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廣州是在什麼時候建立的
廣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這里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南海郡(郡治設在「番禺」,即今天的廣州)。公元226年,孫權為便於統治,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⑵ 廣州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以下小弟歸結出關於廣州的各種故事以及典故,均有標題標注,請樓主詳閱,希望能夠幫到樓主!
〔話說廣州〕廣州的傳說
廣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這里的「百越」 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南海郡(郡治設在「番禺」,即今天的廣州)。公元226年,孫權為便於統治,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廣州秦漢時就是繁榮都會,漢唐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清朝時是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也是中國最早對外的通商口岸。
廣州是中國近代和現代革命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黃花崗起義、廣州起義均發生在廣州。孫中山在廣州創辦了黃埔軍校,曾經三次建立了臨時政權。毛澤東在這里創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了大批革命骨幹力量。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在這里領導了轟轟烈烈的廣州起義,並建立了廣州蘇維埃政權「廣州公社」。魯迅、郭沫若、郁達夫、彭湃、馬思聰、鄒小楊、鍾傑武等也曾來廣州傳播先進文化。
1982年國務院宣布廣州古城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羊城傳說
廣州又稱「五羊城」、「穗城」。 關於廣州的別名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說周朝時廣州連年災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飄來五朵彩色祥雲,上有騎著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銜著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賜予百姓,並祝福此地永無飢荒。仙人離去後,五隻仙羊因為依戀人間而留了下來,保佑當地風調雨順。百姓為感謝五位仙人,在他們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觀」,觀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此傳說被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吉祥物所應用。
文物古跡
廣州的文物古跡眾多。現有國家、省、市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19個,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1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9個。中山四路一帶先後發現了秦漢造船遺址和南越國宮署遺址,其中南越國宮署遺址兩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目前,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南越國水閘遺址等三處南越國史跡正聯合申報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戰爭故事〕三元里抗英斗爭
發生時間: 1841年
所屬年代: 清代
發生地點: 廣州三元里
直接原因:
1 英軍開棺暴骨(停戰後,部分英軍開進城北雙山寺,寺中存放了一些
的棺槨,英軍不明風俗,出於好奇開棺看屍,後被村民誤傳為刨墳掘
墓)
2 英軍劫掠財物
3 英軍強奸 調戲婦女(有名姓記載的:村民韋紹光之妻李喜)
事件介紹:
鴉片戰爭時期廣州人民自發的武裝抗英斗爭。1841年5月25日(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五),英軍攻陷廣州城北諸炮台,設司令部於地勢最高的永康台。永康台土名四方台,距城僅一里,大炮可直轟城內。清軍統帥奕山等求和,5月27日與英訂立《廣州和約》,以支付英軍贖城費、外省軍隊撤離廣州等條件,換取英軍交還炮台、退出虎門。但和約墨跡未乾,英軍就不斷竄擾西北郊三元里及泥城、西村、蕭岡等村莊,搶掠燒殺,姦淫婦女。廣大民眾義憤填膺,各地團練共圖抵抗。29日,三元里村民擊退來犯小股英軍,三元里民眾料到英軍必會報復,所以在三元古廟集合,相約以廟中「三星旗」作為指揮戰斗的令旗,會後,他們分頭聯絡附近103鄉的群眾,准備共同戰斗。次日,南海、番禺百餘村團練手持戈矛犁鋤,群起圍困永康台。相持近半日,英軍司令卧烏古(又譯作「郭富」)親自帶兵出擊。團練且戰且退,誘敵至牛欄岡丘陵地帶。時大雨驟至,英軍火槍受潮不能發射(印度雇傭兵,英方給他們裝備的是比較落後的隧發槍,一遇雨淋便不能使用),團練民眾冒雨反擊,將英軍分割包圍,肉搏鏖戰。追擊過程中,英軍第三十七團的一個連(60人)被義軍截至稻田中,三四十名印度雇傭兵被刀砍斃傷。英軍派出兩個水兵連,帶著「雷管槍」(不怕雨天)前來增援。被圍困兩小時之後,英軍撤退至四方炮台。
據郭富報告,英軍戰死5人,受傷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勞過度而死(另一說法死7人,傷42 人)。31日清晨,廣州手工業工人以及附近州縣如花縣、增城、從化等地團練也陸續趕來,圍台民眾增至數萬,相約餓死英軍。卧烏古不敢再戰,轉而威脅官府,揚言毀約攻城。奕山等聞訊恐慌,急派廣州知府余保純出城,先安撫英軍,復率番禺、南海兩縣令向團練中士紳施加壓力。士紳潛避,團練逐漸散去,台圍遂解。他們用土槍,土炮,矛戈,盾牌,鋤頭,鐮鍬等,與英軍作戰.可謂"刀斧犁頭在手皆成武器兒童婦女喊聲亦助兵威." 三元里之戰,英軍慘敗,6月1日英軍退出了廣州.
〔戰爭故事〕六二三路與沙基慘案
廣州市內完全用數字命名的馬路只有一條--六二三路。它是在1925年由當時廣州市政府命名的,初叫「六月二三路」,後簡為「六二三路」。它是紀念一個曾令中華民族遭受恥辱的日子--1925年6月23日。�
六二三路的前身是沙基。沙基開築於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侵入廣州之時。�
沙面原是珠江中名為「中流沙」的小島,後因江岸線南移與珠江北岸由淺水區連成一片。1857年12月,英法聯軍佔領廣州。1859年7月,兩廣總督黃宗漢同意英法聯軍在中英、中法《天津條約》所定贖城費中提支費用,人工開挖沙基涌,將沙面築成四面環水的小島,用作英、法租界,隨後在沙基涌北岸沿線開築沙基,並把沙基以北的淺水區圍築成陸地。沙面建有東橋(今人民橋腳)、西橋(今清平路口)連通沙基。�
1861年9月,兩廣總督勞崇光正式與英法簽訂沙面租約。10月1日,英法聯軍撤出廣州。但英法卻從此有了在沙面的駐軍權,沙面從此成為租界,直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才恢復對沙面行使主權。�
清末民初,沙基開設有學堂、醫館、印務所、米埠等,日趨繁華。1901年黃沙粵漢鐵路總站建成後,沙基又是連通車站與廣州城的主要通道之一。據說,為不失國威,市政當局還強調在沙基建造的房屋要有一定的規模。1902年,英國想把租界擴至沙基一帶,遭清廷拒絕。
1925年6月23日,廣東各界在東較場舉行了聲討帝國主義在上海製造「五卅」慘案大會,會後舉行了示威遊行。中共廣東區委主要領導人陳延年、周恩來均參加了遊行。下午2時15分,遊行前隊抵達沙基,秩序井然地轉入菜欄街,朝散隊地點西瓜園(今廣州日報社址)行進,後隊繼續有序地行進在沙基、西堤一帶。2時40分,當嶺南大學、坤維女子師范學校、聖心書院、執信和廣州二小等校學生及黃埔軍校學生等隊伍行進到沙基時,沙面西橋旁的域多利酒店(今勝利賓館)上一名外國人首先用手槍向遊行隊伍打響第一槍,已處於戒備狀態的沙面內西橋腳的英法軍隊即用機槍向沙基掃射,遊行隊伍走避不及,當場死傷多人。為避免事態擴大,參加遊行的中國軍人和軍校學生均遵守紀律未予還擊。國民黨左派領導人廖仲愷夫人何香凝,親率光華醫院醫務人員赴現場搶救。事後統計,此次慘案造成遊行群眾共有61人死亡,170多人受傷。�
慘案激起了中國人民極大憤怒。廖仲愷先生憤筆寫下「帝國主義殘暴之證據,次殖民地慘狀之寫真」的遣責帝國主義暴行的題詞,以及悼念沙基死難烈士的輓詞:「丹心扶漢族竟遭英吉利毒計陰謀一齊殞命,碧血濺沙基與黃花崗魂俠骨千古同芳。」�
慘案發生當晚,西堤嘉南樓周貫明醫務所醫師周貫明,首先奮筆致書當時奉行革命政策的國民黨中央黨部,提議建立紀念碑,以留永久紀念。後經廣州市政府批准建造。此碑當時由張養記承建,位置建在沙面西橋北岸橋腳旁,上刻「毋忘此日」四個大字。於六二三慘案一周年時落成。但此碑較矮。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拆去此碑,改在沙面東橋腳新建了一座更高更雄偉的紀念碑,上刻「一九二五年六月廿三日沙基反對帝國主義斗爭中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兩行大字。�
慘案發生後,6月28日在國民黨廣州市特別黨部大會上,國民黨左派人士陳其瑗提議請市政府把沙基改為「六月二三路」,獲全體一致通過。�
而今屹立在人民橋腳的六二三路紀念碑,已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定為市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它激勵著中國人民,不忘昔日恥辱,發奮圖強,振興中華,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歷史典故〕六榕無樹記東坡
六榕寺的大門旁有副對聯,上聯曰:「一塔有碑留博士」,下聯是:「六榕無樹記東坡」,上下兩聯分別記述了六榕寺與唐宋兩位著名的大文豪的淵源。
相傳唐上元二年(675年),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來到廣州,應寶庄嚴寺(六榕寺前身)主持之邀,揮毫寫下了《廣州寶庄嚴寺舍利塔記》。不料「自古才子佳人多薄命」,王勃隨後不久便在往南海探親的途中遇溺身亡,這篇碑文竟是他的絕筆。這位寫下了千古名篇《騰王閣序》的天才詩人,少年時便已名滿天下,卻又一直懷才不遇,「一塔有碑留博士」,是民國初年後人撰寫的,紀念王勃為舍利塔撰寫的碑文。
而另一位大文豪的遭遇卻迥然不同。北宋元符三年(1110年),蘇軾從海南北歸,路經廣州,時凈慧寺(亦即六榕寺)僧人慕東坡之名,力邀其為寺題字。蘇東坡見寺內有六棵枝葉繁盛的古榕,便欣然提筆寫下 「六榕」二字,字為楷體,遒麗奇雅,厚重雍容。後人慕其為人,愛其文才,便將凈慧寺改為「六榕寺」,六榕寺之名因此而來,至今寺門仍懸掛著東坡手跡「六榕」二字。
寺內有亭一座,名曰「補榕」,皆因今六榕寺的六棵古榕早已不存,「六榕無樹記東坡」,為了紀念蘇軾與六榕寺的淵源,人們便建起了這座補榕亭。廳內有白色玉石所鑄蘇東坡塑像,東坡衣袂飄然,立在一方刻有「六榕」二字的石基上,石基背面刻著燙金字體的《定風波》。
當年一個莫須有的烏台詩獄,蘇東坡被群小所詬,無奈之下被貶黃州,甚至親朋都不與來往,剛開始時的寂寞悲涼、精神上的孤獨無告可想而知,他的一首《卜運算元》以極美的意境道盡了這種遭遇: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然而正如余秋雨所說的,蘇東坡被貶黃州後,並沒有就此沉淪,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由此顯現,他在寂寞中反省自己,反省過去,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突圍而出,他的藝術才情也同時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蘇東坡是幸運的,一次磨難,卻於無意中成就了他,也成就了中國文學史上一頁華麗的篇章。氣勢磅礴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誕生於被流放的黃州,奏響了唐宋詩歌中豪放的旋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蘇東坡於磨難中成熟,成熟於一種突圍而出後的再生。然而與他為敵的政界小人卻依然不肯放過他,將他一貶再貶,最終貶到當時所謂「隔絕障海,水土氣毒」的海南島。而此時的東坡早已不是當初被貶黃州時的那個孤苦無告的貶官了,他在艱苦的生活中依然自得其樂,甚至生活得興致勃勃,並且發掘出海南島的景色之美、人情風物之美:
半醒半醉問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尋牛矢覓歸路,家在牛欄西復西。
總角黎家三兩童,口吹蔥葉送迎翁。
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雲風。
好個「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雲風」!蘇東坡此時的情懷,已不是一種尋常的豁達通透了,在歷經了種種人生的跌宕起伏後,面對人世,笑看風雲,成熟於一種了悟後的曠達。所以當被赦北歸時,欣然留字「六榕」,使得古剎與文豪從此互相輝映,流傳千古。此時東坡的心情,《定風波》一詞已然道盡: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後人將這首詞刻在了六榕寺,和默默無言的古寺榕樹一起,透過千年風雨,目送著東坡飄然歸去的身影。
〔歷史典故〕廣州荔枝進貢
廣州地區栽培荔枝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記載,漢初統治嶺南的南越王趙佗,曾以荔枝作朝貢品,長途運往京都長安(今西安)。漢武帝時,還從南越取荔枝樹百多株運往長安,特地築「扶荔宮」栽種。
《後漢書·和帝紀》說:「舊南海(今廣州)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指驛站),五里一候;奔騰陰險,死者繼路。」唐代大詩人杜甫在《病橘》中,曾以此借古諷今,批評唐玄宗:「憶昔南海史,奔騰獻荔枝。百馬死山谷,至今耆舊悲。」
廣州城西今荔灣一帶,曾是歷代盛產荔枝之地。南北朝進,這里已有成片的荔枝洲出現,唐代有一座以荔枝馳名的「荔園」。明代,這里以「荔枝漁唱」 列入羊城八景。清代,「荔枝為業者數千家」。增城掛綠是荔枝中的珍品,宋代楊萬里說:「五羊荔枝,上上者為掛羅(即掛綠)。」楊貴妃也認為「南海荔枝勝蜀者」,如今荔枝品種中就有「妃子笑」。北宋詩人蘇軾贊美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歷史典故〕陶陶居月餅
南海康有為與廣州陶陶居的不解緣讓陶陶居聲名大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全廣州最好賞月的地方就是陶陶居樓頂的天台上那個涼亭。
陶陶居創辦時間一說是清光緒六年(1880年),一說是光緒十九年(1893年)。陶陶居原是一位大戶人家的書院,到了清光緒年間,這間書院已換上「葡萄居」茶樓招牌,專營蘇州風味的酒菜,兼營茶麵。後來葡萄居易手由一位姓陳的老闆經營,陳老闆改茶樓字型大小為陶陶居,寓意來此品茗樂也陶陶。
陶陶居是廣州最早期的豪華食府,多有文人騷客趨慕,康有為在廣州講學時,曾經常到陶陶居品茗,還應老闆之請即興題寫了「陶陶居」三字,現在陶陶居的招牌,就是康有為的墨寶。陶陶居素以濃厚的飲食文化幾十年來成為名人雅仕聚會之地,書畫名家定期在此展出新作,90年代三樓的霜華小苑還連續舉辦書畫展,古石愛好者在三樓霜華小院設「陶陶石軒」,免費提供古石供賓客觀賞。宴會大廳設「西關古壇」,邀請了廣州市著名的說書藝人免費為賓客登台講古。還有提供賓客演出粵曲、雜技等服務,使賓客在陶陶居既可品嘗美食,又可享受視聽之娛,真是樂也陶陶。
百年老字型大小里里外外皆古色古香,馬路邊的柱上刻著當代書法家秦咢生手書民國時征聯的典雅長聯,還有栩栩如生的浮雕顯出這老字型大小的大家氣派。陶陶居的名菜不少,如豬腦魚羹、五彩鮮蝦仁、姜蔥炒肉蟹、西湖菊花魚、手撕鹽焗雞、片皮掛爐鴨、雲腿爽肚、雪裡藏珍等。點心名師先後有號稱「月餅泰斗」的陳大惠,綽號 「百花強」的崔強,以及廖柏、廖國喜等,月餅五仁鹹肉月及五仁白綾酥就是陶陶居膾炙人口的點心。
百年老號月餅泰斗陶陶居,一個享賦盛名的品牌,一百年來一直秉承祖傳月餅製作精髓,精工製作的蛋黃蓮蓉月餅、蛋黃白蓮蓉月餅、雙黃蓮蓉月餅、雙黃蓮蓉月餅全部選用百分百優質蓮蓉、皮薄餡靚,有廣式月餅「四大天王」之美譽,年年熱賣的大七星伴月更是絕對超值,深受中外人士歡迎。
陶陶居繼續貫徹大膽創新的造餅風格,推出獨具嶺南飲食文化內涵的陶陶古韻月餅、故鄉茶韻月餅等不同主題的特色月餅,為傳承發揚中國月餅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神話傳說〕黃大仙歷史傳說、典故
叱石成羊:黃湓村的黃初起,有一個弟弟叫黃初平,初平15歲那年,趕著羊群到南山(金華山之南)放牧,就沒有回家,家裡人和親戚朋友,滿尋找,都沒有一點影跡。一年又一年四十年過去了,還是沒有一點音訊,黃初超現在雖然已是滿頭白發,但還是經常記掛起年輕時失去的弟弟。
這一天,黃初起聽人說,蘭溪集市上來了個求卦道人,很有靈。於是,他就到集市上來,請求卦道人為他弟弟黃初平一卦。道人聽了他的一番回憶,說:「我曾在金華山中見到你弟弟黃初平,你弟弟叫黃初平嗎?」他一聽,高興得心都快跳到喉嚨,連聲說:「是叫黃初平。」連忙叩頭跪拜,央求道人帶他去見弟弟。
道人帶黃初起來到山中石室里,果然見到了黃初平,兄弟倆抱在一起,高興得眼淚滿面流,說長道短,說個不歇。
哥哥對重新見面的弟弟,一看再看,好奇地說:「弟弟,四十年過去了,你皮膚還那麼白嫩,頭發還那麼烏黑,牙齒還那麼整齊,同當年十四、五歲時一樣。時間四十年過去了,面容卻還是昨天的樣子,那麼你當年的羊還在不在呢?」
「當然在羅。」弟弟黃初平有把握地回答。
「在哪裡?」哥哥黃初起驚奇地問。
哥哥隨即跑到山的東面去看,只見白石磊磊,根本不見一隻羊,回來對弟弟說:「你真會開玩笑,那裡哪裡有羊!」弟弟說:「有的,是你沒看見。」
於是哥哥就與弟弟一起來到山的東面,只聽到弟弟大聲叱喝:「羊起!」同時仙帚揮轉了幾下,先前初起看到的磊磊白石,隨著初平的叱喝,立即變成活生生的羊:有的吃草,有的蹦跳,有斗角的……滿塢都是羊,總有幾萬頭。
初起明白了初平已經煉成法術,修道成仙,就要求弟弟教導修煉。經過了三十年一心一意的刻苦修行,道法大成,能在青天白日之下不見身影,也成為神仙。
兄弟二仙回故里黃湓村來看看,認識的親戚朋友都不在人世了。他倆為鄉親做了許多善事,後來被人們識出真相,大家就尊稱先成仙的弟弟黃初平為「黃大仙」, 「黃大仙師」。
民間傳說
黃大仙其實是玉皇大帝宮前的金龜,經過多年的修行,已得到了宇宙靈氣,法術高強,有一天,金龜看到凡間大片土地,瀟河無水,田稻被曬得如同乾草,老百姓乾渴得舌燥唇焦。金龜心腸十分善良,就把天河的水偷偷往下界噴灑,大降陣雨,老百姓都高興得手舞足蹈,巡守天河的水神向玉帝稟報了金龜私自偷降雨人間的事。玉帝大怒,斥責金龜擅自動用天河水,犯了「天條」,於是罰他下凡人間為人,指派天庭侍衛押金龜到人間投胎,這位天庭侍衛官十分同情金龜被貶罰,很想擇一戶高貴人家讓金龜投胎,召來幾位城隍和土地夜詢問,可是有一戶人定,幾代究苦,妻子懷胎就要臨盆之時,金龜立即表示願意去這戶人家投胎,就在一個山麓下留下原身,靈魂跟隨土地爺飛去黃盆村,從產婦的肚臍進入胎嬰的肉體。這時,產婦戶中金光四射,紅光江滿屋,產婦覺得腹內一陣轉機,嬰兒就產生了。其時為晉代,成咸和三年(公元328年)
這家人姓黃,三年之前得了長子,取外「初起」,意思是希望從兒子這一代起,能擺脫貧困厄運。現在次子出生時,出現金光、紅光,不知道是什麼古怪,他希望次子能平安地成長,就取名為「初平」。黃初平八歲就在家放羊,性情純潔靈存在慧,孝長尊幼,勤而好學,鄉中父老都贊他聖賢。在黃初平十五歲的那年,有一天他在金化山下放羊,有一隻小羊失足受傷,他就細心為小羊療傷,小心護理,小羊依偎著他的膝下,甚為感動的樣子。黃初平頓感悲傷,想到小羊長大以後,必然受到屠宰,幫而起了惻忍之心,十分煩憂,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恰好有一位道人經過,問初平為何如此的煩憂,初平就將原因說明。道士問好黃初平想小羊怎麼樣,初平說希望羊能長生不死,道士說這就簡單了,於是施展法力把羊化成白石於山間。初平見了很驚奇,覺得很玄妙,同時起了修道之心,懇求道士收納他為初平回答說: 「徒兒篤信不移,不辭勞苦,無牽無掛,但求學道成功。」道士聽了笑著說:「你有修道慧根,況且很有仙緣,只有勤於修煉,心成正果,你如此有恆心,老道就答應你了。」道士將黃初平引入赤松山的金華古洞,理悟修道玄機,刻得法道。
初平回到家鄉,其父母已經仙逝,只見到他的哥哥黃初起,於是初平告訴哥哥他四十年的經歷。哥哥問起初平當年的山羊到哪裡去了,初平說仍在山中,哥哥不相信,於是初平就帶他哥哥到山上看,只見一群白石,哪裡有山羊呢?只見初平口念法咒,將手執的拂塵向山一揮,一聲「羊起」,山上的白石頓時應聲而起,變成千萬只羊。他哥哥頓然覺悟到道法的玄妙,於是與弟弟一同修煉法道,經五百年的修煉,黃大仙乘著仙鶴,哥呵騎著仙鹿一齊登上仙府,修得正果同列仙班,這就是黃大仙的生平和「叱石成羊」的典故。
初平得道成仙之後的民間施醫贈葯,警惡除奸,普善杉善,深得民心,廣大民眾稱他為黃大仙或赤松仙子。
廣州、西樵山、香港、東南亞一帶,甚至美國均有許多信徒為他建廟立祠,香火旺盛。黃大仙的傳說源遠流長,民間頌揚他懲惡揚善,除妖捉怪,行醫救人,勸善行善,種了關心人民疾苦的事跡。據《金華縣志》的記載,宋朝嘉定年間,有一位叫唐季度的人,他的左眼經常不斷的流眼淚,看了不少名醫也沒法治好。有一天他上山從一塊很大的石頭旁邊經過。突然有人在叫他的名字,這個唐季度一看,原來石頭上坐了一位道翁。道翁說唐季度乃善良之輩,不應受如此疾苦之罪,於是道翁把草葯瀝汁,敷在他的左眼,結果把眼疾醫好了,後來唐季度得知這位道翁就是黃大仙,為了感謝醫疾之恩,在家供奉黃大仙仙像,朝晚上香,而那塊石頭就叫黃大仙石。
宋元裕三年(公元1087年),這一年江南大旱,江河無水,稻草曬得如同乾草,老百姓唇乾舌燥,官府到金華山的赤松宮求雨,得到顯靈,金華附近午里得甘露滋潤,消除了旱災。黃大內固有「救人之功」和「祈雨祈晴」「隨感隨通」的仙跡,在宋孝淳熙十六年(1189年)和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得到皇帝封以「養素帝君「和「養素凈正帝君」兩個封號。
相傳在古時候,南海西樵曾發生一場瘟疫,幸好黃大仙經過此地,為百姓解除了困疾,但由於患病的人實在太多,葫蘆里的仙葯不足。黃大仙叫大家不要擔心,對大家說:沒有葯也不要緊,只要摸一下他的葯葫蘆也能將疾病消除,於是患病的民眾爭相摸黃大仙的葯葫蘆,結果瘟疫得以消除。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黃大仙這一功德事跡,將黃大仙的葯葫蘆雕刻在西樵山黃大仙聖境園內。
⑶ 廣東番禺的歷史由來
一、番禺區的名稱由來
「番禺」之得名,歷來說法不一。
主要有三:一是「二山」說。《後漢書·地理志》、唐《元和郡縣志》及《初學記》等,均認為縣治有番山、禺山,因以為名。
明朝黃佐《廣東通志》載:「番禺縣治東南一里曰番山,其山多木棉,其下為泮宮;自南聯屬而北一里曰禺山,其上多松柏。」又黃佐《番禺二山記》雲:「二山相連如城,南漢時劉?鑿平。」
番禺因二山而得名之說,相沿已久。番禺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置的古縣,番禺是南海郡的首縣,並為郡治所在地。
二是「一山」說,即番山之隅說。酈道元《水經注》載:「今入城東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聞此縣人名之為番山;縣名番禺,謂番山之禺也。」
禺,即隅,指附近的地方。三是「蠻夷之地」說。
1953年在廣州西村石頭崗一號西漢前期墓中出土有烙印「蕃禺」二字的漆盒,1983年在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出土有鑄上「蕃禺」二字的漢式銅鼎。考古學家麥英豪在**《廣州城始建年代考》中據出土文物認為,秦至漢初,番禺的「番」,寫作「蕃」,與「藩」通。
即番蠻、蠻夷之意。《周禮·秋官》雲:「九州之外謂之蕃國」。
禺,猶隅,指區域、邊遠之地。秦漢之前,番禺一帶僻處一隅,中原 *** 視之為邊遠的蠻夷之地,因以為名。
以上三說,未有定論。歷代省志、府志、縣志,多持「二山」說。
中國不少地方有因山川而命地名的慣例,多數人相承古說,認為番禺是因番山、禺山而得名。 。
二、番禺的名來由
番禺市在廣東省南部,位於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帶,全市總面積1313.8平方公里。北上與廣州相連,南鄰中山、珠海,東眺東莞,西毗順德、南海。從番禺蓮花山港或南沙港乘船到香港只需一個小時,交通十分便利。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南海郡,番禺為南海郡屬下首縣,並為南海郡治所在地。2000多年前,番禺就是重要的港市,《史記·貨殖列傳》曾稱「番禺亦其一都會也」,列為全國九大都會之一。原來縣境范圍很廣,從漢至清,先後直接或間接劃出今珠江三角洲主要縣市和香港、澳門地區。歷史上番禺大都為地方一、二、三級政權所在地,境處廣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清代至民國前期,番禺和南海分東西兩半管治廣州。1921年廣州正式建市,番禺縣署於1933年遷至新造,1945年復遷至襪唯市橋。1958年1月,劃禺東、禺北為廣州市郊區。同年12月,番禺與順德合並為番順縣,半年後,恢復兩縣建置,並將中山縣屬大崗、萬頃沙、南沙、黃閣等地劃屬番禺。1992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市 *** 仍設市橋鎮。2000年5月21日,國務院發出關於同意廣東省撤銷番禺市和花都市設立廣州市番禺區和花都區的批復。7月10日,番禺撤市設區掛牌儀式在行政辦公大樓舉行。從此,番禺成為廣州市轄的一個行政區。
三、歷史
廣州地區(不完帆汪全是現在的廣州)歷史舊稱番禺,那是秦朝(秦始皇三十三年)前後。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囂、趙佗率軍南下,統一嶺南。任囂平定嶺南後,出任南海郡尉並在南海郡番禺縣內建城作為郡治,因處番山和禺山故起名為「番禺城」(史稱「任囂城」,范圍現今的倉邊路以西,越秀區倉邊路以西的兒童公園(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廣州市文化局、廣東省財政廳一帶)。
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時召見龍川縣令趙佗,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可以立國」,並假託秦廷命令,委趙佗代理南海郡尉。漢高祖三年(前204年),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廣州市越秀山即為當年越王所名。
《史記·貨殖列傳》雲:「番禺亦其一都會也」,是當時全國九大都態好仔會之一。
四、廣州市的歷史起源
廣州最早的城市有歷史記載的是2200多年前的秦番禺城,史稱「任囂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秦統一嶺南,設郡縣,番禺為南海郡治,秦軍主將任囂為南海郡尉,人治番禺,修築城垣。從目前已發現的文獻資料和出土文物看,秦統一嶺南後南海尉任囂所築的"番禺城"才是廣州最早的城,也是目前已知的嶺南最早出現的城市。前206年,趙佗建立南越國,建築了「周十里」的趙佗城。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漢平南越國,分南越國土為南海等九郡,南海郡治在番禹。廣州之名由此起。「番禺城」和「廣州」:而近代廣州在明清時期初具定型.
具體的可以資料在下面這個網站,原載於2000新千年元旦的《廣州日報》上。網站是 ://people/item/yjxqn/sjhg/0425.。
五、廣州市番禺市橋的來歷
乾隆《番禺縣志》載:市橋「舊議建縣治,已立城門,後乃改為附郡。今兩水猶稱東城涌、西城涌」。據說從前東城涌橋(故址即今大北、東涌、大東、橋東四路交匯處)畔閘門石匾刻有「石橋市」三字,後有人將這三字顛倒讀作「市橋石」,復因「石」字殘缺,約定俗成讀作「市橋」,作為地名,沿用至今。但清末其辦理鄉事機構,仍稱「石橋公所」(故址在水邊屋上街,1992年建馬路時拆除)。
清代,市橋為沙灣都平康社屬,是沙灣巡檢司駐地。民國時為市橋鄉,是第一區署駐地。抗日戰爭勝利後,遷縣治於此。1950年為區級鎮。1958年12月至1964年5月,一度改稱市橋鎮人民公社(以下各人民公社均稱「公社」)。80年代初,定為廣州市衛星城。
鎮的西南、北、東北三面為低丘。舊鎮區被市橋水道、東涌(民國時闢作馬路)、西涌、北涌(1984年改為下水道,上為環城路)四水環抱。80年代中期,先後擴展了新城、東城、北城3個居民點。
全鎮總面積(含轄內水域。以下各鎮同)5.94平方公里。鎮內街區面積近4平方公里。有水田1830畝,旱(基)地906畝,魚塘147畝。轄大南、海傍、橋東、西坊、新城、東城、北城等7個居民管理區,東郊、南郊、西郊、北郊、沙圩一、沙圩二等6個村民委員會,16個村民小組(1991年數。以下各鎮同)。1992年1月,沙頭鎮並入市橋。
六、歷史上廣州以前好像叫番禺的,那是什麼時期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囂、趙佗率軍南下,統一嶺南。
任囂平定嶺南後,出任南海郡尉並在南海郡番禺縣內建城作為郡治,因處番山和禺山故起名為「番禺城」。
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時召見龍川縣令趙佗,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可以立國」,並假託秦廷命令,委趙佗代理南海郡尉。
漢高祖三年(前204年),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廣州市越秀山即為當年越王所名。《史記·貨殖列傳》雲:「番禺亦其一都會也」,是當時全國九大都會之一。
對於「蕃禺」二字的解讀,學術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最主流的說法是「番禺」一名的由來是因為廣州城內有「番山」和「禺山」兩座山的緣故,但因不知道「禺山」的具 *** 置,這種說法備受爭議。
另外幾種說法認為「蕃」與「藩」、「番」在古代是互相通用的,指邊遠、偏僻的地方,「禺」字是區域的意思,「番禺」指遠離中原王朝的嶺南地區。
七、廣東這個地方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廣東,《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越與粵通,也簡稱粵,泛指嶺南一帶地方。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郡、南海」3個郡。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揭陽、四會5個縣,郡治番禺。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屬象郡,粵西有一部分屬桂林郡,粵北部分地區屬長沙郡。這是廣東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
八、廣州市的歷史起源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穗城、穗垣、仙城、花城;舊稱省城(簡稱省),或叫番禺(縣)、南海(縣)。
地處中國南方,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緣,西江、北江、東江水道在此匯合,瀕臨南中國海,珠江入海口,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亦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 廣州是始建於公元前214年,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廣州最早建城時的名字叫任囂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這里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南海郡,郡治「番禺」,即今天的廣州)。公元226年,孫權為便於統治,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
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廣州秦漢時就是繁榮都會,漢唐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宋元時期,義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說廣州已經比當時世界著名商貿城市威尼斯大三倍。
清朝閉關鎖國時廣州十三行是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壟斷全國外貿,也是中國最早對外的通商口岸。 廣州是中國近代和現代革命的策源地。
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黃花崗起義、廣州起義均發生在廣州。孫中山在廣州創辦了黃埔軍校,曾經三次建立了臨時政權。
*** 在這里創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了大批革命骨幹力量。張太雷、葉挺、 *** 等在這里領導了廣州起義,並建立了廣州蘇維埃政權「廣州公社」。
1992年曾邦哲於首屆全國中西醫學比較研討會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系統醫學概念與模型。魯迅、郭沫若、郁達夫、彭湃、馬思聰、鄒小楊、谷希雲、余德超、鍾傑武等也曾來廣州傳播先進文化。
1982年國務院宣布廣州古城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羊城傳說 廣州又稱「五羊城」、「穗城」。
廣州的別名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說周朝時廣州連年災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飄來五朵彩色祥雲,上有騎著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銜著五色稻穗。
仙人把稻穗賜予百姓,並祝福此地永無飢荒。仙人離去後,五隻仙羊因為依戀人間而留了下來,保佑當地風調雨順。
百姓為感謝五位仙人,在他們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觀」,觀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越秀公園內既有「五羊雕塑」,此傳說已經被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吉祥物所應用。
文物古跡 廣州的文物古跡眾多。現有國家、省、市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1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9處。
中山四路一帶先後發現了秦漢造船遺址和南越國宮署遺址,其中南越國宮署遺址兩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目前,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南越國水閘遺址等三處南越國史跡正聯合申報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 ://ke./view/5649.#2。
九、廣州歷史久還是番禺歷史久
原答案不知所謂。
番禺歷史遠久於廣州。番禺歷史悠久,是中國最古老的縣,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為南海郡治 。
因處番山和禺山故名(亦因古越語「大村」而來)。前204年成為南越國國都,今廣州越秀山即為當年越王所名。
東漢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又將交州治所遷至番禺,遂為州、郡、縣所在地。隋、唐、北宋時並入南海縣。
番禺是歷代全國的重要港口,擔當通商口岸的角色。1949年後復設番禺縣。
1975年1月,劃歸廣州市管轄。1992年5月撤銷番禺縣,設立番禺市(縣級),仍由廣州市管轄。
2000年撤市改區,並入廣州市。2005年南沙區從番禺區拆出,現番禺區為沙灣河以北及南部一部分,面積為770.13平方公里。
一、番禺著名的歷史英雄人物
鄧世昌(1849.10.4~1894.9.17) 清末海軍將領,民族英雄,廣州番禺(今海珠區)人。
1894年9月17日中日黃海大戰時,任"致遠"艦管帶。在艦傷彈盡危急時刻仍指揮若定,命艦沖向日艦"吉野"號,決心與敵同歸於盡。
不幸途中遇日本魚雷,與全艦憲兵一同犧牲。謚"壯節",追賜太子保銜。
冼星海(1905.5~1945.10.20) 人民音樂家。廣州番禺人。
一生創作了500多首歌曲,代表作有《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熱血》等。著有《論中國的民族音樂形成》、《民歌與中國新興音樂》等。
屈大均(1630~1696) 明清學者、詩人、抗清志士,原籍番禺。積極支持和配合鄭成功集舟師圍南京,鄭軍潰退後,繼續鼓吹抗清。
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反清,遂由粵入湘投軍,與吳共商軍國大計,後覺察吳三桂反清復明是假,自立為帝是真,便辭職歸里,潛心著述。著作有《廣東新語》、《皇明上四朝成仁條》、《翁山文外》、《翁山詩外》、《翁山詩略》等。
陳樹人(1883-1948) 廣東番禺人,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著名的政治活動家。陳早年師從居廉學畫。
1905年加入同盟會,留學日本京都美術學院。後參加 *** 改組工作,1947年定居廣州,專心畫藝。
作品有:詩集《戰塵集》、畫集《陳樹人中國畫選集》、《陳樹人寫生集》等。1988年11月26日建成開放"陳樹人紀念館"。
該館位於東山區署前路10號,是在陳樹人已毀舊居的地皮上興建的,為鑲嵌白色大理石圓拱形建築,設兩層展覽廳,這里另設紀念陳樹人之子, *** 員陳復烈士的"思復樓"。 顏浩長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首領。
廣東番禺唐夏鄉(今棠下)人。農民出身。
愛習武藝,綽號「定拳長」。1841年抗英斗爭時,參加團練為義勇。
5月30日,三元里附近一百零三鄉人民在牛欄崗圍殲英軍時,他率鄉眾參加戰斗,殺死英少校軍需畢霞,並冒雨追擊,伺機搏殺,沉著而勇猛。事後,不圖名利,仍務農度日。
1854年廣東天地會紅巾軍起義,清 *** 視其為會眾,欲捕之,遂逃亡外地,約三年始歸。享年八十餘歲。
補充: 顏浩長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首領。又名永祥。
廣東番禺人。身高力大,愛好武藝,綽號「定拳長」。
1841年5月30日,廣州北部三元里人民在牛欄岡圍殲英國侵略軍時,率領義勇軍多名,在牛欄岡附近雜葬嶺殺死英軍少校軍需畢霞。鄉里人交口贊譽:「有『定拳長』殺番鬼,食光一口煙都唔(不)遲」。
生性耿直,不願與官府交往。曾說:「生不到衙門、死不到地獄」。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取得輝煌勝利後,不圖名利,不報功領賞。鴉片戰爭後仍務農度日。
1854年,三元里人民響應太平天國起義,遂與天地會紅巾軍起義隊伍聯合抗清,被清 *** 呼為「紅頭賊」,並派兵捉拿。清兵包圍前門時,遂猛力推倒門窗而走脫,三年後返歸故里,終年時80餘歲。
何賢(1908-1983) 何賢原名何相賢,番禺石樓鎮岳溪鄉應堂村人。父名,澄溪,胞兄何添。
何賢是澳門較早擁護新中國的知名人士之一。他對家鄉公益和建設,捐助殊多。
早在1947年,就捐款擴建家鄉的岳溪學校。自七十年代末起,先後助建大石大橋,洛溪大橋,番禺賓館;為人民醫院捐建澄溪樓、碧秋樓,添置醫療設備;捐資重修蓮花塔,還為石樓鎮和岳溪鄉興建多項公益福利設施。
何賢為改善縣婦幼保健院的條件,親自在市橋選址新建醫院(建成時,何賢已不幸逝世,為緬懷他的業績,又名為"何賢紀念醫院")。 1983年12月6日,何賢香港與世長辭。
全澳門下半旗三天致哀,並贈以英勇金質勛章最高榮譽。何賢生前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常務委員、中國國際信託投資有限公司董事、暨南大學校董會副董事長,又任澳門大豐銀行董事長兼總經理、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主席、澳門東亞大學校董會主席、澳門立法會副主席等職。
鄧世昌 屈大均 陳樹人 何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