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南越王是哪個省
擴展閱讀
廈門泡麵原名是什麼 2025-03-31 17:45:04
北京哪裡有餐車賣 2025-03-31 17:35:30

廣州南越王是哪個省

發布時間: 2022-10-06 04:46:38

Ⅰ 南越國簡介!急急!!!!!!!!

南越國(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是我國西漢初期在嶺南地區建立的諸侯王國(地方割據政權)。始建於公元前203年,於公元前111年為漢武帝所滅,傳國五世,歷時93年。國都位於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疆域包括今天中國的廣東、廣西兩省區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部分地區和越南的北部。南越國又稱為南越或南粵,在越南又稱為趙朝或前趙朝。

網路http://ke..com/view/204940.htm?fr=ala0_1_1

Ⅱ 南越王趙佗是哪裡人

南越王趙佗是秦朝恆山郡真定縣人(今中國河北省正定縣 )。

趙佗(公元前237年 -前137年 )是秦朝著名將領,南越國創建者。是南越國第一代王,公元前204年至前137年在位,號稱「南越武帝」。秦朝恆山郡真定縣人(今中國河北省正定縣 )。 受秦始皇委派和任囂一起率領50萬大軍平嶺南 。公元前214年 ,嶺南平定之後,由於龍川地理位置和軍事價值都極其重要,趙佗被委任為首任龍川縣令。直至公元前208年,趙佗調任南海郡尉,他一共做了6年的龍川縣令。他在任龍川縣令、南海郡尉期間,和他建立南越國自稱「 南越王 」之後,他一直實行「和輯百越」的政策,促進了漢越民族的融合,並把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帶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趙佗,少年負勇,精通武功韜略。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年僅18歲的趙佗被封為五十萬大軍的副帥。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年僅23歲的趙佗被封為首任龍川縣令,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囂病故,趙佗續任南海郡尉,時年29歲。公元前204年,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廣州),時年33歲。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趙佗被漢朝封為南越王,時年41歲。漢高祖呂雉王(公元前183年),趙佗自稱南越武帝,時年54歲。公元前179年,呂後死後,漢文帝劉恆即位,趙佗去帝號而復漢朝,仍稱南越王,時年58歲。這就時說我們常說的趙佗歸漢。漢武帝劉徹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南越王趙佗無疾樂終,葬於番禺東北,享年101歲,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王中第一大壽者。佗卒後,由孫趙昧(《史記》作胡)及其後裔嬰齊、趙興、趙建德續任了四代南越王。漢武帝劉徹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南越國亡。南越國自公元前204年始,歷93年,世傳五代南越王,共計趙佗稱王稱帝67年,其後代共26年。

趙佗自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做50萬大軍副帥至漢武帝劉徹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為嶺南的統一和發展操勞了82個春秋,其中任50萬大軍副帥5年,龍川縣令6年,海南郡尉4年,稱南越武帝4年,南越王63年。

趙佗在位期間,採取「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促進了嶺南的民族融合和經濟文化的發展,為祖國的統一大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Ⅲ 趙佗的南越國是在哪個地方

南越國的前身來自秦朝在嶺南建立的三個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下轄番禺、博羅、四會、龍川、冽江、揭陽六個縣,位置在今天的廣東省境內,北至韶關,南到香港緊靠大海,西至廣西賀州,東到汕頭,治所在番禺,也就是今天的廣州。

公元前204年,趙佗正式建立南越國,自號為"南越武王",國都定於番禺(今廣州)。從開國君主趙佗至亡國君主趙建德,歷經五王,一共存在了93年(公元前204年至前112年 )。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劉徹出兵10萬發動對南越國的戰爭,並於當年滅亡南越國。

Ⅳ 請問古代南越國在今天的哪個地方

南越國全盛時疆域包括當今中國廣東、廣西(大部分地區)、福建(一小部分地區)、海南、香港、澳門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區)。

南越國,亦稱南粵國,是位於中國漢地九州南部地區的一個政權。秦末(公元前207年),南海郡尉趙佗乘秦亡之際,封關、絕道;三年後,兼並嶺南的桂林郡、象郡;於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自號「南越武王」,國都定於漢族地區南部的番禺。南越國是漢朝藩屬國。

(4)廣州南越王是哪個省擴展閱讀

在漢朝,整個故南越國地區,即南越、西甌、雒越在分野中都歸屬於漢地(九州)中的揚州。西漢時期,嶺南地區屬漢地九州之中的揚州;東漢時期一度將南越地分屬荊州、梁州;到了晉朝重新將南越地屬於揚州。此後南越地區都屬於揚州州域。

南越國境內的百越部落又分成南越、西甌、雒越等支系部落。嶺南地區的百越部落是當今漢族及少數民族的祖先之一。南越部落聚居於今廣東和廣西東部一帶;西甌部落聚居於今廣西西江的中游以及桂江流域和越南北部的一些區域;雒越部落聚居於今廣西左江、右江流域,越南紅河三角洲及貴州的西南部。

參考資料:網路-南越國

Ⅳ 南越古國的首都在什麼地方,歷史上真的存在過嗎

南越國的首都在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歷史上真的存在過的。
南越國,又稱為南越或南粵,在越南又稱為趙朝,是約前203年至前111年存在於嶺南地區的一個國家,國都位於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全盛時疆域包括今天中國廣東、廣西的大部分地區,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區,海南、香港、澳門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區。
秦朝將滅亡時,由南海郡尉趙佗起兵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後於約前203年建立南越國。
前196年,趙佗向西漢皇帝劉邦稱臣,南越國成為西漢的一個「外臣」。約前183年,南越國與西漢交惡,趙佗開始稱帝,其後,閩越、夜郎、同師等國皆臣屬於南越國,南越國的勢力影響范圍擴張至頂峰。前179年,南越國與西漢修好,趙佗再次向西漢皇帝漢文帝稱臣。前113年,南越國第四代君主趙興因向西漢請求「內屬」,而和丞相呂嘉發生爭議。呂嘉殺死趙興,立其兄趙建德為新君主,並與西漢對峙。
前112年,西漢君主漢武帝出兵10萬發動對南越國的戰爭,並在前111年滅亡南越國,設置了九個郡。南越國共存在93年,歷經五代君主。
南越國的建立保證了秦末亂世時嶺南地區社會秩序的穩定,使嶺南免遭戰亂之苦。南越國君主推行「和輯百越」的政策,促進了中原人和南越國內越人之間的文化交融。

Ⅵ 西漢南越王墓 的地址

西漢南越王墓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西漢南越王墓是嶺南地區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唯一漢代彩繪石室墓。

Ⅶ 請問南越的首都在哪

胡志明市,也就是西貢。到1950年代,西貢發展成中南半島數一數二的大都市,被法國人成為遠東的巴黎。越南南北分裂時,這里也短暫成為南越首都,在越南戰爭時期因美援進入,西貢一度十分繁榮。

Ⅷ 西漢南越王墓的相關介紹是什麼

西漢南越王墓位於廣東省廣州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

在秦末楚漢相爭之際,時任南海郡尉的趙佗吞並桂林、象郡,於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南越國疆域基本就是秦朝嶺南三郡的范圍,東抵福建西部,北至南嶺,西達廣西西部,南瀕南海。

從趙佗最初稱王以後,南越國共傳5代王,歷時93年。開國之君趙佗僭稱南越武帝,第二代王趙眜為趙佗次孫,在《史記》中被稱為趙胡,僭稱文帝,第三代王趙嬰齊為趙眜之子,死後稱明王,皆築有陵墓。

趙眜的南越王墓劈山為陵,從象崗頂劈開石山20米,鑿出一個平面「凸」字形的豎穴,再從前端東、西側開橫洞成耳室,南面開辟斜坡墓道。墓室以紅砂岩石仿照前堂後寢的形制砌成地宮,墓頂用24塊大石覆蓋,再分層夯實而成。

墓室仿照生前宅居築成,墓室坐北朝南,前三後四共7室。墓主居後部中室,前廳後庫,前部東西為耳室,後部東西為側室。殉葬者共15人,其中姬妾4人,僕役7人。

南越王墓的前部前室四壁和頂上均繪有朱、墨兩色雲緞圖案;東耳室是飲宴用器,有青銅編鍾、石編鍾和提筒、鈁、錇等酒器以及六博棋盤等。

西耳室是兵器、車、馬、甲胄、弓箭、五色葯石和生活用品、珍寶藏所,尤其珍貴的是來自波斯的銀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爐和深藍色玻璃片。這證明南越國早期或更前年代廣州已與波斯和非洲東岸有海上貿易。

後部主室居中,為墓主棺庫主室,墓主身穿絲縷玉衣,隨身印章9枚,最大一枚為「文帝行璽」龍鈕金印,此外,還有螭虎鈕「帝印」。龜鈕「泰子」金印以及墓主「趙眜」玉印等。

東側室為姬妾藏室,殉葬姬妾4人均有夫人印一枚;西側室為廚役之所,殉葬7人,無棺木,室後置豬、牛、羊三牲。後藏室為儲藏食物庫房,有近百件大型銅、鐵、陶制炊具和容器。

南越王墓共發現遺物千餘件套,其中金印是國內首次發現的漢代帝王金印。這對研究秦漢時期嶺南土地開發、生產、文化、貿易、建築等狀況以及南越國歷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現就陵墓及部分珍貴文物作較詳細的介紹。

南越王墓有一件物品被稱為「鎮墓之寶」,那就是「文帝行璽」金印,是我國發現的第一枚帝印。在傳世或發現的秦漢印章中,未見一枚皇帝印璽,只有文獻記載。

據文獻所講,帝印都是白玉質印、螭虎鈕印,印文是「皇帝行璽」或「天子行璽」;而南越國趙眜這枚帝印卻是金質印、蟠龍鈕印,印文是「文帝行璽」。這是金印的獨特之處,是南越國自鑄、生前實用之印。

這枚「文帝行璽」金印是正方形,印台重148.5克,含金量非常高。印面呈田字格狀,陰刻「文帝行璽」4個小篆體的字,書體工整,刀法剛健有力。

蟠龍鈕是一條龍蜷曲的樣子,龍的首尾和兩足分置在4個角上,似騰飛疾走,印面槽溝和印台四周壁面都有碰撞和劃傷的痕跡,而且還遺留著一些暗紅色的印泥。

印台背上的龍,有些部位磨得十分光滑,說明這枚金印是墓主人生前日常行使王權的大印。

南越王墓除了「文帝行璽」金印外,還有「泰子」,即太子金印和「右夫人璽」金印,但不是龍鈕,而是龜鈕。「泰子」金印也是首次發現,在傳世印璽中未曾見過。

按秦漢禮制規定,只有皇帝、皇後的才能稱「璽」,其他臣屬的印是不能稱「璽」的。皇帝用璽並非只有一種,而有多種。

例如用於賜諸侯王的「皇帝之璽」、用於封國的「皇帝行璽」、用於發兵的「皇帝信璽」、用於冊封外國的「天子之璽」等。

「皇帝璽」被視為「傳國璽」,歷代統治者視為保國鎮疆之寶,正所謂「得寶者得天下,失寶者失天下」。而趙眜的「文帝行璽」是個人專用,不往下傳,因此死後用於陪葬。

歷史上發現的印不少,但大多是銅質、玉質或水晶質的,很少發現有金印,大概只有12枚,12枚金印中屬東漢的有8枚,屬西漢的4枚,僅南越國便佔了3枚。

南越王墓的金器除金印外,還有金帶鉤、金花泡和杏形金葉,均是飾物。而金花泡普遍被認為是海外輸入的「洋貨」。

南越王墓中有一件白色的銀盒特別引人注目,那閃閃發光的花瓣顯得尤為突出。在主棺室,盒內有10盒葯丸。

從造型、紋飾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藝特點看,銀盒與我國傳統的器具風格迥異,但與古波斯帝國時期遺物相似。經化學分析、研究,認為是波斯產品,銀盒裡的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葯。因此,銀盒並非南越國製造,而是海外舶來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南越王墓的銀器除了銀盒外,還有銀洗、銀卮和銀帶鉤,都是越王室的專用器具。7件銀帶鉤工藝十分精美,有5種式樣、鉤首有雁頭形、龜頭形、龍頭形和蛇頭形等。

銅器在南越王墓隨葬物中佔有重要地位,共有青銅器500多件,不但品種數量多,而且工藝技術精湛,極具地方特色。這批銅器中有廚具、飲食用具、酒器、樂器、車馬器、生產工具及各種日用器具等。

銅鼎共有36件,有漢式鼎、楚式鼎和越式鼎,其中有9件刻有「蕃禺」銘文,都是由南越國的都城工匠所造,是廣州建城歷史的重要物證。

特別是越式大鼎。鼎內有「泰官」封泥一枚。南越國也像西漢一樣設有「泰官」一職,是掌管南越王日常飲食的職官。

銅壺共9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個鎏金銅壺,細長頸,大腹,造型美觀大方,通體鎏金,光亮華麗,是一件藝術精品。

銅提筒共9件,是南越王墓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器物之一。特別是一個船紋銅提筒,除器身有幾組幾何飾紋帶外,最為突出的是4隻首尾相連的羽人船,每船有羽人5名,各飾羽冠,赤腳。船首倒掛一具人頭;船首尾各豎兩根羽旌。

5個人形態各異,有的劃槳,有的擊鼓,有的持兵器,有的在殺俘虜祭海神。船與船之間還有海龜、水鳥、海魚等作裝飾,形態生動,工藝精美,是精美的藝術品。

南越王墓中的39件銅鏡大部分都是精品,例如連弧龍紋鏡、帶托鏡、十字龍鳳紋鏡、繪畫鏡、六山紋鏡等。其中繪畫鏡是彩繪人物大畫鏡,直徑達41厘米,為國內最大的西漢繪畫圓鏡,是漢代銅鏡中的珍品。

繪畫圓鏡仍保留白、青綠兩色的繪人物組畫,中央有兩人做跨步弓腰斗劍表演,兩側各有4人站立圍觀,生動逼真。周圍和中間還配以連弧紋和卷雲紋。

還有一件六山紋鏡,有6個斜形山字,襯以浪花形羽狀紋和蓮葉形花瓣紋飾。

銅鑒位於後藏室,是深鼓腹大盆,可用來盛水或食物,盆內有豬、牛、羊、雞骨和魚、龜等海產,說明這是當時的主要食品。

銅熏爐共有11件,有單件和四連體的,爐腹和頂蓋均鏤孔透氣,是用來焚香料的,香料被認為是舶來品,這是最能反映南越國地方特色的典型銅器,其復雜的工藝反映了當時的鑄造技術水平。

宴樂之器是古代統治者炫耀其奢華生活和身份地位的標志。南越王墓內東耳室有一批樂器,旁邊還有一名殉葬的樂師。

樂器可分銅、石、陶、絲四大類,青銅樂器有鈕鍾一套14件,甬鍾一套5件;句鑃一套8件。還有銅鑄等。

句鑃扁方形實柱體柄,弧形口,陰刻篆文「文帝九年樂府工造」,並刻有「第一」至「第八」的編碼,是我國唯一發現具有絕對年代而又有序號的句鑃。

南越王墓中的兵器種類多,數量大,除15把劍為鐵質外,其餘皆為銅造。最為難得的是一把「張儀」銅戈,銘文「王四年相邦張儀」等字,「王四年」應為秦惠王時。由張儀監造,說明是由秦帶入南越的。

銅虎節是一件難得的珍品。姿態生動威猛,蹲虎欲躍,虎頭昂揚。張口,露齒,弓腰.卷尾,飾以錯金虎斑紋,是國內僅存的一件錯金虎節尤為珍貴,有錯金銘文「王命:車徒」,屬於孤品,是一件重寶。節是外交和軍事上的信符,有虎節、龍節、人節之分,可以用來證調戰車和士兵

銅鈁是一個方形壺。腹呈橢圓形突出,飾以繁縟的浮紋,復雜多變。這種盛酒的銅器製作技術精良,具有透雕風格,更能襯托出主人酒的名貴與醇香。

印花銅凸版是用來在絲織物上印染圖案的工具,是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印染工具,對研究古代紡織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墓中的銅構件較多,有鎏金銅鋪首6件。有一個已朽的漆屏風的銅構件多種,例如,轉角鎏金銅托座、鎏金蟠龍托座、正間鎏金銅托座、鎏金朱雀銅頂飾、鎏金雙面獸形銅頂飾等。

鐵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增強了國防力量。南越王墓的鐵器有700多件,有農具、工具、兵器和日用器具等。

其中輕型鐵鎧甲共有709片甲片,均呈四角抹圓的長方形。這種輕型鐵甲適合於氣溫較高的南方地區使用,代表了西漢時期南方鎧甲的基本形制,與北方中原地區的鐵鎧甲形制有較大差別。

鐵劍共15件,其中一件出自墓主腰間左側,劍鞘為竹胎,劍莖兩面夾以木板,外捆纏絲帶。還有4件是青黃色玉莖,雕刻最為精細,下面有高浮雕群獸,形態十分生動。

其中有一桿鐵矛間銅質、鎏金,錯間金銀的三角圖紋和流雲紋,如此華麗的鐵矛應為南越王自用,或用於儀仗。

玉璧是正中有孔的圓形玉器。南越王墓有各種玉璧56件,僅主棺室就有47件,說明墓主對玉璧的喜愛。這些玉璧中比較突出的有大玉璧、透雕重圈二龍銜環璧、透雕龍紋玉璧、透雕龍鳳渦紋玉璧、雙連玉璧等。

特別是主棺室的一件大玉璧,是墓中所有玉璧中最大的一件,雕刻精緻,紋飾古樸莊重,頗有帝王之氣,是我國已知玉璧中體形最大、龍紋飾最多的一塊,被稱為「璧中之王」。

主棺室的玉盒為青玉,呈青黃色,盒身鼓圓。玉盒刻有兩鳳鳥,飾以美麗浮雕紋,結構嚴謹,雕工精細,光潔奪目,被稱為「玉器絕品」。

玉衣是漢代特有的喪葬殮服,東漢滅亡以後,未發現有玉衣。玉衣是有等級規定的,有金縷、銀縷、銅縷玉衣,諸侯王多用金縷,也有用銀縷的。

而南越王墓的這件絲縷玉衣為首次發現,也是我國唯一的一件。整件玉衣全長1.73米,共用玉片2291塊,用朱紅色絲帶粘貼,構成多重幾何形紋樣,色彩鮮艷奪目。

另外墓中有玉印共9枚,其中3枚有文字的玉印都是出在主棺室墓主身上,分別是「趙眜」、「泰子」、「帝印」的方形玉印。「趙眜」印和「帝印」都是墓主身份的物證。

由於玉石具有優良的質地和美麗的色澤,又能迎合人們的求美天性和祈求健康、避邪的心理,在古代佩戴玉質裝飾品是達官貴人追求的時尚。

南越王墓的玉飾品有130餘件。例如,犀形玉瑛,整體作透雕形的犀牛,呈蹲曲狀,全身肌肉隆起,充滿生機活力。雙龍紋玉瑛,對稱的雙龍頭,張口鼓目,飾以透雕雲紋,形象生動。透雕龍璃紋玉環,雙面透雕二龍二獸的優美造型,十分別致。

另外還有透雕龍鳳紋重玉佩,透雕體態輕盈的龍鳳,飾以卷雲紋,造型飽滿有力,龍鳳均有呼之欲出之態,確是玉飾精品。連體雙龍玉佩,構思奇特的雙龍擁爪,形象生動。

在人們生活中,陶器比其他器具的存在時間更長、作用更大、關系更密切。南越王墓共有陶器371件,計有儲容器、炊煮器、日用器,還有網墜、響器和模型明器等,眾多的陶器說明其在王宮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嶺南地區絲綢生產的歷史悠久。南越王墓中絲綢的隨葬品不但品種多,而且數量很大。特別是西耳室西部,在約2.8平方米的范圍內,絲織品多層疊放,整匹隨葬的有絹、綉絹、朱羅、朱絹、綉「紗』、超細絹、砑光絹等品種。

在西室中還發現原支大象牙一捆,共5支、並排堆放。。經鑒定,這5支大象牙的產地是非洲,可能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來到廣州的。另外還有刻畫象牙卮、象牙算籌和殘牙雕器等,可見這些原支大象牙是進口作為雕刻原料的。

在墓主玉衣頭套下的絲囊內,裝有470顆珍珠,是未經加工的天然珍珠,這應該是一個絲囊珍珠枕頭。據說珍珠具有鎮靜、美容和辟邪的作用,而用珍珠做成枕頭,尚屬首次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