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芭州屬於哪個市
擴展閱讀
在上海怎麼吃到好肉 2025-01-24 08:31:00
天津茶桌哪個好 2025-01-24 08:30:58
滬蘇通高鐵到上海哪裡 2025-01-24 08:18:37

廣州芭州屬於哪個市

發布時間: 2023-10-11 02:01:19

⑴ 琶洲在哪個位置

琶洲(pázhōu)在廣州城區東南郊,原屬新滘鎮(已經取消)。原為江心洲,明代建村,地形似琵琶琴,故名。琶洲行政區屬海珠區,琶洲島長約8.5公里,寬約1公里,陸地面積為9.66平方公里。

⑵ 琶洲國際會展中心離廣州哪個高鐵站近在廣州哪個區

琶洲國際會展中心在廣州市海珠區,離廣州市廣州南站高鐵站比較近。

⑶ 琶洲屬於廣州哪個區

琶洲(即琶洲街道)屬於廣州海珠區。

琶洲街道,隸屬於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地處海珠區東北部,東達黃埔區,南瀕江海街道、官洲街道,西至赤崗街道,北與天河區隔江相望,總面積15.1平方千米。截至2011年末,琶洲街道戶籍總人口有19672人。

1986年,現琶洲街道境域屬海珠區新滘鎮;2001年10月,從新滘鎮劃出,設琶洲街道。截至2021年10月31日,琶洲街道轄12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新港東路86號。

行政區劃:

截至2021年10月31日,琶洲街道轄12個社區:楊青社區、南園居社區、琶洲西南社區、琶洲東北社區、石基社區、廣漁社區、新洲社區、雅郡花園社區、磨碟沙北社區、磨碟沙南社區、黃埔北社區、黃埔南社區,街道辦事處駐新港東路86號。

⑷ 琶洲村在哪裡

琶洲村,地處廣州市海珠區。海珠區是廣州市的一個四面臨江的島嶼,因形似琵琶故又名琶洲島。琶洲村就坐落在這個島嶼的東部。
差不多這是廣州市區最後的村落之一了吧。逼仄的巷子,僅容兩個人錯過,叫人不悠閑也不行。圍牆里,長著竹子、芭蕉,榕樹的樹冠誇張地伸展,整個院子濃蔭蔽日。有大戶人家的樓房,顯出富足的氣派。幽靜的院子,讓人的心一下子可以沉澱下來。偶爾有花瓣和樹葉飄落在頭上、踩在腳下,《桃花源記》里陶潛筆下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大抵如此吧。婉轉的粵劇聲從小巷深處飄逸出來,和著牆角的香火一起彌漫。很想走進圍牆看看,可惜,這些院子無一例外的都緊閉著大門,我也只能在牆根下悠哉游哉了。琶洲村的周圍都是現代化的建築,大學城、廣交會、香格里拉大酒店、國際采購中心,這些城市高端的賺錢機器,正在越來越多的實行這擴張,吞噬著這個古老村落的土地和安寧。那些大門緊閉的院子,是不是也在堅守世代相傳的習俗和煙火呢?
一棟又一棟的筒子樓擁擠地靠在一起,仰頭不見天日,有的只是牆壁靠牆壁、屋脊靠屋脊的筒子樓。很多人家的院門口都擺著一盆盆的小樹,上面掛滿一個個桔子,取(諧音)吉利之意。有許多筒子樓都閑置著,沒有人居住。私家的筒子樓到處都是,在這些樓肆的空檔處,有一種房屋的屋脊構造很奇特,屋頂有兩個像鍋耳的突起物,被當地人稱為鍋耳屋。村子裡還有一種特殊的屋子叫蚝殼屋,是用蚝殼泮石灰砌牆建成, 一個個生蚝的外殼整齊的有規則排列,折射出遠古的漁家生活氣息。
很多民宅的大門上都貼有門神。傳說,秦瓊和尉遲敬德為了保護聖駕,全身披掛守衛在宮門前,是以賴以安寧,後來兩將不能每晚守衛,太宗命畫工繪其形象貼於宮門,妖氛由此平靖。後來漸漸成為了民間的門神。(也有貼張飛和關羽的。)倆門神一個紅臉,一個白臉,手持兵器,胸束護心鏡,怒目圓睜,英氣逼人。琶洲村最大的門神貼畫在村西頭的徐公祠。
和我以前見過的祠堂坐北朝南的布局不同,這座「天祥徐公祠」坐南朝北,門前有開闊的廣場,廣場前是一個約三畝大的池塘。廣場的兩側分別有一道耳門,要進入祠堂必須從此經過,顯示出建築結構的嚴謹。
祠堂的外牆上、屋脊上,隨處可見磚雕木刻,花鳥魚蟲、人物掌故、四季風物,各種雕塑刻畫都栩栩如生,給人以愉悅空靈的感覺,令人嘆服工匠手藝的高超。這些精美的裝飾久經風雨,有些已經斑駁落離,卻仍然掩飾不住它昔日的繁華。除了大門外,祠堂正面的牆上還對稱著開了兩道廊門,這廊門和祠堂里天井兩側的迴廊相連,供人雨天行走之用。走進大門的正廳,見邊上立著一塊牌子:外人禁止入內。我只好就此止步,站在這里向裡面觀望。祠堂分前後三進,依次為正廳、戲台和龕堂,前後用戲台相隔,兩側以迴廊相連。戲台應該是家族的公共活動中心,基座比其他建築要高些,兩面可以看看戲。有記載說,晴天在天井裡看戲,雨天在迴廊看戲,所以又叫晴雨台。廣東古建築里的天井可有些講究,既可晨沐朝,又可夜觀天象;更重要的是,廣東人視水為財氣,雨水順四周屋檐流下,匯於天井,通過暗渠排至外面的池塘,來有影去無蹤,叫做四水歸堂。祠堂的牆都是青磚砌成,清水勾縫,柱子和橫梁是用整塊的石料打鑿而成,說不上氣勢非凡,卻也非一般舊宅可比。綠生生的植物和各色花草,掩映在石階和廊柱之間,更襯托出祠堂的靜謐、安詳。
看到有幾個老人在戲台上打麻將,我大聲地詢問,可以進來看看嗎?老人不回答,只是揮揮手,示意我出去。這是祠堂啊,遠來的外姓人怎麼可以隨便出入呢,只好悻悻而退。出得祠堂,向後回顧,這才注意到大門的邊上掛著一塊牌子,上書「琶洲村港澳華僑聯誼會」。祠堂,這個古老的以姓氏為單位的宗族符號,至今還保留著維系海內外同宗族人的功效呢。一個人走得再遠,恐怕都離不開祖輩的根吧。
從祠堂出來,遊走在琶洲村的巷子里,腳底下是花崗岩和混凝土錯落相間的地面,彷彿正在記錄著琶洲村的變遷。村裡散落的一些灰暗色調的老房子,可以看出是民國時期的建築風格。有些年代更久遠的建築甚至可以追溯到晚清時期,青磚碧瓦,顯然已經失去了光澤;糯米石灰摻和的漿料,也依稀可辨風化的痕跡;山牆上已經是苔痕遍布,默默訴說著這個江中村落曾經的輝煌。然而,畢竟這些都已經成為遙遠的歷史了。轉了一個彎,冷不丁的,看見半截子破敗的磚牆矗立在那裡,殘垣斷壁上,爬滿了綠色的藤蔓植物,磚牆的陳舊與綠葉的勃勃生機相映成趣。透過牆上的花窗往裡看,檁散掾落,桁斜柱歪,雜草叢生,一片荒蕪的景象,令人倍感時空交錯,光陰易逝。
走在巷子里,不時可以看到用青石刻鑿的某某書院、某某畫院的石額鑲嵌在門楣上,麒麟里、占決大街,這些很有霸氣的名字遍布巷頭里弄,想必當初的徐氏族人也是很看重讀書的,抑或出了幾個秀才舉人都不一定。
說到琶洲村,不能不提一提琶洲塔。傳說珠江中常有金鰲出沒,故又名海鰲塔。塔立江中,為過往的商船漁舟起導航作用,據介紹,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的「琶洲砥柱」指的就是此塔一帶的風光。該塔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呈八角形,為磚塔結構,外觀九層,內分十七層。 塔高約60米,塔底直徑約15米。遠觀琶洲塔,塔身潔白,飛檐絳紅,立於山崗的頂峰,清秀而又端莊;近看琶洲塔,各種動物和人物的灰塑造型生動活潑,木雕屏風、楹聯匾額,體現出精湛的藝術水平。
城市建設的速度,就象一個張著大口的粉碎機,把一切舊的東西都無情的摧毀。這個昔日的漁村在不久的將來就要消失,取而代之的將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報紙上有消息說,廣州市政府要把琶洲打造成廣州的曼哈頓。過去的總讓人懷舊,未來的也足以令人嚮往,只是,再也難以恢復它往日的寧靜。