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鍾村有多少姓氏
擴展閱讀
杭州與嘉興哪個大 2025-01-13 03:34:34

廣州鍾村有多少姓氏

發布時間: 2022-08-29 02:25:15

⑴ 姓鍾是廣東那個地方那個村的

廣州番禺市橋以北有一個鍾村,人口有好幾萬。

⑵ 現在中國姓鍾的有多少個

鍾是一個華人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49位。現時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56位的大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8%。鍾姓是畲族以及客家的大姓,亦有不少遷入珠三角。

⑶ 為什麼住在廣州番禺鍾村(鍾村鎮)的人不姓鍾,而姓孔呢求詳細資料!!

祖先遷居或者村名與姓氏沒有任何關系。

⑷ 以姓氏、植物命名的村莊都有哪些

以姓氏、植物命名的村莊有:

1、陳村:

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雙塔街道陳村,距縣城5公里,周邊有高速公路收費站,在高速公路路口附近。是城鄉公交陳村車終點站,交通便利。

2、張村:

張村,隸屬於河南鄧州張村鎮,東與趙集鎮隔湍河相望,西鄰淅川縣厚坡鎮,南接文渠鄉,北十林鎮。南北長10.5公里,東西寬13.75公里,總面積78.1平方公里。

3、謝村:

謝村距番禺城區6.5公里,隸屬於番禺區鍾村鎮。宋代建村,原稱「謝恩橋鄉」。相傳南宋皇帝為楊氏在此村建橋,人稱「謝恩橋」,鄉名由此而得。後簡作「謝村」。

4、菊花村:

菊花村為青海省海西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大格勒鄉的一個行政村,位於其最西端,東鄰新莊村,交通便利,土地資源豐富,人口居住集中,是2008年該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抓的最好的一個村,村民主要收入是種植業收入。

5、芍葯村:

芍葯村隸屬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大營鎮,位於大營鎮區東南4公里處,京九鐵路從此穿過。 農作物主要是小麥、玉米,經濟作物主要是棉花。

⑸ 廣東省普寧主要大姓有哪幾個

黃,陳,李,……基本這些吧

⑹ 廣東被譽為中華姓氏第一村的村子裡全村有多少姓氏

在廣東河源,有一個叫做佗城的小鎮,這里歷史悠久,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建城史,比廣州還早。這里還是南越王趙佗的發跡之地,他曾在此出任龍川縣令,自古就是東江中上游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重鎮。

⑺ 中國有多少個姓鍾的人

當代鍾姓的人口440餘萬,排在全國第五十四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5%。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鍾姓人口由37萬激增到440多萬,增長了12倍,鍾姓人口的增長速度略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鍾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廣東、江西、四川、廣西四省區,大約占鍾姓總人口的65%。其次在湖南、福建、重慶、浙江,這四省市的鍾姓又佔了19%。廣東居住了鍾姓總人口的26%,為鍾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兩廣、湘贛閩、川渝三個鍾姓聚集中心區。在600年間,鍾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南、四川遷移成為主流。鍾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粵桂瓊、贛閩、浙江南端、湖南大部、貴州東南、湖北東南端、四川東南、黑龍江與內蒙古北段交界地區,鍾姓一般占當地人國韻比例在0.6%以上,其中中心地區可達2.5%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瓣13%,居住了大約64%的鍾姓人群。在雲南東部、川貴大部、重慶、湖南北部、湖北中i部;蜜徽南部、浙江大部、江蘇南端、上海、台灣,鍾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3%一0.6%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3.2%,居住了大約22%的鍾姓人群。

http://ke..com/view/600745.htm

⑻ 急!急!番禺鍾村石壁的歷史

寧化石壁村是聞名海內的客家祖地。
石壁村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西,閩贛邊界武夷山的東麓,距縣城25公里,現屬禾口鄉(1993年改名為石壁鎮)的一個行政村,是一片比較開闊的盆地,歷史上森林茂密,從遠處望去,像一堵綠色屏障,由此得名玉屏。唐中葉更名為「石璧」,五代再改「壁」,後又改今用之「碧」。古稱「石壁」即指村落,又指地域,包括了周圍的一些村落,石壁是個中心,是這些地區的代稱。
中國歷史上,曾由於戰亂、飢荒、兵災以及政府的獎掖,安排,外地經濟的引誘等因素,有大批的中原漢人南遷。這些南遷的漢人史稱客家人。客家流遷始於東晉,但構成民系則在五代以後。五代以後流遷的被稱為正宗的客家人,這些正宗的客家人在流遷中,大多經過寧華石壁(今名「石碧」)。在石壁居住,繁衍生息數代乃至數百年後,又陸續輾轉遷往閩西、廣東、廣西、四川、湖南及香港、台灣、東南亞各地。所以他們多稱一世祖出自石壁,石壁便自然地成為這些客家人的第二祖籍。
「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寧化石壁是客家搖籃、客家祖地。 石壁,是寧化縣石壁鎮的一個行政村,它地處寧化西隅,與江西省石城縣毗鄰,距縣城22公里,在福五線(福州至閩贛交界的五里亭)公路旁。史料所稱的「石壁峒」、「石壁村」、「石壁寮」、「石壁城」等稱謂,只是一種地方概念,泛指一個地域,即石壁盆地,其總面積近200平方公里,包括現石壁鎮、淮土鄉的全部以及方田、濟村鄉的一部分。石壁村位於這一地域的中央,在歷史上也是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石壁被稱為「客家南遷的中轉站」、「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客家搖籃」、「客家祖地」、「世界客家人的朝聖中心」等,這是海內外學者從大量的史料中研究出的結果,有其充分依據。
由於戰亂,大量中原漢人背井離鄉,輾轉遷徙到以寧化石壁為中心的閩贛結合地區。當時集中到寧化或石壁居住的客家人,來自8省50多個州縣,這也說明他們到寧化之前是分散的,未形成特別的民系。客家人從四面八方集中到寧化(石壁),主要原因有2條:一是自然條件。石壁是一個擁有200平方公里的平坦盆地,土地肥沃,提供了優越的生息條件。客家人主流是經江西來,閩贛交界有武夷山相隔,石城到石壁的隘口比其它閩贛交界的隘口更為低矮,交通方便,且寧化是閩江、贛江、韓江的源頭,水路交通便利。二是人為條件。寧化,特別是石壁,開發較早,這一地域在南宋之前無戰亂,社會安定。唐末黃巢起義軍自北而南,自江西、浙江進入福建、廣東,而又北上江西,轉了一大圈,並未進入寧化,寧化便成為「世外桃源」。正如台灣陳運棟在《客家人》一書中說:「福建寧化,地接贛南,西北有高山環繞,宛如世外桃源,尤為當時避難最安全的地方,所以這一批逃難的人民,也就以遷居寧化為最多。」遷居以石壁為中心的客家人,在安定的環境里,生息繁衍數百年,他們把中原漢人的文化、語言同當地的文化、語言相結合,產生了一種既保留中原古風又有新變化的一種文化、語言,它區別於漢民族其它民系,被稱為客家文化、客家話,由此也形成了客家民系。據考證,客家民系形成於宋代。寧化是客家地區,她不僅有著典型的客家文化、語言,而且許多是在寧化形成,且流傳到其它客家地區。寧化境內明顯地反映出客家文化、語言的承前啟後的現象。寧化(或石壁)不僅被稱為「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而且也被稱為「客家文化、語言的搖籃」。
石壁正是由於其在客家史上的特殊地位,而受到客家人及史學界的重視、仰慕,以致視為「聖地」、「圖騰」。近年來海內外客家人、學者、新聞界人士紛紛前來尋根謁祖、考察研究。
1992年以來,寧化縣人民政府斥資、 四海鄉賢襄助,在石壁村興建客家公祠及配套建築。以客家公祠為主體,先後興建了停車場、接待站、管理房、長廊、牌樓、客家之路、碑亭、功德碑、玉屏堂、碑林、文博閣、客海寺等設施,面積1萬余平方米,總投資790萬元。石壁客家祖地景區主體建築客家公祠座落於石壁村土樓山上,後倚武夷山脈,前瞰石壁盆地,近山勻稱,遠山環抱。公祠仿古宮殿形式,飛檐斗拱,雕梁畫棟,氣勢雄偉,蔚為壯觀。公祠主體佔地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分前、中、後三廳,由迴廊連為一體。前廳(亦稱下廊),供歇腳、陳列姓氏淵源資料;中廳為正殿,也稱玉屏堂,即神祖堂,堂內祀奉著客家160個姓氏的始祖神位,供祭祀朝拜,一次可供三百多人同時祭祖。後廳稱文博閣,為展示客家文化、珍藏譜牒及文物資料,供觀賞、查找、閱覽之用。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同志親自為公祠祠匾提書—「客家公祠」四個金光大字。公祠四周開闊挺秀,風光絢麗。公祠左側的客海寺金碧輝煌、香火不斷、煙霧繚繞,是宗教朝聖游的理想場所,其主體建築基本完工。公祠右側的「碑林」,可供立碑、游覽、觀賞。公祠正下方,有一碑亭,古樸典雅的亭中立著一方大石碑,正面鐫刻太平紳士、客家賢達姚美良先生題撰的「客家魂」,背石鐫刻祠記。距公祠五百米外是福州通往江西的公路干線,公路旁是開闊的迎賓廣場,在公祠的通道口,屹立著一座雄偉堂皇的牌樓,牌樓的橫匾鐫刻著楊成武將軍的墨寶—「客家祖地」。牌樓右側是接待廳、擂茶館、長廊和古建築「德潤亭」、「維藩橋」連結一體。牌樓與公祠由「客家之路」連接。「客家之路」長500多米,由馬來西亞局紳姚森良、美良昆仲捐資興建。

⑼ 有多少個姓鍾的

鍾姓
開放分類: 傳統文化、姓氏、姓名、宗族

祖宗:簡狄
以地名為氏

姓氏起源:
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 》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相傳上古帝的妃子中有一個叫 簡狄的,因揀到一隻燕子蛋,簡狄吃了以後生下了契。後來契輔助大 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商。傳至商紂王時,有一庶兄名啟,被封於微, 見商朝管理不好,尚書商王,商王又不聽,於是出走。周武王滅商後 ,微子投奔周武王,後來他被封為宋,稱宋桓公,他的兒子敖在晉國 任職,敖的孫子伯宗為晉國大夫因勇於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他的兒子州犁逃到楚國,任楚太宰,食采鍾離,他的後人於是以地名為氏或 單稱鍾氏。代代相傳。

郡望堂號:
1、穎川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以穎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禹縣 。相當於今河南登封、寶封以東,尉氏以西,密縣以南,葉縣、武縣 以北的地區。
2、竟陵郡:秦置郡,治所在今湖北潛江西北,西晉時封江夏郡置,治所在石城。南朝宋時相當於今湖北鍾祥、天門、京山、潛江、沔 陽等地。
堂號
四德堂:春秋楚、鄭交戰的時候,楚國鍾儀被鄭國俘虜,獻給了晉國。晉國公在軍府見到了他,晉國公問:「那個被綁著、戴著楚國帽子的人是誰?」鍾儀說:「楚國的俘虜。」景公又問:「你姓甚?」鍾儀說:「我父親是楚國的大臣。」景公命令手下的人松綁了鍾離,給他琴叫他彈,他彈了一首楚國的音樂。景公又問:「楚王是一個怎樣的人?」鍾儀說:「王作太子的時候,有太師教導他,太監伺候他。清早起來以後,象小孩子一樣玩耍;晚上睡覺。其他的我不知道。」範文子對景公說:「這個楚國俘虜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他不說姓名二說他父親,這是不忘本;彈琴只彈楚國的音樂,這是不忘舊;問他君王的情況,他只說楚王小時候的事,這是無私;只說父親是楚臣,這是表示對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舊是信,無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這四德,給他的大任務必定能辦得很好。」於是晉景公以對外國使臣的禮侍他,叫他回楚國談判和平。

遷徙分布:
無論是復姓的鍾離還是單姓的鍾,都發源於今安徽省境內。而後,大致於漢晉之際,則以河南為其繁衍中心,其中以遷入穎川的鍾氏從一開始就著稱於世。後來成為全國各地鍾氏的主要來源。先秦時期的鍾氏,主要居住在楚國境內(今湖北、湖南一帶)。從漢代開始到以後得數百年間,穎川長社一直是鍾氏發展繁衍的中心。所以,許多姓書都說鍾氏發源於穎川。東漢時,長社人鍾皓隱居不仕,其七世孫鍾雅西晉時隨晉室渡江,居於建康(今江蘇南京)。與此同時,鍾氏還有遷居至今浙江紹興的,鍾雅的7世孫鍾嶼為南朝梁永嘉縣丞,他的兒子鍾寵為臨海令,為避侯景之難徙居至南康贛縣(今江西贛州市)。南朝末有鍾士雄,曾為南朝陳伏波將軍,史書稱其為「嶺南酋帥」。唐初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州,隨從將佐有鍾德興,後在福建安家。唐代的鍾氏還分布於今四川、山西、廣東廣州、安徽合肥一帶。宋、元、明時期,福建的漳州、泉州、寧化等地,廣東的南海、南雄、蕉嶺、湖州、梅州、興寧等地均有鍾氏的聚居點。從乾隆開始,閩、粵鍾氏陸續有人遷台灣,後又有人遷海外。
據台灣省文獻會的調查統計,目前,鍾姓是台灣的第五十一個大姓。近年來,鍾姓子孫遍及台灣各地,其中以新竹最多,台北次之,嘉南地區又次之。

歷史名人:
鍾天緯:江蘇華亭人,清代著名翻譯家,譯書數十種,著有《則足集》。
鍾榮光:廣東香山人,清光緒二十二年加入興中會,並創辦宣傳革命的報紙。1928年嶺南大學收歸國人自辦,任第一校長。次年改任嶺南大學榮譽校長。
鍾世銘:直隸天津人,字蕙生。清光緒進士。光緒三十二年留學美國哈佛大學,獲碩士學位。回國後,充直隸高等工業學堂英語教員、教務主任。1921至1925年間,先後任北洋政府鹽務署署長、財務處長及總代長。後調任奉天交涉員,未幾辭職。
鍾芳禮:清代廣西人,一說廣東花縣人。一說原名芳球。入拜上帝會,金田起義後,為御林侍衛。咸豐三年,在天京被封為丞相。
鍾穎:清代滿州正黃旗人,愛額覺羅氏。曾充四川陸軍小學工程處提調〉光緒三十三年繼任四川陸軍第三十三混成協統,兼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總辦。辛亥革命後奉調入藏,為辦事長官。數年後回川。
鍾子期:春秋時期楚國人。精音律。相傳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因被伯牙引為知音。他死後,伯牙在他的墓前彈了一次琴後就不復鼓琴。
鍾離春:戰國時期齊國人,她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才取勝的皇後。本來就是齊國人,相貌奇醜無比,40歲了還沒有嫁人。於是她自己去見齊宣王,陳述齊國危難的狀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後被齊宣王採納,並立為王後。
鍾繇(151-230),字元常,三國魏大臣、書法家。穎川長社(屬今河南長葛)人。東漢末舉孝廉,累遷廷尉正、黃門侍郎。曹操執政,任侍中、司隸校尉。曹丕代漢,任廷尉,封崇高鄉侯。明帝即位,遷太傅,人稱「鍾太傅」。工書法,宗曹熹、蔡邕、劉德升,博取眾長,自成一家,尤精於隸、楷。書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後人評其隸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書法家胡昭並稱「胡肥鍾瘦」。與晉王羲之並稱「鍾王」。臨終時授子會曰:「吾精思學,學其用筆,每見萬類,皆畫像之,其專摯如此」。

有多少個姓鍾的,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