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廣東省何家姓氏歷史
何姓發源為江蘇、安徽兩地,早期主要分布於江淮流域及以北的廣大區域,漢至魏晉南北朝時,何姓已從此地遷入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四川等地。何姓南遷始於晉代,南遷遠至福建。隋唐之時,何姓在我國南北都有了很大發展,尤以南方各地繁衍為盛。五代及元朝時,在我國西北地區(主要指甘肅、青海兩地)和河北省境由於他族冒姓或賜姓何的加入,使得何姓再次龐大起來。何姓大舉南遷福建始於唐朝,遷入廣東省境內則要稍晚一些。明清之際,何姓已遍及全國各地,並且已有少數何姓人移居海外。
何韓本一家:唐代大詩人韓愈曾寫道:「何與韓同姓為近」,不僅如此,許多姓氏書也都記載:「何氏為韓氏」,之所以如此,還得從韓國的歷史說起。
公元前230年,強盛的秦國大舉進攻已日漸沒落的韓國,韓王安被俘,韓國的地盤被納入秦國的版圖。然而,也正是秦的統一,為「何」姓的誕生提供了歷史機緣。
韓國滅亡之後,王公子孫們不得不四處流浪,飄落到了四處八方。而由於當時地理、交通等條件的制約,韓氏的後人們大多流落到了與韓國鄰近的江淮等地。因為「韓」「何」諧音,又加上古代地方的音變,慢慢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就逐漸把「韓」讀成了「何」,何姓就此誕生。所以,歷代姓氏書都把「何」姓來源放在「音訛」一類,而說「韓氏為何氏」,也就沒什麽奇怪了。直到今天的《辭源》、《姓氏辭典》、《百家姓新編》以及《中國姓氏起源》等書也都主此說,直錄無異。
❷ 在廣東河源一帶何姓的起源
雞是健啊,深圳姓氏家譜溯源之何氏
何希望和我們一樣對「尋根」有興趣的朋友,提供你所知道的深圳人的姓氏知識———家譜、家訓、老照片,或特殊姓氏在深圳等故事。
深圳何姓元勛:何真
對族譜多有研究的彭全民告訴記者,東漢時何姓就到了廣東,不過那時深圳地區何姓並不多。隨著羅湖筍崗「元勛舊址」的發現,筍崗何氏的歷史才被逐漸揭開。
何真是東莞縣茶山鄉(今東莞市茶山鎮)圓頭山村人,元末當上鹽場的一個小官吏。時局動盪,以母親年老多病為由棄官回鄉,聚眾自保。他和東莞另一名叫王成的豪傑有矛盾,而王成勢力很大,賄賂廣州府帥以「用兵割據」為由逮捕何真。何真只好帶著全家人從老家逃到泥崗附近的小山附近。當時還沒有筍崗的地名,而山上長著白筍。
以此為據點,何真聯結泥崗、上梅林黃氏、皇崗村的庄氏、下沙村的黃氏等當時的宗族大姓,東山再起。他以泥崗附近為據點,逐漸控制了嶺南地區。部下建議何真「效法趙佗,自立為國」,何真不敢,就殺了這名部下,獻給統治者表示忠心。那時,廣東大部分地區因為何真的治理與維護,基本上沒有遭到兵火的洗劫,他被封為「東莞伯」。
何真在當年隱居之地建立了一座「筍崗老圍」,將母親與兩個兒子接來居住。彭全民說,何真之所以立村筍崗,是因為竹子的生命力很強,很快就能成林,「何真希望自己的子孫像竹筍一樣茁壯成長,越發越多」。
從此,何氏族人就在深圳土地上生息。明代中,何真的四世孫何雲霖將當年的老圍修建成城寨式的村莊,門匾上刻上「元勛舊址」。現在,何氏族人已經分散到各地,而這座目前市區內最古老的村寨建築,掩映在周圍新建的民居中,顯得樸素而安靜。深圳何氏.唐「廬江何」之後
深圳古何氏族人的主脈,追根溯源是唐末「廬江何氏」之後(廬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今安徽省廬江一帶長江以北地區),為避戰亂輾轉遷徙而來。
「筍崗何氏」是直接遷入廣東再遷入深圳地區的。
有史學家說,深圳筍崗何氏家族的第三十八世祖何楷,是在唐朝末年黃巢起義的時候,從廬江郡避亂遷到廣東番禺縣清水濠的。
歷經南漢,到了北宋初年,四十二世祖何迥又帶著四個兒子遷到廣東南雄府定居。
宋末,何家五十二世祖何貴遷到了東莞縣南浦和茶山。
元末,東莞何真率眾保鄉衛土,他的次子何華及其母遷居到深圳筍崗定居。並很快發展成深圳地區的大家族。
而「坪山何氏」則是先遷入他省再輾轉來到深圳地區的。
他們是廬江何氏的另一個分支,為避黃巢戰亂,先遷到福建寧化石壁鄉。明朝初年,遷入廣東興寧縣,到清朝初年,才遷入深圳坪山界腳村。(張雪松)
「何」姓、「韓」姓
「近音」親
何姓祖先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周文王,是黃帝的後裔。而何姓本身是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才出現的,歷史2200多年。
「韓」「何」發音接近,何氏的得姓,有個「將錯就錯的故事」———《姓纂》中記載「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分散,江淮間音,以韓為何,遂為何氏。」被秦國所滅的韓國子孫紛紛離開河南老家分散於各地,有部分跑到江淮一帶。由於當地人念「韓」和「何」的發音十分接近,亡國之痛中的韓國子孫也就將錯就錯,以何為姓。
所以江淮流域的江蘇和安徽兩地何姓人家最多,成為何姓發源地。在江蘇的東海,以及安徽的廬江和合肥,何氏是當地望族。
「我生也晚」的何氏,起初顯得有些默默無聞,但到了漢代以後,卻一再被他姓和外族所冒姓。《漢書五行志》:「何苗,本姓朱,冒姓何。」《五代史》:「吐谷渾亦有何氏。」
漢代有朱姓混入,明代還有鎖姓混入的何姓很快龐大起來,成了一個著名的姓氏。而何姓一再增加新鮮血液的發展過程,也給後世的子孫帶來不少困擾———姓何的人要想追溯自己的真正來處,恐怕得多費一番工夫。
很古之時,何氏就曾向嶺南遷徙。據說,早在1700多年以前的東晉初年,就有何姓之人去福建開墾。不過,這個說法一直都沒有找到可靠的證據。(霽虹)
顓頊與魚叉
(一)
●羅清明
鯀的父親是顓頊,按傳說,顓頊還是黃帝的孫輩。古人眼中,顓頊又是指什麼呢?在《辭海》里,顓為顓謹、善良,頊釋為謹貌、自失貌,如頭頊頊。顓字在篆刻里找不到古人的手記。頊字則為:
金文里的頊的篆刻左上部為王字,意指先王,即先輩的意思。右上角為游水的魚,中部為手持魚叉,下部為人的足。整個字要表達的意思是:用魚叉叉魚的先王(這里的先王為先人的意思)。
從考古結果我們可以知道,早在1.2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已有骨錐、骨針了,也有脫柄骨魚鏢與繩索了。金文里的「頊」是指遠在舊石器時代的先祖。把「顓頊」定義為一個個體人格的先輩,是與金文里對「頊」的定義相違背的。
脫柄骨魚鏢與弓箭是復合型工具,是到了用火以後的年代才發明創造的。
將顓頊釋為謹、善良、頭頊頊(縮縮),是指一個人在河裡湖邊用魚叉叉魚時的形貌,為了看清水底的魚而又不驚動魚類,必須要倍加小心。那個年代的人類,由於會用火、會人工生火,又製作了石斧、弓箭和脫柄骨魚鏢,無論天上地下水裡,都可獲得食物,無論葷素,都似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絕。這時的先民,似乎過上了太平日子,這就是舜日堯年的最鼎盛時期,這時候的人類,無須為食物與生存而進行你死我活的爭奪。顓頊———這個解決了從水裡取得食物的先祖,再一次將人類的食物源擴大到了以前可望而不可及的江河湖海。是舜解決了火種的保留、「漢」解決了人工取火後的又一個重大發明。創造用脫柄骨魚鏢抓獲魚類的人,成了先民崇拜的先王。他是堯崇拜,舜崇拜,漢崇拜的繼續,是先祖先王崇拜的繼續。
顓頊是禹的父親,是比禹更前的先祖,為什麼後人將顓頊定義為在禹之前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