倉節這一天,要用笤帚打掃院落牆壁,掃除昆蟲以防蟲害,並燒紙焚香祭奠,以消災除難,祈禱豐收和人財興旺。

6、蒸制麵食

介休用糕面捏成元寶、包袱、鍋、雞、狗等各種形狀的燈盞,盛滿食油,到晚上點燃放置室內各處,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興旺,五穀豐登。和順、榆社蒸谷面團。

(2)廣州填倉節如何過擴展閱讀:

填倉節的來歷:

關於填倉節的由來,按照我國北方民間的傳說,是這樣來的:相傳北方曾連續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顆粒不收,可是,皇家不管人民的死活,照樣徵收皇糧。因此,連年飢荒,餓殍遍地,尤其在年關,窮人更是走投無路,凍餓而死的不計其數。

這時,給皇家看糧的倉宮守著大囤的糧食,看著父老兄弟們餓死,實在無法忍受,他毅然自作主張,打開皇倉,救濟災民,把皇家的糧食讓人們搶運一空,救了一方災民。但他向皇家不好交差,就在正月廿五日這天放火燒倉,連同他自己也燒死了。

後人為了紀念這個無名氏倉宮,每到這一天,就用細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內外打囤填倉,以示對倉官的懷念。

❸ 填倉節的節慶簡介

在北京,正月二十三是「小填倉」,「大填倉」是在正月二十五日。此俗曾流行於全國各地,尤以北方地區盛行。關於填倉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這一天要吃飽吃足,這樣一年都不會挨餓,會很順心。實際是以酒食飽腹為填倉。

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引明朝陸啟宏《北京歲華記》說:「二十五日人家市豕牛羊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盡飽而去。謂之填倉。」第二種說在這一天要糴米積薪,收貯煤炭,把這叫做「填倉」。清朝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說:「京師之民不事耕鑿,素少蓋藏,日用之需,恆出市易。當此新正節過,倉廩為虛,應復置而實之,故名其曰為填倉。」

第二種說在這一天要糴米積薪,收貯煤炭,把這叫做「填倉」。清朝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說:「京師之民不事耕鑿,素少蓋藏,日用之需,恆出市易。當此新正節過,倉廩為虛,應復置而實之,故名其曰為填倉。」

實際是提醒人們,居家過日子實屬不易,要時時注意積攢過日子的必需之物,不要過了今天不顧明天。這正是中國人特有的勤儉節約的美德。

第三種說法,是在農村,這一天把少許灰撒在場院的地上,畫成糧囤的形狀,在其中放少許穀物,象徵圍倉,叫做「填倉」。這是一種企盼豐收的儀式。這三種說法老百姓更喜歡第一種,它更實際。

填倉節民俗講究喜進厭出,這一天,囤里要添糧,缸里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以便求得一年順當富足。農民也忌在此日賣糧食,但是糧店卻喜歡在這一天收購糧食,為的是討個喜兆。

為了吸引賣糧食的主顧,糧店特意擺酒設宴,對前來賣糧者熱情款待。一些被生活所迫的農民,就選擇在此日賣糧了,先不管吉利不吉利,反正能賺頓好飯。至今,一些上年紀的城市居民,仍習慣在填倉日購米買面。

❹ 正月廿五日民俗是添倉日具體怎樣作

正月二十五日填倉節,是倉王爺的生日。填倉節是一個傳統節日,漢族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
每當節日到來,民間親朋往來,佳餚盛餐,醉飽方歸。填倉節民俗講究喜進厭出,這一天,囤里要添糧,缸里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以便求得一年順當富足。填倉節的活動有搬運填倉、點燈祀神、祭奠倉官等。
節日由來:
由來一:
相傳,北方曾連續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顆粒不收,可是,皇家不管人民的死活,照樣徵收皇糧。因此,連年飢荒,餓殍遍地,尤其在年關,窮人更是走投無路,凍餓而死的不計其數。這時,給皇家看糧的倉宮守著大囤的糧食,看著父老鄉親們相繼餓死,實在無法忍受,他毅然自作主張,打開皇倉,救濟災民,把皇家的糧食讓人們搶運一空,救了一方災民。但他向皇家不好交差,就在正月廿五日這天放火燒倉,連同他自己也燒死了。後人為了紀念這個無名氏倉宮,每到這一天,就用細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內外打囤填倉,以示對倉官的懷念。
據有關史籍記載:
正月二十五日為填倉日,作面湯蒸飯食之,平明以細灰散布門庭內外諸處,作囤形,謂之打囤。分置五穀少許於囤中,覆以甄瓦等物,謂之填倉。
因此,舊時北方民間人家,每當填倉之日,清晨,只聽家家戶"嗒!嗒!"一片響聲。但見上年紀的人用簸箕或木鍬鏟上篩過的炭灰、柴草細灰,在門前用木棒敲打,撒成一個圓圓的囤形相糧倉,有的還鑲上花邊、吉慶字樣,以及上糧囤的梯子,並在囤中撒以五穀,象徵五穀豐登,來表達人們填滿谷倉救倉官的深情厚意。這樣,填倉佳話就世世代代地流傳了下來。

由來二:
據說,填倉節與女媧氏補天有關。
相傳在遠古時期,天崩地裂火山爆發洪水浩盪,猛獸巨鷹橫行撲食難民,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中。這時被稱為人類始祖的女媧氏,采來五色彩石日夜冶煉,煉了七七四十九天後,正是正月廿五這一天,終於把破裂的天空修補好。女媧氏又斬斷巨龜的四條腿,用來支撐天的四方,並且殺死猛獸巨鷹,治退洪水,使百姓安居樂業。為了紀念女媧氏,人們就在正月廿五這天吃烙餅煎餅,並要用紅絲線系餅投在房屋頂上,謂之「補天穿」。
蘇軾曾有:「一枚煎餅補天穿」的詩句,故正月廿五又稱為「天穿節」、「天倉節」。

❺ 填倉節是怎麼來的

農歷正月二十五日是填倉節,又稱天倉節,這是漢族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相傳很久之前,北方曾大旱三年,千里荒蕪。統治者卻不顧百姓死活,依舊橫征暴斂,以至餓殍遍野。一位看守糧倉的官吏於心不忍,開倉救民,然後在正月二十五日放火燒倉,自己也在烈火中結束了生命。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為老百姓獻身的無名氏倉官,就在正月二十五這一天,北方家家戶戶在院里或打穀場用篩過的炊灰,撒出一個個糧囤狀的灰圈,內放五穀雜糧,並在其上覆蓋瓦片,意即填滿糧倉。

填倉節這天,糧商米販都要祭「倉神」。倉神就是老鼠,號為「大耗星君」。民間這一天的夜晚是不許點燈的,因為填倉節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不能驚了鼠類的好事。老鼠嫁女一向是中國民間年畫或剪紙的傳統題材,鼠新郎、鼠新娘以及鼠儐相、賓客等等一如人間的場面,雖然無不尖嘴細腿,卻都穿紅衫著綠褲,搖搖擺擺,結隊成行,隆重而滑稽。

❻ 文水人過填倉節有什麼習俗

填倉節民俗講究喜進厭出,這一天,囤里要添糧,缸里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以便求得一年順當富足。農民也忌在此日賣糧食,但是糧店卻喜歡在這一天收購糧食,為的是討個喜兆。為了吸引賣糧食的主顧,糧店特意擺酒設宴,對前來賣糧者熱情款待。一些被生活所迫的農民,就選擇在此日賣糧了,先不管吉利不吉利,反正能賺頓好飯。至今,一些上年紀的城市居民,仍習慣在填倉日購米買面。 大部分地區晚間點燈以祀倉神。凡是與飲食有關的地方均要置燈。俗稱「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呂梁地區最為典型。按照家庭人口數,各人屬相,用面捏成相應的本命燈。然後再捏上兩條狗、一隻雞、一條魚,以及人口盤子、倉官老爺,酒盅、酒壺、銀錢、元寶、馱炭毛驢等等。夜晚,再將這些面燈注油點燃。本命燈置家中炕上,狗置大門口,雞放院中,魚浮水缸、驢站畜圈,倉官老爺掛在天窗,其餘均在家中。置放面燈時,口中還要高呼相應的吉利發財語言,如「倉官老爺送糧來」!「雞娃雞娃多下蛋」。

❼ 填倉節怎樣祀倉神

填倉這天,京郊還有點燈祀倉神的習慣。天黑的,農家要在凡是與飲食有關的地方均點一盞燈。俗稱: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祀倉神的燈,還不是普通的燈,而是按照家庭人口數,各人屬相,用面捏成相應的本命燈。除此之外,還要再捏上兩條狗、一隻雞、一條魚,以及人口盤子、倉官老爺,酒盅、酒壺、銀錢、元寶、馱炭毛驢等等。

夜晚,再將這些面燈注油點燃。本命燈置家中炕上,狗置大門口,雞放院中,魚浮水缸、驢站畜圈,倉官老爺掛在天窗,其餘均在家中。

置放面燈時,口中還要高呼相應的吉利發財語言。

❽ 填倉節在樓上怎麼打囤

農歷正月二十五「打囤」的來歷每年正月二十五,俗稱填倉節,這是漢族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填倉節」因「填」與「天」諧音亦稱為「天倉節」。民間有老天倉和小天倉之分。農歷正月二十為小天倉,正月二十五為老天倉,是民間的傳統節日,有的說是為祭星之日,有的說是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谷倉。這一天黎明,家家戶戶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穀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撒出一個大小不等的糧囤形狀,並在裡面放一些五穀雜糧,象徵五穀豐登。在華北農村還流傳這樣一句諺語:「填倉填倉,小米干飯雜面湯。」這天要吃得噴噴的小米飯,細絲滑韌的雜面湯,慶賀節日。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國北方遇到邊年旱災,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可是,皇家不管黎民百姓的死活,照樣徵收皇糧,弄得民間怨聲載道。看守皇家糧倉的倉官,目睹這一慘景;於心不忍,便毅然打開皇倉,救濟災民。他知道,這樣做是觸犯了王法,皇帝絕不會饒恕他。於是,他讓百姓把糧食運走了以後,就一把火把皇倉燒了,連同自己也活活燒死。這天正好是農歷正月二十五,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放糧求災民的無名氏倉官,每到這一天,就用細炊灰在院內外打囤填倉,以示對倉官的懷念,也祈盼新年有好收成,這樣,填倉節的習俗就世代流傳下來。現在這些習俗已經基本消失,但填倉佳話卻世世代代流傳下來,提醒人們從這天起清倉掃囤,晾曬種子,整修農具,准備春耕。

❾ 關於添倉節

編輯詞條添倉節

編輯本段山西的添倉節
添倉節,這是山西特有的節日。添倉節的具體日期是在每年舊歷正月的二十五日。添倉,是指農家往倉房囤子里增添糧食。是當年要在原有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增加收成,多多增產,這就寄託了人們對於來年糧食豐收的良好願望。添倉節,在山西各地的過節方法也不盡相同。有的地方,添倉節這天,象徵性地往糧倉里添加糧食,有的地方則在添倉節這一天吃春餅、煎餅,並把餅投入到糧倉,名曰填倉、添倉。有的地方在添倉節,做「雨燈燈」,燈燈用谷面捏成,共捏十二個,小碗大小,每個燈頂端捏一個燈盞,燈盞邊緣捏一個小豁口,每個豁口各代表一年四季中的一個月。燈盞蒸熟後,揭開鍋先看那些月的燈盞里積的汽水最多,則證明了那個月雨澇。再根據種莊稼在那個月需雨水最多,推斷這一年收什麼,作為本年安排種植的依據。
古代民間祈年節俗,在農歷正月二十五。《京歲時紀勝》,「(正月)念五日為填倉節。」屆期,人們或飽食以表示填滿了倉,或用灰等圍出倉的形狀,在其中放些糧食以示倉滿,或祭祀倉籠之神,以祈一年糧豐倉滿。填倉節分大小,小填倉在農歷正月二十,為祭以祈年豐,亦稱「小天倉」、「小添倉」;大填倉則在二十五。《介休縣志》:「二十日,名『小天倉』。煮黃米糕,燃燈禮佛。」《大同志》:「二十日,為『小添倉』;二十五日,為『大添倉』,添買米面、柴炭等物。」
俗話說農歷正月二十五是倉神(倉官)的生日,屆期與糧倉有關的行業和民間均要設供致祭,並有填倉、打囤之俗。河北《固安縣志》雲:「正月二十五日,俗以為『倉官誕辰』,用柴灰攤院落中為圖形,或方或圓,中置暴竹以震之,謂之『漲囤』,又謂之『填倉』。」倉神的原型是倉星,《晉書·天文志》雲:』天倉六星,在婁南,谷所藏也。」後來倉神被人格化,也與歷史人物附會,如韓信即被附會為倉神。清韶公《燕京舊俗志·歲時篇。添倉》雲:「相傳倉神為西漢開國元勛韓信,俗稱之曰韓王爺,……」。其神像系一青年英俊者,王盔龍袍,頗具一種雍榮華貴之象。」
編輯本段滿族的添倉節
正月二十五添倉節時,俗用谷面或軟米面捏成倉官爺、谷囤、糧倉及各種家畜家禽形狀的燈若干盞,內包煮熟的紅棗豆子,燈芯用細谷梗裹棉花製成。入夜,燈內注油,將糧倉燈放在存糧處,牛燈放在牛圈窗檯,雞燈放在炕頭,狗燈放在門上邊,貓燈放在牆角等,一一點燃。倉官爺燈高五寸許,頭戴紅纓帽,左手執簸箕,右手拿斗,騎著馬,馬身上馱若干口袋。將倉官爺燈放置碗內,飄浮在水瓮內。放時要念:「倉官爺爺飲馬來,銀錢糧食(或麻子、黑豆)馱著來,麻子炸了油,黑豆餵了牛。」以此乞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滿族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還要連著添三回新飯。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
山西境內舊有民謠:「過了年,二十二,填倉米面作燈盞。拿箕帚,掃東牆,拾到昆蟲驗豐年。」講的是填倉的民俗。
填倉節在宋時已有記載,《東京夢華錄》「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饗競日。客至苦留,必盡而去。名曰填倉。」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記勝》填倉條載,每年正月二十五日,全家加菜盛餐;有客來,必苦留,使之醉飽而去。俗稱填倉,取預祝填滿谷倉的吉兆。
填倉節分為小填倉、大填倉兩個節日。小填倉為正月二十日,大填倉為正月二十五日。不少地方,如今不分大小,在正月二十三日一並過填倉節。
填倉節,民俗要在院內或場面打灰窖。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勻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環套或五環套圓圈,意為糧倉或者糧囤。講究的人家還要在灰窖旁邊撒畫出耙子、掃帚、甚至扇車等圖案。小填倉日的灰窖,象徵夏糧豐收,要在圓圈中心放置少許夏糧;大填倉日的灰窖,象徵秋糧豐收,圓圈內則放秋糧。然後用磚石將糧食蓋住,稱為壓倉。再將鞭炮點燃,在圈內爆響,取意糧食爆滿糧倉。
填倉節,民間有許多填倉活動,皆與飲食習慣緊密相連。晉北地區習慣蒸莜麵窩,取其形如糧囤。用蕎面作丸,置莜麵窩中空處,是謂填倉。晉東南地區用黍米面作團,置於糧倉。晉中地區又是用谷面作團填倉。呂梁地區喜吃糕。文水縣將糧倉內燈熏的牆土取一些謂之填倉。晉南地區要用稀面攤極薄餅,中裹以菜餚,卷而食之。如果民家娶有新媳婦,新媳婦要親手將煎餅置放糧倉。
填倉節,民俗講究喜進厭出。囤里要添糧,缸里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舊俗農民賣糧,忌在此日。糧店收購糧食卻喜歡在此日。是日,糧店要擺酒設宴,對前來賣糧者熱情款待。一些被生活所迫的農民,也就只好在此日賣糧了,反正能賺頓好飯。至今,一些上年紀的城市居民,仍習慣在填倉日購米買面。
填倉節,全省大部分地區晚間點燈以祀倉神。凡是與飲食有關的地方均要置燈。俗稱「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呂梁地區最為典型。按照家庭人口數,各人屬相,用面捏成相應的本命燈。然後再捏上兩條狗、一隻雞、一條魚,以及人口盤子、倉官老爺,酒盅、酒壺、銀錢、元寶、馱炭毛驢等等。夜晚,再將這些面燈注油點燃。本命燈置家中炕上,狗置大門口,雞放院中,魚浮水缸、驢站畜圈,倉官老爺掛在天窗,其餘均在家中。置放面燈時,口中還要高呼相應的吉利發財語言,如「倉官老爺送糧來」!「雞娃雞娃多下蛋」等等。
填倉節晚上,晉北地區民間習慣打著燈籠,在院內各處找「填倉蟲」(即各種復甦的小蟲蟻),發現的越多,兆頭越好。
填倉節,臨汾地區的一些縣、市,又傳說為老鼠娶親日。是日夜晚不點燈,稱為鼠忌。
填倉節,臨縣等地在門首燔柴,表示對先亡之人的哀思。陵川等地要用各種飯菜在門外祭奠,俗名送祖先。晉南地區一些鄉村,剪綵色紙片,貼於門上,剪綵色紙葫蘆,貼於帽上。稱此日為太上老君煉丹日,可以除百病,四季平安。
填倉日,洪洞縣等地習慣請女婿吃煎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