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唐代廣州為什麼會成為重要的通商口岸
海運方便,與中國有貿易的國家從海上來,廣州最近。而且廣州也是比較開發的地方之一。秦朝就已經是南海郡首府,有一定規模。當中國與外國的海外貿易擴大時,廣州首當其沖。
『貳』 廣州商業形成歷史脈絡
中國第一個外資企業
1845年,英商柯拜在廣州黃埔長洲島建立柯拜船塢,這是外資在廣州建立的第一個大型工業企業,也是外資在我國興辦的第一個企業。
華僑在廣州投資之始
1862年,秘魯華僑黎先生等集資在廣州創辦「萬隆興行」,經營進出口業務。這是華僑在廣州開辦的第一家企業,是近代華僑投資之始。
華僑創辦我國最早的火柴廠
火柴於1865年開始傳 入中國,稱為「洋火」或「自來火」。我國自造火柴的第一人是族日華僑衛省軒。他於1879年,在廣州文昌沙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火柴廠(巧明火柴廠,廣州火柴廠前身),生產「舞龍」牌火柴。巧明火柴廠,初期規模不大,手工操作。每天生產火柴10多笠(每笠1200盒)。其後相繼辦了7家火柴廠,工人達1400多人,均以「舞龍」牌為火柴商標。巧明火柴廠經歷百餘年滄桑,多次遷址,1966年改名為廣州火柴廠,目前是我國最大的廣告火柴生產企業,生產廣告火柴達300款。
華僑創辦我國第一家電燈公司
廣州第一家電燈公司,是由旅美華僑黃秉常於1890年創辦的。它的創辦比寧波電燈廠早11年。黃秉常早年在美國檀香山當工人,後為成為華僑資本家。他在美國受排華運動的影響,將資金轉回國內,自辦電廠。於1889年開始籌辦,向美國華僑招集股金40萬元,從美國威斯汀霍斯電氣公司購買兩台1000匹馬力的發電機和兩台100伏特的交流電發電機。發電量可供1500盞電燈的照明之用。聘請美國威司任總工程師,負責技術指導,僱用工人100名。燈泡分16支光和10支光兩種。每月收費:16支光1.6元,10支光1元。當時廣州城有40條街的店鋪和公共場所安裝700盞電燈。
廣州建市
1921年2月15日,廣州市市政廳成立,下設公安、公用、財政、衛生、教育、工務等6個局。孫科為第一任市長。是為廣州建市之始。此前於1918年10月成立廣州市政公所,開始進行現代的市政設施建設。
廣州被日軍佔領
1938年10月12日,日本侵略軍佔領廣州,開始了長達7年的淪陷時期。
廣州光復
1945年9月16日,侵粵日軍在中山紀念堂舉行投降簽字儀式。日本第21軍司令官田中久一和中國第二方面軍司令張發奎分別簽字。廣州宣告光復。這是近百年來廣東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海珠橋被炸
1949年10月國民黨反動派從廣州敗退前夕,提出「總撤退、總罷工、總破壞」的口號,妄圖把廣州城變為廢墟。國民黨政府廣州衛戍司令李及蘭派遣軍用黃色炸葯100箱,於14日下午5時30分炸毀海珠橋,造成死傷市民400~500人,炸沉民船100多艘,震毀房屋數百間,受災居民3000多人。解放後,1950年10月,海珠橋修復通車。
廣州解放
1949年10月14日18時,解放軍佔領廣州各重要機關,殲滅國民黨殘敵2000多人,解放廣州的戰斗勝利結束。解放軍在府前路市政府大樓前台舉行了隆重的進城閱兵式。
第一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舉行
1957年4月25日至5月25日,第一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中蘇友好大廈舉行。此後,每年都在廣州舉辦春秋兩屆交易會。
國務院頌廣州為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
1982年2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公布廣州為第一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希望可以幫到你
『叄』 請教廣東古代史
廣東位於中國的南部,古代為百越(粵)之地,故簡粵,距今15萬年和13萬年就有「封開人」和「馬壩人」在粵地生息。秦統一中國後,曾在番禺(今廣州)設南海郡;秦末,趙佗建立南越國,定都於番禺(今廣州);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滅南越國後,廣東境內屬交州。廣東一直是歷代皇帝流放囚犯之地,那些流放來的罪臣、囚犯們,在這里開發、生活,把他們從中原學到的先進文化帶來到廣東,促進了這里的經濟文化的發展。
廣東的開發較晚,到了明代,廣東的生產力水平已趕上了中原的水平;廣東的近現代的商品生產和對外貿易比較發達,是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
史前時期
廣東遠離中原,經濟文化水平相對落後,被稱為「南蠻」之地。周朝統治者為促進百越地區與中原的交流,在嶺南地區設置了「楚庭」。這一時期,中原各政權並沒有對廣東地區有實際的控制。
秦漢時期
秦統一中國後,調派了大量的軍民平定南蠻(現廣東廣西一帶),設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就在廣東境內,郡所在番禺(現廣州)。
秦末,中原地區兵慌馬亂,當時的南海郡尉任囂病重,臨終前傳位給自己得力干將趙佗,並囑咐其趁中原戰亂之機自立。公元前206年,趙佗在廣東地區建立南越國,自命為南越武王。趙佗去世後,次子趙昧(今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墓主)繼承王位,為第二代南越王。
劉邦建立漢朝後,於前196年派陸賈出使南越國,勸說趙佗歸漢,在陸賈的勸說下,趙佗接授的漢高祖賜給他的南越王印綬,向漢朝稱臣。前112年,南越國末代君主趙建德背叛漢朝,被漢武帝於前111年所滅。
漢武帝滅南越國後,復置南海郡。元封五年被並入交州。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時期,廣東屬孫吳,吳黃武五年,分交州合浦以北地段(即今廣東地區)置為廣州,延續至南北朝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
隋文帝在位時廢南海郡,置廣州總管府。仁壽元年因避太子楊廣之諱而改為番州。大業三年復置南海郡,屬番州。
唐武德四年復置廣州,初為總管府,後改都督府。貞觀元年置嶺南道。乾元元年,罷嶺南道采訪使,改設嶺南節度使,僅轄今廣東地區。咸通三年嶺南分東、西二道,今廣東屬嶺南東道。廣東在唐朝是發展較快的一個時期,其中一個起了重要作用的是梅關古道的開通:張九齡於716年在大庾嶺開鑿了一條通往中原的通道,從而改變了中央朝庭與嶺南地區的交通格局,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商業意義
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南海王劉?在番禺(今廣州)稱帝,國號大越。次年,劉?以漢代劉氏後裔的身份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
宋
宋太祖開寶四年平南漢後,復置嶺南道,後來改為廣南道,繼而改道為路,宋至道三年分廣南路為東、西兩路,廣東就是「廣南東路」的簡稱(今廣東省名的來由)。北宋末年至南宋,北方戰亂,大批中原的漢人南遷,廣東的人口迅速增加,現在粵東一帶的客家人,其祖先大多為宋朝時期北方遷入廣東定居的中原漢人。
南宋末年,元兵攻佔杭州以後,南宋小朝庭流亡在廣東沿海地區,繼續抗元。1279年,忽必烈派張弘范率重兵征討廣東,經崖山海戰之後,消滅了南宋十萬軍隊,陸秀夫在南宋滅亡之際,背著8歲的趙昺跳海自殺。
元
明代是廣東開發非常迅速的時期,珠江三角洲的築堤圍墾成就突出,同時,也有大批閩人進入潮汕平原開墾。進入16世紀,歐洲商人入粵經商的越來越多,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澳門被葡萄牙人以租借的名義佔領。
明
明代,珠江三角洲平原和潮汕平原得到進一步開發,廣東的經濟重心由粵北的韶州、連州逐步移向沿海地區,珠江三角州的人口密度超過了粵北地區。
清
清軍入關後,多個南明政權在廣東與清軍展開拉鋸戰。清初,廣東是個非常動亂的時期,多個政權並存。清廷為控制南方,康熙初年實行「遷海」,用軍事手段將東南沿海數省的居民趕到山區,多年以後沿海百姓才獲許回遷原居地。此後,廣東的動盪局面得到基本扼止。
清乾隆年間,廣東的經濟已得到全面發展,已成為當時國內的製造業中心之一,廣州逐步確定了「獨立通商口」的地位。全省人口也增長較快,至道光十九年,全省口達2000多萬,成為當時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
1840年,鴉片戰爭首先在廣東打響,兩年後,清廷告負。1842年,香港島被割讓給英國,此後廣州、汕頭、江門、拱北等多個城市被開放為對外商埠,洋米、洋紗等商品大量進口,使廣東的農業和手工業受到嚴重的打擊,人民的生活日益窘困,數以萬計的廣東人出國謀生。
清末,廣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運動的中心,同盟會於1911年4月在廣州發動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發動的反清起義,多數都都是在廣東發動的。
『肆』 粵商的粵商歷史
據史載,早在唐代就有廣東商人到海外做生意。明清時期中國的資本主義尚處於萌芽階段,粵商就以其獨特的嶺南文化背景、與海外的密切聯系在中國商界獨樹一幟。早期粵商的代表在廣府,其中以十三行最為突出,主要從事貿易和運輸。粵商伴隨著廣東商品流通的擴大、商品經濟的發展、海外移民的高潮而崛起,發跡於東南亞、香港和潮汕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粵商雖然曾一度沉寂,但在20世紀70年代再次崛起於中國南部、香港及東南亞等地。廣州是粵商興起、發展的發源地,千年商都的歷史文化造就了粵商獨有的商業精神。廣州素有「千年商都」之稱。廣州商都的歷史,源遠流長,基礎深厚,經久不衰。廣州城市發展的歷史,可以說是商貿發展的歷史。在2000多年的開放貿易中,「惟我獨尊,地位不可替代」,廣州是名副其實的歷史商都。今天,廣州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商貿再領風騷,廣州、廣貨一度成為時髦的代名詞。廣州已成為真正的「購物天堂」。2009,這里作為全國惟一的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所在地和內地第一個進入「發達狀態」的城市,具有世界級商業輻射力和超強的消費購買力,歷來是海內外商家趨之若鶩爭相攻峙的商業重地。 粵商是最早走出國門、是對外貿易的先驅。廣東是中國重要的對外經濟貿易發源地之一。自西漢時廣州就已成為南部中國珠璣、犀角、果品、布匹的集散之地,宋時的廣州已是「萬國衣冠、絡繹不絕」的著名對外貿易港了,到清代,這里更是中國唯一的對外通商之地。
因為這樣的商業傳統習氣,廣東人自能出海與海外人進行交易之時起,就沒有中斷過商業活動。從這個角度看,廣東人個個都是商人的後代。
1、秦漢時期至鴉片戰爭爆發 (約公元前200年-1840年)
這一時期是廣東對外經濟貿易由起始走向昌盛時期。漢代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貫通了東南亞各地及印度洋彼岸。三國以後,廣州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中心之一,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經魏晉、唐宋至明清,廣東對外經濟貿易開始由政府有意識地進行自主管理。外貿管理機構及有關政策法規也逐步走向完備,至鴉片戰爭爆發前夕,廣東外貿已經在國民經濟中佔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2、秦漢時期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南粵分為九郡。南粵設郡後,漢武帝派遣直屬於宮廷的「驛長」率領應募者,帶著大量黃金和絲綢從徐聞、合浦到達印度半島東海岸的黃支國(今印度),在那裡交換「明珠、壁琉璃(寶石)、奇石、異物」等。這是史書記載的較早的一次對外貿易。此後,異域的商船也繞過馬六甲海峽載貨到廣東進行貿易。
166年,大秦(羅馬帝國)王安敦遣使來漢朝,開始了兩國的海路交通。中國則通過天竺(今印度)同大秦開展海外貿易。
3、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孫吳期間,開辟了自廣州啟航,經海南島東面進入西沙群島海面的新航線,使廣東海運航線由沿海岸航行進入跨海航行的階段,廣州隨即成為嶺南對外貿易的中心。
226年,羅馬商人秦論到達交趾(今越南北部河內附近)以後,取道到建業拜見孫權,表示要與中國通商的願望,並介紹了海外情況。同年,孫權派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前往林邑國(今越南中部)、扶南國(今柬埔寨)和馬來半島等地訪問,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等地的聯系。
西晉初年,大秦國來中國朝貢,經過廣州,帶來了無數的珍奇。
東晉末年,獅子國使臣經10年跋涉首航廣州向東晉王朝貢。
4、隋唐時期
隋煬帝時,在鴻臚寺下設置了集外交外貿於一體的中央外事機構,即「四方館」。「四方館」是中國首次設立的外貿外事專職機構。
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派遣常駿、王群政攜帶大量絲織品由廣州乘船出發,出使赤土國(今馬來半島吉達),受到當地歡迎。
唐代,廣州港已發展到可容大小海船近千艘的港口,官方首設市舶使(中國最早掌管海外貿易的官職)於廣州,並開辟了長達14000公里的由廣州通向西方的航線,這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航線。在今天光塔路一帶的「蕃坊」竟居住著12萬外國商人及其家屬,當年的廣州形成了一個國際性的珠寶市場。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拓展時期。在這一時期,廣州已成為計算海程的起點。通過廣州來中國經商的國家和地區大為增加,有15個之多。廣州成為當時商賈及朝廷命官發財致富之地,有「廣州剌史但經城門一過,便得三千萬錢」一說。
5、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廣州「城外蕃漢數萬家」,「廣州富庶天下聞」。歷隋、唐、宋數代,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已發展到空前繁榮的階段。官方堅持實行開放政策,除了官方積極經營對外貿易外,又允許私人出海貿易。同時還大力鼓勵外國來中國進行貿易,並在廣州設立了市舶使專管外貿事務。當時中國與南洋和波斯灣地區有6條定期航線,這些航線都集中在廣州,其中最著名的一條航線叫「廣州通海夷道」,廣州起航,越南海、印度洋、波斯灣、東非和歐洲,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長共14000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國際航線。從此,廣州成為當時聞名全世界的中國對外貿易第一大港,世界東方大港。
6、明清時期
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廣州宋代市舶亭舊址,設置廣東市舶司,專通「占城、暹羅、西洋諸國」。洪武七年(1374年)市舶司被廢,永樂元年(1403年)重開。
正德三年(1508年),廣東市舶司決定對外國貢舶實行抽分制,徵收實物十分之三作為入口稅(後來降為十分之二),並設置牙行,由官府指定的官牙當中介人,將餘下貨物作為民間貿易。
嘉靖元年(1532年)浙閩兩市舶司被罷,獨留廣東市舶司,自此以後,廣東市舶司基本沿續至明末。
正德末年,由於葡萄牙殖民者在廣東沿海侵略搔亂,朝廷宣布實行海禁,廣東外貿受到影響。直至隆慶元年(1566年),海禁開放,民間貿易才被視為合法。
隆慶五年(1571年)廣東市舶司決定以丈抽製取代抽分制,即按船舶大小徵收船稅。
清代,廣州設立「十三行」,專門從事對外貿易。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關閉漳州、寧波、雲台山等三處通商口岸,只留廣州一口對外貿易長達83年。廣州再次成為全國惟一的對外貿易口岸,直到鴉片戰爭之時,廣州的外貿因而空前繁榮。有歷史學家這樣描述當時的廣州:廣州成為對內對外貿易的極盛之地。中華帝國與西方列國的全部貿易都聚匯於廣州。中國各地物產都運來此地,各省的商賈貨棧在此經營著賺錢的買賣。清末至民國時期,廣州大力引進華僑和外國資本開辦商業、洋行和銀行,商業和外貿的發展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粵商崛起於明清時期,並形成中國一大商幫,絕不是偶然的,它與廣東的人文地理環境,發達的商品性農業,手工業,人多田少的矛盾,復雜的國際環境以及朝廷的海禁政策有著密切的關系。商人的活躍與否取決於整個社會的商業環境、商品意識、市場背景,也取決於政府的政策、社會生產的狀況、當地的自然條件等等因素。廣東商人在明清時期的崛起亦離不開這些因素的制約。明朝中後期,上述因素就形成了一個明顯有利於商人發展與活躍的趨向,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因此,明清粵商的崛起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1、三山六水一分田
廣東境內地形復雜,有山地、丘陵、平原、台地等,而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平原地區很少,總體情況就是人多地少。明清時期,由於人多與田少的矛盾成為廣東、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的嚴重社會問題。廣東就有不少人想法設法另覓生計。他們或者在有限的土地上種植有較好經濟效益的經濟作物,或者實施新的耕作方式,採用「基塘」養蠶養魚;還有一些人則轉而從事手工業生產,專門進行商品經營;還有一些人則棄農經商。因此,人多田少的矛盾便成為廣東商人崛起於明清時期的一個重要因素。
2、交通便利
廣東三面環海,境內河網密布,無論是通向海外、還是內地,交通都非常便利。廣東南臨南海,地當太平洋、印度洋、亞洲和澳洲之間海上航路的要沖,是世界上海洋航運繁忙的地區之一,也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紐帶。交通的便利為廣東商人的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條件。
3、商品性農業的普遍發展
明清時期,廣東的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發展,商品性農業異軍突起。桑基魚塘,種桑養魚,一地二用,是廣東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的一種特殊方式。甘蔗、水果、茶葉、花類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明清廣東部分地區農村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還促進了廣州對外貿易的發展,而廣州對外貿易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廣東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廣東商人的崛起。
4、廣貨遠運
明清時期,伴隨著商品性農業的快速發展,廣東的手工業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成為全國手工業發達地區之一。其門類眾多、花色品種齊全、技術精巧,都是空前的。隨著商品性農業的興盛和手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廣東產品迅速崛起,數量多,質量好,走上國內國際貿易舞台,並隨之形成「廣貨」的概念。廣東手工業的高度發展自然要求廣大的銷售市場,促使的廣東的商業繁榮,商人活躍,商業資本發達。
5、西人東來
明清時期,特別是16世紀以來,隨著「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的開辟,西方殖民者紛紛東來進行掠奪性貿易,並進行殖民擴張。1573年,葡萄牙人強租澳門,壟斷了澳門的對外貿易,控制了澳門的東西方國際貿易。隨後,西班牙、荷蘭和英國接踵而至。清政府採取了「海禁」政策,這對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廣東商人尋求海外貿易有很大影響。由此形成大量的海商,這就是明清史籍的所謂「海盜」。隨著海商聯合,廣東商人在明朝嘉靖以後才真正崛起,而首先形成的是海商商幫集團。到粵海一口通商之後,廣東海商的力量更是隨著廣州的獨口貿易的高度發展而日益壯大。
6、專業市場的興起
由於廣東地區商品性農業和手工業的迅速發展,一些專賣農作物產品的市場隨著專門化的商品性農作物的種植而出現,並隨之擴大而增加。不分季節,四時都有貨源的,如牛、豬、布等專業交易場所,稱之為圩;有定期收獲的農產品,如水果、花生等專業交易場所,稱之為市。專業圩市的出現是為了適應農業的商業化,也滿足了由此而興起的手工加工業發展的需要。專業圩市不僅適應了珠江三角洲商品性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而且也適應促進了廣東商人在明清時期的崛起。
7、商業傳統
廣州是一個具有悠久的商業傳統的城市。《史記·貨殖列傳》中廣州(時稱番禺)即九大都會之一還特別指出番禺是「珠璣、犀、玳瑁、果、布之湊,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廣州這種悠久的商業歷史和商業傳統,無疑對廣州城鄉居民有很大的耳濡目染的作用,在這種氛圍下,廣州以及廣東居民的商品意識自然較強。這對明清時期廣東商人的崛起有很大的影響。
8、外貿壟斷
明清時期,中國基本實行閉關政策,對外貿易被嚴格管制口貿易;第二類是本港行,專門暹羅貢舶貿易及南洋貿易;第三類是福潮行,專辦福建、潮州的國內貿易。清代始終把廣州視為對外聯系的中心和紐帶,也正由於廣州所處的重要地位,使它迅速發展和繁榮起來,也促使廣東商人空前的繁盛。明代,實行朝貢貿易與貢船貿易,清代則大體上實行一口通商的對外貿易政策。廣州一口通商後,商船日漸增多,稅課日旺,買賣頻繁。由此引起廣州的商行分出三類專業商行:第一類是洋貨行(即十三行),專門辦理對外進出
粵商社會組織。
明清時期,廣東商人已經有了自己的社會組織。這些組織名目繁多,有行、幫、會館、公所等等。行,是指商人的行業組織;幫,則是商人的地域或業務性質的組合;會館,一般而言是商人的地緣組織;公所,則是商人的業緣組織。雖然這些組織的內涵在明清時期相當程度上已演化的差不多了,但是它們的名稱卻依然存在。
9、商行
「行」是已知較早的商人組織。唐宋時期,「行」就已經出現。當然,當時的「行」和後來一樣,不完全是商人組織,手工業者也包括在裡面。而且,它還是商人和手工業者所開設的店鋪的組織。明清時期的「牙行」實際就是「牙店」、「行家」、「行戶」的通稱。其職能主要是替客商收買、評估物品。當時之「行」最主要的含義是行業,每一行業皆有自己的組織,此組織或曰堂,或曰公所,或曰會館。行雖不是組織本身,卻也和行業組織緊密聯系在一起,而且,大多數行都有一個「堂」,名稱雖不一,但該「堂 」畢竟為一商人行業組織。故此,行在當時還是有特殊的意義。
10、商幫
「幫」,主要是由地域關系而形成的,當時也有一些是因業務關系而組成的。在一些商業繁榮的都市裡,商人們幾乎都有自己的「幫」,廣東商人的「幫」往往叫做「廣幫」。但「廣幫」其實只是一個大的稱呼,「廣幫」之內還有地域關系而形成的順德幫、番禺幫、潮州幫之類。明清時期,廣東商人最有名的商幫是潮州幫。
11、會館
明清時期異藉同鄉人士在客地設立的一種社會組織,它是適應社會的變遷而產生的,又不斷改變著自己的形態,在對內實行有效整合的同時,又不斷謀求與外部世界的整合。狹義的會館指同鄉所設點辦公的建築,廣義的會館指同鄉組織,由商人發起新建的會館,目的在於保護本地商人或本行業商人的商貿利益。
12、公所
早期公所主要是有地域關系的同行商人的組織,其參與者僅限於工商業者。公所往往是中小商人謀求發展的處所,更多的是注重實效。明清時期公所的不斷成立和增加,反映了工商業行業的拓展和工商業經營者的增長,這是社會分工發達的標志。 明清時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廣東商人,雖然由於其商業資本主要流向土地而不能從質的方面改變傳統經濟,但在量的方面,卻發揮著多方面的社會功能。這是因為,廣東商人的活動雖然屬於交換的范疇,就一切要素來說,它是有社會生產決定的。但是,作為生產工程中一個階段的交換,在一定的條件下,也能對生產發生反作用,進而引起整個社會經濟、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某些變異。明清時期廣東商人的商業活動因而也就對當時廣東的經濟、政治、思想和文化產生了影響。
1、促進外向型手工業的興起和發展
世界經濟發展史證明,商業的擴張往往是先於工業發展的。明清時期廣東商人的商業活動,其實就是承當國內貿易中介人角色的商業活動,推動了廣東外向型手工業的興起和發展。為了適應市場,特別是供給市場的需要,廣東商人往往對外向型手工業作坊或工廠手工產品特別青睞,甚至投資於外向型手工業,從而促進外向型手工業的興起和發展。在廣東,廣州的制茶業、紡織業和佛山的棉織業、冶鐵業、制瓷業的發展最為典型。
2、促進貨幣經濟的發展
隨著廣東海商出海貿易的發展以及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明中葉開始外國銀元大量流入中國。明清時期,以絲、茶、瓷、和他其手工產品為主要出口商品的中國外貿一直處於出超地位,外商不得不大量輸入銀元來交換中國的商品。清政府推行廣州一口通商政策,外國商人的銀元於是經由廣東商人中的十三行行商之手源源不斷的輸入廣州,進而向全省乃至全國流散。廣東商人在銀元輸入的過程中充當了轉手人的角色。
3、促進城鎮經濟的發展
隨著廣東商人的日益發展,廣東的市鎮也像雨後春筍般興起和發展起來。首先是嶺南一大都會的廣州城已成為「百貨之肆,五都之市」的中心,人口也發展很快,由於人口劇增,商業繁榮,廣州城進行了兩次擴建。顯然這是為了適應由於商業貿易而新發展起來的繁榮的商業區的需要。由於廣東商人的發展和活躍,商品生產與交換,逐步地破壞著周圍的自然經濟結構,使許多千年不變的鄉村卷人商品經濟發展的潮流,進而成為新的商業市鎮。
4、促進東南亞和美洲國家經濟的發展
16至18世紀,東南亞和美洲的許多國家正處於開發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還遠遠低於中國。廣東商人中的海商和這些國家的商人通過商品交易往來大大改善了當地人民的生活。同時因貿易而在當地定居的廣東商人就成了華僑。廣東商人以及華工帶去的先進的鐵工具等,對東南亞各國人民從事礦藏的開發、荒地的開墾以及經濟作物種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5、促進中外科學文化的交流
貿易的通道,同時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廣東商人的大量出海貿易,不僅把中國的優秀文化帶到國外,而且也把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帶回中國來,從而促進了中外科學文化的交流。
中國科技文化的外傳:廣東商人的海商足跡踏遍了世界各地,他們不僅運去了各國人民所需要的先進的中國手工業製品和農產品,而且想這些國家傳播了中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對各國的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貢獻。
農作物新品種的引進:到國外經商的廣東海商不時把外國的一些經濟作物或者糧食作物新品種帶回廣東種植,對廣東乃至全國都有產生極大的影響。
西方國家先進科學技術的傳入:隨著廣東海商對外商貿的發展,西方傳教士也紛紛來到廣東和內地傳教,並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明清時期停滯不前的科學技術注人了新的血液。
6、促進廣東社會重商心態的形成
廣東是一個商業一直比較發達的地方。在國際貿易的影響下,廣東社會的重商思想不斷得到加強,隨著明清廣東商人的形成和發展,廣東人經商意識日益普及化。明中葉以後,重商的社會心態便在廣東形成了。廣東社會的重商心態除了表現為經商的人多、經商的風氣盛以外,還在商業性農業的發展等方面反映出來。
『伍』 背負盛名的廣州十三行,在晚清時期有多麼厲害
【史海遺珠】廣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許的具有半官半商性質的對外貿易壟斷組織。由於十三行的壟斷,自1757年至1842年的85年間,廣州成為全中國最繁華的貿易集結地。當時廣州富裕到何種程度?從一場大火可以窺見一二:1822年發生在十三行的一場大火次序七晝夜,大火中融化的洋銀滿街流淌,竟流出了一二里地,僅此一場大火就燒毀了價值4000萬兩白銀的財物。其富裕程度可見一斑。
【史海遺珠】在廣州十三行經營怡和行的伍秉鑒,被當時的西方媒體稱為"天下第一富翁"。他不但在國內擁有地產、房產、茶山、店鋪和巨款,而且在美國投資鐵路、證券交易和保險業務等,在國外知名度非常高。
【史海遺珠】在去世的前一年,1842年12月23日,年邁多病的伍秉鑒寫信給在馬薩諸塞州的美國友人J·P·Cushing(中文名顧盛,是伍秉鑒生意上的搭檔)說,若不是年紀太大,經不起漂洋過海的折騰,他真想想移居美國。
【史海遺珠】《南京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實行五口通商廣東逐漸喪失了對外貿易方面的優勢,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權也隨之結束。從此,曾經富甲天下的廣州十三行開始逐漸沒落。許多行商在清政府的榨取下紛紛破產。1856年,具有170年歷史的商館被一場大火燒毀,廣州十三行徹底消失。
『陸』 廣州是什麼時候開始發展起來的
始建於
廣州(8張)
公元前214年,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最早建城時的名字叫任囂城。商代時廣州地區稱為「南越」[10],周代時又有稱為「百粵」、 「揚粵」「南海」[13],這里的「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現越秀山上有清代建的一座石牌坊,坊上書寫「古之楚庭」[13],不少史籍將「楚庭」視為廣州的雛型,是廣州最早的稱謂,距今已有2847年。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平南越後, 秦始皇征服嶺南後,設三郡,在廣州地區設南海郡,南海郡治和番禺縣治即今廣州市越秀區,南海郡尉任囂在番山、禺山上(今中山四路倉邊路附近)修築番禺城(史稱任囂城),這是廣州設立行政區和建城的開始。秦漢時南海郡行政管轄范圍北至觀坪石,東至福建的漳浦附近,西至湛江,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10]。秦末大亂,前204年,南海郡尉趙佗兼並了桂林郡和象郡,據有嶺南(今廣東、廣西大部、越南北部),建立了疆土「東西萬余里」的南越國,定都番禺(今廣州),是為今嶺南地區第一次建都城,前113年,南越國丞相呂嘉叛亂,立趙建德為南越王,並聯絡東越(今福建境內)發兵反漢。次年,漢武帝調集大軍10萬分兵數路進軍南越國。
廣州天河之夜(8張)
公元217年,交州刺史步騭將州治遷回番禺,擴大城池,後稱為步騭城。元封五年改屬交州,州治為廣信(今廣東封開)。226年,孫權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廣州」由此得名。晉代 廣州仍稱南海郡,為州治所在[10],唐代廣州稱為廣州都督府,—是嶺南道的道治與都督府治所在地;廣州都督府行政界線南至寶安、中山,北至清遠, 西至四會;懷集,面積約4.2萬平方公里[10]。917年,劉龑建立南漢國,定都興王府(廣州)。後梁貞明三年(917),清海、靖海兩軍節度使劉岩立國,國都廣州。國號初名大越,年號乾亨,次年改國號為漢,並在廣州地區設置咸寧、常康二縣, 以模仿帝都長安[10],史稱南漢。
1680年,南明紹武帝朱聿謫在廣州建都;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特指廣州這座城市。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政府實行「一口通商」,廣州成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外國商人來華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為貿易的代理,這些指定的行商所開設的對外貿易行店,就是「十三行」[12]。
『柒』 有關廣州歷史
廣州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國務院首批頒布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秦王朝任命任囂為南海尉並建城(俗稱「任囂城」)開始、廣州已有2219年的建城歷史。而世界歷史名城中,除古羅馬、雅典等少數幾個城市外,巴黎、倫敦、莫斯科等均比廣州年輕。
據史書記載,在公元前9世紀的周朝,這里的「百越」人民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民巳有來往,特建「楚庭」來紀念這種友誼,這是廣州最早的名字。
公元前214年,奏始皇統一嶺南後建立南海郡,郡治設在番禺,位於今天廣州倉邊路、越華路、中山路、北京路一帶的老城區內。錢正朝任命任第為南海尉並建城,俗稱「任囂城」,有人考證後認為「任囂城」就在今越秀區倉邊路一帶。秦末漢初,趙佗繼任南海尉,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帝,建趙佗城。
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派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等,率領大軍,出師嶺南,廢除南地國、再置南海郡,郡治仍設在番禹(即今廣州)。三國時期、吳國孫權於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在交州東部分設廣州。廣州之名由此開始,至今已有1770多年的歷史。
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歷史人文因素,廣州商業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自古就比較發達和繁榮,歷史上廣州一直是全國著名的商埠。
廣州自秦漢以來就是我國南方的古都會,有「金山林海,天子南庫」之譽。《史記》說:「番禺亦一都會也」,司馬遷把番禺列為當時全國的9大都會之一。《漢書》也說:「番禺,其一都會也」,「中國商賈者多取富焉」。意思是說商人來到這里做買賣多半是會發財致富的。
唐代,廣州港已發展到可容大小海船近千艘的港口,官方首設市舶使(中國最早掌管海外貿易的官職)於廣州,並開辟了長達14000公里的由廣州通向西方的航線,這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航線。在今天光塔路一帶的「蕃坊」居住著12萬外國商人及其家屬,當年的廣州形成了一個國際性的珠寶市場。
宋元時期.廣州「城外蕃漢數萬家」,「廣州富庶天下聞」。當時的義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說廣州是「一個比威尼斯大三倍的城市,整個義大利都沒有這個城的船隻多」。阿拉伯游歷家伊本·白圖泰也同樣認為,廣州是「世界大城市之一也。市容優美,為世界各大城所不及」。
明代,廣州首創外貿交易會,每年夏冬兩季定期舉辦外貿集市。那時,廣州是中國朝貢貿易第一大港,也是中國外貿第一港。明嘉靖年間,因西方殖民者和倭寇的侵擾,朝廷實施海禁政策,廢除寧波、泉州兩市舶使,對外只保留廣川一口通商。廣州獨攬了全國的對外貿易大權。
清代,廣州設立「十三行」,專門從事對外貿易。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關閉漳州、寧波、雲台山等三處通商口岸,只留廣州一口對外貿易長達83年。廣州再次成為全國惟一的對外貿易口岸、直到鴉片戰爭之時,廣州的外貿因而空前繁榮。有歷史學家這樣描述當時的廣州:「廣州成為對內對外貿易的極盛之地。中華帝國與西方列國的全部貿易都聚匯於廣州。中國各地物產都運來此地,各省的商賈貨棧在此經營著賺錢的買賣。」清末至民國時期,廣州大力引進華僑和外國資本開辦商業、洋行和銀行,商業和外貿的發展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建國後,1957年起,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一直在廣州舉行,到2002年止,已經成功地舉辦了91屆廣交會。廣交會是我國規模最大、檔次最高、成交量最大的出口商品交易會,其成交額佔全國出口貿易的三分之一,被稱為「中國第一展」。廣交會為促進我國的對外貿易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國際國內具有廣泛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的商都地位不斷提高,商業和綜合經濟實力穩居全國大城市第3位。
廣州商都的歷史,源遠流長,基礎深厚,實力雄厚,經久不衰。廣州城市發展的歷史,可以說是商貿發展的歷史。在2000多年的開放貿易中,「惟我獨尊,地位不可替代」,廣州確實是名副其實的歷史商都。今天,廣州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商貿再領風騷,廣州、廣貨一度成為時髦的代名詞。廣州已成為真正的「購物天堂」。到2001年底,廣州市商貿服務業網點發展到20多萬個,城鄉居民每千人擁有網點數達29個,位居全國首位。
要感受和體驗廣州「購物天堂」的樂趣和魅力,可去三大市場逛逛:
一是逛大型的綜合性的購物商場。廣州比較大型的綜合性購物商場主要有廣州百貨大廈、新大新廣場、南方大廈、廣州友誼商店等,以及新崛起的王府井百貨商店、天河城商場、新中國大廈、中華廣場、流行前線、東山新大新廣場、荔灣廣場、時代廣場等。
二是逛兩大商業步行街:上下九路步行街和北京路步行街,逛這兩條步行街還能感受到嶺南典型的騎樓建築風格。
三是逛專業市場和專用品一條街。廣州作為華南中心城市和華南商業中心,是全省乃至全國物流集散地,用「貨如輪轉」來形容廣州商都是再恰當不過了。廣州因此形成了近400個專業市場和專用品一條街。華林玉器街、西關古玩城、清平市場、高第街等一些名氣較大的專業市場和專業街,也不妨去逛逛,相信定會有收獲的。
『捌』 清朝十三行的歷史作用是什麼
現在很多人說起廣州十三行,大多都會想到廣州著名的服裝貨品集散商圈。不過清朝年間的十三行與這個十三行卻有著很大的區別。其實廣州很早以前就已經是古代中國重要的貿易經商地以及出海口了,到了清朝更是如此。
清朝雖然閉國,但是因為十三行才沒有完全斷接對外貿易。官府也通過十三行達到了通過官府制約商戶,又通過商戶制約了外商這樣一個相互制衡的作用,因此它自身兼具官商、私商、外交官、稅官等等多重身份和只能。
『玖』 廣州十三行的歷史發展
自唐代以來,廣州一向是我國最重要的商港之一,而廣州十三行,在十七世紀後期至十九世紀中葉這一段期間,又是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一種特殊的組織。
關於廣州十三行起始的年代問題,沒有詳細記載的史料。過去的學者曾對這一問題進行考察,歸納起來,約有以下三種意見:
第一種亦是最早提出的意見,就是把康熙五十九年(1720)廣州洋貨商人組織公行的一年,認為是廣州十三行起始建立的年代。英國摩斯、美國亨德等西方學者主張這一說。後來梁嘉彬著《廣東十三行考》已指出此說的謬誤,認為「是年無非為十三行商始有共同組織(公行)之一年而已」。
第二種意見認為廣東十三行出現在公行成立之年以後,如日本學者稻葉岩古郎以為在乾隆二十五年以後,十三行逐漸變成了公行的代名詞。這一說顯然也是站不住腳的。
第三種意見認為廣東洋貨行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這是《廣東十三行考》的主張:「粵海設關之年(康熙二十四年)可確定已有十三行」。吳晗在介紹《廣東十三行考》所寫的書評中,基本上同意梁氏的說法。不過,他根據昭漣《嘯亭雜錄》記吳興祚的事:「奏通商舶,立十三行」。認為這是吳興祚始任兩廣總督到粵海設關之年任內時期的事,因而斷定說:「則十三行之立,當為康熙二一至二四年(1682—1685)四年間事。」 在清代前期,廣州的行商在對外貿易活動中,依靠政府給予的特權,壟斷了廣州整個對外貿易,形成了一個「公行」貿易制度。
公行確立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最初由宜官方指定一人為為外貿經手人。此人納銀4萬兩入官,包攬了對外貿易大權。後來,各行商從自身利益出發,共同聯合組織起來,成立一個行會團體,即所謂的公行。據史記載,於1720年11月26日,公行眾商啜血盟誓,並訂下行規十三條:
第一條:華夷商民,同屬食毛踐土,應一體仰戴皇仁,拆圖報稱。
第二條:為使公私利益界劃清楚起見,爰立行規,共相遵守。
第三條:華夷商民一視同仁,倘夷商得買賤賣貴,則行商必致虧折,且恐發生魚目混珠之弊,故各行商與夷商相聚一堂,共同議價貨價,其有單獨行為者應受處罰。
第四條:他處或他省商人來省與夷商交易時,本行應與之協訂貨價,俾得賣價公道,有自行訂定貨價或暗中購入貨物者罰。
第五條:貨價即經協議議妥貼之後,貨物應力求道地,有以劣貨欺瞞夷商者,應受處罰。
第六條:為防止私販起見,凡落貨夷船時均須填冊,有故意規避或手續不清者應受懲罰。
第七條:手工業品如扇、漆器、刺綉、國畫之類,得由普通商家任意經營販賣之。
第八條:瓷器有待特別鑒定者(指古瓷),任何人不得自行販賣,但賣者無論贏虧,均須以賣價百分之三十納交本行。
第九條:綠茶凈量應從實呈報,違者處罰。
第十條:自夷船卸貨及締訂裝貨合同時,均須先期交款,以後須將餘款交清,違者處罰。
第十一條:夷船欲專擇某商交易時,該商得承受此船貨物之一半,但其他一半須歸本行同仁攤分之,有獨攬全船貨物者處罰。
第十二條:行商中對於公行負責最重及擔任經費最大者,許其在外洋貿易佔一全股,次者佔半股,其餘則佔一股之四分之一。
第十三條:頭等行,即佔一全股者,凡五;二等者五;三等者六;新入公行者,應納銀一千兩作為公共開支經費,並列入三等行內。
初時,公行沒有法定的共同領袖,也沒有取得完全統一的部署,組織相當鬆散,時散時復。一直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廣東巡撫李湖等奏請明立科條,建議「自本年為始,洋船開載來時,仍聽夷人各投熟悉之行居住,惟帶來各物,令其各行商公同照時價銷售,所置回國貨物,亦令各行商公同照時定價代買」即是說要復設公行。兩年後,經清政府批准,公行正式恢復,從此一直延續到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前,再也沒有解散過。 鴉片戰爭前廣州官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商行。也叫公行、洋行、洋貨行、外洋行。相傳其名起於明代,這種說法,是從《粵海關志》抄襲篡改《澳門紀略》的杜撰之詞,屬訛傳。號為「十三行」,卻非固定為13 家。清代嚴格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規定對外貿易僅限於廣州一口,十三行業務十分發達。為了壟斷對外貿易,廣州16 家洋行於1720 年12 月(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成立「公行」,但遭到外國商人反對。次年被兩廣總督廢止。1760 年(乾隆二十五年)洋商潘振成等九家向粵海關請求成立公行,該行具有亦官亦商的職能。1770 年公行裁撤,眾商皆分行各辦。直到1782年公行制度才最後確立下來。公行對官府負有承保和繳納外洋船貨稅餉、規禮、傳達官府政令、代遞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員等義務,在清政府與外商交涉中起中間人作用。另一方面,它享有對外貿易特權,所有進出口商貨都要經它買賣。初為牙行性質,後也自營買賣。自1820 年(嘉慶二十五年)伶丁洋面鴉片及各項商貨走私貿易興起之後,多數行家營業虧損,資金欠缺,負債很多,常有倒歇。《南京條約》規定開放五口通商,廢止十三行獨攬中國對外貿易的特權。從此,十三行遂日趨沒落。
洋貨十三行在創建時,廣東官府規定它是經營進口洋貨和出口土貨(包括廣貨、瓊貨)的中介貿易商行。最初指定洋貨十三行經營的貿易對象,實際包括外洋、本港和海南三部分內容。
為了整頓洋行制度,進一步加強對外商的直接管理,清廷於乾隆帝十年從廣州二十多家行商中選擇殷實者五家為保商,建立保商制度。保商的責任是承保外國商船到廣州貿易和納稅等事,承銷進口洋貨,采辦出口絲茶,為外商提供倉庫住房,代雇通商工役。保商對於承保的外國商船貨物因享有優先的權利,在其他分銷貨物的行商交不出進口貨稅時,必須先行墊付。凡外商有向官府交涉稟報的事,責令保商通事代為轉遞,並負責約束外商不法行為。盡管外商對保商制度表示不滿,但清廷一直加以維護。行商和外商利益一致時,就互相勾結;利益矛盾時,就互相欺騙敲詐,釀成種種糾紛。有的行商在封建官府和外商之間投機取巧,獲利致富;但大多數行商則在封建官府和外商夾擊下,招致破產。
乾隆帝十八年(1753),業務曾一分為二,專營外洋各國來廣州貿易的叫外洋行,經營出海貿易的稱為海南行。自二十五年起,外洋行不再兼辦本港貿易的事務,另由幾家行商專營暹羅(今泰王國)貢使及其商民貿易稅餉事宜,稱為本港行;而海南行又改稱虔潮行,經營包括廣東潮州及南安府商民往來買賣稅務。這時來到廣州海口商船漸多,貿易發展,各行口商人資本稍厚者經辦外洋貨稅,其次者辦本港船隻貨稅,又次者辦福潮船隻貨稅。六十年,本港行因其中個別商人倒賬破產而被官府革除,其業務劃歸外洋行,每年推舉兩家來輪流辦理。
嘉慶帝五年(1800)以後,在廣州經營貿易的商行,按業務范圍劃分只有外洋行和福潮行。前者仍稱洋貨行或十三行。 專設經理廣州外貿稅餉事務的洋貨十三行,是清廷實行嚴格管理外貿政策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在於防止中外商民自由交往。它由封建官府勢力「招商承充」並加以扶植,成為對外貿易的代理人,具有官商的社會身份,也是清代重要的商人資本集團。
廣州十三行建立有同業商人行會組織,即所謂「洋行會館」(公行)。公行議定行規,表面是為約束不法行為,扶持對外貿易,實際上卻增加了不少禁約。它對貨物實施公行壟斷,以便按照行會的利益自行調整價格。英商為打破公行壟斷,通常用收買個別行商、賄賂官府的手段,使公行難以持久,如乾隆帝二十五年廣州公行正式奉准成立,到三十六年即被解散。此外,公行存在期間,在行商之間及行商和散商之間,又為爭奪商業利潤互相傾軋,外商得以乘機在進出口貨價和交易量上利用矛盾,遂造成公行的虧損和債務;公行制度下的行商,因對行欠債務負有連帶責任,故不斷出現倒閉。乾隆帝四十七年公行再度恢復,並開始設立利用行佣積累起來的公所基金,用以清償行商的拖欠、罰款等,以維護公行的穩定。重建後的公行,延續了近六十年。 鴉片戰爭以後,《南京條約》規定,廢除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公行制度,允許英國商人在各口岸任意與華商交易。道光帝二十三年七月初一 (1843年7月27日),廣州開放通商,一些十三行行商仍舊營業。他們曾經對新定的自由通商進行種種抵制,力圖保住昔日的獨佔地位,但未能如願。咸豐帝六年(1856),十三行毀於廣州西關大火。 清朝以後我國實行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
影響:對外國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是中國看不到世界的發展變化,逐漸在世界上落伍了。
原因:封建自給自足的經濟占統治地位;自明朝中後期始,中國遭受外國侵略;封建統治出現危機。 根據經營商業的項目,明清時期的廣東商人可分為牙商、鹽商、鐵商、米商、糖商、絲綢商、陶瓷商、煙草商、典當商、布商、葯商等,其中以牙商最為著名。
所謂牙商,本來是指在城市和鄉村的市場中為買賣雙方說合交易,並從中抽取傭金的居間商人,亦稱牙人。明清時,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牙商人數大大增加,形成了一個專門的行當,稱為牙行。清代著名的廣東十三行,就是指經營進出口貿易的十三家牙行商人。除了做生意之外,十三行還要與來華洋商打交道,從貨物買賣到日常起居,事無巨細,都必須通過十三行。不過,這里的牙行數目並不固定,時有增減。 翻開中國貿易史,太平路曾經是呼風喚雨,點石成金的龍口地。十三行的潘、伍、盧、葉四大行商,其家產總和比當時的國庫收入還要多,是貨真價實的「富可敵國」。廣州不僅對海外商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對國內商人也有巨大的吸引力,彷彿這片土地特別適合經商。十三行的行商,不少就是從福建移居來的。他們在家鄉不過是碌碌庸流而已,但一到廣東便如飛龍在天、魚躍大海,成就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廣州,永遠是天下英雄創業的最好平台。
不過,當時卻誰也不認為這是「英雄創業」,反倒覺得臉上無光,既怕朝廷追究,也怕累及後人,所以和洋商打交道的十三行商人,都不願意別人知道自己的真實名字,不是改名換姓,就是沿用父親的名字,或者兄弟幾人共用一個名字,像梁綸樞改名梁承禧,伍秉鑒在史書上也有好幾個名字。
葉上林祖籍豫章城虔州南安府,經營義成行,與潘有度、盧觀恆、伍秉鑒號稱「廣州四大富豪」。在泮塘築有葉家別墅花園,是唯一成功退休的洋行行主。
伍秉鑒祖籍虔州南安府,自從經營怡和行後,憑著長袖善舞的經商天才,第二年怡和行便位居行商第三,五年後躍居第二,再過兩年雄踞總商地位,真是如日中天,不可一世,創造了一個驚世駭俗的金錢神話。
伍秉鑒擁資超過2800萬銀元,不但在國內擁有數量驚人的地產、房產、茶山、店鋪和千萬家財,還在美國投資鐵路、證券交易和保險業務,同時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最大債權人。有一位美國商人欠了他7.2萬元銀票,滯留廣州無法回國。伍秉鑒聽說後,滿不在乎地把欠條撕碎,說賬已結清了,你高興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2001年,《華爾街日報》發行專輯,統計上個一千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伍秉鑒名列其中。
這些億萬富翁之所以在歷史上留下重墨濃彩的一筆,並非他們個人有什麼特別值得頌揚的美德善行,而是因為他們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在多種文化價值的沖突與糾纏之間,得以自成段落,儼然一派。清咸豐六年(1856)一場大火,把十三行付之一炬,結束了它長達一百多年壟斷中國對外貿易的顯赫歷史。世事變幻無常,見幾家貧了又富,見幾家富了還貧。 潘振承——十三行行商首領
1.伍秉鑒的怡和行,商名浩官,
2.盧繼光的廣利行,商名茂官,
3.潘紹光的同孚行,商名正官,
4.謝有仁的東興行,商名鰲官,
5.梁亟禧的天寶行,商名經官,
6.嚴啟昌的興泰行,商名孫青,
7.潘文濤的中和行,商名明官,
8.馬佐良的順泰行,商名秀官,
9.潘文海的仁和行,商名海官,
10.吳天垣的同順行,商名爽官
11.易元昌的學泰行,商名昆官,
12.羅福泰的東昌行,商名林官,
13.容有光的安昌行,商名達官。 潘啟又叫潘振承,字遜賢,號文岩,於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生在福建漳州棲柵社(今漳州台商投資區角美鎮白礁村潘厝社),於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卒在廣州,後被葬在故里文圃山下(今漳州台商投資區角美鎮燦坤工業園區)。
其父潘鄉是一個地道的農民,家庭較為貧苦。潘啟是潘鄉五個兒子中的老大,也是廣州十三行的商總(即行商首領)、十八世紀世界首富。 廣東擁有優越的人文地理環境,商品性農業發展蓬勃,明清時期,朝廷對廣東實行開放的對外貿易政策,廣東商人從此崛起,並稱雄海內外商界。
此外,廣東商幫的形成,還與廣東悠久的商業傳統,和濃烈的商品意識有密切的聯系。自秦漢以來,廣東就一直是對外貿易的重鎮。千年的商業沉積,孕育了廣東人強烈的經商意識,促使了廣東商人在明清時期的發展。明清時期的廣東商人辛勤的經營,為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拾』 廣州的歷史有多久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位於廣東珠江三角洲北部,瀕臨南海,為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處,是中國南方最大城市。
廣州歷史悠久,周朝時,楚國派大臣來到這一"百越"人聚居的地方,"百越"歸服於楚時稱楚庭。周赧王時,在南海之濱築城,稱南武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派任囂率兵統一嶺南,設立南海都,廣州當時稱番禹。任囂任南海郡尉,築番禹城,俗稱"任囂城"。這是一座小城,在今廣州倉邊路舊倉巷一帶。漢初,趙倫接管南海郡,並吞附近地區,建立了南越國,自立為南越武王,其王朝歷經五世93年。趙倫以番禹為首邑,將番禹城向東西東、廣西省區大部,這是廣州名稱之始。唐為嶺南道治。五代梁貞明三年(917年),南海王劉襲在此稱帝,改元乾亨,國號大越。翌年改稱漢,史稱南漢,升廣州為興王府,作為都邑。三國至唐末五代時期,廣州城曾向南擴大,因臨近江邊,常為洪水所淹,南海王劉隱鑿禹山,取土墊高,拓展城垣,名為新南城。宋代為廣東東路治。明代為廣州府。1645年,朱聿鉤曾在廣州建立了為期44天的南明小王朝,改元紹武。清沿明治。1921年廣州市政廳成立,為廣州正式建市之始。宋代時廣州城垣修建多達十數次。北宋時先後修築了中、東、西三城。中城又稱子城,是以南漢舊城為基礎,東抵甘溪,西抵古西湖,南至大南路,北至越華路,周長2.5公里。東城以趙倫城東部舊址為基礎,西接子城,東至芳草街,北至豪賢路,南抵文明路。1071年增築西城,周長6.5公里余,規模最大。
明代廣州是當時嶺南地區政治、經濟中心,洪武和嘉靖年間,曾兩次擴建城牆。第一次擴建時,把宋代三城合而為一,稱老城,周長10.5公里。明後期,又在老城南增築新城,今萬福路、泰康路和一德路為新城的南界。清順治三年(1646年),在外城南面加築了較小的東西兩翼城。辛亥革命後開始拆除改作馬路,至1922年全部拆除,現僅殘留越秀山上五層樓附近一段城垣,供人觀瞻。
2000多年來,廣州一直是中國華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廣州就是熱帶珍貴特產的集散地。著名的商品有珍珠、犀角、玳瑁、象牙等。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工商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早在漢代,番禹的紡織、食品加工、陶瓷等工商業已經相當發達。兩晉南北朝時,由於北方人口再次大量南遷,又促進了這里的生產發展。東晉時"大開鼓鑄",使廣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冶鐵業。南朝劉宋時生產出"薄如蟬翅"的葛布,一幅24米長的布,捲起來可裝入竹筒,被譽為"入筒細布"。唐宋時期,釀酒、治陶、冶煉等技術有了進一步發展。明清兩朝,廣州附近的佛山鎮是全國聞名的銅鐵冶煉中心,製造的鋼鐵器具,遠銷嶺北和海外。
廣州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漢代時已經和海外一些國家有了貿易往來。在廣州象崗發現的南越文王帝陵墓,出土銀盒以及瑪瑙、水晶等多種質料的珠飾,有的是中亞或南亞的舶來品。梁朝時,每年來到廣州的各國商船有10多批。唐代,廣州成為世界著名的港口,對外貿易范圍擴大到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區域諸國。為了加強對外貿易的管理,在這里設置了中國最早的外貿機構和海關"市舶使",總管對外貿易。另外還有"蕃坊",供外國商人居住。外國到廣州的船,帆飄如雲;僑居廣州的外商(主要是阿拉伯人)數以萬計,最盛時達10萬以上。他們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在蕃坊修建了伊斯蘭教寺--懷聖寺。從五代到北宋,廣州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商業城市和通商口岸,貿易額佔全國98%以上。
在中國近代和現代革命史上,廣州有著重要的地位。1841年英軍侵略廣州期間,廣州郊區103鄉的人民自動組織起來,在三元里一帶給英國侵略軍以有力的打擊。辛亥革命前夕,孫中山等人曾以廣州為基地,多次舉行武裝起義,為推翻帝制、創建民主共和國進行了不懈的斗爭。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又稱黃花崗起義),為辛亥革命吹響了前奏。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當選為海陸軍大元帥,誓師北伐。
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再揭護法旗幟。1923年6月在廣州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了統一戰線政策。1924年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開創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新局面。1925年6月19日,香港中國工人和廣州洋務工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廣州舉行了震撼中外的省港大罷工。1927年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在這里舉行廣州起義,建立了"廣州蘇維埃政府",開辟了廣州革命斗爭的新階段。
廣州是一座亞熱帶風光的美麗城市,四時花開,景色宜人。著名的風景區白雲山,層巒疊蟑,草木蔥寵。山上有斗山亭、能仁寺、明珠樓、水月閣、黃婆洞等勝跡和"白雲松濤"、"白雲曉望"等勝景。市區的越秀山已辟為風景秀麗的越秀公園,攀至山頂的中山紀念碑可俯瞰廣州市全貌。山巔的鎮海樓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紅垣重閣,古樸凝重。還有五羊石像、海員亭等多處游覽點。
位於市區的光孝寺,是廣東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初為西漢越王趙建德的故宅。三國時吳國官員虞翻居此,虞死後,家人施宅作廟宇,名制止寺。唐儀鳳元年(676年),高僧慧能在寺戒壇前菩提樹下受戒,開闢佛教南宗,稱"禪宗六祖"。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改名光孝寺。寺內原有十二殿、六堂、鍾鼓樓等。現存主體建築有大雄寶殿、六祖殿、伽藍殿、天王殿、東西鐵塔、法幢等古跡,昔日雄偉規模依然可見。
佛教古寺六榕寺,建於梁大同三年(537年),是當時廣州刺史蕭裕為瘞藏梁武帝母舅從海外攜回之佛骨而建。寺內保存宋代鑄的禪宗六祖慧能銅像。還有清康熙二年(1663年)鑄的3尊巨型銅佛像,每尊高6米,重10噸。寺內蒼榕翠竹,繁茂交陰。
廣州的革命遺址遺跡眾多。著名的有三元里平英團遺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廣州公社舊址、黃埔軍校舊址等。
廣州歷史上是一個音樂戲劇之鄉,著名的有廣東音樂、粵劇、粵曲。廣東音樂是中國著名的大樂種之一,在世界樂壇上也有一定地位。傳統樂曲《雨打芭蕉)}、《柳搖金》等風格獨特,曲調優美。
廣東工藝美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尤以"三雕、一彩、一綉"即"象牙雕刻、紅木雕刻、玉石雕刻、織金彩瓷、廣州刺綉",更為工精藝巧,聞名中外。
1982年國務院公布廣州古城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