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廣藿香是什麼
擴展閱讀
廈門社保怎麼轉回歸屬地 2025-02-12 02:31:12

廣州廣藿香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6-01 06:58:06

❶ 廣藿香有什麼效果

藿仔則香又稱廣藿香,是中葯的化濕葯。辛苦溫,歸肺脾胃經。功效為芳香化濕,發表解暑,和中止嘔。

可以用來治療濕濁中阻,脘痞不飢。

暑濕或濕答戚帶溫初起,清蘆寒熱閉暑,腹痛吐瀉。

以及濕濁中阻嘔吐。

詳情可見下圖。

❷ 廣藿香有什麼葯用價值

廣藿香是我國十大南葯之一,主要功效為祛暑化濕、和胃止嘔和芳香化濁。廣藿香一般的治療由廣藿香揮發油和水提取物形式進行,其主要成分包括黃酮類、萜類、生物鹼和一些醇類等化學物質,其中主要有效成分有廣藿香醇、廣藿香酮和廣藿香烯等,具有抗炎鎮痛、保護胃腸道、抗腫瘤、顫擾抗瘧原蟲和抗氧化等作用。廣藿香是通過對血清中的前列腺素、丙二醛和一氧化氮的含量進行控制,使血清中這三種物質的含量降低從而發揮抗炎的作用;對胃茄哪旦腸道的保護,廣藿香油具有調節胃腸的運動緩則、促進消化液分泌、保護腸屏障的功能;廣藿香的水提物和揮發油對於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一定的抑製作用,其中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製作用明顯強於腸道桿菌。

❸ 廣藿香產地在哪具體些

廣藿香為唇形科植物廣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乾燥全草,又名藿香。

別名土藿香。

有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表解暑的功效。

廣蕾香是我國著納鉛名南葯之一,原產於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等國。

引入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已有千餘年歷史(自宋朝引種栽培),主產地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省區。

是藿香正氣丸的主要成分。

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也有野生分布,現在有提取藿香油做中成葯。

藿香引種在黃土高原上長的很好,利於黃土高原綜合治理。螞茄乎

我國南方各省均有分布。

我國廣東省廣州市郊石牌,高要、肇慶、海南省萬寧、雲南臨滄等地區悶悉均有傳統栽培,其中牌香葉大,主莖矮,質較結實,葯用最佳,廣藿香酮為其特有的抗菌成分。

陳仁山《葯物出產辯》雲:「藿香產廣東,以番禺、河南寶崗、喃唔庄、石牌為好,肇慶六步為肇香,次之,瓊州所產者為南香,更次。

」由此可見,廣藿香不僅在廣東省的栽培歷史悠久,而且牌香也是公認的質量最優的廣東地道葯材。

廣藿香是廣東地道葯材,長期以來,廣州、高要、肇慶、湛江等地均有傳統栽培,目前市場價格在12元/公斤左右。

❹ 廣藿香是什麼味道

廣藿香有如同中葯一般的苦味,辛辣微苦,純凈的廣藿香並碧枯氣味刺鼻。由於廣藿香有著濃烈的慧者天然香氣,用廣藿香的葉子來提取精油並製作香水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廣藿香(學名:Pogostemoncablin(Blanco)Benth.)是唇形科刺蕊草屬植物。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經馬絕洞來西亞至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中國台灣、廣東(廣州)、海南、廣西(南寧)、福建(廈門)等地廣為栽培。生長於山坡或路旁。
廣藿香喜高溫、濕潤、陽光充足環境。氣溫17℃以下生長緩慢,植株能耐短暫0℃低溫。畏乾燥,忌積水。宜在疏鬆肥沃、排水佳的微酸性沙壤土生長。

❺ 廣藿香作用與功效,有什麼副作用

【拼音名】Guǎnɡ Huo Xiānɡ
【別名】 藿香,海藿香
【來源】
葯材基源: 為唇形科植物廣藿香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gostemon cablin (Blanco)Benth.[Mentha cablin Blanco]
採收和儲藏:水田栽培6-8月、坡地栽培8-11月收割。選晴天連根拔起,去掉須根及泥沙。亦可留宿根分期收割,於定植後3-6個月收割側生分枝,以後每隔5-6個月割1次,2-3年後更新,也可在收獲期將離地2-4個節上的枝條和主稈割下,讓其基部再長枝葉,第2年收獲期又依此法進行,2-3年後更新。廣藿香採收後,在陽光下攤曬數小時,待葉成皺縮狀時即分層重疊堆積,蓋上稻草用木板壓緊,讓其發汗一夜,使枝葉變黃,次日再攤開日曬,然後再堆悶一夜,再攤開曝曬至全乾。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30-60cm。直立,分枝,被毛,老莖外表木栓化。葉對生;葉柄長2-4cm,揉之有清淡的特異香氣;葉片卵圓形或長橢圓形,長5-7-10cm,寬4-5-7.5cm,先端短尖或鈍圓,基部闊而鈍或楔形而稍不對稱,葉緣具不整齊的粗鈍齒,兩面皆被毛茸,下面較密,葉脈於下面凸起,下面稍凹下,有的呈紫紅色;沒有葉脈通走的葉肉部分則於上面稍隆起,故葉面不平坦。輪傘花序密集,基部有時間斷,組成頂生閉禪和腋生的穗狀花序式,長2-6cm,直徑1-1.5cm,具總花梗;苞片長約13mm;花萼筒狀;花冠筒伸出萼外,冠檐近二唇形,上唇3裂,下唇全緣;雄蕊4,外伸,花絲被染色。花顫拆期4月。我國產者絕少開花。(圖1)
【生境分布】我國福建、台灣、廣東、海南與廣西有栽培。原產菲律賓等熱帶亞洲。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高溫濕潤氣候,以年平均氣溫24-25℃最適宜生長,氣溫隆至17℃以下,生長緩慢,植株能耐0℃短暫低溫。雨量要充沛,分布均勻,要求年降雨量1600-2400mm。喜陽光,但在苗期和定植初期必須適度蔭蔽,一量長出新根和新葉後即去掉蔭蔽。遇台風時枝葉易折斷。以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微酸性的砂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扦插繁殖,生產上採用直插法和插枝育苗移栽法。直插法:宜選取溫暖多雨季節,如海南省,一般在9-10月,選生長旺盛,粗壯、節密,生長期4-5個月的植株,取中部莖的側枝,長20-30cm,具6-7個節,下部3-4節褐色木栓化,用手將枝條自工戲上輕輕折下,使插枝附有部分主莖的韌皮組織。采苗時一般自莖基部逐層分次向上採取,每隔15-20d采1次。採下的苗應置於陰涼處,並要隨采隨種。插枝育苗:即將鮮枝條插於苗床上,待長根後再移栽大田。其方法及時間與直插法同。枝條插在苗床後,早上搭棚遮蔭,晚上揭開,冬季應晝夜搭棚防霜害。每日早晚各澆水1次。插後10d左右發根。可施稀人糞水3-4次,20d後除去蔭蔽物,1個月質即可定植。定植應在溫暖濕潤季節,廣州郊區宜4月上旬,湛江地區在3-5月,四川在8-9月,海南可在7-8月及9-11月;一般採用斜插法,將苗的3/5斜插入土中,覆土壓實,按行株距50cm×40cm的三角形種植,植後隨即淋水,蓋草遮蔭。
田間管理 功成活後應定期進行除草鬆土。定植後半個月可進行第1次除草,以後每月除草1次,中耕除草後結合施肥,以施氮肥為主。一般植後1個月有新芽葉長出時即進行第1次追肥,以後每隔20-30d施肥1次,直至收獲前1個月停止。前期多施人糞尿和草木灰等,後期則施硫酸銨為主。乾旱季節多施水肥。應注意灌溉排水,保持田間一定的濕度。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可及時疏溝排水,挖除病株,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還有細菌性角斑病等。地老虎,可人工捕殺或用毒餌誘殺(將麥麩炒香,用90%晶體敵百蟲30倍液攔潮)。此外,還有螻蛄、紅蜘蛛等為害。
【性狀】
性狀鑒別茄態棗 全株長30-60cm,多分枝,枝條稍曲折。莖鈍方柱形,直徑約2-7mm,節間長3-13cm;外表皮灰褐色、灰黃色或帶紅棕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中心有髓;基部老莖類圓柱形。直徑1-1.2cm,具褐色栓皮。葉對生,皺縮成團,展平後葉片呈卵形或橢圓形,長4-9cm,寬3-7cm;兩面均被灰白色茸毛;先端短尖或鈍圓,基部楔形或鈍圓,邊緣具大小不規則的鈍齒;葉柄長2-4cm,被柔毛。氣香特異,葉微苦。
以葉多、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 莖縱切面:表皮為1列細胞,排列不整齊,有非腺毛,1-5個細胞;表皮下有木栓化細胞3-5列。皮層外緣為4-10列厚角細胞,內緣為薄壁細胞,有大形細胞間隙,內有間隙腺毛;腺頭單細胞,長圓形或類圓形,長75-195μm,內含黃色至黃綠色揮發油,柄短,1-2個細胞,多與皮層細胞相連接,薄壁細胞尚含草酸鈣針晶,長約15μm。中柱鞘纖維成束。韌皮部狹窄。木質部於四角處較發達,由導管、木薄壁細胞及木纖維組成,均木化。髓部細胞微木化,含草酸鈣針晶及片狀結晶,稀有演粉粒。
粉末特徵:淡棕色,1非腺毛1-8個細胞,平直或先端彎曲,長97-590μm,壁具刺狀突起,有的胞腔含黃棕色物,有的基部含小針晶。2腺鱗頭部8個細胞,直徑37-70μm;柄單細胞,極短。3間隙腺毛存在於葉肉或莖薄壁組織的細胞間隙中,頭部單細胞呈不規則囊狀,直徑13-50μ,長23-43μm,含有金黃色狀物;柄短,1-2細胞。4腺毛頭部2細胞或偶單細胞;柄1-3細胞,甚短。5草酸鈣針晶細小,散於葉肉、莖薄壁細胞或纖維中,長3-27μm。6葉表皮細胞不規則形,氣孔直軸式。7柱鞘纖維單個散在或數個成束,淡黃色或黃綠色,呈長梭形,直徑11-37μm,木化,紋孔較稀,有的可見分隔,胞腔大多含黃棕色物,偶有細粒狀結晶。8木纖維成束,直徑13-35μm,壁木化,紋孔斜裂縫紋孔、網紋、螺紋及環紋。十髓部薄壁細胞形大,有紋孔,有的含細小針晶。
【化學成份】莖葉揮發油含廣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31.86%),西車烯(seychellene9.85%,α-愈創木烯(α-guaiene8.82%),ξ-愈創木烯即 α-布藜烯(ξ-guaiene,α-bulnesene8.65%),α-廣藿香烯(α-patchoulene8.48%),β-廣藿香烯(β-patchoulene6.91%),廣藿香酮(pogostone3.80%)[1],還含β-愈創木烯(β-guaiene),β-欖香烯(β-elemene),β-丁香烯(β-caryophel-lene),ξ-蓽澄茄烯(ξ-caolinene)[2]及廣藿香二醇(patchoulan1
12-diol)[3]。地上部分含揮發性小分子成分:乙酸甲酯(methylac-etate),3-甲基丁酮(3-methyl butanone),3-甲基丁烯酮(3-methyl-3-butenone)[4],黃酮類成分:藿香黃酮醇(pachypodol),商陸黃素(ombuin),芹菜素(apigenin),鼠李素(rhamin),芹菜素-7-O-β-葡萄糖糖甙(apigetrin)及芹菜素-7-O-β-O-葡萄糖(apigetrin)及芹菜素-7-O-β-D-(6-對-香豆醯)-葡萄糖甙[apigenin-7-O-β-D-(6-p-coumaroyl)-glucoside][5]。
【葯理作用】
1.抑菌作用 廣藿香酮體久對白色含珠菌、新型隱球菌、黑根霉等真菌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甲型溶血性鏈球菌等細菌也有一定的抑製作用[1]。廣藿香葉鮮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桿菌的生長也有定的抑製作用[2]。其鮮汁滴耳(4滴/次,每日3次)能治療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的急性實驗性豚鼠外耳道炎[3]。廣藿香酮能抑制青黴菌等黴菌的長,可用於口服液的防腐[4]。
2.鈣捐款抗作用 廣藿香水提物對高鉀引起的離體豚鼠結腸帶收縮有明顯抑制,表明其有鈣拮抗作用,3×10-4g/ml,抑制率為17%,30×10-4g/ml時,抑制率達91%。有效成分為廣藿香醇,其鈣拮抗作用的拮抗參數(PA2)值為5.95,IC50為4.7×10-5mol/L。廣藿香醇對Ca2+引起的大鼠主動脈條的收縮,也與維拉帕米相心,具有劑量賴性拮抗作用[5]。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本品揮發油1滴,加氯仿0.5ml,再加5%溴的氯仿溶液數滴,石牌廣藿香先裉色,繼顯綠色;海南廣藿香,先裉色,繼顯紫色。
(2)取本品揮發油1滴,加苯0.5ml,再加5%醋酸銅溶液少量,充分混合,放置分層,吸取上層苯液,點於栽玻片上,待苯揮發後,於殘留物上加乙醇1-2滴,放置後,於顯微鏡下觀察。石牌廣藿香可見眾多藍色針狀結晶;海南廣藿香可見少量灰藍色結晶及綠色無定形物。
(3)薄層色譜 取揮發油0.5ml,用乙酸乙醋稀釋5ml,作供試液,另以廣藿香酮、百秋李醇為對照品。分別點樣於同一硅膠G薄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酸乙酯-冰醋酸(95:5:0.2)展開,取出,晾乾,噴以5%三氯化鐵乙酸液,再於105℃;加熱顯色。供試液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色斑。
【炮製】除去殘根及雜質,先抖下葉,篩凈另放;莖洗凈,潤透,切段,曬乾,再與葉混勻。
【性味】味辛;性微溫
【歸經】歸脾;胃;肺經
【功能主治】 芳香化濕;和胃止嘔;祛暑解表。主濕阻中焦之脘腹痞閔;食慾不振;嘔吐;泄瀉;外感暑濕之寒熱頭痛;濕溫初起的發熱身困;胸閔惡心;鼻淵;手足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鮮者加倍,不宜久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含漱,或浸泡患部;或研末調敷。
【注意】陰虛者禁服。
【臨床應用】用於濕濁中阻,院痞嘔吐,暑濕倦怠,胸悶不舒,寒濕閉暑,腹痛吐瀉,鼻淵頭痛。
【摘錄】《中華本草》

❻ 什麼是廣藿香

廣藿香為唇形科植物。別名:藿香、枝香。廣藿香神鏈鋒以地上部分莖葉入葯,有效成分主要是揮發油、黃酮類。廣藿香味辛游晌,性微溫;歸脾、胃、肺經;具有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表解暑功能;用於濕濁中阻,脘痞嘔吐,暑濕倦喚老怠,胸悶不舒,寒濕閉暑,腹痛吐瀉,鼻淵頭痛等症的治療。除傳統上用於消化系統疾病外,臨床還用於治療濕熱感冒,外洗治療皮膚病,漱口治療口臭等。

❼ 廣藿香的功效是什麼

芳香化濁,和中止嘔,發表解暑。

生理特性:品莖略呈方柱形,多分枝,枝條稍曲折,長30~1500px,直徑0.2~0.175px;表面被柔毛,質脆,易折斷,斷面中部有髓;老莖類圓柱形,直徑1~30px,被灰褐色栓皮。

葉對生,皺縮成團,展平後葉片呈卵形或橢圓形,長4~225px,寬3~175px;兩面均被灰白色絨毛;先端短尖或鈍圓,基部楔形或鈍圓,邊緣具大小不規則的鈍齒;葉柄細,長2~125px,被柔毛。氣香特異,味微苦。


(7)廣州廣藿香是什麼擴展閱讀


不同產地的廣藿香葯材商品的形態特徵有一定的差別。為了螞凱便於區別這些葯材商品,特將其形態的不同點進行比較如下:


(1)石牌藿香。


枝條稍曲折,枝葉茂密,密被短茸毛,高30~70厘米;主莖粗短,分枝較多,節較密集,節間長3~6厘米,斷面髓部小,占直徑的1/3~1/2;葉黃色或灰綠色,卵圓形,長寬比為1.23,葉厚紙質,質地油潤,葉面較皺縮,氣純香,味顫物正甘而不苦澀。


(2)高要藿香。


枝條較順直,茄悔枝葉稍稀疏,毛茸較密集,高80~100厘米;主莖粗而長,分枝較少,節稍稀,節間長5~11厘米,斷面髓部約占直徑的1/2;葉黃色或灰褐色,卵狀橢圓形,長寬比為1.38,葉薄紙質,質地稍潤,葉面較平坦,氣清香,味甘、微苦澀。


(3)湛江藿香。


枝條順直,毛茸細長而疏,高80~100厘米;主莖粗而長,分枝較少,節稀疏,節間長6~13厘米,斷面髓部約占直徑的1/2;葉灰棕色,長橢圓形,長寬比為1.75,葉薄紙質,質地干澀,葉面較平坦;氣香,味甘、微苦澀。


(4)海南藿香。


枝條多彎曲,葉多脫落,毛茸較稀疏,高100~120厘米;主莖長,分枝多,節較密集,節間長5~7厘米,斷面髓部較大,占直徑大於1/2;黃色或灰黃色,長卵形或長橢圓形,長寬比為1.99,葉薄紙質,質地干澀,葉面平坦,氣香濃郁,味微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