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城市建設每年財政支出多少
擴展閱讀
上海房地產開發商有哪些 2025-01-10 01:13:20
上海高品質精煉劑有哪些 2025-01-10 01:10:54

廣州城市建設每年財政支出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9-08 01:20:32

Ⅰ 2000年到2006年 廣東省的財政收入與支出 分別是多少

年份城市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廣州市財政收入
200.55
246.19
245.87
274.77
302.87
371.26
427.08
廣州市財政支出
240.72
292.63
326.67
370.09
408.34
438.41
506.83

Ⅱ 城市建設所需要的的龐大資金從哪裡來

長期以來,城市建設龐大的投資需求與資金缺口是擺在我國政府面前的 一個嚴峻課題。城市建設中的融資問題已成為促進城市化發展、加快城市經 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為應對政府融資需求,以政信金融合作的模式,引導 社會資本進入基礎設施領域,能夠使城市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渠道多 樣化,實現城建項目的投資、融資、運營、管理的良性循環。

Ⅲ 為什麼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每年財政支出遠遠超過財政收入問全國名省市都

每個省自治州直轄市,財政支出不都是遠遠超過財政收入的。對方說廣州那一片財政收入就超過財政支出。相對來說,別的省還是應該。企業是比較少收入比較少。而這出的the比較大。

Ⅳ 上海和廣州哪個發達

主要還是要看這一位老年人來自於哪個城市,如果來自於江浙一帶的城市,可能對於上海的接受度會比較高,因為上海同樣是江浙吳越文化,氣候和飲食習慣也比較接近江蘇,浙江,如果這一位老年人來自於南方的福建,廣西,那麼去廣州肯定是更適應的,去了上海以後會覺得上海的生活氣息不如廣州那麼濃郁,而且上海總體來說比廣州要排外一些,如果是來自於北方,這兩個城市和北方以及北京差別都比較大,但是非要比一下還是上海,不過也有一些北方人會喜歡廣州這一種節奏。

如果老人來自於北方,我覺得這兩個地方和北方的城市差別都比較大,不過上海可能更接近北方城市吧,廣州氣候常年潮濕,這個讓很多北方人望而卻步,當地的粵語也是很難聽懂的,拋開文化氣候方面,上海的節奏要比廣州更快,總體來說想要生活氣息豐富一點,還是廣州更適合老人,上海更適合年輕人。

Ⅳ 廣州和深圳哪個發達

深圳更發達。

2020年深圳全市地區生產總值27670.24億元,同比增長3.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79億元,同比下降3.1%;第二產業增加值10454.01億元,同比增長1.9%;第三產業增加值17190.44億元,同比增長3.9%。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比例為0.1:37.8:62.1。

2020年,廣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019.1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2.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8.08億元,增長9.8%;第二產業增加值6590.39億元,增長3.3%;第三產業增加值18140.64億元,增長2.3%。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1.15:26.34:72.51。

(5)廣州城市建設每年財政支出多少擴展閱讀

公共預算說明

2020年深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789億元,同比增長3.9%。其中中央級收入5932億元,同比增長5%;地方級收入逐季向好,全年地方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857.39億元,同比增長2.2%。

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177.72億元,同比下降8.2%。其中,九大類民生支出2838.5億元,占財政支出比重接近七成,重點民生領域支出快速增長,教育支出同比增長18.8%,占財政支出比重由2015年的9%大幅提升到超過20%。

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21.59億元,增長1.4%;其中,稅收收入、非稅收入分別佔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的75.4%、24.6%。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953.04億元,增長3.1%。

其中教育支出558.75億元,增長6.7%;衛生健康支出300.84億元,增長22.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47.79億元,增長17.5%。

Ⅵ 2011年廣州市人均生產總值是多少

經濟總量
2011年,廣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303.1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11.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3.06億元,增長3.1 %;第二產業增加值4532.52億元,增長11.5 %;第三產業增加值7567.54億元,增長11.0%。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1.65∶36.84∶61.51。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5%、38.8%和60.7 %。
財政收支
全年來源於廣州地區的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978億元,增長18.8%。其中,國稅部門組織收入2375億元,增長15.6%;地稅部門組織收入1148 億元,增長20.3%。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收入979.47億元,增長20.5%。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支出1185.73億元,增長21.2 %。

Ⅶ 廣州亞運會辦下來共花了多少錢

2005年3月10日,林書記接受記者采訪表示,廣州首次定位亞運城市,計劃投資20億元辦亞運會。所謂亞運城市,一共32個字:文化廣州,嶺南古郡;商貿廣州,國際都會;活力廣州,體育強市;生態廣州,山水名城。 2005年3月,有報道稱廣州要花2000億元辦亞運會,他負責任地講,廣州辦亞運其實是非常便宜的,20多億元就夠了。

林書記表示,廣州辦過六運會、九運會,已有的體育主場館條件足夠,廣州大學城的10所大學,每個都有體育場館,加上大學城公用的4萬人體育場,等於平添了20多個場館。這20多億元的投資主要是兩筆:一,新建幾個特殊功能場館,包括現在缺的自行車、沙灘排球和壁球等三個場館,南沙和未來在番禺的廣州新城也要建體育館,包括籃球館等。二,原來的場館有49個需要維修,大約也要投入十來個億。

現在廣州的城市建設每年都投入一兩百億元,希望2010年舉辦亞運會時,廣州呈現在世人面前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未來六年首先要投入老場館周邊城市交通的改造,同時加大整個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花六七百億元投入地鐵建設,花六七百億元投入城市交通幹道的建設。並不是辦亞運會才這么做,更關鍵是提高城市競爭力的需要。

2010年10月13日,有報道稱,廣州亞運會亞殘會投資總額超1100億。2010月13日,官方首次公布第十六屆亞運會投資總數超1200億人民幣。

一是亞運、亞殘運場館的建設,大概投資了63億元。70個場館中,其中新建場館12個,改造、擴建58個。除了個別場館分布在東莞、汕尾、佛山外,絕大多數場館在廣州,需要很多投入。二是亞運、亞殘運運行資金預定73億元。三是配合亞運、亞殘運,在改造城市面貌、基礎設施的投入方面達1090億元。其中包括地鐵建設、城市道路、橋梁建設,環境綜合整治,公益性河涌治理等經費。

究竟投資額是多少?20億?2000億?1100億?1200億?2005年3月10日林書記講20億,沒有增加新的場地和擴大城市形象包裝及其他項目的投資,肯定是值得可信的。2010年10月13日萬市長講總數超1200億人民幣,也是可信。

不過,廣州市政府應該公開具體的投資項目和資金使用情況及財務等事項,讓專家和廣州市民及媒介不要產生猜測

Ⅷ 求廣州2000~2006年財政支出和財政收入數據

年份城市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廣州市財政收入 200.55 246.19 245.87 274.77 302.87 371.26 427.08
廣州市財政支出 240.72 292.63 326.67 370.09 408.34 438.41 506.83

Ⅸ 上海,廣州哪個比較發達

說完廣州與北京,再來看看廣州與上海。從文化來看,廣州是嶺南文化的中心,上海是海派文化的中心。嶺南文化由本根文化與百越族文化融合,進而與漢文化融合,與西方文化交流而發展起來,具有重商性、開放性、兼容性、多元性、直觀性、平民性、非規范性的特徵。而上海是一個現代化大都市,幾乎成為現代中國的一個象徵。海派文化是在中國江南傳統文化(吳文化)的基礎上,與開埠後傳入的對上海影響深遠的歐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
有「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特點。從經濟來看,廣州位於珠江三角洲經濟帶,全市國民經濟以年均14%以上的速度持續增長,商業發達,擁有商業網點10萬多個,為全國十大城市之冠,工業在珠江三角洲、華南地區乃至東南亞一帶都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上海位於長江三角洲經濟帶,工業極其發達,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主要以輕紡、重工業、冶金、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工業為主,其他還有汽車、航空、航天等工業。長三角位於沿海開放帶和長江經濟帶結合部,展覽業有利於輻射龐大的國內市場。珠三角展覽業目前對內地的經濟輻射力不夠強,但從長期看,其與港澳相鄰,處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泛珠三角兩大經濟圈的交匯點,也有巨大的區域潛力。二者在經濟實力與輻射力上,可以說都是中國經濟版圖上的兩顆明珠,難加軒輊。但就各自對國家發貢獻方面,倒還可以說道說道。
就稅收方面而言,《經濟觀察報》曾披露:廣州市上交國家的稅收遠高於北京和上海。根據有關統計資料,早在2000年,廣州市財稅入中央庫已達413億元,入廣東省庫達104億元,廣州市庫200億元,財稅入庫總數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0%,是全國平均水平15%的兩倍。 從2000年到2003年三年間,廣州財稅總量從717億多元增加到1115.57億元,年均增幅在16%左右,而同期GDP增速則在13%左右,其中去年國稅、地稅及財政收入更達到1115.57億元,比上年增長17.7%,高出GDP增速(15%)2.7個百分點。其原因除了稅收部門規范稅制和加強徵收外,也說明稅負偏重。 以2006年為例,來自廣州地區的一般預算收入達1729億元,除了427億元留為地方財政之外,上繳中央、省的比例高達75.3%。用一句通俗的話說,廣州掙一塊錢,要為國家和省做七毛五的貢獻。而上海,則掙一塊錢只需上交國家財政五毛錢,自己留下五毛。也就是因為這個緣故,2006年廣州年國稅稅收收入突破1000億元大關,成為繼上海、北京之後,全國第三個年國稅稅收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城市。從2002年到2006年,廣州累計上繳中央和省財政4261億元,全國約1/20、全省約1/3的財政收入來自於廣州。人口只佔全國的1/200的廣州,上繳財政卻佔到全國總量的1/20。
到2007年為止,來源於廣東省的稅收連續16年全國第一,近年來自廣東的稅收佔了全國1/7,遠遠超過其他省市!而廣東人口只佔中國約1/14!就廣州而論,以佔全國僅約1/200的人口,為國家貢獻了1/20的稅收!
目前廣東財政收入全國最高,人均財政支出才排全國25位,廣東人均財政支出長期處國家較低水平,而上海從49年至今,其人均財政支出長期雄居中國各省市首位,而且髙出全國平均水平幾倍以上,目前高出廣東5倍以上,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財政稅收會象中國這樣不合理,其實稅收來自國內商品消費者,而不是國內生產企業或國外生產企業,上海煙草或美國萬寶路香煙給中國交的稅都來自中國國內的消費者。49年至今,上海人的財政支出除了近十幾年的房地產相關稅收來自上海自已本地居民外,其它財政支出幾乎都來自國內其它地區的消費者,實際上上海目前房地產相關稅收也並不都來自本地居民,相當多的購房者其實是港台人及外省人。如果中國稅收改為國外通行的消費地消費環節徵收為主,上海財政收入及支出馬上大減,上海居民的福利及政府投資支出就會大幅縮水,上海經濟會一年不如一年,即刻失去過去的光芒。2011上海納稅排名前3位企業,1上海煙草,2 上海通用,3 上海大眾,生產的香煙汽車在上海銷售的不到5%,幾乎全部銷往外省,都是外省消費者給上海納稅.
再來看廣東,廣東早期工業兩頭在外,市場在歐美,原材料也在外,為國家大量創造當時最短缺的外匯的同時,由於出口產品消費在國外,廣東幾乎收不到什麼稅收,而自已百姓消費上海產品時,卻給上海稅務局上交了大量稅收,廣東在中國稅制中犧牲那麼多,是你上海可以比的嗎.廣東出口工業沒給廣東帶來什麼稅收,但出口工業提供大量工作崗位,幾千萬崗位帶來巨大的消費力,如果廣東是個獨立關稅區,這個消費能力可給廣東帶來巨額的稅收廣東人的消費足以支持目前廣東的稅收總量,上海人的消費根本支持不了目前上海稅收總量的1/3,上海起馬有2/3的稅收來自國內其它地區的消費者,各省各為獨立關稅區,上海稅收收入立馬會被打回原形。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國家對上海的投資遠遠高於廣州甚至廣東。比入,七八十年代的中央對寶鋼的投資,又比如央企在上海的投資,僅2007年央企在上海林林總總的工業和第三產業產值占上海工業和第三產業總產值的近半,為上海貢獻的GDP近數千億、此外, 優惠稅率造就外資高地,從而帶來了龐大的外企雇員隊伍,沒有這些外企雇員貢獻的2/3,上海的個稅將從450億直降至150億,不及深圳水平。 由於國家累計投資,上海目前的民營經濟GDP僅2000億,國營經濟GDP為6000億,外資經濟GDP 4000億,由此可見上海的國家投資產出率低下,3.6萬億的國家投資(如基礎設施、工業投資)以及國家特許壟斷某種市場所帶來的民間投資等),產出的GDP竟是如此之低;而如果沒有這些國營經濟GDP,上海的GDP將從12000億縮減到5000億的水平。
廣州對國家的貢獻除了稅收外,還有對外來人口的吸收。2013年底, 廣州市共有人口1293萬,其中外來人口686萬,占總人口數的53.05%。而上海共有人口2300萬人,其中流動人口超過900萬人,占總人口的39.13%。也就是說廣州的外來人口比重大大超過上海。而如果將外來人口的絕對數字放在整個廣東省,則其外來人口達2130萬,這個數目約是上海的兩倍多,佔全國暫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國各省、市、區之首。而且這個絕對數數字已經超過中國境內下列省、自治區:新疆( 1905萬 )、海南( 803萬)、 寧夏( 572萬)、青海( 529萬)、 西藏( 267萬)。須知,這些流動人口在本地基本上是無法就業,因而也可能造成社會的不穩定人員。廣州和廣東對這些流動人口的吸納,無疑不僅解決了內地人員的就業問題,也為其社會穩定做了貢獻,在這方面,上海的貢獻顯然不足與廣州或廣東相比。
還應該記住的是:近代上海的發展,其實也離不開廣東商人的努力。在洋人來上海之前,晉商、徽商最早在上海登台亮相,晉商以票號逞威,徽商則在鹽業、典當、茶葉、木材四大行業中占盡優勢。開埠初期,粵商挾外貿之長進軍上海逐步崛起滬上。 山西人被人認為是最單純的商人,他們刻苦節儉,注重枝微末節,又因為太過單純,不夠深謀遠慮,終於逐漸衰微;徽州人的善賈,從其「徽州算盤」的別稱中便可見—斑。和山西人的鄙視讀書相反,徽商則「賈而好儒」,出了很多儒商,但安徽人賺了錢後,就有點滿足現狀,不願意擴展事業,大多打道回府,廣置田宅,編修族譜,自己斷了自己的後路…… 所以,明清時期蓬勃的晉商和徽商算是舊路子的商界領袖,而後來居上的粵商和甬商算是近代商界之首。和穩扎穩打的寧波人不同,廣東人更加果敢決斷,敢為天下先。廣東人是絕對的現實主義,對商機的掌握超人一等,即使在戰亂期間,廣東人卻多在南洋做生意,或去海外發達,然後再回來發展。以前南京路上的四大百貨公司——永安、先施、大新、新新,就是粵籍華僑家族的,穩占上海灘頭號大馬路的半壁江山。 在上海的廣東人是外來族群中最有過客心態的,他們都是那種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能人,還有各種海外關系,隨時准備到別處開辟新的天地。 每年為上海創造過100億稅收的上海煙草公司-前身是廣東南海人人創辦的「南洋煙草公司」。在天津、北京、營口、濟南、青島、漢口、南京、鎮江、汕頭、廈門、香港、新加坡、泰國等地設立分公司,此外還在河南許昌、山東坊子、安徽劉府設烤煙廠,全公司的制煙工人達到萬餘人。整個公司的盈利在1923年達400多萬元,到了1925年已激增至1200多萬元之巨 上海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織布局、開平礦務局和電報局,都是以廣東商人為主幹設立起來的。,唐、徐、鄭等廣東人以上海為根據地,還在直隸、安徽,江西,湖北辦礦山、鐵路、保險、耕殖畜牧公司1949年當時中國最大的食品企業——上海冠生園是廣東南海人創辦的,當年其大招牌在13里外的也能看見。
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改革開放三十年,在思想文化上,實際上是廣州(包括廣東)遠遠走在了上海前面。78年,上海還是中國計劃經濟最為頑固的堡壘之時,廣州廣東已經吹響了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號角。前文化部長孫家正對此有這一的說法: 實際上,廣東對國家最大的貢獻不在於GDP,而是在文化思想上引領了社會風氣之先。孫家正指出,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嶄新的文化思想是從廣東開始的。「沒有文化的革新和創造,怎麼會有全國改革開放的大形勢呢。」當初中國經濟幾乎處於崩潰的邊緣,但經過短短三十年多年的發展,中國經濟總量就達到世界第二,此間人們的文化思想的轉變尤為關鍵。孫家正認為,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取得的最偉大成就,不是像雨後春筍版出現的高樓大廈,不是商店裡琳琅滿目的商品,也不是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而是中國人內心世界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正是從廣州和廣東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