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海鰱魚有哪些
擴展閱讀
北京牌照如何綁定 2025-01-10 16:32:21
漢溝到天津站怎麼走 2025-01-10 16:12:25

廣州海鰱魚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9-07 07:21:26

Ⅰ 海鰱目的物種分類

為最原始的硬骨魚之一,體延長而側扁。被小圓鱗,具銀色光澤,頭部無鱗。口大,位於吻端,下頷突出。側線顯著而直走。背鰭,臀鰭基底有鱗鞘。背鰭單一,在腹鰭起點略後,最後鰭條不延長。 腹部平,無棱鱗。頰部有喉板。假鰓大。側線鱗通常95—120。側線管不分支。背鰭條通常20—25,最後背鰭不延長。臀鰭條通常13—18。腹鰭位於背鰭始點下方或後方,鰭條通常12—16。吻骨2塊(Elops)。中篩骨有橫的黏液管。副蝶骨有齒。上頜緣由前頜骨和上頜組成。輔上頜骨2塊。無基翼骨突起。側顳窩被遮蓋。無隅骨。鰓蓋條27—35。椎骨63—79。尾神經棘4。具尾髓骨和尾下骨。肩帶無遠端輻狀骨。鰾不與耳通。無動脈圓椎。 僅有海鰱屬Elops,共7種:太平洋海鰱Elops affinis、夏威夷海鰱Elops hawaiensis、西非海鰱Elops lacerta、大眼海鰱Elops machnata、海鰱Elops saurus、塞內加爾海鰱Elops senegalensis 和Elops smithi(2010年發現的物種,暫無中文名)。 屬於溫、熱帶的洄遊性魚類,有時會游入河口且可容忍於淡水水域。 通常生活在水深1至30米以上區域。 幼魚發生變態行為,即「細頭狹帶型」幼魚期,全身透明,浮游於沿岸淺水域與河口區。可食用,但味道不佳且多小刺,通常做成咸魚。
多數化石屬始現於下白堊紀。 僅1屬2種,即西大西洋種的大西洋大海鰱Megalops atlanticus和印度-西太平洋種的大海鰱M.cyprinoides。體側扁。頭中型。吻略尖。口斜裂,稍上位。下頜突出,上下頜具細齒。具眼瞼。具喉板。鰓被架23~27。無大型擬鰓。體被小圓鱗,頭部無鱗;側線明顯直走,具放射狀的小管,鱗數37~48;背鰭及臀鰭基具有鱗鞘。單一背鰭,位體中央,約在腹鰭略後方,不具硬棘,鰭條數13~21,最後之鰭條延長如絲;臀鰭較大,位於近尾部,基底長於背鰭基底,鰭條數22~29;胸鰭小;尾鰭深叉。脊椎骨數53~68。 側顳顬溝淺,無頂蓋,無隅骨。尾神經棘3。通常鰾與耳相通。動脈圓椎有2行活瓣。 大洋性洄遊魚類,幼魚常成群出現在砂泥底之淺水域、河口及內灣,有時亦會游入河川之下游區。最大體長可達240厘米(為大西洋大海鰱的紀錄)。以中上層之甲殼類及小魚為食。具有狹首形幼魚期。在西方為著名之游釣魚種。
化石起源同海鰱科。 共2屬4種。體延長呈亞圓筒形,稍縱扁,腹部圓。吻突出。口中大,腹位。體被小圓鱗,頭部無鱗。分二亞科。北梭魚亞科Albulinae具喉板;鰓被架10~16,側線鱗數66~84,背鰭短,鰭條數16~21,脊椎骨數69~80,上頜及基舌骨無齒,全世界計1屬2種。長背魚亞科Pterothrissinae不具喉板;鰓被架6;側線鱗數85~112;背鰭長,鰭條數55~65;脊椎骨數約107;上頜每側6~7枚齒;全世界計1屬2種。沿岸砂泥地之底棲性者,大多棲息在河口或內灣等淺水域,亦有出現在珊瑚礁外圍之砂地。群游性。他們利用尖吻來挖掘砂泥中之食物,以蛤、各種蠕蟲及甲殼類等為食。本科有時獨立為北梭魚目Albuliformes。

Ⅱ 大眼海鰱的介紹

體側扁,口大,眼大,鱗片大。魚體銀白色,各鰭黃灰色,尾鰭叉形,特徵是背鰭最後一根軟條呈絲狀延長。屬於海鰱目動物。

Ⅲ 大海鰱的近種區分

區分兩種大海鰱,主要是看頭尾。
首先泰龐海鰱的眼睛看上去就很正常,而大眼海鰱名副其實地長了一對大眼睛,這在兩種大海鰱同時存在的時候非常容易分辨。然後就是看頭型。泰龐海鰱長了一個掠食氣息濃郁的頭部,頭頂上翹,下顎明顯前伸。我們前面說了它和翹嘴鮊魚長得非常相像,「翹嘴」是個什麼概念,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吧?相對而言大眼海鰱完全就是個平民,頭頂平直,頭部呈最普通的三角形,又傻又大,沒有一點上層掠食王者的氣魄。最後看尾鰭,這個由於個體差異或是鰭葉破損的原因也許不會那麼明顯。總的來說泰龐海鰱的尾鰭比較短粗,看上去強壯堅挺;而大眼海鰱的尾鰭明顯纖細修長,像是燕子的剪刀尾。

Ⅳ 大海鰱的介紹

英文名:Pacific tarpon。海鰱目(Elopiformes)大海鰱科(Megalopidae)的海產魚,與北梭魚(bonefish)和海鰱(ladyfish)近緣。大海鰱(Megalops cyprinoids)又稱大眼海鰱,印太海鰱,為海鰱目,大海鰱科,大海鰱屬一種海洋魚類。大海鰱分布於印太地區海洋近岸,及淡海交界處水域,是著名的游釣魚類,其幼體可作為觀賞魚。

Ⅳ 大西洋大海鰱的介紹

大西洋大海鰱(學名:Megalops atlanticus)背鰭短脊位於身體中部,臀鰭較長,尾部依附於背鰭。胸鰭發育很弱。側線鱗片呈管狀分布。背部藍灰色,邊線為閃亮的銀色。大鱗甲片,覆蓋側身93~107cm范圍,一直延伸到尾部。體長有力,是人們喜愛的游釣魚種,被魚鉤勾住時常猛烈跳躍藉以掙脫。成年海鰱可長至2.4米,體重達136公斤,截止2012年,已公布的最大重量為161公斤。雖然被叫做「海鰱」,但大西洋大海鰱是兇猛的掠食魚類,氣勢非常威武,和吃硅藻為生的菜魚白鰱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事實上,作為一種上層掠食魚類,所以它的外觀和淡水中另外一種著名的上層獵手非常相似,那就是翹嘴鮊。主要分布於大西洋近岸和中美洲太平洋沿岸的熱帶和亞熱帶淺水、淤水海域,有時也見於河流中,常浮出水面吞吐空氣。

Ⅵ 海鰱的介紹

海鰱(學名:Pachycormus)是北梭魚及大海鰱近緣的熱帶海產魚。在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均有分布,為近海中型魚類,,偶爾進入鹹淡水或淡水,是世界重要的經濟魚類。海鰱於1766年由林奈命名為E.saurus,目前世界有5個種,包括E.saurus、E.hawaiensis、E.affinis、E.machnata和E.lace。1海鰱也被稱為梭魚,廣東沿海俗稱爛肉梭,游速極快,力量很大。肉食性魚類,主要以小魚為食。也是海釣者的喜愛魚類之一。體細長,狀似狗魚,被銀色細鱗,具溝槽,背鰭與臀鰭可平伏其中。肉食性。牙小而尖銳,齶下具喉板,體長達90公分(35吋),重達13.6公斤(30磅)。幼體透明,如鰻。

Ⅶ 大海鰱的主要品種

大海鰱屬的另一位成員就是大眼海鰱。雖然大眼海鰱也是體長可以突破一米的大型魚類,但它的外貌很一般,氣質和泰龐海鰱比起來相去甚遠。介紹大眼海鰱,某些程度上是為了「打假」。大眼海鰱和泰龐海鰱的產地不同:被稱為大西洋大海鰱的泰龐顧名思義是產在大西洋的;而大眼海鰱別稱印太海鰱,可見它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區。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泰龐海鰱的進口明顯要比大眼海鰱困難一些,所以價格也會高很多。這就給了許多商販以次充好,拿大眼假冒泰龐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