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中國知網中怎樣搜索cssci源期刊中的《文化遺產》
刊名: 文化遺產 Cultural Heritage 主辦: 中山大學 周期: 季刊 出版地:廣東省廣州市 語種: 中文; 開本: 大16開 ISSN: 1674-0890 CN: 44-1645/G0 歷史沿革: 現用刊名:文化遺產 創刊時間:2007 是這個刊物嗎 直接期刊導航 就能搜到這個刊物
㈡ 中國知網待遇怎麼樣,面試好過嗎
聽著不錯,你自己看待遇和條件唄
㈢ CNKI中國知網怎麼樣
查找學術文獻最齊全的網站,對於做研究的人來說是個很不錯的站點,全國的期刊、雜志、報紙、學位論文等文獻都可以搜索得到,值得推薦!注冊後下載需要付費,部分大學是每年付費用戶,指定ip地址接入的單位用戶可以免費下載。
㈣ 中國知網 是騙錢的嗎
知網是純商業性質的這個毋庸置疑,與其說知網騙錢,倒不如說那些被騙者心甘情願被騙,當然你可以說學校要求不得不那麼做,否則不予以畢業等等威脅,那麼為何竟沒有人反對呢?既然你感覺不合理就起來抗議啊!不要說什麼多數人覺得沒問題就一定是對的,正因為如此才助長了他們的淫威,增長了歪風邪氣,敗壞了社會風氣。
現實中就有很多類似的例子,我認識一個開補習班的老師,他每天最忙的不是給學生上課,而是瘋狂的采購很多所謂的學習資料高價賣給學生以此盈利。
㈤ 在中國知網工作怎麼樣
山西知網、知識付費與知識圖譜
作者山西同方知網數字出版技術有限公司張超(QQ郵箱:51108769)
山西同方知網於2005年成立,是同方知網(北京)全資子公司,主要承接北京文獻生產加工業務,組建山西知網主要目的是降低企業文獻加工成本。
本文通過相關文獻,以及實際工作中的實踐經驗,對知網發展中的內外遇到的瓶頸與問題,做了粗淺的分析。希望對想了解此行業,知網公司的朋友有所幫助。
本想發表此文,自己也有很多的思考,本想說說自己總結提煉的「文獻知識遮擋」、「文獻知識灰度」兩個概念。但是已經決定從山西知網辭職,對我來說寫也沒用了,發表論文也沒人報銷,所以盡量標出參考文獻,文章書寫不規范,請被引作者見諒,讀者見諒。希望對大家找工作,了解出版行業有所幫助。
1知網概況
1.1組織架構
同方知網則仍然沿用國內傳統的事業單位組織形式,採取的是以總編室為編輯協調中心和把采編中心作為版權合作的實際洽談部門的辦法,技術製作團隊和銷售團隊過於獨立,與采編中心聯系分散。這樣的組織模式與國際出版服務業細分市場服務客戶為導向的經營方向相悖。(李沛:《國內外出版服務公司典型運營模式比較——以同方知網和施普林格為例》,2015年)
1.2知網的產品類型及其本質
知網通過與傳統出版機構合作,獲得網路出版權,通過將各類文獻資料轉換成電子文檔,進行文獻各種信息的碎片化標引(摘出題目、作者、摘要、參考文獻、圖表、公式等),利用中圖法通過人工與計算機輔助的標引的方式,利用中圖號為文獻的內容進行標引,利用中圖法天然就自帶的學科分類作為知網自己開發產品的基礎,通過中圖法的學科分類設計出「168」專題,此專題其實就是依據中國圖書館分類法提煉出168個專題,通過專題以及分類號組合開發出知網的產品。
所以知網的絕大部分產品,可以看作知網利用中圖法天然自帶的學科分類對文獻進行分類,做出基礎的產品,再通過人工加計算機輔助對詞彙出現的頻率,結合專題及分類號,形成其他新產品。而各類辭典,翻譯、大成編客等產品可以看做是利用中圖法產出的副產品。
可以這么說,即使到2017年,知網的產品基本上還是依賴一本中圖法撐起來的。它沒有生產加工內容,本質上還是論文的搬運、整理工。不能說中圖法就不需要了,它是一種重要的分類方法,但是當前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這么大的文獻量,不用技術處理,還依靠人工利用中圖法天然自帶的學科分類。
下面說說產品類型。
知網產品結構與十年前變化不大,行業,期刊,博碩、會議、年鑒、軟體,個人。針對高校、圖書館的學術期刊產品,仍然是知網主要的李沛利潤來源,無論從業務增長還是市場佔有,都是知網的金牛產品。
針對行業的產品也是知網的金牛產品,是當前知網產品開發、銷售的重中之重。在醫療、城建、教育等很多行業在同行業中佔有率一直遙遙領先。
博碩論文、會議、年鑒屬於問題產品,但是產品趨勢向好,潛力較大。針對個人用戶的產品寥寥無幾,只有「大成編客」相對成熟,但盈利能力差,目前只是作為吸引個人用戶的發展出的雛形產品。
在整個產品體系中,軟上件產品多以自用開發的服務自身的軟體為基礎,重新包裝後提供市場使用,雖然沒有成為知網的現金陷阱,但是軟體提供的服務,以及使用體驗,都有較大的問題,因此,軟體產品也是問題較多的產品。
整體來說,知網產品問題產品占據大多數,在行業、機構的用戶中有堅實的基礎,但對中小機構、個人的產品匱乏,整個產品缺乏創新,始終沿用中圖法為基礎的產品,所有的產品均利用中圖法加工標引,已經遠遠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
下圖是產品情況圖。
1.3盈利模式
2008年,在作者鄭廣錄的學位論文《中國知網商務模式模擬評價與改進策略研究》中,論述了知網怎樣盈利,雖然是十年前的論文,但是這十年知網盈利單一,基本也沒什麼變化。下面以這篇論文主要的結論與筆者的實際工作經驗結合起來說說。
賣給機構,最掙錢,十年如一日。
從另一個角度看,知網是一個版權交易平台,通過它來分版稅,主要收益分配參與者有作者、出版機構、知網、網路服務提供商。
利用中圖法構建的產品,就像超市商品一樣,文獻被粗放的按學科分類,你需要啥學科,你去買就好。這樣的粗粒度產品,可以超市化能「批發」(圖書館就用中圖法,把書分在書架上,自己取用,適合不適合,要自己取捨),所以賣給機構。由於出版機構的大多是事業單位很強勢,知網沒有議價權,所以,知網的產品成本很高,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服務機構用戶才能更好的控製成本,提高收益,服務中小企業、個人,只有虧損,根本不掙錢,無法滿足各方收益。
而服務大型企業、政府、事業單位機構,也確實讓知網嘗到了甜頭,又強化了以中圖法建立起的產品生產模式以及盈利模式。
1.4遇到的問題
1.4.1人力資源管理方面
山西知網員工總數610人。男女員工佔比2:8。年離職過百人。計件工資崗位總人數436人,占總員工數72%。
以中圖法建立的生產加工模式,決定了它大部分崗位是計件工資崗。採用計件工資制在知網發展的前期起到了積極重要的作用。
首先能夠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生產工作效率,加快了出版數量與速度;其次員工會積極的改進工作方法,相互競爭,對工作數量相互攀比;更重要的是,以當前的生產加工、超市化的學科產品模式,最適合計件為主的工資制度,因為產品定價可以「加工+一定利潤」的方式定價,簡單直觀。
但是,在當前知識付費的環境下,這樣的薪資制度,導致的問題也不少。
首先,員工反生產行為嚴重。員工只管數量,不顧質量,對產品質量有對抗情緒、行為。以筆者所在的產品編輯部的分類編輯崗來說,從2014年到2017年這三年間,中圖分類質量明顯下滑,但是以粗放的中圖法標引形成的產品也是粗放的,分類質量的下降短時間是看不出來的,如果繼續放任,未來勢必危害知網本已單一乏力的產品。
其次,以計件成本為基礎的定價思路,嚴重製約了企業盈利。
知識產品是無形的,定價根本無法體系化,知識服務只能個性化,無法標准化,同時知識產品不是剛需。因此,知識產品的這些致命弱點,決定了知網以中圖法建立的超市化知識產品體系未來只會越走越窄。
再次,山西知網年均離職率在20%左右,計件制經常導致工作量分配不均的情況發生,員工情緒波動大,團隊建設管理基本是處於消極被動管理,沒有及時了解員工工作狀態,員工在企業內部職業發展、薪資報酬得不到滿足,使得山西知網離職率在高位徘徊,員工隊伍不穩定,企業人才積累困難。
人力成本是知網最大的成本,知網近年漲價,也是產品銷售乏力的佐證。銷售乏力,自然要降成本,員工工資,特別是計件工資,首當其沖。
1.4.2產品方面
1)依賴中圖法的加工模式,各個生產環節沒有知識沉澱,只是加工上線,更嚴重的是,由於中圖法本身存在的語義多樣,這個不可解決的天生缺陷,使得產品一直沒有根本的創新,始終沿著中圖法的學科分類前進。
2)產品質量下降。產品主要依靠人工分類的准確性,如上一小節論述的,自14年至今,分類質量不斷下降。北京在不斷轉移生產部門到山西公司,慢慢脫離了一線生產,只保留質檢,而質檢員工沒有從事過大量的文獻分類工作,質檢的作用很小。
3)雖然對外也在宣傳利用NLP等計算機技術,但是人力物力投入不足,進展緩慢,自然產品還是走著老路。這么大的文獻量,靠人做產品不現實,何況人才在計件制中,沒有積累過。也不要忘了,知網是非互聯網企業,非產品、營銷導向企業。
1.4.3營銷
知網的營銷是傳統的4P營銷。從上文中看出,這種生產模式,定價模式,決定了知網以企業自己為核心,產品靠簡單的學科分類,定價靠自下而上的成本定價。營銷自然只能拿著這樣單一的產品出去銷售。
1.4.4科研
服務生產的被動研發。
截至2017年8月,在知網上按照作者單位為「同方知網」檢索,共檢索到160篇文獻。剔除其中跟知網加工文獻沒有直接關系的文獻後,共有112篇。這些文獻研究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類:
1.檢索、信息抽取方法(主要是51項專利);
2.應用、軟體平台建設;
3.行業發展研究;
4.生產加工方法研究。
前1、2中的文獻最多,3、4中的文獻僅有幾篇。
1中,這些專利主要還是用於生產文獻,方便讀者之用。但是這與底層加工生產沒有直接相關,中圖法不支持計算機相關的文獻技術。而知識圖譜技術,可以解決底層加工與頂層產品間的問題,這在後面論述;
2中是目前最多的文獻類型,是促進各行業廣泛應用知識管理,營銷的重要手段,說白了,有點像論壇的一些平台軟體,可是做的真的差強人意,都是內部自用軟體重新包裝給客戶用,產品不是用戶導向,體驗很差;
4中研究很少,生產加工方法的落後,還是中圖法邏輯下的加工發放研究。技術水平不高,非互聯網企業,技術低很正常。
2知識付費環境下,知網的選擇
2.1知識有哪些類別?
1)嚴謹的知識來自於前人反復的論證和推演,例如純凈水通上交流電後會電解為氧氣和氫氣
2)很多知識是人們通過長期觀察和邏輯判斷總結出來的規律,有些知識則是人們設置的前提定義,例如在同一平面上的平行線永不相交,在十進制運算中的九九乘方表、一般句式中動詞需要放在主語後面等。
3)不嚴謹的知識來自於人們所見所思而整理出來的、未經歷時間考驗、不具備普遍性的總結,有些所謂的知識更是道聽途說以及別有用心之人編撰而出的謠言,
4)還有一些所謂的知識,其本身是人的見識。王思聰的回答更多的是在於他的人生見識,而非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或是具有普遍性的知識,因此對收獲此答案的人,得到的並不是知識而是見識,滿足的只是自己的好奇心。
2.2 知識付費對用戶作用不大
1)大部分知識付費其實都是大忽悠。它們往往是一堆結論而非邏輯,大量簡化了推演過程,將多路徑簡化為單一路徑,只告訴你表面事實,不告訴背後原理。
2)它傳授的知識常常「葯不對症」
3)它傳授的知識「是未經你思考的」。比賣知識更高明的,是賣焦慮感。
2.3在當前知識付費的形勢下,知網要堅持學術出版,利用知識圖譜技術全面改造文獻生產加工,產品開發模式。
從上文論述的知網內外部的情況來看,筆者認為,知網還是要堅持學術出版方向,利用知識圖譜技術,全面轉向內容開發,利用龐大的學術文獻,生產自己的內容產品,從簡單的加工上線,轉向知識服務。
3.知識圖譜是知網實現轉型的關鍵技術
知識圖譜最早由谷歌提出。
通過行業知識圖譜結合圖書情報資源,包括圖書館分類學體系、特定方向的知識體系、圖書、期刊、論文、專利、報刊、網路數據、行業網站等數據,構建圖情資源知識圖譜,可以幫助圖情領域在文獻信息檢索和文獻信息資源管理推薦等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1)使用知識圖譜中的知識體系進行知識導航,引導用戶學習知識體系,以及通過實體鏈接所關聯的資源。
2)知識點推薦與搜索
3)圖情資源統計
知識圖譜可以全面升級知網的產品,完成目前中圖法無法做到的可視化、圖挖掘,、脫離傳統主編模式的內容構建,自動完成知識建模、知識抽取、實體鏈接、語義搜索等功能。實現底層加工與上層技術的銜接,輔助NLP開發,提高檢索檢出率。
一些知識組織的方法優劣比較如下圖。
4對策
知網目前夾在傳統出版社與互聯網技術企業之間的很尷尬——它不能像傳統出版社那樣與作者合作,加工出優秀的內容並出版;它也不能像真正的互聯網技術公司那樣以技術、產品為核心來盈利。當然,市場需要多種產品提供者,提供大量的,快速出版的服務,我只能說現在社會以及行業所處的階段都還需要這樣低端的模式。當然知網內部也意識到了生產內容的重要性。
對策如下:
1)通過合作,優化股權結構,引入技術公司,改變自身技術落後的局面,像搜狗,三角獸,這些專注在詞彙,語義開發的公司。而且以知網面對的內外狀況來看,通過這樣的方式最合適,最穩妥,最快速的改變技術局面。
2)改變股東結構。包括年齡結構,知識結構,資源結構。知網目前股東年齡都在60歲,老化嚴重,基本都是清華大學老師,或者從事傳統出版事業背景的股東,嚴重製約企業發展。同時,優化股東的知識背景,才能給企業帶來新的技術思維、商業思維、營銷思維。更重要的是,給企業能帶來更多的發展資源。
3)高層管理要對技術的重要性達成一致。不能沉溺與公關營銷,一天天就是參加行業會議,擴大營銷使勁賣中圖法的資料庫。
4)改變傳統出版社的組織架構。但是這個是要與整體變革同時進行,如果還是中圖法變也沒有必要。
5)人才方面,由於行業收入的巨大差異,知網的研發人員水平較低,無法與BAT這樣互聯網企業相比,研發人才不會向出版行業流動。所以還是要靠合作,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㈥ 中國知網怎麼樣
我來說說在知網查論文經歷,當時查了結果看不懂,截圖給QQ上給我網址叫我去查的人,他說總復制比11%就是重復率,不能超過10%,知網給出了那些重復地方和來源,發現和一個類似產品說明書重復7.2%,和設計用到的液晶模塊指標重復了四百多字。問QQ那個人,他堅持要我降低重復率。
別人有類似產品,很正常,市場競爭嘛!況且我有很多獨到的內容,和別人差別很大,論文根本沒有抄襲別人。我就感覺不對,首先會存在類似東西,不太可能你是原始發明人,這樣論文就會有相似語句,知網拿別人說明書和我比較。其次採用人家的一個部件引用的技術指標也說我重復。如果知網有道理,那隻有牛頓、愛因斯坦、愛迪生這些人才有資格寫論文,中國高鐵、盾構、原子彈、導彈應該會產生成千上萬的論文,源頭都是國外的,這些論文裡面肯定會有重復,變成統統都是剽竊的了,這樣中國就沒有幾個人夠格寫論文。
後來去萬方查了,重復率只有0.63%,而且萬方這里「一個中文字元佔二個位元組存儲空間」算我重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