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話是如何來的
擴展閱讀
杭州戴陳弄學區屬於哪裡 2025-04-16 16:24:20
不了深圳市什麼 2025-04-16 16:23:53

廣州話是如何來的

發布時間: 2022-09-12 09:19:22

① 廣州話的由來

外省人到廣東旅遊,聽廣州人說話,覺得像聽外語一樣。這不奇怪,因為廣州話這種粵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太大了。在大街小巷,你可能不知道廣州人說什麼,想學更難。粵語雖然不易聽懂,也比較難學,但卻是廣東大部分人說的一種很有特色的方言。自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經濟迅速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而且廣州地理上得天獨厚,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地,有對外開放貿易之利,加之港澳地區大部分人講廣州話,華人中也不少是講廣州話的。因此近幾年來內地各省南下搞貿易和從商的人士,或來粵工作的人士,或海外到廣州投資的客商,都想學點廣州話,以方便和操廣州話的人士打交道。因此近幾年來國內外出現了一股學廣州話的熱潮,有的企業單位招工,還以會廣州話作為優先錄用的條件。的確,廣州話有著其它不可比擬的優點,它比普通話還古老,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古漢語成分,習慣單音詞。下面就是簡單的幾例:尾巴——尾 知道——知;腦袋——頭;等等。大家知道嶺南文化具有兼容性的特點,反映在語言上就是廣州話接納和吸收了許多外來語。舉例說,小汽車——的士;襯衣——恤衫;客車——巴士;等等,這是普通話和別的方言所沒有的。此外,還有許多有趣的、獨特的地方。

粵語,又叫廣東話,本地人稱白話。粵語是中國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粵方言、閩方言、客方言、贛方言)之一,是一種最有特色的方言。其實將粵語統稱為廣州話是不甚貼切的,因為廣東境內還有客家話、潮州話、台山話等方言,但只有廣州話即白話才能代表粵語。廣州話是最重要的粵方言,全世界各地使用人數超過7000萬,約占漢族人口的5%。廣州話,即粵語,是大部分廣東人、香港人、澳門人和部分海外華人的母語。使用區域主要分布在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廣東省的中部和西南部、廣西的東南部以及港澳地區和海外華人聚居地。廣州話視不同地區而略有口音的差別,然而,廣州話與普通話和其他方言的差異極大,非廣州話使用區的人一般聽不懂。

廣州話直接來源於古漢語,其形成和發展大致經歷下列時期:秦漢時期,廣州話脫離母體;魏晉南北朝時期,廣州話迅速發展;唐代,廣州話日漸成熟;宋代,廣州話與中原漢語的差異越來越大,基本上獨立;元明清時期,廣州話形成自己的特色,完全獨立。廣州話作為中國最獨特的方言,其特點有三。第一,使用地區遍布全世界,使用人口超過7000方;第二,保留古音古字較普通話多;第三,有許多優美的文字作品,如19世紀 50年代招子庸著的《粵謳》,20世紀50年代的唐滌生著的《帝女花》均可媲美湯顯祖的《牡丹亭》。

廣州話獨特而復雜,不易聽懂,比較難學。它與普通話的區別可以從語音、詞彙和語法三方面來概述。

語音方面

廣州話的聲母、韻母和聲調,仍然保留中古音的一些特點。在聲母方面,普通話的舌面音,在廣州話里卻發舌根音。韻母方面,廣州話保留了一些中古音的韻尾。在聲調方面普通話只有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廣州話則多達九個聲調(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陽入、中入)。

詞彙方面

廣州話與普通話差異更大,主要有下列六個方面。

一、廣州話保留了很多古漢語成分,多用單音節詞,而普通話則多是雙音節詞。例如:尾巴——尾(前邊是普通話,後邊是廣州話,下同);耳朵——耳;腦袋——頭;舌頭——脷;眼睛——眼;螞蟻——蟻;螃蟹——蟹;甘蔗——蔗;知道——知;認識——識;容易——易;困難——難;褲子——褲;扇子——扇;被子——被;鐵鍋——鑊;翅膀——翼;衣服——衫;窗戶——窗,等等。

二、同是雙音節詞,廣州話與普通話的詞序相反。廣州話的中心詞在前,修飾成分在後。例如:公雞——雞公;母牛——牛也母;大月——月大;客人——人客;早晨——晨早;喜歡——歡喜;擁擠——擠擁;底下——下底。

三、由於嶺南文化具有善於吸收和補充新內容、新形式的開放性,多文化特色的兼容性和與時俱進的創新性,而且廣州受外來文化影響較深,廣州話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不少外來語或者以其譯音作為新詞。例如:客車——巴士;小汽車——的士;球——波;襯衣——恤衫;馬達——摩打;膠卷——菲林;小商店——士多;沙發——梳化;傳呼機——Call機,等等。

四、廣州人喜歡吉祥、如意,所以廣州話不喜歡用不雅或不吉利或有忌諱的詞語。例如:絲瓜——勝瓜(絲——輸);乾杯——飲勝;苦瓜——涼瓜;雞腳——鳳爪;豬肝——豬膶;通書——通勝,等等。數字講究吉利意頭,如「2」即「易」,「3」即「生」,「8」即「發」的諧音。

五、保留一些懷舊的生活用語。例如:喝茶——飲茶;理發——飛發;發工資——出糧;錢——銀紙;商店——鋪頭;護士——姑娘……

六、保留大量古詞語和特殊的方言詞語。例如:擒擄——蜘蛛;塘尾——蜻蜓;什麼——乜嘢;他——佢;對——啱;看——睇;這個——呢個;這里——呢度;鐵鍋——鑊;翅膀——翼;走——行;喝——飲;漂亮——靚;不好——弊;謝謝——唔該:給——畀。

語法方面

語法上廣州話與普通話亦有差別,往往把狀語修飾成分置於動詞之後。例如:你先看——你睇先:我先走——我行先;我比你多——我多過你,等等。還有雙賓語的詞序往往相反,例如:給你筆——畀筆你。

廣州話作為最主要的粵方言,千百年來流傳至今,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反映嶺南風土民情的語言。處於中國改革開放前沿的廣州,在改革開放的時代里,廣州話除了通行於廣東大部分地區、廣西部分地區及港澳外,在海外華人社區,廣州話是一種使用最多、內聚力和外張力很強的語言,廣東人對廣州話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和親切感,直到今天依然是社會上的主要用語。廣州話的使用范圍不斷擴大,許多原來不講廣州話的地區已逐漸使用廣州話。在實行「一國兩制」的香港和澳門,大部分人的母語是廣州話。教育、宣傳、影視甚至政府部門均以廣州話為主。所以廣州話作為一種具有極高文化價值和使用價值的方言,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一些人企圖利用推廣普通話來歧視、貶低它是極其錯誤的。廣州話已經流傳千百年,7000萬人在使用,絕不會因此而消失.它將不斷地發揚光大,永遠留存。

② 廣東話從哪兒來的

形成和來源

討論粵語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粵語從何而來。有人以為粵語來源於古代嶺南「百越」語言,這不合乎事實。粵語確實保存著某些古代嶺南「百越」語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來源,則是古代中原一帶的「雅言」。現在的粵語影響力甚廣,許多電視劇都加入了不少粵語的幽默情節,如《武林外傳》

雅言的基礎是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部落聯盟使用的原始華夏語。到了周朝,便發展成為中原一帶的民族共同語,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普通話」。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講學,祭祀活動,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說過:「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發原六國的逃亡者以及贅婿、賈人到嶺南作「墾卒」。這些墾卒「來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際必須使用雅言。但由於墾卒獨自屯田,因此他們的語言只在屯內通行,並未在整個嶺南地區傳播。直至趙佗建亢南越國時,也採用百越土著的服飾和生活習俗,講百越土著的語言。可見雅言並未在嶺南通行,只是出現了少數面積很小的「雅言島」。雅言在嶺南傳播,始於西漢平南越國之後。漢武帝設「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漢人政權,官方交際必須講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時間設在廣信,雅言就首先在廣信使用。廣信又是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漢武帝派使者從徐聞、合浦出發,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以絲綢、瓷器、雜繒等購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經南流江——北流江和鑒江——南江兩條貿易通道輸入廣信,再經賀江——瀟水輸往中原。中原傳入的雅言通過商貿活動而逐步通行於這一帶。

廣信還是嶺南早期的文化中心。東漢時期,一大批文人學者以這里為陣地,開展文化活動,設館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經學家陳元和士燮。陳元被譽為「嶺海儒宗」,晚年回廣信辦學,成為嶺南文化的先驅者之一。上燮擔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還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來依附,他們來往於交趾、廣信等地,以講學為業。這些文人在傳播中原漢文化時所使用的,當然是有漢字作為紀錄符號的雅言。土著居民在學習漢文化和漢字之時,也就學習了雅言。這些土著居民的語言本來干差萬別,互相無法通話,又沒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漢人交往時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間交往也不約而同地藉助雅言。這么一來,雅言便成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語,就像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樣,形成雙語制,在自己部落內使用自己的母語,對外交往則使用雅言。同時,古百越語言中一些因素,也為漢族移民的語言所吸收,從而逐漸形成為漢語的一支方言——粵語。

粵語形成之初,跟中原漢語差異並不明顯。到晉朝以後,先有「五胡亂華」,接下來便是長達200餘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對那裡的文化和語言帶來巨大的沖擊,從周朝以來一直作為民族共同語的雅言逐漸消失。在這—。時期,嶺南地區保持較為穩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變而成的粵語沒有發生中原漢語那樣的變化,一直保持著原來的音系。正如李如龍教授所說;「中古之塞擦音聲母的分化,鼻音韻尾的合流,塞音韻尾的弱化和脫落、濁上歸去、入派三聲這些在許多方言普遍發生的變化都被粵方言拒絕了。」(《方言與文化的宏觀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經盪然無存,它的大量因素卻保存於今天的粵語。

封川話濁塞音:早期粵語的活化石

粵語保存著占代雅言的大量因素,可以通過粵語與《切韻》音系的對照證實。《切韻》是我國最早一部音韻學著作,成書於隋朝初年,所記錄的是南朝時期讀書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韻》音系跟今天漢語七大方言進行對照,可以看出,保存這個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粵語。以古代的入聲為例,北方的漢語方言由於受游牧民族語言影響,塞音韻尾普遍脫離,因此,現在這·—帶的人們完全不知道入聲是怎麼一回事。其他漢語方言雖然保存一些入聲,卻不完整。粵語由於拒絕了「入派三聲」這一變化規律,所以保存著古代的全套入聲,同鼻音韻尾整齊對應。

在粵語的形成地封開一帶,古代雅言音系的因素保存得更為明顯。《切韻》音系中有一套濁塞音聲母,這套濁塞音聲母在漢語大多數方言中已經消失在今天的粵語廣州話亦已無存。然而,這套濁寒音聲母在封開的粵語中完整保存。更令人注意的是:在封開粵語,不僅在《切韻》中念為濁塞音「並」、「定」、「群」母的字仍然讀為濁塞音,而且有些在《切韻》中已經念為清塞音「幫」、「端」、「見」母的字也讀為濁塞音。我們知道,「濁音清化」是漢語聲母演變的一條規律。根據這條規律,濁塞音聲母越發達,其年代便越久遠。封開粵語濁塞音比《切韻》音系發達,說明它保存著比《切韻》成書年代更早的音系,也就是兩漢時期的雅言音系。所以說,它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早期粵語的活化石,是粵語形成於古廣信的見證。

通行地域

粵方言通行於廣東、廣西境內 ,以廣州話為中心。使用人口約4000萬。通行地區大致如下:

廣東省境內純粹屬粵方言或以粵方言為主的縣市有47個,佔全省面積的1/3以上,即廣州、佛山、肇慶、江門、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東莞、順德、龍門、佛岡、增城、從化、花都、清遠、連縣、陽山、連山、懷集、廣寧、四會、三水、高要、雲浮、高明、新興、鶴山、封開、鬱南、德慶、羅定、陽春、陽江、信宜、高州、化州、吳川、台山、開平、新會、恩平、斗門、香港、澳門。此外,惠州、韶關、湛江、海豐、博羅、惠陽、惠東、仁化、樂昌、英德、寶安、電白、遂溪、海康、徐聞、廉江等16個縣市也有部分地區講粵方言。

廣西壯族自治區通行粵方言的縣市有24個,即南寧、橫縣、貴港、桂平、平南、藤縣、梧州、玉林、北流、容縣、博白、陸川、防城、欽州、合浦、浦北、靈山、北海、蒼梧、岑溪、昭平、蒙山、賀州、鍾山。此外,海外華僑及華裔中以粵方言為母語的也很多,他們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南北美洲、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美洲華僑和華裔幾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粵方言區。
粵方言區分布在廣東中部——西南部,海南的儋州話—邁話—蛋家話,廣西東部—南部,香港,澳門。(東南亞——南北美的華僑華裔也大都以之為母語,粵方言是現代漢語方言中與民族共同語差別最大的一種方言) 使用人數占漢族總人口的5%左右,以廣州話為代表。
百色—南寧—桂平—梧州—肇慶—廣州這一線,是西江航運的黃金水道,通行粵語。粵方言形成於晚唐西江土著烏滸—俚僚消融於漢族的時候,是中古漢語與西江土著語結合的產物。今廣府話分布區域遠古時居住有嶺南三個古代民族:番禺(南越)、駱越、西甌。秦兵下嶺南時,番禺族與秦人結合而成南族;西江流域的西甌族與西江南路的駱越族保持相對的獨立性。今廣府話內部南海—番禺—順德話、肇慶話、雲浮市新興縣話的差別,可否追溯到此時。 漢統一嶺南,廣信(今封開,在梧州東)成為嶺南使用漢語的重心。漢末,西甌演變為烏滸(唐朝時未漢化部分演變為黃峒蠻),駱越與南遷漢族融合為俚僚。漢朝時期漢語在嶺南得到一定程度的傳播,但遠沒有普及,這個時期西江土著民族的烏滸語—俚僚語與上古漢語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是粵方言的前身,但還未成為漢語的方言。五胡亂華以後,南遷漢人亦不斷增多,但數量上遠不及土著,被土著同化。廣府漢族的先民烏滸—俚僚族,不是當時漢族的一部分,而是土著的一部分。故烏滸—俚僚語,是今天壯侗語族的母語。梁陳兩代廣州都督府駐高要(肇慶市南),高要成為推廣漢語的中心。南朝時期,南遷漢人的有勢力者成了土著渠帥,如馮氏、寧氏、黃氏、陳氏,對漢語與土著語的結合起了重要作用;今粵語次方言分布區域,與之有一定聯系。如高陽話分布區域,主要是馮氏活動范圍;欽廉話分布區域,主要是寧氏活動范圍;邕潯話分布區域,主要是黃氏活動范圍;而廣府話分布區域,則主要是陳氏活動范圍。
初唐至盛唐,渠帥的勢力仍相當強大,其時嶺南是雙語區:漢語與土著語同時使用。晚唐以後,產生了中原漢語與土著語的結合物——廣府話。宋朝,廣府話經歷了進一步吸收中原漢語,使自己與漢語更加接近的進程。元代開始,廣府話開始與中原漢語分道揚鑣:北方話將中古聲韻向口腔前演變,造成前聲母、前母音發達,而廣府話則將中古聲韻向口腔後演變,造成後聲母、後母音發達;北方話對古聲調進行歸並,而廣府話對古聲調續行分化。
粵語按照地方的區域,又有不同的種類分區:

粵海方言片(Standard Cantonese)

廣州方言:廣州方言又稱「廣州話」,為粵語的典型代表,但廣府話本身亦不斷地變化發展。1949年前的廣州話用詞比較古雅,受北方方言的影響也較少。
分為以下幾類:
南番順方言:廣州本身乃由番禺及南海的一部份組成,所以廣州方言其實可以算是南番順方言的一個特例。廣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較接近,但順德有不少字的發音跟其它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讀[lap]而讀[nap];「吃飯」不叫「食飯」而叫「吔[yɑ:k]飯」。

羅廣方言:分布於肇慶、四會、羅定、廣寧、懷集、封開、德慶、鬱南、陽山、連縣、連山等縣市。以肇慶話為代表。
雖然所有語音、詞彙都在跟廣州方言片靠攏,但在語調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語的特色。如陰平調的高降調與高平調有明顯差別,陰入調的重讀(調值與普通話第四聲相近)。幾乎無粵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懶音,如所有非【i】母音開頭的字,均冠以聲母[ng],珂[ngo1],矮[ngai2],亞[ngaa3],愛[ngoi3],惡[ngok3];[n],[l]音分明

(近代)香港方言:1949年前的香港,由於主、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帶有很濃的粵客混雜的口音(即客家人說的客家話受到廣府話的音調和詞彙的影響和反過來)。當中以錦田話為代表,但這種口音今日只在上了年紀的香港人身上找到。
1949年後,香港方言開始出現大量懶音,當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及w拗音的消失最為顯著。新一代年青人普遍把「你[nei]」和「我」[ngo]念成[lei]和[o]。把「國」[gwok]誤讀成「角」[gok],「過」[gwoh]讀成「個」[goh]。這現象似乎與大量外地移民有關,對他們而言,n/l的發音差異不大,在大部分情況下混淆兩者亦不會帶來嚴重的溝通障礙,於是他們來港學習這種新方言時,往往舍難取易,淡化一些難以分辨的發音之差異。這亦所謂「民理論」,這種現象在台式國語、美式英語的演化過程中,亦曾出現。
不過,80年代之前的大眾媒體依然盡力避免在電台電視節目上出現懶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語言學家亦對懶音屢加抨擊,並提出「正音」活動,但懶音似乎已經為香港粵語的特色,在大多數大眾媒體、歌手錶演中,懶音更被視作「潮流」、「入時」的口音。但總體上,香港方言與廣州方言仍然異常接近。
英語在香港比較普及,加上從前香港通常比內地較先接觸外來的新事物,過去不諳英語的低下階層會用廣州話拼讀日常的英語詞彙,所以香港粵語的英語外來詞十分普遍。例如「盤管工」「文」foreman)、煞車叫逼力(brake)、軸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不少老人家仍把郵票稱作士擔(stamp)、保險叫燕梳(insurance)等。這些地道的用語可能會使外地漢語使用者不知所雲。

四邑方言片(Toishanese):
四邑方言是指新會、恩平、開平、台山等地的方言,當中以台山話為代表。珠海有一半人講四邑方言(特別是斗門一帶),而其它地區則使用香山片粵語。四邑方言和廣州話發音相差較大。

高陽方言片:
高陽方言主要分布於陽江、雷州半島一帶

桂南方言片(Cancerese):
主要分布桂東南。以桂東北的賀縣至桂南的南寧市、憑祥市為分界線。線的東南主要說粵語,幾乎占廣西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線的西北主要說官話。廣西粵語與廣州話相近,互能聽懂。但也有早期一部分廣東話區的居民遷入少數民族地區雜居,吸收了少數民族語言成份,形成如勾漏粵語等與廣州話相異較大的土語。主要包括邕潯粵語,梧州粵語,勾漏粵語以及欽廉粵語。
分類如下:

邕潯粵語(南寧話):與梧州粵語比較接近。主要流行於邕州、潯州兩岸交通便利的城鎮,如南寧市及邕寧縣、崇左縣、寧明縣、橫縣、平南縣等縣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區。以南寧市為代表點。

梧州粵語(梧州話):與廣州話很接近。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平南縣大安、丹竹、武林3鎮,桂平縣城及金田鎮,蒼梧縣城,賀縣縣城(現賀州)及附近。內部差異很小。以梧州話作代表,語音系統聲母21個,韻母46個。

勾漏粵語(玉林話):主要分布在玉林及貴港兩地區13個縣市(除平南縣、桂平縣城外)。音系復雜,聲調有10個。有粵語的其它方言中罕見的b、d濁聲母。許多字的韻尾失落,如兩讀為[lar]。以及詞彙也很有特點。與廣州話差別較大,操語雙方對話溝通交流困難。

欽廉粵語(欽廉話):與邕潯粵語基本相同,內部差異小。主要分布欽州市、合浦縣(舊稱廉州)、浦北縣、防城縣、靈山縣及北海市。

吳川話:分布於廣東省吳川市、湛江市。

蛋家話:蛋家是水上廣東人的自稱。蛋家話又名水上話,普遍通行於兩廣的水上人家。

③ 求粵語(廣東話)的來歷

粵語由於是在廣東境內使用,因此很多人稱之為「廣東話」或「廣州話」,其實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

,這個得從粵語的使用范圍談起,粵語在廣東使用范圍只是限於東延伸至惠州市的惠東縣一帶,西至湛

江地區,北至韶關地區的范圍而已。而惠東縣以東的地方人們說的是客家話,潮汕地區說的是潮汕話,由於深圳是移民城市,盡管毗鄰香港,但主要說的是普通話,

在北部接近湖南江西地區的幾個縣市人們說的也是一種類似客家話的方言,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從廣西梧

州到桂平一帶,南至北海一帶,(南寧近些年移民較多主要說普通話,但郊區主要還是說粵語)人們說的是粵語。到這里可以說明把粵語通稱為廣東話是不太合理的,

其實在使用粵語的這一類人群中,人們稱之為「白話」當然有別於讀書所用的文言文。所以「白話」是

迄今為止對粵語最恰當的稱呼。那麼,是不是把粵語稱之為廣州話更合理呢?這個是目前大部分人所接

受的叫法,不過根據粵語歷史的起源,得出粵語並非來源於廣州,根據城市發展史知道佛山的歷史要長

於廣州,是先有佛山才有廣州城,而廣州當時還叫番禺。而端州(現在的肇慶市)的歷史並不晚於佛山

,所以說粵語起源於廣州就等於顛倒歷史的秩序,只是因為廣州發展迅速,影響力巨大,才不斷發揚光

大而已,不過現在感覺香港粵語的影響力漸漸超越廣州,並雜有西方人英語的口氣。
不懂粵語的人往往分不清廣東話和廣州話的區別,認為是一樣的,其實兩者存在口音差別,相信其他

語言的人都會知道因為地區的差別,語言的口音會有一定的差別。在廣州附近珠三角一帶廣東話口音沒

什麼差別,但是出了這一帶,差別就逐漸明顯了,比如粵西茂名,湛江一帶人們把「我晤去」說成「我

無去」香港人似乎不會發N音,喜歡把「你」「ni」發成「li」「里」;「南」「nan」發成「lan」「藍

」在廣西一帶的粵語差別就比較大了尤其是北海一帶,據說有不少廣州人聽不懂北海的粵語,反倒是梧

州地區的粵語跟廣州話很接近,不過還是有的口音不太一樣,比如梧州說「過黎」而不說「 過嚟 」這

一點更加證明了粵語來源於肇慶而不是廣州

④ 求粵語(廣東話)的來歷

粵語(cantonese)是發源於北方的中原雅言(漢族母語)而於秦漢時期傳播至兩廣地區與當地古越語相融合產生的一種方言,同時也是在香港、澳門佔有主導地位的方言,民間稱白話或廣東話。粵語是一種屬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在中國廣東、廣西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以及北美、英國和澳洲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它的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嶺南地區的「南越國」(《漢書》作「南粵國」)。
古代「越」和「粵」是通假字,指華南百越地區。明清近古以來兩個字的含義開始有所區別,前者多用於江浙吳語地區的,後者多用於嶺南兩廣,長期作為嶺南地區的統稱。歷史上兩廣別稱「兩粵」
廣東為「粵東」,廣西為「粵西」。直至民國時期,「粵」才逐漸收窄范圍被用作廣東省的簡稱。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粵」有廣義(嶺南)和狹義(僅指廣東省)之分。「粵東」「粵西」在不同歷史時期其指代范圍也截然不同。 粵語的起源和發展成熟的年代遠在宋代的兩廣(兩粵)初分之前。所以在歷史文化層面上看,「粵語」事實上是廣義上的「嶺南語」(嶺南地區語言),而非特指「廣東話」。 就像英語一樣,不是特指英國。現時所稱的「廣東話」其實只是粵語口語上的叫法,粵語的標准音是西關口音(廣州話)為標準的廣府話或叫廣州話,英文作Cantonese、日文亦會寫成広東語,即一般人俗稱為「廣東話」,其實稱「廣東話」可指廣東方言,如:可細分為無法互通、理解、差別大的廣東地方里潮州話、客家話、雷州話、四邑話等詞彙或俚語、俗語、歇後語、文化詞語吸收,再納入廣東方言,這可才口語上稱作「廣東話」。若果把整個能互通的粵語只稱作「廣東話」,其實會無視同樣說粵語部分地區的人,廣西部分地區(廣西把粵語稱白話,即粵語方言的分支、與標准廣州話有一定口音上的差異,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約95%左右可互通。)海南省部分亦有粵語地方(即粵語方言的分支,稱儋州話)等, 自古以來,兩廣山水相連,人文相通。一直以來,兩廣地區是不分的,直到宋朝,才分為廣東和廣西。而粵語的形成遠遠早於宋朝,也正因為如此,粵語在兩廣地區才通行。在學術上, 廣東話不等同於廣東方言。廣東話指的是發源於夏朝的漢族語言,也就是粵言。粵言的「粵」字來源於「廣東省」簡稱,而不是古代嶺南的「南越國(南粵國)」,以及後世延伸而出廣義的「兩粵」。因此「粵語」不等於「廣東話」。當然,就如美國人也會稱呼他們所使用的語言為「英語」一樣,「廣東話」這一名稱雖然概念不清,但因為在港澳、海外華人、中國內地其他省份人士普遍使用,所以它依然有它的意義。而廣東方言則指的是在廣東地區流行的方言,包括客家話、閩語、潮州話、福佬話、雷州話、黎話、海話粵語源於古漢語吸收部分古越語而形成,具聲母二十,韻母五十六,聲調曰九聲六調,名九實六也,入聲有三。 粵語聲調亦大異於北,蓋以六調,曰一清平,二清上,三清去,四濁平,五濁上,六濁去。復以促音清平為高入,促音清去為中入,促音濁去為低入。合為九聲。

⑤ 粵語的由來

粵語,一說源自嶺南古蒼梧(廣信)。另有一說源自北方中原(即河南一帶)雅語,經過較長時間的語言交流融合與調適,在唐代日趨成熟,發展到宋代,與現代的粵語相差不遠。「粵語」之名,來源於中國古代嶺南地區的「南越」。

「越」是一個泛稱,古代「越」和「粵」是通假字,在秦漢古籍中,對於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的部族,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百粵、諸越,包括「吳越」、「閩越」、「揚越」等。隋唐以後「越」、「粵」兩個字的含義開始有所區別,前者多用於江浙吳語地區,後者多用於嶺南兩廣,並長期作為嶺南地區的統稱。

(5)廣州話是如何來的擴展閱讀:

粵語的使用情況:

在全球使用粵語人數甚多,廣東使用粵語的人口大約有6700萬,加上廣西粵語使用人數大約為2500萬、香港700萬、澳門55萬、泰國500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500萬、美國和加拿大200萬,全球將近有1.2億人口使用粵語。

粵語主要分布在廣東省中部和廣東西南部,廣西東南部和西部部分地區。海南省西部地區(說儋州話、邁話的村落)、香港、澳門等地區和東南亞的新加坡、印尼北蘇門答臘省棉蘭市、聖誕島、馬來西亞、越南東北部(山由族聚居地)、以及北美、英國和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

⑥ 粵語(廣東話)的來歷是什麼

普通話與廣東話起源漫談

看到有人說普通話的來歷,有感而發。

其實現在普通話與古漢語相去甚遠實際早就是漢語語言學的共識。這個不是新聞,常識而已。比如,現在普通話只有平上去三聲四韻,實際上古漢語為平上去入四聲八韻(每聲分陰陽兩韻,而現代普通話只保留了陰平陽平,上去二聲陰陽韻均被合成一韻)。還有,古漢語無捲舌音,但有大量閉音節字,而普通話則有大量捲舌音,而少閉音節字。

為什麼有學者認為廣東話更接近與古漢語?其實孫大炮不是白說的,因為廣東話韻律包含了古漢語完全的四聲八韻,受嶺南少數民族語言影響(實際不大),入聲一韻由陰入陽入演化而多了一個中入之韻(為什麼說影響不大,就是因為中入在廣東話中比例非常小,主要還是古代漢語的四聲八韻律)。這是活生生的證據之一。

而且,廣東話裡面由大量的閉音節字,聲母韻母相同的讀音,有無閉音節就突顯得很大差別了。比如,大 達 二字,在普通話里除了韻不同,發音一致,但在廣東話中發音則前者開音節,後者閉音節,區別就很明顯了。前者發音dai , 後者發音為dat(t在這里只是表示閉音節切音作用,實際發聲時不發聲)。廣東話無捲舌音,也與古代漢語同。再看中國之外的兩個國家,越南與韓國,均為古代受漢語影響,雖然有其本民族語言,但在讀漢字的時候(僅僅就讀漢字,不時因其表意來以本民族語翻譯之),居然有如廣東話。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韓國品牌「三星」,韓語對這兩個漢字的讀音為「samsung」,與越南語讀此兩漢字及廣東話何其相似。考慮到唐時期新羅始學唐文化,而越南則在宋前為中國屬土,廣東話發源於秦之50萬軍民以政治人數之強勢殖民嶺南(那裡在此之前根本沒有華夏-漢人),不妨可以作這樣的假設,以關中古秦語為基調之官話,直到唐尚未衰亡。期間漢語所變不大至少到以長安為都城的唐帝國根據地的關中,與漢人拓殖之地及受其影響之地的漢語差別不大。(因為在周時期吳越已有自己的語言體系,雖歷千年而未大改,故為慎重計,僅言唐帝國根據地的關中,與漢人拓殖之地)。

即使在南北朝時期,隨大量華北漢人為避兵禍而遷居南方,以至隋文帝不得不感嘆「衣冠南漸」南朝為「華夏正音」的時候,幸好北魏鮮卑貴族全面漢化融入漢族,華北(至少關中山西之一部分)仍保留了近似的古代漢語。

所以竊以為到唐一統天下,華夏正音重整旗鼓,尚無如今日之差異。故盛唐影響,今越南韓國讀漢字之音,與廣東話(注意,我只說的是當時廣東話韓語越南語對漢字讀音很相似,非常接近於當時唐帝國的官方語言),也就不難解釋。

而漢語大分化時代從何開始?

唐末五代,少數民族再度馳騁沙場,北宋原保中國本土,而幽雲十六州盡入契丹之手,也開始了契丹的漢化。契丹本操阿爾泰-蒙古語支(舊本說法為阿爾泰-通古斯語支),卻與鮮卑等十六胡不同。契丹占據漢地前已有長久之文明史,卻仍想保留契丹舊制,故分契丹漢兩大部分而治之。而其本民族語言時為帝國國語,有其文字,雖文化漸漢化,而兩制下語言仍不若鮮卑,以其政治之強勢滲透入華北漢語,為華北漢語發音阿爾泰之始。且漢語更善書面表達,不必強求口語之同,故漢語同化它族之力,為別作用於以有語言文字且居於政治強勢之契丹語之上。故雖契丹人讀漢字發音有別於中國人,然字面意思彼此皆曉,發音則不可強求。

估計也舊從這時候起,作為大遼帝國南都的北京,其漢語口語因為順從大遼帝國皇帝-官僚計,開始了華北漢語的阿爾泰化。阿爾泰語系捲舌音(包括彈舌音)甚多,於此,從華北北部,阿爾泰語系開始滲透漢語。金滅遼,爾有天下之半,一如遼之故制,漢室南遷,華北漢語又來了新的入侵者: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支,大量捲舌音的入侵,閉音節的消失,這時候就開始了。

其實,金立國之時,西遼耶律大石立國於新疆中亞,對契丹漢人稱皇帝(西遷之部屬),對回鶻則稱汗,其世襲汗號漢譯「菊兒汗」或「古兒汗」,我們可以認為在南宋前期,「菊」於「古」讀音在至少皇室官僚的漢語中讀音相似。而懂得廣東話的朋友應該也知道這兩個現代普通話發音已經非常差別的漢字,在廣東話里的發音仍然十分接近。同樣的例子是,英語中的「turkish」漢字中的「突厥」「土耳其」三者的發音在廣東話中發音仍然非常相近。

回到上文,宋室南遷,定都臨安後,此時皇帝官僚世家開始了受原本從春秋之前就存在的統屬漢藏語系漢語族的吳越漢方言的影響,對於南北兩大朝庭,漢語這時候開始了分化。華北漢語通古斯化,山區可能例外(現有證據表明山西山區仍有村落保留古漢語之入聲),而南宋帝國皇室與官僚口語向吳越方言轉變(畢竟1500多年的歷史,加以通用漢字,想同化別人的口語也難),而南嶺以南,因山嶺阻隔,仍然操原來秦始皇時期的古關中漢語,變化不大。漢語的變革從北方隨游牧民族的騎兵入侵,到江南華南,因丘陵地帶,其影響已開始減弱,更何況嶺南阻隔。

蒙古帝國征服了金國,再次為華北漢語(殺了90%華北人口,剩下的應該聽話了)帶來了新的口語入侵。此時華北的新統治者是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支。有興趣看元朝史的應該知道政治上的強勢這時在這個落後民族上表現得更為突出。上層漢族官僚不習蒙古語者是不可能站穩腳跟的。而在征服南宋的過程中,江南漢民進一步移居嶺南,成了「客家人」,而他們那已經吳越化的(或者本身就是吳越語的)語言,經過當地漢人的影響,就成了嶺南一帶的「客家話」。最終大元大蒙古國不考慮你說什麼方言,只要不動搖大元大蒙古國的統治就行。這個時候,經過阿爾泰蒙古語支和通古斯語支先後入侵和影響的華北,首先在元朝大都形成了元大都話,這就是普通話的始祖。

明推翻了蒙古人的殖民統治,原本建都於南京,但作為諸塞王之一的北京燕王朱棣奪權而還都北京,留南京為陪都,卻改變不了了華北漢語胡化的命運了。最終明還是以定型了的大都話為官方語言。

而之後以明附屬領地之身起兵的通古斯語支之滿洲人征服了中國,但其全面漢化,文化上影響了中國,但同樣也影響了華北地區的方言,最終,形成了以北京話為基礎的現在的普通話-mandarine,其實這個詞對漢人有極大侮辱,因為其本意為「滿大人」,從語言學角度來說,就是「滿洲大人的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