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沙面建築風格的特點
沙面建築風格的特點,是英式、法式比較多,屬於歐陸風情建築。
沙面,曾稱拾翠洲,因為是珠江沖積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 沙面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市區西南部,南瀕珠江白鵝潭,北隔沙基涌,與六二三路相望的一個小島,有大小街巷八條,面積0.3平方公里。 沙面在宋、元、明、清時期為中國國內外通商要津和游覽地。鴉片戰爭後,在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後淪為英、法租界。
沙面是廣州重要商埠,歷經百年,曾有十多個國家在沙面設立領事館,九家外國銀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經營,粵海關會所、廣州俱樂部等在沙面相繼成立。沙面已成為我國近代史與租界史的縮影,沙面島上歐陸風情建築形成了獨特的露天建築「博物館」。
主要建築有:
露德天主教聖母堂
露德天主教聖母堂屬於法租界內的建築,原名沙面天主堂,因該堂花園南邊原建築一座聖母山,安放露得聖母像而得名。是法國駐穗領事館的教友過宗教生活而設立的。
該教堂位於沙面大街與沙面一街交界的東北轉角。由大堂,神父樓、修女樓、聖母山組成,大堂在前,神父樓在後偏東,修女樓在後偏西,聖母山在大堂偏東。現有附屬建築二幢,一幢為兩層樓房,一幢為平房。教堂基本保存完好。立面主要門窗的山尖和塔樓四角的小尖塔,八角形攢尖頂上復雜的採光窗和棱垛,還有下連續的小尖拱和由上向下授粉的扶壁柱。反映出天主教堂神秘而嚮往「天國」的特徵。
廣東外事博物館
廣東外事博物館是全國首家地方外事博物館,它坐落於廣州沙面南街20號,是一座建於1890年的巴洛克風格建築,原為民國時期法國駐廣州領事館,是沙面建築群當中的A類文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走進廣東外事博物館,你不但有機會讀懂過往半個多世紀廣東這個外事大省的諸多威水事,而且可以看到全球122個友好省州贈送給廣東省的200多件珍貴外事禮物。博物館除了收藏了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外事禮品以及重要外事活動的圖片外,還特意利用旋轉樓梯的空間展示了十多幅百年前的沙面老照片,其中有一幅照片記錄下百年前洋務翻譯拖著長辮身穿大褂的身影。「這應該是清末民初的照片。」劉璐說,這幅懸掛在二樓大廳的老照片,不但完整地反映了當年沙面西橋景色,而且可以看到當時行走在英法領事區的洋務翻譯依然保留清裝打扮。
沙面基督堂
沙面基督堂是英國聖公會在沙面廣州英租界設立的一座專供外僑禮拜的教堂,位於沙面五街,建於1864年。位於該租界西端,屬中華聖公會港粵教區管理,一直由英籍牧師主持,用英語禮拜。由於沙面基督堂為廣州難得一見保留完整的百年基督教建築物,因此很多新人都在廣州結婚都會將該地方用以作拍攝婚紗照的必選景點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中國政府收回租界,該堂移交中華聖公會華南教區管理。1949年以後被政府部門佔用,1980年代由省基督教兩會收回,1991年恢復宗教活動,稱為沙面會堂。
海關館舍
海關館舍屬法租界內的建築,曾用作海關館舍。解放前「紅樓」是粵海關俱樂部,只有中、高級以上官員才有資格入住。解放後,它被用作海關員工宿舍。
該建築是由治平洋行,來自澳大利亞的建築師帕內設計及建造。該建築坐北朝南,位於沙面大街東端,因其所處的特殊位置以及建築獨特的造型和鮮明的色調,使它成為沙面標志性建築。因主色調為紅色,人們稱之為「紅樓」。又因沙面島西端的蘇聯領事館的主色調也是紅色,故此稱為「東紅樓」。
匯豐銀行
原匯豐銀行位於沙面大街與沙面四街交界的東北轉角處。建築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東南部與西南部作削角處理。下段的出入口採用西方灰白色花崗石古典山花門,山花門上方勾出放射狀飾線。為了左右對稱,有3個窗也做成山花門狀。其他長萬形窗上部都開大圓窗。牆角是灰白色花崗石,窗間牆用仿花崗石的水刷石護面,並勾出橫線條仿古典疊砌巨石。
上段由第四層和屋頂組成。第四層立面重點突出屋頂西南角的塔樓。塔樓頂和搭身都採用古典夏興武鳳格。半球殼的穹頂加在圓筒鼓座上構成塔頂,彎頂上還豎立著旗桿。從塔身的四條結均方柱由立在欄桿上用於裝飾的帕拉迪奧式柱左右伴著。而塔座採用巴洛克鳳格,從塔身四條結構方柱下部上下兩段反向弧線形肋腳。中段為了強調豎線條,豎立貫通第二、第三層外廊巨拄列。西二面對稱地排列圖柱和方柱,方柱採用疊柱,圖柱採用羅馬式多立克雙柱,方圖柱交界採用方圓柱疊合。南立面的方圓柱的排列規律與西立面相同,只是圖柱採用單柱。羅馬式多立克巨柱,嚴格遵循古典程式。
『貳』 沙面的歷史是什麼
沙面,曾稱拾翠洲,因為是珠江沖積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 沙面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市區西南部,南瀕珠江白鵝潭,北隔沙基涌,與六二三路相望的一個小島,有大小街巷八條,面積0.3平方公里。
沙面在宋、元、明、清時期為中國國內外通商要津和游覽地。鴉片戰爭後,在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後淪為英、法租界。
沙面是廣州重要商埠,歷經百年,曾有十多個國家在沙面設立領事館,九家外國銀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經營,粵海關會所、廣州俱樂部等在沙面相繼成立。沙面見證了廣州近代史的變遷。
歷史意義:
宋元明清歷代都是國內外通商要津和旅遊地,明朝時在這里設立華節亭,管理外商貨物進出,清中葉在這里設立西固炮台,捍衛廣州。
中國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在鴉片戰爭前的幾十年裡,只許外國人在廣州一地通商,並由十三行商人負責,十三行是半官商性質的組織,設在今廣州十三行路和文化公園一帶,負責承保繳納外商船貨關稅,轉達官府與外商的一切交涉,並受理約束外商。
由於中國社會經濟的自給自足和對外貿易實行限制政策,英國商人遲遲打不開中國市場,貿易逆差嚴重。外國資本主義與清朝政府矛盾日益漸深,而清政府對外國人的防範條例也因此益發嚴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沙面
『叄』 請告訴我廣州沙面的歷史!絕對不要什麼那裡的建築很美,很浪漫什麼的。。。要歷史!!謝謝。
沙面自1858年割為租界區以來,一直是一個獨立的市政區域,興建之始,就有比較統一完整的規劃,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羊城第九景)。中國現在有而且只有2個這樣保護級別的近代建築群,另一個是上海外灘。對尋常游者來說,廣州沙面該是與北京的三里屯、上海的衡山路、雁盪路齊名的地方,而且,它是實實在在的文物,不似衡山路有一群裝腔做事的假古董。 沙面,原是白鵝潭畔一片沙洲,由珠江上遊河道流沙沖擊而成,故名,後來成為迎送官吏的場所,以「鵝潭夜月」之名評為羊城八景之一。據《廣州坊志》記載:清道光26年(1846年),書舫尤盛,妓船鱗集以千數,咸豐丙辰6月(1856年)焚燒殆盡。島上鬱郁蔥蔥,有「拾翠洲」之譽,現存古樹中有超過300年樹齡的。廣州沙面租界形成於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1857年12月,英、法聯軍攻佔了廣州城。對於外國人頻年橫暴,廣州人民奮起反抗,亦就在英、法聯軍佔領廣州期間,廣州民眾多次對外國人聚集的商館區縱火焚燒。1858年11月,英、法借口要恢復被焚燒的十三行商館,由英國人柏克選定沙面,用《天津條約》賠款把沙面建成四面環水的小島,迫遷中國居民,拆炮台,僅架東西二橋出入。1861年9月3日簽定為期99年的《沙面租借協定》,0.23平方千米的沙面正式淪為廣州的飛地。1949年廣州解放後,沙面才正式回歸中國。1959年,周總理視察沙面,批示要保持舊貌,作為歷史見證。 沙面建設之初(1859年),劃西部44英畝為英國區,東部11英畝為法國區。真正的建設在20世紀前後:築路、植樹、修建公園。盡管英法各霸一方,但在興建之始,就有比較完整的規劃:一條貫通東西的主幹道輔以5條南北向次幹道將全島分作大小不等的12個區,周圍環狀道路處處臨水,寬闊的綠化帶分布在各主次道路的中間形成街心花園。道路結合綠化佔了相當大的面積,古榕參天,綠草茵茵,為沙面徒增畫意。南端為公園等公共場所,形成對外屏障,領事館區亦在較好區域。現其規劃格局保留完好,158株古樹,150餘棟西式建築保存完好。1865年最早遷入沙面的是英國領事館(今沙面南街46號),法國領事館於1890年遷入(今沙面南街18號)。1915年在西側(今沙面南街20號)建新館。 沙面的大量建築基本上是在19世紀末以後建造的,盛時,沙面外國洋行達30多家,一個世紀來有近70座樓宇由14個不同國家用作領事館、銀行、商行和教堂。按建築形式而言,沙面建築大致可分4類:新巴洛克(Neo-baroque)、新古典(Neo-classic)、殖民地券廊式(Colonial Style)、和仿哥特式。 路德教堂(沙面大街14號)是仿哥特式的建築,越南有不少這種風格的小教堂,與其東西相呼應的英國聖公會(沙面南街60號),塔頂是羅曼式的穹隆。當然,這些異國風情的建築畢竟還是由中國的工匠,在中國的土地上,力圖適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建造的,糅合了嶺南建築的特點,亦有折衷手法(electic)的痕跡。 沙面有酒店、酒吧、餐廳、領事館、教堂、會展中心、美術館、網球場,真是廣州動人的所在。只是可惜白天鵝(1980年填江興建)一條可怕的臨空車道毀了珠江沿岸的景觀,珠江兩岸的高層對沙面的生態亦有破壞,已使珠江邊一帶成了廣州的熱鬧中心,所幸沙面有大面積的綠化撐著。 六二三路騎樓商業街與沙面隔水相望,沙基慘案紀念碑、十三行街、文化公園都在沙面近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