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我想聽廣州晚上吃什麼
擴展閱讀
北京到天津大巴多久 2025-01-20 19:38:54
上海什麼河流最好 2025-01-20 19:28:09

我想聽廣州晚上吃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8-06 01:16:37

㈠ 廣州有哪些吃宵夜還不錯的地方

1.超級文和友:宵夜聚合體。廣州的宵夜江湖不缺少話題與傳奇,風筒輝、炒螺明這類廣州宵夜草根代表曾飄散四處,如今卻聚集在「超級文和友」里。舊式空調機、帶著鐵銹的防盜網、藍底白花的窗簾、竹竿上掛著工字背心來回飄盪的陽台……站在這里,彷彿回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的廣州。1986年的報紙、1988年手寫的信、牆上泛黃的掛歷、塑料材質的大紅玫瑰、鋪滿整面牆雜亂的電表箱,各種老物件林林總總,十分用心。小圓桌在水泥地面鋪開,三五成群的人們隨意坐在桌前,喝酒聊天拍照。以阿婆牛雜、陳添記魚皮、恩寧劉福記雲吞面等為代表的二十五家廣州市井美食進駐,每一個店名背後都是一代老廣舌尖上的記憶。超級文和友涵蓋了街頭美食、市井的文化體驗和街坊文化的人間煙火。
2.寶業路宵夜:主打潮汕菜。寶華路宵夜一條街的大排檔不計其數。在大街小巷走走,散發香氣的小店隨處可見。以前的寶業路,蒲天光、移動的炒螺和魷魚絲是老廣們印象最深的東西。幾張凳子一張桌,沒有太好的環境和餐具,但附近的街坊評價很高,吃了這么多年,就是這個最好吃。
3.文明路宵夜:文明路這里沒有太多大型的宵夜街,都是一些小攤小店,卻滿足了附近的加班族。加完班的白領,隨便叫一份湯面,一碗甜品,坐在街邊,窗外是行色匆匆的路人和繁華的街景。
4.員村四橫路:忘不了,榕樹頭無名的小店。三、四張桌子的位置,甚至還帶點潮濕。阿叔炒粉、炒螺的香氣,很快就充盈在這方寸之地。街上有家甜品店,夏天有榴槤糖水,是店裡的斷貨王,冰凍的榴槤肉搭配清甜的糖水,簡直絕配。
5.崗心路宵夜:每到傍晚,安靜的崗心路總會因為這家店而變得熱鬧,門前排起長龍。每天進貨新鮮的豬雜,顧客們人手一張單,想吃什麼可以自己選。豬雜粥、清蒸排骨、拉腸,全部都是簡單的做法,保存了食材最原本的美味。
6.下渡路宵夜:燒烤,宵夜的王者。10點多,大排檔的桌子都擺了出來。在人來人往的街道里,三五知己聚在一起擼串,侃侃而談,便是快意人生。不但是宵夜的天堂,廣州人愛吃的早茶在這也很受歡迎,評價一直都很高。
7.洛溪食街:番禺的洛溪食街是一條熱鬧的宵夜街,檔口一般都會開到4點多。因為生意競爭大,常看到店員大聲喊客:「靚仔,小龍蝦45元一斤,要不要來嘗一下」。除了大排檔,也有小攤販。在昏暗的燈光下,攤主熟練地為客人打包。由於交通便利,漁人碼頭集海鮮售賣及加工於一體,讓食客們吃到第一口鮮。
8.陸居路宵夜:在江邊踩完直排輪,直接來這里吃宵夜。燒烤、粥還有雞煲,人氣超旺。煲仔飯的人氣也很旺,但在宵夜時間的人氣一般,因為分量太足不好消化。白天的時候是很多上班族的食堂。
9.上社大街宵夜:和外面的街道比,城中村出租屋集中的地方會有不少的美食小吃。水果、炒粉、燒烤、鐵板,什麼吃的都有。有一家讓人垂涎欲滴的砂鍋粥,自選配料,現煮現賣,不知滋養了多少深夜裡的胃。
10.棠德南宵夜:棠德南大批的士停運後整齊排開到街尾,場面十分壯觀。凌晨3點,整個城市已陷入沉睡,卻仍有攤販亮起燈光,燒著爐火,偶有加班到渾渾噩噩的過路人,即使無心進食,聞到這食物的香氣,也會少些疲憊,多謝活力。
11.南田路宵夜:炒牛河真的很受歡迎,無論是濕炒還是干炒,都會有喜歡的吃貨們喜歡,宵夜黨最朴實的快樂就是它。

㈡ 來廣州必吃的20種美食是什麼

來廣州必吃的20種美食有:糖水、燉品、缽仔糕、芝麻糊、豬腳姜、沙士、牛三星、煲仔飯、雞仔餅、瀨粉、涼拌魚皮、碗仔翅、蛋散、油角、蛋黃蓮蓉酥、白切雞、炒牛河、蛋撻、拉腸、豬雜粥、雲吞面、艇仔粥、糯米雞等等。

1.蒸腸粉:廣州蒸腸粉是很多外地遊客去廣州必吃的一道小吃,很多小吃店和茶樓以及餐館都有銷售。腸粉是廣州人早餐必吃的美食,味道香滑可口,薄如紙,配菜多為生菜,味道還不錯。

㈢ 在廣州應該吃什麼 廣州本地美食推薦

大家都知道去廣州的話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吃吃吃了,而怎麼才能吃得不踩雷,當然我們不會再盲目相信大眾點評之類的APP了,而網路搜索前幾名也是不靠譜的,只有廣州本地人才去吃的地方我相信那絕對不會踩坑,下面就來看看本地人去哪吃吧!

摩打食堂

首當其沖【摩打食堂】。吃了數次的我,次次都是好評。別人問我去廣州吃什麼好呢,我都會推摩打食堂,基本上零差評。主要是日式料理,蒲燒鰻魚,厚切三文魚,火山沙拉(上圖三)……強推!我所知道的有四家店,兩家都在惠福路,就是在公園前地鐵站,另外一家在中華廣場和西城都薈。人比較多,當時吃的時候是10:30就去那裡排隊,等等等很久才可以拿號,拿了號在外面排隊,再等才可以進去。如果不早點去,會非常多人,不信看圖。我和攝影師朋友去吃,兩個人好像花了190吧,做好人均一百的心理准備,可以吃得非常飽。另外有個事,在我寫答案之後發生的,現在我修改的時候加個提醒。2016年9月西城都薈店因為生雞蛋有問題,廚工的操作失誤,導致食物污染,導致54人上吐下瀉。這其中就有我的同學,她向我表示這輩子再也不吃摩打了。店家已經做了處理並且對事物改進,這樣的事情發生幾率應該會減少。反正我是會繼續吃,就是提個醒,介意的就忽略這家,惠福路反正很多吃的。

富臨食府

這家【富臨食府】。天啊嚕,別看它門面小,排隊的人,排到北京路了!這是一家粵菜,便宜又好吃啊!因為我經常兩個人出來所以沒有辦法經常吃富臨(兩個人不好點菜)。有一天決心要吃了,叫了三個朋友,四個人排了一個鍾的隊伍,終於吃上了。記不住菜名了但是我記得我點了白灼牛肉,脆皮豬腳,咖喱西藍花,滑溜鱸魚(喚醒了我蜜汁記憶,好像這就是菜名)全好評,隨便點都好評。我吃過的粵菜里,性價比最高這家。要排隊,做好心理准備。四個人200塊!人均50啊才!去哪裡找這么低這么好吃的!粵菜!(你們要是去了點了什麼好菜好吃的記得評論反饋給我,我才去過兩三次,還沒嘗夠裡面的菜啊。)

大頭蝦

【大頭蝦】,好吃到哭給你看!剛剛是粵菜,現在這個是越菜。這家真的親身吃了很多次,自從第一次來了之後就著迷了。也是點菜那樣子,兩個人也能吃,點了兩個菜,付了大概150。三個人點了四個菜,人均70。很多次都不記得了,最深印象一次是劇組吃飯,來了光明廣場的分店,有包廂,估計15個人吧,每個人平攤大概50。最喜歡裡面的,海鮮喇薩,鹽油雞(菜名我忘了,羞愧臉,次次都來吃你結果忘了你叫啥名)咖喱牛腩(請拌著白飯吃,咖喱好吃到流淚)手卷拼盤(烤肉,春卷,蝦,粉絲,豆芽,生菜,自己包起來吃適合三個人以上點 非常飽)咖喱蟹(同學說非常夠味好吃)炭燒豬頸肉等等。飯後一般會送一碗糖水,一般般吧,也算是解膩。別問我為啥那麼清楚這家,吃了那麼多次,加起來比我學費還貴顆顆。

更新:上面想不起名字的菜式是麻油雞。後來又去吃了十幾次,可能是這篇東西裡面我最愛的店了,推薦別的菜:香茅豬扒(非常好吃又大份)越式蝦煲(吃了一次再也忘不了這個味道)越南春卷(兩個人吃的時候可以點,比較小份便宜)。

巧美面家

【巧美】惠福路有好幾家巧美,親測,那些都是分店,沒有假冒的。第一次吃巧美,還小,15塊一碗鮮蝦雲吞面,五個雲吞,每一個都有蝦啊!後來吃五寶雲吞面,五個雲吞有五個不同的海鮮,每一個都是驚喜超高興。後來價格一直上升,現在也不知道多少錢了。不過這是我吃過最好吃的雲吞面,經同意拍了一下廚房,特寫雲吞,唉放開哪些雲吞,讓我來。哦,不止雲吞好吃,雲吞面的面,超級有嚼勁,味道好。不過分量挺少,就算是20塊一碗雲吞面,我吃了之後感覺自己好像沒有吃過一樣(捂臉跑開)。

㈣ 廣州冬至吃什麼食物

1、吃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南方地區的傳統習俗。湯圓也稱湯團,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每逢冬至日清晨,廣東一些傳統習俗保持得比較好的地區,各家各戶都會開始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萊、果、更豆、蘿卜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亦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老廣東人是最講究吃湯圓的,親人們還會聚在一起品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而在廣州也是如此。40、50年前的廣州,家家戶戶需要自己手工製作小糕點,每逢冬至前後,珠村的街坊鄰里一般喜歡製作糖心丸或粉果。

2、吃餃子

吃餃子雖然是北方人的習俗,但隨著新廣東人的增多以及文化交流,如今冬至吃餃子也在廣東流行,而且,吃餃子確實比其他食物更能保暖禦寒。但你知道嗎,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習俗亦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之事。

東漢時,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葯,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向民眾施捨「祛寒嬌耳湯」。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葯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葯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大家每人兩只「嬌耳」和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因而,冬至吃餃子防凍耳朵的習俗就被沿襲下來。

3、冬吃蘿卜

廣東人常說「冬至蘿卜夏至姜,適時進食無病痛」,意思是要在適應不同季節進食恰當食物,以達到養生目的。冬季人們為禦寒,習慣進補而日常少動,體內易生熱生痰,食用蘿卜能止咳嗽,解消渴,通利臟腑之氣,夏日食姜則能增進食慾、促進消化。

有人認為,有關冬至的民間諺語,雖無法考究其科學依據,但古人通過日積月累的生活和自然現象總結,一定程度上能指導先輩更好地生活。

4、打邊爐

到了冬至晚上,廣東人一家人一定要聚在一起,享用團圓飯。他們最願意吃的,就是打邊爐。這樣一邊煮一邊吃,維持食物的新鮮和溫度,哪怕家裡還有人沒回來,但等著他的,仍然是滾燙熱辣的「住家飯」。這樣一來,包保他一進門就「熱淚盈眶」。

然而「打邊爐」這個頗為古怪的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卻是眾說紛紜。明人筆記以為邊爐其實是「便爐」,取其方便;《清稗類鈔》認為「以創自邊某,故曰邊爐」。

5、糯米飯

很多廣東人小時候的冬至記憶,離不開一碗糯米飯,這碗飯來之不易:通常由媽媽掌廚,買臘肉、腌制鯪魚,再加上蝦米、冬菇、蘿卜等幾種材料,分別放進有公雞圖案的「八角碗」中,做出一道混合各種美味的臘味糯米飯。

冬至吃上一碗糯米飯,禦寒滋補,吃完後胃也暖暖的,而且糯米飯有很多好處,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的正氣,有暖胃及補中益氣的效用,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寒冷的冬天一家人食用。

㈤ 廣州哪的小吃最多 尤其是晚上

上下九,上下九廣場白天和晚上都有好多小吃。

㈥ 廣州人早中晚一般吃什麼

er.. 怎麼說呢,其實這個不一定的 廣州人最大的特點,也許就是沒特點了 生活比較隨意

早餐的話,有飲早茶的習慣,一盅兩件品茗食點心 在家自己煮早餐的話,一般就面條類方便些 在外檔口吃的話,粥類比較受歡迎 另外有種用米漿造的拉腸也是很受歡迎的

午餐對於上班一族來說,就是很簡單的了 一般辦公室附近有什麼物美價廉的餐館,就直接訂餐讓他們外賣上來

晚餐一般習慣回家吃,那是和家人可以一起的時候,廣州人都挺看重的 不一定會很豐盛,但往往都會有煲湯的習慣 這種湯跟北方的湯不同,一般都喜歡下一些食用葯材,用文火煲上一個多小時以上,也就是所謂的「老火湯」 家裡有個廚藝高超的廣州師奶,全家人就有口福啦^_^

㈦ 去廣州吃什麼最地道

廣州地道小食有以下這些:
順記椰子雪糕
荔灣區寶華路79號順記冰室製作的椰子雪糕是馳名遠近的西關歷史名牌小食。上世紀20年代由小販呂順首創,選用肥厚結實的椰肉作原料,加工成鮮椰絲後榨成椰汁,再配上新鮮的水牛奶和雞蛋、白糖,獨特的製作使雪糕格外軟滑可口,椰味濃郁,別具風味。五六十年代一些外國元首、貴賓如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等都曾慕名品嘗並津津樂道。自1956年以來均獲歷屆評比的「廣州市名牌美食」稱號。

伍湛記及第粥
伍湛記及第粥是西關著名的粥品之一,是具有半個多世紀歷史的名小食。創始人為伍湛,原稱「三元及第粥」,系取封建時代科舉考試高中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的意思而命名,選用上等油粘米、江瑤柱、腐竹和豬骨熬制粥底,再用新鮮的瘦豬肉、豬肝、豬粉腸為粥料滾制而成,十分鮮味可口。自1956年以來,在廣州市歷屆名菜美點展覽和美食節中被評為「名牌小食」,1997年更榮獲全國首屆「中華名小食」稱號。西關許多店家都會製作及第粥,但正宗的及第粥則要到位於荔灣區龍津中路的「伍湛記粥品專家」里品嘗。

此外,位於荔灣區下九路荔灣廣場南塔4樓的「西關人家」和第十南99號的荔灣名食家,均有經營。當你一踏人這些地方,即可感受到濃濃的西關人文風情。

蒸腸粉
一種米製品,又叫布拉蒸腸粉,亦稱卷粉、豬腸粉(因形似豬腸),「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抗日戰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制,現小食店、茶樓、酒家、賓館均有供應。它是將米漿置於特製的多層蒸籠中或布上逐張蒸成薄皮,分別放上肉類、魚片、蝦仁等,蒸熟捲成長條,剪斷上碟。加以上原料的叫牛肉腸、豬肉腸、魚片腸和蝦米(仁)腸;不加餡的則稱齋腸;米漿中加入糖的叫甜腸。

銀記豉油皇牛腸
銀記豉油皇牛腸是由解放初期的吳銀師傅所創,她得名師傳授,用精製大米磨成米漿,蒸製成拉腸粉,用新鮮牛肉配以姜計、白酒、生抽、生油、麻油、味粉、糖、鹽、胡椒粉等調料作餡,再澆上特級生油、豬油、生抽、味精、糖、開水、梘水配製的醬油,就製成香濃爽滑、白如雪、薄如紙的可口腸粉,深受食客歡迎。早在5O年代已馳名廣州,成為婦孺皆知的西關名小食。1983年還獲「廣州名小食」稱號。在荔灣區文昌北路167號的老店和上九路、惠福東路、東川路新開的分店以及荔灣區「西關人家」里,都可嘗到這一名牌小食。

炒田螺
田螺與石螺不同,它的特點是殼薄肉厚。與一種叫紫蘇的芳香草同炒一鑊,便會產生一種香中有辣,辣中帶甜的怪味。這一怪味,不但南方人喜歡,連北方人、港澳同胞以及外國朋友都十分喜歡,常常在街頭小食檔(也可在高級賓館酒樓里),圍著小木桌津津有味地品嘗紫蘇炒田螺。炒時,還可放上辣椒、蔥或蒜、豆豉、鹽等調味料品,使其味道更佳。

沙河粉
沙河粉是廣州一種大眾化的米製品。因此粉最早出自沙河鎮而得名。其做法取白雲山上九龍泉水泡大米,磨成粉漿蒸制,切條而成。沙河粉有百多年歷史。其粉潔白薄韌,食法有干炒、濕炒、泡(湯粉)食、涼拌等。沙河大街的沙河飯店專門有沙河粉專席,除鹹食、甜食外,還加以各式果蔬榨汁製成彩色沙河粉,色彩繽紛,味道各異。

果蒸棕
這是當之無愧的廣東特產!據說,它的起源在肇慶,那些正宗的果蒸棕體形無比巨大(當然是比起我們平時能買到的那些)。而流傳到廣州,廣州人把它推陳出新,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了好多新品種:瑤柱棕,菠籮棕,豆沙棕...... 但是,就我而言,我還是喜歡最傳統的果蒸棕。

和味牛雜蘿卜
和味牛雜蘿卜據說是光緒年間一個居住在光塔寺附近的回族廚師發明的。光塔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清真寺,附近一帶曾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民聚居地。出於宗信仰,伊斯蘭教教徒都不吃豬肉,故一個回民廚師就想到在光塔寺附近開了一家牛香店。他用牛腸、牛膀、牛肺、蘿卜用加了花椒、八角等五種味料的醬汁慢火炆好幾個小時,等牛雜炆透了,而蘿卜又吸慢了加入牛雜味的醬汁後,再剪開小塊,用小竹簽串著醮辣椒醬吃,曰為和味牛雜蘿卜,入口回味無窮。此味一出,果然吸引附近的回民甚至非回民都來光顧。於是,善食的廣州人都紛紛仿效,和味牛雜蘿卜一味流傳至今了。

艇仔粥
舊時廣州西郊,河道兩旁遍植荔枝樹,叫做荔枝灣,古羊城八景之一的"荔灣晚唱"便指這里。每逢夏日黃昏,不乏文人雅士及各方遊客來此遊玩,遊河小艇穿梭往來。其中有小艇專門供應"艇仔粥"。如果岸上或另一艇上遊客需要,粥艇上主人便一碗一碗地把粥品遞賣過去,很受歡迎。漸漸地,連陸上的小食店也出售這種叫做荔灣艇仔粥的粥品了。

艇仔粥以新鮮的河蝦或魚片作配料,後來還增加了海蜇、炒花生仁、涼皮、蔥花、姜等,吃前當即煮粥滾制,芳香撲鼻,熱氣騰騰,十分鮮甜。無論在街頭食肆,或如白天鵝賓館那樣的五星級酒樓,都可品嘗到這種廣州特有的粥品。

南信雙皮奶和薑汁撞奶
雙皮奶、姜撞奶是分別源於順德大良、番禺沙灣的南粵特有鮮奶製品。上世紀40年代在廣州第十甫路開設的南信甜品店,就是製作雙皮奶、薑汁撞奶這一廣州名小食的馳名店家。

雙皮奶、姜撞奶都選用新鮮的優質水牛奶製成,具有品質軟滑、奶味清香、營養豐富的特點。前者用優質的水牛奶、鮮雞蛋白、白糖等原料以特殊製法燉成,使一碗牛奶有兩層奶皮,奶皮甘香誘人,有潤肺養顏之作用;後者將老薑磨成茸榨汁後,用煮開後的牛奶沖制,奶香和姜味濃郁芬芳,有驅寒暖胃之功效。

這兩款奶類甜品自1956年以來均獲「廣州市名小食「稱號,在1997年更獲全國首屆「中華名小食」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