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本地哪裡姓羅
擴展閱讀
北京人妖電話是多少 2025-04-04 07:43:17
漯河到廣州飛機票多少錢 2025-04-04 07:41:03

廣州本地哪裡姓羅

發布時間: 2022-10-11 17:08:11

A. 廣州市黃埔區文沖村有姓羅的嗎

摘要 親~這道題由我來回答,打字需要一點時間,還請您耐心等待一下。

B. 當今我國廣東省十大姓是那十大

一 陳姓

陳姓在潮汕人口超過10%,在澄海甚至超過20%,在湛江市區也超過10%,在廣東的比例應該超過了8.5%,接近9%(考慮到在廣州、粵北、客家等許多地區比例只有7%左右甚至更低).

二 李姓

李姓在茂名是第一大姓,比例達到10%(如電白、化州,原茂南區則不如陳姓),另外還是鶴山、懷集、梅縣、五華等地的頭號大姓,在潮汕地區總體比例只有6%,在全省來看應該有7.5%左右.

三 黃姓

黃姓在很多地方都是第三大姓,不過在台山這些地方有著極高的比例,全省應在6%-7%之間。

四 張姓
張姓在粵語地區普遍比例不高,只有2%-5%之間(如中山只有2%-3%,在高州超過5%算較高的了,據說在開平更是前兩大姓),而在潮汕地區張姓有4%-5%的比例,張姓在粵北、粵東北的客家地區是五大姓之一(陳李張劉黃),在大埔、蕉嶺等地普遍有5%以上的比例,個別地區達到7%以上,就全省來看張姓大概有4.5%左右,穩坐第四位.

五 梁姓

梁姓是純粵語地區的前四大姓(陳李梁黃),特別是肇慶、雲浮地區的超級大姓(我們要留意這正是粵語的發源地),在至少兩個縣是第一大姓,還有幾個縣是第二或第三,比例超過6%個別縣甚至達到10%!

另外在順德、中山、新會、高要梁姓都是第一大姓超過10%,同屬粵語區的茂名梁姓也普遍在4%-6%之間,即便在雷州話地區的湛江梁姓也是大姓,但因為梁姓在潮汕、客家地區的比例偏低(普遍只有1%),所以在全省的比例只能在張姓之後,大約在4%-4.5%之間.

六 林姓

林姓和梁姓正好相反,是東多中少,林姓在潮汕地區排第二,達到8%左右,在其他地方相對較少,普遍不到3%(在新會及個別縣超過5%),就全省來看總人口和梁姓相仿但還要略少.

七 劉姓

劉姓是客家地區五大姓之一,在興寧、南雄等地人數極多,超過6%,在廣州的粵語區前五名不入,但一到客家人多的增城馬上就成了第二大姓(陳姓當地最多),另外在個別粵語區也有很好的表現如高州,不過由於在珠三角、粵語區及潮汕片的比例偏低,全省人口比例應該接近4%但不如梁林多.

八 吳姓

吳姓是南方大姓,在粵語、客家、潮汕等地普遍都有超過3%的比例,在中山甚至排到了前三,但由於超過4%的"超級倉庫"不多,所以人數還不如劉姓多。這是第四到第八大姓的排位.

九 楊姓

楊姓在全省各地普遍都有超過1.5%的比例,而潮汕、客家更超過了2%到3%,在如電白(6%第三大姓)和翁源等地比例更高,總體應該超過2%.

十 羅姓

羅姓在粵語、客家地區普遍有超過1.5%甚至3%的表現(部分地區更多),但很難超過2. %的人口比例.

(2)廣州本地哪裡姓羅擴展閱讀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注「貴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如智姓),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

姓氏: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系的標志和符號。

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生,標志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系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志。

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資料參考:網路-姓氏

C. 羅姓的歷史

羅姓源流
羅(Luó)姓源出有四:
1、據《說文通訓定聲》、《名賢氏族言行類稿》、《通志·氏族略》等有關資料所載,出自妘姓,為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以國為氏。顓頊。顓頊號稱高陽氏,是炎黃聯盟的重要首領之一。他的孫子祝融為帝嚳時的火官(掌管民事),因他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便命他為祝融,被後人尊為火神。祝融的後裔分為己、董、彭、禿、女雲、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他的孫子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建立羅國。公元前六九零年,羅國被楚國所滅,祝融子孫逐漸向南遷移,為不忘亡國之恨,遂以原國名為姓,尊顓頊為羅姓得姓始祖。。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時候,有子孫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稱為羅國。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周末又南遷至湖南長沙,遂以國名"羅"為氏。
2、賜羅姓而得,隋、唐、明時賜姓。
3、據《通志·氏族略》等有關資料所載,自西周以後有羅國後人以國名為姓。得姓始祖:
4、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據《魏書·官氏志》、《通志·氏族略》、《賴氏族譜》等有關資料所載,在南北朝時,北魏漢化,鮮卑族復姓破多羅氏、叱羅氏皆改羅姓,西突厥人在唐代時,其子孫以「斛瑟羅」為氏,後簡為羅姓。清代愛新覺羅氏改姓羅,賴氏族人在春秋戰國時改羅姓。

一.遷徙分布

羅國傳至24世萬通時,被楚國所滅,萬通與次子蒼噩逃至襄陽黃龍洞避隱,其長子芳噩逃往四川。周顯王時,有31世羅乘遷往枝江,其孫羅守隴自枝江遷至今湖南長沙。40世羅君用次子羅珠遷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為豫章羅氏一世祖。唐昭宗時,羅珠28世孫羅景新遷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寧都),31世有兩支分別徙居廣東大埔、興寧。45世羅尚立,元代由虔州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明代又遷往上杭縣扶陽,其子羅新松徙廣東梅州。另外,羅國亡國後,羅氏有部分人從滇南、滇東遷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遷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閬中,後成為板楯蠻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還有一支遷入貴州東部、南部,融入布依族;遷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瑤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區外,羅氏還分布於今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江蘇等省的一些地方。唐高宗總章年間,有河南羅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在福建安家落戶。自清代開始,居住在廣東梅縣、大埔、及福建寧化等地的羅氏,曾多次向台灣遷徙,還有一些人遷往南洋的文島(印尼)等國家。其中,祖籍廣東嘉應州梅縣石扇堡的羅芳伯在西婆羅洲(今加里曼島)建立了一個共和制的蘭芳國,實行"蘭芳大總長制",立國時間達108年(1777--1885)。
羅氏,在台灣是個較為普遍的姓氏。台灣的羅姓,來自福建寧化。主要集中居住在苗栗和新竹兩縣,其他各縣市也散居不少。台灣的羅氏與北方的羅氏是一脈相承的。
二、遷徙分布
羅姓最早起源於中原地區,春秋戰國時期,羅國為楚所滅,羅姓便由原聚集地逐漸向南遷移,周末時遷至湖南長沙,產生湖南羅姓。秦漢時期,羅姓發展緩慢,但出現了羅姓當時最著名的人物羅珠,歷任高官,甚至被稱為羅姓人鼻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羅姓居住地戰事頻繁,爭戰不斷,加之兩晉時期「永嘉之亂」,羅姓族人又大舉南遷,由原聚居地湖南,遷至江西、廣東、福建等省,從此羅姓遍布於我國南方各省,成為南方一大姓氏,並且形成了八個著名的羅姓郡望。唐宋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各姓族人得以繁衍壯大、播遷,羅姓名人相繼涌現,郡望大量形成,在各個地區的人口比例也不斷上升,從而羅姓發展進入一個鼎盛階段。元朝後期,明清時代,外族入侵中原,為避戰亂羅姓族人又一次遷徙,並與外族進行融合,促使羅姓得到進一步發展壯大,不但後來成為漢族大姓,而且在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成為名列前茅的姓氏。如羅姓在元明時期融入土家族,在清朝時融入彝族成為大姓,後又融入苗、布依、瑤、侗等族,並逐漸發展成為各族中的大姓。如今在我國分布廣泛,但主要分布在四川、廣東、湖南、江西、貴州和湖北等省,上述六省羅姓人口約佔全國羅姓總人數的百分之七十。羅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八六。

D. 廣州黃埔文沖社區有姓羅的嗎

摘要 您好,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請稍等一會兒哦~

E. 廣東十大姓是什麼

廣東十大姓

陳姓
陳姓在潮汕人口超過10%,在澄海甚至超過20%,在湛江市區也超過10%,在廣東的比例應該超過了8.5%,接近9%(考慮到在廣州、粵北、客家等許多地區比例只有7%左右甚至更低).

李姓
李姓在茂名是第一大姓,比例達到10%(如電白、化州,原茂南區則不如陳姓),另外還是鶴山、懷集、梅縣、五華等地的頭號大姓,在潮汕地區總體比例只有6%,在全省來看應該有7.5%左右.

黃姓
黃姓在很多地方都是第三大姓,不過在台山這些地方有著極高的比例,全省應在6%-7%之間。

張姓
張姓在粵語地區普遍比例不高,只有2%-5%之間(如中山只有2%-3%,在高州超過5%算較高的了,據說在開平更是前兩大姓),而在潮汕地區張姓有4%-5%的比例,張姓在粵北、粵東北的客家地區是五大姓之一(陳李張劉黃),在大埔、蕉嶺等地普遍有5%以上的比例,個別地區達到7%以上,就全省來看張姓大概有4.5%左右,穩坐第四位.

梁姓
梁姓是純粵語地區的前四大姓(陳李梁黃),特別是肇慶、雲浮地區的超級大姓(我們要留意這正是粵語的發源地),在至少兩個縣是第一大姓,還有幾個縣是第二或第三,比例超過6%個別縣甚至達到10%!另外在順德、中山、新會、高要梁姓都是第一大姓超過10%,同屬粵語區的茂名梁姓也普遍在4%-6%之間,即便在雷州話地區的湛江梁姓也是大姓,但因為梁姓在潮汕、客家地區的比例偏低(普遍只有1%),所以在全省的比例只能在張姓之後,大約在4%-4.5%之間.

林姓
林姓和梁姓正好相反,是東多中少,林姓在潮汕地區排第二,達到8%左右,在其他地方相對較少,普遍不到3%(在新會及個別縣超過5%),就全省來看總人口和梁姓相仿但還要略少.

劉姓
劉姓是客家地區五大姓之一,在興寧、南雄等地人數極多,超過6%,在廣州的粵語區前五名不入,但一到客家人多的增城馬上就成了第二大姓(陳姓當地最多),另外在個別粵語區也有很好的表現如高州,不過由於在珠三角、粵語區及潮汕片的比例偏低,全省人口比例應該接近4%但不如梁林多.

吳姓
吳姓是南方大姓,在粵語、客家、潮汕等地普遍都有超過3%的比例,在中山甚至排到了前三,但由於超過4%的"超級倉庫"不多,所以人數還不如劉姓多。這是第四到第八大姓的排位.

楊姓,
楊姓在全省各地普遍都有超過1.5%的比例,而潮汕、客家更超過了2%到3%,在如電白(6%第三大姓)和翁源等地比例更高,總體應該超過2%.

羅姓
羅姓在粵語、客家地區普遍有超過1.5%甚至3%的表現(部分地區更多),但很難超過2.
%的人口比例.

F. 廣州獵德村和冼村本地人的主要姓氏

獵德是姓李的,冼村主要是姓冼(佔七成以上)和姓盧(約兩成)。

八百多年來,獵德村裡聚居著李、林、梁、麥等姓氏的村民。而至明朝中葉,冼村已經成為有陳、羅、古、邱、冼、盧、梁等姓的大村,其中冼氏人口最盛,而陳氏已經遷出,人們遂將陳公村改稱冼村。因為借珠江新城興建的東風,2007年拆遷興建37棟復建房,一舉晉身CBD地段新貴。所以獵德村有錢。

(6)廣州本地哪裡姓羅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獵德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水網交錯,土地肥沃。祖輩以農業耕種為主,少部分人經商,極少數人海外謀生。獵德盛產楊桃、甜橙等水果,是有名的水果產地和集散地。

同時,該村還修建了一座村莊歷史博物館,展出了轉型前的所有文物。最引人注目的是上世紀80年代使用的舊龍舟龍頭。此外,還有犁、桶和水行,都沾滿了黃色的泥漿。所有這些古老的東西,都在悄悄地訴說著洪德文化,展現著洪德村的歷史變遷。

G. 關於羅姓的歷史和現狀

羅姓源流
羅(Luó)姓源出有四:
1、據《說文通訓定聲》、《名賢氏族言行類稿》、《通志·氏族略》等有關資料所載,出自妘姓,為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以國為氏。顓頊。顓頊號稱高陽氏,是炎黃聯盟的重要首領之一。他的孫子祝融為帝嚳時的火官(掌管民事),因他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便命他為祝融,被後人尊為火神。祝融的後裔分為己、董、彭、禿、女雲、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他的孫子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建立羅國。公元前六九零年,羅國被楚國所滅,祝融子孫逐漸向南遷移,為不忘亡國之恨,遂以原國名為姓,尊顓頊為羅姓得姓始祖。。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時候,有子孫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稱為羅國。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周末又南遷至湖南長沙,遂以國名"羅"為氏。
2、賜羅姓而得,隋、唐、明時賜姓。
3、據《通志·氏族略》等有關資料所載,自西周以後有羅國後人以國名為姓。得姓始祖:
4、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據《魏書·官氏志》、《通志·氏族略》、《賴氏族譜》等有關資料所載,在南北朝時,北魏漢化,鮮卑族復姓破多羅氏、叱羅氏皆改羅姓,西突厥人在唐代時,其子孫以「斛瑟羅」為氏,後簡為羅姓。清代愛新覺羅氏改姓羅,賴氏族人在春秋戰國時改羅姓。

一.遷徙分布

羅國傳至24世萬通時,被楚國所滅,萬通與次子蒼噩逃至襄陽黃龍洞避隱,其長子芳噩逃往四川。周顯王時,有31世羅乘遷往枝江,其孫羅守隴自枝江遷至今湖南長沙。40世羅君用次子羅珠遷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為豫章羅氏一世祖。唐昭宗時,羅珠28世孫羅景新遷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寧都),31世有兩支分別徙居廣東大埔、興寧。45世羅尚立,元代由虔州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明代又遷往上杭縣扶陽,其子羅新松徙廣東梅州。另外,羅國亡國後,羅氏有部分人從滇南、滇東遷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遷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閬中,後成為板楯蠻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還有一支遷入貴州東部、南部,融入布依族;遷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瑤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區外,羅氏還分布於今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江蘇等省的一些地方。唐高宗總章年間,有河南羅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在福建安家落戶。自清代開始,居住在廣東梅縣、大埔、及福建寧化等地的羅氏,曾多次向台灣遷徙,還有一些人遷往南洋的文島(印尼)等國家。其中,祖籍廣東嘉應州梅縣石扇堡的羅芳伯在西婆羅洲(今加里曼島)建立了一個共和制的蘭芳國,實行"蘭芳大總長制",立國時間達108年(1777--1885)。

羅氏,在台灣是個較為普遍的姓氏。台灣的羅姓,來自福建寧化。主要集中居住在苗栗和新竹兩縣,其他各縣市也散居不少。台灣的羅氏與北方的羅氏是一脈相承的。

二、遷徙分布
羅姓最早起源於中原地區,春秋戰國時期,羅國為楚所滅,羅姓便由原聚集地逐漸向南遷移,周末時遷至湖南長沙,產生湖南羅姓。秦漢時期,羅姓發展緩慢,但出現了羅姓當時最著名的人物羅珠,歷任高官,甚至被稱為羅姓人鼻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羅姓居住地戰事頻繁,爭戰不斷,加之兩晉時期「永嘉之亂」,羅姓族人又大舉南遷,由原聚居地湖南,遷至江西、廣東、福建等省,從此羅姓遍布於我國南方各省,成為南方一大姓氏,並且形成了八個著名的羅姓郡望。唐宋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各姓族人得以繁衍壯大、播遷,羅姓名人相繼涌現,郡望大量形成,在各個地區的人口比例也不斷上升,從而羅姓發展進入一個鼎盛階段。元朝後期,明清時代,外族入侵中原,為避戰亂羅姓族人又一次遷徙,並與外族進行融合,促使羅姓得到進一步發展壯大,不但後來成為漢族大姓,而且在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成為名列前茅的姓氏。如羅姓在元明時期融入土家族,在清朝時融入彝族成為大姓,後又融入苗、布依、瑤、侗等族,並逐漸發展成為各族中的大姓。如今在我國分布廣泛,但主要分布在四川、廣東、湖南、江西、貴州和湖北等省,上述六省羅姓人口約佔全國羅姓總人數的百分之七十。羅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八六。
堂號

"尊堯堂"、"豫章堂":羅氏郡望豫章。宋朝時候,豫章人羅從彥是大儒陳頤、程顥的再傳弟子。他謹慎地遵守老師的教訓,隱居不願做官,傳朱熹的理學,著有《尊堯錄》。人們稱他"豫章先生"。

歷史名人

羅 珠:字懷漢,號靈知,稱大農令,又稱洪崖先生,君用次子;黃帝一百0八世孫,鄶公四十一世孫。生於湖南瀏陽,後徙豫章(江西南昌),卒於漢景帝丙戌二年九月十八日辰時,壽九十一,葬南昌新建縣大平鄉西山大嶺山。為羅姓始祖。

羅 友:兩晉時期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晉室南遷後深受器重,任襄陽太守。

羅企生:晉代政治家,豫章南昌人。多才多藝,曾任武陵太守,為官剛正為人忠直,「企生盡忠」為一代佳話,與其弟的羅遵生被世人稱「忠孝一門」,是最早為羅氏贏得巨大聲譽的人。

羅士信:唐代軍事家,即隋唐演義中的羅成,濟南歷城人。少年英雄,隋唐之際的一大虎將,在演義評書中,將羅士信描寫成可與神人般的李元霸打個平手的人物,足以看出後人對羅士信這名少年虎將的喜愛程度之深。

羅 通:唐朝軍事家,隋朝鎮守遼東名將羅藝之孫,為唐抗擊外敵立下赫赫戰功,傳下「羅通掃北」的佳話,贈封護國舍人,一生故事多編劇為中國各地方戲武戲表演,且廣為民間道教立廟祀神至今。

羅 隱:唐代文學家,餘杭人。所作散文小品,筆鋒犀利,魯迅謂其所著〈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

羅 鄴:唐代詩人,餘杭人。有"素有英姿,筆端超絕"之譽,號"詩中虎",為唐代"三羅"之一。

羅從彥:宋代理學家,字仲素,號豫章先生,南沙劍州劍浦人,閩學四賢之一。

羅 存:宋代畫家,今河南開封人。喜作小景山水畫,極有韻致,時人評價他的畫作,"披圖便知登高望遠,魚鳥往還,浩然有江湖之思"。

羅 點:宋代政治家,江西崇仁人。官至代理兵部尚書。淳熙二年(1175)舉進士第二名,即謂「榜眼」。初授定江軍節度推官,受到漕運使趙汝愚的賞識,薦為太學博士。

羅洪先:明代理學家,江西吉水人。為嘉靖八年狀元,傳承「王學」之說的儒學家。著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遊記》一卷。

羅 牧:明末清初著名畫家,江西寧都人。工詩文、書畫,喜飲酒,善制茶。其畫林壑森秀,筆法多變,水墨清潤淋漓,畫風深沉粗獷,是「江西畫派」的創始者。

羅貫中:元末明初傑出小說家,今山西太原人。相傳他一生作過"十七史"演義,現存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其中代表作《三國演義》(簡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羅 聘:清代著名畫家,為江蘇甘泉(今江都)人。畫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蘭、竹等,無所不工。其筆調奇創,超逸不群,別具一格,為"揚州八怪"之一。其子允紹、允纘,均善畫梅,人稱"羅家梅派"。

羅隆基:近代著名政治活動家,江西安福人,字努生,又名國琅,筆名生輝、野度。他是中國民主同盟創始人之一,也是最終沒有得到正式平反的六位右派之一。羅先生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奇人,他是唯一一個敢於反抗兩黨威權統治的人。

羅 拯:宋代祥符(今河南省開封縣)人,歷任通判、轉運使等職,處處以國事為重,並因剛正不阿而著稱於世。

羅 靖:宋代著名學者之一,長於二程理學,被後人稱為「四先生」之一。

羅 願:歙縣(今屬安徽省)人,南宋學者,博學好古,工詞章,高雅精煉。著有《爾翼》及《鄂州小集》。

羅 聘:祖籍安徽歙縣,清代著名畫家,其筆調奇創,超逸不群,別具一格,為「揚州八怪」之一。

羅從彥:宋南劍(今福建南平縣)人,人稱「豫章先生」,為「二程」的再傳弟子,謹守程氏之學,著有《遵堯錄》、《春秋指歸》、《豫章集》等。

羅處約:北宋詞人,太宗時進士,其作品在蘇杭間多傳誦。著有《東觀集》傳世。

羅仲通:宋代汴梁(今河南省開封)人,為當時著名畫家,他工畫墨竹,其作品被世人加倍珍惜,但傳世作品不多。

羅澤南:湖南省湘鄉人,清朝著名將領,屢建戰功,得曾國藩賞識,後積功升至布政史。

羅士琳:江蘇省甘泉人,清代著名數學家,早年精通天文數算,遂以天文生入欽天監推算天歷,著有《勾股容三事拾遺》、《四元玉鑒細草》、《增廣新術》等一大批著作。

羅榮桓:湖南省衡山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和卓越的領導人,軍事指揮家,多次領導著名戰役,歷任我軍重要職位,在建國後被授予「元帥」軍銜。

羅瑞卿:四川省南充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早期著名領導人之一,多次參加並領導著名戰役,戰功卓著,歷任我軍重要職位,建國後被授予「大將」軍銜。

http://ke..com/view/305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