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廣東話起源於哪裡
廣東話起源於距今五千年前後的嶺南蒼梧古國。
粵語,又稱作廣東話、廣府話,俗稱白話,海外稱唐話, 是一種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中國漢語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
自古以來兩廣山水相連,人文相通,兩廣地區是不分的,直到宋朝才分為廣東和廣西,而粵語的形成遠早於宋朝,正因如此,粵語在兩廣地區通行。距今五千年前後的嶺南蒼梧古國是嶺南文化、珠江文化的發祥地,同時也是粵語的發源地。粵語有九聲六調,是中原雅言和嶺南古越語融合、重組而成,是保留古漢語成分較多的一種方言。
粵語不僅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彙和語法,還保留了古漢語的語音和聲調,尤其是入聲。而現在通行的普通話是沒有入聲的,所謂「入派三聲」,入聲都派到平、上、去三聲里去了。由於沒有入聲,所以用普通話來讀中國古典詩詞就分不清平仄,讀不出韻腳,缺乏韻味。普通話地區的人寫舊體詩詞也很麻煩。而講粵語的人就有這個優勢,其入聲是與生俱來的,因此用粵語來讀中國古詩詞就特別有韻味。在客家話、潮汕話中,也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尤其是中古語言。
粵語聲調亦大異於北,蓋以六調,曰一清平,二清上,三清去,四濁平,五濁上,六濁去。復以促音清平為高入,促音清去為中入,促音濁去為低入。合為九聲。現代粵語的語法,如「水大」、「菜乾」、「人客」、「雞公」、「魚生」等,將形容詞放在名詞之後作修飾成分的語法結構普遍存在。
(1)廣州懶音是什麼時候興起的擴展閱讀
粵語由古代中原雅言融合古越語而成,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保留較多古漢語特徵。粵語在中國嶺南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以及海外華人社區如馬來西亞吉隆坡、越南胡志明市、澳大利亞悉尼、墨爾本、聖誕島,美國紐約、三藩市,加拿大溫哥華、多倫多等處廣泛流行。
清朝閉關自守,僅留下廣州作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的口岸,很多外國人來到中國後掌握的漢語是粵語而非官話。不少京官為了與外國人經商議事也常常接觸粵語,使得粵語首次逆向傳播到中原。這一時期又有大量粵人遷移到美洲、澳洲和東南亞各地,粵語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
中華民國成立時,雖然有北方白話取代文言文正式書寫的趨勢,但粵語的實際使用沒有多大限制,一度還有把粵語定為全國普通話的提議。但建國後,在全民推廣北方語言作為普通話運動中,粵語受到普通話的影響越來越大,以致在中國大陸粵語分布區的許多年輕一代不懂得一些專門名詞的粵語讀法。這種情況使得不少以粵語為母語的人士開始產生一種母語危機感。
⑵ 粵語的由來
粵語,一說源自嶺南古蒼梧(廣信)。另有一說源自北方中原(即河南一帶)雅語,經過較長時間的語言交流融合與調適,在唐代日趨成熟,發展到宋代,與現代的粵語相差不遠。「粵語」之名,來源於中國古代嶺南地區的「南越」。
「越」是一個泛稱,古代「越」和「粵」是通假字,在秦漢古籍中,對於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的部族,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百粵、諸越,包括「吳越」、「閩越」、「揚越」等。隋唐以後「越」、「粵」兩個字的含義開始有所區別,前者多用於江浙吳語地區,後者多用於嶺南兩廣,並長期作為嶺南地區的統稱。
(2)廣州懶音是什麼時候興起的擴展閱讀:
粵語的使用情況:
在全球使用粵語人數甚多,廣東使用粵語的人口大約有6700萬,加上廣西粵語使用人數大約為2500萬、香港700萬、澳門55萬、泰國500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500萬、美國和加拿大200萬,全球將近有1.2億人口使用粵語。
粵語主要分布在廣東省中部和廣東西南部,廣西東南部和西部部分地區。海南省西部地區(說儋州話、邁話的村落)、香港、澳門等地區和東南亞的新加坡、印尼北蘇門答臘省棉蘭市、聖誕島、馬來西亞、越南東北部(山由族聚居地)、以及北美、英國和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