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常在廣東有哪些鳥類,它們叫什麼名字急求
0 麻雀 大山雀
不用過多介紹,生命力適應能力超強的小小麻雀,無論是僻靜的山村亦或喧囂的城市總能見到它們成群的身影。雖然沒有靚麗的羽翼,但每當它們閃現在令人窒息近乎死寂的都市壓力角落時,總讓人內心掠過絲絲生氣,是的,它們也在這里...........
有時我在想,小小麻雀和湧入大城市的農民工是何其相似,它們擁有一樣的根源一樣的品質。
(卧室窗戶斜對面鄰居家的空調槅裡面肯定就有一窩,因為經常見幾只麻雀在那鑽進鑽出,可惜不是蜘蛛俠,拍不到哈)
大山雀,應該算是小麻雀的近親吧,黑白配長得很酷很時尚,就像披著黑色包頭圍巾,圍巾垂落胸前只漏出白皙的臉頰,呵呵。奇怪的是它們和麻雀親戚喜歡成群出遊不一樣,而是喜歡跟著其他同類的大部隊,比如暗綠綉眼鳥,它們天生一定是很要好的朋友,也許還一起LOFT
1 長尾縫葉鶯
鄉下很常見的一種灰褐色小不點,歌聲比較單調,尾巴喜歡上揚,飛動時翅膀拍打還會發出吧嗒吧嗒的聲音,用什麼詞來形容一把好呢,活潑!想半天就這詞放它身上最合適不過了。喜歡在菜地瓜棚鑽上鑽下覓食,然後在帶刺的荊棘堆里築巢,鳥巢非常漂亮,完全是編織業界的典範:外層用細草層層精細編織,並將周圍生長的綠葉也縫貼在鳥巢表面,很是隱蔽,內部用棉絮羽毛鋪墊,看著就安逸 。選擇在天然屏障里安居是智慧的表現,可惜的是它們卻總喜歡選擇在小路邊相對容易暴露的荊棘堆 所以每到繁殖季節,總能夠看到拎著鳥巢興奮飛奔的小孩,很是可惜。
2 暗綠綉眼鳥
綉眼兒看上去秀氣,短尾巴,但一樣是活潑喧鬧,成群在樹枝間敏捷地穿飛跳躍。在廣州最常見到它們就是路邊榕果成熟時,嘰嘰喳喳在上面扒的榕果滿地都是,行人多有中招,當然鴻運當頭時還不一定只是榕果哈哈
綉眼兒很會吃,除了小昆蟲、小漿果等,它們還吃花蜜,最不厚道的是,還會到尋常百姓家偷吃臘肉,你還別真不信,我家就是受害者:鄉下臨冬都有做臘肉的習俗,用香料腌幾十斤五花肉,然後高高掛大太陽底下暴曬至干,滋滋滋往下掉油。到晚上要收回掛內屋,一看怎麼一塊塊都有被抓過啃過的痕跡,老媽當即斷定:掛不夠高,被老鼠糟蹋了!
好,第二天一早調整高度增設防鼠措施,傍晚降旗的時候還是出問題了,我就納悶了,看那高度那結構就不是鼠輩們能夠征服的,莫非有飛天鼠不成 ,不行!得暗中監視一把,第二天一早晾出臘肉後我就拿本雜志坐門縫邊准備好做一天狗仔隊(那時也真夠無聊的),還好,才一會兒工夫,兇手就現形了,只聽一小陣嘰嘰喳喳,十幾只綠色小不點就粘在了臘肉上,盡啄那比較松軟的白花花的肥肉處,忙活得滿嘴滿抓子都是油,不亦樂乎。
3 鵲鴝
雖然也是黑白配,但鵲鴝在鄉下名聲並不好,原因吧可能有二,一為它總是神經兮兮的徘徊在鄉下人工or天然的茅房周圍,伺機而動(夠那啥了吧,意會!意會,省略文字2000 )
其二我想應該是其不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吧,鄉親們留傳下來鵲鴝的叫聲是報憂不報喜的,每每聽到它們亂起鬨,上了年級的老者似乎都會面露菜色,好像馬上馬上就要有不幸的事情發生一般,可是在我們後輩耳中,圓潤的鳴聲還真是蠻贊的
歐洲的耶穌像上帝,中國的玉帝似如來,這應該都是思維意識創造的產物吧,你看為何相隔百里的廣州街坊卻視其為報喜鳥呢
還有就是鵲鴝喜歡在裂開的竹筒裡面築巢,很懂得利用資源很是聰明。
4 白頭鵯
也就是白頭翁了,歌聲挺清脆的,什麼果都吃,入秋鄉下成片的苦練樹落光了葉子,掛滿了黃澄澄的果子,那是它們的領地。最讓我驚嘆的是,它還吞辣椒 ,那可是鄉下公認的最辣的尖角紅椒,巨辣巨辣!
在廣州的話它們也是榕果掃盪大軍之一。今年8月初吧好像,老爸還在榕樹下草堆里逮了只雛鳥回來,估計剛出窩挺可憐的,我讓放他不讓,說要給我小外甥玩兒,那不死路一條(小外甥正值暴動期,愛摔玩具 ),想想算了,待會兒趁機偷偷放了就是,可後來就不記得這回事了,第二天問老爸哪去了,他說扔了,崩潰!罪過罪過啊
5 白鶺鴒 灰鶺鴒
鳥界也流行黑白配 ,尾巴不停地上下上下上上下下擺動,有時還邊走邊叫邊叫邊飛,聲音清晰但生硬,一天到晚抖來抖去沒個消停,叫它白顫兒更形象。喜歡在屋頂、菜地、淺灘等寬闊的地方覓食,走路不是用跳的,人家可是標準的交叉步,而且速度很快,比較囂張。
灰鶺鴒比較不常見,一般隱蔽在樹林里,不像白兄那樣愛張揚。
6 黑領椋鳥
一直以為它才是正宗的白頭翁,誤會誤會,還是黑白配,主流啊
黑領椋鳥算是比較普遍的籠養鳥之一了,主要是雜食易養活,樣子還算帥,歌聲嘹亮動聽,而且還真有八哥的學舌本事。
高一前的暑假一隻雛鳥撞進了小叔家,實在喜歡,於是我殘忍的剝脫了它自由飛翔的權利,把它當成了好夥伴,用雞飼料主食、菜葉子、水果、碎肉養了起來,大夏天每天早上換盆水它清水浴,早晚清理一次籠子,冷風天多喂它肥肉曬太陽,遮布圍籠子擋寒風,它也吃嘛嘛香,長得白白胖胖,唱歌比阿寶還帶勁 ,家裡人鄰居們看我如此這般伺候一破鳥,都覺得這孩子有病 他們哪裡知道在枯燥繁重的升學期,小嘹帶給我多少歡樂
主人誠可貴,愛心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也許小嘹深知這一點,在一次出逃被我拐回來後不久,終於再次永遠離開了它的私家別墅.......我失落了好一陣子,盼望它會再出現在屋前,擔心它在野外的生存能力,推翻了N個也許後,我想這個結果應該是對的,不管結果如何,這是它的選擇,它應該擁有自由和飛翔的權利。
其實過去好長一段時間,每當我看到野外自由飛翔的同類時,我都會想也許小嘹也在裡面,也許它也在注視著我,甚至有一天它會認出我飛過來停留在我的掌心。扯遠了吧,可可可這是事實
說到學舌,不是小嘹啦,是外公家的那隻,外公也是愛鳥之人(遺傳),遠近村子都知道外公家有隻超會唱歌和學舌的老嘹,而且巨凶,除了外公喂它,其他閑雜人等都被它兇狠的抓子和尖喙嚇到 一般椋鳥科壽命也就10年左右吧,可外公飼養了它整整11年,是扒鳥窩回家開始養著的,直到前幾年終老在籠中 ,到現在每每談到老嘹,大家都會為其感概一番,是啊是啊..........
7 八哥
以飛翔時雙翼的八字羽毛得名,以學舌而廣為人愛。
初二吧應該,我用一對羽毛光鮮的虎皮鸚鵡跟隔壁賣衣服的林姐換了一隻八哥,在我的百般呵護下,阿照長得可帥了,橙紅的爪子,嘴玉白,烏黑的毛發油鋥發亮,比潘婷還飄柔,那一撮羽冠更是酷弊。生活習慣也好,喜歡洗澡,和小嘹在籠子里洗不同,阿照我都是外放一盆水後打開籠門,它會自己過去爽,只是人多圍觀時它會鬧情緒不合作,沐浴完甩干水珠,它又自個兒回到籠子里梳理羽毛,懂事啊自豪啊(那時每次人家提及家中那隻會沖涼的八哥我都很爽 )而且到我家不到一年,阿照開始學舌了,剛開始不為意,後來越學越像,發音越來越清晰,尤其是一堆小孩子圍著它七嘴八舌的時候,學得特帶勁,但畢竟它只是只小腦袋的八哥,到最後它只記住學會了模仿老媽叫姐姐的名字,模仿老爸叫我的名字,還有就是堂妹的名字,可那已經很了不起了,至少我認為。
8 烏鶇
小黑是很機警的一種鳥,經常伴隨一聲悶騷的叫聲從身邊劃過,喜歡在地面覓食。
記得曾經養過一窩剛孵化不久的小烏鶇,應該是3隻好像,但具體的來由就真記不清了--,抱回家的時候老爸極力反對,說這破鳥要樣子沒漂亮羽毛,要歌聲沒嗓子,還威脅我要給我扔了,那個不滿和傷心啊 !不讓放屋裡我就偷偷放閣樓養,喂飼料喂螞蚱,還真都活了下來,眼看都羽翼豐滿了,我還用電線整了幾個小腳環,給它Y幾個左爪子都給套上了,帥啊 ,放它們出籠子,它們也不飛遠,挺好玩,可後來就放一次少一隻,也不知道是不是真飛走了還是被貓給抓了,最後也就剩下空籠子一個了。
9 白胸苦惡鳥
其實在寫這些東西之前一直都不知道那誰誰誰藝名叫啥,看過它樣子聽過它叫聲就感覺名字很貼切了:外形白胸黑背,聲音就是「ku er ku er............」 ,不過翻譯成「苦惡」我並不喜歡,因為它不苦也不惡 ,應該叫「酷哦」or「酷鷗」
酷哦在鄉下算是體型較大的野鳥類了,不善於飛翔,生活在水稻田、蓮藕地等沼澤地帶,以小魚蝦為生,見到它們,永遠都是一副干凈精神的樣子。鄉下水稻田多,秋收季節也是酷哦的繁殖季節,因為喜歡在水稻田裡築巢會破壞一小部分收成,所以一度鄉親們並不喜歡它,但比起那些可惡的糟蹋穀子的老鼠,那就真不算得什麼了。
小時候還是自耕自給的農耕年代,水稻田對於一個普通家庭是挺重要的,因此每家每戶都會不定時到自家田裡巡查,除除雜草看看水位什麼的,那時候環境好野生鳥類多,幾乎每家去巡田回來總會帶回來一兩窩酷哦蛋,(酷哦一窩一般產4到5枚蛋,大小樣子和現在市面上的鵪鶉蛋相仿,橢圓花殼褐點),下場當然是被消化咯,我承認我吃過 。最好玩的當然就是收割季節了,這時候小酷哦也出生了,全黑毛茸茸的超好玩,眼看水稻田一塊一塊被收割,這也就意味著酷哦家族的隱蔽活動場所越來越少,到最後一整片水稻田只剩下孤零零分散的一兩塊時,就是我們圍捕小酷哦的時候了 (小酷哦實在太口耐了,當然抓它是童趣沒有任何其他的利益)
因此最後那家人收割時,總是最熱鬧的時候,因為他們在揮灑汗水時,我們一幫小P孩正圍在另一邊等待著黑色小雞雞的出現 ,幾畝的地割完也不容易,那時俺們還真超有耐心(也許大人們心裡已經在罵了:小P孩無釐正經,俾你五毫子幫我做野好過喇),突然波仔那邊一聲亢奮「這邊!這邊......」,喔,一群小黑在母親的帶領下沖出了重圍,我們一群敢死隊也涌了過去,別看它小,跑得可巨快,可可我們的雙腳是陷在淤泥里追的
小時候像這樣的戰役,一年要有好幾回,可真正成功的我印象中只有一隻吧,呵呵。(其實一直在想,假使那時能夠拍下那些場面和我們滿身泥漿兩手空空的囧樣,該是多麼幸福的事情)
10 栗葦鳽 黃葦鳽
也算是生活在沼澤地水稻田水鳥的一類,體型修長輕盈,飛如鶴類,犀利的眼神和銳利的尖嘴令人生畏!
最厲害的應該就是它的偽裝術了,他們經常棲息在池邊、蘆葦里、矮樹上,一動也不動,黃栗色與環境融為一體,根本無法發現,每次都是走到近前,才從身旁呼得飛走,嚇你一大跳,更不厚道的是,他們起飛的時候還會扔下炸彈,夠狠
11 普通翠鳥
鄉下常見鳥類中算比較驚艷的精靈了,冷靜而獨善其身
雖然美麗,我倒從沒聽說過有人能夠籠養翠鳥,你們見過不?
翠鳥是穴居一族,一般住在水塘邊豎壁的泥洞里,酷吧!可惜從沒見過它們是怎麼挖洞的,內部構造倒是曾見過一次,裡面只有些羽毛和一堆魚骨頭,呵呵
12 斑鳩
珠頸斑鳩比較常見,甚至現在廣州我還經常能夠見到它的身影,草地、公園都會有,鄉下都叫它野鴿子,也確實是同屬長得像。也許是人類太殘忍的迫害,也許是環境的變更,鄉下見到它們的幾率原來越小了,而且見到都是形單影只,也許它們真的很孤獨很寂寞。
鄉下的時候,前屋的勝哥曾經扒鳥窩養過一隻(聽說斑鳩一般一窩只有一到兩只,優生優育的表率啊),喂它穀子和玉米,搞笑的是雛鳥頭上的毛是最後才長的,因此每次看到它身上羽翼豐滿,但是禿頭的樣子都好笑
13 白胸翡翠
聽名字就高貴,其實也真是蠻漂亮,也算翠鳥的一種,但體型應該是普通小翠的3-4倍,叫聲鏗鏘有力。
它可不單單捕食小魚小蝦,聽說還能捕鼠、蛇類和蜥蜴,看它的利爪和尖嘴貌似還真行,我是沒見過啦。
14 斑魚狗
白胸翡翠的黑白版,體型稍大,一般都是揮動翅膀滯空在湖泊河流的上空,見到獵物就直接俯沖下去捕捉,很是強悍,因為它很少停留在某個地方,覓食捕食都是空中作業,我從沒近距離瞻仰過他的英姿,很喜歡,也許是因為速度,也許就是喜歡斑點狗
15 小
竟然還有那麼難寫難讀的名字,汗,還是叫它小野鴨算了,鄉下旁邊就有條百米寬的河,可能現在說你都不信,那時候冬天我還和老爸一起到河邊晨跑,朝陽慢慢升起,河面的霧色漸漸散去,就能夠看見幾只小,我總喜歡揀幾個流星標飛過去,受到驚嚇,它們就一蹶屁股潛到水底去了,然後在不遠的地方又浮出水面。那時候鄉下很多人都有獵槍,某些賤人就以打鳥去賣為生,見到那麼肥的野鴨它們當然不會放過,但也很聰明,除了潛水外還會混進河裡放養的家鴨群中,獵人就無從下手了
16 夜鷺
夜鷺在鄉下見得不多,反倒是廣州動物園成了它們的天下,去過的人應該都知道,籠子外面樹冠上棲息的築巢的都是夜鷺,白天還飛來飛去呱呱叫,看來大城市徹底改變了它們的生活習性,不過能適應找到了家那就好
17 伯勞
看它的鷹嘴就知道是狠角色,雖然體型長得不彪悍,但它捕食的可不單單是小魚小蟲,我就親眼見過速度慢的小縫夜鶯成了它的爪下魂,甚至蛇類,這完全就是鷹派的行徑,強悍!
可惜伯勞天生不夠低調,吃飽了有事沒事就站在高處狂扯破嗓子,巨囂張 ,也正因為這樣,它經常成為獵人的目標,槍打出頭鳥就是這樣來的。
(話齋,做人要低調)
18 褐翅鴉鵑
俗稱毛雞,行蹤很神秘的一種鳥,不善飛,滑翔型,褐翅黑身很樸素,但它那陰森甚至有些恐怖的吟聲令人難忘,一般在清晨,它就會隱蔽在密林中,發出帶鼻音空靈的「哼哼哼......」降調聲,若你一個人置身密林中肯定會毛骨悚然,當然知道是憨厚的毛大俠的傑作就不再覺得可怕了。
19 黑尾蠟嘴雀
嘴上功夫最了得應該就是它了,有殼的谷類在它的鐵嘴下簡直不堪一擊,估計其他小堅果類也奈何不了它。蠟嘴雀不是鄉下原有鳥種,應該是從其他什麼地方遷過來的吧,我記得是初三的時候,一下子多了幾種之前沒見過的鳥,其中就有絲光椋鳥和蠟嘴雀。
我也曾經飼養過一隻,是哥用氣槍打下來的 ,擦傷了翅膀沒有致命傷,將它安置在籠子里,喂它穀子它竟然吃了,也不歇斯底里地撞著要出來,於是就這樣餵了起來,本想著放生的,只是只是因為槍傷它永遠失去了飛翔的能力,很可憐。
洗籠子是我最怕的,因為要先將它抓出來,每次我手伸進去就被它的鐵嘴咬出血,有時候它還咬著不放,很痛很痛 ,可我從沒有因此有惱怒或者拋棄它的意思,怎麼說都是我們欠它的,是不 ,是啊!
20 戴勝
戴勝之前只在書上見過,真正第一次見到真身其實是在雕塑公園的草坪,那天還拍了幾張照片,可惜相隔太遠,拍出來的效果是:那麼大一塊草地,那麼小一隻鳥 就不傳上來獻丑了。
別看它身光頸靚,據載,戴勝不愛做家務,個人衛生有待加強
「每年5、6月份繁殖,戴勝在北方常選擇天然樹洞和啄木鳥鑿空的蛀樹孔里營巢產卵,有時也建窩在岩石縫隙、堤岸窪坑、斷牆殘垣的窟窿中。每窩產卵5~9枚橢圓形的鳥卵。雛鳥孵出後,卵殼可能被親鳥吃掉或銜出巢外,但是堆積在窩內的穢物和雛鳥糞便便卻從不清理,加上雌鳥在孵卵期間會從尾部的尾脂腺里分泌一種具有惡臭的褐色油液,因此弄得巢中又臟又臭、臭氣四溢,污穢不堪,這就是它們俗稱「臭姑姑」的由來。」
2. 白雲山風景名勝
白雲山風景區位於廣州市北部,距市區約17公里,是九連山脈的南延部分,素有「南越第一山」之稱。白雲山全山面積28平方公里,其最高峰摩星嶺海拔382米,是廣州市最高峰。據說每到秋季,常有白雲冉冉升起,使山上變成白漫漫的一片,猶如面紗籠罩,因而得名。自古以來,白雲山一直是廣州有名的風景勝地,歷史上羊城八景中的「菊湖雲影」、「白雲晚望」、「蒲間濂泉」、「景泰僧歸」都在白雲山裡。
白雲山風景名勝區分為六個游覽區,即:明珠樓游覽區、摩星嶺游覽區、鳴春谷游覽區、三台嶺游覽區、麓湖游覽區、飛鵝嶺游覽區。區內,峰戀重疊、溪澗縱橫、林木蔥郁、鳥語花香,景觀多樣,四季如春。特色各異的景點星羅棋布,有蒲谷、能仁寺、天南第一峰、鳴春谷、九龍泉、碑林、摩星嶺、山灣、雙溪、山莊、白雲松濤、松濤別院、明珠樓與新開辟增設的雲台花園、白雲滑道、白雲索道等。金液池位於白雲山麓,是一座風光如畫的湖泊,湖光瀲灧,波平似鏡。湖光山色交映生輝,如詩似畫,別有情趣,是白雲山中的佳境。
白雲山上交通方便,可乘專線游覽車南從麓湖往山頂公園,西通黃婆洞及山北公園,東南有白雲山南門,東有梅花園大道。還有上山索道,遊客可乘登山纜車直達山頂。山上有各式風味餐廳和各種服務設施,還有簡易爐灶可供人們野餐和烤燒。
===========================================================
位於河南省嵩縣境內的白雲山風景名勝區屬伏牛山系,以雲多而奇、美而幻得名。這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壯觀的龍潭飛潭、古老的唐代銀杏、罕見的千年杜鵑、獨特的野生牡丹、驚險的雲飛蹦極。
白雲山國家森林公園現有總面積168平方公里,已開發白雲峰、小黃山、玉皇頂、九龍瀑布、原始森林、休閑服務六大觀光區。這里風光旖旎,春季萬木吐芳,繁花似錦;夏日青山蒼翠,氣候涼爽;入秋紅葉滿山,碩果累累;隆冬銀裝素裹,冰雕玉砌。置身白雲仙境,「人在畫中游,雲在樹上飄,水在空中舞」。
白雲山所在的八百里伏牛山腹地,是亞熱帶與暖溫帶的交匯處,一山跨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流域,因山峻水幽、地貌獨特、植被豐茂、動植物種類繁多,又被譽為「中原山水大觀」、「自然博物館」。萬畝原始森林、唐代銀杏林等構成了數千平方米的高山森林氧吧。
高山牡丹園是白雲山的一絕。
「洛陽四月醉牡丹。」
而五月份白雲山,正是牡丹爭齊斗艷時。由於海拔高,牡丹延長了開放期,每年5-6月份遊人都可以欣賞到國色天香的牡丹芳容。不僅如此,栽植的牡丹有156個品種5.6萬株,總面積達168畝,景區特設了幾座十分精美的木雕觀花閣,增添了不少雅趣。
山得水而秀,水依山而幽,這里溝谷山間處處溪水淙淙, 一山之中伊河、汝河、白河三河共流,分別注入黃河、淮 河、長江三大流域。千米落差的白河大峽谷內,五步一潭 ,十步一瀑。九龍瀑布落差高達123米,似銀河倒瀉,麗 日照射,現出彩虹萬道,人走虹移,彩虹纏身。白雲山跨 三域之水於一峰,集三河之靈於一山,為中原獨有,堪稱 「中原山水大觀」之絕品。
留侯祠地處白雲湖畔,是漢朝開國元勛張良隱居的地方。祠前綠樹成蔭,碧水環繞,祠內陳列豐富,古樸的印月亭、草庵、垂釣台,供遊人追尋漢相張良在此隱居生活的遺跡。
在地勢低緩、河汊縱橫的珠江三角洲北緣,平地拔起一座風景秀麗、白雲繚繞的南粵名山一白雲山。它位於廣州市北部,地理位置為東經113。17′,北緯23。11′。地形略呈斜長方形,呈東北西南走向,東西寬約4公里,南北長約7公里。全境面積為28平方公里,其中屬特別保護范圍的面積為20.98平方公里。地勢中間高,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強烈的岩石差異分化和流水浸蝕,使白雲山溝谷縱橫·坡度陡峭,相對深度多在100米左右。溝內環境幽謐,是大都市中難得的世外桃源。
===========================================================
廣州的「肺部」
白雲山是大庾嶺支脈九連山的末稍,有山峰三十多個,主峰摩星嶺,海拔382米。白雲山山脈連綿不斷,以其起伏的線條,豐富的層次,構成自然風景的美麗輪廓。白雲山三面面向平原,極適合登高遠眺,可覽廣州全城與珠江三角洲浩瀚平原,自古有「羊城第一秀」之譽,是旅遊避暑之勝地。
白雲山東、西、南三面均為廣闊的珠江三角洲平原,三個方向的平原暖濕氣流被吹到白雲山便會沿坡上升,與山上的冷空氣相遇,易結為雲。每當雨過天晴,拂曉薄暮之際,時有白雲郁而起,諸峰常為白雲覆蓋,歷久不散,遠遠望去淼淼煙霞,半壁皆素,故稱白雲山。
白雲山地處熱帶、亞熱帶交錯地區,地帶性植被為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植物種類繁多,生物資源豐富,綠化覆蓋率達95%。氣候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21.8℃,年降雨量1724毫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十分有利於植物的生長。自雲山山林茂密,層巒疊翠,全年鬱郁蔥蔥,四時山花爛漫。近年來,隨著廣州市城市建設的迅猛發展,白雲山已基本被城市所包圍。在人口800萬的大都市裡,能有這么大規模的風景區,在國內外都是不可多得的。白雲山不僅是一個優美的旅遊勝地,更重要的是其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面積42000畝)對調節廣州市的氣候,凈化空氣,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保持生態平衡,防風抗災等方面均起著重要的作用,被譽為廣州的「肺部」。最近市政府將白雲山的園林綠化建設,列為「廣州市跨世紀十大市政工程」之一,這對羊城人民真正擁有青山、碧水、藍天有著重要意義。
白雲山早在戰國時期已有人跡,歷史上的白雲山是佛道寺觀雲集的風水寶地。明清時代保存或建立的寺廟有白雲寺、雙溪寺、能仁寺、彌勒寺、濂泉寺、蒲潤寺、上景泰寺、下景泰寺、五龍谷廟、雲岩寺等十處之多。此外還有九龍泉、甘露泉、虎跑泉、玉虹池、「天南第一峰」石牌坊、明珠樓等名勝古跡,是千百年來人民喜愛的游覽地方。1938年10月,日軍侵入,廣州淪陷,白雲山的文物古跡與山崗樹木,全遭破壞。抗戰勝利之後,白雲山呈現光山一片,景色荒涼。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指導下,開始大面積綠化造林,接著修復和建設了一系列的文化設施,恢復了歷史上的一批景點。如今,散落在湖區和峰巒疊翠間的蒲谷、能仁寺、天南第一峰、鳴春谷、九龍泉、碑林、摩星嶺、山灣、雙溪、山莊、白雲松濤、松濤別院、明珠樓等與新開辟增設的雲台花園、白雲滑道、廣州雕塑公園等景點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令遊客流連忘返。
白雲山有著悠久的文化蘊涵、深厚的歷史沉澱。白雲山下黃婆洞,有新石器時代的遺跡。秦漢年間,齊人安期生南來隱居,采葯濟世,並為之獻身。唐宋以來,更有杜審言、宋之向、韓愈、李商隱、李群玉、蘇東坡、楊萬里、李昂英等著名詩人,入粵登山,游覽題詠。本地文人學士陳白沙、陳子壯、屈大均、張維屏等來此集會結社,吟詩作賦。他們的詩文已成為嶺南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白雲山歷史積淀的深厚,在嶺南風景名勝區中是獨一無二的。特別在中國近現代史中,它經歷了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的洗禮,記錄著抗法戰爭、甲午戰爭、北伐戰爭等著名人物的足跡。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老一輩革命家董必武、朱德、郭沫若曾為白雲山吟詩題詞。周恩來、陳毅曾在此進行國事活動。
誘人的景點
雲台花園是白雲山風景名勝區旅遊景點中一顆璀璨明珠。它座落在白雲山南麓三台嶺地區,是我國最大的以各種觀賞花木造景為主的園林式花園。它的建成結束了「花城」無花園的歷史。園內共建有新穎雅緻、各具特色的景點14處。如:「誼園」內建有象徵友誼與和平的大型石雕;有佔地1200平方米、造型獨特的玻璃溫室,展出多種熱帶棕櫚植物、仙人掌、多漿植物和蘭科植物;醉華苑是高低錯落、小巧玲瓏的花展館;岩石園內有各種嶙峋怪石;有少數民族圖騰和具有十二生肖的太陽廣場;飛瀑流彩是一組氣勢磅礴的燈光噴泉瀑布;玫瑰園展出各種絢麗的玫瑰,四季鮮花燦爛,綠草如茵。特別是夏天晚上增設的露天交誼舞場,使遊人在充滿歐陸風情與東方園林造景交融的湖光山色中輕歌曼舞,如痴如醉。
新建成的廣州雕塑公園座落在白雲山余脈飛鵝嶺地段,佔地面積46公頃,分為羊城史雕塑區、森林景區、中華史雕區、雕塑大觀園四個大區,運用現代雕塑語言使公園的藝術特性表現得更加突出和強烈,是一個體現廣州大城市富有時代感的公園。該園於1996年12月28日正式開放,遊客可在欣賞美景品味歷史之際,又能感受到高雅藝術的薰陶。
我國最大的天然賞鳥區——鳴春谷,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一座天然鳥籠。它座落在自雲山風景區的天南第一峰與九龍泉之間的滴水岩谷地上,佔地約5萬平方米,分天然式大型鳥籠區、鳴禽掛廊區、珍稀鳥區三部分。其中由十八根10一25米的鋼柱支撐,採用懸索式張網結構,頂部用不銹鋼網,周圍用鍍鋅網將全區籠罩成12500平方米的鳥籠,放養有各種鳥類150多個品種,共有5000多隻。其中不乏珍稀鳥類。遊人在醉情山水的同時,又可與鳥同樂。在鳴春谷大門入口處,還可看到極富情趣的馴鳥表演。
「白雲晚望」遠在元代便被列為羊城八景之一,夕陽西下之時,在山頂廣場南端羅傘頂之巔,倚欄遠望,天空中出現五彩繽紛的晚霞,玉帶般的珠江、高樓林立的城市,以及遠處的綠野,全都落入一片金江之中,給人以「不舍夕陽離人間」的美感。此外,廣州碑林、山頂公園、雙溪別墅、杜鵑山、白雲松濤、可憩草坪、明珠樓、黃婆洞水庫等,都吸引了眾多的遊人。與其它的名山相比,白雲山少了一份疏遠感,多了一份親近感,市民無須舟車勞頓之苦,即可尋覓到一處回歸自然,欣賞祖國壯麗河山的好去處。每逢節假日,白雲山各景點遊人更是摩肩接踵。由於毗鄰港澳,遊客中港澳同胞約佔20%。重陽登高本是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近20年來,重陽節登白雲山成了廣州市的一個新風俗,登白雲山的人數逐年增多,每年多達十幾萬人。此時,廣州城裡如潮的人流湧向白雲山,白雲山上人山人海,一派熱鬧祥和的氣氛。
麓湖是白雲山西面一個風景秀麗的游覽區。該湖原名叫金液池,面積達312畝。這里綠樹夾道,樹木參天,湖面波光粼粼,四周山林秀色,盡收湖中。湖區北面的山丘迂迴跌伏,依山傍水是良好的高爾夫球場用地。近年來利用這一有利的環境建立了麓湖高爾夫鄉村俱樂部。俱樂部由練習球場、高爾夫俱樂部會所、鄉村俱樂部會所、會員休息室住所等五個部分組成,是一個多功能的高級康休與社交場所。既美化了麓湖風景區,又改善了廣州市的投資環境,是廣州建設國際性大都市的一個配套項目。
此外還興建了極富刺激性的新型娛樂項目——白雲山滑道(SL稱旱地雪撬),全長1400米,集滑雪、觀光和游樂於一體,是一項風靡歐美的文體運動。全套設備由德國進口,給遊客帶來了全新的刺激感受。為便於遊客上下,建起了我國第一條單循環雙鉗口自動抱索式客運旅遊索道,並配備了具有優質服務的酒家、賓館、飯店、茶座等,為廣大遊人提供了一個可游、可居、可樂的現代桃源仙境。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日益認識到白雲山對於廣州市具有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白雲山風景名勝區2l世紀持續發展遠景規劃的制定,投資3000萬元作為林防改造工程的啟動和進行,它預示著明天的白雲山更加美好。一個多品種、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具有嶺南特色的南亞熱帶森林公園,將以它博大的胸懷,燦爛的文化,美麗的景色,屹立在珠江之畔,熠熠生輝。
3. 廣州有哪些常見鳥類
小知識--鳥類的棲息環境
鳥類的分布很廣,生活在不同環境條件之中,形成了各個生態類群。每當我們步入了一種自然環境中,結合具體的地區和季節等因素,便能大致知道在這里棲居著哪些種鳥類。但也有些鳥類,是生活在兩種或更多的環境中,比如啄木鳥,它在闊葉林中覓食,而在針葉林內也有它的足跡。
1.林灌鳥類:這類鳥主要棲息在森林小灌叢中。林區鳥的種類比較多,其中包括鴷形目的攀緣鳥類,雀形目的鳴禽鳥類和雞形目的鳥類等等。這些鳥類有很多共同特徵,它們的翼較短、寬而鈍,小翼羽通常發達;能自由地在樹林中起飛和降落,腳趾都在同一平面上,大多數種類都能抓住樹枝,牢固地停息在上面。這一類鳥大致可分成:
(1)針葉林鳥類:主要有鴷形目的啄木鳥;雞形目中的松雞、棒雞、雷鳥等;雀形目中的許多種類,如大山雀、太平鳥、交嘴雀、黃雀、金翅雀等等。
(2)闊葉林鳥類:主要棲息著鴿形目的一些種類,如珠頸斑鳩、厚嘴青鳩、綠鳩等;雀形目的許多種類,如紅耳鵯、白頭鵯、相思鳥、柳鶯等;此外,鴞形目和鵑形目的鳥類,也常出沒在闊葉林中。
(3)灌木叢鳥類:這里主要生活著雞形目的雉類;雀形目中的許多鳥,如伯勞、畫眉、鉤嘴鶥、紅尾鴝、山雀、鷦鷯以及鷗類等等。
2.開闊區鳥類:這類鳥大多數都有保護色,包括能在空中翱翔的猛禽、飛行急速的毛腿沙雞、善於奔跑的大鴇以及一些雀形目種類。這類鳥又可分成:
(1)草原鳥類:我國草原面積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5。草原上生活有隼形目的草原雕、鶴形目的大鴇、鴿形目中的沙雞以及雀形目中的百靈、小雲雀等。
(2)平原鳥類:這類鳥主要包括棲息在村鎮、耕地、菜園等環境中的鳥,如隼形目中的一些鷹類和雀形目的烏鴉、戴勝、喜鵲、麻雀等等。
3.水域鳥類:包括潛鳥目、 鸊鷉目、鸌形目、鵜形目、雁形目、鷗形目中的鳥類,佛法僧目中的翠鳥科也屬於這一類群。它們絕大多數羽毛豐滿面緊密,趾間有蹼,善於游泳,以水中小動物為食。按棲息環境,把它們分成:
(1)海洋鳥類:主要是潛鳥目、鸌形目、鵜形目中的鰹鳥和一些鷗形目中的鳥類。它們捕食水中的魚、蝦及甲殼類,平日均在島嶼、岸邊一帶棲息。
(2)內河湖泊鳥類:主要包括鸊鷉目中的鳥類; 鵜形目中的鵜鶘和鸕鶿;雁形目中的鴨科鳥類;鶴形目中的骨頂雞和苦惡鳥;鴴形目中的鴴和鷸類;佛法僧目中的翠鳥以及大部分鷗形目中的鳥。它們常年棲居在內河湖泊中,以水中食物賴以生存。
4.沼澤鳥類:主要指鸛形目鳥類,諸如鷺、鸛和朱䴉;鶴形目中的鶴科鳥類; 鴴形目中的鷸類和鴴類鳥,也可歸於此類群。這些鳥類的腳和趾均細長,適於在泥濘中行走,有些種類的趾間具蹼膜,更能保證體軀免遭下沉;嘴均細長,適於在泥土、沙灘和沼澤中覓食。較為常見的有蒼鷺、白鷺、灰鶴、白腰構鷸和針尾沙錐等。
小知識--鳥類的形態與生活習性
各種鳥類都有著它們的各自生活習性和形態特徵,科學工作者依據這些,把鳥類分成8種類型。
1.走禽類 這類鳥嘴的形狀扁短;都在沙漠和草地上生活;胸部不突起,沒有龍骨突;翅膀幾乎完全退化,因此下會飛翔;雙腳強大有力,善於奔跑,而且行動迅速,比如鴕鳥、食火雞等。
2. 涉禽類 適應在沼澤和岸邊生活,腳和腳趾特別長, 適應涉水行走; 因為腿長,勢必要低頭啄食,所以生有較長的脖子,如丹頂鶴、白鷺等。
3.游禽類 這類鳥大多在水上生活。腳短,趾間有蹼; 嘴闊而且扁平,適合在水中索取食物。如雁、鴨、天鵝等。
4.鶉雞類 它們大多數是定居的鳥類。身體健壯;有堅硬的嘴和強有力的腿,並生有適合挖土的鉤爪;翅膀短小,不善於長距離飛行;雄鳥性好爭斗,腿上生有距,是爭斗時的"武器";雌雄羽色多數不同,如鷓鴣、馬雞、環頸雉等。
5.鳩鴿類 嘴比較短,基部柔軟;主要營樹棲生活;特別擅長飛行;吃植物性食物;它們的嗉囔能分泌乳汁用來哺育雛鳥:如岩鴿.山斑鳩等。
6.攀禽類 這類鳥最明顯的特徵是它們的腳趾兩個向前,兩個向後,有利於攀緣樹木。在這類當中,有專吃樹皮里害蟲的啄木鳥,有吃毛蟲的能手杜鵑,還有常年生活在水邊靠捕捉水中小動物為食的翠鳥等。
7.猛禽類 它們的嘴和腳部很銳利;翅膀強大有力,有的種類翱翔能力很強,能巧妙地利用上升氣流,長時間地盤旋在高空;它門性情兇猛,專門捕食其他動物。如鳶、游隼、禿鷲、鴞等。
8.鳴禽類 這類鳥的數量最多。它們的個體都比較小;擅長鳴叫; 能作精巧的窩巢:如百靈、畫眉、縫葉鶯、織布鳥等。
4. 常見鳥類有哪些呢
1、畫眉鳥,棲息於山丘的灌叢和村落附近的灌叢或竹林中,機敏而膽怯,常在林下的草叢中覓食,不善作遠距離飛翔。分布於寮國、越南北部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在華中、華南、海南及台灣地區的為留鳥。為廣州市市鳥。
5. 請問這是什麼鳥有圖片
褐翅鴉鵑,喜歡單個或成對活動,很少成群。平時多在地面活動,休息時也棲息於小樹枝椏,或在蘆葦頂上曬太陽,尤其在雨後。它善於隱蔽,遇到干擾或有危險的時候就很快藏在地上草叢或灌叢中,也善於在地面行走,跳躍取食,行動十分迅速,還常把尾、翅展成扇形,上下急扭。飛行時急撲雙翅,尾羽張開,上下擺動,速度不快,通常飛不多遠又降落在矮樹上。它的鳴聲連續不斷,從單調低沉到響亮,其聲似「hum-hum」聲,好像遠處的狗吠聲,數里之外都能聽見,尤以早晨和傍晚鳴叫頻繁
褐翅鴉鵑食性較雜,主要以毛蟲、蝗蟲、蚱蜢、象甲、蜚蠊、蟻和蜂等昆蟲為食,也吃蜈蚣、蟹、螺、蚯蚓、甲殼類、軟體動物等其它無脊椎動物,以及蛇、蜥蜴、鼠類、鳥卵和雛鳥等脊椎動物,有時還吃一些雜草種子和果實等植物性食物
6. 廣東常見鳥類,你見過哪些
白鶺鴒 綉眼鳥 鵲鴝 北紅尾鴝 烏鶇 花八哥 八哥 池鷺 牛背鷺 白鷺 伯勞 大山雀 珠頸斑鳩 褐翅鴉鵑 小鷿鷈 白頭鵯 紅耳鵯 白腰文鳥 白面水雞 。。。。。。
純色啄花鳥,一種小型啄花鳥,雄鳥體重5-8克,雄鳥體長6.4-8.9厘米,雌鳥5-7.5克,雌鳥6.6-8.3厘米。
純色啄花鳥以昆蟲、植物果實、花、花蜜和種子為食,也吃少量昆蟲、蜘蛛等動物性食物。
白鷳 廣東省省鳥
白鷳,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棲息於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綠闊葉林和溝穀雨林,食昆蟲、植物莖葉、果實和種子等。
白鷳自古即是名貴的觀賞鳥。《禽經》記載:「似山雞而色白,行止閑暇。」
有「閑客」的美譽。
白鷳體態優雅華麗,性情機警靈敏,在廣東省分布較廣,1989年被定為廣東省省鳥。
畫眉鳥 廣州市市鳥
畫眉鳥,是鳥綱、畫眉科的中型鳥類,棲息於山丘的灌叢和村落附近的灌叢或竹林中。雄鳥在繁殖期常單獨藏匿在雜草及樹枝間極善鳴囀,聲音十分洪亮,歌聲悠揚婉轉,非常動聽。
畫眉鳥為雜食性鳥類,主要取食昆蟲,兼食草籽、野果。
7. 廣州白雲山有沒有廣東省省鳥:「白鷳鳥」
有的,你爬白雲山的時候走登山路線,不要走汽車走的馬路,就會看到了!
8. 廣州白雲山風景名勝區的誘人的景點
我國最大的天然賞鳥區——鳴春谷,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一座天然鳥籠。它坐落在自雲山風景區的天南第一峰與九龍泉之間的滴水岩谷地上,佔地約5萬平方米,分天然式大型鳥籠區、鳴禽掛廊區、珍稀鳥區三部分。其中由十八根10一25米的鋼柱支撐,採用懸索式張網結構,頂部用不銹鋼網,周圍用鍍鋅網將全區籠罩成12500平方米的鳥籠,放養有各種鳥類150多個品種,共有5000多隻。其中不乏珍稀鳥類。遊人在醉情山水的同時,又可與鳥同樂。在鳴春谷大門入口處,還可看到極富情趣的馴鳥表演。
鳴春谷游覽區內有蒲谷、能仁寺、毛利人運動文化村、天南第一峰、白雲晚望、白雲曉望、鳴春谷、滴水岩、翠微古道等景點,由於景點集中,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是客流量最大的一個游覽區。
1、蒲谷近年來,對蒲谷景點進行了環境整治,清除了原有取水區域的叢生雜草,修建小橋、平台和園路;並將原有溪流作改道處理,在平台旁邊蓄水形成兩個卵石戲水池,洗去大量淤泥清出原石,還原了一條長約50米天然的山石小溪流,再順勢而下形成落差6米的小瀑布。淺水灘內負離子每平方米高達1萬個,是一個自然、野趣的熱帶溝壑雨林,也是遊客遊玩的最好選擇。遊客在岸邊休憩,傾聽溪流的潺潺聲、享受涼風的輕撫,愜意濃濃;小朋友在溪旁嬉戲,尋覓魚兒的足跡、盡情的遊玩,趣味無窮。
2、能仁寺
能仁寺,是白雲山眾多古寺廟中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它建於清咸豐、同治年間,為了弘揚歷史文化,發展我市旅遊事業,廣州市政府於1993年投資1500萬修復,恢復的景點有鍾鼓樓、大雄寶殿、慈雲殿等,於1995年5月對外開放。能仁寺佔地面積為10000萬平方米,地勢三面環山,幽谷深藏,綠樹成萌。寺里主要古跡有虎跑泉、甘露泉、玉虹池、流雲飄月、古橋等。
能仁寺是白雲山恢復文物古跡中的典範,它以氣勢宏大,古跡眾多,靈驗的風水寶地而吸引了許多前來參觀與朝拜的遊客。但能仁寺有一條與別的景區寺廟不同之處是:寺內沒有香火,這是為了更好地凈化白雲山「市肺」的空氣,同時也為了杜絕山火隱患。金剛法界,又名天王殿,顧名思義,它是供奉佛教中護法神將——四大天王,他們手中所持的法器,各有不同的寓意,合起來是風調雨順,意思是保佑人們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而正對門口這個笑容可掬的大肚和尚,叫彌勒佛,也是佛教中的未來佛,它的造像是根據中國五代時期浙江奉化一個契此的和尚造像的,它兩耳垂肩、袒胸露肚、笑口常開,兩邊對聯寫著「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大雄寶殿,是全寺的建築中心,是舉行宗教儀式的主要場地,它規模宏大,殿內擺放三尊大佛,高8米,中間是「南九本師悉伽牟尼佛」,左邊是「東方琉璃世界消災延壽葯師佛」,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人們所謂的「橫三世」,它代表著空間、時間上佛的存在。而以時間為分有豎三世,正中為現在佛,即釋伽牟尼佛,左側為過去佛,以燃燈佛為代表,右側為未來佛,即彌勒佛,彌勒佛現在還是菩薩。
十八羅漢,十八羅漢是根據十六羅漢發展而來的,新加入的是一名叫踏虎,另一名叫抓蛇,據傳是降龍伏虎的,能滅盡一切煩惱、普濟眾生。慈雲殿,供奉三尊菩薩,正中間是觀音菩薩,是普濟眾生的。左邊是文殊菩薩,專司智慧,右邊是普賢菩薩,專司理德。能仁寺環境優雅,古跡眾多,氣勢宏大,是人們遊憩、覽勝、朝拜的好去處。
3、毛利人運動文化村
白雲山毛利人運動文化村是一座集休閑、運動、娛樂、旅遊觀光、購物為一體的民俗村落,她將紐西蘭毛利文化及其地域風情與毛利人運動有機結合起來,引進到白雲山,使遊客如同置身南太平洋島國,在充分享受白雲山清新空氣的同時,感受紐西蘭毛利風情,體驗毛利文化氛圍,觀賞毛利人歌舞表演,參與毛利人的各種休閑健身運動。
古樸純真的毛利風土人情及毛利文化:村落內古老的毛利房舍錯落有致;毛利姑娘小伙以其粗獷豪放的歌舞表演,特有的碰鼻迎賓禮儀,再現了人類原始文明的野性之美;毛利蹦極塔架上高達五米的毛利武士,手持長矛,眺望遠方,時刻守衛著他的子民;村落內那些原始的木雕、毛利圖騰、泥塑以其古樸自然的情調在現代化大都市裡散發著沁人心脾的縷縷清香。
高山滑道,也稱旱地雪撬,該項目起源於德國。是一項集運動與觀光於一體的極富趣味性的游樂項目。滑道依山順坡而建,分左右兩道,左道640米,右道780米。全長1400米。滑車依靠慣性滑行,遊客用操縱桿控制速度,具有自動減速功能,越往下滑速度越快。該項目老少皆宜,其樂無窮,能讓客人體驗到速度和旋轉帶來的輕快和歡樂。高山滑草類似於滑雪和滾軸溜冰,源於歐洲滑雪運動員夏季訓練項目———以滑草代替滑雪進行訓練。開始僅作為滑雪運動員夏季訓練項目,後來普及成為擁有眾多滑草愛好者的一項運動。本村的滑草場佔地約八千平方米,草場的設計兼顧競技標准和普及原則,可供滑草運動員訓練用,也可供滑草運動愛好者練習。滑草場為保證客人的安全,可謂是「全副武裝」,裝備包括滑草鞋、滑草履帶、滑草手杖、滑草頭盔等護具,安全度極高,滑草運動的樂趣的確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尤其是成功掌握了滑草技巧的愛好者。只有在親身參與下,才能體驗得到。
紐西蘭悠玻球,該設備全套來自中國台灣,參與者被固定在球體內從高處草坡旋轉而下,猶如置身太空之中,讓遊客體驗到失重與超重交替變化帶來的刺激,雙人共同參與更能感受到親情的無價。
其他項目如:迷你笨豬跳床、草地沖鋒車、射箭、都市鬥牛同樣極富趣味性和觀賞性。
4、天南第一峰
「天南第一峰」景點是白雲山最著名的景點之一。景點內的「天南第一峰」牌坊,是白雲山古建築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牌坊。原為宋代轉運使陶定所建,當時作為登摩星嶺的指路牌,是過去登摩星嶺的必經之路,而今隨著白雲山建設的發展,牌坊的指路功能早已淡化。後人曾對牌坊作過期兩次重修,現已成了一個獨立的景點。今坊柱上有聯雲:「雲開世外三千界,岩倚天南第一峰」,是以「雲岩」景點所作的對聯。雲岩就在「天南第一峰」步磴下,又稱「鄭仙岩」。
二00四年夏秋,對「天南第一峰」景點進行整治,將「天南第一峰」牌坊、鄭仙岩、清乾隆伊秉綬所書「南海葉花溪墓表」石刻、清光緒鄧萬林所書「紅塵不到」石刻等重新修緝。遊人到此,撫今追昔,可稱勝境。
5、雲岩
雲岩,位於天南第一峰下沉處,門前右側有「紅塵不到」四個字,系光緒二十二年長沙鄧萬林書。雲岩又名鄭仙岩,位於白雲山山頂東側崖畔,上為峭壁,下為懸崖,此處為鄭安期乘鶴升天的地方。
相傳戰國時期鄭安期南到廣州,以白雲山九節菖蒲為民治病。有一天有一個窮苦農民,喉頭長一毒瘡,水也喝不下,將要死了,他的兒子請求鄭安期救治。鄭安期就用白雲山的九節菖蒲治好了他。消息傳出之後,秦始皇召見鄭安期,想得到長生不老之術。鄭安期不理他,悄然而去。秦始皇再次下令召還,鄭安期不甘屈服,便於農歷七月二十五日在白雲山的雲岩跳崖自盡。當跳崖時,忽然有隻白鶴飛來,載著鄭安期騰空升仙而去。
後人為紀念鄭安期,就修建了「鄭仙祠」。這個故事記載了安期生在白雲山采葯為百姓治病的事跡。也反映了當年白雲山在造福市民上,在自然生態上有著豐富的植物,尤為葯本植物類,所以才有長生不老草「九節菖蒲」的說法。每年農歷七月二十四有不少人前來拜祭鄭仙,為鄭仙誕。
北宋詩人蘇軾,游白雲山詩曰:不用山僧導我前,自尋雲外出山泉。千章古木臨天地,百尺飛濤瀉漏天。昔日菖蒲方士宅,後來詹葡姐師禪。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素皇欲學仙。
6、白雲晚望
「白雲晚望」遠在元代便被列為羊城八景之一,夕陽西下之時,在山頂廣場南端羅傘頂之巔,倚欄遠望,天空中出現五彩繽紛的晚霞,玉帶般的珠江、高樓林立的城市,以及遠處的綠野,全都落入一片金江之中,給人以「不舍夕陽離人間」的美感。此外,廣州碑林、山頂公園、雙溪別墅、杜鵑山、白雲松濤、可憩草坪、明珠樓、黃婆洞水庫等,都吸引了眾多的遊人。與其它的名山相比,白雲山少了一份疏遠感,多了一份親近感,市民無須舟車勞頓之苦,即可尋覓到一處回歸自然,欣賞祖國壯麗河山的好去處。每逢節假日,白雲山各景點遊人更是摩肩接踵。由於毗鄰港澳,遊客中港澳同胞約佔20%。重陽登高本是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近20年來,重陽節登白雲山成了廣州市的一個新風俗,登白雲山的人數逐年增多,每年多達十幾萬人。此時,廣州城裡如潮的人流湧向白雲山,白雲山上人山人海,一派熱鬧祥和的氣氛。
7、鳴春谷
「鳴春谷」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一座天然鳥籠,它佔地面積為56000平方米,是全國最大的天然式鳥籠。1989年由廣州市人民政府投資500萬興建,它坐落於白雲山的「天南第一峰」與「九龍泉」之間的滴水岩谷地上。鳴春谷以其優越的地理環境、奇趣精彩的馴鳥表演,鳥類品種眾多,及百鳥鳴唱在幽谷回響的獨特風格為特點。當時的廣州市長歐初同志建議,取唐朝詩人韓愈《送孟東野序》文中「是故以鳥鳴春」之意,命名為「鳴春谷」。鳴春谷共分六部分,分別是鳥類標本陳列室、大型鳥籠景區、珍稀鳥展區、鳴禽掛廊區、馴鳥表演區和滴水岩自然景區。放養的鳥類有丹頂鶴、天鵝、孔雀、黃腹角雉、藍馬雞等150多個品種,共5000多隻,與大自然景物相結合構成了立體賞鳥的優美環境。所以,人們又給它起了一個別名叫「小鳥天堂」。1995年,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評為「中華之最」,因而鳴春谷就有了中國最大天然鳥籠之稱。鳴春谷自89年9月開放以來,接待了300萬遊客,其中有華僑與外國朋友共20萬人。還有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榮毅仁、鄒家華、李 鐵映、賽福鼎,楊德志、楊成武、胡喬木、張愛萍、阿沛阿旺晉美,聯合國副秘書長阿考特、拉馬昌德蘭先生等一批國際友好人士,也曾到此觀光並留下了珍貴的墨寶。 麓湖是白雲山西面一個風景秀麗的游覽區。該湖原名叫金液池,面積達312畝。這里綠樹夾道,樹木參天,湖面波光粼粼,四周山林秀色,盡收湖中。湖區北面的山丘迂迴跌伏,依山傍水是良好的高爾夫球場用地。近年來利用這一有利的環境建立了麓湖高爾夫鄉村俱樂部。俱樂部由練習球場、高爾夫俱樂部會所、鄉村俱樂部會所、會員休息室住所等五個部分組成,是一個多功能的高級康休與社交場所。既美化了麓湖風景區,又改善了廣州市的投資環境,是廣州建設國際性大都市的一個配套項目。
1、「廣州藝術博物院」與麓湖綠化廣場
「廣州藝術博物院」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築設計師莫伯治大師設計的,這座現代化的大型綜合美術博物院是廣州市文化藝術跨世紀的標志性工程。與藝術博物院相連的麓湖綠化廣場是採取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如意等文物形狀為構思而設計的。與藝術博物院相連的是麓湖綠化廣場和兒童樂園,其中麓湖綠化廣場設計造型是採取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如意等文物形狀為構思而設計的,形成一個下沉式表演場,集文化、娛樂、休閑為一體的大型廣場,廣場的建成,已成為老人晨練、健身的好場所,兒童遊玩的好樂園。麓湖綠化廣場的建成使麓湖公園入口更開闊、更美麗、更顯活力。
2、麓湖
麓湖,也稱金液池。湖水面積25公頃,建於1958年,由廣州市民義務勞動挖建的人工湖,是白雲山風景區三大水庫之一,是廣州四大人工湖之一(東湖、流花湖、荔灣湖)。
3、聚芳園
聚芳園,位於麓湖北畔,是依山磅水的蔭生植物園。佔地面積40萬平方米。於1984年開放。園內分布植誼亭、鴻鵠樓、簪香館、蔭生植物觀賞區、荷香池等景點。以觀賞蔭生植物為主題的公園。[1]
4、植誼亭
植誼亭原名半山亭,又稱翠雲亭。是兩層中國式涼亭建築。佔地面積約11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達130平方米,頂高約12米,亭的造型新穎。1987年廣東省與日本兵庫共建友好省,在亭前草地種植友誼樹,故今稱植誼亭。
5、鴻鵠樓
鴻鵠樓是一座五層框架結構的中國式樓閣,建築佔地面積為158平方米,建築部面積548平方米,總高度達24.5米。是廣東省內一座較大的古典式樓宇。建於1987年,就其建築高度而言,是廣州解放以來園林建築之冠,故有「珠江雲山第一樓」之稱。樓間刻有「立雨立晴麓湖鴻鵠成雙壁,揚風揚月珠水雲山第一樓」是取「北有黃鶴,南有鴻鵠」之意。
6、星海園
星海園是為紀念人民作曲家冼星海而建造的。星海園佔地面積為5000平方米,園內主要有紀念館、紀念碑、紀念像和兒童樂園。1985年12月1日冼星海同志的骨灰從北京運回廣州,安葬於園內。園的正面是石英岩紀念碑,它的高度為1.5米,正面刻著毛澤東同志的題詞「向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背面是呂驥撰寫的碑文。墓道的右邊是星海紀念館,館內主要介紹冼星海的生平,以照片手稿。作品展示冼星海同志的創作生涯。左邊是冼星海亭,終端及方形高台,上放置冼星海半身石像,高約1.5米。1993年星海園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還興建了極富刺激性的新型娛樂項目——白雲山滑道(SL稱旱地雪撬),全長1400米,集滑雪、觀光和游樂於一體,是一項風靡歐美的文體運動。全套設備由德國進口,給遊客帶來了全新的刺激感受。為便於遊客上下,建起了我國第一條單循環雙鉗口自動抱索式客運旅遊索道,並配備了具有優質服務的酒家、賓館、飯店、茶座等,為廣大遊人提供了一個可游、可居、可樂的現代桃源仙境。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日益認識到白雲山對於廣州市具有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白雲山風景名勝區2l世紀持續發展遠景規劃的制定,投資3000萬元作為林防改造工程的啟動和進行,它預示著明天的白雲山更加美好。一個多品種、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具有嶺南特色的南亞熱帶森林公園,將以它博大的胸懷,燦爛的文化,美麗的景色,屹立在珠江之畔,熠熠生輝。
9. 白雲山地理介紹
白雲山位於廣州市東北角,面積約 28平方公里,主峰摩星嶺海拔 372米,號稱「天南第一峰」。據屈大均《廣東新語》載,該山「每當秋霽,有白雲蓊鬱而起,半壁皆素,故名曰『白雲』。」白雲山黃婆洞有石器時代遺址,乃史前文化古跡。秦代方士安期生,人稱「千歲翁」,傳說秦始皇東游時曾與其會見,他曾在此行醫濟世,採摘九節菖蒲,於蒲澗落岩飛升。山上原有蒲澗寺,就是為紀念這位方士而建的。
「蒲澗賺泉」乃宋代羊城八景之一。農歷七月二十四日,是廣州民間傳說中的鄭仙誕,俗稱白雲誕,也是為紀念這位方士而起的。
整個白雲山風景區可分為三大部分:麓湖、山頂公園、山北景點。麓湖位於白雲山南麓,是個人工湖。湖水清澈,山色蒼翠。湖上亭台水謝,曲折迴廊,十分典雅。環湖紫荊、玉蘭,花草遍地,明艷怡人。山頂公園位於白雲山中部,「天南第一峰」的牌坊即建於此。坊上聯曰:「雲開世外三千界;岩倚天南第一峰」。在此憑高縱目,景色曠遠。東側現築有一條游廊,題稱「白雲曉望」。山上原有梅花林,林下為滴水岩。現在岩谷處建有全國最大的天然鳥籠——鳴春谷,寵中有珍奇鳥類 40多種 5000餘只,寵區面積為 1.25萬平方米。鳴春谷內樹木扶疏,芳草如茵,流泉瀑漏,因民間有九龍泉(一謂九童泉)的傳說,故還塑有九龍太子雕像,神態栩栩如生。山上原有能仁寺,抗戰期間已毀,現僅存玉虹池、虎跑泉和甘露井。現甘露茶座處即能仁寺故址。「虎跑泉」碑刻為清代羅岸先所書,「玉虹池」三字為光緒年間陳澧所題,岩壁的「虎」字,傳說是清末黑旗軍名將劉永福之墨跡。山北還建有雙溪別墅和山莊旅舍,環境清幽,風景秀麗,是理想的避暑勝地。
山北景點有白雲松濤、松濤別院、凌香館、水月閣、明珠樓、松風軒等。
其中「白雲松濤」為新羊城八景之一。在山北公路林間的巨石上,有董必武題寫的「白雲松濤」四字,旁有「聽濤」亭,每屆重陽,區內山風籟籟,月湖粼粼之時,都有 10萬餘人登高臨勝,一睹白雲風姿,數以萬汁的青年男女
在山上露宿,叫做「打地氣」。據說,這樣可使身體強健。又傳說秦代方士安期生曾在白雲蒲澗採到九節菖蒲,能治百病,久服長生不老。這九節直蒲夜來芳香四溢,有運氣的人才能採到。人們夜間上山露宿,原是想碰一碰自己的運氣。過去,人們是在農歷七月二十四——傳說中安期生的飛升日,到白雲蒲澗沐浴的,近年才與重陽登高相結合,改在重陽節前一天晚上上山,以期霞舉。更多的人則作為一項文體娛樂活動,交友、聯誼,兼而有之。這一活動,近年發展勢頭很旺,已從傳統民俗活動變為新的群眾性的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