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沁 字廣州話怎麼讀
「沁」字的粵語中讀shèn
沁,讀作qìn ,有4個基本字義:
1. 滲入;浸潤:~潤。~人心脾。~涼。
2. 汲水:「義泉雖至近,盜索不敢~」;
3. 頭向下垂:~著頭;
4. 納入水中。
2. 「沁」的廣州話讀音是什麼
沁字?音?B
3. "沁"字廣東話怎樣讀或跟哪個字廣東話同音
沁 = sam3 是第三聲。
廣東話同音字是:滲, 鏒, 糝, 籸, 鈊, 閐。
普通話讀音[ qìn ]
基本解釋
1.滲入;浸潤:~潤。~人心脾。
2.汲水:「義泉雖至近,盜索不敢~」。
3.頭向下垂:~著頭。
4.納入水中。
4. 沁粵語怎麼讀
「沁」字的粵語注音(粵拼)sam3,讀「滲」字音。(是粵語讀音,用普通話的諧音來讀是不準確的)
沁
拼音qìn ,注音:ㄑㄧㄣˋ,部首:氵,部外筆畫:4畫,總筆畫:7畫,五筆86:INY,五筆98:INY,倉頡:EP,鄭碼:VWZ,四角:33100,結構:左右,統一漢字:U+6C81,Unicode:CJK,筆順編號:4414544。
釋義:
1、(香氣、液體等)滲入或透出。
2、頭向下垂。
3、往水裡放。
組詞:沁透、沁脾、沁入、沁溢、交沁、沁漉、沁園、沁綠、沁潤、沁菜、晶沁、撒沁。
筆順
(4)沁廣州話怎麼讀擴展閱讀:
1、沁透 [ qìn tòu ]
釋義:滲透。
2、沁脾 [ qìn pí ]
釋義:指呼吸到新鮮空氣或喝了清涼飲料使人感到舒適。現也用來形容欣賞了美好的詩文、樂曲等給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覺。
3、沁入 [ qìn rù ]
釋義:滲入;浸潤。
4、沁溢 [ qìn yì ]
釋義:滲透漫溢。
5、交沁 [ jiāo qìn ]
釋義:相互滲透。
5. 「沁」字的廣東話怎樣讀
沁 = sam3 是第三聲 同音字是:滲, 鏒, 糝, 籸, 鈊, 閐
而 心, 深, 參, 森, 芯, 琛, 郴, 罧, 葠, 綝, 槮, 襂, 襳, 棽, 杺, 蔘, 賝, 鈊, 堔, 發音 sam1 是第一聲 (這些是比較高些音)
6. 白話「沁」 字的讀音是什麼
摘要 白話「沁」 字的讀音為(qìn),四聲。
7. 「沁」字廣州話怎麼念,是跟「滲」同音嗎
沁
讀粵語
sam3
跟「滲」讀音相近但不同音
沁
qìn
滲入;浸潤:沁潤。沁人心脾。
汲水:「義泉雖至近,盜索不敢沁」。
頭向下垂:沁著頭。
納入水中。
筆畫數:7;
部首:氵;
筆順編號:4414544
8. 沁這個字粵語怎麼讀
「沁」字的粵語讀音是:sam3, 讀「滲」字音。
沁,普通話讀作:qìn ,字義解釋如下:
1、本義:沁水,即出今山西省沁源縣東北綿山東谷,南流至河南省武陟縣南入黃河
2、(香氣、液體等)滲入或透出。
例:額上沁出了汗珠。
3、頭向下垂。
例:沁著頭
4、吸水。
例:義泉雖至近,盜索不敢沁。——唐· 韓愈 孟郊《同宿聯句》
譯文:義泉雖然離的很近,但是強盜之流卻不敢品嘗。
相關組詞:
沁綠 、沁入、 沁溢 、沁透、 沁出 、沁脾、 沁綠、 交沁 、沁漉 、沁歡 、沁心、 撒沁 、沁園
(8)沁廣州話怎麼讀擴展閱讀
沁字形演變:
詞語解釋:
1、沁綠
讀音:qìn lǜ
解釋:透出綠色。
2、沁入
讀音:qìn rù
解釋:滲入;浸潤。
3、沁溢
讀音:qìn yì
解釋:滲透漫溢。
4、撒沁
讀音:sā qìn
解釋:亦作「撒訫」。亦作「撒唚」。放潑;撒賴。
5、沁園
解釋:qìn yuán
解釋:園林名。為東漢明帝女沁水公主所有。建初二年被竇憲所奪。後泛稱公主的園林為「沁園」。
6、綠沁沁
讀音:lǜ qìn qìn
解釋:形容綠色植物清香沁人。
7、沁人心脾
讀音:qìn rén xīn pí ]
解釋:指呼吸到新鮮空氣或喝了清涼飲料使人感到舒適。現也用來形容欣賞了美好的詩文、樂曲等給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覺。
出處:宋·林洪《冷泉亭》詩:「一泓清可沁詩脾。」
譯文:一泓清澄的泉水,沁人心脾,引起無盡的詩思。
近義詞:沁人心腑、 沁人心肺 、沁人肺腑
反義詞:空氣污染、 令人作嘔
例句:一陣微風吹過,人們聞到路邊的花香,內心彷彿沁人心脾般的舒暢,花香濃郁。
9. 沁廣州話怎麼讀
沁粵語:[sam3]
沁qìn
1、滲入;浸潤:沁潤。沁人心脾。
2、汲水:「義泉雖至近,盜索不敢沁」。
3、頭向下垂:沁著頭。
4、納入水中。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交沁[jiāo qìn]
相互滲透。
2、沁透[qìn tòu]
滲透。
3、沁潤[qìn rùn]
滲透浸潤。
4、沁漉[qìn lù]
滲透。
5、沁綠[qìn lǜ]
透出綠色。
10. 沁這個字用粵語怎麼讀
沁 = sam3 是第三聲。
廣東話同音字是:滲、鏒、糝、籸、鈊、閐。
普通話讀音[ qìn ]
基本解釋
1、滲入;浸潤:~潤。~人心脾。
2、汲水:「義泉雖至近,盜索不敢~」。
3、頭向下垂:~著頭。
4、納入水中。
粵語,廣東地區稱為廣東話、廣府話,廣西地區稱為白話,是一種聲調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漢語方言。是廣東地區廣府民系和廣西地區白話人的母語。在中國南方的廣東中西部、廣西東南部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的部分國家或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
關於粵語的起源,有源自北方中原的雅言、源自楚國的楚語等說法,漢代至唐宋,中原漢人源源不斷地遷徙嶺南,促進了粵語的發展和定型。元明清以來,粵語的變化較小。
粵語是南方方言裡面保留中古漢語成分較多的一種,其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它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漢語普遍存在的入聲,其聲母、韻母、聲調與古漢語標准韻書《廣韻》高度吻合。清代學者陳澧認為廣州方言的音調合於隋唐韻書《切韻》,因為「千餘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州,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國學大師南懷謹先生認為粵語是唐代國語。
粵語主要分布在中國華南的廣東省中部和西部、廣西東南部、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海南省個別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社區如澳大利亞、新加坡、北美地區、東南亞等國家處廣泛流行。在全球使用粵語人數甚多,其中在廣東省使用粵語的人口大約有6700萬,加上廣西粵語使用人數大約為2500萬、香港700萬、澳門55萬、泰國500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500萬、美國和加拿大200萬,全球將近有1.2億人口使用粵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