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海珠區有城中村嗎在什麼位置
有!海珠區城中村:五鳳 瑞寶 赤崗 大塘 石溪 瀝窖、康樂村、鷺江村、康樂、琶洲等。相關資料如下:【廣州市區有139個「城中村」,分布在5個老城區,即天河區(28個)、海珠區(20個)、白雲區(58個)、荔灣區(芳村17個)、黃埔區(16個)。
廣州各區有哪些城中村:天河區城中村:龍洞 石牌、冼村、員村、程介村、譚村、龍洞、柯木塱、獵德村、上社、棠東、黃村、岑村、小新塘、東圃等海珠區城中村:五鳳 瑞寶 赤崗 大塘 石溪 瀝窖、康樂村、鷺江村、康樂、琶洲等白雲區城中村:棠下村、棠溪村、新市、柯子嶺、松柏村、三元里、瑤台村、永泰村、陳田村、江夏村、沙涌村、京溪村、梅花園等荔灣區城中村:東教南村、葵蓬洲、龍溪中路、龍溪西路、龍溪南村、步窖、增窖、海北、東石、東聯、西埔、羅沖圍、窖口等黃埔區城中村:前進村、宦溪村、石溪村、沐陂、凌塘、蓮溪、潭村、珠村等
按照廣州的規劃,將爭取用3-5年時間基本完成52個城中村的全面改造任務。其中亞運會前,完成獵德、冼村、小新塘、蕭崗、三元里、林和、楊箕、琶洲、棠下(白雲區)等9個城中村的清拆工作。廣州市全市52條全面改造「城中村」名單
越秀區:楊箕、登峰、西坑、瑤台(4條),海珠區:官洲、琶洲、瀝滘、紅衛、東風、三滘(6條),荔灣區:花地、茶滘、東漖、西塱、坑口、坦尾、河沙、五眼橋、西郊、東塱、南漖、沙洛、海南、海中、海北、增滘、龍溪、葵蓬(18條),天河區:獵德、冼村、石東、林和、石牌、棠下、棠東、小新塘(8條),白雲區:三元里、蕭崗、江夏、陳田、棠下(5條),黃埔區:文沖、橫沙、下沙、長洲、深井、茅崗、南崗(7條),蘿崗區:黃陂、玉樹、暹崗、華沙(4條)。】
② 荔灣區的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荔灣區轄22個街道:沙面街道、嶺南街道、華林街道、多寶街道、昌華街道、逢源街道、龍津街道、金花街道、彩虹街道、南源街道、西村街道、站前街道、橋中街道、白鶴洞街道、沖口街道、花地街道、石圍塘街道、茶滘街道、東漖街道、海龍街道、東沙街道、中南街道。
荔灣區是廣州市中心城區,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區。東部與越秀區相連,西北部與白雲區水陸相通,西部與佛山市南海區接壤。陸地面積59.1平方公里,水陸面積6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9.15萬,下轄22條行政街,186個社區居委會。
荔灣區的歷史沿革:
荔灣區歷史上地處廣州府城西門外,俗稱西關,因「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的美麗景緻而得名。荔灣地區外通大洋,內航各地,水陸交通暢達,商貿漁農得天時地利,民殷物阜,向為府治所重。歷代人民智慧,使西關名傳嶺海,留下不少史跡名勝,源遠流長,人文繼起,歷代不衰。
公元前196年,漢大夫陸賈南來,在其泥城駐地不遠的溪中河旁種植蓮藕和荔枝。至東漢年間,這里的荔枝成為上貢皇帝的佳品和朝廷贈送外國使臣的禮物,故這一片風水寶地被稱為「荔枝灣」。
明朝時,這里已是中國對外通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是時廣州海外貿易的管理機構「懷遠驛」設在今十八甫附近,專供海外各國使節來華下榻,成為中外商人從事貿易的館所。
公元1685年,清政府設立粵海關。1757年清政府實施「閉關鎖國」,但特許十三行為經營對外貿易的廣州商行。1757~1842年,十三行成為清政府唯一合法對外通商口,長達85年。
1859年,因第二次鴉片戰爭,沙面被迫租借給英、法作租界,外商進駐沙面直接開展在中國的貿易。
民國十年(1922年),廣州市政廳成立,西關地段歸屬廣州市。
民國三十四年(1946),收回沙面租界。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設西區,1960年8月改稱荔灣區至今。2002年廣州市政府實施行政區劃調整,將大坦沙島劃入荔灣區。2005年經國務院批准,將原芳村區的行政區域劃歸荔灣區管轄。
(2)廣州荔灣區海北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荔灣區區域特色:
荔灣自古風物薈萃、名勝雲集,很早就成為對外貿易和中外文化活躍之地,被譽為「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地、嶺南文化的中心地、近代中國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的縮影和窗口。
文化:擁有禪宗達摩的「西來初地」、千年道教廟宇「仁威祖廟」、明代海外貿易管理機構「懷遠驛」、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嶺南建築藝術寶庫「陳家祠」、清代唯一的外貿通商口岸「十三行」、「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和歐陸風情歷史建築群「沙面」嶺南一代名園「海山仙館」。
粵劇藝術聖地「八和會館」、全國最早的絲織行業協會「錦綸會館」、中國最早柴油機廠「協同和機械廠」、中國最早最大百貨商店「南方大廈」、新中國第一家五星級酒店「白天鵝賓館」、廣州市第一條商業步行街「上下九」、嶺南建築重要標志「騎樓街」。
名人:荔灣人傑地靈,才人輩出。政界清太子少保鄧華熙、變法維新康有為、著名革命活動家何香凝、廣州起義的領導人之一周文雍等。經濟界商文博才清代五大首富之一潘仕成等。科教界有鐵路之父詹天佑、清學者書法家李文田等。藝術界粵劇宗師千里駒、武打巨星李小龍等。
醫界「南梁北林」之譽的婦產科專家梁毅文、「獨立神州樹一軍」的革命女醫生張竹君等。體育界乒乓球世界冠軍梁麗珍、舉重世界冠軍陳偉強、羽毛球世界冠軍庾耀東等。他們都出生於荔灣,或成長在荔灣,或其主要生活范圍在荔灣。
名食:「食在廣州、味在西關、源自泮塘」。漢時荔枝上貢皇帝,南漢後主在昌華苑大擺「紅雲宴」。明代泮塘「五秀」(蓮藕、馬蹄、菱角、茨菇、茭筍)飄香。清代荔灣枝小花艇盛起牛腩粉、雲吞面、艇仔粥、炒粉面、炒田螺、芝麻糊等各式美食。
皇上皇臘味、趣香餅家特色糕點、南信雙皮奶、伍湛記狀元及第粥、銀記腸粉、順記冰室椰香雪糕等民間美食深入民心。茶樓、食店遍布大街小巷,泮溪酒家、陶陶居、蓮香樓、廣州酒家等一批中華老字型大小享譽全球。
商貿:全區現有專業市場233個,涵蓋18個商品類別。茶葉、鞋類、服裝、中葯材、玉器、珠寶、花卉、飾品、文具、塑料等居全國領先地位。
交通:荔灣區位於廣州市中心城區西部,是連接佛山的主要出入口,交通網路縱橫交錯:連接周邊市區的內環路西半環、環城高速西半環等快速幹道,貫通珠江兩岸的珠江大橋、人民橋、鶴洞大橋、東沙大橋及珠江隧道、洲頭咀隧道等橋梁隧道;
由北往西南方面分別連接機場高速、廣清高速、廣佛放射線、龍溪大道、廣珠西線、東新高速等主要交通出口;已有和規劃地鐵1、5、6、8、11、10、13、19號線及廣佛線共9條城市地鐵,以及廣佛肇城際線、廣佛江珠、廣珠城際北延線3條城際輕軌貫穿。
參考資料來源:廣州市荔灣區人民政府-荔灣概述
網路-荔灣區
③ 荔灣區在哪裡
荔灣區地處廣州西部,是廣州市獨具嶺南特色的中心城區和廣佛都市圈的核心區,歷來以繁榮興旺之商都「西關」和風景優美之「荔枝灣」、「水秀花香」著稱,有著「體味嶺南文化到廣州,不到荔灣就不算到過廣州」的美譽。東部與越秀區相連,北部、西北部與白雲區水陸相通,西部與佛山市南海區接壤。總面積5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3萬。下轄22條行政街,193個社區居委會。
荔灣自古以來就是風物薈萃、名勝雲集的地方,有著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是廣州市「四地」的窗口和縮影。即:一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地。舉世聞名的廣州十三行是清朝我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1700多年前的達摩,就是沿海上絲綢之路的線路來到荔灣的「西來初地」登岸,開始在中國的禪宗傳教。二是嶺南文化的中心地。我區作為嶺南文化的中心地,有建築文化的典型代表,如陳家祠、西關大屋、騎樓街、麻石巷等;有禪宗文化的典型代表,如達摩登陸的古跡華林寺等;有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如老字型大小廣州酒家、蓮香樓、陶陶居、泮溪酒家等,素有「食在廣州,味在荔灣,源在泮塘」之說;有粵劇文化的典型代表,如八和會館,是「中國曲藝之鄉」。三是中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位於珠江邊現存完好的塔影樓,是當年孫中山先生策劃發起辛亥革命的歷史原址,見證著廣州百年來的滄桑巨變。四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廣州的第一個個體戶出現在我區,中國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級酒店——白天鵝賓館座落在我區,目前民營經濟已成為我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科技創新不斷進步,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全國科普示範區」稱號。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荔灣區按照廣州市委、市政府總體部署,結合區情實際,確立了「商旅帶動、產業升級、科教強區、環境優化」四大發展戰略,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新型工業,著力打造「兩大商圈」、「三大產業區」、「四大高新科技產業園」、「五大新型工業聚集區」、「八大文化旅遊區」、「十大類專業市場和專業街」的發展格局,「兩大商圈」即:白鵝潭經濟圈和十三行商圈,「三大產業區」即:龍溪物流園區、東沙經濟區、創意產業園區,「四大高新科技產業園」即:荔灣留學生科技園、廣州數控裝備高科技產業園、廣州中小企業創新科技園、坑口電子數碼基地,「五大新型工業聚集區」即:金沙、海南、五眼橋、大坦沙、海北,「八大文化旅遊區」即:西關民居民俗風情區、陳家祠文化旅遊區、沙面歐陸風情旅遊區、十三行商埠文化區、華林禪宗文化旅遊區、花博園觀光休閑區、黃大仙祠綜合旅遊區、花地新城體育休閑區,「十大類專業市場和專業街」即:醫葯及醫療器械、水產、古玩水晶玉器、服裝鞋業、文化精品、家俬建材、通訊電子、茶葉、汽車、花卉及觀賞魚專業市場,以此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努力建設實力荔灣、創新荔灣、魅力荔灣、和諧荔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