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小北回族最多的是哪個地方
擴展閱讀
什麼旳北京城 2025-02-04 05:58:53

廣州小北回族最多的是哪個地方

發布時間: 2023-08-07 12:31:07

⑴ 請問廣州有回民聚居區嗎具體位置在哪

廣州沒有明顯的回民聚居區。
以下資料供你參考:
廣州是中國伊斯蘭教最早的傳入地,廣州回族來源有兩支,一是唐宋時期落籍的阿拉伯穆斯林及其後裔;二是元明時期由國內其他地區入遷的回族。從而構成了廣州回族歷史的源遠流長。由於廣州回族來源有異,加以隅於華南一角,在有別於中原地區的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影響下,廣州回族文化具有自身特殊的一面。

飲食傳統

回族人在飲食上十分講究,人們亦往往以其不食豬肉識別之。他們在飲食上的傳統特點是:自持樸素節儉,不事追求豐富飲食;注重飲食衛生與有益健康。他們除不食自死物、血液、豬肉及酒外,凡勒、打、跌、死之牲畜,污穢、毒蟲,以及形奇的食物,均屬不宜食之列。故在飲食上與當地人嗜好蛇、貓、野味乃至牲畜下料,形成鮮明對照。

民國以前,廣州回民飲食,多自購得禽畜後,送清真寺請阿訇屠宰,攜回家自製、自食,其他食品亦多自製不事外求,食品十分單調。20世紀初,廣州回民始設牛欄,買牛屠宰,然後由拆家零售,回民始能每天食到牛肉。20年代後,市面上開始出現專營回民食品的攤檔、飲鋪,以及製作回民糕點的餅店。回民飲食嗣後稍豐裕多樣。

現全市各主要鬧市區普遍開設有中、低檔的回民飲食店和酒樓,並增設宰賣光雞、鴨及燒烤排檔,極大地豐富了回族人民的物質生活。

練功習武傳統

廣州回族普遍喜好武術,具有久遠的練功習武的歷史。在舊社會,這種愛好顯然具有強身自衛的性質。

1946年,民間自發在懷聖寺創辦了塔光國術社,國術社的宗旨是「發揚祖國與民族武術」。項目有拳、刀、槍、棍、劍、,其中尤以回族世傳的查拳、梅花拳、十八響、八仙拳、長醉劍、提袍劍最為出色。項目還有抓發提肘、摔擒跌撲、單杠舉重,以及各類長短器械的操練。每年宗教與民間節日,國術社都要舉行武術表演。

建國後,廣州回族體育走上正軌。一些知名武師,都被受聘於各地武術團體擔任會長或教練,如香港武術會會長、廣州武術隊教練都曾受業於國術社。一些優秀選手,在歷屆全國與地方武術比賽中曾獲重要大獎,如全國南拳女子冠軍,廣州市武術全能冠軍等。現在,練功習武仍是廣州回族青年的業余愛好,在每年舉行的廣州市各族青年聯歡會以及體育運動會上,回族青年都有精湛武術獻藝。

職業傳統

廣州回族跟散居全國城鎮的回族相仿,其經濟形態均屬城市經濟型。建國前,廣州回族多數從事小商販、店員和打雜工之類的職業,亦有小部分是公務人員、自由職業者和工商業者。小商販和手工業本小利微,經常處於失業或半失業的境地。

回族人士,從醫者眾且為當地群眾所稱道的,以牙科最享盛譽。其中如蔣氏家族,世代從醫,一門四代十八醫,而其他各氏醫生,亦人材輩出。新中國成立後,任院長、主任、主治醫生等職務的人也不少。

在牙科中,又以保氏家族聲譽最高。保氏牙醫,肇始1915年,可謂是廣州牙醫的創始者之一,距今已有70多年的開業史。值得一提的是,保氏牙醫的發展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支持與關懷。1924年前,保氏牙醫掛牌開業,受到守舊勢力的排擠與傾軋,面臨著倒閉的危機。是年,中山先生在粵,他積極提倡醫學,扶持了醫界,包括保氏牙醫在內的合法權益,保氏後人每談及此事都興奮不已。

新中國成立初期,針對回族人民經濟貧困的現狀,人民政府採取了兩項切實的措施:一是普遍發放救濟款和安頓孤苦無依的回族老人。二是著力於解決回族群眾的就業問題,生產自救。廣州市現有的一批民族企業,如電器廠、縫紉機零件廠等,都是由建國初期創辦的生產自救,發展至今成為有一定規模的集體、全民企業。領導職務大多由少數民族幹部擔任。這種形式的企業,無論在解決少數民族的經濟出路,還是在提高少數民族的文化素質上,都是發展城市民族經濟的良好模式。

現在廣州地區的省、市企事業和文教衛單位,都有回族同胞在其中工作,有些已成為專業領導與業務骨幹。據1982年對廣州回族人口的職業構成的分析,其從業人員中,生產、運輸工人和有關人員佔55.5%,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佔18%,國家工作、辦事人員佔11.2%。廣州回族的職業構成,形成了多層次的結構。

興學育才傳統

廣州回族及清真寺院,一貫有「興學育才」的傳統,宗教教育與文化教育齊頭並進。

早在清代乾隆元年(1736),懷聖寺內已開設經堂,除教授可蘭經和阿拉伯文外,還有漢文的《三字經》、《千字文》、《幼學詩》與四書五經等課程。光緒七年(1881)始,懷聖寺內另設女子經堂,歷時長達20年。

近代以來,一些教徒、學者絡繹捐款、獻屋,在濠畔寺、南勝寺、東營寺、東郊寺,先後辦起了經堂。如,光緒二十年(1894)南勝清真寺內開辦經堂及女經堂各一座;光緒二十七年(1901),東營清真寺義學堂開辦,歷時47載,廣州解放前夕才結束。1912年,懷聖寺經堂一度改名「中國回族俱進會粵支部附屬小學校」,即今廣州市回民小學的前向,實行男女同校。1929年經批准更名「廣州清真小學校」,按照市立小學課程,兼授阿拉伯文與伊斯蘭教義。廣州淪陷後,曾更名「市立第五小學」,兼收回、漢學生;1945年復名清真小學。

1959年始,經回族當中的賢達與群眾提議,有關部門正式批准命名「廣州市回民小學」,撤銷經文、教義等科目,完全按普通學校教材授課,開始了文化教育與宗教教育分離的新階段。

廣州市回民小學已有70多年的歷史,現穗、港、澳回族社會上層,幾乎都啟蒙於該校。香港一些清真寺院及穆斯林學校曾多次來穗觀摩、考察回民小學的教育。1987年6月,應香港中國回教協會之邀,廣州市回民小學校長率隊回訪,考察了香港穆斯林學校教育。香港的回胞教育工作者對國內的教育方針,十分欣賞。

20世紀30年代初,廣州回族中的知名人士,曾集資創辦中華中學,僅維持四年。1920年,濠畔清真寺曾設迴文大學,以宗教科目為主,實為成人宗教教育,慘淡經營12年,後因國事蜩螗,被迫關門。

80年代始,市「伊協」舉辦了多期經文學習班、教義研究班,1986年又增設婦女經文班,極大地滿足了教徒們宗教信仰的要求。

尊老扶弱傳統

「尊老扶弱」是廣州回族的又一個良好的文化傳統。

廣州回族最早的老人社團,可追溯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創辦的「以思尼老人會」。會址設在懷聖寺內,宗旨是「醵金買產、收息,以為各家喪葬之用」。持續了半個世紀。同治年間,廣州南勝清真寺組織了「回族老人長壽會」。長壽會有「產業達六間,時值數千金」,所有積儲,全系老人平時省吃儉用而積零聚整。

辛亥革命後,廣州回族老人社團有所發展,相繼成立了「回族喪濟會」、「回教慎終會」、「崇善會」等組織。除喪濟互助外,還搞些敬老愛群及紀念先人等社會活動。同時還適當開辦諸如安老所和寡婦房等慈善機構。廣州回族喪濟會成立於民國初年,廣東回教慎終會成立於1925年初。該會會址設在南勝清真寺內,後更名為廣東回族同益會,參會老人時達千餘。崇善會成立於1930年前後,會址設在濠畔清真寺內。

1938年廣州淪陷,回民四散逃難,社團紛紛自行解散。廣州解放前夕,民不聊生,老人社團亦難以復甦。

1984年4月30日,在建國初期成立的回族學習委員會的基礎上,由市「伊協」??頭,隆重成立了「回族老人之家」,「老人之家」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經常舉辦一些適合老人的健身操練,組織參觀游覽、音樂欣賞、棋類比賽、保健咨詢、花卉展覽、書法義賣、吟詩作對、文史徵集以及教義研究等活動。

廣州回族是中國少數民族(尤其是回族)的一個窗口和縮影。它的文化傳統,凝聚著一個民族進取向上、自強不息的深層內涵及自信心理,這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可貴的原動力。

⑵ 回民大多分布在哪裡在北京上海 四川這些發達城市回族的人多不多 有多少

北京 天津就特別多 五普北京25萬的回族 天津17萬 在東部沿海是最多的兩個城市了
下來中部的濟南和鄭州都超過10萬人 上海和成都不多(上海五普是5萬多回族,成都1.8萬),但也有清真寺有回民中小學
成都的回族基本分布在城郊結合部的農村 市區少 (彌牟鎮唐家寺、新都、金牛區土橋、郫縣團結鎮)
經濟發達的地方義烏、廣州、深圳回族也很多,但就不是世居人口了,都是去工作的外地人

⑶ 廣州哪一個地方多外國人

廣州市最多外國人的地方,肯定就是越秀區的童心路、小北路一帶。廣州的童心路、小北路一帶,是全國范圍內,黑人最密集的地方,去到童心路、小北路那邊,你簡直就是會以為你自己正身處非洲。


因為在童心路、小北路一帶,黑人是主要種族,華人反而是少數族裔。那邊的餐館,幾乎都是非洲餐館、商鋪的招牌,以英文為主。不信的話你可以去看一看。



小北路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