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皇後的職責是什麼
皇後的職責:皇後代替皇帝管理後宮,但是對待其他妃嬪也沒有決定權。皇後是皇帝的正妻,位居中宮、並統率六宮,皇後便是六宮之長。皇後在後宮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眾妃子之主。如《周禮·天宮內宰》曰:「王後帥六宮之人。」皇後一國之母,母儀天下,女性的最尊貴的身份,最高權威。
皇後在禮儀上與皇帝平等,出同車、入同座。在元旦、皇帝以及本人生日要接受百官的朝賀。皇後擁有自己的官署(如漢朝的皇後三卿),負責管理後宮,理論上皇帝的所有嬪御、後宮的宮女、女官等,都是她的臣屬。當一名女子為皇後時沒有徽號(除去懿安皇後的情形),只有在皇後升為皇太後、太皇太後時才有徽號,或是她在當嬪妃的時期才會有徽號。
(1)廣州維賢仲思干什麼的擴展閱讀:
皇後的冊立
皇後的產生需經過皇帝冊立。冊立皇後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要詔告天下,普天同慶,同時還有一項正式隆重的立後儀式。
若是皇帝在登基前已有正室,則通常不另擇人選,直接將正室納入後宮,並冊立為皇後,但也有皇帝是先將正室納入後宮,並先冊封為嬪妃,待日後再進行擢升為皇後,如漢宣帝的妻子許平君先被封為婕妤,後立為皇後。但也不是所有結發妻子都能被立為皇後,如陳宣帝陳頊的發妻錢氏(錢貴妃)和唐朝唐憲宗的發妻郭氏(懿安皇後郭氏)。
皇後在禮儀上與皇帝平等,出同車、入同座。在元旦、皇帝以及本人生日要接受百官的朝賀。皇後擁有自己的官署(如漢朝的皇後三卿),負責管理後宮,理論上皇帝的所有嬪御、後宮的宮女、女官等,都是她的臣屬。
⑵ 請問這句廣東話什麼意思
而家就是現在,中幾就是中學幾年級。對眼就是一雙眼,甘藍,介么藍的意思,嘅是語氣助詞
⑶ 朱熹是干什麼的
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教育家、文學家。漢族,字元晦,後改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僑寓建陽(今屬福建)崇安。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僑寓建陽(今屬福建)崇安,後徙考亭。其父朱松,進士出身,歷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職,因反對秦檜妥協而出知饒州,未至而卒。此時朱熹14歲,遵父遺命,師事劉子□等人,隨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歲[紹興十八年(1148)]時,以建陽籍參加鄉試、貢試。榮登進士榜。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獄公事、秘閣修撰等職。後由趙汝愚推薦升任煥章閣侍制、侍講。慶元三年(1197),韓侂胄擅權,排斥趙汝愚,朱熹也被革職回家,慶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是程朱學派的主要代表,詩作有《觀書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詩作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 、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艷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
⑷ 仲賢御史是什麼意思
仲賢是人名,御史是官職名。
⑸ 請看,這些是什麼人﹖
是竹林七賢
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修武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竹林七賢。據陳寅恪先生考,西晉末年,比附內典,外書的「格義」風氣盛行,東晉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於「七賢」之上,成為「竹林七賢」。「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麼「竹林」。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魏晉名士中國魏晉時代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的合稱,成名年代比「建安七子」晚一些。七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態度不同於建安七子,他們大都「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生活上不拘禮法,追求清靜無為,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祀為宗師。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
典故
〖典源〗
《晉書·嵇康傳》:嵇康居山陽,「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為竹林之遊,世所謂『竹林七賢』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說他們「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釋義〗
嵇康等七人相與友善,常一起游於竹林之下,肆意歡宴。後遂用「竹林宴、竹林歡、竹林游、竹林會、竹林興、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羈的飲宴遊樂,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賢」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
〖示例〗
【竹林宴】李白《流夜郎至江夏》詩:「恭陪竹林宴,留醉與陶公。」又《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三首》之一:「今日竹林宴,我家賢侍郎。」
【竹林歡】蕭統《詠山濤王戎詩二首》之一:「山公弘識量,早廁竹林歡。」
【竹林游】蕭鈞《晚景游泛懷友》詩:「一辭金谷苑,空想竹林游。」儲光羲《仲夏餞魏四河北覲叔》詩:「東籬摘芳菊,想見竹林游。」
【竹林會】李嶠《餞駱四二首》之二:「人追竹林會,酒獻菊花秋。」儲光羲《奉和韋判官獻侍郎叔除河東采訪使》:「超超青雲器,婉婉竹林會。」
【竹林興】綦毋潛《送鄭條拜伯父》詩:「奉料竹林興,寬懷此別晨。」
【竹林狂】辛棄疾《水調歌頭·席上為葉仲洽賦》詞:「綸巾羽扇顛倒,又似竹林狂。」
【竹林笑傲】沈約之《復挽於湖居士》詩:「竹林笑傲今陳跡,撫櫬江皋涕泫然。」
【七賢】盧綸《秋夜同暢當宿潭上西亭》詩:「圓月出山頭,七賢林下游,梢梢寒葉落,灧灧月波流。」李商隱《垂柳》詩:「七賢寧占竹,三品且饒松。」。[2]
政治態度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劉伶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度,嵇康因此被殺。山濤、王戎等則是先後投靠司馬氏,歷任高官,成為司馬氏政權的心腹。
在政治態度上的分歧比較明顯。嵇康﹑阮籍﹑劉伶等仕魏而對執掌大權﹑已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後被迫出仕。阮咸入晉曾為散騎侍郎,但不為司馬炎所重。山濤起先「隱身自晦」,但40歲後出仕,投靠司馬師,歷任尚書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為司馬氏政權的高官。王戎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晉後長期為侍中﹑吏部尚書﹑司徒等﹐歷仕晉武帝﹑晉惠帝兩朝,至八王之亂,仍優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賢的不合作態度為司馬朝廷所不容,最後各散東西、分崩離析。
⑹ 歷史上的杜康為什麼那麼有名氣,他是那個地方,做什麼的人呀
杜康為中國史傳的"釀酒始祖",根據不同地區的民間傳說,造酒聖人杜康又有黃帝大臣、夏代國君、以及漢代杜康之說。
折疊黃帝大臣
傳說在黃帝的時候,有一個叫杜康的人,專門負責管理糧食。當時,隨著農耕的發展,糧食每年都獲得大豐收。可是,糧食多了吃不完,只能儲藏在山洞裡,山洞陰暗潮濕,時間一久,糧食全部腐爛了。杜康見狀,開始苦思冥想儲糧的方法。這一天,杜康來到樹林里散步,發現了幾棵枯死的大樹,只剩下粗大空盪的樹干。杜康靈機一動,把糧食全部倒進了乾燥的樹干里。過了一段時間,杜康來到樹林里查看糧食,他驚奇地發現:儲糧的枯樹前,橫七豎八地躺著一些野豬、山羊和兔子,一動不動,好像死了一樣。他連忙走近看個究竟:原來盛糧的樹乾裂開了幾條縫,由里向外不斷滲水。看來,這些動物是舔吃了這水才躺倒的。可這究竟是什麼水呢,杜康湊過去一聞,只覺一股清香撲面而來,他不禁嘗了幾口這濃香水,頓覺神清氣爽。後來,杜康把濃香水帶回家,請大家品嘗,大家你一口,我一口,都說好味道。就這樣,酒在民間逐漸普及開來,杜康也被人們尊稱為"酒神"。
⑺ 竹林七賢的各自歸宿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詩魏末的七位有名文士,成名年代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嵇康
嵇康(224—263),三國時譙國銍縣(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雖家世儒學,但學不師授,唯好老、庄之說。與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稱嵇中散。崇尚自然、養生之道,著有《養生論》,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與王戎、劉伶、向秀、山濤、阮咸、阮籍等人交遊甚密,被稱為「竹林七賢」。後因與山濤志趣不同,山濤將去官,舉以自代,遂作書與濤絕交;又因與鍾會有隙,被譖於大將軍司馬昭,年四十遭殺害。嵇康善鼓琴,以彈《廣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魯迅輯校《嵇康集》為精善。
阮籍(210-263),三國時期曹魏末年詩人。字嗣宗,竹林七賢之一。陳留尉氏(河南開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采謹慎避禍的態度。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詠懷》八十二首最為著名。阮籍透過不同的寫作技巧如比興、象徵、寄託,藉古諷今,寄寓情懷,形成了一種「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除詩歌之外,阮籍還長於散文和辭賦。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長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傳〉。另又存賦六篇,其中述志類有〈清思賦〉、〈首陽山賦〉;詠物類有〈鳩賦〉、〈獮猴賦〉。考《隋書.經籍志》著錄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張溥輯《阮步兵集》,收《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黃節有《阮步兵詠懷詩注》。
山濤(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賢」之一。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貧。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遊。山濤將離選職,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書與之絕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乃隱身不問事務。司馬師執政後,欲傾心依附,被舉秀才,除郎中,累遷尚書吏部郎。司馬昭以鍾會作亂於蜀,將西征,任濤為行軍司馬,鎮鄴。昭進爵晉公,濤主張以司馬炎為太子。炎代魏稱帝時,任山濤為大鴻臚,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出為冀州刺史,甄拔隱屈,搜訪賢才三十餘人。入為侍中,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僕射等。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之意旨,且親作評論,時稱《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後拜司徒,復固辭,乃歸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
向秀(約227-272),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曾注『莊子』,「 發明奇趣,振起玄風」,《秋水》、《至樂》二篇,注釋未完而卒。後郭象「 述而廣之」,別為一書。向注早佚,現存《莊子注》,可視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張「 名教」與「自然」 統一,合儒、道為一。認為萬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遙」,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於「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遙」 而違反「名教」。擅詩賦。其哀悼嵇康、呂安的《思舊賦》,情辭沉痛,有名世。
劉伶,字伯倫,沛國(今安徽宿縣)人。「竹林七賢」之一。魏末,曾為建威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召對策問,強調無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對司馬氏的黑暗統治和虛偽禮教。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來訪,他不穿衣服。客責問他,他說:「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為衣褲,你們為何入我褲中?」他這種放盪不羈的行為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頌〉一篇。
阮咸西晉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賢」 之一。阮籍之侄, 與籍並稱為「大小阮」 。歷官散騎侍郎,補始平太守。為人曠放,不拘禮法。善彈琵琶。
王戎(234—305),字沖,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西晉大臣,「竹林七賢」之一。幼穎悟,神采秀徹。善清談,與阮籍、嵇康等為竹林之遊,戎嘗後至,籍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他是「七賢」中最庸俗的一位。晉武帝時,歷任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荊州刺史,進爵安豐縣侯。後遷光祿勛、吏部尚書等職。惠帝時,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寵,熱衷名利,立朝無所匡諫。性極貪吝,田園遍及諸州,聚斂無已,每自執牙籌,晝夜算計,恆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賣之,但恐別人得種,故常鑽其核而後出售,因此被世人譏諷。
參考資料:網路
⑻ 這段文字的意思,幫忙翻譯一下
翻譯如下:
曲欄低矮,深鎖院,人們晚年倦梳裹著。恨海茫茫一片,已發覺這條命就掉下來了。那太多的事清燈,黃昏時才到,又添上的影子兒一個。最沒有那。即使是這樣寫的意思憐你,你不懂得憐憫我。
怎麼又再寫信的窗戶,依在伴行坐下。算來驅趕走了應難,避開當時還容易,索掩退卻、綉幃推躺在床上。
萬里長江,淘不盡壯懷秋的顏色,漫說秦宮漢朝的帳,瑤台銀闕,長劍倚著天上雲霧彌漫、外,寶光掛在一天比一天煙塵旁邊!向星辰拍袖整乾坤,消息消散。
龍虎嘯,王鳳雲流著眼淚,千古恨,憑借淮河很高興。回答山河深感憂慮,淚水沾濕了衣襟上的血。汴水夜裡吹起羌管笛,蕭鸞抬步老遼陽幄。把唾壺擊碎,問蟾蜍,圓缺了什麼呢?
古文直譯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對譯、移位、增補、刪除、保留等。
1.對譯
對譯是按原文詞序,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這是直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譯的第一個步驟。古今漢語詞序一致,句法結構相同的句子,今譯時不用改變原句詞序,只要從現代漢語中選擇恰當的詞語來翻譯原句中的字詞就可以了。
2.移位是指古代漢語某些詞序與表達方式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移動詞語位置。
3.增補
增補是指古代漢語省略或表達過於簡古的地方,今譯時要作必要的增補。
增補詞語時應該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補詞語原意就無法表達清楚的情況下,才能增補。
4.刪減
與「增補」相反,刪減是指原文中個別詞語可以刪掉不譯。文言文中某些表達方式和某些虛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構和相應的虛詞,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譯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個別詞語可以不譯。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詞語可以不譯而直接保留在譯文中。凡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特別是許多基本詞彙,如人、牛、山、草等,當然可以保留不譯。
象一些表示已經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詞語,諸如人名、國名、歷史地名、民族名及官號、年號、謚號、特殊稱謂、特殊學術用語以至專業術語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譯。
⑼ 人道至尊中鍾岳為什麼要稱狴和犴為昆賢仲啊
人到只屬於一種蟲子,為什麼要成碧荷軒為坤賢重啊?
⑽ 哪位兄知道柳下惠是何許人
(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
本姓展,名獲,字禽,中國春秋時期魯國人,是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則是他的謚號,所以後人稱他「柳下惠」。據說他又字「季」,所以有時也稱「柳下季」。他做過魯國大夫,後來隱遁,成為「逸民」。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中國歷代廣為傳頌。《孟子》中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聖」之稱。柳下惠還是中國柳姓的得姓始祖。
姬姓周朝(前1046~前256)建立後,武王分封開國元勛,其弟周公旦以公爵位封於魯國,都曲阜,但留朝執政,由長子禽父(字伯禽)代為就封,史稱魯公。其五代孫名「稱」,即第十二位魯君魯孝公(前?~前769),有季子字子展(或稱公子展、夷伯展)。子展之孫曰無駭。公元前715年,無駭卒。當時諸侯以字為謚,魯隱公便命其族以祖父字為展氏。此乃展氏得姓之始。展禽為無駭之子,這便是展、柳二姓均尊展禽即柳下惠為始祖的歷史淵源。
【事跡】
下惠雖然被孟子稱為「和聖」,但是史書關於他的生平的記載很少。這些記載散見於《左傳》、《國語》、《論語》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記載有明確的時間,部分記載則更接近一種對他的評價。
《論語》
《論語》記載柳下惠在魯國做士師時。這是一個掌管刑罰獄訟之事的小官。當時魯國公室衰敗,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權貴,竟接連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100多年後的孔子在談到這事時還十分氣憤,說「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論語·衛靈公》)柳下惠雖然屢受打擊排擠,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學問卻名滿天下,各國諸侯都爭著以高官厚祿禮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絕了。有人問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論語·微子》)意識是說,自己在魯國之所以屢被黜免,是因為堅持了做人的原則。如果一直堅持下去,到了哪裡也難免被黜免的結果;如果放棄做人的原則,在魯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祿。那又何必離開生我養我的故鄉呢?
《國語》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書中有幾處明確的記載。《國語·魯語上》中記載道:魯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齊孝公出兵討伐魯國,臧文仲問柳下惠如何措辭,才可以使齊國退兵。柳下惠說,聽說大國如果做好小國的榜樣,小國如果好好侍奉大國,這樣才能防止禍亂;現在魯國作為小國卻狂妄自大,觸怒大國,無異自取其禍,怎麼措辭都是沒有用的。柳下惠這樣說,相當於對臧氏在魯國的執政行為直言不諱地表示了批評。
柳下惠有一個弟弟叫展喜,在魯為大夫。齊孝公領兵伐魯。魯僖公派展喜去慰勞士兵以便迎戰。柳下惠得知,便向展喜授以方略,讓他到齊營去見齊孝公。孝公問,「我齊國在軍壓境,你們害怕了吧?」展喜笑道,「小人才會害怕呢,君子是不會害怕的!」孝公不解地問為什麼。展喜說,「憑先王之命。當初魯之始封國君周公和齊的始封國君太公曾共同輔佐周成王。成王曾賜以盟書,說齊魯兩國今後要世代修睦敦好,不可以互相殘殺。現在盟約尚藏在內府,載於史書,每當新君即位都要鄭重地宣誓永誌不忘。你才即位幾天,怎麼能把這事拋在了腦後?」齊孝公無言可對,自知理虧,只好撤兵。
齊國的國君派人向魯國索要傳世之寶岑鼎。魯庄公捨不得,卻又怕得罪強橫無禮的齊國,遂打算以一假鼎冒充。但齊國人說:「我們不相信你們,只相信以真誠正直聞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說這個鼎是真的,我們才放心。」庄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柳下惠說:「信譽是我一生唯一的珍寶,我如果說假話,那就是自毀我珍寶。以毀我的珍寶為代價來保住你的珍寶,這樣的事我怎麼干?」庄公無奈,只得以真鼎送往齊國。
《國語》還記載了柳下惠批評臧文仲祭祀海鳥的故事。一隻名為「爰居」的海鳥停留在了魯國都城東門外好幾天了,臧文仲讓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卻說,臧氏治國簡直就是亂來,祭祀是國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國能夠成功的基礎,所以要謹慎地制定關於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這些制度要依據聖王的祭祀原則。聖王只祭祀對人民和國家有功勞的人和事物,所以柱、後土、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鯀、禹……直到周文王、周武王這些人,才能受到後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穀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澤,也應該加以祭祀。而海鳥「爰居」飛到魯國,還不知道它為什麼飛來,也不見得它對人民有什麼功德,這樣就決定祭祀它,實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舉措。柳下惠猜測海鳥是為躲避災難而來,而事實證明了他的猜測是對的。這件事不但說明了柳下惠為官的正直,也表現出他對聖王禮制的熟悉,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視的原因。
坐懷不亂
「坐懷不亂」的故事在中國歷代廣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認為是遵守傳統道德的典範。現在,人們還用「柳下惠」或「坐懷不亂」來形容男子在兩性問題上的作風正派。
「坐懷不亂」的說法出自《詩經·小雅·巷伯》毛亨傳。毛亨注釋《巷伯》這首詩時講了一個故事:魯國有一個獨處一室的男子,鄰居是一位獨處一室的寡婦。一天夜裡暴風雨大作,寡婦的房子被摧毀,婦人來到男子這里請求庇護。男子不讓婦人進門。婦人從窗戶里對他說:「你為何不讓我進來呢?」男子說:「我聽說男女不到六十歲不能同居。現在我還年輕,你也一樣,所以不能讓你進來。」婦人說:「你為何不像柳下惠那樣,能夠用身體溫暖來不及入門避寒的女子,而別人也不認為他有非禮行為。」男子說:「柳下惠可以開門,我不能開門。所以我要以我的『不開門』,來向柳下惠的『開門』學習。」這個故事說明,最晚也在西漢初年的時候,就有了關於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傳說,只是有些語焉不詳。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純正蒙求》進一步豐富了「坐懷不亂」的細節:魯國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遠門的晚上住在都城門外。當時天氣嚴寒,忽然有一位女子來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凍死,就讓她坐在他懷中,用衣服蓋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沒有發生越禮的事。後世流傳關於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與這個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死後
柳下惠退居柳下後,則招收生徒,傳授文化、禮儀,深受鄉人愛戴。死後,弟子要為他議謚號。其妻說:「將誄夫子之德耶,則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乃誄曰:』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誠而與人無害兮。屈柔從俗,不強察兮。蒙恥救民,德彌大兮。遇難三黜,終不弊兮。愷悌君子,永能厲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幾遐年,今遂逝兮。嗚呼哀哉,鬼神泄兮。夫子之謚,宜為惠兮』」(《烈女傳》)展禽故謚為「惠」。
柳下惠死後葬在汶水之陽,其墓歷來受到人們的保護。秦伐齊,道經柳下惠墓地,秦下令:「有去柳下惠墓地采樵者,死無赦。」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泰安知縣毛蜀雲曾三次整修其墓,在四周立有界石,為防汶水沖蝕,在墓南、西、北各築土堤,東南壘石壩三十丈加以保護,並植楊柳千株,使柳下「碧玉千樹,青絲萬條」的古風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