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不是廣州話怎麼說
擴展閱讀
福州哪裡可以下載評話 2025-01-24 10:53:56
廣州白馬女裝怎麼樣 2025-01-24 10:31:15

不是廣州話怎麼說

發布時間: 2022-07-25 23:02:03

⑴ 「不是」,廣東話怎麼說

「不是」,廣東•汕尾市•海陸豐地區河洛話:
不是→注音:m1 xi2;數字為聲調;m的發音方法:閉上嘴唇,用鼻孔發音;
「不」發出這個音「m」是「不」的口讀音,「不」的文讀音:buu,第三聲,uu為u的短母音。

⑵ 「不是吧、不像么」廣東話怎麼寫

「不是吧」→口頭習慣改為:
不是歟→注音:m1 xi2 a2?;
不像么→口頭習慣改為:
不若么→注音:m1 rian1~2 mo2~3/mie2 ?(義:不像么?);
不若歟→注音:m1 rian1~2 mie2/a3 (義:不像嗎?歟→a,取第三聲,在句中釋「嗎」,亦可念mie,第2聲);
不若嗎→注音:m1 rian1~2 mie2 ?
以上是廣東•海陸豐地區河洛話。

⑶ 廣東話怎麼說是不是

是不是用粵語說:系唔系。粵語,又稱作廣東話、廣府話,俗稱白話,海外稱唐話, 是一種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中國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

常見的粵語日常表達還有以下,比如:

  1. 咪咁啦-不要這樣;

  2. 系咪咁-是不是這樣;

  3. 放飛機-放鴿子;

  4. 賴貓-說話不算話;

  5. 無嗱嗱-無緣無故。

(3)不是廣州話怎麼說擴展閱讀:

廣東使用粵語的人口大約有6700萬,加上廣西粵語使用人數大約為2500萬、香港700萬、澳門55萬、泰國500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500萬、美國和加拿大200萬,全球將近有1.2億人口使用粵語。

粵語源於古代古越語融合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古越語與古漢語特徵。粵語在中國嶺南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以及海外華人社區如馬來西亞吉隆坡、越南胡志明市、澳大利亞悉尼、墨爾本、聖誕島,美國紐約、三藩市,加拿大溫哥華、多倫多等處廣泛流行。

⑷ 「不是」這個詞用粵語翻譯過來是「唔系」,但是為什麼我看港劇人讀的是「mai」而不是唔系

mai是因為「唔系」快讀的,其實一樣的講法。

⑸ 不是吧,用廣東話怎麼說,

不是吧,用廣東話說法是「唔系啊嘛(w'en hai a ma)」。

粵語發音系統較復雜,有19個聲母,56個韻母跟九聲六調。九聲六調: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陽入。

九聲六調即九種發聲,六種聲調。簡單理解:首先一種聲調對應一種發聲,六種聲調對應六種發聲,剩下三種發聲就是入聲。六個聲調調值的代表字為:周(zau1);口(hau2);店(dim3);河(ho4);姆(mou5);渡(dou6)。

1、倒裝句式

這種倒置情況亦產生許多特殊句式,例如北方話中「怪不得」,粵語寫成「唔怪得之」、「唔怪之得」或「怪唔之得」、「怪唔得之」。又如北方話中「我先走了」;粵語中為「我行先」或「我先行」。

2、並列動詞體

粵語可以用兩個並列動詞構成一個動詞體,把「緊」、「咗」、「完」、「過」、「下」加在兩個並列動詞中間。通用書面必須把相應詞或對譯詞放在單一動詞的前面或者後面。如「休下息」、「學緊」,在通用書面中分別為「休息(一)下」、「正在學習」。

⑹ 廣東話的不是怎麼說

廣東話的不是讀「唔系」!

⑺ 是不是粵語怎麼說

「是不是」粵語說法:「系唔系」。「是」,粵語中作「系」,「唔」粵語中作「不」的意思。

粵語,又稱作廣東話、廣府話,俗稱白話,海外稱唐話, 是一種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中國漢語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

廣東使用粵語的人口大約有6700萬,加上廣西粵語使用人數大約為2500萬、香港700萬、澳門55萬、泰國500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500萬、美國和加拿大200萬, 全球將近有1.2億人口使用粵語 。

粵語聲調亦大異於北,蓋以六調,曰一清平,二清上,三清去,四濁平,五濁上,六濁去。復以促音清平為高入,促音清去為中入,促音濁去為低入。合為九聲。現代粵語的語法,如「大」、「菜乾」、「人客」、「雞公」、「魚生」等,將形容詞放在名詞之後作修飾成分的語法結構普遍存在。

(7)不是廣州話怎麼說擴展閱讀:

粵語保留大量古漢語成分,在標准粵語/粵語廣州話中保留有許多古老發音,粵語保留有較多古詞、古義,措辭古雅,且粵語的許多詞語,包括語氣助詞,都可以直接在古漢語典籍中找到來源。在漢語北方話中,這些古詞已被廢棄不用或很少用。

粵語中保留有修飾成分後置及倒裝等語法項目 。而且現代粵語仍然有較高使用在上古漢語中佔主導地位的單音詞的傾向。一些被粵語使用者視為通俗的字辭可在古籍中找到來源。偏於一隅的廣東一直極少戰亂,基本沒受到太多戰爭影響,所以一直保留著漢唐時期的語言、文化。

今天粵方言的語音系統,與隋唐時期的語音系統,即《切韻》音系(中古音系)有著極其嚴整的對應規律,即今天粵方言的語音面貌表現出了與隋唐漢語共同語十分接近的現象。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權威發音韻律書《廣韻》,裡面標注的文字發音與現今的粵語高度吻合 。

斗門、新會、台山、開平、恩平等地的粵方言則反映了魏晉時期中原漢語的語音特點。

第一及第二人稱用「我」、「你」,與官話相同。第三人稱不用「他」,而是「渠」(現寫單人旁「佢」專指人;東漢《孔雀東南飛》:「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跟吳語一樣。復數人稱不用「們」,而是端系的[taʔ]或[ti](現代粵語寫作「哋」,本字為「等」,見聖公會的公禱書)。

粵語用「系」而不用「是」來代表正面答復,「系」是明清兩代常用字。這些字眼在主流官話中逐漸淘汰,但仍偶現於書面語,例如李儼《中算史論叢》第一冊(1955年版本,第210頁)提及18世紀數學家Issac Wolfram 時,就寫為「渠系荷蘭炮隊副隊長」。

在文言文和現代粵語中,「卒之、畀」都等同「終於、給予」的意義。古代常用的「文錢」,粵語也保存了貨幣量詞「文」的用法(但民間常用同音字「蚊」)。「尋日」(昨日)的「尋」可追溯至東晉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尋程氏妹喪於武昌」中的「尋」,解作「不久前」。

「幾多」(多少)、「幾時」(何時)則可追溯至李煜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及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等。

有些現代粵語雖可溯古,但古今用法有異。上表中《尚書》「惟天陰騭下民」一句的陰騭,本指默默保護,後來則演化為功德之意。道教的《文昌帝君陰騭文》,就是說文昌帝君訓示人們要「廣行陰騭」。之後陰騭又衍生出陰功與陰德兩個同義詞。

明人方汝浩於《東度記》當中,就將這3個詞語交替使用,然而民間相學又出現所謂「陰騭紋」,並且稱凡有此紋者,必然壞事做盡。前述3個同義詞,也出現了歧義,其中陰德仍然是指功德,但是陰騭一詞則改變成為貶義。

《紅樓夢》第73回寫到「救人急難,最是陰騭事」,指的本是好事,但是現今粵語所謂的「陰騭事」改變成為缺德事的意思。至於陰功一詞,就像北方話中「好容易才……」與「好不容才……」是同義一樣,現代粵語之中,無論說「真系陰功」抑或「真系無陰功」,都是凄慘、可惜之意。

網路-粵語

⑻ 我不是那個意思,廣東話怎麼說

【我不是那個意思】,廣東話:【我唔系果個意思】。

⑼ 廣東話 『都不是 』和『 再見』 怎麼說

"都吾系",「再見」;至於讀音,找個旁邊講廣東話的人實況直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