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書同巷小區怎麼樣
擴展閱讀
廈門稅務規劃如何做好 2025-01-15 23:50:46
廣州哪個村回遷最好 2025-01-15 23:36:34

廣州書同巷小區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8-23 08:35:04

Ⅰ 廣州道路名字的來歷

廣州名字的由來:在周朝的時候,現在的廣州叫做「楚庭」。秦朝的時候現在的廣州叫做番禺(南海郡的郡治,南海郡包括今廣東大部)。漢朝的時候,交州的州治廣信(梧州,一說封開)。三國的時候,吳國孫權曾把交州分治,分成交州和廣州,因為把州治從廣信東遷到番禺,故名廣州,當時的廣州的范圍包括南海、蒼梧、鬱林、合浦四郡 ,州治在番禺(今廣州)。

吾粵首府廣州,歷2000多年山川演化暨人文點染,所產生或湮滅的地名,真不知凡幾。久遠的說來也話長,約略回顧在過去半個多世紀里,廣州地名的沿襲及更替,那是很有意思的話題。

共和國誕生之初,廣州老城百廢待興,除了產生出東區、西區、北區、中區、河南區等一些簡單化的新政區名,其它地名基本照舊,這是為了穩定政局和民心。大多數附著舊人文色彩的老路老街名,諸如一德路、洪德路、狀元坊、龍虎牆、應元路、將軍路、濠畔街、瑪瑙巷、許地等等,因各自特定的含義,都完好沿用到現在,讓我們這座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得以保護了大筆非物質的文化遺產。不過,事有例外,1948年才改稱的「中正路」,隨著蔣家王朝退出大陸政治舞台而換牌。解放軍進城翌年,即1950年,該路就恢復使用「維新路」這個30年前命定的名字。直到1954年,廣州的路街名才見較大變數,原來南北走向的交通大動脈「中華路」,易名為「解放路」,用以紀念廣州解放。
上世紀50年代最先出現的幹道有黃沙大道、黃埔大道等,都是按慣例,用所經處地名加上通名而命名的。1952年,集合型的新工業區崛起在一片農田上,因此催生了一條工業大道。1957年,珠水南漵填灘築路,這便有了濱江路。較具規模的環市東路和環市中路,也先後在1957年和1958年建成通車,顧名思義,那是環繞城區的幹道。也就在這一時期,新聚落次第而出,裝點古老的羊城
周恩來總理多次指示,要盡快幫助世代苦困於「浮家浮宅」的珠江水上居民遷居陸地,於是,芳村大建水上居民宿舍,紀此功德的陸居路也修成了。頗大面積的新住宅區連片開發,大都嵌上「新村」兩字,如1952年始建的建設新村、1955年奠基而3年後竣工的華僑新村、1958年落成的素社新村和漁民新村,還有工人新村、農民新村、曉港新村、盤福新村、幸福新村等等。一個個「新村」美名,寓新生活之意。有趣的是,原來一些陋不雅聽的地名,竟逐漸被新居民點「消滅」掉了。越秀山附近的大蛇地,又賤稱「屎園崗」,向來都是荒冢亂墳,到了1951年,其上赫然立起一排排新住宅,毫不客氣地挪用相鄰小丘「桂花崗」這芳名做本片名,舊的地名也就「無地自容」而漸漸被遺忘了

「文化大革命」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一次災難性的大沖擊。在那年頭,地名文化也立時畸變,許多打上了「大紅印記」:東西中三段龍津路和東西兩段惠福路,變稱「向陽路」;東西兩段長壽路,變稱「曙光路」;南北中三段光復路,變稱「光明路」;恩寧路、第十甫路、下九路、上九路、大德路這五條老路,變稱秀麗路」(此路為紀念向秀麗烈士在當時是有其現實意義的);南北中三段德政路,變稱「立新路」;六榕路、朝天路、米市路這三條路,變稱南北「朝陽路」;天成路、詩書路、紙行路、光孝路這四條路,變稱南北中「紅書路」;大南路、文明路、東西兩段的東華路,變稱「延安路」;東西中三段同福路,變稱「向群路」;河南中路,變稱「躍進路」;始於宋代聚居富商豪紳而得名的高第街,變稱「群眾街」……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筆者記得某個早晨一出門,見街上到處貼著「造反派」誓要把芳村改名為「紅旗」的大字報。
一下子大范圍改動地名,本地人也很難適應。在民間,變稱前的地名仍舊使用,這種無序狀態竟未因為十年浩劫過去而結束。直到1981年,上述變稱過的路街大多恢復原名。當然也有些在「文革」年間變稱了的路名,迄今還用,推究原因,當是前論議及的時代印記,且已普遍為人們所接受的,也就保留。如1966年,太平南路、豐寧路、長庚路、虎長路這四條舊馬路,被合並起來改叫「人民路」,現在還用此名。如今北京路之名,其實也是1966年取代「永漢路」名而定下的,取「嚮往首都北京」的寓意。海珠區前進路之名,也是在1967年替下「雲桂路」名而延用至今的。維新路復名後,因該路有廣州公社(廣州起義中誕生的廣州蘇維埃政府)舊址,而終在1966年讓位給「廣州起義路」這大名。

擢甲里:擢甲,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擢為擢升,甲表示居第一位。兩者合在一起字面理解為提拔到第一的位置,隱含科舉高中的意思。在廣州,類似於擢甲里這樣的地名原先有不少,像現在的紅專里,是從科甲里更名而來的,現在的進步里,之前的名字叫做進士里。文革的時候除四舊,所謂的科甲里、進士里等等都被算為封建主義的糟粕割掉了尾巴,換上的是最有那個時代烙印的詞彙。
在擢甲里的西側,還有一條福地巷,因明代居住此地的倫文敘中了狀元,其子倫以諒、倫以訓先後為探花、榜眼,故取名「福地」,寓人傑地靈之意。嚴格意義上講,福地巷應該是擢甲里的一部分。《廣州城坊志》中記載說「福地巷在西門擢甲里內」,而傳說中的倫文敘故居————福地巷1號就地處擢甲里的中段,兩者構成一個「丁」字型。

狀元坊:說是狀元坊,其實並不是很大的一個廣場什麼的,而只是一條非常狹窄的小街,寬處不過4米左右,而窄的地方更加是1—2米而已。沿街兩邊都是一兩層的小樓房,裝修都是採用米黃帶紅色的瓷磚。
它的位置在市政府西南,人民南路東側,東接天成路。原名泰通坊,因宋代狀元張鎮孫的故居在此,所以更名狀元坊。還有一種說法也認為是紀念宋代狀元張鎮孫,不過詳情是:當時元軍壓境,廣州告急,糧食盡,外援絕,為保廣州城百姓免遭入城元兵的屠殺,張鎮孫寧願自己投降被俘,廣州因此沒有遭屠城之禍。張鎮孫在被元兵押解上京的途中,在大庾嶺憤而自盡。所以廣州人民為張鎮孫故居立了狀元牌坊,將他原來住的街「泰通里」改名為「狀元坊」。歷史上狀元坊曾以經營鍍金首飾、刺綉裙褂、戲服等傳統手工藝品著稱,現在是廣州有名的跳蚤市場,什麼新奇好玩的東西都有。
探花巷:在解放中路魁巷南側內街,街名與魁巷內文魁星有關,至於是不是有人在此中過探花,就記者實地采訪發現,即使是住在這里的人也眾說紛紜,有說真的出過探花的,但有的卻認為這里原來是個熱鬧的花市,故名探花。根據史料上記載,探花巷兩旁原來多為祠堂,而探花一詞,書中無處考證。

學宮街:在解放中路西側,西接米市路,為元、明、清三代南海縣學宮門前街道,故名。

府學西街:北連中山四路,南接文明路,因位於宋代所建的廣州府學宮之西而得名。
學源里:在文明路北側西街,北連聖賢里,南接育賢坊。原為宋代所建的廣州府學,後變為民居。「學源」得名與廣州府學有關。

越華路:東連吉祥路,西接連新路,與正南路、廣仁路相交。清代稱司後街,街內有清代的越華書院,故1920年擴建為馬路時改稱為越華路。

書同巷:在海珠北路西側,西接光孝路。清代時先後是駐粵八旗右翼官學和滿漢八旗義學(後改為明達書院)的所在地,很可能因此俗稱「書院胡同」,以後又簡稱「書同」。

越秀書院街:在北京路西側,西接大馬站街。因位於清代越秀書院之南而得名

白沙巷:明代大儒、詩人陳獻章少年時隨父遷居白沙村(今江門市),世人多稱其為白沙先生,陳獻章曾經在廣州的豐寧路講學,因此此處可以找到名為「白沙巷」的道路。

湛家大街:在法政路北側,西鄰中共廣州市委。因為這一帶是明代尚書湛若水的別墅,故清朝中期拆建時命名為湛家大街。

崔府街:在朝天路西側,西接瑪瑙巷,因為南宋名臣崔與之故第而得名。

聖賢里:在北京路東側,東接府學西街和學源里。可能因為明代著名學者黃瑜、黃佐故居在此而得名。長113米,多為居民住宅。

東山名稱的由來一直沒有準確的考證,只是傳說東門附近有一座小山崗,但此山崗現在也消失了。

廣州倉邊路附近的「史巷」,原來是「屎巷」。

說到建築地名,建國後差不多20年都沒有多少變化,因為沒什麼高大樓房可言,只有1961年始建的羊城賓館(5年後易名東方賓館)才夠資格入錄地名冊。1968年廣州春季交易會開幕時,人們都矚目於新落成迎賓的廣州首棟高層建築———「廣州賓館」,其副名「廿七層」也被渲染出濃濃的神秘色彩。在此之前,幾十年來廣州制高點,都是愛群大廈和南方大廈。廣州賓館獨高8年後,「白雲賓館」的名字響起來了,副名「32層」,又續領風騷好些年。

Ⅱ 廣州歷代以來的稱呼

以下是廣州歷代以來的稱呼:

1、傳說廣州最早的地名為「楚庭」(或「楚亭」)。越秀山上的中山紀念碑下,尚有清人所建一座石牌坊,上面刻著「古之楚亭」四字。不少史籍將「楚庭」視為廣州的雛型,是廣州最早的稱謂,距今已有2847年。

2、傳說有五位仙人,身穿五綵衣,騎著五色羊,拿著一莖六穗的優良稻穀種子,降臨「楚庭」,將稻穗贈給當地人民,並祝福這里永無飢荒。說完後,五位仙人便騰空而去,五隻羊則變成了石頭。當地人民為紀念五位仙人,修建了一座五仙觀,傳說五仙觀即為「楚庭」所在。由此,廣州又有「羊城」、「穗城」的別名。

3、東漢末年,廣州屬於吳國,公元216年吳國交州刺史步騭把交州治從梧州遷回廣州,公元226年並將交州改為廣州,廣州之名由此開始。

4、晉代,廣州仍稱南海郡,為州治所在。

5、唐代,廣州稱為廣州都督府,是嶺南道的道治與都督府治所在地。

6、唐末期劉岩在廣州稱帝, 號稱南漢國,廣州為興王府,並在廣州地區設置咸寧、常康二縣, 以模仿帝都長安。

7、解放前, 國民黨統治時,廣州定為市,仍為省會所在地。

(2)廣州書同巷小區怎麼樣擴展閱讀:

位置境域

廣州地處中國南部、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緣,是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處,瀕臨中國南海,東連博羅、龍門兩縣,西鄰三水、南海和順德。

北靠清遠市區和佛岡縣及新豐縣,南接東莞市和中山市,隔海與香港、澳門相望,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中國的「南大門」,是廣佛都市圈、粵港澳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廣州位於東經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緯22度26分至23度56分。市中心位於北緯23度06分32秒,東經113度15分53秒。

Ⅲ 急!!!!求廣州的各種稱呼及其來歷 例如羊城 番禹

關於廣州一些地名的來歷,有「五仙橋 、五羊城、雞頸坑、瘦狗嶺、白雲山、天平架等的傳說

首先是因為廣州的人民很喜歡拜神,整天香火不斷,香煙飄到天上,玉帝聞到香煙的味道就問天上的神仙,這是哪裡來的煙味,神仙說:「廣州的人民在祭拜上天。於是玉帝就說:要讓廣州的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就派五位神仙下凡來看看廣州。

五位神仙騎著羊下凡到廣州,所以就叫「五羊城」,而他們下地的地方是一條橋,所以叫五仙橋,他們看到有一座山很像一條狗,就把它叫「瘦狗嶺」瘦狗的對面有座山很像一朵白雲。就叫「白雲山」神仙就說:「是白雲山重還是瘦狗嶺重呢?」於是他們就找來一坐天平來稱瘦狗嶺和白雲山。居然發現白雲山和瘦狗嶺是一樣重的。放天平的地方就叫「天平架」五位神仙繼續向前走,他們有點餓了,一個神仙就弄了一隻雞給大家吃,可是雞太小了,吃完雞肉,脖子就扔了。扔雞脖子的地方就叫:「雞頸坑」。

這些是之前廣州電視台播放過的...真不真就不知道了...
以下是C+V的
廣州名字的由來:在周朝的時候,現在的廣州叫做「楚庭」。秦朝的時候現在的廣州叫做番禺(南海郡的郡治,南海郡包括今廣東大部)。漢朝的時候,交州的州治廣信(梧州,一說封開)。三國的時候,吳國孫權曾把交州分治,分成交州和廣州,因為把州治從廣信東遷到番禺,故名廣州,當時的廣州的范圍包括南海、蒼梧、鬱林、合浦四郡 ,州治在番禺(今廣州)。

吾粵首府廣州,歷2000多年山川演化暨人文點染,所產生或湮滅的地名,真不知凡幾。久遠的說來也話長,約略回顧在過去半個多世紀里,廣州地名的沿襲及更替,那是很有意思的話題。

共和國誕生之初,廣州老城百廢待興,除了產生出東區、西區、北區、中區、河南區等一些簡單化的新政區名,其它地名基本照舊,這是為了穩定政局和民心。大多數附著舊人文色彩的老路老街名,諸如一德路、洪德路、狀元坊、龍虎牆、應元路、將軍路、濠畔街、瑪瑙巷、許地等等,因各自特定的含義,都完好沿用到現在,讓我們這座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得以保護了大筆非物質的文化遺產。不過,事有例外,1948年才改稱的「中正路」,隨著蔣家王朝退出大陸政治舞台而換牌。解放軍進城翌年,即1950年,該路就恢復使用「維新路」這個30年前命定的名字。直到1954年,廣州的路街名才見較大變數,原來南北走向的交通大動脈「中華路」,易名為「解放路」,用以紀念廣州解放。
上世紀50年代最先出現的幹道有黃沙大道、黃埔大道等,都是按慣例,用所經處地名加上通名而命名的。1952年,集合型的新工業區崛起在一片農田上,因此催生了一條工業大道。1957年,珠水南漵填灘築路,這便有了濱江路。較具規模的環市東路和環市中路,也先後在1957年和1958年建成通車,顧名思義,那是環繞城區的幹道。也就在這一時期,新聚落次第而出,裝點古老的羊城
周恩來總理多次指示,要盡快幫助世代苦困於「浮家浮宅」的珠江水上居民遷居陸地,於是,芳村大建水上居民宿舍,紀此功德的陸居路也修成了。頗大面積的新住宅區連片開發,大都嵌上「新村」兩字,如1952年始建的建設新村、1955年奠基而3年後竣工的華僑新村、1958年落成的素社新村和漁民新村,還有工人新村、農民新村、曉港新村、盤福新村、幸福新村等等。一個個「新村」美名,寓新生活之意。有趣的是,原來一些陋不雅聽的地名,竟逐漸被新居民點「消滅」掉了。越秀山附近的大蛇地,又賤稱「屎園崗」,向來都是荒冢亂墳,到了1951年,其上赫然立起一排排新住宅,毫不客氣地挪用相鄰小丘「桂花崗」這芳名做本片名,舊的地名也就「無地自容」而漸漸被遺忘了

「文化大革命」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一次災難性的大沖擊。在那年頭,地名文化也立時畸變,許多打上了「大紅印記」:東西中三段龍津路和東西兩段惠福路,變稱「向陽路」;東西兩段長壽路,變稱「曙光路」;南北中三段光復路,變稱「光明路」;恩寧路、第十甫路、下九路、上九路、大德路這五條老路,變稱秀麗路」(此路為紀念向秀麗烈士在當時是有其現實意義的);南北中三段德政路,變稱「立新路」;六榕路、朝天路、米市路這三條路,變稱南北「朝陽路」;天成路、詩書路、紙行路、光孝路這四條路,變稱南北中「紅書路」;大南路、文明路、東西兩段的東華路,變稱「延安路」;東西中三段同福路,變稱「向群路」;河南中路,變稱「躍進路」;始於宋代聚居富商豪紳而得名的高第街,變稱「群眾街」……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筆者記得某個早晨一出門,見街上到處貼著「造反派」誓要把芳村改名為「紅旗」的大字報。
一下子大范圍改動地名,本地人也很難適應。在民間,變稱前的地名仍舊使用,這種無序狀態竟未因為十年浩劫過去而結束。直到1981年,上述變稱過的路街大多恢復原名。當然也有些在「文革」年間變稱了的路名,迄今還用,推究原因,當是前論議及的時代印記,且已普遍為人們所接受的,也就保留。如1966年,太平南路、豐寧路、長庚路、虎長路這四條舊馬路,被合並起來改叫「人民路」,現在還用此名。如今北京路之名,其實也是1966年取代「永漢路」名而定下的,取「嚮往首都北京」的寓意。海珠區前進路之名,也是在1967年替下「雲桂路」名而延用至今的。維新路復名後,因該路有廣州公社(廣州起義中誕生的廣州蘇維埃政府)舊址,而終在1966年讓位給「廣州起義路」這大名。

擢甲里:擢甲,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擢為擢升,甲表示居第一位。兩者合在一起字面理解為提拔到第一的位置,隱含科舉高中的意思。在廣州,類似於擢甲里這樣的地名原先有不少,像現在的紅專里,是從科甲里更名而來的,現在的進步里,之前的名字叫做進士里。文革的時候除四舊,所謂的科甲里、進士里等等都被算為封建主義的糟粕割掉了尾巴,換上的是最有那個時代烙印的詞彙。
在擢甲里的西側,還有一條福地巷,因明代居住此地的倫文敘中了狀元,其子倫以諒、倫以訓先後為探花、榜眼,故取名「福地」,寓人傑地靈之意。嚴格意義上講,福地巷應該是擢甲里的一部分。《廣州城坊志》中記載說「福地巷在西門擢甲里內」,而傳說中的倫文敘故居————福地巷1號就地處擢甲里的中段,兩者構成一個「丁」字型。

狀元坊:說是狀元坊,其實並不是很大的一個廣場什麼的,而只是一條非常狹窄的小街,寬處不過4米左右,而窄的地方更加是1—2米而已。沿街兩邊都是一兩層的小樓房,裝修都是採用米黃帶紅色的瓷磚。
它的位置在市政府西南,人民南路東側,東接天成路。原名泰通坊,因宋代狀元張鎮孫的故居在此,所以更名狀元坊。還有一種說法也認為是紀念宋代狀元張鎮孫,不過詳情是:當時元軍壓境,廣州告急,糧食盡,外援絕,為保廣州城百姓免遭入城元兵的屠殺,張鎮孫寧願自己投降被俘,廣州因此沒有遭屠城之禍。張鎮孫在被元兵押解上京的途中,在大庾嶺憤而自盡。所以廣州人民為張鎮孫故居立了狀元牌坊,將他原來住的街「泰通里」改名為「狀元坊」。歷史上狀元坊曾以經營鍍金首飾、刺綉裙褂、戲服等傳統手工藝品著稱,現在是廣州有名的跳蚤市場,什麼新奇好玩的東西都有。
探花巷:在解放中路魁巷南側內街,街名與魁巷內文魁星有關,至於是不是有人在此中過探花,就記者實地采訪發現,即使是住在這里的人也眾說紛紜,有說真的出過探花的,但有的卻認為這里原來是個熱鬧的花市,故名探花。根據史料上記載,探花巷兩旁原來多為祠堂,而探花一詞,書中無處考證。

學宮街:在解放中路西側,西接米市路,為元、明、清三代南海縣學宮門前街道,故名。

府學西街:北連中山四路,南接文明路,因位於宋代所建的廣州府學宮之西而得名。
學源里:在文明路北側西街,北連聖賢里,南接育賢坊。原為宋代所建的廣州府學,後變為民居。「學源」得名與廣州府學有關。

越華路:東連吉祥路,西接連新路,與正南路、廣仁路相交。清代稱司後街,街內有清代的越華書院,故1920年擴建為馬路時改稱為越華路。

書同巷:在海珠北路西側,西接光孝路。清代時先後是駐粵八旗右翼官學和滿漢八旗義學(後改為明達書院)的所在地,很可能因此俗稱「書院胡同」,以後又簡稱「書同」。

越秀書院街:在北京路西側,西接大馬站街。因位於清代越秀書院之南而得名

白沙巷:明代大儒、詩人陳獻章少年時隨父遷居白沙村(今江門市),世人多稱其為白沙先生,陳獻章曾經在廣州的豐寧路講學,因此此處可以找到名為「白沙巷」的道路。

湛家大街:在法政路北側,西鄰中共廣州市委。因為這一帶是明代尚書湛若水的別墅,故清朝中期拆建時命名為湛家大街。

崔府街:在朝天路西側,西接瑪瑙巷,因為南宋名臣崔與之故第而得名。

聖賢里:在北京路東側,東接府學西街和學源里。可能因為明代著名學者黃瑜、黃佐故居在此而得名。長113米,多為居民住宅。

東山名稱的由來一直沒有準確的考證,只是傳說東門附近有一座小山崗,但此山崗現在也消失了。

廣州倉邊路附近的「史巷」,原來是「屎巷」。

說到建築地名,建國後差不多20年都沒有多少變化,因為沒什麼高大樓房可言,只有1961年始建的羊城賓館(5年後易名東方賓館)才夠資格入錄地名冊。1968年廣州春季交易會開幕時,人們都矚目於新落成迎賓的廣州首棟高層建築———「廣州賓館」,其副名「廿七層」也被渲染出濃濃的神秘色彩。在此之前,幾十年來廣州制高點,都是愛群大廈和南方大廈。廣州賓館獨高8年後,「白雲賓館」的名字響起來了,副名「32層」,又續領風騷好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