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新洲貿易行在哪裡
擴展閱讀

廣州新洲貿易行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7-30 02:29:31

① 什麼叫廣州十三行

十三行,廣州的一個地名,在清朝和民國年間是廣州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一條街,現在的十三行是服裝批發一條街。很多做服裝零售生意的都來這里拿貨。
你去過上下九,十三行離上下九不大遠,大概就1000米左右,你在上下九靠人民路的那個路口沿人民路向南走,大概走1000米左右,你就會看到新中國大廈,旁邊那條路就是十三行。

② 廣州沙河、白馬、十三行分別是哪個區

1、沙河:天河區,天河區廣園東路;

2、白馬:越秀區,越秀區站南路16號;

3、十三行:荔灣區,廣州市人民南十三行路。

拓展資料:

廣州十三行是清代專做對外貿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又叫"洋行"或"洋貨行"。明清時期,廣州的對外貿易全屬官營,而以牙行經紀這些事情,所以開設牙行的多半都能獲厚利,賺大洋。

清初的詩人屈大均在《廣州竹枝詞》中有雲:"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三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足見當年十三行的興隆旺景。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分別在廣東、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設立海關,粵海關設立。它名義上專管對外貿易和徵收關稅事宜,實際上稅收營生都是由十三行出面主持,承接包攬的項目,其中包括代辦報關納稅,商品同購銷買賣等業務。

粵海關設立通商的當年,廣州商人經營華洋貿易二者不分,開放海禁之處,並沒有設置專營外貿商行。次年四月間,兩廣總督吳興祚、廣東巡撫李士禎和粵海關監督宜爾格圖共同商議,將國內商稅和海關貿易貨稅分為住稅和行稅兩類。

住稅徵收對象是本省內陸交易一切落地貨物,由稅課司徵收;行稅徵收對象是外洋販來貨物及出海貿易貨物,由粵海關徵收。為此,建立相應的兩類商行,以分別經理貿易稅餉。前者稱金絲行,後者稱洋貨行即十三行。名義上雖稱"十三", 其實並無定數。

③ 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在哪個區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十三行路與豆欄上街交叉口南50米。



廣州十三行商圈主要由新中國大廈和紅遍天大廈構成,這里雖然不大,但是確實全國聞名的女裝批發市場。

特別是新中國大廈,其前身還是一棟爛尾樓,卻成了廣州最賺錢的商業市場之一,十三行是以日韓雜志款及新潮款式為主的,做中檔女裝的,要款式新潮漂亮,價格適中的,似乎只有十三行可以選擇。

一到三樓一般會要求一個款三件到五件,而且要多拿幾個款。十三行一樓以靚麗的韓版為主,還有腰帶。二三樓有T恤,裙子,褲子,比較雜,四樓以上就是寫字樓。

寫字樓都是做品牌的,基本是上就是打包發貨,客戶主要是全國各地的批發商。

④ 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具體位置在哪裡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十三行路與豆欄上街交叉口南50米。

十三行商圈位於廣州荔灣區,短短400米左右的十三行路兩旁,以新中國大廈、誠大時裝廣場和紅遍天大廈為龍頭,遍布了大小幾十家商城,商戶超過6000家。

其中,新中國大廈最為出名、規模最大,相應的租金也最高。伍鵬飛的檔口位於新中國大廈,他透露,按照面積大小的不同,月租一般從6萬到30萬元不等。

開工之初,新中國大廈並非沒有宣布部分減租、免租政策,但伍鵬飛覺得,政策總體而言比較有限,不同樓層有不同標准。不過,政策針對的是檔主,作為個體商戶很大程度無法享受。

(4)廣州新洲貿易行在哪裡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近代史上,洋人若要在中國行商,一般只能投居當地洋商行棧或租用行棧,或自賃民房。由此,我國的對外貿易漸漸轉向於商業行館貿易形式。

史載詩十三行開始於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1682—1685年)四年間。這一新興的行業有總商六家,副商七家,所以叫「十三行」,後來成了洋行的代名詞。

因「十三行」街內設有十三座夷館,所以這里不僅是當時中國中西貿易的中心,還是明清時中西文化交流的中轉站。但在鴉片戰爭前夕及期間,十三行經歷了廣州人民自發禁煙、林則徐銷煙及各商行被英軍洗劫一空的歷史。

如今的十三行路卻有著與當年相似的繁忙景象。十三行路遍布著大大小小的服裝大廈,成包的服裝被大大小小的貨車運進運出,依舊一派繁忙的景緻。

⑤ 廣州十三行詳細情況

廣州十三行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跳轉到:導航,搜索

1780年油畫描繪廣州十三行外貿易特區的丹麥、西班牙、美國、瑞典、英國、荷蘭夷館廣州十三行,又稱廣東十三行、十三洋行、是清朝在廣州設立的對外貿易特區內的十三家牙行商人:

伍秉鑒的怡和行,商名浩官,

盧繼光的廣利行,商名茂官,

潘紹光的同孚行,商名正官,

謝有仁的東興行,商名鰲官,

梁亟禧的天寶行,商名經官,

嚴啟昌的興泰行,商名孫青,

潘文濤的中和行,商名明官,

馬佐良的順泰行,商名秀官,

潘文海的仁和行,商名海官,

吳天垣的同順行,商名爽官,

易元昌的學泰行,商名昆官,

羅福泰的東昌行,商名林官,

容有光的安昌行,商名達官[1]。

後來,這地區被稱為「十三行街」,「洋貨行」、「洋行」成為外貿商行的通稱,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批准外商在粵海關(廣州)、閩海關(廈門福州)、浙海關(寧波)、江海關(松江)四個口岸經商。1686年洋商被准許在廣州市珠江口的一個街區居住和經商。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下令鎖國,僅保留廣州一地作為對外通商港口,不得在中國其他地方經商。廣州的洋行集中在離珠江約三百尺的十三行街。在廣州立洋行的包括花旗國(美國)、紅毛國(英國)、雙鷹國(奧地利)、單鷹國(德意志)、黃旗國(丹麥)、法蘭西、瑞典、葡萄牙等國商人[2]。十三洋行區除洋商、十三行外,還有官辦的商行。

目錄[隱藏]

1歷史

2衰落

3注釋

4參考書目

[編輯]歷史

「十三行」之名是沿襲明代的舊稱,「萬曆以後,廣東有所謂『三十六行』者出,代市舶提舉盤驗納稅,是為『十三行』之權輿」[3],當時的商行時有增減,康熙年間只有「行口數家」,乾隆十六年(1751年)則有洋行26家[4],所以廣東十三行只是形容最興盛的十三家。十三行以同文行、廣利行、怡和行、義成行最為著名,其貿易對象包括外洋、本港和海南三部分內容,經營出海貿易的稱為海南行。乾隆二十五年「廣州公行」正式成立,到三十六年即被解散。其間又出現一批豪商巨富,如盧觀恆、潘振承、潘有度、伍秉鑒、葉上林等人,最著名的是廣東南海縣富商伍秉鑒經營的怡和洋行,伍秉鑒家族則坐擁2600萬銀元(50億人民幣),是當年的世界十大首富之一。矗立於珠江岸邊的伍家豪宅,與《紅樓夢》的大觀園媲美。廣州十三行成為有清一代與兩淮的鹽商、山西的晉商三強並立的行商集團。

外商的洋行受到嚴格的限制,例如:外商與中國官府交涉,必須由十三行作中介,外商不得在廣東省住冬,番婦不得來廣州,外商不得坐轎,外商不得學漢文等。因官辦的商行,諸多舞弊,而十三行價格統一,貨不攙假,不欺詐,有良好的商業信用,外商要中國商人代辦手續,多通過十三行[5]。美國商人亨特《廣州番鬼錄》中說:「由於與被指定同我們做生意的中國人交易的便利,以及他們眾所周知的誠實,都使我們形成一種對人身和財產的絕對安全感。」十三行壟斷了對外貿易,富甲一方。屈大均有詩雲:「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6]。

十三洋行建築,多為三層樓結構,底層作貨倉,二三層作漂亮的公寓。十三洋行建築華麗,宛如西洋畫[7]。十三洋行建築中,最有名的是「碧堂」,(清)李斗著《揚州畫舫錄》記述:「蓋西洋人好碧,廣州十三行有碧堂,其制皆聯房廣廈,蔽日透月為工」[8]。揚州四橋煙雨中的澄碧堂就是仿效廣州十三行碧堂建築形式而建造的[9]。

十三洋行區不但是外商在華的經商基地,還是傳教士到中國傳教的進駐地。蘇格蘭傳教士馬禮遜曾駐廣州,任洋行英國東印度公司職員。

[編輯]衰落

1822年廣州十三行街大火,有四千萬兩白銀化為烏有,史稱「洋銀熔入水溝,長至一二里」。

許多行商在清廷的壓榨下紛紛破產,1773年至1832年廣東商行總共向吏部捐輸3,950,000兩[10]。在鴉片戰爭後,道光二十三年伍秉鑒曾獨自承擔《南京條約》中外債300萬銀元中的100萬。隨著《南京條約》簽訂後的五口通商,道光二十三年七月初一(1843年7月27日)允許英國商人在各口岸任意與華商交易,廣東喪失了在外貿方面的優勢,廣東十三行的輝煌時代也隨之結束。

咸豐六年(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軍炮轟廣州城。12月15日,城內市民憤怒燒毀十三行街,建物徹底化為灰燼,史稱「西關大火」「火燒十三行」。

⑥ 廣州市十三行具體位置在什麼地方

十三行的具體位置就在文化公園旁邊,由康王南路橫穿到人民南路,公交站是:人民南路站、康王南路站,地鐵站是6號線文化公園站

⑦ 廣州十三行在什麼地方

十三行位於廣州荔灣區文化公園北面,東起人民南路,西至杉木欄路。是明清時期廣州對外貿易中心,清政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商行,原為牙行(中介商行)性質,因最初有十三家而得名。但行數並非固定在十三,多時20餘家,少時僅幾家

⑧ 深圳市福田區新洲,中國農業銀行新洲支行的營業時間周末上班嗎

您好,如需查詢農行網點營業時間,您可按照如下步驟操作

步驟一:關注「中國農業銀行微銀行」微信公眾號,點擊左下角小鍵盤按鈕進入輸入模式。

【溫馨提示】

各分行會根據當地要求對網點營業情況進行調整,請以實際情況為准。如果您需要到網點辦理業務,建議您先行撥打網點電話確認後再行前往。

(作答時間:2021年2月19日,如遇業務變化請以實際為准。)

⑨ 廣州的十三行是屬於哪個區的

廣州的十三行屬於:廣州市荔灣區。

廣州十三行,在十七世紀後期至十九世紀中葉這一段期間,又是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一種特殊的組織。十三行商館集中在廣州城郊西南角,緊靠珠江,那裡是一個繁忙的水碼頭。

1684年,廣東政府招募了13家較有實力的行商,指定他們與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並代海關征繳關稅。

1757年,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僅保留廣州一地作為對外通商港口,而十三行則是當時中國唯一合法的外貿渠道,其真正名號是「外洋行」。


(9)廣州新洲貿易行在哪裡擴展閱讀


如今的十三行是一個服裝批發中心,位於廣州市荔灣區十三行路,熟悉的人一般簡稱為「十三行」。

以十三行路為中心,故衣街、豆欄上街、和平東路服裝商場環繞成的物流商業圈,已成為廣州歷史最長的服裝批發集散地。這里每天進出貨物數千噸,人流量達數十萬人次,服裝遠銷海內外。

廣州十三行商圈主要由新中國大廈和紅遍天大廈構成。「新中國」的一樓到三樓的零售批發商鋪每天早上六點半就開門做生意,四樓以上的大戶則八點開門。

「紅遍天」一二樓也是零售批發兼做的商鋪,一般也在早上六點半開門,三樓以上的寫字樓生意較穩定,主要是向全國的批發大戶承接「打包」生意,很少做零售,大多在七點半後才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