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老西關的歷史有多久
擴展閱讀
玉溪深圳廈門哪個氣候好 2025-01-19 20:33:01
徐聞縣變深圳還要多久 2025-01-19 20:17:03

廣州老西關的歷史有多久

發布時間: 2022-08-09 08:30:16

『壹』 廣州的西關在哪

西關在廣州荔灣區大部分地域。荔灣區就因舊時西關內有「一灣青水綠,兩岸荔枝紅」美譽的「荔枝灣」而得名。同時,老西關也是今日廣州著名的美食標志,素有「食在廣州,味在西關」的說法。

廣州市荔灣區政府在答復民革廣州市委員會的有關提案中透露,《西關傳統街區與荔灣區風情保護規劃》已經規劃部門審批通過,規劃首次劃定了「西關」的范圍:北至中山八路、中山七路、納入陳家祠,東至人民中路、人民南路,西南至珠江圍合成536公頃的區域。專家認為,該范圍基本涵蓋了西關舊城區域,包含了西關主要的傳統文化遺產。

(1)廣州老西關的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西關是近代最繁華的人口聚居區之一,歷史文化名人輩出,他們使南粵嶺南文化大放異彩。有據可查曾居住於西關或於西關發展事業的有兼負醫家武術家一身的名醫霍耀池,嶺南畫派大師趙少昂,書畫名家李文田和李曲齋等等。另外,家喻戶曉的南海人(今荔灣區人)工程鐵道專家詹天佑的祖居和武打巨星李小龍亦坐落於西關地區。

西關除以端莊淑雅、追求新潮的「西關小姐」聞名遐爾外,書畫、粵劇等也有獨特的成就。嶺南畫派發源於西關;粵曲、粵劇群眾基礎深厚,老百姓成立了幾十個「私伙局」,西關素有「粵劇曲藝之鄉」之稱。

西關的特色便是西關大屋。西關大屋是舊廣州商賈富紳的居所。西關大屋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石腳、高大正門用花崗石裝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傳統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縱深方向展開。其典型平面為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中軸線由前而後,由南而北,依次為門廊、門廳(門官廳)、轎廳(茶廳)、正廳(大廳或神廳)、頭房(長輩房)、天井、二廳(飯廳)、二房(尾房)。每廳為一進,一般大屋為二三進,形成頗多的中軸線。兩旁偏間前部左邊為書房及小院,右邊為偏廳和客房。客房頂為平天台,供乘涼、賞月和西關小姐們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廳、客房後部為卧房、廚房等。庭園中栽種花木,築有假山魚池,頗為典雅清幽。

『貳』 西關大屋有什麼歷史

西關大屋,俗稱古老大屋,是中國廣州市荔灣區西關一帶興建的富有嶺南特色的傳統民居,多為名門望族、官僚巨賈所建。大部分西關大屋興建於清朝同治、光緒年間,主要分布在多寶路、寶華路、龍津路西、上下九路等地。最著名的西關大屋有坐落於寶源北街18號的「梁資政第」、坐落於多寶路的鄧宮保第以及坐落於寶華路正中的鍾家花園等,但現已不復存在。 建築區范圍范圍

南至三連直街,東至龍津西路,西至西關上支涌,北至逢源沙地一巷。清末至民國初年西關的傳統民居建築,從建築的平面布局、立面構成、剖面到細部裝飾等都有濃厚的廣州地方特色和風格,其規模較大的建築被稱為「西關大屋」。一般每座大屋面積400平方米,從入門起設有門廳、天井、轎房、神廳、內房、房廳,還有青雲巷、掛廊、花局、庭院等布置,內部裝飾多採用木刻的花眉、花罩、屏風和滿州花窗,門前有水磨青磚石牆、矮角門、趟攏門、回字門廊等。西關大屋平面布局狹長,獨特的結構又利於穿堂風,故有冬暖夏涼的優點。1993年8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構成這些住宅高大明亮,廳園結合,裝飾精美。基本布局是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中軸線由前而後,依次為門廊、門廳(門官廳)、轎廳(茶廳)、正廳(大廳或神廳)、頭房(長輩房)、二廳(飯廳)、二房(尾房)。每廳為一進。廳與廳間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加小屋蓋,靠高側窗(水窗)或天窗通風採光。正間兩旁主要有書房、偏廳、卧室和樓梯間等。最後為廚房。門廳右邊一般設有庭院小品,栽種花木,布置山石魚池以供遊憩觀賞。庭院後部為書房。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意),又稱「冷巷」、「火巷」、「水巷」等,有通風、防火、排水、採光、曬晾、交通、栽花木等多種功用。 門面裝修與竹筒屋相同。外為矮腳雙扇門,中為趟櫳,內為大門,均由高級硬木製成。室內裝修講究,陳設傢具、燈具、條幅、對聯、書籍、古董、字畫、瓶花、盆栽、籠鳥、鏡台及各種藝術品。名貴的紅木傢具,精巧的木雕花飾,富有地方特色的 滿洲窗和檻窗其獨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濃郁的嶺南韻味。
西關大屋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西關大屋位置西關大屋是清末豪門富商在廣州城西「西關角」(今荔灣區)一帶興建的極具嶺南特色的廣州傳統民間住宅形式,被稱為「西關大屋」。西關在明朝已成為廣州城區的商業中心,十八甫在明代已逐漸形成。而西關角形成於清代同治、光緒年間,范圍包括文昌橋、大觀橋、泮塘、昌華園周圍一帶。西關大屋集中在寶華路、多寶路、寶源路、逢源路。後來又擴展到西關的其他地區,多為名門望族、官僚巨賈所建。
外觀及內部總體展示(17張)結構西關大屋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石腳、高大正門用花崗石裝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傳統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縱深方向展開。其典型平面為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中軸線由前而後,由南而北,依次為門廊、門廳(門官廳)、轎廳(茶廳)、正廳(大廳或神廳)、頭房(長輩房)、天井、二廳(飯廳)、二房(尾房)。每廳為一進,一般大屋為二三進,形成頗多的中軸線。兩旁偏間前部左邊為書房及小院,右邊為偏廳和客房。客房頂為平天台,供乘涼、賞月和西關小姐們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廳、客房後部為卧房、廚房等。庭園中栽種花木,築有假山魚池,頗為典雅清幽。[1]門廊裝飾西關大屋的門廊裝修,設矮腳吊扇門(又叫角門)、趟櫳、硬木大門三重門扇。趟櫳是一個活動的欄柵,用13或15條堅硬的圓木條(一般為紅木或硬木)構成,橫向開合故稱趟櫳。角門和趟櫳有通風和保安的功能,是適應嶺南炎熱多雨的氣候而特製的建築構件。西關大屋的大門是用紅木或樟木等高級木材製造,厚約8厘米,門鈕銅環,門腳藏石臼中,門後用橫閂扣門,以防盜賊。門廳門廳(門官廳)中設天宮和土地神仕,其後有中門四扇,平時不開,只有乘轎貴客來訪才開,以示隆重迎接。僅留左右兩門出入,使路人看不見門內情景。轎廳是供乘轎客人及主人出入停轎之所。大廳大廳是大屋的主體建築,面積最大,屋脊最高。整座大廳紅棟(主梁油紅漆〕黑桷(木角油黑色)白瓦(襯瓦塗以白色),寬敞宏大。為使大廳更加明亮,屋頂錯落裝以明瓦即玻璃瓦。正廳後面是頭房(或
廣州西關大屋集萃(20張)稱長輩房),是長輩們居住之所,以明瓦、高窗採光。頭房後依次是二廳(飯廳)、二房(供兒子婚後夫婦居住)。二房又稱尾房,是中軸線上最後的房間。廳與廳之間以小天井隔開,天井上加小屋蓋,依靠高側窗採光通風。中軸線兩旁主要有書房、偏廳、卧室和樓梯間等,大體上左右對稱布置。門廳右邊一般設有小庭院,內栽種名貴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魚油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來客遊憩觀賞。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之意。青雲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僕役出入)、通風、採光、排水、晾曬、栽花、清運糞便垃圾等多種功能。門面裝飾西關大屋的門面裝設矮腳吊扇門、趟櫳、硬木大門等門扇。室內裝修典雅,堪稱集工藝美術之大成,木石磚雕、陶塑灰塑、壁畫石景、玻璃及鐵漏花、滿洲窗、刻彩圖案、紅木傢具、木雕花飾、檻窗等,均極富嶺南韻味與風采。西關大屋西關大屋西關大屋是廣州傳統建築的瑰寶,據統計現存100多間,具有保留價值的有10多間。最著名的西關大屋有坐落於寶源北街18號的「梁資政第」、坐落於多寶路的鄧宮保第以及坐落於寶華路正中約的鍾家花園等。十分可惜,這些名園大宅大多早已不復存在,碩果僅存的名宅只有小畫舫齋。小畫舫齋小畫舫齋位於荔枝灣上,建成於1902年(清光緒壬寅年),是一座環形園林式的西關大屋,四周為樓房,中間是花園,樓房精緻典雅,花園花木茂盛,整體結構別具濃郁 的嶺南建築韻味。正門在三連直街,南向;後門在逢源大街,北向。口額石刻清末書法家蘇若湖所書「小畫舫齋」四字。小畫舫齋整座建築為白花崗石腳、水磨「東莞青磚」精砌牆壁,平滑潔亮。正門進門是一座玲攏剔透的木雕通花套石刻紅花玻璃大屏風。屏風後面是門廳,前邊有一條東西走向的長廊,長廊中建有一座名叫「詩境亭」的半邊亭。西邊是「船廳」,呈畫舫形,小畫舫齋因此得名。還有阮元題書的「白塘紅荔泮塘西」木刻橫額。朝荔灣涌一側全部是蝕刻藍玻璃滿洲窗。北面有供奉黃家先祖的坐北向南的「家廟」(祖先廟)。李文田探花第在傳統"西關大屋"中,李文田探花第最具特色。地處西關多寶坊的李文田探花第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原為六便過大屋,正間為四柱大廳,面積為3800平方米,西關大屋僅存的是探花書軒。原屋在1989年動工修建時,存有正廳,左、右偏間,門廳,外廊和書偏,大廳對向天井,內院枕臨多寶涌畔,環境幽雅,廳宇軒昂。除此之外,多寶路、逢源路、龍津西路一帶,仍然保留著不多"西關大屋",廣州市人民政府已經將這一帶劃為"西關大屋保護區"。建築保護區龍津西路西關大屋建築保護區位於荔灣區泮溪酒家南側,范圍東起龍津西路,西至原西關上支涌;北起逢源沙地一巷,南至三連直街。這片建築包括了各種不同時期不同特色的建築:有清代較典型的正間和左右偏間的青磚石腳高檐深宅西關大屋,如逢源大街8號;有把西關大屋特色與西洋小樓房建築特色相結合的建築,如逢源北橫街9-17號;有民國初期純西式的洋樓,如逢源北街84號、逢源沙地一巷36號;還有民國時期的紅磚小樓房建築。其中的逢源沙地一巷36號、逢源北街84號、逢源北街87號(蔣光鼐先生公館舊址)、逢源大街8號在1993年8月被市政府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逢源北街82號為重建復原的清代典型西關大屋(部分)。現代化城市的建設,雖然遮掩了昔日顯赫一方的"西關大屋",但是,當你走進西關,漫步在西關多寶路、逢源路、龍津西路那縱橫織梭、百轉柔腸的幽陌曲巷,巡梭、摩搓著每一條石腳水磨青磚鋪就的禿頹滑潤的窄道老街時,藏匿在現代化繁喧與浮華中的"西關大屋",會將人們的記憶帶到古樸優雅,優游自得的境界,讓你領略到從未有過或者已經久違的市井情懷…… 滿洲窗西關大屋最富特色的標志之一是滿洲窗。這些正方形的窗格用許多五光十色的玻璃鑲嵌而成。其工序十分復雜繁瑣。光是一個滿洲窗就耗掉了15人10天的工時。因為滿洲窗的真正工藝早已失傳,據說每件窗的玻璃起碼要返工三次以上。所以,即使說建這樣一座木石瓦房,其工程量相當於建一座九層高樓,相信也不會令人覺得太驚訝。

『叄』 廣州的西關泛指哪一帶西關之名因何而得

西關,見諸史冊2000多年,因歷史上地處廣州府城西門外,很多城市都有「西關」的地名。此地名是與古城有關。據《新華字典》解釋:「城關:指城外靠近城門一帶的地區。」從明代起,廣州古城西部城牆是沿今人民路一帶建造的,因而城西今荔灣區一帶就被稱為「西關」。從明代起,就有不少見於官方文書、民間文學作品的有關西關的記述。如羅元煥的《粵台征雅錄》記述:「羊城西郊外,其地統名西園,即俗稱西關也。」清代,軍隊派駐西關之駐地稱為「西關汛」。《南海縣志》更明確記述:「太平門外率稱西關。」在清代、民國時期,嚴格的西關定義只是指上西關(今金花、龍津街一帶紡織工業區)和下西關(今上下九、十八甫、楊巷、十三行一帶的繁華商業區及西關大屋住宅區),不包括西村、泮塘、南岸一帶當時尚是農村的地區。但今日西關的延伸涵義已可包括整個荔灣區。 。遊客可以一睹「百粵冠祠」的風采,看看曾被譽為「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的荔枝灣,用心觀摩西關大屋,品嘗「泮塘五秀」的風味,並沿著珠江觀賞「鵝潭夜月」「珠海丹心」「珠水晴波」的羊城美景。 西關大屋,是嶺南民居的代表,地位有如山西的橋家大院,但總是藏在小巷子裡面......有句俗語: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意思是說,東山的少爺很有錢,西關的小姐很漂亮。小姐泛指西關的大戶人家的小姐. 有錢住西關,有勢住東山,沒錢沒勢住河南。西關的舊建築小巷子很有特點,滿世界的香爐煙味伴隨著噼里啪啦的搓麻聲音,間或從巷子深處走過一個身穿褪色衣衫,駝背白發的阿婆,左手捏三兩棵小蔥,右手拎一小塊魚腩,在夕陽下,長長的,蹣跚的背影投射到水沖刷過的麻石路上,也構成了一幅歷史停頓的瞬間。

『肆』 老西關的老西關概述

老西關,是老廣州人對位於荔灣區,北接龍津路,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荔枝灣,明清時地處廣州城西門外一帶地方的統稱。實際上,從准確的地域上看,現今的荔灣區大致由三部分組成:西關、荔枝灣、西村。這三處地方在1921年以前屬南海縣管轄。

當年廣州市的西城牆所在,便是人民路。而西關的范圍大約是西城牆外,南至珠江邊的西河口,北至第一津附近,並有上、下西關之分:出第一津到太平門等地方為上西關;由光復中路以西至黃沙、華貴路一帶稱為下西關。那時從西關之外到珠江邊,即今的多寶路、龍津路、泮塘至中山八路、荔灣路等一帶,便是有名的荔枝灣。西村指的是在西關和荔枝灣西北面那一帶地區。
老西關是中國南方近代「西學東漸」的窗口,是嶺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廣府文化的內容之一。西關人口稠密、交通方便,具有廣州傳統特色的建築比較多,市井風格濃郁,別具一格,可說是最能體現廣州本土文化特色的區域。
老西關的地理文化涵蓋美食、建築、人文歷史等等方面。美食方面,素來有「食在廣州、味在西關」的說法,西關自古就是廣州美食的薈萃之地;而「西關大屋」就是嶺南特色的代表性建築。另外,出現在晚清時期的「西關小姐」,更是當時對知書識禮的女性典範的稱呼,以「西關小姐」為題材的小說、音樂、舞台劇、電視劇等藝術作品在當代更是數不勝數。

『伍』 西關大屋的由來,它有什麼歷史的事發生

西關大屋,俗稱古老大屋,是中國廣州西關(荔灣)一帶興建的富有嶺南特色的傳統民居,大部分西關大屋興建於清朝同治、光緒年間,主要分布在多寶路、寶華路、龍津路西、上下九路等地,多為名門望族、官僚巨賈所建。最著名的西關大屋有坐落於寶源北街18號的「梁資政第」、坐落於多寶路的鄧宮保第以及坐落於寶華路正中的鍾家花園等,但現已不復存在。

『陸』 廣州城址歷史變遷

公元前214年,秦朝分軍五路統一嶺南後,在嶺南地區設置了南海、象、桂林3郡,原秦軍統帥大將任囂就任南海尉,他在南海郡治番禺(非現今番禺區)築城,世稱任囂城,這便是廣州建城之始了。其時,任囂城規模很小,其位置在今中山四路北面舊倉巷以西一帶的高地,約是今文德路、北京路向北延伸線、省財廳一帶。當時珠江江岸在今西湖路一帶,任囂依山傍水築城,亦有防禦外敵作用。

公元前208年任囂過世,隨其出征的秦將趙佗繼任其位。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4年,趙佗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建南越國。執政後,趙佗將任囂城擴大為周長十里的大城,俗稱「趙佗城」。今北京路基本處於「趙佗城」中心軸線位置,位於北京路北段的南越王宮博物館就是依「趙佗城」的遺址為基礎而建成的。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在南越國原有屬地上設置九個郡,直接歸屬漢朝,自此,嶺南地區正式納入漢朝郡縣版圖。

東漢末期,嶺南已屬吳國。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交州刺史步騭把交州郡治遷到番禺,進而控制了嶺南形勢。步騭重修番禺舊城,並擴大趙佗城,後世稱之為步騭城,其南門在番、禺二山之間,中間為南下海邊大道,即今北京路到西湖路段。為了加強對嶺南的行政管理,吳黃武五年(226年),交州分為交州與廣州,廣州之名由此開始,番禺也成了廣州的郡治。

至唐代時,《唐大和上東征傳》記廣州「州城三重」,唐代三城一為以今北京路為中心的主城,另一為甘溪故道(今倉邊路)以東的南越城東部殘壘,第三座城可能是「蕃坊」。蕃坊范圍在今光塔路懷聖寺一帶。這三城均未超出今越秀區范圍,仍以今北京路為中心。

唐代天祐末年(907年),嶺南的最高權力者清海軍節度使劉隱,下令鑿平番山、禺山擴城,拓展了城區商業中心。劉隱逝世後,其弟劉岩在嶺南建立政權,史稱「南漢」,把廣州改名興王府,為南漢國首府,並作了規模空前的都城建設。

當時廣州城分內城與郭城,內城包括宮城與皇城。宮城位於今中山四路以北的「南越國宮署遺址」文物保護區一帶,乃皇族居住區及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宮城之南是皇城,大約在今中山路以南、西湖路以北,並以北京路為中軸線,高級官衙即設於此。

皇城以南是郭城,范圍大約是今西湖路以南、文明路至大南路以北的北京路區域,商鋪布列於左右(稱「左街」、「右街」),乃商業繁華區,今大南路一線為當時珠江的河岸。南漢興王府的西城內外有皇家園林及私家園林。東城即趙佗城東部一帶,乃官僚貴族的居住區。

宋朝時期,興王府復名廣州。在廣州的城建史上,宋代是一個輝煌時期,表現在建三城及雁翅城(均在今越秀區范圍內)等。北宋慶歷五年(1045年),朝廷批准廣州修築高級官衙所在地的子城,范圍大約包括今吉祥路至倉邊路(東西向)、中山路至越華路(南北向)一帶,仍以今北京路為中軸線。

熙寧元年(1068年),朝廷撥巨資修廣州東城,東城位置由子城之東至今德政路稍西的范圍。熙寧四年(1071年),又開始興建廣州西城。西城比子城、東城的總和還大,工程進行了十個月,終於落成。范圍約包括今吉祥路以西、東至人民路、北至百靈路、南至大德路一帶。嘉定三年(1210年),又新築東西雁翅城,即從東、西兩城的南城牆向江邊延伸,以保護南臨珠江的新城區。

明代廣州的城垣有了很大變化,這就是三城合一。大約在明洪武十年(1377年)前後,除了拆去中城與東、西城之間的城牆外,還擴大了城區范圍,向北跨到越秀山之上,向東亦有所擴展。到嘉靖四十四至四十五年(1565-1566),又在城南加築外城。

晚明時人稱明初築的為「老城」或「舊城」,嘉靖年間築的為「新城」。老城南界為今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新城南界為今一德路、泰康路、萬福路。新、老城的東界為今越秀路,西界為今人民路。明代的城牆至清代仍然未變。但明末珠江北岸已南移數十米,故清初順治年間,官府增修東西兩翼城牆,直至珠江邊。此後廣州城牆只有修繕,未有擴展。

從歷代廣州古城范圍的變遷,可知兩千多年間廣州城區中心的位置變化不大,均基本在今越秀區范圍之內,一直以來北京路都處於廣州城市的中軸位置。

(6)廣州老西關的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廣州古城內的十座歷史建築

1、鎮海樓

1380年,廣州城擴建,於城北越秀山上修築五層高樓的紅色牆體,因當時珠江河道寬廣似海而得名鎮海樓。近千年來,為廣州城制高點。

2、中山紀念堂

建於1929年,廣州舊中軸線上的八角形宮殿式建築。紀念堂院子的北門有廣州有記載的最古老的木棉樹,樹齡349年。

3、光孝寺

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光孝寺最早為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三國時期,吳國虞翻後人舍宅為寺。

寺中存留各朝代古跡甚多,有大菩提樹一棵,是中國最早有記載的移植的菩提樹。傳說六祖惠能於此樹下,見僧人辯論:風動耶?幡動耶?以一句「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語驚四座。

4、六榕花塔

梁大同三年,沙門曇裕法師從扶南請得佛陀舍利,於寶庄嚴寺大殿前修建舍利塔。

六榕寺塔高57米,八角九級,裡面十七層,沿梯級登至塔頂,可俯瞰全市景色。塔的外形華麗壯觀,檐角都懸掛吊鍾,整個塔好像是花朵疊成的一根花柱,又名花塔。

5、光孝堂

光孝堂,建於1920年代,廣州最大的基督教堂之一。外觀是中西結合的宗教造型,整個教堂最具特色就是2樓碩大的彩色玻璃窗。上午的陽光直射過來,透射在教堂內部的光線絢麗無比。

6、懷聖光塔

貞觀元年,阿拉伯人遠赴重洋,到達東土大唐,於廣州修築伊斯蘭懷聖寺及邦克塔。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進入中國的第一個港口,珠江邊數十米高的光塔一直都是外國商船的指路明燈。

滄海桑田,如今珠江水岸已南退數里,珠江淺海灣也沖擊出了三角洲,或新或舊的現代建築密密麻麻地拔地而起,獨剩千年光塔遺世獨立於樓群之中。

7、嶺南第一樓

位於惠福西路五仙觀內,是廣州市現存為數不多的保持著木結構形式的較為完整的明代城樓式建築。

嶺南第一樓又叫禁鍾樓,二樓正中懸掛一口明代青銅大鍾,此鍾是作為遇火警非常事故時召救之用,無事禁止撞擊,因名「禁鍾」。

8、聖心石室大教堂

1856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將兩廣總督行署夷為平地。之後歷時二十多年,於這一舊址上修建了這一石結構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在每年的平安夜晚上,教堂迎來每年一度的亮燈,向世人展現這座十九世紀建築的全部光輝。

9、魯迅紀念館

建於1920年代的黃色鍾樓式建築。原來是國立中山大學鍾樓,魯迅任教期間曾居住於此,是中山大學校徽的原型建築。同時也是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現今是廣州魯迅紀念館。

10、愛群大廈

1937年落成於沿江西路,高64米,共18層。被當時新聞界譽為「開廣州高層建築之新紀元」,作為「廣州第一高樓」的地位保持了整整30年。是沿江西路作為廣州「外灘」的歷史見證。

『柒』 廣州有多少年的歷史

大約有2220年。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穗城、穗垣、仙城、花城;解放前舊稱省城。地處中國南方,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緣,西江、北江、東江水道在此匯合,瀕臨南中國海,珠江入海口,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廣州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廣州是全國著名的華僑之鄉,也是全國華僑最多的大城市。2007年,廣州市有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和歸僑、僑港澳眷352.35萬人。其中海外華僑華人106.08萬人,港澳同胞87.72萬人,分布在世界眾多國家和地區;市內歸僑1.68萬人,僑港澳眷屬156.87萬人。

中文名稱: 廣州
外文名稱: Guangzhou、Canton
別名: 五羊城、羊城、穗城、花城
行政區類別: 省會城市
所屬地區: 中國華南
下轄地區: 越秀、荔灣、天河、海珠區等
政府駐地: 越秀區
電話區號: 020
郵政區碼: 510000
地理位置: 珠江三角洲
面積: 市區面積3,843.43平方公里
人口: 1018.2萬人
方言: 廣州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黃埔軍校舊址、沙面建築群、白雲山風景區、廣州起義烈士陵園等
機場: 新白雲機場
火車站: 廣州站、東站、北站、西站、南站
車牌代碼: 粵A
城市地標: 五羊塑像、中山紀念堂、海珠橋
市花: 木棉花
市鳥: 畫眉鳥
著名高校: 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

目錄

城市簡介
歷史沿革羊城傳說
文物古跡
地理環境地理方位
氣候環境
自然條件
文化藝術嶺南文化
行花街
西關小姐與東山少爺
騎樓—建築風格
西關古老大屋
曲藝戲劇
行政區劃
外籍人士經濟環境
對外開放重點區域
農業
工業
外貿
商業
旅遊業
金融保險業
房地產業
電信業
廣州經濟開發區
廣州生產力促進中心
廣州科技成果轉化平台
交通運輸海運
鐵路
公路
高速公路
公交
地鐵
摩托車
空運
對外交流
科學教育
城市建設城市地標
城市媒體
飲食文化餐飲簡介
特色小吃
娛樂簡介
餐飲名店
酒吧
旅遊景點爬山休閑
博物館、歷史遺址、烈士墓園景點
游樂場景點
動物園景點
最佳旅遊時間
歷史名人
歷任市長
廣州2010亞運會城市簡介
歷史沿革 羊城傳說
文物古跡
地理環境 地理方位
氣候環境
自然條件
文化藝術 嶺南文化
行花街
西關小姐與東山少爺
騎樓—建築風格
西關古老大屋
曲藝戲劇
行政區劃
外籍人士 經濟環境
對外開放重點區域
農業
工業
外貿
商業
旅遊業
金融保險業
房地產業
電信業
廣州經濟開發區
廣州生產力促進中心
廣州科技成果轉化平台
交通運輸 海運
鐵路
公路
高速公路
公交
地鐵
摩托車
空運
對外交流
科學教育城市建設
城市地標 城市媒體飲食文化
餐飲簡介 特色小吃 娛樂簡介 餐飲名店 酒吧旅遊景點
爬山休閑 博物館、歷史遺址、烈士墓園景點 游樂場景點 動物園景點 最佳旅遊時間歷史名人歷任市長廣州2010亞運會展開 編輯本段城市簡介
廣州(漢語拼音:Guǎngzhōu,郵政式拼音:Kwangchow,耶魯拼音:Gwóngjàu,粵拼:Gwong² zau1;官方外文名稱為Guangzhou,傳統外文名稱為Canton),簡稱穗,別稱羊城、穗城、穗垣、仙城、花城;古稱番禺或南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大型城市、五大國家中心城市之一,廣東省省會,副省級城市,廣東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中心,交通樞紐。中國南方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對外通商口岸,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之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繼上海,北京之後的中國第三大城市。 廣州地處中國南方,廣東省的東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處,瀕臨南中國海,東連惠州市博羅、龍門兩縣,西鄰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順德區,北靠清遠市的市區和佛岡縣及韶關市的新豐縣,南接東莞市和中山市,隔海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相望,地理位置優越,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廣州市是2010年第16屆亞洲運動會的舉辦城市。 特色語言:廣州話(或稱白話、粵語或廣東話) 通行語言:廣州話 英文名稱:(Cantonese) 城市地標:廣州塔(海心塔) 五羊石像 中山紀念堂 鎮海樓 中信廣場 琶洲國際會展中心 廣州雙子塔 廣州新白雲國際機場 廣州南站 城市美譽:全國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 廣州
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國際花園城市等。 行政區域:越秀區、天河區、白雲區、荔灣區、蘿崗區、黃埔區、海珠區、番禺區、花都區、南沙區、增城市、從化市 經緯度:市中心位於北緯23度06分32秒,東經113度15分53秒。 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省稱:廣東省(Guangdong Province) 政府:廣州市政府位於越秀區。現任市委書記張廣寧,現任市長萬慶良。 面積:全市面積7,434.4平方公里,市區面積3,843.43平方公里。2009年末建成區面積(不含縣級市)達到935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二位,僅次於北京 海拔:全市平均海拔11米,天堂頂為廣州市內最高點,海拔1210米。 人口 :全市人口1035萬人(2009年末統計),比上年末增長3.0%。出 廣州夜景
生率為9.45%,低於全省(11.96%)2.51個千分點;死亡率為 4.20%,低於全省(4.66%)0.46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25%,低於全省(7.02%)1.77個千分點。 民族:全市漢族人口為1020.3萬人,占常住總人口的98.58%。少數民族人口為14.7萬人,佔全市常住人口的1.42%。 宗教:廣州市主要宗教信仰為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時間:北京時間(中國標准時間) UTC+8 地區經濟運行情況:2009年,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112.76億元,同比增長11.5%,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增加值172.55億元、3394.65億元和5545.56億元,分別增長3.9%、8.8%和13.6%。2010上半年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886.01億元,同比增長13.6%,繼續保持內地城市第三位。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廣州(7張) 廣州 鎮海樓
是始建於公元前214年,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廣州最早建城時的名字叫任囂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即周夷王八年),這里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南海郡,郡治「番禺」,即今天的廣州)。公元226年,孫權為便於統治,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廣州秦漢時就是繁榮都會,漢唐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宋元時期,義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說廣州已經比當時世界著名商貿城市威尼斯大三倍。清朝閉關鎖國時廣州是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壟斷全國外貿,也是中國最早對外的通商口岸,廣州十三行管理廣州港。 廣州是中國近代和現代革命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黃花崗起義、廣州起義均發生在廣州。孫中山在廣州創辦了黃埔軍校,曾經三次建立了臨時政權。毛澤東在這里創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了大批革命骨幹力量。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在這里領導了廣州起義,並建立了廣州蘇維埃政權「廣州公社」。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1992年曾邦哲於首屆全國中西醫學比較研討會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系統醫學概念與模型。魯迅、郭沫若、郁達夫、彭湃、馬思聰、鄒小楊、谷希雲、余德超、鍾傑武等也曾來廣州傳播先進文化。 1982年國務院宣布廣州古城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羊城傳說
廣州又稱「五羊城」、「穗城」。 廣州的別名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說周朝時廣州連年災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飄來五朵彩色祥雲,上有騎著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銜著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賜予百姓,並祝福此地永無飢荒。仙人離去後,五隻仙羊因為依戀人間而留了下來,保佑當地風調雨順。百姓為感謝五位仙人,在他們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觀」,觀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越秀公園內既有「五羊雕塑」,此傳說已經被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吉祥物所應用。
文物古跡
廣州的文物古跡眾多。現有國家、省、市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1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9處。中山四路一帶先後發現了秦漢造船遺址和南越國宮署遺址,其中南越國宮署遺址兩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目前,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南越國水閘遺址等三處南越國史跡正聯合申報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編輯本段地理環境
地理方位
廣州市中心位於北緯23度06分32秒,東經113度15分53秒,地處中國大陸南部,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廣州瀕臨南海,鄰近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廣州屬丘陵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北部和東北部是山區,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中國的第三大河——珠江從廣州市區穿流而過。
氣候環境
廣州地處北溫帶與熱帶過渡區,橫跨北回歸線,年平均溫度22℃,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28.5℃,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13.3℃,極端最低溫度0℃,最高溫度39.1℃。屬南亞熱帶季風氣侯,氣候宜人,是全國年平均溫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具有溫暖多雨、光熱充足、夏季長、霜期短等特徵。全年水熱同期,雨量充沛,利於植物生長,為花團錦簇的「花城」廣州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年均降雨量為1982.7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68%。全年中,4至6月為雨季,8至9月天氣炎熱,多台風,10至12月氣溫適中,是旅遊的最佳季節。
自然條件
廣州目前已發現50多個礦種,其中礦點17處。植物種類達數千種。野生動物約有210多種。廣州水域面積7.44萬公頃,佔全市土地面積約10%。從化一帶有豐富的地下溫泉,水溫攝氏50℃-70℃,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糧食作物以秈稻為主,一年兩熟。經濟作物以蔬菜、水果、花卉等為主。廣州是「水果之鄉」,主要產荔枝、龍眼、香蕉、菠蘿、木瓜、楊桃等。廣州的花卉和盆景遠近馳名,以陰生觀葉植物、高檔盆花、鮮切花、嶺南盆景為主。陰生觀葉植物佔全國市場一半以上,一品紅等盆景已成為全國性的生產基地,盆景遠銷歐美等海外市場。
編輯本段文化藝術
嶺南文化
廣州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名勝古跡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鎮海樓、六榕寺、南海神廟、五仙觀、懷聖寺、陳家祠、聖心堂、三元宮等,都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廣州,融匯中外文化之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嶺南畫派、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盆景、廣東音樂、粵劇、粵菜、粵語以及城市景觀、生活習俗等,都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風格。
行花街
廣州又叫花城,廣州人愛花。有錢人家幾千上萬元一盆的進口花卉也會買上幾盆。普通人家也要歲朝清供一盆金橘、幾株水仙,一枝梅花。除夕夜一家老小行花街是傳統,也是廣州市民的重頭戲。 行花街也就是逛迎春花市,年前3、4天開始,除夕達高潮便結府都要花大力氣予以布置。花市開市後,華燈初上時(實行交通管制),行花街的人就摩肩接踵而至,8、9點鍾後人如潮湧,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捌』 拜託,有誰能簡單介紹介紹廣州西關的歷史。要簡單的喲!還有,也可以介紹西關小姐和東山大少。多謝!!

廣州西關的社會歷史與文化背景

早在隋唐之際,廣州的西部地區就為中外商賈聚居之地。在蕃坊一帶,眾多各國商人"列肆而市",已經形成了繁華的商業與聚居區。從那時起,便開始推行較為自由的市場和貿易制度,同時完備的服務業也都體現出多彩的風貌,城市商業文化之傳統相當久遠。

到宋、元二代,廣州市舶貿易得到持續發展,許多異域文化不斷滲入。由於本地南越族文化能夠吸納自中原遷入本地的漢族文化,所形成的廣府文化形態也得到自身更新和發展。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隨著人員交流往來的增多也影響到廣府系地區和廣州的文化與風俗。這時的市民文化也在經濟發展和與外界交流的作用下趨於多層次化和多樣化,反映出廣州商業社會的開放式性格的一面。

明代廣州城內商業仍舊十分發達,商品豐富、人口密集,城南、城西是最繁華之地,城中眾多富賈巨商居住於此,從而形成特色鮮明的城市商業與住宅混合住區。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封閉了閩、浙、江三地海關,唯留廣州粵海關對外通商,即實行"一口通商",並委託建立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十三行"協助管理廣州海關的對外貿易事務。這無疑極大地刺激了廣州的貿易發展,並為十三行所在地及鄰近地區城市經濟和空間環境的發展增添了動力。在此後的約150多年時間里,廣州的商業貿易得天獨厚的地位得到高度發展,對外交往日益頻繁。恰值此時,西方先進的天文學、數學、地理學、炮術、物理學、醫學、建築學、美術等方面的新成就,由西方的傳教士們先後帶入我國,其中大部分學科登陸我國的第一站便是廣州,使廣州社會文化進一步豐富起來。隨之而來的西方思想意識也相繼湧入,令人們眼界大開。

廣州西關地區的發展同以上這些歷史背景相關聯。進入20世紀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道路拓寬。清代中期至民初,城區建設逐步突破原有舊城范圍,向東西開拓。1921年2月15日公布實施《廣州市暫行條例》,使廣州市城市現代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也使廣州原有的城市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廣州市的西關地區,是指今荔灣區的人民路以西,六二三路以北,荔灣湖以東的區域。

在清代同治、光緒年間,稱城西太平門外為"西關"。當時該地大部分還是農村。由於內城區已滿足不了商業發展對空間的需求,光緒中葉的數十年間,紳士、富豪、商賈相繼在西門外的太平街至泮塘一帶大面積的置地建宅,此應為西關大規模建設之始。一方面這里為低緩的丘陵地帶,另一方面,又毗鄰十八甫、十三行商業區及沙面地區,建造居住區便於經商和手工業加工、生產。加之自然環境優美、物產豐富,更成為適合於居住的好地方。

西關地區由於進出口貿易及與內地的商業發展,手工業、商業人口不斷增加,對住宅建築的需求也急劇增多,進而形成了很多較為完整的"特色住宅"區,如開建於1862~1882年的寶華區,多寶區及寶源區等地。民國初年,廣州西關的商業文化和城市經濟進入成熟和平穩發展時期,而此時也是一個開放的、吸收西洋文化而融入自身傳統的時期。

現存西關建築真實地反映出本地文化的發展痕跡,代表著廣州本地建築與外來文化相融合而創造出來的特獨形式,也反映出地方建築形式發生突變的歷史。民國時期的特色住宅建築,一般在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等方面大體上仍保持古式大屋型民居的一套格局和法則,但由於政治制度的變革、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營造方式的近代化等因素的影響,建築的各個方面都有了一些變化,如樓層出現了懸挑陽台,建築的立面出現西洋古典樣式的柱式檐口與窗門的裝飾線角等等。

西關傳統住宅的基本類型與特徵

荔灣區西關傳統住宅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清晚期廣州舊民居,即通常所講的"西關大屋"。其平面布局是在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帶傳統的"三間兩廊"式多單位縱向組合的基礎上,吸取蘇州等地大宅中的廳、堂布局演變而來。

它的平面沿縱深方向排布、左右對稱地布置若干進房及天井、樓梯間、廚房等。在建築物主體的外側設有"青雲巷"(也稱冷巷),作為生活活動和出入之用,也能夠滿足輔助功能。正間以廳堂為主,中軸線明確而嚴整,沿軸線布置門廊--門官廳(門廳)--轎廳(茶廳)--正廳("神廳"或大廳)--頭房(長輩房)--二廳(飯廳)--尾房等。這種格局適合於封建大家族聚族而居,而且功能分區明確,內外界線嚴明,顯示出主人的身份。這種格局還反映當時居民生活形態。

2、除上述西關大屋之外,還有一種"五邊過"特大型住宅,它在屋旁、屋後附建有花園、亭閣和水榭等。其平面有五個開間,規模較大。但廣州目前已無實物存在。

3、相對狹小的中、小型民居--竹筒屋住宅類型的簡化樣式。其建築的進數不大,開間亦少,一般為一開間或兩開間,平面同大屋相類似,我們今天所見廣州荔灣區特色住宅建築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此類。

4、平面格局為傳統住宅竹筒屋的形式,而立面為中西合璧式樣的中、小型特色住宅。多為一~二開間,有的另闢一偏門,其內設上至二、三層的狹窄樓梯間,內部也有多層次進深。立面為青磚腳,即外牆貼水磨大青磚;基腳為花崗岩牆裙,門套及窗套也為花崗岩。上面二層陽台或出挑或與立面牆基本平齊,陽台欄桿的樣式豐富多變。在檐口部分用牛腿或疊澀,支撐出挑不大的檐板,已有不少建築已經逐步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或者木構與鋼筋混凝結構相組合。

5、完全西式風格的近代住宅。它的規模大,單棟,二~三層。外牆面用紅磚或水刷石。

在街區的布置上,由於城市用地緊張,建築都緊密排列,單體向縱深發展,橫向只佔較少的沿街面寬。所形成的小街坊雖然較為狹窄,但是其空間親切、尺度宜人。它的特色在於追求自由而實用的聚合形式,同時又受到商業氛圍的烘托。該地區傳統住宅的建設布局有以下特點:整體相聯,成片建造。大格局相類似,但局部和單體又不盡相同,細部形式各具特色。建築規模不大,多為二、三層高,面寬窄而進深大,尺度宜人。裝飾在簡單中求變、求異,雖同具一定的模式,但細部處理上又是千變萬化。街道空間狹窄而深長,寬度一般在4~5米左右。其內道路鋪砌條石,建有較完整的排水管道系統。各家多在門前種樹木,或者擺放盆栽花卉,對建築內的居民家庭內部來說街巷又是一處相對開放的公共環境。在陽台、檐口及屋面多種植花草方式使其趨向於自然化。而且在結構方式、構造方法,用材選料等方面體現出務實的追求。

建築布局聚集的緊湊性,可促使建築群落的小氣候形成,還為安全防範帶來方便,也增強了社區人居環境的親和力,使"居"融入社會空間,住宅對城市空間的擁有狀態大體呈現一種社會關系間的平衡。

目前較為集中的西關大屋群落分布在以下一些地區。

逢源路~寶賢南:寶源路;龍津西路~多寶街、逢源大街、三連直街、逢源路、逢源北橫街、逢源北街、逢源沙地一巷。

文昌北路:耀華大街、耀華東街(南北、東西)~耀華西街、寶仁坊、後耀華中(街)。

龍津東路~洞神坊、歷榮里:華貴路~華貴西橫街。

文昌南路~敬善里:長壽西路~鴻昌大街、毓桂三巷。

揚巷路~揚仁南、揚仁中:十八甫南路~冼基東、冼基西、雞欄街。

寶華路:十六甫東四巷、十六甫街。

寶華路:寶華正中約、寶慶新中約、十五甫正街。

多寶路:多寶坊等。

在那些區域內,隨處可見散布於各條街巷之中一些傳統住宅和老式建築,這些建築物原是外觀較為地道、形式典型而完整的西關傳統住宅。

通過以上描述我們可以將西關傳統住宅建築的特色歸納為以下幾點:

1、繼承傳統方格形街坊結構的群體布置方式,形成一種低層高密度的住宅格局。

2、平面緊湊、空間處理巧妙,對外相對封閉而內部通透、私密性較好。並較好的解決了南方濕熱氣候下建築在通風、採光、遮陽、隔熱等多方面的特殊要求。

3、立面造型、細部裝修和室內陳設方面體現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並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4、現實而大膽地積極汲取外來文化,並將其融入傳統建築之中。尤其在立面處理上,運用西洋古典建築裝飾元素,而建築的平面、剖面仍舊保持並發展了傳統住宅中的合理形制。

西關舊區的民居們都對自己所居住的傳統住宅和建築環境懷有一定的感情,都希望在未來的城市建設中既能夠使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得到相應的改善,而不是一種強行、生硬的拆離。他們特別希望這個城市能夠為他們找到一種自己所適應的、與原有生活狀態、文化內涵相類似的現代生活居住氛圍與環境。可以說,城市舊區的傳統住宅曾經實際地解決了居住者"居"的基本功能要求,同時也反映出其特殊的"文化型建築"性格。

文昌北路耀華大街及其街坊

耀華大街位於文昌北路西側。原居住者多為醫生、商人、粵劇藝人、華僑、報人、國民政府外交官員和教師等。街巷為東西走向,長110m,寬4.5m,道路石板鋪築,建築多為二、三層,共三十餘棟,四十多個門牌號,排列緊密。建築開間一般為4~5m,個別的面寬佔7~8 m。平面進深多為16~20 m,有的進深較大,後部延伸至後側相鄰街坊中。住宅的建築面積在120~180平方米之間,樓層設有外挑、或凹進的陽台,門窗、陽台欄板及檐口的裝飾豐富、紋樣處處不同。絕大多數住宅還保留著石門套、青磚外牆面、花崗岩牆基,住宅入口鋪設石板台階,角門、趟櫳及大木門基本配套,保存狀況完好。街內現存最早的住宅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其餘多為清末民初所建。

典型的平面格局為:入門第一部分為前廳,由屏門分割出起居大廳。再後又設屏風罩,其上部設神廚,前廳與大廳空間高敞。側面為一狹窄的通道,連接後部多進居住空間,通道的前部或中部設樓梯,可達上層。中部與後部必設二至三個小內天井,用以解決各進居室的通風與採光,臨天井的住房門、窗及隔扇裝飾豐富而多樣。最後為廚房,上部為半開敞式,頂部屋面局部開天窗,有利於排除煙氣和組織穿堂風。建築兩側的山牆直貫前後,支撐各層密肋木樑及樓板。屋面的坡度平緩,多設有氣樓或天窗。也有的為平屋頂。

這里的居民們普遍認為對街巷進行維護、整修,保持街巷空間和舒適的氛圍,保存現有景觀是必要的。不久前,文昌街街道辦事處接管了由居住於香港的房主親屬捐贈的14號住宅,並將其改造成為"文昌鄰里康齡社區服務中心",提供社會服務,滿足當地老年人的活動需求,中心由街辦事處、香港輔導會聯合管理,社會效益日益增加。

耀華大街街巷格局和建築形態能夠部分地反映出西關地區近現代城市建設與發展的歷史,對廣州市城市建設史、居住形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價值。耀華大街現存建築質量尚好,街區內的居民素質普遍較高,街區的管理完善,完全有條件對其進行完整的保存,並使其建成市一級的特色居住文化風情街。

耀華大街現已被列為廣州市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為此,廣州市城市規劃部門對其制定了相應的保護、保存措施,即:

1、劃定適當的保護范圍。

2、制定人口安置計劃。3、維護、整修現存建築。對各建築的內部設施進行改造,完善必要的生活設施配套。

4、修景、整治路面、拆除街內插建建築。

5、保護街巷入口處建築的臨街形態。

6、廣開財政來源,多方面籌措建設維護資金。

7、宣傳與利用。

十八甫南路的冼基東、冼基西(街)

清末民初時,西關十八甫冼基東、西一帶是近代廣州城區內一條有名的醫葯街。這里曾聚集了很多中、西醫生在此行醫,於街中設診所,另有很多葯商開設中成葯加工場、制葯作坊、中西葯局和葯鋪等,街中也有銷售葯材和原料的批發攤檔,1893年,孫中山先生曾經在此開設中西葯局,同時從事反清革命活動。

在明末以前這里曾是一段河涌,後被封閉並改建為住宅區內街道,分為冼基東和冼基西兩段。該街巷較長,建築排列緊湊,以2、3層樓房居多,保存狀況尚好。部分住宅建築外立面採用西洋新古典樣式的構件與裝飾,與外牆麻石基腳、石門套、紅磚或灰磚牆體相組合,上部有外挑陽台,並多開設大窗,細部裝飾豐富。

鑒於這里的區域位置、建築現狀和其所蘊含的近代廣州醫葯文化內涵,有關部門曾經考慮將其建成以居民住宅為主體、以醫葯文化為主題的、充分體現廣州近代醫療、地方性醫葯文化的特色旅遊街區。

在該地區採取了如下保護、保存措施:

1、確定保護范圍。對街巷的中段進行整體保護,即:將東起冼基東17號、西至冼基西43號之間的一段列為保護區域。

2、修復和維護原有建築。加固原有的特色住宅,對破損者進行整修、整飾。並逐步拆除現已破舊的、影響景觀質量的插建住宅。

3、拓展新的區域功能。對空出的基地重新進行規劃和設計,規劃可考慮插入復建西關大屋特色住宅或添建具有傳統形式及風格的、同時具有新功能的中、小型公共建築。應結合廣州中、西醫葯發展史,安排小型中葯材、醫療器械的加工、銷售場所,以及配製葯膳、進行葯療等內容的經營場所。組織建設醫葯歷史陳列館、名醫名人紀念館、醫館及診所等建築。

4、同調與環境綠化。新建築的風格、體量應與原街巷風貌相協調。也應在個別基地上開辟公共綠地,增加公共活動空間,並且結合地段風貌進行景觀設計。

5、冼基地段的交通節點。冼基東東口和冼基西西口兩處尚有可能留出一定的餘地,用以闢建為人流集散點和小型停車場。

在廣州城市的發展建設過程中,如何對包括荔灣西關在內的舊城傳統民居及相關歷史建築進行保護、利用,並使城市舊區得到必要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思考

在城市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對空間、環境、生活質量的需求已完全不同於過去,社會和經濟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都已經發生深刻的變化。只有使居民的居住空間、生活環境以及生活方式得以現代化的保證,歷史建築的物質形態才能在更高層次上得以有效保存。

任何文物建築的保護都是為了提高當代人生活質量的保護,就象"歷史往往是現代史"一樣。對於城區聚居建築形態的保護,更是要從保障現代人的生活質量為出發點、以提高現代人的生活質量及品位為目的的進行保護。應當強調各個方面人文素質的提升和對傳統建築神髓的體驗,以慎之又慎的改建措施和細膩的手法體現出對歷史片斷和城市文化的尊重和耐心。

我們希冀著隨著人類對自身認識的加深,能夠尋求到一條有效的文化發展途徑--既不失人類以往歷史的文化輝煌,也不傷及當代的生活需求,更不妨礙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的途徑。

『玖』 概括廣州西關文化!

廣州西關(Xi Guan)
荔灣,舊稱「西關」,因區內有「一灣青水綠,兩岸荔枝紅」美譽的「荔枝灣」而得名。
現轄區面積1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多萬,常住外來人口20多萬。西關地理位置西關,是老廣州人對位於荔灣區,北接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時地處廣州城西門外一帶地方的統稱。西關分為上西關和下西關,其中上西關地勢較高,下西關地勢較低。明末興建起十八甫,開設有十三行。清代中、後期起,西關先後興建了寶華街、逢源街、多寶街等居民住宅區。西關是廣州的舊城,因明清時地處城西門外而得名,在明清時期這兒就是廣州的商貿中心。 西關古老大屋西關的特色便是西關大屋。西關大屋是舊廣州商人賈富紳的居所。西關大屋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石腳、高大正門用花崗石裝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傳統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縱深方向展開。其典型平面為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中軸線由前而後,由南而北,依次為門廊、門廳(門官廳)、轎廳(茶廳)、正廳(大廳或神廳)、頭房(長輩房)、天井、二廳(飯廳)、二房(尾房)。每廳為一進,一般大屋為二三進,形成頗多的中軸線。兩旁偏間前部左邊為書房及小院,右邊為偏廳和客房。客房頂為平天台,供乘涼、賞月和西關小姐們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廳、客房後部為卧房、廚房等。庭園中栽種花木,築有假山魚池,頗為典雅清幽。
西關古老大屋外為矮腳雙扇門,中為趟櫳,內為大門,均由高級硬木製成。室內裝修十分講究,陳設有傢具、燈具、條幅、對聯、書籍、古董、字畫、瓶花、盆栽、籠鳥、鏡台及各種藝術品和紅木傢具,精巧的木雕花飾,富有地方特色的滿洲窗和檻窗及其獨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濃郁的嶺南韻味。
廳與廳之間以小天井隔開,天井上加小屋蓋,依靠高側窗採光通風。中軸線兩旁主要有書房、偏廳、卧室和樓梯間等,大體上左右對稱布置。門廳右邊一般設有小庭院,內栽種名貴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魚油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來客遊憩觀賞。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之意。青雲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僕役出入)、通風、採光、排水、晾曬、栽花、清運糞便垃圾等多種功能。
西關大屋的門面裝設矮腳吊扇門、趟櫳、硬木大門等門扇。室內裝修典雅,堪稱集工藝美術之大成,木石磚雕、陶塑灰塑、壁畫石景、玻璃及鐵漏花、滿洲窗、刻彩圖案、紅木傢具、木雕花飾、檻窗等,均極富嶺南韻味與風采。
西關大屋是廣州傳統建築的瑰寶,據統計現存100多間,具有保留價值的有10多間。最著名的西關大屋有坐落於寶源北街18號的「梁資政第」、坐落於多寶路的鄧宮保第以及坐落於寶華路正中約的鍾家花園等。十分可惜,這些名園大宅大多早已不復存在。現在碩果僅存的名宅只有小畫舫齋。 [編輯本段]西關文化名人 西關是近代廣州最繁華的人口聚居區,歷史文化名人輩出,他們使南粵嶺南文化大放異彩。有據可查曾居住於西關或於西關發展事業的有兼負醫家武術家一身的名醫霍耀池,嶺南畫派大師趙少昂,書畫名家李文田和李曲齋等等。另外,家喻戶曉的武打巨星李小龍和工程鐵道專家詹天佑的祖居亦座落於廣州西關地區。 [編輯本段]荔灣風情 百年華埠耀寰宇--上下九步行街,是中國最繁華的商業步行街之一,是廣州市標志性形象工程,被譽為「羊城十大旅遊美景 --西關商廊」。整條街由風格獨特、古色古香的騎樓茶樓建築組成,是南歐建築與廣州特色相結合的產物。街內還有中國數一數二的玉器市場-華林寺玉器街和著名的國家級農副產品市場和中葯材市場--清平市場。1400多年前,印度高僧達摩到中國傳教,首先在西關下九路登陸(今「西來初地」),並建「西來庵」(今華林寺),開創了中國佛教禪宗和嵩山少林寺。自1995年上下九步行街建成以來,已先後接待了多位國家領導人。
通商口岸譽古今--「十三行」早在明末清初,就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唯一通商口岸;沙面島過去是英、法等國的租界,是當今中國最具有歐陸風情的地方之一,島內擁有上百棟集歐美各國20世紀初風格的建築,古樹林立,眺望珠江白鵝潭,更有江闊天高、氣象萬千之感。
「西關美食」甲天下--力求"色香味形意"完美結合,享有「食在荔灣」之盛 譽。美食數量多達幾百種,如南信雙皮奶、歐成記上湯鮮蝦雲吞面、德昌咸煎餅、荔灣艇仔粥等等;以陶陶居、趣香餅家、蓮香樓、榮華等為代表的廣式月餅蜚聲海內外,遠銷世界各地。
民俗風情垂青史--西關除以端莊淑雅、追求新潮的「西關小姐」聞名遐邇外,書畫、粵劇等也有獨特的成就。嶺南畫派創始於西關;粵曲、粵劇群眾基礎深厚,已具有幾十個「私伙局」,素有「粵劇曲藝之鄉」之稱。
建築文化冠南粵--陳氏書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代表了嶺南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石雕、磚雕、木雕、陶雕、泥雕、鐵鑄、門畫、壁畫遍布廳堂和廊廡,造型美觀,工藝精巧。詩人郭沫若曾贊嘆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逾」!早在20年代,陳氏書院就被國際學者載入世界性代表建築之一。西關大屋是最具西關民俗風情特色的建築,裝飾講究、工藝精美,趟攏門、滿洲窗等獨具特色。 [西關·印象]一杯紅茶、一個壁爐、一棟洋房、一個僑歸東山少爺的典型生活。
一盆蘭花、一籠畫眉、一手廚藝、一個地道西關小姐的精緻態度。
廣州有句俗諺,「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意思是說,東山是權門顯宦的聚居地,出入多是官家子弟,勢焰薰天,盛氣凌人;而西關是商業繁華區,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飛蝶舞,招搖過市。花園式洋房與西關大屋,權力與財富,現代與傳統,各分東西,相輔相成,是支撐著這個社會的兩條腿。
在那個年代,還是很講求門戶之見的,西關的小姐看上的多是東山的少爺,東山的少爺泡的也多是西關的小姐,他們約會的去處多是珠江橋畔,拍拖啊拍拖,一直到了今天,人們都忘不了他們間愛情的那些影像。西關由來:
很多城市都有「西關」的地名。此地名是與古城有關。據《新華字典》解釋:「城關:指城外靠近城門一帶的地區。」從明代起,廣州古城西部城牆是沿今人民 路一帶建造的,因而城西今荔灣區一帶就被稱為「西關」。從明代起,就有不少見於官方文書、民間文學作品的有關西關的記述。如羅元煥的《粵台征雅錄》記述: 「羊城西郊外,其地統名西園,即俗稱西關也。」清代,軍隊派駐西關之駐地稱為「西關汛」。《南海縣志》更明確記述:「太平門外率稱西關。」在清代、民國時 期,嚴格的西關定義只是指上西關(今金花、龍津街一帶紡織工業區)和下西關(今上下九、十八甫、楊巷、十三行一帶的繁華商業區及西關大屋住宅區),不包括 西村、泮塘、南岸一帶當時尚是農村的地區。但今日西關的延伸涵義已可包括整個荔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