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定都什麼
擴展閱讀
杭州西湖區央企有哪些 2025-02-14 07:49:00
有什麼軟體買廈門老院子 2025-02-14 07:48:59

廣州定都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5-20 08:34:21

1. 廣州又稱什麼城

問題一:廣州又稱為什麼城 呵呵,有很多別稱,都對的:五羊仙城、羊城、穗城、 花城等,古稱番禺或南海

問題二:廣州為什麼叫什麼城呢? 廣盯巧州,又名「羊城」,有著兩千兩百一十多年的歷史。它和世界上許多古老的城市一樣,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公元前9世紀,周朝的楚國在如今的廣州建造了一個城邑,名叫楚庭。有一年,楚庭因連年災害,田地荒蕪,農業失收,百姓飢荒。有一天,南海的天空出現五朵祥雲,上有五位仙人,身穿紅橙黃綠紫五色綵衣,分別騎著五隻仙羊,仙羊口銜一棵一莖六穗的稻子,徐徐降落在這座城市。仙人把稻穗贈予百姓,把五隻羊留下,祝襲跡願這里永無飢荒,然後騰空而去。 從此,廣州成了嶺南最富庶的地方;也開始有了「羊城」、「五羊城」、「穗城」之稱。廣州的百姓還在惠福西路修建了「五仙觀」,紀念五位造福的仙人。你若拍則並不信,可到五仙觀的東側看看,那裡還有一塊巨大的紅砂石腳印狀的凹穴,那就是「仙人拇跡」。你還不信,可到越秀山麓,那裡存有一塊「古之楚庭」的石碑,它告訴我們,廣州最古老的名字叫「楚庭」。這個五羊的傳說是一則廣州的「史前拓殖故事」,通過「五羊銜谷,萃於楚庭」,反映出西周末年,由於諸侯崛起,民不聊生,中原百姓紛紛攜帶家畜、農作物向南遷徙的事實,表達了古代的廣州先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然而,歷史w實的廣州是這樣產生的。廣州這塊土地面臨南海,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早在新石器時代,即約五千年前,先民們就在這里從速漁獵和原始農業活動。在廣州的龍眼洞、飛鵝嶺等地發現的遠古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石斧、石鑿、石磨和陶器等生產工具,說明已經有流動的漁獵部落在珠江三角洲的廣州地區定居,並逐步發展成為廣州的原始聚落。 後來,人們的耕作和捕獵技術提高了,學會了各種手工藝技術,生產的糧食和打的魚也多了,便開始用剩餘的糧食和魚,去換取別的部落的剩餘產品,交換有用的工具。在物產富饒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出現了各行各業的工匠,他們不必從速耕種,也不需要住在分散的鄉村,而是集中居住。這樣,廣州一帶的各個定居地之間的交往密切起來,變得誰也離不開誰了,慢慢地形成了一個經濟社會,從而奠定了廣州城的基礎。那時候,世界上許多名城,還是獵人彎弓搭箭的森林,或者是漁夫撒網的河澤呢。相傳,有一年,楚庭因連年災害,田地荒蕪.農業失收,百姓飢荒。有一天.天空出現五朵祥雲,上有五位仙人身穿紅橙黃綠紫五色綵衣,分別騎著五隻不同顏色的仙羊,仙羊各口銜一棵一莖六穗的稻子,徐徐降落在這座城市。仙人把稻子贈予百姓、把五隻羊留下,祝願這里永無飢荒,然後騰空而去。從此,廣州成了嶺南最富庶的地方,也開始有了「羊城」。「五羊城」、「穗城」之稱。後來廣州的百姓還在惠福西路修建「五仙觀」來紀念這五位造福廣州的仙人。你們若不信,可到五仙觀的東側看看,至今那裡還有一塊巨大的紅砂岩腳印狀的凹穴,那就是「仙人拇跡」。你們還不信,可再到越秀山麓.那裡存立有一座「古之楚庭」的名牌坊,它告訴人們,廣州最古老的名字叫「楚庭」。 在今天.五羊巳成為廣州的城徽標志

問題三:廣州又稱為什麼?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穗城、穗垣、仙城、花城;解放前舊稱省城。地處中國南方,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緣,西江、北江、東江水道在此匯合,瀕臨南中國海,珠江入海口,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廣州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廣州是全國著名的華僑之鄉,也是全國華僑最多的大城市。2007年,廣州市有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和歸僑、僑港澳眷352.35萬人。其中海外華僑華人106.08萬人,港澳同胞87.72萬人,分布在世界眾多國家和地區;市內歸僑1.68萬人,僑港澳眷屬156.87萬人。

問題四:廣州被稱為什麼城 廣州因為有五羊下凡的故事而被稱為羊城;又因為廣州氣候四季如春,四季都有美麗的花市,又被稱為花城.

問題五:廣州市被稱為什麼都什麼城 廣州市被稱為羊城、花城

問題六:廣州以什麼聞名天下,又稱什麼城 好像是以吃的東西非常神奇而有名吧好像是什麼食都吧因為非常洋氣很多其他國家美食都能吃到而且有其他地方都吃不到的獨特美食

問題七:成都又稱為什麼城? 成都又稱蓉城、少城、芙蓉城、錦官城、天府之國。
成都市位於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介於東經102°54′~104°53′和北緯30°05 ′~31°26′之間,全市東西長192公里,南北寬166公里,總面積123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48萬畝。東北與德陽市、東南與資陽市耿鄰,南面與眉山市相連,西南與雅安市、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距東海1600公里,南海1090公里,屬內陸地帶。

問題八:廣州是什麼城市別稱 廣州,廣東省的省會,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城市。位於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處,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中國的\「南大門」,與香港、澳門隔海相望。作為對外貿易的窗口,外籍人士眾多,被稱為\「第三世界首都」。廣州也是亞洲最大非洲人聚集地。廣州又稱\「五羊城」、\「穗城」。意指周朝時救苦救難於百姓的五個仙人的坐騎――五隻仙羊。

問題九:廣東又名什麼? 嶺南。也就是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以南,其中一大部分正在今日的廣東。廣東古稱「粵」,文獻上「粵」「越」二字相通,就透出這里過去曾是百越族的聚居地。 廣州是嶺南地區最早建立的城市,建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且地點一直未有遷移或改變,為中國古城所少見。 (一)建置沿革 早在先秦時代,廣州就是南越族聚居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統一嶺南,廣州地區從此納入秦朝中央集權制國家的版圖。秦 始皇平定嶺南後,在嶺南推行封建郡縣制,設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治番禺,即今廣州。漢高祖三年(前204),趙佗在嶺南建立了南越國,定都番禺。此後,接受漢朝封號,為南越王。趙佗在位年,南越國共傳五主,長達111年。直至西漢元鼎六年(前67 93),漢武帝派兵平南越,再次設置南海郡。 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7),交州州治從廣信(今封開、梧州一帶)移至番禺。東吳孫權黃武五年(226),分交州東部而置廣州,始有廣州之名。隋將州、郡、縣三級行政區改為州(郡)、縣兩級,以利於施政。仁壽元年(601),為避太子楊廣諱,廣州改稱番州;大業三年(607)改為南海郡。此外,為統軍戎,設廣州總管府於南海縣治(今廣州)。唐貞觀元年(627)全國設十道,廣州屬嶺南道,並為道治。後為嶺南五府經略使、嶺南東道節度使、清海軍節度使治所。後梁貞明三年(917),劉割據嶺南稱帝,國號大越,翌年改為漢,史稱南漢。定都廣州,改稱興王府。南漢立國共55年。 兩宋行政區劃分路、州(郡)、縣三級。全國分十五路,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治在廣州。元代行政區劃改為四級,即省、道、路、縣。廣州路屬江西行省廣東道,廣州為廣州路治所。 明洪武元年(1368)改廣州路為廣州府,洪武二年置廣東等處行中書省,洪武九年改廣東承宣布政使,廣州均為治所。廣東省的基本轄地在明代已大體確定,至清、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建置仍大致如此,表明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在明代以後基本形成,廣州對廣東省的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起著核心作用。 清朝取代明朝之初,明宗室逃至南方仍稱帝,史稱「南明」。清順治三年(1646),明朝宗室朱聿在廣州稱帝,年號紹武,史稱南明紹武政權。該政權雖僅存40天,但與建都廣州的南越、南漢王朝合稱「三朝十主」。 清代基本按明制,分省、府、縣三級。廣州府轄14縣,即:番禺、南海、增城、東莞、新會、清遠、香山、新安、順德、新寧、從化、三水、龍門、花縣。廣州城分屬兩縣,西屬南海縣,東屬番禺縣。兩廣總督、廣東巡撫及廣州府的治所均設在廣州。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廣東省於11月9日宣布脫離清廷,在廣州成立廣東都督府。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廣州仍為廣東省省會。1918年10月,廣州成立市政公所,籌備建市。1921年,廣州市正式宣告成立,市政廳設於南關長堤。1925年,中華民國國民 *** 在廣州成立。7月改廣州市政廳為廣州市 *** ,並增設市政委員會1930年1月,改稱廣州特別市,8月復為廣州市。1947年6月改為國民 *** 行政院院轄市,仍為廣東省省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10月28日,廣州市人民 *** 正式成立,隸屬中南軍政委員會,廣州市為省級行政區域。1953年3月,廣州市為中央直轄市,廣東省人民 *** 駐地。1954年6月,廣州市劃歸廣東省轄。此後,廣州市一直為廣東省轄市和省會。1948年10月,國務院同意把廣州市納入國家計劃單列城市,賦予廣州市相當於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1994年2月,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發文,將廣州等16個市的行政級別定級為副省級。同年12月,國......>>

問題十:中國有多少個被稱為什麼城,例如廣州―羊城 北京---京城(京)
上海---申城(滬)
南京---石城(寧)
廣州---羊城(穗)
武漢---江城(漢)
重慶---山城(渝)
深圳---鵬城(深)
成都---蓉城(蓉)
濟南---泉城(泉)
廈門---鷺城(鷺)
明---春城(昆)
南昌(洪城)
長沙(星城)
鄭州(綠城)
杭州(杭城)

2. 廣東番禺的歷史由來

一、番禺區的名稱由來

「番禺」之得名,歷來說法不一。

主要有三:一是「二山」說。《後漢書·地理志》、唐《元和郡縣志》及《初學記》等,均認為縣治有番山、禺山,因以為名。

明朝黃佐《廣東通志》載:「番禺縣治東南一里曰番山,其山多木棉,其下為泮宮;自南聯屬而北一里曰禺山,其上多松柏。」又黃佐《番禺二山記》雲:「二山相連如城,南漢時劉?鑿平。」

番禺因二山而得名之說,相沿已久。番禺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置的古縣,番禺是南海郡的首縣,並為郡治所在地。

二是「一山」說,即番山之隅說。酈道元《水經注》載:「今入城東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聞此縣人名之為番山;縣名番禺,謂番山之禺也。」

禺,即隅,指附近的地方。三是「蠻夷之地」說。

1953年在廣州西村石頭崗一號西漢前期墓中出土有烙印「蕃禺」二字的漆盒,1983年在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出土有鑄上「蕃禺」二字的漢式銅鼎。考古學家麥英豪在**《廣州城始建年代考》中據出土文物認為,秦至漢初,番禺的「番」,寫作「蕃」,與「藩」通。

即番蠻、蠻夷之意。《周禮·秋官》雲:「九州之外謂之蕃國」。

禺,猶隅,指區域、邊遠之地。秦漢之前,番禺一帶僻處一隅,中原 *** 視之為邊遠的蠻夷之地,因以為名。

以上三說,未有定論。歷代省志、府志、縣志,多持「二山」說。

中國不少地方有因山川而命地名的慣例,多數人相承古說,認為番禺是因番山、禺山而得名。 。

二、番禺的名來由

番禺市在廣東省南部,位於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帶,全市總面積1313.8平方公里。北上與廣州相連,南鄰中山、珠海,東眺東莞,西毗順德、南海。從番禺蓮花山港或南沙港乘船到香港只需一個小時,交通十分便利。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南海郡,番禺為南海郡屬下首縣,並為南海郡治所在地。2000多年前,番禺就是重要的港市,《史記·貨殖列傳》曾稱「番禺亦其一都會也」,列為全國九大都會之一。原來縣境范圍很廣,從漢至清,先後直接或間接劃出今珠江三角洲主要縣市和香港、澳門地區。歷史上番禺大都為地方一、二、三級政權所在地,境處廣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清代至民國前期,番禺和南海分東西兩半管治廣州。1921年廣州正式建市,番禺縣署於1933年遷至新造,1945年復遷至襪唯市橋。1958年1月,劃禺東、禺北為廣州市郊區。同年12月,番禺與順德合並為番順縣,半年後,恢復兩縣建置,並將中山縣屬大崗、萬頃沙、南沙、黃閣等地劃屬番禺。1992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市 *** 仍設市橋鎮。2000年5月21日,國務院發出關於同意廣東省撤銷番禺市和花都市設立廣州市番禺區和花都區的批復。7月10日,番禺撤市設區掛牌儀式在行政辦公大樓舉行。從此,番禺成為廣州市轄的一個行政區。

三、歷史

廣州地區(不完帆汪全是現在的廣州)歷史舊稱番禺,那是秦朝(秦始皇三十三年)前後。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囂、趙佗率軍南下,統一嶺南。任囂平定嶺南後,出任南海郡尉並在南海郡番禺縣內建城作為郡治,因處番山和禺山故起名為「番禺城」(史稱「任囂城」,范圍現今的倉邊路以西,越秀區倉邊路以西的兒童公園(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廣州市文化局、廣東省財政廳一帶)。

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時召見龍川縣令趙佗,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可以立國」,並假託秦廷命令,委趙佗代理南海郡尉。漢高祖三年(前204年),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廣州市越秀山即為當年越王所名。

《史記·貨殖列傳》雲:「番禺亦其一都會也」,是當時全國九大都態好仔會之一。

四、廣州市的歷史起源

廣州最早的城市有歷史記載的是2200多年前的秦番禺城,史稱「任囂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秦統一嶺南,設郡縣,番禺為南海郡治,秦軍主將任囂為南海郡尉,人治番禺,修築城垣。從目前已發現的文獻資料和出土文物看,秦統一嶺南後南海尉任囂所築的"番禺城"才是廣州最早的城,也是目前已知的嶺南最早出現的城市。前206年,趙佗建立南越國,建築了「周十里」的趙佗城。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漢平南越國,分南越國土為南海等九郡,南海郡治在番禹。廣州之名由此起。「番禺城」和「廣州」:而近代廣州在明清時期初具定型.

具體的可以資料在下面這個網站,原載於2000新千年元旦的《廣州日報》上。網站是 ://people/item/yjxqn/sjhg/0425.。

五、廣州市番禺市橋的來歷

乾隆《番禺縣志》載:市橋「舊議建縣治,已立城門,後乃改為附郡。今兩水猶稱東城涌、西城涌」。據說從前東城涌橋(故址即今大北、東涌、大東、橋東四路交匯處)畔閘門石匾刻有「石橋市」三字,後有人將這三字顛倒讀作「市橋石」,復因「石」字殘缺,約定俗成讀作「市橋」,作為地名,沿用至今。但清末其辦理鄉事機構,仍稱「石橋公所」(故址在水邊屋上街,1992年建馬路時拆除)。

清代,市橋為沙灣都平康社屬,是沙灣巡檢司駐地。民國時為市橋鄉,是第一區署駐地。抗日戰爭勝利後,遷縣治於此。1950年為區級鎮。1958年12月至1964年5月,一度改稱市橋鎮人民公社(以下各人民公社均稱「公社」)。80年代初,定為廣州市衛星城。

鎮的西南、北、東北三面為低丘。舊鎮區被市橋水道、東涌(民國時闢作馬路)、西涌、北涌(1984年改為下水道,上為環城路)四水環抱。80年代中期,先後擴展了新城、東城、北城3個居民點。

全鎮總面積(含轄內水域。以下各鎮同)5.94平方公里。鎮內街區面積近4平方公里。有水田1830畝,旱(基)地906畝,魚塘147畝。轄大南、海傍、橋東、西坊、新城、東城、北城等7個居民管理區,東郊、南郊、西郊、北郊、沙圩一、沙圩二等6個村民委員會,16個村民小組(1991年數。以下各鎮同)。1992年1月,沙頭鎮並入市橋。

六、歷史上廣州以前好像叫番禺的,那是什麼時期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囂、趙佗率軍南下,統一嶺南。

任囂平定嶺南後,出任南海郡尉並在南海郡番禺縣內建城作為郡治,因處番山和禺山故起名為「番禺城」。

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時召見龍川縣令趙佗,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可以立國」,並假託秦廷命令,委趙佗代理南海郡尉。

漢高祖三年(前204年),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廣州市越秀山即為當年越王所名。《史記·貨殖列傳》雲:「番禺亦其一都會也」,是當時全國九大都會之一。

對於「蕃禺」二字的解讀,學術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最主流的說法是「番禺」一名的由來是因為廣州城內有「番山」和「禺山」兩座山的緣故,但因不知道「禺山」的具 *** 置,這種說法備受爭議。

另外幾種說法認為「蕃」與「藩」、「番」在古代是互相通用的,指邊遠、偏僻的地方,「禺」字是區域的意思,「番禺」指遠離中原王朝的嶺南地區。

七、廣東這個地方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廣東,《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越與粵通,也簡稱粵,泛指嶺南一帶地方。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郡、南海」3個郡。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揭陽、四會5個縣,郡治番禺。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屬象郡,粵西有一部分屬桂林郡,粵北部分地區屬長沙郡。這是廣東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

八、廣州市的歷史起源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穗城、穗垣、仙城、花城;舊稱省城(簡稱省),或叫番禺(縣)、南海(縣)。

地處中國南方,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緣,西江、北江、東江水道在此匯合,瀕臨南中國海,珠江入海口,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亦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 廣州是始建於公元前214年,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廣州最早建城時的名字叫任囂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這里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南海郡,郡治「番禺」,即今天的廣州)。公元226年,孫權為便於統治,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

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廣州秦漢時就是繁榮都會,漢唐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宋元時期,義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說廣州已經比當時世界著名商貿城市威尼斯大三倍。

清朝閉關鎖國時廣州十三行是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壟斷全國外貿,也是中國最早對外的通商口岸。 廣州是中國近代和現代革命的策源地。

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黃花崗起義、廣州起義均發生在廣州。孫中山在廣州創辦了黃埔軍校,曾經三次建立了臨時政權。

*** 在這里創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了大批革命骨幹力量。張太雷、葉挺、 *** 等在這里領導了廣州起義,並建立了廣州蘇維埃政權「廣州公社」。

1992年曾邦哲於首屆全國中西醫學比較研討會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系統醫學概念與模型。魯迅、郭沫若、郁達夫、彭湃、馬思聰、鄒小楊、谷希雲、余德超、鍾傑武等也曾來廣州傳播先進文化。

1982年國務院宣布廣州古城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羊城傳說 廣州又稱「五羊城」、「穗城」。

廣州的別名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說周朝時廣州連年災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飄來五朵彩色祥雲,上有騎著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銜著五色稻穗。

仙人把稻穗賜予百姓,並祝福此地永無飢荒。仙人離去後,五隻仙羊因為依戀人間而留了下來,保佑當地風調雨順。

百姓為感謝五位仙人,在他們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觀」,觀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越秀公園內既有「五羊雕塑」,此傳說已經被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吉祥物所應用。

文物古跡 廣州的文物古跡眾多。現有國家、省、市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1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9處。

中山四路一帶先後發現了秦漢造船遺址和南越國宮署遺址,其中南越國宮署遺址兩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目前,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南越國水閘遺址等三處南越國史跡正聯合申報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 ://ke./view/5649.#2。

九、廣州歷史久還是番禺歷史久

原答案不知所謂。

番禺歷史遠久於廣州。番禺歷史悠久,是中國最古老的縣,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為南海郡治 。

因處番山和禺山故名(亦因古越語「大村」而來)。前204年成為南越國國都,今廣州越秀山即為當年越王所名。

東漢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又將交州治所遷至番禺,遂為州、郡、縣所在地。隋、唐、北宋時並入南海縣。

番禺是歷代全國的重要港口,擔當通商口岸的角色。1949年後復設番禺縣。

1975年1月,劃歸廣州市管轄。1992年5月撤銷番禺縣,設立番禺市(縣級),仍由廣州市管轄。

2000年撤市改區,並入廣州市。2005年南沙區從番禺區拆出,現番禺區為沙灣河以北及南部一部分,面積為770.13平方公里。

一、番禺著名的歷史英雄人物

鄧世昌(1849.10.4~1894.9.17) 清末海軍將領,民族英雄,廣州番禺(今海珠區)人。

1894年9月17日中日黃海大戰時,任"致遠"艦管帶。在艦傷彈盡危急時刻仍指揮若定,命艦沖向日艦"吉野"號,決心與敵同歸於盡。

不幸途中遇日本魚雷,與全艦憲兵一同犧牲。謚"壯節",追賜太子保銜。

冼星海(1905.5~1945.10.20) 人民音樂家。廣州番禺人。

一生創作了500多首歌曲,代表作有《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熱血》等。著有《論中國的民族音樂形成》、《民歌與中國新興音樂》等。

屈大均(1630~1696) 明清學者、詩人、抗清志士,原籍番禺。積極支持和配合鄭成功集舟師圍南京,鄭軍潰退後,繼續鼓吹抗清。

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反清,遂由粵入湘投軍,與吳共商軍國大計,後覺察吳三桂反清復明是假,自立為帝是真,便辭職歸里,潛心著述。著作有《廣東新語》、《皇明上四朝成仁條》、《翁山文外》、《翁山詩外》、《翁山詩略》等。

陳樹人(1883-1948) 廣東番禺人,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著名的政治活動家。陳早年師從居廉學畫。

1905年加入同盟會,留學日本京都美術學院。後參加 *** 改組工作,1947年定居廣州,專心畫藝。

作品有:詩集《戰塵集》、畫集《陳樹人中國畫選集》、《陳樹人寫生集》等。1988年11月26日建成開放"陳樹人紀念館"。

該館位於東山區署前路10號,是在陳樹人已毀舊居的地皮上興建的,為鑲嵌白色大理石圓拱形建築,設兩層展覽廳,這里另設紀念陳樹人之子, *** 員陳復烈士的"思復樓"。 顏浩長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首領。

廣東番禺唐夏鄉(今棠下)人。農民出身。

愛習武藝,綽號「定拳長」。1841年抗英斗爭時,參加團練為義勇。

5月30日,三元里附近一百零三鄉人民在牛欄崗圍殲英軍時,他率鄉眾參加戰斗,殺死英少校軍需畢霞,並冒雨追擊,伺機搏殺,沉著而勇猛。事後,不圖名利,仍務農度日。

1854年廣東天地會紅巾軍起義,清 *** 視其為會眾,欲捕之,遂逃亡外地,約三年始歸。享年八十餘歲。

補充: 顏浩長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首領。又名永祥。

廣東番禺人。身高力大,愛好武藝,綽號「定拳長」。

1841年5月30日,廣州北部三元里人民在牛欄岡圍殲英國侵略軍時,率領義勇軍多名,在牛欄岡附近雜葬嶺殺死英軍少校軍需畢霞。鄉里人交口贊譽:「有『定拳長』殺番鬼,食光一口煙都唔(不)遲」。

生性耿直,不願與官府交往。曾說:「生不到衙門、死不到地獄」。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取得輝煌勝利後,不圖名利,不報功領賞。鴉片戰爭後仍務農度日。

1854年,三元里人民響應太平天國起義,遂與天地會紅巾軍起義隊伍聯合抗清,被清 *** 呼為「紅頭賊」,並派兵捉拿。清兵包圍前門時,遂猛力推倒門窗而走脫,三年後返歸故里,終年時80餘歲。

何賢(1908-1983) 何賢原名何相賢,番禺石樓鎮岳溪鄉應堂村人。父名,澄溪,胞兄何添。

何賢是澳門較早擁護新中國的知名人士之一。他對家鄉公益和建設,捐助殊多。

早在1947年,就捐款擴建家鄉的岳溪學校。自七十年代末起,先後助建大石大橋,洛溪大橋,番禺賓館;為人民醫院捐建澄溪樓、碧秋樓,添置醫療設備;捐資重修蓮花塔,還為石樓鎮和岳溪鄉興建多項公益福利設施。

何賢為改善縣婦幼保健院的條件,親自在市橋選址新建醫院(建成時,何賢已不幸逝世,為緬懷他的業績,又名為"何賢紀念醫院")。 1983年12月6日,何賢香港與世長辭。

全澳門下半旗三天致哀,並贈以英勇金質勛章最高榮譽。何賢生前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常務委員、中國國際信託投資有限公司董事、暨南大學校董會副董事長,又任澳門大豐銀行董事長兼總經理、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主席、澳門東亞大學校董會主席、澳門立法會副主席等職。

鄧世昌 屈大均 陳樹人 何賢。

3. 廣州有沒有做過首都


1.秦末大亂,秦二世時群雄並起,天下大亂。病危中的任囂曾急召好友趙佗議,認為嶺南地廣物豐,有險可守,完全可以自立為王,以保一方百姓。趙佗採納了任囂的建議,封鎖與中原的交通,擁兵自重。他受任囂之託行使南海郡尉的職權。前204年,南海郡尉趙佗兼並了桂林郡和象郡,據有嶺南(今廣東、廣西大部、越南北部),建立了疆土「東西萬余里」的南越國,定都番禺(今廣州),是為今嶺南地區第一次建都城。2.唐代廣州稱為廣州都督府,是嶺南道的道治與都督府治所在地;廣州都督府行政界線南至寶安、中山,北至清遠, 西至四會、懷集,面積約4.2萬平方公里 。917年,劉龑建立南漢國,定都興王府(廣州)。後梁貞明三年(917),清海、靖海兩軍節度使劉岩立國,國都廣州。國號初名大越,年號乾亨,次年改國號為漢,並在廣州地區設置咸寧、常康二縣, 以模仿帝都長安,史稱南漢3.1680年,南明紹武帝朱聿謫在廣州建都4.武昌起義後,廣州的新軍也准備反正,17日,廣東軍政府正式宣布成立 ,1917年孫中山發動了「護法運動」,11月10日孫中山成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孫中山被選為海陸軍大元帥,這是孫中山第一次在廣州建立的政權。

4. 前後有哪幾個封建王朝在廣州建都

漢初時趙佗在廣州建立南越國,南越國歷五帝,共93年(公元前208年~前111年)。

到五代十國時期,劉岩在這里又建有「南漢國」,南漢國歷四帝,共55年(公元917年~971年),。

明朝末年,南明」王朝(該政權僅維持40天)也在廣州建都,公元1646年11月2日南明唐王朱聿鐭在蘇觀生等擁戴下於廣州稱帝,年號「紹武」。

(4)廣州定都什麼擴展閱讀:

1、公元前206年,趙佗兼並桂林、象郡後在「中縣人」的支持下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王,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劉邦勸趙佗歸漢,趙佗的南越國臣服漢朝,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

公元前111年,漢軍的五路大軍搞定了南越國,南越國徹底的歸漢朝了,漢武帝也不客氣,就在那裡設置了九個郡。至此為止,趙佗創立的南越國經過93年之後,歷經五代南越王。

2、公元917年,劉岩,自立為帝,國號大越,定都廣州,同時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劉劉岩死後,他的碰謹第三子劉洪度繼位。劉洪度重用宦官,荒淫無度,沒瘋多久被其弟劉展所殺。

劉展上台後,劉展奢侈無度,公元958年,由長子劉繼興接位,朝政大事完全由宮女宦官把持,公元960年,劉繼興拒絕了宋朝的勸降。公元971年,宋軍直入廣州城,劉繼興開城投降,南漢遂亡。

3、朱聿鐭在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初五被大學士蘇觀生及廣東布政使顧元鏡等在廣州擁立為帝,年號紹武,後世史學家稱之為紹武政權。

紹武政權的壽命很短,同年臘月十五,李成棟笑褲基導由福建攻入廣東的清兵混入城內,奪占廣州,朱聿鐭自縊而死,在位僅四純喚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